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诗歌阅读 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
www.ks5u.com 突破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 近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择题是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内容的变动。这一命题形式注重考查对古代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了考点的覆盖面。“四选一”的考查形式降低了命题的难度。考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精准找到命题设误点,即可得出正确选项。其主要考查点有如下几类: 一、识图知全貌 二、掌握命题设误角度及解题策略 设误方式 原诗(题) 错项示例 错用分析 解题策略 错解词 语意思 (2017·全国卷Ⅰ)(节选)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艺术手法 辨析错误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③,何必更愁悲。 【注】 ①公元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③ 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 潘安32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思想感情 分析错误 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本诗悲凉甚至悲苦,“何必”又添无奈;而刘禹锡 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赞颂秋天的美好,两者极为不同。 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忽视注 释致误 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对中唐衰败的惋惜之情,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忽视了注释中的“因病去职”“风干”,错解了作者的感情。诗人抒发的是“人生的黄昏将至,命运无法预料,内心忧苦”之情。 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 形象特点(或景物气氛)概括不当 (2018·北京卷改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清冷、凄凉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意境特点“清冷、凄凉”概括不当,应为“江山美景”。 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表达其特点或氛围;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解。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典故分析错误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 。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的前提;精读作品,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作用。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 内容、主旨理解分析偏差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 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对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 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语言风格 表述不当 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错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 【即练即悟】 1.(误定情感)(201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解析 “后世仰末照”中的“仰”是“敬仰”意,所以“被后人渐渐遗忘”把意思说反了。 答案 B 2.(误评风格)(2011·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①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 ,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②偃蹇:高耸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作者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这首词情辞婉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解析 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作者借读《离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因此选项的“格调清新,赏心悦目”的评价有误,应该说本词忧愤深广,含蓄蕴藉。 答案 D 三、解题指导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答古诗阅读选择题要采用排除法。具体分三步: 第一步:通读全诗,从句意上整体感知诗的意思。 杜甫《漫成一首》写夜泊江边之景。全诗大意是: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全 诗以景抒情,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二步:阅读各个选项,抓住关键词弄清每个选项的命题角度。 选项的命题角度有意象、意境、关键字、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结构等七个角度。 此题的A项中三句都提到“月”这一意象,表明此项命题角度是意象。B项中关键词“意境”提示本项命题角度是意境。C项中的“静”“动”和“对比”三个关键词提示本项命题角度是表现手法。D项中“透露诗人对……的向往”表明此项命题角度是思想情感。 第三步: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判断选项是否有误解词义、曲解句意、略去深意、手法有误、误定情感、误评风格等错误。 此题答案是C项。C项中“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不是“江风吹打桅灯”,根据上下句对仗也要判定“风灯”是名词(从这个角度看,也是在考对偶修辞)。而且这一句也是写静的,因此说这一句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也不恰当。所以此项既误解了词义,又错误判定了表现手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