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 复习 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二)句法
全国Ⅰ卷语用新考点梳理(二)句法 语病新考点·句法歧义 “词类不同产生的歧义” “句法结构相同、层次不同引起的歧义” “层次相同、句法结构不同引起的歧义” “层次和句法结构都不同引起的歧义” 一、词类不同产生的歧义 主要指兼类词,即能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词。大量的兼类词给我们的判断带来了多种可能,如“有没有建议”中“建议”兼属动词和名词,当动词讲时指说话者问听话者有没有去建议一下;当名词讲时指说话者问听话者或其他人有没有什么建议。 二、句法结构相同、层次不同引起的歧义 指短语的句法结构相同,但其内部可划分为不同层次,如“城市中小学校长”可划分为“城市中/小学校长”和“城市/中小学校长”两种类型。 三、层次相同、句法结构不同引起的歧义 指句法的内部层次相同,但结构不同,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既是主谓结构,又是偏正结构;“出口材料”“进口设备”既是偏正结构,又是动宾结构。 四、层次和句法结构都不同引起的歧义 指句法组成成分的内部层次和结构都不同。如“老师和姐姐的妈妈”可分为定中结构“老师和姐姐的/妈妈”和联合结构“老师和/姐姐的妈妈”两种。 语病新考点·语义语病 “搭配不当” “语义不明” “语义矛盾” “语义重复” 一、语义搭配不当 符号与符号在搭配时具有语义上的选择性,如“我喝饭”语义上不搭配,“喝”一般与“粥”处于同一语义场的词搭配,“吃”则与“饭”处于同一语义场的词搭配。 “词的语义特征不协调” “句法成分在语义选择上不搭配” (一)词的语义特征不协调 首先指词的语法—— 语义特征,如单、复数,阴阳之类,汉语中的词没有这种特征,暂且不论;其次指词的理性意义,即词义中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是词内在的本质特征;最后指词的色彩意义,有风格色彩、感情色彩之分。词的语义特征不协调主要分为两类。 1、理性义失调 ①由于六号线北碚站只开了一个出入口,看热闹的人一多,把进站的闸机道口都堵了,电梯上的人也是层层叠叠。 刊误:“层层叠叠”形容层次繁多、错综复杂,不能用来形容人多,应改为“数不胜数”。 ②所以老赵出不出场对于一场春晚,就好比一盆酸菜鱼里面有没有野山椒一样人命关天。 刊误:“人命关天”指有关有命的大事,应在例句中夸大事实,应改为“至关重要”。 2、色彩义偏离 ①97年,阳春梅还是职业中学的学生,操着一口普通话的吴长江到这所学校招募工人,阳春梅和同学因此南下广东。 刊误:“操着”是方言说话,“普通话”与“操”不正式,而且“操”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对头,应改为“说”。 (二)句法成分在语义选择上不搭配 指主谓、动宾、主宾、定中、状中和中补不能搭配。 ①空港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开通试运行后,不但将丰富充实重庆空港的国际物流枢纽功能,而且将改变重庆乃至内陆地区进口水果的物流线路。 刊误:“功能”可以“丰富”,但不能“充实”,联合谓语与单独宾语搭配不当。 ②一个绰号,并不只是方便在场上进行沟通,更代表了一种体育和文化。 刊误:“一种”作“文化”的定语,但不能作“体育”的定语,单独定语对联合中心语搭配不当。 ③现在,重庆的避暑需求大,但是起步较晚,避暑经济还比较粗放、初级。 刊误:“经济”可以“粗放”,但不能“初级”,单个主语与联合谓语搭配不当。 ④懂得爱情极致的女人,想为自己的爱人生儿育女的心情,我认为是极其理所应当的健康思想。 刊误:主语“心情”和宾语“健康思想”搭配不当。 ⑤2013年虽然A股市场整体表现较为疲弱,沪深300指数下跌了7.65%,但是一些基金表现十分不俗。 刊误:状语“十分”和中心语“不俗”搭配不当。 二、语义不明 指一个句子或一段话的意思含糊不清、费解,类似于“逻辑语病”中的“模棱两可”,但范围要大一些。 “语义费解” “语义歧义” (一)语义费解 这里的费解包括“逻辑语病”中的“费解”“照应不周”,包括“语法语病”中的“用词不规范”,除此之外,还包括故意使用模糊词语也是造成费解的主要原因,如“运动就是生命,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运动。”中的“运动”一词,既可以指体育运动,又可以指政治斗争或其他大型的群众性活动。 (二)语义歧义 语言片段中语义成分功能相同、层次划分相同、句法结构关系相同,语义关系不同的歧义样式。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如果词性相同,层次相同,句法结构也相同,还是有歧义的话,则是由语义指向的多向性和领属关系的不明确造成的。 “指代不明引起的歧义” “语义指向不明确引起的歧义” “语义特征的双向性引起的歧义” “语义关系和修饰关系不明确引起的歧义” 1、指代不明引起的歧义 ①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刊误:句中的“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对象不明,既可以理解为“我”,也可以理解为“你”。 ②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刊误:“自己”指代不明,是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清楚,应改为“我”。 ③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刊误:句中的“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表意不明,既可以理解为“加快”,也可理解为“减慢”,根据后文应在“化学反应速度”前补上“加快”。 ④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刊误:应改为“便向《人间指南》编辑部投诉”。 ⑤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刊误:“晚上来的人”有歧义,是“晚/上来的人”呢,还是“晚上/来的人”? ⑥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刊误:“很高兴”的主语不明确,是“祁爱群”还是“援藏干部”,不清楚。可改为“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祁爱群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⑦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刊误:“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有歧义,既可理解为“我和你一起去”,也可理解为“老师和你一起去”。 ⑧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刊误:“批评的人很多”有歧义,是“文章中批评的人很多”,还是“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不明确。 ⑨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刊误:“因患病住院”的主语不明确。可改为“患病住院的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有到场领奖”。 2、语义指向不明确引起的歧义 语义指向指“句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的关系”。句法结构中当一个句法成分只能与一个句法成分发生联系,即只能前指或后指时,不会产生歧义。当一个句法成分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发生语义上的关联时,往往会因语义指向上的多向性造成歧义。 ① 他一早上就看了三篇文章。 刊误:副词“就”表示范围或限制,当前指“一早上”时,表示时间长,即“他一早上只看了三篇文章”;当后指“三篇文章”时,表示时间短,即“他一早上就能看三篇文章”。 ②他在车上写字。 刊误:“车上”既可以指他所在的位置,即“他坐在车上写字”,也可指“写字”的对象,即“他往车上写字”。 3、语义特征的双向性引起的歧义 语义特征指某类词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语义特征相同的词可以处于同一语义场中。汉语中的词有单价动词、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之分。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最容易引起歧义。 ①他输了血。 刊误:“输”包括“输入”和“输出”两方面,这里既可指“别人给他输了血”,也可指“他给别人输了血”。 ②这些钱你给我保管吧。 刊误:“给”兼属动词和介词,动词“拿来”,“这些钱拿来我给你保管”;介词“替”,“这些钱你替我保管”。 4、语义关系和修饰关系不明确引起的歧义 语义关系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时间等,有些句子的语义关系很难分辨,如“鸡不吃了”,“鸡”既可是施事,也可是受事。通常,当句子的核心动词和周围的名词性成分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关系时,它们的关系就不明确。 (1)施受关系不明确 即既可以当施事,也可以当受事。如“狗不看了”,“狗”是施事时,指“狗不看人或事物了”,“狗”是受事时,指“人不看狗了”。 (2)受事和结果关系不明确 即既可以当受事,也可以当结果,如“提拔班长”,“班长”当受事时,指“班长被提拔”,“班长”为结果时,即“某人被提拔为班长”。 (3)工具和结果关系不明确 即既可以当结果,也可以当工具,如“他写毛笔”,“毛笔”为工具时,指“他用毛笔写字”,“毛笔”为结果时,指“他写的是毛笔字”。 (4)修饰关系不明确引起的歧义 修饰语一般表示领属、数量、性质、状态等,修饰语的关系或范围不确定往往引起歧义。 ①小李的帽子做得漂亮。 刊误:“小李的帽子”可理解为“是小李的帽子”和“小李做的帽子”两层意思,前者为“小李的帽子做得漂亮,但不是小李做的。”后者为“小李做的帽子很漂亮。”此句“帽子”与“小李”的领属关系不明确。 ②两个中学的年轻老师。 刊误:“两个”既修饰“中学”,又修饰“年轻老师”,当前者讲时,指“两个中学的/年轻老师”,后者则为“ 两个/中学的年轻老师”。这是数量关系不当引起的歧义,这一类语病与“语法语病”中的“定语语序不当”有交叉之处。 ③风景秀美的重庆和四川。 刊误:“风景秀美”既可以修饰“重庆”,指“重庆风景秀美”,又可以修饰“四川”,指“重庆和四川都风景秀美”,这是性质关系不明确引起的歧义。 语病新考点·语用语病 语用指语言符号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指明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此语言符号,并且想达到什么目的。语用总是与交际中的人、时间、空间、背景相联系,而且凸显语境和意义在整个交际中的作用。 “称谓不当” “方式不当” “情景失控” “无视言外之意” 一、称谓不当 “分亲属称谓不当” “社交称谓不当” (一)亲属称谓不当 “有敬谦称呼不当” “远近称呼不当” 1、敬谦称呼不当 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传统文化,强调“长幼有序”,而且有“家人舍小令外人”之说,在别人面前提起家中的长辈时,在称呼语前应加“家”,如“家父、家母”;提及对象是家中小辈时,应加“舍”,如“舍妹、舍侄”;提及对象是对方的家人时,应加“令”,如“令郎、令尊”。但是日常生活中将自己的父亲成为“令尊”、别人的父亲称为“家父”的人不在少数,这是敬谦称呼不当。 2、远近称呼不当 同一家人的关系有远近之别,不同的称呼能反映出对话双方的亲疏远近程度,远近不分势必会影响交谈的氛围。 (二)社交称谓不当 与他人交谈时应注意时间、地点、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位以及双方的了解程度,若不注意这些具体的细节,则会因社交称谓不当引起误会。社交称谓不当具体分为零称谓使用不当、职务称谓不当和因身份、年龄引起的称谓不当。 1、零称谓使用不当 零称谓指对话的其中一方不使用称呼,或者直接用“哎、喂、嗨”等形式的称谓,这种方式会使另一方觉得不被尊重或很不礼貌。类似现象在问路、超市购物时常见。 2、因身份、年龄引起的称谓不当 这与对话双方生活的环境、心理状态紧密相关。重庆人好用“老师”称呼陌生人,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若是一个北方青年初来重庆,听到别人喊自己“老师”时,可能会觉得不大适应,甚至别扭,这种现象由地域文化不同引起。 年龄引起的称谓不当主要体现在女性身上,当我们把握不准对方的年龄而称其“阿姨”时,可能会使对方不满。一般情况下,将对年龄分辨不清的统称为“妹妹”或“姐姐”,只喊那些年龄明显偏大的女性“阿姨”,这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好办法。 二、方式不当 同一意思用不同方式表达,产生的效果也因此不同,这就涉及到表达方式的问题,是用委婉的还是直接的、礼貌的还是冒昧的、循序渐进的还是直截了当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交际的影响不同。 “不符合委婉方式” “不符合礼貌原则” (一)不符合委婉方式 我们在面对好的人或事情时,会特意强调,以此锦上添花,而面对不好的结果时,往往要说得很委婉,以此让对方在心理上有足够的准备时间,以免打击太大,使对方一时难以承受,交流也无法正常进行。 (二)不符合礼貌原则 不符合礼貌原则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用词不礼貌,如在碰撞了别人之后没有说“对不起”,反而一味强调是别人的错;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多次使用第一人称“我”,让对方觉得有些强势;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请求时直接用“不”,对对方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等等。另一方面是语气、口气不礼貌,如“吧”一般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只能用于长辈对小辈,而不能颠倒辈分;交谈双方闹矛盾时,用“嘛”“吧”可以缓解紧张、沉闷的气氛,比不使用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情景失控 情景指交谈双方交谈时的时间、地点、交谈的主题、双方的了解程度、话题的深浅以及谈话的正式程度。我们在交谈中一定要注重语境,任何交流都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脱离具体的语境,交谈便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在交流中,应坚持“ 什么时候对什么人说什么样的话才能取得比较好的表达效果”这一准则,不然就使情景失控,影响交流的效果。 “时间不妥” “内容不妥” “地点不妥” “双方的了解程度与话题的深浅程度不相符” (一)时间不妥 ①王利发: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刊误:当时维新变法运动刚刚失败,就在公共场所“北京裕泰茶馆”谈论国事,势必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王利发才可以提醒众位。 (二)内容不妥 对一些敏感的、对方不愿意提及或不感兴趣的话题,最好不好涉及,如不在对方心情低落时大谈自己的成绩;不在对方取得成功时,不送上祝福而是泼冷水;不强调对方的缺点,不在对方面前谈论其好友的不是。 (三)地点不妥 交际中要注意说话的内容须与地点相符,如在会议桌上公开议论他人的隐私、饭桌上谈论一些血腥事件之类的违背交际地点的交流方式。 (四)双方的了解程度与话题的深浅程度不相符 交谈双方了解较浅时,其谈论的话题也较浅,反之,则话题较深,二者之间成正比关系,交谈时不能破坏这一关系。如初次见面就问对方的一些隐私问题,会令对方反感;关系很好的朋友聚在一起,只是寒暄几句,交流没有达到心理预期的效果,等等,因此在交流中一定要以交谈双方关系的远近为准来确定交谈话题的深浅。 四、无视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表达方式,说话者在不想或者不方便直接表达观点时,就会采用这种方式,比较含糊、隐晦,或者指桑骂槐,或者声东击西,这与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有关。我们在交际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和分辨,通过对方的语言来获取准确的信息,知道哪句话是直接表达,哪句话是含沙射影的表达,以此确保交谈的有效性。反之,如果无视对方的言外之意,从对方有限的话语中推测不出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如:一对情侣在一起,女生很想出去玩,便对男生说“今天的天气很晴朗”,男生回答说“是啊,明天也一样晴朗!”实际上他没有听出女生的言外之意。 语病新考点·综合语病 ①孙政才仔细聆听老人回忆烽火岁月,关切地询问老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起居情况,并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刊误:“仔细”作“聆听”的状语,中间应补出“地”。“老人身体健康”为主谓结构,不能作“询问”的宾语,中间应加“的”,使主谓结构变为定中结构。 ②因为可以找出的潜伏疾病患病风险,甚至可以查出孩子在智力天赋方面的优劣势,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养育。 刊误:第一个“的”应删去,“找出”后直接跟宾语“患病风险”。第二个“的”应改为“地”,“有针对性”作“养育”的状语。 ③与以往别墅产品的不同,该别墅能让业主得到非同一般的超级实惠。 刊误:“的”应删去。“实惠”的定语“非同一般”和“超级”语义相当,选用其中之一即可。 ④刘学普指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协、市政协委员作用的发挥,积极倾听并认真负责地办理市政协委员提出的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 刊误:谓语“办理”与宾语“意见建议”搭配不当,“协商民主”与“重要渠道作用”之间缺助词“的”。 语病新考点·词汇语病 “有词义混淆” “词性误用” “数量词误用” “代词误用” 一、词义混淆 “理性义混淆” “色彩义混淆” (一)理性义混淆 “使用范围大小混淆” “使用对象混淆” “词义轻重程度混淆” ①薄雾忽隐忽现,让人感受无比梦幻。 刊误:“感受”应改为“感觉”。“感受”“感觉”都可作动词,“感觉”表示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识,是事发过程中的体验;“感受”是深层的、理性的认识,是事后的体验。作者置身于雾天中体验“薄雾”,应用“感觉”。 ②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暨剧本创作座谈会于十月二十九日在西安开幕。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剧作家、戏剧评论家等共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 刊误:“开幕”一般用于大型的、正式的会议或展览,这里参加会议的只有一百多人,而且只是研究会,可见其规模并不大,用“开幕”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应改为“召开”。 ③冬天来了,秋天走了,一年又一年,四季更替,读不懂的秋,就像风中奔跑的你,永远让人难以追逐。 刊误:“追逐”有“追赶、追求”义,如“追逐动物”“追逐名利”,一般不说“追逐秋天”。根据句意,应将“追逐”改为“靠近”。 ④家乡的人,正如雨那样,比较直接,很热烈。 刊误:“热烈”一般用于形容场面或感情,如“热烈的掌声”,这里作者在说家乡人的性格,应用“热情”。 ⑤它给丰收的庄稼最后一次浇灌,使农民们得到了丰收,同时每场秋雨都会给孩子带来快乐。 刊误:“得到”改为“获得”较好一些,后者词义程度重于前者。 ⑥这种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气,影响大家的健康,必须坚决改掉。 刊误:“习气”指逐渐形成的不好的习惯或动作,一般用于坏的方面,如“官僚习气”“市侩习气”。“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行为,用“习气”语意过重,应改为“坏习惯”。 (二)色彩义混淆 “感情色彩混淆” “风格色彩混淆” “语体色彩混淆” 1、感情色彩混淆 “该用中性词时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 “该用褒义词时用了中性词或贬义词” “该用贬义词时用了中性词或褒义词” ①自古以来,“秋”都是文人墨客笔下备受歌颂的对象。 “秋”不全是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也有大量的作品悲秋、伤秋,应将褒义词“歌颂”改为中性词“关注”。 ②它们真的很漂亮,红的似火,给人一种另类的感觉。 “另类”为中性词,有时也用作贬义,这里是在赞美红叶,可将“另类”改为“耳目一新”。 ③田野里,笑声、歌声、割麦声交混在一起。 刊误:“交混”有使人不愉快意。本句感情基调是欢快的,应将“交混”改为“交织”。 2、风格色彩混淆 “普通话” “方言混淆” “现代汉语和文言表达混淆” ①到了秋天,桂花书上的桂花都开了,让老远的人们都闻到那醉人的香味。 刊误:“老远”是方言词,应将被动式改为主动式“人们很远都能闻到那醉人的香味”。 ②因此我那颗跳动的心早已摆脱了浮躁变得沉稳,无了打闹与争吵,一片宁静。 刊误:“无”在古汉中为“没有”义,这里应改为“没”。 3、语体色彩混淆 “口语与书面语混淆” ①菊花在我看来就是秋天的代表。 “在我看来”偏口语,应改为书面语“在我心中”。 ②田里的玉米生长得很好。 应将偏书面语的“生长”改为偏口语的“长”。 二、词性误用 (一)名词误用 ①说到秋,多数人都会感觉一种冷寂、凄凉、萧瑟之情。 刊误:“会”是助动词,后应跟具体的行为动词,名词“感觉”被误用为动词,应改为“感到”。 ②菠菜是最营养的蔬菜之一。 刊误:名词“营养”不受程度副词“最”修饰,误用为形容词,在“营养”前加动词“有”,使其作“有”的宾语。 (二)动词误用 ①到底这次试验能否成功,我还是一个怀疑。 刊误:“怀疑”是动词,前面不能受“一个”的修饰,也不能作“是”的宾语,这里误将动词用为名词,可将后一分句改为“我还有一个疑问”。 ②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那里的工作已经相当开展了。 刊误:动词“开展”不能受程度副词“相当”的修饰,“开展”误用为形容词,可将后一分句改为“那里的工作已经开展得相当好了”。 ③他们采取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妥协英帝国主义的政策。 刊误:“妥协”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这里误将不及物动词用为及物动词,可将后半部分改为“同英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 ④一名刚入伍的新兵劝说福雷斯特应该投笔从戎,对前途感到迷惘的福雷斯特便报名陆军。 刊误:“报名”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此处被误认为及物动词,“报名陆军”不合语法,可在之后补出动词“参加”构成连动谓语的形式,使“陆军”作“报名参加”的宾语。 (三)形容词误用 ①你看,对面的山沟发着光亮,象有火似的。 形容词前的动词是心理活动类动词时,形容词可作宾语。谓语“发”不属于心理活动类词,形容词“光亮”不能作“发”的宾语,误将其用作名词,应改为“发着亮光”。 ②整个节目像一首和谐、表现力很强的大型练习曲那样激越人心。 “激越”是形容词,后面不能跟宾语,这里误将形容词用为动词,可将“激越”改为动词“激动”。 (四)数量词误用 1、量词误用 ①学校的林荫大道上也铺满了金色的树叶,厚厚的一层,从远处看,像一层金色的地毯。 刊误:量词“层”错用。“层”修饰可重叠、积累的东西,如灰尘、薄膜、大楼等,不能修饰“地毯”,应将“层”改为“条”。 ②拾起一片两片精致的枫叶,不仅让人感慨自然的神奇。 刊误:量词“片”多余。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时表示概数,“一”后不能再跟量词“片”。 ③那一片片落叶如同一只大蝴蝶在空中飞舞。 本句缺少量词。“片片”量词叠用,表示数量多。“落叶”被比喻为“蝴蝶”,数量上须对称,应在“只”后再加量词“只”。 2、数词误用 ①他说,目前,渝商集团的主要发展思路为实施“二大战略”、发展“四大板块”。 刊误:“二”应改为“两”,表示数量在十以内时,一般用“两”不用“二”。 ②她的时间概念很模糊,两个月前,还是田云秀和刘泽琴两人,给她送来亲手织的袜子,她才知道快要过年了。 刊误:“两”应改为“俩”,“俩”表示“两个”,这里用“两人”,缺少量词“个”。 ③据说整个市场建于一九三五年,当时东京人口只有三百五十万人,而现在东京人口已增加至一千一百多万,增加了三倍,供应量也相对大大增加。 刊误:表示数目的增加有“增加了”和“增加到”两种方式,可以用倍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不及一倍时,宜用分数。“增加了”的数目=(增加后的数-原数)÷原数,比如从3增加到12,(12-3)÷3=3,可以说从3到12增加了3倍;“增加到”的数目=增加后的数÷原数,从3 增加到12,12÷3=4,可以说增加到4倍或者12是3的4倍。句中的“增加了”的数目=(1100万-350万)÷350万=2.1,即“增加了2.1倍”,因此“三倍”的说法错误。 ④这时特技组的同志们在娥影厂内的外景地上搭起了一座把实景按比例缩小八倍的大楼,楼周围的铁丝网,枫叶林、武斗工事,甚至大树上的扩音喇叭,都准确地被缩小了。 刊误:表示数目减少有“减少了”“减少到”,不能用倍数表示,要用分数表示。“减少了”的数目=(原数-减少后的数)÷原数,比如从12减少到3,(12-3)÷12=0.75,可以说从12到3减少了四分之三或百分之七十五;“减少到”的数目=减少后的数÷原数,由12减少到3,应是3÷12=0.25,即减少后的数是原数的四分之一或百分之二十五。句中“八倍”的说法错误,应说成是原来的八分之一或者缩小了八分之七。另外,“铁丝网”后的“,”应改为“、”。 ⑤上海工人业余大学“文化革命”前毕业两届学生,共一千四人,学习后共解决了三千七百多项生产技术问题,其中三百七十项是重大的发明创造。 刊误:“一千四人”说法错误,多位数中间有空缺时,需用“零”补上,应说“一千零四人”。 (五)代词误用 1、人称代词误用 (1)“自己”多余 ①虽然她没有春的繁花似锦,夏的绿树成荫,冬的白雪皑皑,但是秋在我的心中有自己独特的美景。 刊误:“独特的美景”指“秋”,与表“我”的“自己”无关,应将“自己”删去。 (2)人称代词与前词关系不正常 ①孩子们老师们都一个个地往外面跑,而他却在一旁傻傻地看着。 刊误:人称代词“他”前无前词,不知其所指。另外“孩子们”“老师们”之间应加“、”。 ②李才是被易炳生拖来的,一听说出了事故,他比老刘更加冒火,脸色简直吓人。 刊误:代词“他”有两个前词“李才”“易炳生”,究竟指哪一个,作者并没有明确交代。 ③假如让你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秋天。 刊误:前文的“你”与后文的“我”脱节,前后代词不一致,应将“你”改为“我”。 (3)人称代词单复数混用 ①此刻,秋意正浓,让我一同去领悟秋天带来的美好。 “一同”针对的对象数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我”应改为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我们”。 (4)该用此人称代词时却用了彼代词 ①在这墓园里埋葬的人大都是家庭较好的,它们见多识广,经常给慕之讲外面的世界。 指“人”时,应用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一般用来指动植物。 ②因为他们这样训练过,她们会关心我们,把每个军训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 “他们”指教官,后文却莫名地出现了“她们”,前后代词不一致,应将“她们”改为“他们”。 2、指示代词误用 “指示代词近指、远指不分” “指示代词指代不清” “指示代词滥用” ①当你抬头看一眼那火红的枫叶,金黄的梧桐叶,这么五彩缤纷,这么美丽动人,你如何生悲呢? 刊误:“这么”是近指或已然,“那么”是远指或未来,二者后都可跟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虚指,略带夸张,起使语言生动的作用。这里是“你”在看“枫叶”“梧桐叶”,并不是作者,对于作者来说,应用远指“那么”。 ②特别是在西安这个相对陕北来说,雨永远下不完。 刊误:“这个”指代不明,到底是指“西安”这个地方,还是其他事物?作者没有明确交代。 ③萧瑟、冷清似乎成了这个季节的代名词。随之而来的悲凉、思念、伤感变成了这个秋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刊误:“这个”滥用。指示代词在文中出现时,前面必须有前词,句中指示代词“这个”前并没有前词。另外,句中的“。”应改为“,”。 3、疑问代词误用 ①“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我爱这首诗,但缺不怎喜欢秋。 刊误:副词“不”和疑问代词“怎么”组合为“不怎么”,表示程度很浅,句中的“怎”后应加“么”。 (六)副词误用 1、副词滥用 ①我想,再过十年、二十年,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也都不会动摇。 刊误:副词“也”“都”都表示总括,选用其一即可。 ②西安的秋太短,也又太任性。 刊误:副词“也”“又”都表示重复,可将“又”删去。 2、副词错用 ①你带走了我的快乐,却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刊误:“却”作副词时表示转折。句中前后并没有转折的意思,而是表示递进,应将“却”改为“并且”。 3、副词欠缺 ①由于实行了必要的奖惩制度,广大工人师傅热爱了工作,关心了集体。 刊误:广大工人师傅并不是在“实行了必要的奖惩制度”之后才“热爱”“关心”集体的,他们之前对集体就有一定程度的热爱和关心,只是之后程度加深了而已,应在“热爱”前补出副词“更加”。 4、副词词性误用 ①如果有稍微的常识,就可能出现这种差错。 刊误:副词“稍微”不能作“常识”的定语,在这里被误用为形容词,应改为“细微”。 (七)介词误用 1、介词滥用 ①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变向晃人动作,总是把被防守者晃得晕头转向,甚至连篮球之神都曾被他晃得晕头转向。 刊误:“被”多余。“把”后一般直接跟受事,“他”是施事,“防守者”是受事,“被”易混淆施事、受事。 2、介词错用 ①但我对于秋的看法却是两种,既有悲凉也有喜悦。 刊误:“对”“对于”在很多场合可以互换,二者都标记或介引动作的对象或与动作相关的人或事物,能用“对于”的地方都能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当“对”表“向、对待”义时,不能用“对于”。句中作者在表明自己对秋天的态度,应将“对于”改为“对”。 3、介词欠缺 ①我怅然梦的边沿,行走在记忆中,从清幽的晨光里走出,又飘进了凄迷的黄昏。 刊误:“怅然”后缺少介词“于”,以表明和“怅然”这一动作相关的地点“梦的边沿”。 (八)连词误用 1、连词滥用 ①然而寒霜降临,可青松爷爷还穿着碧绿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 刊误:连词“然而”和“可”都表转折,保留其中之一即可。 ②它洗净了一整个夏天的酷暑,却带来了秋天的悲凉。 刊误:“洗净”和“带来”是并列谓语,中间没有转折,连词“却”多余。 2、连词错用 ①一旦经过秋天的洗礼它们便被打落在地上,不管有再大的风也无法飘起。 刊误:连词“不管”应换为“即使”,“即使……也”为固定搭配。 ②那天下着冰冷的秋雨,也许是那天我生病了,但是我感觉雨是冰冷的。 刊误:作者在回忆小学时的一场秋雨。秋雨并非全是“冰冷”的,可能是作者那天生病的原因,所以感觉秋雨是冰冷的,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并非转折关系,应将“但是”改为“所以”。 3、连词欠缺 ①世间鲜少有人甘愿做一粒沙砾,渺小若微尘,文采抱负、雄韬武略都不想白白浪费、遗失。 刊误:上下句间语意转折,应在“文采”前加连词“但”。 (九)助词误用 1、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滥用 ①不在今年冬天,或许就在明年的春天。 ②这个“退出”,便是指的银行像普通企业一样破产倒闭。 刊误:两例中的“的”多余,可删去。 ③努力去追赶着时间,追赶着“沙沙”的落叶,追赶着脚步的摩擦声,追赶着秋天的声音吗? 刊误:时态助词“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追赶”的动作并不指现在,而是指未来,应将“着”删去。 ④雨点们却一个又一个地跳来跳去,天空的脸色更加阴沉了,它似乎在发怒了。 刊误:“在”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结束。“脸色阴沉”表明“天空”还在“发怒”,应将“了”删去。 2、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错用 ①我喜欢旅行,尤其是周末,骑上单车,带上些许干粮,时而急速前行,时而慢悠悠的去欣赏每一个季节的大自然。 刊误:“慢悠悠”作“去”的状语,状中结构之间应用助词“地”,“的”应改为“地”。 ②这秋叶,红的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变化。 刊误:“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变化”作“红”的补语,中补结构应用助词“得”,“的”应改为“得”。 ③秋天,是位化妆师,把世界装扮的格外迷人。 刊误:“格外迷人”是“装扮”的结果,二者是述补关系,“的”应改为“得”。 ④就来瞧瞧吧!调皮地风儿弟弟到处乱跑,将衰老的树叶婆婆吹下。 刊误:“调皮”作“风儿弟弟”的定语,“地”应改为定语标志“的”。 ⑤如果你想跑几步,那么你会看到两旁地树木快速的掠过,周围极其空旷。 刊误:“两旁”作“树木”的定语,“地”应改为“的”。“快速”作“掠过”的状语,“的”应改为“地”。 ⑥绵绵秋雨,没有春雨来地那么舒适、自然。 刊误:“舒适”“自然”是“来”的结果和程度,作“来”的补语,“地”应改为“得”。 ⑦石榴姑娘可不一样,把头使劲地从树叶中伸出来,大大咧咧地张开嘴笑了。 刊误:“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石榴姑娘”不可能笑一下就结束了,应将“了”改为“着”,表示笑的动作一直在持续。另外,可将“张开嘴”删去。 ⑧过去,我曾经当了基层干部,现在才转搞教学工作。 刊误:“当基层干部”是过去有过的行为,“了”表示“当”动作的完成,与文意不符,应改为“过”。 3、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欠缺 ①那泛黄纸上浓重的一笔是那样的触目惊心。 刊误:“泛黄”是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时要加上“的”,应在“纸”前加“的”。 ②那无休止的怀念,一次又一次涌上心头。 刊误:“一次又一次”作“涌”的状语,应在“涌”前加“地”。 ③看了报纸的报道,小桂钰被护送过程中高速执法和交巡警的爱心,以及李正义夫妇对女儿的爱护让我感动落泪。 刊误:“落泪”是“感动”的结果,应在“感动”后加“得”。 ④夜里,在微弱的灯光下,独行于街边,感受最后的秋风、绵绵的细雨、凋零的秋叶。 刊误:“感受”后应加时态助词“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⑤果园里的苹果树上挂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石榴树上结满红彤彤的石榴,它们肚皮鼓鼓的。 刊误:时态助词“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秋天石榴已经成熟,生长的动作已经完成,应在“结满”后加“了”。 4、其他 ①秋用它的方式,诠释着对世界的爱,让每个爱秋之人所深深感动。 刊误:“让”是介词时表被动,如“书让他给撕破了”,“所”跟“为”或“被”合用时,表示被动,如“为他所用”。句中用“让”表被动即可,“所”多余。 ②其次,秋天的花也是异常之美。 刊误:“之”为助词,用于偏正结构之间,是古汉语语法的遗留,如“赤子之心”“意料之中”等。这里“异常”作“美”的定语,用“的”最好。 5、语气词误用 ①于是我想看看我的对手是什么样的人呢? 刊误:本句本为陈述句,“想”的宾语是“看看我的对手是什么样的人”,说法肯定,没并有疑问的成分,应将“呢”删去,将“?”改为“。”。 ②有人可能会问:“它们去理发店干嘛?”当然是去染头发啦,它们也要赶时髦吧! 刊误:语气词“吧”表示歧义和揣测的口气,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应改为表强调的语气词“呀”。 ③或许秋雨更像少女一样多愁善感,它轻柔得可怜。 刊误:“或许”表示也许,后面常跟语气词“吧”表揣测,应在“多愁善感”后加“吧”。 欢迎君加入全国卷语文资源共享群6 群号733278505 分享更多教学资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