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是( )‎ A. 手巾掩口啼 B.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 舞幽壑之潜蛟 D. 独其为文犹可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A项,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B项,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把……看做相等 C项,使动,使……跳舞 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2.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是( )‎ A. 悟言一室之内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箱帘六七十 D. 至于幽暗昏感而无物以相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项,悟通晤,面对面;‎ B项,冯通凭,乘;‎ C项,帘通奁,古时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故选D。‎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22 -‎ A. 客有吹洞箫者 B. 当其欣于所遇 C.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 仕宦于台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本题A项是定语后置,BCD状语后置。‎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 凌万顷之茫然 C. 列作其次 D. 否泰如天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A项, 非常:古义是不平凡;今义表示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B项,茫然;古义是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失意的的样子。‎ C项,其次:古义是他的旁边;今义次要的。‎ D项,古今义:运气的好坏。‎ 故选D。‎ - 22 -‎ ‎【点睛】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A.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B.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5.下列语句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则或咎其欲出者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孰能讥之乎 D.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A项,代词“那个”;‎ B项,代词“自己”;‎ C项,语气词,表反问;‎ D项,代词“他”。‎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与虚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逆以煎我怀 逆:违逆 B.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趋向,取向 C. 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D. 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 22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A项,逆:预料,想到将来。‎ 故选A。‎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团委学生会文娱部举办的音乐节和十大歌手选秀大赛,鼎足而立,为实验学子提供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成为实验两大品牌活动。‎ B. 实验学校组织校长见面会,设立校长信箱,认真听取师生批评意见,此举说明该校不光民主办学,尊重学生,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 雨霁、壹零、逐墨等文学社团蓬勃发展,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实验师生喜爱的精品杂志,不少学生对它们趋之若鹜。‎ D. 元旦联欢上,有个姑娘,眼睛深邃,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关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A项,鼎足而立: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这里是说“音乐节和十大歌手选秀大赛”,属于用错了对象。‎ B项,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符合语言环境,运用正确。‎ - 22 -‎ C项,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敢去,是贬义词。这里是不含贬义,属于褒贬失当。‎ D项,芝兰玉树:比喻优秀子弟或对别人子弟的美称。这里用来形容这位姑娘,属于用错了对象。‎ 故选B。‎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根据深圳图书馆和深圳书城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 根据广东省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实验学校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一学年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3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 5G被誉为“数字经济新引擎”,它将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提供关键支撑,也会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D.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是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应有态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本题中,A项,“根据……调查”与“调查显示”杂糅,任留其一;‎ B项,语序不当,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一个学年内完成……”;‎ C项,搭配不当,“推动”和“受益”不搭配。‎ - 22 -‎ 故选D。‎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瓦浪如海 肖复兴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 22 -‎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溅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⑪‎ - 22 -‎ 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了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⑫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 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 文中鱼鳞瓦上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10. 文章以独特的语言与选材讲述平凡的生活,余味悠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答案】9. B 10. ①语言质朴,擅用口语,如“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等口语化的表达,朴素自然,背后有丰富的生活风貌。②文章选材于日常生活,如瓦片,四合院露台晒的萝卜干,秋天摘枣,国庆节看礼花等日常生活,于平凡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表现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③结尾含蓄,意味深长,以景色描写结束文章,表现作者对老北京特有风貌的喜爱和深切怀念。‎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本题B项,“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不合文意,文中第10段写到重返老院,如“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作者是在表达久违的亲切感和对顽强生命的赞美之情,并无悲痛凄凉的色彩。‎ 故选B。‎ ‎【10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了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对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赏析,可以从如下角度切入:①关注语言的形象性,从字词表意的角度赏析;②关注语言的生动性,从修辞使用的角度赏析;③关注语言的色彩性,从色彩搭配的角度赏析;④关注语言的多变性,从句式安排的角度赏析;⑤关注语言的技巧性,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⑥关注语言的抒情性,从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 这道题的关键点在于鉴赏“质朴”“平常”和“隽永”三个词上。文本语言平淡质朴,口语化,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文学追求以及他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一致,如“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取材于平凡小事,选取了百姓生活中寻常的画面,如打枣,国庆节看礼花等生活情节,让读者有亲切感;结尾处含蓄隽永,韵味深长,如“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既表达了在现代化建设中“瓦浪如海”的局面不复存在的伤感,也有对老北京四合院生活和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怀念。‎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2 -‎ ‎11. 下列对第一首诗《送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 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 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 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2. 《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最后两句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1. B 12. 要点一:《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要点二:《送别》借秋天萧瑟的景物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别董大》借冬天的景色反衬作者的心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第一首诗《送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四个选项均考核诗歌的内容,其中,B项“秋雨连绵”错误,“淅沥”句中形容落叶声,不是秋雨。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最后两句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采用对比的方法,要求分析诗歌情感的不同,通过诗中的重点词句“离心正郁陶”“唯见归云纵复横”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以看出这两首诗都有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外,此诗主要是离别的“惆怅”,而《别董大》显得更为“乐观积极”,抒情方式的角度看,前者多为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后者直抒胸臆。‎ - 22 -‎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 22 -‎ ‎1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B. 于是信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地 C. 坐法当斩 坐法:犯法判罪 D. 乃韩信也 乃:竟然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 B. 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C. 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 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16. 翻译下列句子。‎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答案】13. D 14. A 15. C ‎ ‎16. (1)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但)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跑了。‎ ‎(2)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综合排除法,选出准确的答案。‎ - 22 -‎ 划线句的大意是:当初为平民百姓时,(韩信)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其中“始为布衣时”是时间状语,时间状语往往独立成句,故“时”后断句,排除BC;注意“不得推择为吏”“不能治生商贾”的否定句格式和结构搭配,又依据“又”这一副词的提示,故“又”前必须断句,故排除A。‎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区分实词的具体类别和虚词的常见用法,回归原文,理解原句内容和意思,利用词语位置、搭配、句间关系、语气语调来分析,准确作答。‎ A项,“具食:吃饭的器具”错误,依据“食时信往,不为具食”,开饭时,韩信去了,(亭长的妻子)却不给他准备饭食。故“具食”的意思是:准备饭食。‎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错误,依据第三段“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说的是滕公把韩信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虽然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度:猜测、估计;等:一些人;数:多次;言:说。推举;不我用:宾语前置句,不任用我;即:就;亡:逃跑。‎ ‎(2)素:一向、向来;慢:对人轻慢;拜:任命;乃:是、就是;所以:……的原因;去:离开。‎ ‎【点睛】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参考译文:‎ - 22 -‎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梁渡过淮水,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被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高兴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 - 22 -‎ ‎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回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以比兴手法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借用《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4)《归园田居》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山村中极为平常的景象,写出了与《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相近的乡村和谐美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兰亭集序》中,表现作者以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7)《游褒禅山记》中表现作者为了志向竭尽全力,哪怕不能如愿也无怨无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5).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6).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7).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淇”“隰”“善”“犹”“衿”“悠”“吠”“颠”“托”“骸”“蜉蝣”“粟”“而”“悔”。‎ - 22 -‎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语言运用 ‎18.下列句子是五篇应用文部分摘录,每句有一处不当。请根据文体特点,分别找出其不当之处并作修改。‎ ‎(1)学校决定2019年12月29日下午3:40在文体中心举办师生新年联欢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校团委通知)‎ ‎(2)旭杂志社向广大师生征稿,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个性抒写。有疑问请质询我社。(文学社征稿启事)‎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35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11月7日上午拾得皮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0元,请失主到学生处林主任处认领(招领启事)‎ ‎(5)本人爱好文学,曾获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并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希望能得到贵校文学院的垂怜。(自荐信)‎ 序号 错误之处 修改为 ‎(1)‎ ‎(2)‎ ‎(3)‎ ‎(4)‎ ‎(5)‎ ‎【答案】(1)“莅临现场”修改“踊跃参加”;(2)“质询”修改为“咨询”;(3)“全部”修改为“全都”;(4)“500元”修改为“若干”;(5)“垂怜”修改为“垂青”。‎ ‎【解析】‎ - 22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本题中,“莅临现场”是指领导光临指导,不符合同学们的身份,修改为“踊跃参加”; ‎ ‎“质询”是指立法机关议员个人或集体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就政府行政活动有关事项向政府首脑或部长提出问题,要求其即席或书面答复。这里不符合语境,修改为“咨询”;‎ ‎“全部”作为播音稿件容易引起歧义,修改为“全都”;‎ ‎“500元”不能出现在招领启事里面,修改为“若干”;‎ ‎“垂怜”赐予怜悯,不符合语境,修改为“垂青”。‎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19.请根据下面一段话的中心意思,在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表达生动。要求:每处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不超40个字。‎ 读书,就是在追溯文明的长河。鼓起船帆,借远古吹来的风或顺流而下,或逆风而上;划动船桨,借湖海荡起的波或驶向彼岸,或回归炊烟升起的地方。《诗经》以其无邪之思,给我国历代诗人带来滋养;①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论语》以其对“仁”的深入理解,给两千多年后的世界涂抹希望 (2). ②《史记》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给它所绘就的丰富多彩的人物播洒灵动的种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要扣紧“读书,就是在追溯文明的长河”来谈准确揭示所提到的名著的特点;还要注意仿照“《诗经》以其无邪之思,给我国历代诗人带来滋养”的句式,以及题目中要求——每处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不超40个字。‎ 五、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2 -‎ 中国人一生大约会说汉字四亿次。有出处的汉字近十万个,是它们书写了百家经典、唐诗宋词,是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但在提笔忘字的今天,常用的汉字却不到四千个,很多汉字人们甚至都已经不会认、不会写。万千汉字,犹如璀璨星辰,正在陨落。‎ 近日,人民日报和某公司推出一款小游戏——汉字守护者,输入自己的名字,就能匹配一个汉字,其中不少属于濒危汉字。该游戏倡导“以你之名,守护濒危汉字,守护文化星河”。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其中,成为“汉字守护者”。对此,有媒体赞赏,认为这是一种新时代的汉字传承方式;有学者认为,以游戏的方式传承汉字,有伤汉字之雅;也有网友质疑为什么要守护已与时代脱节的生僻字。‎ 其实,汉字是陷入传承困境的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以实验人为笔名,写一篇文章向人民日报投稿,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示例:‎ 守护汉字 实验人 中国拥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文化自然也就博大精深,汉字是文化流传至今的载体,而我们的责任是去守护它。‎ 守护汉字不仅是因为这是中国五千多年前流传至今的文字,更是因为要守护汉字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悠久,历经改朝换代,中国文化也在这一次次的改变中不断积淀,最终形成如今深厚的底蕴。而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记录并包含着中国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从甲骨文到行书,一共7种字体,每种字体代表着每一个时期文化的进步,是智慧的结晶。如果把每一个字比喻成一颗繁星,那么十几万的繁星汇成了璀璨的星海,使人魂牵梦萦,痴迷陶醉。‎ 而每一个字都是由笔画构成的,只有学习好如何书写汉字,从一笔一画中探索文字的奥秘,我们才能真正守护汉字。‎ 守护汉字从学习规范书写开始。‎ - 22 -‎ 如今,有许多人争着学习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却忽略了最诗情画意的汉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粗细长短都值得探究。历史上,许多中国人向我们诠释了汉字书写的灵魂美。书法家王羲之,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已经不只是字,更是珍贵的艺术品。苏轼大气潇洒的字也达到了一种个性的巅峰,为历代仰慕。汉字是有趣的,每一个字的一笔一画都有他所蕴含的意蕴。一个个笔画如画家手里的画笔,一笔一划,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亦或是巍峨雄伟的高山,又或是妙趣横生的奇幻森林。汉字能柔情似水,亦能刚劲如铁,能深沉悲哀,亦能激昂澎湃。‎ 然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人们开始习惯了用手机打字、联系,却开始淡忘真正的汉字书写了,提笔忘字成了现代人普遍出现的毛病,所以守护汉字书写已经是当务之急的事情了。‎ 如今各形各色的比赛,如汉字听写大赛等都是要让我们知道,汉字不仅是一种字体,更是无可替代的宝藏,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本身亦是一个美丽的存在。‎ 守护汉字,从规范汉字书写开始,让我们使汉字更美丽地流传下去,直到永远。‎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由于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衡量、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结合材料“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其中,成为‘汉字守护者’。对此,有媒体赞赏,认为这是一种新时代的汉字传承方式;有学者认为,以游戏的方式传承汉字,有伤汉字之雅;也有网友质疑为什么要守护已与时代脱节的生僻字”,选择确定自己的观点。‎ 参考立意:‎ ‎1.守护汉字,是一种新时代的汉字传承方式;‎ ‎2.汉字传承中国文化,凝聚强大力量;‎ ‎3.以游戏的方式传承汉字,有伤汉字之雅;‎ ‎4.不必守护已与时代脱节的生僻字。‎ 可用素材:‎ ‎1.穿越三千年历史,甲骨文的发展仿若星辰,照亮了我们与殷商展开对话的一幕幕瞬间。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展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精神脉络;代代绵延,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赓续,滋养了写在中华基因中的文化气质底蕴。‎ ‎2.世界文明史上,许多古老文明都曾创造过属于自己的文字。而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风雨,至今仍生机勃勃。‎ - 22 -‎ ‎3.谈及未来制定甲骨文研究的发展规划,宋镇豪表示,应从国家层面启动全国甲骨藏品单位的家底清理。落实甲骨文抢救性保护措施,全面推动甲骨文的专业整理与科学研究,推进甲骨文的知识展示与文创利用。他同时建议,要重视文理结合、打破界际,跨学科、同方向、开放式协同创新研究。顶层设计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指南,提高甲骨文人工智能识别技术。‎ ‎4.如何解密这一块块中华文明的“化石”、如何透过一个个契刻字符揭开沉寂千年的历史真相、如何将破译甲骨文字这项系统工程更好发展下去……打造一支甲骨文研究的专业化队伍,“坐得住冷板凳”、让冷门学科不至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便尤为重要。‎ ‎5.除甲骨文之外,两万余件商周青铜器铭文、数十万枚新发现的战国秦汉简牍以及其他先秦古文字材料,分散收藏在不同的文博考古单位,亟待开展科学保护、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需要我们继往开来,发扬老一辈文字学家的优良学风,培养优秀的青年学者队伍,创新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开创新时代古文字研究的新局面。‎ ‎6.今年10月,免费开放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平台计划收录全部甲骨文著录和文献,目前已录入2万多篇论文,后期将收录246种以上甲骨著录,以满足用户的查询需求。‎ ‎7.与前沿技术相遇的文化遗产,正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突破古文字释读瓶颈,也推动古文字学研究迈上了新台阶。‎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汉字传承中国文化,凝聚强大力量。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 22 -‎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可明确自己的立意后按上述的方式行文。‎ ‎ ‎ - 22 -‎ ‎ ‎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