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2019暑假复习提升配套练习第十三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生物必修二2019暑假复习提升配套练习第十三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十三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拉马万的观点,现代的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C.变异、自然选择的结果 D.基因突变引起显著变异的结果 ‎2.自然选择是指 ( )‎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3.有一只雌蛙能产4千个左右的卵,卵受精之后发育成成蛙的,只占这些卵的5%左右,这种现象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叫做 (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4.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 (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适应性 D.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5.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颈鹿经常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变得颈和前肢都要很长 B.尺蛾工业黑化的现象是因为尺蛾受到煤油烟污染被熏黑的 C.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的个体都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6.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B.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过程 C.不断的产生新基因的过程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 ( )‎ A.适应特定的环境 B.定向变异 C.定向生存斗争 D.能传种接代 ‎8.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有隔离存在 9‎ B.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障碍,使不同区域种群彼此无法交配 C.生殖隔离专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 ‎9.某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 ( )‎ A.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 C.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 ‎10.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11.在豚鼠中,黑毛对白毛是显性,如果基因库是,90%是显性基因B,10%是隐性基因b,则种群中基因型为BB、Bb、bb的频率分别是 ( )‎ A.81%、18%、1% B.81%、9%、1%‎ C.18%、81%、1% D.45%、45%、10%‎ ‎12.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都较短的古鹿进化来的,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作用的结果 B.由于食物缺乏,导致古鹿变异的结果 C.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的结果 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 ‎13.我国首只“虎狮兽”2002年在红山动物园诞生,“虎狮兽”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 B.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 C.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所以不属于生殖隔离 D.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 ‎14.右图7—3为某一群体基因频率变化图(横坐标表示基因型,纵坐标表示频率),则与这一现象相符的事实是 ( )‎ 9‎ ‎ 图7—3‎ A.克格伦岛上残翅昆虫和强翅昆虫的形成 B.人类新生儿体重过重或过轻死亡率较高 C.育种学家选育某抗病品种 D.工业(尺蛾)黑化 ‎15.下图7—4表示4种不同森林环境的树于样品,在一个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环境中释放了1000只白色的和1000只黑色的飞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飞蛾和135只黑飞蛾。该城市附近的树干很可能类似于 ( )‎ ‎ 图7—4‎ ‎16.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用现代化进行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 A.南美同一种雀种→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B.南美不同雀种→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南美同一种雀种→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物种地雀 D.南美同一种雀种→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17.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 )‎ 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18.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可以定向积累微小有利变异的是 ( )‎ ‎ A.定向的变异和自然选择 B.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 ‎ C.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D.自然选择和遗传 ‎19.右图中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 ‎ 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 ‎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20.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下列哪个 9‎ ‎ 过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这一基础( )‎ ‎ A.DNA→DNA B.DNA→RNA ‎ C.mRNA→蛋白质 D.转运RNA携带氨基酸 ‎21.下列观点,哪项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 )‎ ‎ A.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D.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22.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 ( )‎ ‎ A.广西乐业天杭中的方竹 B.某一池塘中全部的蝌蚪 ‎ C.大兴安岭的东北虎 D.某一个森林中的猫头鹰 ‎23.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 ‎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 D.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 ‎24.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A.某种群中某基因的突变率 ‎ B.某种群中某种基因的出现比例 ‎ C.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 D.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2‎ ‎25.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原因包括①突变 ②基因重组 ③自然选择 ( )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6.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 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 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 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请问:‎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 。‎ ‎(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7.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9‎ ‎(1)该植物的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 ‎(2)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内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4)由此可见,进化的单位是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 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 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 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_实现的。‎ (3) 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 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 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9.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但致 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能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现在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右图所示:‎ ‎(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 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 _。‎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_。‎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调查,将会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____。‎ 链接高考 ‎(18)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17)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9‎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19南京一模)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新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 B.生物进化的结果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19镇江一模)12. 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 A.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B.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 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可以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D.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19苏州一模)1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 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产生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 C.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 9‎ 第十三讲答案:‎ ‎1.A 2.C 3.B 4.D 5。 D6.D 7.A 8.C ‎9.A 解析:该种群这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并不意味着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也不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故B和D与题意不符。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也就得不到积累加强,故C叙述亦错。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种群内某一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频率增加,说明此性状能适应环境。故答案A是正确的。‎ ‎10.C 解析:由于杂合子AA中A基因和A基因各占一半,因此,在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的频率=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所以,A基因的基因频率=18%+1/2×78%=57%,A基因的基因频率=4%+1/2×78%=43%。‎ ‎11.A ‎12.C 解析: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应用能力。根据现代进化理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应是: 古鹿发生变异鹿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很大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生殖隔离—→现代的长颈鹿。‎ ‎13.D ‎14.A 解析:由图可知基因型频率向两个方向发展, 最终将导致两个不同物种或不同性状生物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分裂性选择。‎ ‎15.A 解析:黑蛾重捕数少,表明环境选择白飞蛾。‎ ‎16-20 AADAA 21-25 BBABD ‎ 二、非选择题 ‎26.(1)基因库;64%;32%(提示:2×0.2×0.8) ‎ ‎(2)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 ‎ ‎(3)发生了进化,因为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就是在进化 ‎(4)没有产生新物种,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9‎ ‎27.(1)55% (2)42.5%;32.5%;55% ‎ ‎(3)没有发生进化;种群的基因频率没发生改变 ‎ ‎(4)种群;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8.(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 ‎(2)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选择;定向;生存斗争 ‎ ‎(3)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 ‎(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 ‎ 29.(1)96.5%;50.5% (2)上升;下降 (3)上升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