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便将其封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度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许姓来源于周武王分封许国,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袭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D项错误。‎ ‎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频繁更换丞相 B. 任用亲信和近臣 C. 建立刺史制度 D. 颁布“推恩令”‎ ‎【答案】D ‎【解析】‎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频繁更换丞相、任用亲信和近臣、建立刺史制度与“所忧者在诸侯”无关,排除ABC。‎ ‎3.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图一:唐朝中央官制 图二:明朝中央官制 A. 中央集权加强 B. 中央官制简化 C. 君主专制强化 D. 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 图一是唐朝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图二是明朝中央官制----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直接统领六部,结合所学可知,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朝废除丞相,都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正确;唐朝中央官制和明朝中央官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A错误;无论是唐朝还是明代中央官制都无法体现中央官制简化,并且B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皇帝一人处理万机,行政效率相对下降,D错误。‎ ‎4.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这种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司法审判更加公正 B. 法律规定趋向宽松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地方政府职能改变 ‎【答案】C ‎【解析】‎ 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说明宋代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司法权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司法权的控制,无法体现司法审判是否公正,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法律内容,无法体现法律规定趋向宽松,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司法权的控制,无法体现地方政府职能改变,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联系所学中央集权的含义和内容分析解答。‎ ‎5.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为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 A. 废除丞相 B. 设立殿阁大学士 C. 设立南书房 D. 设立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诗句反映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为此,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于废除丞相制度而造成的,废除丞相并不能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故排除A 项;清朝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不是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排除CD项。‎ ‎6.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A.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 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可知,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钱穆提及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原则,未提及对君主集权的作用,故A项错误;德行和学识成为科举的主要依据,但并未体现出思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 ‎7.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 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B.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 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D.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答案】A ‎【解析】‎ ‎“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驱逐威胁民主政治的个人,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A项正确;公民都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不是“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B项错误;C与题意无关;“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威胁民主政治的个人,并不是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D项错误。‎ ‎8.《十二铜表法》第八表有这样的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不得以蛊术损害他人的庄稼。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材料表明罗马法律注重 A. 主权在民 B. 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 天赋人权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项是启蒙思想,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根据“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不得以蛊术损害他人的庄稼”“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可知,材料体现了对私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对权益纠纷的调节,表明罗马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材料“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说明奴隶和公民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故D项错误。‎ ‎9.1711年,英国下院通过对法停战法案,但被在上院占据多数的辉格党贵族所阻挠。为此,安妮女王于当年年底一次将12名托利党人封为贵族,改变了上院党派力量对比,使英国退出了战争。这说明当时英国 A.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 国王权力高于议会权力 C. 上院的权力大于下院 D. 国王仍拥有一定权力 ‎【答案】D ‎【解析】‎ ‎“安妮女王于当年年底一次将12名托利党人封为贵族,改变了上院党派力量对比”说明国王在议会决断之后仍有一定的权力,D正确;国王做法并没有违背法律,A错误;英国此时议会权力至上,B错误;下议院掌握实权,C错误。‎ ‎10.2017年1月27日,美国新上任总统特朗普发布“禁穆令”,限制来自叙利亚、伊拉克、伊朗、苏丹、索马里、也门和利比亚这7个主要穆斯林国家的公民进入美国,要求来自该多个国家的难民在120天内被禁止人境美国。2月3日,美国华盛顿州西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詹姆斯·罗巴特作出裁决,在全美范围内暂停实施特朗普颁布的限制难民等群体入境的行政令。材料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两党制下的对垒角逐 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出美国总统权力受到最高法院制约,体现出分权制衡的思想,B正确;A 属于管理地方体制;C属于党派争夺;D属于联邦制特点。‎ ‎11.“(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它”反映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相互妥协,这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1875年宪法是在共和派与君主派激烈较量的过程中建立的。A项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B项实行的是共和制,但是没有君主制的阴影;德意志帝国虽然保留着君主制,但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故也排除D项。‎ ‎12.恩格斯指出:“德国牢不可破的统一是摆脱它目前的贫困和创造国家财富的首要条件,统一使它走向了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却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下列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是 A. 德国首相享有行政权 B. 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 C. 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D. 联邦议会由普选产生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近代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立宪是虚,专制是实,最能够体现出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应该是德国政体中体现的专制色彩,其突出的体现是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体现了专制主义色彩,故C正确;德国首相享有行政权,无法体现皇帝专制色彩,不符合题意,排除A;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位,属于联邦制问题,无法体现皇帝的专制色彩,排除B;联邦议会由普选产生体现了民主,并非皇帝的专制,排除D。‎ ‎13.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获取战争赔款 B. 打开中国市场 C. 扩大资本输出 D. 建立军事基地 ‎【答案】B ‎【解析】‎ 列强开放通商口岸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这是两次鸦片战争发动的主要目的,故B正确;A和D不是主要目的;C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侵略方式。‎ ‎14.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 官吏贪暴腐败 B. 社会治安混乱 C. 土地兼并严重 D. 自然灾害频仍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官吏贪暴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故A正确;材料强调官吏贪暴腐败是社会动荡(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土地兼并、自然灾害频仍问题,排除CD。‎ ‎15.从1895至1913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中国元,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国家也能享有这项特权。因此,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的情况日益增多。所以本题选D项。‎ ‎16.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 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清除了欧美列强的在华势力 C. 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D. 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朝代国家指的是君主立宪制,“共和国家”指的是民主法治形式,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故D正确;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B中清除说法绝对,排除;C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大改造完成。‎ ‎17.1919年春夏之交,“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 遍的表露。”这场运动是 A. “五四”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太平天国运 D. 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A ‎【解析】‎ ‎1919年巴黎和会把中国山东割让给日本,导致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A正确;B是1915年;C是1856-1860年;D是1924-1927。‎ ‎18.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表 时间 工人 农民 其他 ‎1927年4月 ‎51%‎ ‎19%‎ ‎30%‎ ‎1928年 ‎10%‎ ‎76%‎ ‎14%‎ A. 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和所学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前,中共以城市斗争为中心,党员主要由工人构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即1928年,中共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农民成为党员的主要构成,故A正确;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而南昌起义仍然是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无法体现1928年工人在党员中所占比例下降的原因,排除B;国民大革命运动时间是1924-1927年,不能说明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排除C;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不能说明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排除D。‎ ‎19. 1937年7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共中央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 A. 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B.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 日军攻陷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关键的时间1937年17月,结合所学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由局部侵华转为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所以中共倡导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答案选C,A、B、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抗日战争·主要矛盾的变化。‎ ‎20.列宁曾经说过:在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对列宁所说的第一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B.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无产阶级首次发动的武装起义 D. 人类史上首次推翻封建制的民主革命 ‎【答案】B ‎【解析】‎ 根据“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道路上”‎ ‎,可知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的性质的政权。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项正确。A项指《共产党宣言》发表;C项指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巴黎公社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D项。‎ ‎21.《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 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第二次革命”是指列宁主张在“二月革命”后再进行一次革命,即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革命专政,即十月革命,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二月革命”的目的,D项此时尚未发生,C项表述错误,列宁主张推出“一战”。‎ ‎22.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A. 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B. 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 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D.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得以确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图表的分析能力。由图表可知,1949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有党派的、有区域的、有军队的、有团体的、还有特邀的,这说明了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以答案选C。从图表不能看出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排除A;从图表也不能得出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排除B;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是于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结束,其职能演变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从图表中不能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所以排除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政党制度 ‎23.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此后,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A. 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十六字方针 B. 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 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报告的时间是1978年,材料的主旨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AB项是民主政治的完善,排除。D项的标志是1998年的《村民自治委员会组织法》,排除。‎ ‎24.“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 澳门的回归 B. “九二共识”的确定 C. 中国的强大 D. “一国两制”的提出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意思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指澳门的回归,而中国能够收回澳门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的强大,故选C;据此也可排除A;“九二共识”是针对台湾问题的,故可排除B;“一国两制”‎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政策保证,但不是根本保证,故可排除D。‎ ‎25.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时间“1987年”。是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官员的选拔,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选任方式上,监察官员一般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监察活动多采取垂直单线方式,直接听命于皇帝。统治者还重视用法律对监察活动进行规范,如汉朝时的《刺史六条》、唐朝的《巡察六条》、清朝的《钦定台规》等法规的制定。西汉除御史大夫为二千石外,侍御史、御史及部州刺史皆为六百石。唐代御史台除大夫三品,中丞五品外,侍御史为从六品,监察御史只有八品。然而,他们执行监察权时,可以不受自身品秩限制,纠察弹劾包括宰执、王公在内的一切官吏。虽然古代的监察权依附于皇权,但监察权力的运用具有相对独立性,职能渐渐从行政监察权中分离,机构也渐渐走向独立。 ‎ ‎——据《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等 ‎ 材料二 古典时期,雅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员监督机制。公民大会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职人员的表现,并就其去留问题进行表决。陪审法庭除了是最高司法机关外还是最高监察机关,议事会同样承担着对公职人员的监察功能。雅典公民也有相当大的监察权。在雅典,官员的当选必须经过公民的严格监察,官员在任职前,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进行审查。官员在任职期间要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是否称职。任职期满后,对其财产等情况进行审查,看他是否贪污受贿。 ‎ ‎——据《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等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雅典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1)特点:监察官员的选任有严格制度和要求(官员德才兼备);依附于皇权,进行垂直单线式的监察活动(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用法律对监察活动进行规范;监察官位卑而权重,以下察上;监察权与行政权逐渐分离(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 ‎(2)特点:官员监督体制较为完善;没有独立的监察机关;监督渠道多元化(三个机构共同负责监察);公民监督权较大;监察官员由选举产生;对官员的任职有严格的审查程序。‎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维护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提现人民主权原则或提高公民参政意识);增强政府机构的监督透明度,践行公开、公正原则;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防止官员腐败;为后世的监察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这句话可知其特点为监察官有明确的任职期限,根据材料一中“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这句话可知其特点为以法律规定监察官的职责,根据材料一中“唐代,监察御使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这句话可知其特点为监察官员的品秩较低;第二小问评价,结合监察制度的实际作用和本质目的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审查在职人员的表现,并就其去留问题进行表决”“官员在任职期间要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是否称职”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稳定社会、保障社会权力以及后世影响角度回答。‎ 点睛:古代监察制度规律小结:①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政体下的职能部门。②中国古代监察部门的设立实现了中央或地方各部门的分权、制约,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高考的热点。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与中国近现代、世界近现代的监督机构的对比是高考的冷点。‎ ‎27.妥协是政治的艺术,是西方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一种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挛中震颤。终于,这个关系……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一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群体)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两者”、“融合的手段”、和“崭新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此后英国又是如何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说明为什么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美国宪法,美国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实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妥协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认识。‎ ‎【答案】(1)两者:国王与议会(或王权与议会权力;王权与自由权力;国王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融合手段”:光荣革命;“崭新的制度”:君主立宪制。‎ ‎(2)原因:①宪法创立了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②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宪法。结果:联邦制。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①有原则的妥协是一种政治艺术(智慧);②妥协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平稳确立(转型);③妥协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和美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两者”是指国王和议会。根据材料中的“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并结合所学来看,“融合手段”是指光荣革命;根据材料中的“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并结合所学来看,“崭新的制度”是指君主立宪制。‎ ‎(2)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联系所学可知,美国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实行了联邦制。该制度实行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有利于国家统一、发挥地方积极性和发展资本主义等方面来回答。‎ ‎(3)对妥协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妥协作为一种政治艺术对民主政治的平稳确立和巩固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来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了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佩弗《远东》‎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我们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是什么?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体现。‎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答案】(1)观点:明清之前,君权受到限制;明清的君主专制达到高峰(或明清的君主专制是独裁的)。‎ ‎(2)仿制品: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等政治体制;理解:“荒唐可笑”是因为仿制品不适合中国国情,“悲惨地结束”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认识: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找到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 ‎(1)依据“至少除了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观点是:明清之前君权受到限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高峰。‎ ‎(2)仿制品:根据“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且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理解:根据“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政治体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结果“悲惨地结束”,即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以后的民国有名无实。‎ ‎(3)体现:依据“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依据四则材料,可从专制到民主、不断完善、符合国情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等角度分析总结。‎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