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翻译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课外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翻译

中考课外文言文练习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 ‎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一 .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 午:祁午,祁奚之子。 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C.非子之子(你)  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2分)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C.坦率正直 D.谦虚谨慎10.A  11.D. 附译文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 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而不是问谁是仇人。”晋悼公就立解狐为中军尉。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晋悼公问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二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  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  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     晏子对曰(对:回答)D.薄暮冥冥(薄:迫近)     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              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           。(4分)‎ ‎12.B13.D  14.(1)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从而增长他的才干。(1分)  (2)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1分) 15.为景公解疑  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信任人才。(4分)‎ ‎1.泽:聚水的地方 2.而:表承接 3.殆:大概,恐怕 4.谓:说 5.对:回答 6.是:这些;与:原意参与,这里是一样的意思;焉:语气词 7.而:表转折 8.任:信任 9.乃:就(是);若:像;者:……的情况 10.如:到……去 11.曷:怎么 12.为:是 译文齐景公 外出打猎。上山碰到虎,到沼泽地遇见蛇。返回宫中,召见晏子,他问晏子说:“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则见虎,到沼泽地则见蛇,这大概是所说的不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任用他,是二不祥;使任用了却不委以重任,是三不祥。所说的国家不祥,是指这样一些问题。您今天上山碰到老虎,山是老虎的家呀;下沼泽遇见蛇,沼泽是蛇的窝啊。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完全是意料中之事,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四小人无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①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②,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③。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 【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4.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2分)‎ ‎23.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错一句扣1分) 24.(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答对一点1分,共2分)‎ 附译文:一般说来,君子和君子是因为志趣相同而结为朋党,小人和小人则是因为利益相同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 然而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小人所爱好、所贪图的是薪俸、是钱财啊!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相互牵引,勾结而成为朋党,这是假的。等到他们看到利益后就争先恐后了,有时利益没了就交情疏远,甚至反过来互相伤害,即使是兄弟亲戚这么亲近的人,也不能互相保护了。所以臣下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他们虽然暂时结为朋党,却是假的啊!君子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所坚持的是道义,他们所履行的是忠信,他们所爱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修养自己,就会志趣相同而互相助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情,就会心思相同而互相帮助,始终如一。这是君子的朋党哪!‎ 课外文言文段《盲子失坠》读练    五、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栏杆上的横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乎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执一隅以自矜严(矜持自负)者,视此省哉!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有盲手道涸溪 道: ②视此省战 省: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 ‎   译:    ②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译:    14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    答: ‎ ‎12.道:取道,过(或走)。省:醒悟,反省。    13.①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    ②过了很久,(他)精疲力尽(或疲惫不堪,力气用尽)了,一松手就掉到了地上    14.①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②走出思维的定势,战胜自己。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附翻译 有盲人路过干涸的小溪,(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抓住桥栏,小心谨慎地抱住,自己认为一失手必定坠入深渊中。路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或下面就是土地了)”盲人不相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时间)久了,(盲人)没有力气了,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自讨苦吃呢?” 大道理(真理)很平实,在黑暗中守着迷茫,执著地呆在角落独自守旧的人,看看这(故事该)醒悟啊!‎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 ‎1、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的意识形态应顺应时势。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2、新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的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 ‎1.道:经过。2.楯:(shǔn)栏杆上的横木。3.竞竞:小心谨慎的。4.自分(fèn):自料。5.已:通“矣”了。‎ ‎6.毋:不要。7.省:醒悟,反省。8.涸:干涸。9.第:只管。10.长号:大声哭叫。11.大道:公认的道理。‎ ‎12.有盲子道涸溪 解释"道" :经过,取道 。13.视此省哉 解释"省" :反省,自我警戒。14.哂(shěn):嘲笑。‎ ‎15.兢兢:兢兢战战,形容害怕的样子。16.蚤:通假字,通“早”。17.矜:自夸。18.夷:平坦,平常。‎ ‎19.沉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20.省:醒悟    六、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 ‎ ‎7、⑴:移动 ⑵离开 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1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译文:郑国 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来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七、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 ‎(1)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 )‎ ‎(3)宁信度 ( )( )‎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 ‎ 先自度其足, ‎ 而置之其坐。 ‎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 ‎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6分)‎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买双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于是就说:“我忘带量好的尺码了。”他只好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且: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其足:衡量,动词。6.而: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7.置:放置,摆放。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10.坐:通假字,通“座”,座位。11.至:到了。12.之:到……去,往。13.操:带。‎ ‎14.已:已经。15.得:得到;拿到。16.履:鞋子。17.乃:于是,就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及:等到。21.反:通假字,通“返”,返回。22.罢:本义结束,引申为散了。 24.遂:于是。25.曰:说。‎ ‎26.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27.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8.自信:相信自己。‎ ‎29.以:用。30.吾:我。‎ ‎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八、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捉( )而掷( )去之 ②歆废( )书而观(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席:坐席。 ‎ 割席分坐:把席割断,分开坐。(在文中比喻朋友绝交。 )片:一块。捉:握。坐:通“座”,座位尝:曾经。‎ 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 轩冕:xuān miǎn。轩,车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才能乘车服冕,此处指有篷盖的高大华丽的车子。 ‎ 过:经过。故:原来。废:停止,扔下。子:你。非:不是。‎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朝末年的人。一开始,两人一起在园中锄地种菜,看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作没看见金子,和瓦石没有区别,华歆捡起金子十分高兴,偷偷看了一眼管宁的神色,就丢下金子离开了。两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个乘坐有篷盖的高大华丽的车子的人经过门前,管宁像原来一样在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答案: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 掷:扔 废:放下 观:观看 ‎16.句子翻译: 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17.略。言之成理即可。‎ 九、(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19.(6分)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 译文“今天我回来,看见有人在太行山,正对着北方驾着他的马车,(他)告诉我说:‘我想要到楚国去。’我说:‘你到楚国去,为什么要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费用多。’我说:‘即使你的路费再多, 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车夫技术好。’这几个方面越好,但是就离楚国更加远罢了! ‎ ‎1 北面:面向北方。2 持:掌持。3 欲:想要。4 之:到······去。5 虽:即使。‎ ‎6 攻:攻打。7 奚为:为什么。8 用:费用。9 恃:依靠、倚仗。10 犹:好像,犹如。‎ ‎11 大行:大路。一译太行山。12 驾:马车。13 犹:好像。‎ 答案:18、①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19、①南辕北辙或 背道而驰 ‎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十、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6分)‎ ‎(1)席上食菱 食 (2)欲以去热也 去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3分)‎ ‎ ‎ 译文: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他在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道:“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 ‎20、(1)吃(2)除掉、去掉21、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22、略。言之成理即可。‎ 范仲淹作墓志     十一、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3.赖以示予 4.不然,吾几失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 , ”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 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①尝:曾经③示:给......看④俗儒:庸俗的文人⑤赖:幸亏;多亏(依靠)⑥失:失误。⑦起:引起 ‎⑧诚:诚然,的确⑨太守:汉代官名,相当于宋代知州 答案一、1.诚然 2.引起 3.依靠 4.失误 二、l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以不谨慎啊。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三、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 迂公修屋十二、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①,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注】①诟,责骂。②适,指女子出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篱败不修 修_ ⑵妻且号且诟 号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旦日,延人治屋 ‎ ‎1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4分)‎ ‎⑴ ⑵ ‎ ‎ 15.“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_‎ 附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补救。一天,半夜下起了暴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满身污垢的大骂,质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如何为文人,如何为人夫?” 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找来工匠将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却又不见下雨,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工钱吗?”‎ 答案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篱败不修 修_整治 修理 ⑵妻且号且诟 号 大声叫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旦日,延人治屋 第二天,迂公请人整修屋子 ‎1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4分)⑴_篱败不修,瓦裂不葺 ⑵_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15.“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_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2分)‎ 十三、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注释】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 有狱久不决 狱 ) (2)囚得免 得(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关键字:法、深)‎ ‎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 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 ‎15.联系全文,对“王逵最终所明白的道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周敦颐善于断案,才智在自己之上。B. 周敦颐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自己拗不过他。‎ C. 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D. 为人不能太残酷凶悍,要善意待人。‎ ‎12 狱(案件 ) (2 得( 得到、获得、得以)13.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法、深)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 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15. C(3分)‎ 附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十四、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若云兴霞蔚 (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翻译:。‎ ‎(2)以为求之必得。翻译: (每句2分,意对即可)‎ ‎12.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 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9.(1) 好像 (2)恒 常常(3)善 擅长 (4)传 流传、传说 ‎10.( A )11(1)翻译: (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翻译 (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 ‎12.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画绝”;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 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痴绝”。‎ 附译文:、顾恺之字长康翻译这文很独特呀,选自《晋书》又删了一部分,把节选部分翻译放出,如果要全文翻译再说。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人们问他会稽山川的模样形态。顾恺之说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彷佛云兴霞蔚。”顾恺之每每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先吃直到根部。有人感到独特,他说:“急转直下。”顾恺之特别长于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已经绘出裴楷肖像,在面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感想模样形态特别美。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就确定能获得。桓玄已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本身的,拿来遮蔽本人,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瞥见本人,非常珍视那片叶子。因而世上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十五、宋人或得宝,献诸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日:“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8.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宋人或得宝 或遇其叱咄 B.献诸子罕 投诸渤海之尾C.故敢献之 温故而知新 D.玉人以为宝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9.翻泽下面的句子。(2 分)‎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0.谈谈你时“宝”的认识。(2 分)‎ ‎ 附译文: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自己尊敬的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子罕最终也没有要那块宝玉。‎ ‎8. ( B )9.如果把玉给了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都拥有自己的宝。10金银财宝固然是宝,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旷达的胸等等更是宝,有了它,人生才会更富价值。‎ 十六、晋献公以垂棘①之璧,假道于虞②而伐虢③,大夫宫之奇④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⑤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⑥虢,还反灭虞。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②虞(yú),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③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④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⑤德,恩德。⑥取,攻占。‎ ‎23.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假道于虞而伐虢 ②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采分点为“假”“伐”“反”,译为“借”“攻打”“返回”,各1分;其它文从字顺得1分 ‎2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 ‎23①晋献公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②晋国攻下虢国之后,军队在返回途中灭掉了虞国。 (采分点为“假”“伐”“反”,译为“借”“攻打”“返回”,各1分;其它文从字顺得1分 ‎2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 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与下列示例意思接近亦可。(1分)‎ 示例一 唇亡齿寒。即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关、利害相关的。‎ 示例二 贪图小利,牺牲对方,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 示例三 假途灭虢。指以借道为名行灭国之实的计谋。 【译文】 (春秋时候,晋献公为了扩充势力范围,打通向中原腹地发展的通道,要想出兵消灭虢国。可是,晋军必须经过虞国的领土才能到达虢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采纳了大夫荀息的计策,以垂棘出产的美玉当诱饵,送给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虞国国君,作为借道的条件。虞国国君见到贵重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满口允许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赶紧阻止道:“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失去了嘴唇,牙齿也会受冻而保不住啊!所以,彼此相帮相救,是为了共同生存,而不互施小恩小惠。今天晋灭了虢国,明日虞国也就必将随之灭亡。借道给晋国的事万万使不得。” 虞君不听宫之奇的意见,认为晋国是大国,人家主动送来美玉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借条路走走都不行吗?于是收下美玉,让晋军畅通无阻地通过虞国,前去攻击虢国。 十七、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乙。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2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友人语巨伯曰(         )   ②子可去(      )③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    ④遂班军而还(      )‎ ‎24.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败义以求生。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B.岂苟巨伯所行耶? 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  C.贼既至,谓巨伯曰……    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25.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回答。(3分)‎ ‎                                                                               ‎ 附:译文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23.①告诉②离开③用  ④于是,就    24.C. ‎ ‎25.例如:苟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贵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十八、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  。④臣闻之:      。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一、师旷问学   1、①向②戏弄③明亮④听说   2、秉烛之明比摸黑走路,谁更好?   3、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   4、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   5、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2)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3)于:对,向。 (4)恐:害怕。(5)暮:晚了。(6)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7)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8)戏:戏弄。(9)其:自己的。(10)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意为瞎眼的臣子。(11)闻:听说。(12)阳:太阳的光亮。 (13)孰与: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选择,译作“......与......相比,哪一个”。 (14)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十九、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2)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2)弟子孰为好学(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6、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对别人发脾气(转移自己的愤怒),不重复犯一个错误。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也就没了。我从此就再也没有听说有人喜欢读书了。” ⑴回: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⑵尽:全都。⑶蚤:通“早”。⑷恸(tòng):哀痛之至。 ⑸自:自从。⑹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副词)更;更加。 ⑺鲁哀公:鲁国国君。 ⑻孰:谁。⑼为:最。 ⑽好:喜好 爱好(组词法)。⑾对:回答。⑿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 ⒀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 过:错误。⒁短命死矣:命短死了。   ⒂今:现在。⒃亡:通“无”,没有。‎ 二、颜回好学1、司马迁  纪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①蚤通早 ②亡通无3、①更加②谁③过失,错误4、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二十、‎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以剌刀攫其首 攫:       (2)蛇竟死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译文有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溪边走路,听到山崖上传来很凄厉的声音。他就找寻道路爬山崖偷着看。只见一条身围有碗口粗的大蛇,正在树丛中摆来扑去,不时用尾巴击打柳树,柳枝被打得纷纷折断。蛇不断地辗转翻腾,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控制着它。可是仔细观看又一点也看不出什么,姓张的人非常疑惑,逐渐靠近上去,才看到原来是一只螳螂占据在蛇的头上,用螳臂紧抓着蛇头,无论蛇怎样颠扑都掉不下来。过了好长时间,蛇终于死了。再看蛇的额头上的皮肉,都已经破裂开了 三、螳螂捕蛇1、D2、①抓住,钳制②最后,到底3、可是仔细地察看也完全看不到什么东西。4、B 二十一、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2陛:宫殿的台阶。3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立有间(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旁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着表示是的。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您却不知道这些。”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景公)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寒交迫的人。‎ ‎1、霁:雨雪天转晴。出裘发粟:出,拿出。 发,发放。 2、雨:落,降,用如动词。3、雨雪:下雪。‎ ‎4、被:通“披”穿着.披着.5、狐白之裘:用狐狸腋下的白毛皮缝制的皮衣。裘,皮衣。6、陛:宫殿的台阶。‎ ‎7、 间:一会儿。8、闻命:受到教诲。9、 出裘发粟:出,拿出。 发,发放。‎ 答案1、①雨后或雪后转晴②一会儿③通“披”   2、我听说,古时候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消闲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啊。   3、因为晏子的谏议有说服力,更为重要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二十二、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可办粗饭几日        (2)何必图好吃好着        (3)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从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变得节俭(却)困难(了)。饮食穿衣,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事情的艰难,(就)不会轻易地花费钱财(了)。每一顿饭吃肉喝酒,可以置办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不饿不冷就够了,何必图个吃好穿好?经常在拥有的时候想着没有的时候,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再想着拥有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能)常常享受到温饱了。‎ ‎ 1.俭 :节俭。 2.奢 :奢侈费用。 3.费用 :花费钱财。  4.着 :穿。   5.办 :用来做成。  6.莫 :不要。 7.饥 :饥饿。 8.纱绢 :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9..若 :如果。  10.馋 :这里指饥饿的意思。  11.图 :贪图 12.粗饭:粗茶淡饭  13.特:只、仅 14.则:那么 答案:五、勉谕儿辈1、①用来做成②衣着,衣服③不要 二十三、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句末语气词。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尊君在不? ②诺,期返而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 ‎21.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17.① fǒu ② shí (2分,各1分)18.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才 ④害怕,担心 (4分,各1分) 19.C (2分)20.(4分,各2分) 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21.(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 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那你等我。”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暮:夜晚。令:派、使、让、命令。方:才。之:代词,指老朋友。俟(sì):等待。‎ 恐:恐怕,担心。信:讲诚信,守信。故:旧的,原来的。食:吃饭。信:讲诚信,守信。(讲信用,为动词)止:停止。求:寻找。止之食:留故人吃饭。返而御:你先回去等我。‎ 昔:从前令:派故人;老朋友服:使……信服欤(yu):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呢”食(si):给……吃 二十四、《问说》阅读训练【原文】君子①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②,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③决④焉? ④——选自《孟涂文集》[注释] ①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这里指学习上有见识的人。 ②致疑:提出疑难 ③奚:哪里 ④决:推断解决 ‎ 1. 给加点的字注音。①君子之学必好( )问 ②相辅而行( )者也 ③舍( )问 ④其奚( )决焉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君子之学必好问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 ‎3.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知而无罪也 B.学而知之 C.人不知而不愠 D.愚公面山而居 ‎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也。‎ ‎ 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 ‎【参考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定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放弃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参考答案】 1①hào ②xíng ③shě ④xī 2 ①一定,必定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呢 3.C. 4. ①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②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5.好学还应当勤问 。 ‎ 二十五、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②。”妻适市回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⑥。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一项是( ) A.曾子之妻之市. ( 助词,的 )(动词,到)B.顾反为女杀彘. (动词,反对)C.特与婴儿戏耳. (名词,游戏)D.今子欺之. (动词,欺负)   2.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是   A.其子随之而泣. ( ) B.妻适市来. ( )C.曾子欲捕彘杀之. ( )D.是教子欺也. ( )   3.下列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婴儿非与戏也.---------孩子不能欺骗啊.B. 待父母而学者也.-------是向父母学习的啊.   C. 子而不信其母.---------你不相信你的母亲.D. 非所以成教也.---------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子为什么要把猪给杀了 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示】本文以事喻理,说明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④特:不过,只是。⑤戏:开玩笑。   ⑥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⑦待:依赖。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⑿反:通“返”,返回   【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孩子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儿子,等于教儿子欺骗别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最终曾子杀了猪煮肉(给孩子吃)。‎ ‎1. A.( B.通"返",返回;C.开玩笑; D.欺骗) 2.A.她,代曾子的妻子; B.市场;C.捉;D.孩子.3..C.(子:孩子;其:他的)4.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到他人信任.‎ (二十六、) 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 ‎(1)其所居堂屋敝 ( ) (2)吾为将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 ‎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 ‎ ‎ ‎4.文章通过 、 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 ”的德行。‎ 注释:1.为:成为 2.尝:曾经3.曰:说4.吾:我5.然:但是6.未:没有7.以:因为8.私:个人的,自己的 ‎9.辄:于是,就10.戮:杀11.居:居住12.方:正好,刚好13.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14.可:能15.生:生命,性命16.如:像17.此:这样18.自:自从 武惠王曹彬,国家的名将,创下了鼎盛的战绩,没人比得过他.他曾经说:"自从我当了将领,杀了很多人,然而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恨他们而乱杀一个人."他的住所坏了,弟子请求修理,曹彬说:这个时节正好是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有许多虫子在这里居住,不可以杀害它们的生命.''他心爱的东西原来也是像这样的啊。道理要有爱心仁心,博大宽广,关爱小动物,不自私,爱人民。‎ ‎(一)1、(1)居住 (2)担任 ‎ ‎2、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墙壁瓦石的缝隙里,蛰伏着各种虫子,不能伤害它们的生命 ‎ ‎3、为下面的故事作衬托,突出他“仁心爱物” ‎ ‎4、不以个人喜怒杀人 冬日不修敝屋 仁心爱物 二十七、 狄仁杰 ‎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 ‎(1)当使绝域 ( ) (2)乃诣长史蔺仁基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 ‎ ‎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 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以后两人和睦相处。‎ 答案(二)1、(1)派往 (2)到……去 2、(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 ‎3、表现出狄仁杰的品行影响了他人,侧面衬托出狄仁杰品性的高尚 4、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尽力帮助他人  ‎ 二十八、 韩休为相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掺④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 ‎[注释]①峭直:严峻刚直。②干:求取。③允:与……相当。④掺[shǎn]: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 ( )(2)及后苑游猎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 ‎3.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 ‎ ‎ ‎ 。‎ ‎①直:严峻刚直②干:求取。③允:与……相当。④掺[shǎn]:拿。‎ ‎【翻译】唐玄宗任用韩休当做(唐玄宗的)门下的随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追求名誉权势。等到做宰相后,所作所为很得当时民心。起初,萧嵩认为韩休性情淡泊,容易控制,所以就把他引荐给唐玄宗。共事的时候,韩休持守正道不阿谀奉承,萧嵩就逐渐厌恶起他来。宋璟感叹说:“没想到韩休还如此有能耐!”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少有差错,常常对身边的大臣(左右在古代是身边的大臣的意思)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拿着镜子对着它默不作声,身边的大臣说:“韩休做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即使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萧嵩禀报事情常常顺从旨意,他退下以后,我无法安睡。韩休经常据理力争,辞别以后,我睡得很安稳。我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我自己啊。”‎ ‎(六)1、(1)做,担任 (2)游玩 2、韩休担任宰相,陛下(变得)很瘦,为什么不罢免(驱逐)他 ‎ ‎3、韩休为人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为了国家大计,敢于与皇上争执。他是个有良好声誉的官员。‎ 二十九、 刘南垣开喻门生 国朝①尚书刘南垣公,请老②家居。有直指使者③,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④,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⑤,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⑥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⑦责人。‎ ‎[注释]①国朝:指明朝。②老:告老。③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④治具:下厨房,烧饭。⑤脱粟饭:即糙米饭。⑥饮馔:指酒肴。⑦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比食至 ( )(2)公强之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 ‎(2)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责人 ‎ ‎3.下列与“比食至”中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比者(B)比其反也 (C)天涯若比邻(D)鳞次栉比 ‎4.阅读本文,从一个方面,说说你的体会。‎ ‎ ‎ ‎(八)1、(1)等到(2)勉强 ‎ ‎2、(1)直指因为(是)老师说的话,不敢推辞 (2)、直指明白了这是在开导他,以后就再也不敢因饮食问题而苛责别人了 3、 B 4、(供参考)刘南垣教训弟子的方法巧妙、得体,我们给别人提建议,也要讲究方法,使接受者心服口服。或: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 ‎①国朝:指明朝。②老:告老。③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④治具:下厨房,烧饭。⑤脱粟饭:即糙米饭。⑥饮馔:指酒肴。⑦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 ‎【翻译】‎ 刘南垣公是国朝尚书, 告老还乡。有一个直指使(官名),在饮食方面苛求下属官吏,郡县都感到害怕。公说:“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应当开导他让他知道。”等到他来了,款待他,说:“‎ 我将要开饭了,恐怕防碍了你的公务,特地留你下来吃一顿饭。但是我的妻子她去了别的地方,没有人烧菜,家常便饭能够吃吗?”直指使因为这是老师的命令,不敢推辞。从早上到中午,饭还没有出来,直指使感到很饥饿。等到饭上来后,只有米饭,豆腐一碗而已。他各吃了三小碗,直指使觉得很饱。过了一会儿,佳肴美酒,都摆满在了他的面前,他都吃不下了。公强求要他吃,他说:“我已经饱了,不能吃了。”公笑着说:“可以知道饮食本来没有精粗,饿的时候容易吃饭,饱的时候难以吃东西,是时势所导致成这样的罢了。”直指使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不敢因为饮食责怪别人了。‎ 三十、 明成祖讲官 仁宗为太子,曾侍侧,成祖顾问讲官:“今日说何书?”对曰:“《论语》君子小人和同章。”问:“何以君子难进易退,小人易进难退?”对曰:“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问:“何以小人之势常胜?”对曰:“此系上之人好恶,如明主在上,必君子胜矣。”又问:“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曰:“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①之,不使有过可也。”‎ ‎[注释]①警饬:警告,告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成祖顾问讲官( )(2)君子守道而无欲(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之,不使有过可也 ‎ ‎ ‎3.为什么“小人易进难退”?(用原文回答)‎ ‎ ‎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主张“远小人”,本文却认为小人也可用。你倾向于哪一种观点? ‎ ‎ ‎ ‎1、(1)看 (2)道义,真理 2、小人确实有不能放弃的才能,必须经常告诫他,不让他有过错就可以了 ‎ ‎3、小人逞才而无耻4、略(讲出道理即可) ‎ 仁宗做太子的时候,曾经在成祖旁边侍奉,(一次)成祖问讲官说:“今天要讲什么文章?”讲官回答说:“讲《论语》里面的小人和同章。”明成祖问:“为什么君子难以晋级而却容易被(罢免?或者退职?) ,小人则容易晋升难以被(罢免?)呢?”讲官回答说:“(是因为)小人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又无耻,君子恪守道义又没有什么欲望。”明成祖又问:“为什么小人却往往得势呢?”讲官回答说:“这要看上面的人的好恶,如果执政的是个明君,那么必定是君子胜过小人了。”明成祖又问:“明君都不用小人吗?”讲官回答说:“小人如果真的有才不能舍弃的,必须常常去警告提醒他,不让他有过错就可以。‎ 三十一、 物破自有时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盖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爱。乃开燕③,召漕使显官,特设一桌,覆以恿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④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厚重如此。‎ ‎[注释]①知北都:在北都做知州。②中外亲:中表亲。③开燕:开设宴席。④吏将:差役中的统领,相当于现在的领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云耕者入冢而得 ( )(2)玉盏俱碎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 ‎3.这则故事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刻画韩魏公的,如“公神色不动”与“ ”对比,“物破亦自有时”与“ ”对比。 ‎ ‎4、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十三)1、(1)说 (2)全 ‎ ‎2、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 ‎ ‎3、坐客皆愕然 尤为宝爱 4、待人要宽容大量 韩琦是宋朝的重臣,很有名。他的一个表兄弟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耕地的人进入在修的坟墓得到的,玉盏从里到外没有一丝斑点,果真是绝无仅有的好东西。韩琦用百两金子答谢他,特别视为珍宝。于是打开醇酒召集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和显要官员,特意准备了一桌饭菜,用绣着花纹的衣服覆盖着,把玉盏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饮酒,向在座宾客劝酒。不一会被一个小吏不慎碰倒了桌子,玉盏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都很惊愕,那个武官趴在地上等着发落。韩琦却不慌不乱,笑着对在座的宾客说:“东西也有它破损的时候。”又对那个武官说:“你是不小心触翻了桌子,不是故意的,你又有什么罪?”韩琦的度量宽大就是这样。‎ 三十二、 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何不。②若:你。③垣墉:泛称墙。④病于:病,有害。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猫善捕鼠及鸡 ( ) (2)弗食鸡则已耳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 ‎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 ‎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有一个赵国人担忧家里的鼠患,他去中山国讨要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了,但是鸡也被猫吃光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害,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何不去掉它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在乎没有鸡。我们家有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将会挨饿受冻,不是比没有鸡吃的害处更大吗?如果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那么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何要赶走那只猫呢?”‎ ‎(选自刘基《郁离子·捕鼠》)赵人患鼠的启示 赵人患鼠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见坏的而忽视了好的。只有学会取舍才能得到更多。同样,想要达到目标,就有事情需要牺牲。生活中万物莫不是如此。有舍才有得。做事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 ‎(十四)1、(1)善于(2)吃 2、他的儿子觉得猫成了祸患,告诉父亲说:“何不把这只偷吃鸡的猫赶走呢?” ‎ ‎3、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4、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或:当事物必须加以取舍时,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损失降到最低,获益力求最大)‎ 三十三、 君子济 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①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②,赍金③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④,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⑤,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 (《水经注·河水》) [注释]①幸:帝王驾临。②大贾:大商人。③赍金:带着钱币。④津长:长官渡口的官。下文“子封”是他的名字。⑤发冢举尸:挖掘坟墓,移开尸体。‎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夜迷失道 ( )(2)即名其津为君子济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 ‎ ‎3. 津长被称为君子,是因为他有 的德行。 ‎ ‎4.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故事来介绍 。‎ ‎(十九)1、(1)路(2)命名、取名 2、他的儿子把钱币全部赠给津长,津长不接受 ‎ ‎3、厚道,不贪财 4、君子济命名的缘由 皇上魏桓帝十一年,西行到榆中,东到代地,洛阳的大商人带着财货随皇帝皇后走,夜晚迷失了道路,去投靠津长说:子封送我,渡河途中,商人突然死了,津长把它埋了。商人的儿子寻求父尸放丧,挖掘坟墓尸体。钱币没损失一点。他的儿子把金子都给他,但津长不接受。这件事被皇帝知道了,皇帝说,真是个君子啊,就把这个津口命名为君子济。  ‎ 三十四、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续世说》)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吾无望矣 ( ) (2)竟不食其膳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尝获肥鲜以遗母 ‎ ‎3. 赵母的希望是什么? ‎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 ‎ ‎ ‎(二十)1、(1)指望、希望(2)吃 2、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 ‎ ‎3、勤学苦读,获取功名 4、例:家庭(母亲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赵武孟起初以驰射狩猎为事业,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他)母亲哭着说:"你不读书却驰射狩猎,如果这样下去我是没有希望了!"竟然不吃(他)捕获的猎物。武孟深受感动,勤学苦读,终于他对经史了解深刻,中了进士,官拜右台侍御史。田猎:打猎。资:钱,资产。书:写。或:有人。食:吃。‎ 望:希望。尝:曾经。遗:给遂:于是,就。遗:献 ,给。望:希望。‎ 三十五、 句章野人 句章之野人①,翳其藩②以草,闻唶唶③之声,发之而得雉④,则又翳之,冀其重获也。明日往聆焉,唶唶之声如初,发之而得蛇,伤其手以毙。‎ 郁离子曰:是事之小,而可以为大戒者也。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注释]①野人:农夫。②翳其藩:翳,遮蔽。藩,篱笆。③唶唶:鸟鸣声。④发之而得雉:发,扒开。雉,野山鸡。‎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是事之小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发之而得蛇,伤其手以毙。 ‎ ‎3.“翳其藩以草”的“草”在故事情节中起什么作用?‎ ‎ ‎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 ‎1、这 2、打开草丛却得到一条蛇,蛇咬伤了他的手,他就死了 ‎ ‎3、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4、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句章有一个农夫,用草遮挡着他的篱笆。一天,他听到草里发出唶唶叫声,便扒开那草,居然得到一只山鸡,他喜出望外,就又用草遮挡起篱笆,希望能再从那里获得。第二天他去那里细听,觉得里面又出现先前那样的唶唶声,打开草一看,却抓到一条毒蛇,他的手被蛇咬伤,接着就中毒而死去了。郁离子说:“这件事虽小,但可以作为人们的重要警戒。天下有意外的福分,也有意外的灾祸。小人不知道祸福是互相倚伏的啊,就把偶尔的侥幸当作是常事。所以失意的事,常常发生在那些得意事之中,这是由于他只见利而不见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啊。”‎ 句(gou)章野人:句章,古县名,在今浙江余姚东南。野人,旧时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的贱称,即农夫。② 翳(yi):遮蔽。③ 藩(fan):篱笆。④ 唶唶(ji ji):鸟鸣声。‎ ‎⑤ 雉(zhi):野山鸡。⑥ 毙(bi):死。⑦ 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⑧ 冀:希望。‎ 三十六、人虎说 宋濂 莆田壶山下,有路通海,贩鬻者由①之。至正②丁未春,民衣虎皮,煅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绝类。乃出伏灌莽中,使侦者缘木③而视,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虎跃出,扼其吭,杀之,或脔其肉为噬啮状。裂其囊,拨④其物之尤者,余封密如故,示人弗疑。人竞传壶山有虎,不食人,惟吮其血,且神之。‎ 已而民偶出,其妇守岩穴。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皮而搏之。妇质脆柔,贩者得与抗。妇惧,逸去,微见其蹠⑤,人也。归谋诸邻,噪逐之。抵穴,获金帛无算。民竟逃去。‎ 呜呼!世之人虎,岂独民也哉?‎ ‎[注释] ①由:经过。②至正:元惠宗年号。③缘木:爬树。④拨:挑选。⑤蹠(zhì):足跟,脚掌。‎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 (1)绝类 ( ) (2)有负囊至者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人竞传壶山有虎,不食人,惟吮其血,且神之 ‎ ‎ ‎ (2)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皮而搏之 ‎ ‎ ‎3.“民竟逃去”说明了什么道理?‎ ‎ ‎ ‎4.“世之人虎,岂独民也哉”这句话能否删掉?说说理由。‎ ‎ ‎ ‎1.(1)像 (2)背 2.(1)人们竞相传言壶山有老虎,不吃人,专门吮吸人血,并且传得神乎其神 (2)听到树上啸叫的声音甚急,心想必定是有贵重的货物,穿上虎皮去搏杀路人 ‎ ‎3.用欺诈的手段迫害他人的人终究会被人识破,他们绝没有好下场 ‎ ‎4.作者矛头直指那些当权者,说明那些统治者才是真正的“人虎”,使这篇文章具有了批判的力度 ‎(3)煅:同“锻”,锤炼。(4)缘木:爬上树。(5)吭(hāng)咽喉。(6)脔(luán):割碎。噬啮(shì nèi):咬。(7)跖(zhí):同“蹠”,脚掌。[1] (8)鬻:卖。‎ ‎(9)类:像。(10)衣 :穿上衣服,这里指穿。‎ 莆田的壶山之下,有路通向大海,贩卖(货物的)商人(都必须)经过那。至正丁未年的春天,有一个村民,穿上老虎皮,锻造出锋利的铁器作为爪牙,练习老虎跳跃的动作形态,特别像(了)。就出来躲在灌木草莽之中,派探察的人爬到树上观看,有背着行囊的人,就(学动物)啸叫作为信号。(便像)老虎一样地跳出来,掐他(路人)的喉咙,杀了他,有的就将其肌肤刺成被噬咬的样子。打开他的行囊,挑选那里面最好的东西,剩下的密封如初,给人看了不起疑心。人们竞相传言壶山有老虎,不吃人,专门吮吸人血,并且传得神乎其神。‎ 后来(有一天)民偶尔出门,他的老婆守在岩洞里。听到树上啸叫的声音甚急,心想必定是有贵重的货物,穿上虎皮去搏杀路人。妇女的体质单薄而软弱,商人得以有和她反抗之力。妇人害怕了,(就)逃跑,(商人)稍微看到(一点)脚掌,(原来)是人啊。回去和邻居谋划,(便来)呼喝着追逐她。来到岩洞,缴获金银锦帛无数。民终究还是逃跑了。 ‎ 唉!世上的人伪装成虎的,又岂止一个民吗?[2]‎ 三十七、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 ( ) (2)人云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 怀乡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      ‎ 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你要)用这来做什么呢?”那人说:“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你不耕田,却去盗窃人家的稻谷!”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然后鞭打他。老百姓听了这消息后都努力耕种,每户人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尝:曾经。游:巡视。持:拿。为:做。聊:随意。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作色:改变脸色。田:名词作动词,意为“种田”。贼:破坏。执:捉拿,拘捕。‎ 鞭:鞭打是以:因此。给:富裕。足:足够,充足 ‎(二十九)1.(1)巡游(2)说 2.B ‎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 ‎4.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 (三十) 凿壁借光 ‎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 (1)主人怪问衡 ( )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 ‎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 ‎(三十)1.(1)对……感到奇怪(2)得到 ‎ ‎2. (1)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D 4.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 勤学苦读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只是光线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姓文名不知道,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匡衡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1.逮:到,及 2.穿壁:在墙上打洞。 3.以:把遂成 4.邑人:同县的人5.大姓:大户人家。致:给 6.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7.佣作:做工辛勤劳作8.偿:报酬 9.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10.愿:希望 11.得:得到12.资给:资助给 (三十一)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平公曰:“善。” ( ) (2)孔子闻之曰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 ‎3. 孔子称赞祁黄羊的理由是: (用原文回答)‎ ‎4.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1、(1)好,好的(2)听说 ‎ ‎2、祁黄羊的话说得多好啊 ‎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4、评价、介绍、推荐别人,应做到客观公正(或:应该大公无私,按原则办事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答道:“解狐可以胜任。”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注释   1. 祁黄羊:名奚,字黄羊,晋国大夫。于:向   2.令:县官。   3.其:语气词,无义。   4.而:同“以”。   5.居有间:过了些时日。   6.尉:军事长官。   7.举:举荐。   8.其谁可而为之: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可,合适;其,语气词,无义。   9.外举:推荐外面的人。“外举”二句:对外人,不因为和他有仇而避不举荐;对自己,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亲戚而避不推荐。   10.为:担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