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练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练含解析

专题 06 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 夯实基础 1.【2018 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四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窗帘 何蔚萍 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甚至隐约看出那帘子是手工缝的。不知女 主人是过于忙还是疏于女红,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她住四楼,那个窗口自然也 是四楼。因为它跟她对得那样端正,以致其他的窗口就显得远了。 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但窗帘始终不肯拉开。且像是固定了,风也吹不动。她一直倚 在窗口。到夕阳在玻璃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绿窗帘里忽然爆出一句充满喜悦的男声:“琴, 瞧!这是什么?” “啊!”紧接着一个银铃般含嗔带娇的声音:“白杜鹃!白杜鹃!可是,太贵了呀。” “可是,有什么能比你更贵呢?” 那柔情的声音,丁茜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 的自豪。她屏住了呼吸。 “可是,我什么都不能给你。” “不准这样说,小傻瓜。” 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心底荡 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她快快地离开窗口,发现泪已流过腮边。 丈夫竟比搬家前更早出晚归了,她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 又拎起了出诊包,丁茜抢上一步,“砰”地关了门:“医院给你多少加班钱?” “我有一个病人……” “他是你爹吗?”她想起了那束白杜鹃,心里腾起了烈烈的火。 “你轻点。” “干吗要轻点?我不是你的奴隶。以后,我只管买菜烧饭,其他的事,全归你。” 他竟答应了。出诊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 她并非真心要这样做,只想气气他,只想吵一架出口气。可竟也办不到。而就在这个时 候,绿窗帘里传出了歌声,又那么柔美那么深情!她没有要求生活得公平,但幸福和不幸为 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 她变得心灰意冷。早晨起来,开了煤炉,烧了泡饭。在窗前漫不经心地梳头,一句清脆 悦耳却又不知所云的外国话,把她的注意力吸向那总不开启的绿窗帘…… “今天是我生日?哎呀,我怎么会忘啦。好,今天吃长寿面。” “等等,请先打开书橱。”女的声音里含着抑不住的欢喜。 “《鲁迅全集》?上帝呀!你钻进我的脑子里去过吗?你怎么知道我正需要这套书?” “我是上帝吗?哦,不。我出的主意,妹妹出的劳动力。” “可你不能拿这个钱……” “为什么不能?你不希望我高兴……”声音中断了,断得突然。她急急关严了窗户,怕 有什么再传过来。可委屈却关不住,由液态化成了气态,长长地叹了一声。 冬去春来,她已看熟了那块草地般的绿窗帘。她已不希望它开启了,永远。 然而,又是意外。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像是剧场的大幕。 窗口,两个男的努力搀扶着一个女的。丁茜开始以为是个秃顶的老太婆,当发现是个年轻女 子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那女的头发全部脱光,脸因浮肿而又圆又大,很是怕人,她极其无力,却又贪婪地将惨 白的脸迎着蓝天和阳光。 尽管丈夫成天和死神打交道,她却是第一次懂得回光返照。她恒恒地望着。直到那女的 疲软地垂下了脸。这时,她们的目光相遇了,丁茜看见她艰难却充满羡慕地笑了一下,便倒 进身旁年轻的那个男子的怀里。 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琴——” 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个人——竟是她 的丈夫。不等她喊出一声,绿窗帘滑过他们的头顶,飘飘地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 阳光正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与下文“她极其无力”等照应,表明这是 女邻居病体沉重,不胜操劳所致。 B.“……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这些议论表现了“她” 对丈夫只顾病人不顾家庭的不满。 C.女邻居在爱人生日这一天为他准备了《鲁迅全集》作为礼物,由此可见“她”是个 心思细腻、善解人意、重情重义的人。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即有限视角来叙事,“她”的见闻感受贯穿全篇,这样便 于作者自由灵活地掌控叙事的节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 项,“采用第三人称视角” 分析错误,应该是全知视角。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 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 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 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小说以“绿窗帘”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从情节结构看,“绿窗帘”是故事悬念的发端,是结构全篇的中心线索。②从主 题意蕴看,“绿窗帘”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幸福,象征顽强的生命力。③从 阅读接受效果看,“绿窗帘”本身富有诗意,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 结构、人物 (3)小说以“阳光正好”结尾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阳光正好”之景,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她丈夫对病号(女邻居)的关爱, 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疼爱,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与病魔顽强搏斗的女邻居.②以“阳 光正好”之景收尾,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小说景物描写常见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 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推动 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 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以“阳光正好”结 尾,“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 心底荡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疼爱;“‘我有一个病 人……出诊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她丈夫对病号(女邻居)的关爱,就像阳光一样照 耀着与病魔顽强搏斗的女邻居。“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 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她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 起了出诊包”“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 个人——竟是她的丈夫”,以“阳光正好”之景收尾,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 2.【2018 届云南省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间音乐 莫言 四个月前,镇中心茉莉花酒店的店东兼厨师兼招待花茉莉收留了流落到马桑镇的小瞎 子。自从马桑镇的人听了小瞎子吹箫,茉莉花酒店生意空前兴隆。小瞎子也施展开了他的十 八般武艺,将他的洞箫、横笛、琵琶、二胡、唢呐通通从布袋里拿出来,轮番演奏,每夜都 要闹腾到十二点才睡。几十个有一点音乐细胞的小伙子,就连中午休息那一点时间也要跑到 茉莉花酒店来,听小瞎子讲几段乐理,讲几个譬如《阳春白雪》之类的古曲。 镇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也不想吃过晚饭倒头就睡,他们需要精神上的安慰与享受,他们 需要音乐。虽然小瞎子能够演奏的乐曲他们都已听过,但这些曲子他们百听不厌,每听一遍 都使他们感叹、唏嘘不止。对此,小瞎子开始良心不安起来,演奏前,他总是满面羞愧地说: “这怎么好意思,老是这几个曲子……我的脑子空空了,我需要补充,我要去搜集新的东 西……”然而,那些他的崇拜者却安慰道:“兄弟,你会的这些曲子就尽够俺们享用了,好 东西百听不厌。就像花大姐卖的烧酒,俺们天天喝,从来没烦过,每一次喝都那么上劲,一 口下去,浑身舒坦。你这些曲子呀,嗨嗨,就跟花大姐的烧酒一样……”当听到酒徒们把自 己的音乐与花大姐的烧酒相提并论时,小瞎子的脸变得十分难看,他的两扇大耳朵扭动着, 仿佛两个生命在痛苦地呻吟。那晚上的演奏也极不成功,拉出的曲子像掺了沙子的米饭难以 入口一样难以入耳。 九月初头,榨糖厂,帆布厂厂房建成,花茉莉准备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还托人去上海 给瞎子买花呢西服黑皮鞋——这是为小瞎子晚上演奏准备的礼服,最后,她请镇上最有名的 书法家写了一块“茉莉花音乐酒家”的匾额,高高地挂在了瓦檐之下。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 的计划说给小瞎子听。小瞎子对花茉莉的计划感到惊叹不已,认为这个女人确实不简单。 而 听到自己将在这个安乐窝里永远充当乐师时,他的脸上出现了踌躇不快的神情。 马桑镇的光辉前景,自然也在花茉莉的邻居——开茶馆兼卖酒菜的瘸腿方六、饭铺“掌 柜。黄眼、小卖部“经理”麻子杜双三人心中激起了波澜,他们自信本事都不在花茉莉之下 '而花茉莉能够如此猖獗,挤得他们生意萧条,实在是借助了小瞎子的力量。 这天下午,三人商议停当,便跨过麻石街,走进了“茉莉花音乐酒家”。正是农忙季节, 店里没有顾客。花茉莉正在灶上忙着,为晚上的营业做准备。一看到方、黄、杜到,她连忙 停下活儿相迎。她一边敬烟一边问:“三位掌柜屈驾光临,小店增辉哪!不知三位老哥哥有 啥吩咐!” “花大姐,”方六捻着老鼠胡子说,“你这四个月,可是大发了!” “那也比不上您呐,方掌柜!” “嘻嘻,花大姐挤兑人喽,俺这三家捆在一起也没有您粗呐!” “花大姐,”黄眼道,“您这全沾了小瞎子的光哟!” “此话不假。”花茉莉撇撇嘴,挑战似的说。 “花大姐,您看是不是这样,让小瞎子在咱们四家轮流坐庄,要不,您这边丝竹一响, 俺那边空了店堂。”方六说。 “什么?哈哈哈……真是好主意,亏你们想得出,想把人从我这挖走?明告你们吧,没 门!” “花大姐,说实话难听——这小瞎子可是咱四个人一块发现的,你不能独占花魁哪!” “放屁!”花茉莉柳眉倒竖,骂了一声,“想起那天晚上,你们三个人支支吾吾,一个 个滑得赛过泥鳅,生怕他腌臜了你们那臭店,连个宿都不留。是我把他领回家中,热酒热饭 招待。这会儿看他有用处了,又想来争,怎么好意思张你们那张臭嘴!呸!” “花大姐,说话别那么难听。俗话说,‘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好说好商量,撕 破了脸子你也不好看。” “你能怎么着我姑奶奶?” “花大姐,你与小瞎子非亲非故,留他长住家中,有伤风化。再说,现如今是社会主义, 不兴剥削劳动力,你让小瞎子为你赚钱,却分文不给他,这明明就是剥削,法律不允许……” “你怎么知道我跟他非亲非故?” “难道你真想嫁给他不成?” “我就是要嫁给他!我马上就去跟他登记结婚。他是我的男人,我们两口子开个夫妻店, 不算剥削了吧?你们还有什么屁放?” “我每月出一百元雇他!” “我出二百!” “滚你们的蛋吧,一千我也不卖!” 花茉莉干净利索地骂走了方、黄、杜,独自一人站在店堂里生气。她顾不得干活了,一 把撕下围裙,推开了虚掩着的后门。 她愣住了。 小瞎子直挺挺地站在门外,像哲学家一样苦思冥想,明净光洁的额头上竟出现了一道深 深的皱纹。 他那两只耳朵、两只洞察秋毫之末的耳朵,在可怕地扭动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两次写到小瞎子耳朵“扭动”这一细节,既强调他的 愤怒,也反映了音乐在他心中的地位。 B.方、黄、杜三人为抢小瞎子与花荣莉激烈争吵,这一情节体现出入面对利益诱惑时 的自私庸俗。 C.从“收留”到“就要嫁给”小瞎子.花荣莉渐渐被音乐感染,被小瞎子吸引,体现 了音乐的巨大影响力。 D.小说讲述了音乐给马桑镇带来变化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 精神生活也有进一步的需求。 【答案】C (2)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①方言词汇,“俺”“腌臜”等词,平实朴素。②口语、俚语、俗语,“闹腾”“舒 坦”“不兴剥削劳动力”“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等,通俗形象。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的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种语言的乡土气息,注意从词 语的运用,所写的内容等角度分析,如文中 “俺”“腌臜”等方言词汇,平实朴素; 口语、俚语、俗语,“闹腾”“舒坦”“不兴剥削劳动力”“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 等,通俗形象。 (3)小说以“民间音乐”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民间音乐”展开,讲述了马桑镇的人和事。②交 代了写作对象,小说人物来自民间。瞎眼、流浪、无名无姓的小瞎子,是一个典型的民 间艺人形象;洞箫、琵琶等民族乐器和《阳春白雪》等民乐,都体现了“民间音乐”元 素。③暗示了主题,小说揭示了“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及其对人的影响。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 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 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 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 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 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3.【2018 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帽面 宋梅花 甘城的这个夏天,确实热得古怪。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稀奇事:在甘城小学旁的一条小巷内,来了个卖热面的,卖的是普 通的葱花肉丝面,可人人都说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面的香味。常常凌晨两三点了,还有 很多人坐在那里吃的吃等的等,像好久没吃东西了。随后再有人来,就找个地方,或站或坐, 边聊边等。 卖汤面的小摊主,推着板车,每天晚上十点准时到来。板车篷架上挂着一张旧招牌,写 着三个并不漂亮的毛笔字:草帽面。小摊主的头上总是戴着一顶草帽,从没摘下来过,像是 他做生意的象征。 要吃面的人很快就排队了。吃草帽面,好像成了这个夏天的一种时尚。就是那些在酒馆 茶馆刚出来的人,也往往会相约一句:“走,吃草帽面去!”无论吃面的队排得多长,卖面 的师傅总是不紧不慢,不吭一声,一碗一碗地细心配料。他卖的面条,不是超市里买的机器 面,而是手工制作的碱水面,一天就准备那么多。卖完后就大声说:“面没了!”语气中含 着三分遗憾和五分歉意。后面的人听了,只能摇摇头,等明天晚上早点来吃了。 在他们心里,草帽面比大闸蟹还要好吃,还要香。 那头有个摆摊烤羊肉串的,看见草帽面生意火爆,非常羡慕。烤羊肉串的悄悄观察了好 几天,不久便也卖起热面来。并且做了个漂亮的大招牌,人们只要经过那条巷口,就能看到 “草帽面”三个金色大字。 小巷似乎更热闹了。烤羊肉串的很快就尝到卖草帽面的甜头。可好景不长,到他跟前吃 面的人就越来越少。那些人宁愿排队,也要等那个老摊摊的热面吃。烤羊肉串的就纳闷了。 他悄悄地拉住一个老吃面的人问:“为何人们都爱吃他的面?我的面条无论是材料还是做 法,都和他做的差不多啊!”那人仔细打量了他一番后说:“因为你的头上没戴草帽 啊!”“啥?这怎么说?都是草帽面,跟戴不戴草帽有什么关系呢?” 那人望了望那顶“草帽”说:“关系可大了。你知道吗?他是个复员军人,在部队是炊 事班班长。有一次抗洪抢险,他差点被洪水冲走,幸亏被一块大石头挡住,才保住性命。可 他的一块头皮,却被什么东西旋走了,从此留下一个很难看的大疤。为了生活,为了家里人, 他才晚上出来卖热面。很多人去吃他的热面,除了面好吃,主要就是冲着他头上的那顶‘草 帽’啊!” 三天后,烤羊肉串的老板又出摊了。不过不是卖热面,而是照旧烤羊肉串。只是在他身 后,多放了些小塑料凳。很多要排队的人,都可以坐在他这儿等着吃草帽面。渐渐地,烤羊 肉串的生意也给带动起来了。 (选自 2018 年第 2 期《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开头用甘城夏天热得古怪烘托草帽面走这件稀奇事,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出下 文故事。 B.第二、四段具体描写草帽面热销的场面,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描 写和场景描写。 C.甘城小学旁小巷内的草帽面比大闸蟹还要好吃、还要香,生意火爆,惹得烤羊肉串 儿的非常羡慕。 D.草帽面平凡无奇,却写得生动感人,带给人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面的香味,更带 来深刻的思考。 【答案】C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 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 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 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 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 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 意寻找这些硬伤。 (2)烤羊肉串儿的老板面对草帽面的走俏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心里变化?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答案】①羡慕。烤羊肉串儿的看见草帽面生意火爆,非常羡慕,悄悄观察了好几天,不久 便也卖起热面来。②纳闷。同样是买草帽面,可到烤羊肉串儿的跟前吃面的人就越来越 少,那些人宁愿排队,也要等那个老摊摊的热面吃,烤羊肉串儿的就纳闷了。③敬重。 打听到草帽面摊主的遭遇后,烤羊肉串儿的老板照旧出摊烤羊肉串儿,他身后多放了些 小塑料凳儿,以便人们坐在他这儿等着吃草帽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根据对题干的理解锁定 在原文的答题区间,文章是从第六段开始交代烤羊肉串的人的心理,先是羡慕,然后是 不解人们为什么都去“草帽面”吃饭,最后得知“草帽面”老板的身份又心生敬佩之 情。 (3)草帽面为什么深受甘城人们喜爱?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①吻合了人们的怀旧心理。草帽面虽是普通的葱花肉丝面,因为是手工制作,人人 都说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面的香味儿。②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草帽面摊主的头上 总是戴着一顶草帽,是他做生意的象征。烤羊肉串儿的纳闷和老吃面的人的解释印证了 这一原因。③激起了人们的敬佩之情。草帽面摊主原来是复员军人,在部队里参加过抗 洪抢险,脑部受伤才带着草帽出来摆摊。人们敬佩他的牺牲精神,进而关注并喜爱上了 他的草帽面。 临门强化 1.【2018 届湖南汨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万芊 ①李斯去牌友刘渊家打牌回来时在那边的小区里拣了一条狗,一条似乎有着很纯血统的 棕色沙皮狗。李斯是开着新买的“雪佛兰 SPARK”迷你车去的,那车正散发着高贵的皮革味 道。那狗是在李斯开车门之际趁李斯毫无防备的时候,从花丛中很敏捷地蹿出来钻进李斯爱 车的,怡然自得地趴在副驾驶座上,一副死皮赖脸的模样。李斯先是吃了一惊,继而试图赶 那狗儿下车,可那狗儿贪婪地嗅着车厢里浓重的皮革味道,愣是不肯下车,那眼神充满着哀 怜与乞求,那小小的尾巴使劲摇着,一副谄媚的样子。 ②刘渊接了李斯的电话赶紧下楼来,说那是条人家的弃狗,已经在小区里转悠一二天了。 只要一见新车,就拼命往里钻,若是没车的人逮它,它就发了狂地乱叫乱蹿。几个驾摩托、 骑单车的牌友,在一旁掇弄着李斯说:“这狗一定是条富贵人家的狗,像我们这些没有轿车 的主儿,它还看不上呢!李斯你就带它回去吧,你好歹也是有车有房奔小康的人,没有一条 贵气一点的宠狗,还真缺点啥呢!” ③李斯想想也是,家里妻子女儿早就嚷嚷着要养条有点品位的狗,这沙皮狗,虽然是条 弃狗,看上去还是挺体面的。李斯心一软,也就把这人家的弃狗带回了家。 ④女儿自然喜欢,还专门为它起了个挺洋气的名字,叫拉克。 ⑤可拉克进了家,李斯的妻子便发现这狗其实很特别,骨子里有一种特别的贵气。洗澡, 它拼命挣着不愿洗盆浴,犟着偏要洗上淋浴才舒坦,况且近不得低档的洗涤品,喷点普通的 香水还老打喷嚏,一换上名贵的香水,它就跟你耍嗲。拉屎呢,它自个会像模像样地蹲在抽 水马桶上,如是洗手间关着,它宁可憋着满屋子转。睡觉呢,不是软和的床毯或沙发巾,它 根本不睡。那吃呢,更是让李斯他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小店里买了便宜的香肠它嗅也不嗅, 那牛奶,它也是尽挑口味可口的喝,最气人的是,自来水,它是滴水不沾的,就是纯净水, 它还挑着喝呢。那贵气、那娇气、那挑剔,李斯自叹就是他们一家人加起来也没有它这般。 它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察言观色,整天变着法子讨主人们的喜欢,以至更宠它,更怜它。 ⑥于是,李斯打电话给牌友刘渊,问刘渊:"知道不,这狗是谁家抛弃的,咋这般贵气, 简直是腐败。”过了几天,刘渊那里还真有了回话:“说你知道?!市里的那个权力挺大的 头头和他太太一起被人告发了,这狗原本是他太太的宠物,平常时家里雇的人有一半时间就 在伺候着这宝贝,这么由着性子宠着,不腐败才怪呢!” ⑦一听说这个,李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想当年他和妻子想从北方工作的城市迁回老家 来,因为这位权力挺大的头头,不知托了多少人,求了多少情,送了多少礼,好不容易才把 这天大的事给办成了。但李斯因此却倍觉得心里累得慌,而眼下却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 心里更不是滋味。 ⑧于是,李斯跟妻子女儿商议说,把那狗远远地送人吧。为了不再能看到它,李斯开着 车,带着它到了郊外一处朋友的鱼塘,骗下拉克。鱼塘上原本有几条草狗,突然见到了这条 陌生而贵气的狗便狂吠不止,正当拉克不知所措的时候,李斯蓦然上车启动,而当拉克发觉 自己再次被人遗弃时,便发了疯似地跟着李斯的车,凄厉地叫着拼命追赶。 ⑨看着拉克孤立无助的可怜模样,李斯几次心软,想停下车来,但一想起那贪得无厌的 人,心一横,油门一加,便驾车飞驶而去,那再次被遗弃的拉克,便在后视镜中渐渐缩小, 渐渐消失。 ⑩李斯很快跟鱼塘的朋友打电话,央他把拉克唤回鱼塘,好生照料它。朋友告诉他,那 狗还在路边发呆,凄凄地叫唤着,那模样确实挺可怜的,但狗毕竟是狗,没人宠它照样能活 着。 半年过后,李斯在鱼塘边的草棚附近,见到了那条曾经被唤作拉克的沙皮狗。半年多 来最大的改变,便是不知是哪条草狗,玷污了拉克高贵的血统,而拉克竟然还为它生下了一 群怪模怪样的小杂种。做了母亲的拉克,神圣而又警觉,它那鼓胀的奶头正任由着小杂种们 吸吮,而为了护卫那些小杂种,拉克完全是一副不容侵犯的样子。 李斯见了,不由得生出一份同情来,叫了声“拉克”,可对于曾经献媚以博一爱的它, 拉克现在竟是一副漠视的样子。李斯这才知道,那狗早已淡忘了他,早已淡忘了以前曾经贵 气的生活习性,看上去它早已不需要名贵的洗涤用品、香肠、牛奶和纯净水,更不需要抽水 马桶和柔软的被褥,它已经回到它的同类当中,它已不需向任何人献媚、乞求收留。而当李 斯试图接近它,试图对它有所亲近, 试图唤起它曾经有过的殷勤时,拉克竟然冲他大声吠叫,并护着其胯下的小杂种们,并 且越吠越凶,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架势。直到李斯退到远得再也不可能对它们构成威胁的时 候,拉克才转为平静。 李斯突然觉得,拉克已经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尊严当中,早已不再需要奢侈、不再需要 贵气、不再需要娇气,甚至不需要因此而低三下四、死皮赖脸、竭尽谄媚之能事,真正活出 了狗的骨气。 (选自《金山》,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中的这条狗被称为“腐败狗”,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说这条狗娇气挑剔,生 活腐败;另一方面是映射这条狗的原主人生活腐败奢侈。这就使得小说的批判意 味更加浓厚。 B.李斯抛弃这条狗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这条狗的前主人是市里面一位权力挺大的 头头,而李斯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心里不是滋味;其二,养活这条狗花费太 大,给家里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C.当李斯在朋友的鱼塘再次看到拉克并试图接近它时,它对李斯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 侵犯的架势。此情节意在表明李斯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D.作品详细描写了狗在李斯家里的生活习性,这和半年后李斯又一次在朋友的鱼塘见 到它时的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外部的生存环境对狗的习性形成有重要影 响。 E.这篇小说的语言风趣幽默,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 条狗不平凡的经历,以狗的命运来暗喻人的命运,以此来突出小说讽刺和批判的 主题。 【答案】AD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BC 项考核文章的内容,D 项考核手 法,E 项考核语言风格,其中 B 项,第二条原因无中生有。C 项,此“情节”的目的是 表现狗的前后变化,突出主题。E 项,小说情节谈不上跌宕起伏,表述夸大其词。 (2)作品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介绍了那位市里面的头头和李斯之间的恩怨,使情节更丰 富完整。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为下文李斯送走狗做铺垫。③推动情节发 展,点明李斯将狗送走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重点分析语段的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要结合语 段的内容、手法和位置分析,此题要求回答文章第七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 度进行分析,从内容看,此段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介绍了那位市里面的头头和李斯之 间的恩怨,使情节更丰富完整;从结构看,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为下文李斯送走狗 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明李斯将狗送走的原因。 点睛: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 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 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 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3)在作品的结尾,拉克失去了奢侈的生活和贵族气质,却得到了尊严和骨气。这是一种 幸运还是不幸?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我认为狗是幸运的。①李斯的女儿给狗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拉克”,这本身就是 “幸运”的音译词。②狗虽然失去了奢侈的生活,但却回到了同类中间,不需要再像原 来那样摇尾乞怜,察言观色,更加自由。③狗在鱼塘边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 孩子,变得更有责任感。④小说借此来表现一个深刻的主题,尊严和骨气比奢侈的生活 更加重要,对社会上那些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2.【2018 届湖南益阳市高三 4 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滑雪 (美)罗宾·西尔弗曼 十二月初的某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外面银装素裹,下了一场好雪。十一岁的女儿 艾瑞卡央求我:“妈妈,早饭后我们去滑雪好吗?”我也无法抵御滑雪的诱惑,于是我们穿 戴整齐,向林肯公园高尔夫球场的大斜坡进发,那里是我们这个平坦城镇所拥有的唯一一座 山丘。 我们到达目的地,小山顶上已经挤满了滑雪的人。 我们在一个瘦高个男人身边找到一处空地,这个男人也带着儿子滑雪。那个三岁的小男 孩趴在雪橇上,正等着雪橇启动。“爸爸,开始吧!”男孩大声地喊道。 男人转过身来,非常有礼貌地对我们说:“我们先滑,可以吗?” “赶紧去吧,”我对他说道,“你儿子已经急不可待了。”我的话音刚落,那位父亲便 猛地推了一下男孩的雪橇,雪橇顿时飞了出去!可是并非男孩的雪橇独自向下滑行,男孩的 爸爸也跟在雪橇后面拼命地奔跑。 “他肯定担心他儿子的雪橇会撞上别人。”我对艾瑞卡说道,“我们也要小心为妙。” 随之,我们坐上了自己的雪橇,伴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我们嗖嗖地向山下滑去。雪橇 滑到山脚一条小河旁边,眼看就要撞上一棵大槐树,我们赶紧从雪橇上纵身跳下,四仰八叉 地摔倒在雪地上,两人笑成一团。 “真过瘾!”我喊道。 “可是往回走得花很长时间。”艾瑞卡提醒我。 的确如此。当我们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山顶走的时候,我看见那个瘦高个男人也拉着雪橇 往回走,他儿子仍然趴在雪橇上。 “看人家爸爸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艾瑞卡对我说道,“我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吗?” 我差不多快要喘不过气来,我对她说:“没门,我的小祖宗,你就继续往上爬吧!” 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又开始准备往下滑了。 “爸爸,快,快,快!”男孩喊着。男孩的父亲竭尽全力又猛地推了一下雪橇,然后跟 在雪橇后面狂奔,到了山脚,他又开始拉着载有小男孩的雪橇往回走。 这父子俩就这样来来回回玩了一个多小时。尽管我的艾瑞卡自己能爬山不需要我照料, 可是我仍然累得筋疲力尽。这个时候,滑雪的人们大部分都回家吃饭去了,山顶上的人已经 少了很多。最后,只剩下我们和身边的父子俩以及稀稀落落几个人还在那里玩. 我暗自思忖,到了这个时候,那位父亲大可不必再担心孩子的雪橇撞人了,尽管小 男孩还小,可是让他自己拖着雪橇往回走一两次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这个男人似乎不知 道疲倦,一直心甘情愿带着儿子这样开心地玩着。 后来我忍不住朝他大声地喊道:“你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瘦高个男人转身冲我笑了 笑,“他是一个脑瘫患儿,不能走路。”这位父亲坦然相告,没有隐瞒。 我一下子愣住了,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山上自始至终没见到男孩下雪橇。他们玩得那 么开心,一切看上去都很自然,我压根就没想到男孩竟然有生理缺陷。 尽管我不知道这位父亲的名字,但一周之后,我在当地报纸为我开的专栏里讲述了这个 故事。也许他本人,或者认识他的人看到了我的那篇文章,因为随后我收到了一封来信: 亲爱的西尔弗曼夫人: 和我儿子每天所做的努力相比,那天我在山上使出的力气根本不值一提。对我而言,儿 子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够像他那样坚强,哪怕只及他一半坚强 我也心满意足。 (摘编自《新民晚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站在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一次滑雪的经历,通过对滑雪时遇到的父子二人表 现的描写,表达了对那位不知名的父亲的赞美。 B.男人带着儿子滑雪时的速度非常快,“我”非常担心,但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 即使遇到危险时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 C.文中以巧妙的反衬手法,以“我”即使不照顾女儿都感觉累得筋疲力尽,衬托了那 位父亲滑了几次“似乎不知道疲倦”的表现。 D.小说善于运用制造悬念的手法,读者伴随着“我”的思忖一直关注那位父亲为何拖 雪橇不知疲倦,直到最后才明白真相。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人称,B 项考核手法,C 项 考核美容,D 项考核结构,其中 B 项,“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即使遇到危险时也 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与原文不符,从文中的信息并不能看出父子两人滑雪技术高。 (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乐观坚强,充满热情,虽然孩子脑瘫,即使累他也能够笑着面对;②关爱孩子, 为了帮助孩子任劳任怨;③内心坦诚,不对外人隐瞒孩子的病情;④礼貌待人,请求先 滑雪时表现出礼貌态度。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 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 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3)文章在结尾安排那位父亲给“我”的那封信,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从人物上看,进一步突出了那位父亲对孩子的爱及对孩子坚强精神的敬佩;②从 情节上看,交待了故事的结局,使结构更完整;③从主题上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 出乐观、坚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的主旨。 【解析】解答时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塑造情况及语言的表达效果来分析。从结构 上讲,如果小说的结局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浑然一体,那就表明这一小说结局使小说 的情节完整;从深化主题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丰富文章内容,使小说反映的 社会问题更深刻,表达的思想更有影响力,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那就是升华了文章的 主旨;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那就是起到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2018 届湖南永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桩 苏亦薇 文庙街不认识刘老头,刘老头很熟悉文庙街。刘老头每年秋冬时节在文庙街卖烤红薯, 一卖就是七八年.看着客人递钱时仍盯着手机的双眼和行色匆匆的背影,他明白就是再卖上 七八年,他仍然是文庙街的陌生人。 这座城市的冬日漫长酷冷,但刘老头每天都会诚恳地缓缓推着他烤红薯的铁皮车子,出 现在昏暗的晨光中,那时辰,路灯通常还没有熄灭,他坐在暖黄的灯光里,不吆喝,也不像 其他商贩那样把钱盒放在趁手的位置,连人带车像一棵古老又踏实的木桩,不粗壮,但足够 稳妥。 刘老头以前是个教师,每月有退休全;他儿子很出息,在一个大城市工作,每月汇来的 钱足够让他活得更安逸。亲威朋友没人明白他干嘛非得寒冬腊月里跑到街边卖红薯,隔三岔 五会有人苦口婆心地劝他回家享福。对此,刘老头只是报以微笑,就像他每卖一个红著也都 会对每个顾客微笑。 绝大多数顾客无暇看他那一笑.偶尔会有人的眼神对上那笑容,他们会一愣,然后匆忙 离开。 “这老头子就是犟噢!”亲友看到他这笑呀,便明白说再多也无济于事,于是刘老头就 那么在文庙街日复一日地卖烤红薯。 偶尔走进街内的我,感觉刘老头摆弄那些烤红薯的样子,很有些“写意”——小铁皮车 子擦得锃亮,车身被细心地分出了许多许多小抽屉,抽屉里躺着红薯,既不沾马路扬尘,又 能借炉温加热。 刘老头侍弄烤红薯,像是在安抚自己的孩子。他顺着一种小曲儿似的奇妙韵律错落地打 开那些抽屉翻动那些红著,时而捏一下;那烤炉是烧柴的,他细心地把木柴分成小把小把, 隔三岔五放进炉膛,从来不一次扔一大把。 烤红薯摊边偶尔会跑来街口小超市店主的孙女,小姑娘约摸六七岁吧,长得不算漂亮, 但那双大眼睛总泛着亮的水光。她是很少能对刘老头的微笑回报一个大大的笑容的人。刘老 头慈爱地看着她,他总觉得这小姑娘专心啃红薯的样子,像一朵大晴天里的钤兰花。 “爷爷你为什么不把柴一次性都加进去,多省事啊?”小姑娘奶声奶气地问。 “小宝贝儿呀,一次性全加进去火太旺,烤煳了就不好吃喽!” 很多时候,刘老头叹息除了这个小姑娘,很多顾客好像并不在意口感。自己生意之所以 还算过得去,是因为那七八年都没有涨过价的烤红薯用来充饥,又省钱又节约时间。 刘老头用心地这么做,他觉得自己像个老得一塌糊涂的木桩,已经没法再向上长了,但 根部仍然紧紧抓着深深的土壤;他想为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和匆匆来往的人们,用最质朴最 平凡的烟火味道,添个有温度的生活细节;他想用深埋炉膛里的火星,把时光里那点情感留 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他觉得自己还是个老师,课堂是陋巷,教具是红薯,教学表达是微笑,如果能被感受到, 就算功德圆满。只是,他的多数学生意识不到有人在教他们。 那些深冬的晨光里,刘老头总爱盯着炉膛里飞出的火星看,那么小小的、耀眼的、滚烫 的一簇,飞出短短的一段距离后,泯灭在呼啸的北风里。 刘老头感觉到在自己心口也有这么一团炉火在燃烧,火苗来自遥远的过去,不断地有火 星飞出来;他是馈赠世人火苗的木桩,扎根在温柔的土壤里,盼望着耀眼的、小小的、安和 的、滚烫的火星,飞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选自《芙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入笔直接,一句“文庙街不认识刘老头,刘老头很熟悉文庙街”看似突兀, 实则在对比反差中留下疑问,引起读者思考。 B.小姑娘的微笑如冬日阳光温暖人心,作者写小姑娘的出现,既暗含对比,又通过对 话引出下文,隐约交代刘老头执著坚持的原因。 C.“木桩”并非文中描写的实物,文章以“木桩”为喻,表现人物特点,形象贴切, 内涵丰富,可谓形神兼备。 D.刘老头本可在家安享退休生活,却选择寒冬腊月在街边卖烤红薯,对亲友的善意劝 告也是置之不理,都缘于其固执的性格。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语段作用,BC 项考核手法, D 项考核内容,其中 D 项,“都缘于其固执的性格”错,过于绝对。 (2)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刻画刘老头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正侧描写。正面描写了刘老头的神态、动作、语言及心理,又以顾客、亲友 和小姑娘侧面衬托,表现刘老头待人、工作等方面的品格。②运用多重对比。文章通过 顾客与刘老头、亲友与刘老头、小姑娘与顾客等多重对比,突出刘老头真诚、执著的性 格特点。③运用环境烘托。漫长酷冷的冬日、昏暗的晨光、呼啸的北风等自然环境描写 以及鳞次栉比的城市、行色匆匆的人们等社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④ 运用比喻手法。刘老头自比为木桩,作者把刘老头内心的热情比作炉火,表现人物的精 神品格,形象贴切而又耐人寻味。 点睛:此题考核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重点考核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说塑造人物 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 动作、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 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小说有时也用这些手法, 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他觉得自己还是个老师”,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答案】我认为刘老头依然是个老师。他虽已从教师岗位退休,但从未忘记育人的责任,只 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①不图享受,以工作育人。他虽已退休,但不贪求享受,坚持工 作;他上街卖烤红薯,一丝不苟,追求品质,做到价廉物美。他以认真用心的工作态度 教育他人。②待人真诚,以微笑育人。他选择卖烤红薯,面对不理解他的亲友,面对行 色匆匆的顾客,面对可爱的小姑娘,他都报以微笑,他希望用真诚的微笑影响他人。③ 甘于奉献,以精神育人。他自喻为木桩,既紧紧抓住土壤,又不断燃烧自己,馈赠世人 火苗,传递耀眼的火星,希望用最质朴最平凡的烟火味道为社会增添有温度的细节,以 此温暖社会,化育他人。 高考提升 1.【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 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 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 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 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 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 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 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 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 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 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 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 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 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 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 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 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 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 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 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 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 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 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 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 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 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 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 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 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 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 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 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 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 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 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 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 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答案】DB(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 上,不给分。)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 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 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做出准确判断。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 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 的亲密关系;(1 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 分)④锄作为一种 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1 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是挖掘标 题的寓意,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含意题要注意象征义、比喻义、主旨义,作用题可采用三位一体分析法:人物、 情节、主题的作用。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 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3 分)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 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3 分)(第一点必 答,后面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小说较为 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 亩园对百姓的贡献,突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 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综合以下三点作答:夸张的作用,反复的作用,结构的作用。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 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 分) 【答案】六安爷层面(4 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 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2 分)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 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2 分) 小说主旨层面(4 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 分) 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 人深思。(2 分) 【解析】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 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从人物的角度、主旨的角度依次分析。先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 2.(2015 年高考新课标 2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 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 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 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 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 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 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 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 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 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 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 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 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 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 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 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 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 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 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 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 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 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 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 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 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 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答案】(5 分)答 D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 和 E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 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本文主要能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也不能说明老汪迂腐无能。E 项“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不正确。B 项并没有暴露内心的秘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到了对文 章主旨的探究,对小说情节、写作手法的把握。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阅读文章, 把握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理清结构,研究技法。本题采用五选二的形式,要求选出正 确的两项,所设五个选项,两个正确选项,两个错误选项,一个对错各半的选项,属于 传统题型。A 项是对小说手法及人物形象的分析,B 项是对小说情节的分析,C 项是对 小说塑造人物手法的分析,D 项是对小说语言风格的分析,E 项是对小说情节结构、写 作手法、小说主题的综合分析,考查比较全面,难度适中。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案】(6 分)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 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 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给满 6 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解答这类题目,要借助人物的言行和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来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 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信息,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本文中的老范从身份上看是农村富人,考生抓住老范的言行可以很 容易分析出这个形象的特点。另外,还要注意答案的规范表述,一般这类题目表述要点 为:性格、品质特征+身份+形象的意义。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案】(6 分)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 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 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 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既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对小说人物塑造手法的分析,有一定难 度。从文本来看,作者借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的独特理解来表现老汪的性格特征和 人际关系,属于运用典型细节塑造典型人物,考生要做的就是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细 节是典型的,符合老汪的哪些性格特征,可以表现出老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 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 分) 【答案】(8 分) 相似之处(6 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 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 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 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 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 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人物与课内人物的比较,应先找出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整 体 上 来 看 , 【考点定位】欣赏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与往年不同的是,命题人将课内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引入到 高考试卷中,体现了一种高考与基础年级教学接轨的思想,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回 归课本,值得提倡。本题题干提示,“性情气质”有相似,而“精神困境根源”不同, 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先课内后课外,先依据课堂所学,回顾 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思想困境产生的根源,然后立足课内推断课外,结合文本思考老汪 的形象特点,精神困境产生的根源。这样可有效降低答题难度,提高正确率。 3.(2015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1--15 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 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 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 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 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 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 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 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 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 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 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 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 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 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 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 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 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 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 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 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 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 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 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 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 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 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 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 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 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 ——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 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案】(2 分)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题干简洁明了,答题的内容是人物形象特点,答题的形式是概括,答题的 区间是文章第三段,短短一句话,就给考生带来这几点提示或要求。再者,从题干中可 以看出,本题又与一般常规的考查不同,那就是常规的考法,常常是立足于小说的全篇, 而本题就是着眼于小说的第三段。当然,这一点也是由试题的材料的特点所决定。说到 底,那是试题材料选得好。最后,如果把五个题目放在一起来看,由人物形象——人物 描写方法——情节安排——人物意义,是一个完美的逻辑链接。这也表明,命题者的思 维是清晰的,思维是严密的,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都有自己的思维认知。 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4 分) 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道作用类的题目,其基本思路是从内容与结构这两个层面来考虑问题。对此, 应 先 文 本 的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考查小说第四自然段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 么效果,来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这虚拟的旁观者在文中的评说内容虽不多,但 代表是人们对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看法态度,也预设了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人 物结局与命运。本题看似简单,但回答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虚拟旁观者评说内容的 查找,二是对旁观者评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都有一些难度。总之,要想答好不容易。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答案】(4 分) 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 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 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解析】 试题分析:赏析类题的解答,首先是要准确判断出所给材料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就是要分 析表达效果。不过解答题目,还是要有文体意识,这是篇小说,画线的句子又是描写人 物的,因此答题要注意几个指向:指向人物,要考虑的是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的性格; 指向情节,要考虑画线的本身其实也是个情节,这个情节本身写出了什么,这个情节与 上下情节有什么关联,这就要考虑呼应、照应、伏笔等。做题还要注意,着眼于画线, 还要立足于上下文这个具体的语境。另外,还要注意画线句子的性质,这样答题才能不 错不漏。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通过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进而领会人物形象及其描 写方法,从一点出发,从小处着眼,这是本题的特点。再从所给的答案来看,也很好地 体现了文体意识,答案具体指向表现手法,指向人物,指向小说的故事情节;从一般的 答题思路来看,也指句子本身,指向结构。可见,本题仅从一般的答题思路上去考虑, 是不够的。它要求考生要好好审审题干中“赏析”的字眼的含义。所以,本题的考查还 是着眼于考生能力的考查。 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答案】(5 分)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 惊奇。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不知从何下手。答题时,还是先搞清楚开头两段与结尾 两 段 所 写 的 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命题者充分利用这篇小说的结构 特点,并借此引导考生对小说的要素、小说中的人物、小说情节和小说主题的分析理解 和把握领会,体味作家的文学匠心与艺术魅力,可谓是一箭多雕。这个点抓得好,抓住 了这篇小说阅读的要害之处。但有点遗憾的是,所给的答案,第二个要点,是几个术语 的堆砌,未免空洞,考虑也不周。小说开头可以说是热闹的市井生活,结尾是“捡烂纸 的老头”凄凉结局,这繁简的对照中仅是为了反差巨大,制造结构奇峻峭拔?作者为什 么以“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为独立段作结,仅是为了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本题的 答案也应该有小说主题层面的考虑。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案】(5 分)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 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换人们关 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解析】 试题分析:考虑好这样几个问题:“捡烂纸的老头”的人物形象特点及性格特征是什么;作 者对这个“捡烂纸的老头”的情感倾向是什么;“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社会 现实意义。回答好这几个问题,答案也就有了。“捡烂纸的老头”在浓厚的市井氛围中 出场,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就勾勒出一个老丑、邋遢、怪异的“捡烂纸的老头”形象, 为了自己的尊严,向人叫阵;人们看不起他,鄙视他,最后留下巨款悄无声息地死去。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不管这答案是什么,都无关紧要,但它最起码能说明“捡烂 纸的老头”也有自己的打算,有自己梦想和世界。作者对这一小人物的死、不人物的命 运是同情的,用“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引起人们的思考,是不是在引导人们对老头 的认识与思考?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探究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这是个常规性的题目。 但这一题,题干虽然指向于人物,还是要透过人物形象的理解,去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 命题者还是想让考生真正理解小说中作者刻画的“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形象,真正 领会这篇小说的主旨,这应是考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回答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这是一个小人物,不是高富帅,也不是高大尚,命题者潜意识里也有唤起对弱势群体关 注的理念。人物形象——用意,本身就蕴含思维的过程,所以,本题也能体现考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