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7+诗歌鉴赏之形象-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核心考点总动员30页
www.ks5u.com 2017年高考必备之核心考点总动员 【高考真题再现】 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1)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 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 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标题和注解答题。 二、【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 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找到写曹霸画技的内容,那么前面都应是铺垫的内容;只要考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比如本题,从提问来看,应是考查篇章结构的技巧。 三、(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8.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9.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家点睛】概括诗句描写的画面,这样的题型学生平时训练很多,难度不大。但是本题要求概括前六句描写月夜的画面,在概括上增大了难度。第一、二两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诗人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廖。前六句是一句一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赏析,但是题干已表明是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就降低了难度。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想象、移位、梦境等虚写的手法,眼前现实的景物是实写,这样学生分析起来有话可说,方向明确。最后七、八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些联想是虚写。自己长期滞留异乡,眼前的皓月引发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 【考点深度剖析】 一、考点解读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有: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⑥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⑦爱恨情长: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⑧友人送别、思念故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 ①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 ②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捣衣、杜鹃、斜阳 ③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 ④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冰雪、蝉 ⑤爱恋、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比翼鸟 ⑥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羌笛、青冢 ⑦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 3. 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古典诗词鉴赏中常用来描绘意境的词语: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晦涩、深远、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清新、淡雅 二、试题题型及答题步骤: 1.鉴赏人物形象型 ⑴提问方式: 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②本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ⅩⅩ是什么样的形象? ⑵答题步骤: ①什么形象;(性格特征+身份) 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 2.鉴赏意象型 ⑴提问方式: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意象? ⅩⅩ指什么?ⅩⅩ在诗中是什么意思?ⅩⅩ有什么寓意? ⑵答题步骤: 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 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 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3.鉴赏意境型 ⑴提问方式: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⑵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应试技巧点拨】 1.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培养扎实基本功。 平时复习中只有广泛阅读和积累古诗词,培养诗词鉴赏扎实的基本功,考场上才能快速悟得所考诗词中的真谛,准确地理解原作的精髓,提高答题准确率。对于“鉴赏诗词形象”这一考点,要多积累一些常见的艺术形象类型,掌握诗词中常见各类意象及其特点和寓意,积累一些常见意境的类型及相关表述词语,为高考做充分的准备。 2.熟悉高考,把握规律,掌握答题方法。 历年高考诗词鉴赏中的形象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诗词鉴赏形象类型试题的考查频率和选材热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诗词鉴赏形象类题目,可了解一些题目的常规问法及答题模式 ,掌握常规的出题角度,在备考中加以强化训练,提高复习的效率。 3.科学审题,掌握要领,规范表达 (1)仔细审题,明确要求,确定题型。 首先看准题目要求,是考查“人物形象”,“意象”,还是“意境”,确定考查的题型,这样才能确定好答题的方向,防止犯“方向性”的错误。然后仔细阅读所给诗词,按照题目——作者——正文——注释的顺序,把握意象,品悟意境,总结形象特点。 (2)理清思路,仔细推敲,规范表达。 在审题、读题的基础上,根据已确定的题型,理清自己的解答思路,确定答题步骤。然后,仔细推敲语言,规范表达。 【名校热题演练】 一、【2017届福建漳州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①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②,割鸡③令得近乡关。 注:①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②湔祓:即荐拔。③割鸡:语出《沦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孔子到了子由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诗中“故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2.诗歌结尾运用了“割鸡”的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5分) 【答案】 1.①怀才不遇。从首联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故人”才华横溢却沉沦于下等官吏,写出了人才的遭受埋没。 ②贫贱自守,不慕荣利,诗的颔联,写友人的为官,实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可以见出他贫贱自守,不慕荣利的品格。 ③放旷不羁。诗的颈联,豪兴犹在,盛年不再,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 ④抑郁不平。以“心犹不死”一句而论,貌似放达,内里却有种种牢骚抑郁。 (答对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 2.(5分) 运用“割鸡”的典故,与首联描写故人才高位卑呼应(2分),表达了对被埋没的才识之士的理解与同情(1分),对 “故人”怀才不遇的怨恨不平(1分),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之情(1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表达诗词中形象的意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二、【2017届广东广州铁一中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阮郎归 梅词 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春”在句中指代梅花,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 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 她怅惘伤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春”在句中指代梅花,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春”在句中指代梅花,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抒情主人公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肌肤如雪,形貌貌如玉的女子。香腮上的铅粉却忘了涂抹均匀。折下这梅花想寄给岭上的人儿,这江南的天却要暗了。 此文写相思,将梅影暗香做比,写出了相思的飘渺无尽。 三、【2017届贵州思南中学高三上半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6分) 奉寄韦太守陟① (唐)王维②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①韦太守陟曾任吴郡、襄阳等地太守。②王维在边关写此诗。③高馆:驿馆。④岁方晏:一年将尽。 1.本诗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前六句描写了荒芜萧瑟、空旷无边、秋日肃杀的景象。为整首诗的基调做了一个铺垫。 2.作者表达了怀念友人的淡淡悲伤之情。首先通过描写环境来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年终岁末,故人难觅,内心什么孤独寂寞。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情感。答题关键词“结合诗句”,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情感首先抓意象和情感关键词“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四、【2017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上月考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寻思”两句借景抒情,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达自己如今延期官场,像庄子般旷达闲适之情。 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对仗工整,表达出时光流逝但诗人却如故的悲哀之情。 D.“露泣”两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也象征着诗人往昔的功名之心已如萤火般破碎漂流。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D 2.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2分)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1分)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 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2分)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1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二、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1.因事抒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再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2.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乐景乐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这是乐景写乐情的例子。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哀景哀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哀情: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例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可见这几个宫女是玄宗时候的宫女,现在已经年华老去。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诗歌所表现的是凄凉哀婉的心情,却着意描写\"宫花红\",根据我们生活中的体会,红花那热烈的色彩,盛开的景象,往往烘托欢乐的心情,热闹的场面,生机勃勃的青春,但在这首诗中,却与\"古行宫\"\"白头宫女\"形成了反差,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让人有一种时移事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凉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坏心情的矛盾,突出中心思想。以乐景反衬哀情,其情之哀更增。 哀景乐情: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3.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李忱的《瀑布联句》中“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4.咏史抒怀: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题中主要是情感比较;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五、【2017届山西太原外国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每处1分,共3分)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1分)。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2分,意思相同即可。) 2.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 (2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 “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3分,每个意象分析1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借助“鸿雁”“落花”“鹧鸪”等意象分析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 六、【2017届宁夏固原一中高三上第二次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12分) 少年行 少年行 令狐楚 施肩吾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醉骑白马走空衢2.恶少皆称电不如。 等闲飞鞚1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五风街头新勒辔, 半垂衫袖揖金吾3。 【注】1飞鞚(kòng):纵马飞驰。鞚,有嚼口的马络头。2衢:道路3金吾:古官名。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8分) 【答案】 1.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2.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不同点:令 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副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七、【2017届山西怀仁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双调】折桂令·过金山寺① 【元】赵禹圭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 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 【注】①这首曲当是赵禹圭任镇江府判时作的。金山寺:在江苏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为东晋时所建。 1.元代散曲作家周德清说“此词称赏者众”,请根据一、二句,具体分析其“称赏”之处。(5分) 2.试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6分) 【答案】 1.示例一:曲子起句写长江浩渺,气势磅礴,视野开阔;接着写水面上漂浮的“云山”,山上的亭台楼阁,都倒映在水中,清澄明丽,摇曳生辉。前两句通过侧面烘托、以动衬静等手法来表现金山寺的高大、壮观。示例二:第一句用“浩浩西来”的长江作为背景,以动衬静,渲染金山寺的雄伟壮观;第二句用“云山”,即云雾缭绕的山来侧面烘托金山寺的高耸入云。示例三:写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相互交织,融为一体。长江的动点染出山的静,与物的缥缈衬托出山的壮观。 2.这首散曲塑造了一位具有豪迈气概和开阔脚禅的抒情主人公(词人)形象,“长江浩浩”“天地忘怀”,表现了作者有豪迈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分析,隐隐透露了对现实的迷惘(失望)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如本题写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相互交织,融为一体。长江的动点染出山的静,与物的缥缈衬托出山的壮观。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2.试题分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陈居士”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长江浩浩”“天地忘怀”,表现了作者有豪迈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分析,隐隐透露了对现实的迷惘(失望)心情。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 八、【2017届陕西长安区一中高三上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11分) 重过海印庵 宗渭 三年重向虎溪游,石路依然碧水流。鸟背斜阳微带雨,寺门衰柳渐迎秋。 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叹息此身闲未得,天涯明日又孤舟。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 (5分) 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案】 1.前两联描绘了微雨斜阳的秋韵图景。诗人三年后再次来到虎溪,眼前的石路依然旧时模样,碧水也依然脉脉流淌。天边一轮斜阳渐渐下坠,点点微雨中,寺门前的老柳树呈现出一种秋的风韵。 2.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与师友们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颈联写与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时依依不舍;尾联则想象自己明日孤舟向天涯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之感,抒发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答题区间“最后两联”, 颈联“弟兄”“重”“师友情深”写于师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时依依不舍;尾联“闲未得”“孤舟”则想象自己明日孤舟向天涯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之感,抒发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比如诗歌中的 “弟兄”“重”“师友情深” “闲未得”“孤舟”。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 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九、【2017届河南平顶山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李中丞之襄州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1.诗中主人公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1)忠诚英勇,视死如归。“轻生一剑知”即看淡生死,效命疆场,忠心可鉴。(2)戎马一生,屡树战功。曾独镇“三边”,令敌寇生畏,使关塞晏然。(3)困顿坎坷,眷恋朝廷。“归无旧业”,家徒四壁,但仍眷恋朝廷。(4)凄凉流落,老而无依。“欲何之”道出老将军前途茫茫,不知所归。 2.对比(或虚实结合)。将将军曾经的叱咤疆场、立下赫赫战功与眼前老而罢归、无所归依的境遇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惋惜和同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陈居士”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轻生一剑知”即看淡生死,效命疆场,忠心可鉴。戎马一生,屡树战功。曾独镇“三边”,令敌寇生畏,使关塞晏然。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对比(或虚实结合)。将将军曾经的叱咤疆场、立下赫赫战功与眼前老而罢归、无所归依的境遇进行对比。注意分析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惋惜和同情。 十、【2017届天津红桥区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1)简析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3)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2分) (2)表达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2分) (3)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作者对田 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可以抓住主要景物翻译诗句,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本题要抓住诗中具体的意向,如:草、池塘、山、落日、短笛等意向,结合诗句翻译,再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特征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例如本题题目直接是两种,那么答出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此题尾联内容,很容易得出比喻的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名师原创预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更漏子 毛文锡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飞燕。 1.清人陈廷焯云:“‘红纱一点灯’真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指出这一句有哪些妙处,并作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由夜至晨,总共描绘了三处富有寓意的春景。请指出这三幅春景图,并写出它们各自的寓意。 (6分) 【答案】 1.①寓情于景。夜阑人静时分,红纱笼罩下的一盏孤灯,燃烧欲尽。既营造了凄凉的环境气氛,又写出了闺中的思妇孤独不眠之情。(答烘托环境、心情也可)②运用象征。这灯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写照,它象征思妇那颗寂寞的心,它是思妇苦恋相思中燃烧的心,虽备受煎熬,却执着如一。(答到比喻亦可酌情给分)(手法1分,分析2分;答对1点3分,两点5分) 2.①花外子规啼月:似在声声呼唤远人归来。②庭下丁香千结:寓意思妇心中愁思凝结。③梁间双燕齐飞:反衬闺中思妇形单影只。(每点2分,春景、寓意各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注意概括画面的内容。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醉落魄 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① 胡铨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②。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③。 【注释】①庆符:名张伯麟。当时秦桧主和,庆符说:“夫差,而忘勾践之杀尔父乎?”秦桧听说大怒,将庆符关入监狱,打得体无完肤,流放到吉阳军。时作者亦因上书力诋和议,请斩秦桧,被诬为“讪谤”,也被贬到吉阳军。②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③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写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 1.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5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6分) 【答案】 1.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作者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更深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的愁绪。 2.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虽遭贬谪但心忧国事,壮志难酬又希图解脱的爱国诗人形象。诗人触犯秦桧被贬天南,年近半百,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因此招集友人赋诗狂饮,放声高歌,放浪形骸,表现了作者内心极深的忧愁。又借卢仝饮茶的典故,力求排解胸中的不平之事。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立足原诗,结合题干的提示分析。词人愁绪满怀,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这与上句的“无理”,更深一个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的愁绪。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辛弃疾的“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祝英台近》)等。这都是一种看似无理,实则含有更深的理在的埋怨。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词的注释,从作者的身份、词中的言行举止来分析。由注释可知,词人因上书力诋和议被贬,故得出词人是一个爱国主义形象;“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交代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怒,故可得出壮志难酬的形象;“招呼诗酒颠狂伴”写出了一个赋诗狂饮、发泄忧愁的形象。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全词抒情由隐而显,层层递进;或曲折传达,或正面抒写,刻画了一个身虽遭贬,却能不屈不挠、豪气不减的爱国诗人形象。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句子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答案】 1.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 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画面内容和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分析诗句的作用注意诗句的位置,注意统领全诗,概括图景注意意象的描绘,意境的概括和情感的分析。如本题,“西湖好”是一篇之眼,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试题分析】下阕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此为“静”景。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此为“动”景。动静结合,西湖之美毕现,作者悠然自得之情可知。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好似一道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最有点明效果,效果一般要结合诗歌的情感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白 帝 杜 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①,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①戎马:战马。归马:从战场归来的马。②诛求:索要,征收。 1.诗歌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奇险阴森(荒凉昏暗)的暴风骤雨图。(1分)运用了衬托手法,以云从城门中涌出、雨在城下落下衬托出白帝城地势的高峻。(2分)同时,也运用了视听结合手法,暴雨使江水猛涨发出雷霆一般的涛声是听觉形象,日光暗淡使草木失色是视觉形象,有声有色地表现出突降暴雨的情形。(2分) 2.作者以暴风骤雨暗喻动荡时局,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2分)通过描绘荒原上无主的战马、遭遇血洗的村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2分)选取被盘剥殆尽、无依无靠的寡妇这一典型形象,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官府横征暴敛的憎恨。(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诗歌中的“云”“雨”都与白帝城构成衬托关系,然后再从视听角度分析概括。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的关键词“雨翻盆”“归马逸”“寡妇诛求”等,再结合着诗歌注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其国家的担忧,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憎恨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考生在思考时,就要根据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结合着写作背景分析其表达的作者情感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谕悲秋者 南宋·楼钥 黄云万顷一时收,喜见高空风露秋。 岁事及今将告毕,人生到老盍归休。 固知景物能与感,亦有痴人苦过忧。 胸次果然无一累,岂容秋月使人愁。 1.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天高气爽的秋景图。(2分)秋风吹过,天空明朗无云,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2分)也为下文表达内心的感悟奠定了基调。(1分) 2.整首诗以劝谕悲秋者的语气,表达了作者放达开朗的胸怀,展示出一种积极的生活观。(2分)作者以“谕悲秋者”为题,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引出自己内心的感悟:人生到老,何不像秋天一样,放下诸事来休息呢?很多人为秋天而感到伤感忧愁,然而,如果能够放开胸怀,心无挂碍,那么,秋天又怎能引发人的伤感呢?(4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中开头或末尾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可以从这写方面来考虑: 1)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照应题目,点明时间“傍晚”地点“空山”季节“秋天”;再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点明了人物“我和客人”事情“送别”时间“晚上”地点“江边”。& 2)衬托人物性格。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琴技从而使听众都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以及琵琶女内心的凄凉。 3)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开头两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冷阴森的氛围。 4)表达人物心情。这是景物描写的终极与核心作用,所用的景物归根结底是要为情感的含蓄与巧妙表达服务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正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比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最后一句以“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做结,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一是反面衬托,即一般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情,一倍曾其哀乐”。如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中即以美好的春天涌动的江水绚丽的花朵和明月夜来反衬作者内心的寂寥和愁苦。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谕”和诗中的“喜”“盍”“岂”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