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愚公移山》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愚公移山》

2020-2021 学年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愚公移山》 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 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寓言。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 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 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 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 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 态。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 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 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 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 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 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 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 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说明 了移山的结果。 四、字音字形 万仞(rèn) 冀州(jì) 荷 担(hè) 箕畚 (jī bě 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南(yō ng) 陇断(lǒng) 惩山北之塞(chéng)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二)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三)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面: 名词作动词, 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四)一词多义。 1. 方:方七百里 (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 (正当) 方欲行 (将要) 2.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竟) 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 (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固若金汤 (坚固) 4.亡: 今亡亦死 (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5.且: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6.苦: 何苦而不平 (担忧;忧愁)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7.穷: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尽) 穷凶极恶 (极端)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8.通: 指通豫南 (通向) 初极狭,才通人 (通过) 政通人和 (顺利) 阡陌交通 (相通) 通计一舟 (全,整个) (五)古今异义 (1)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 (2)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3)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4)指通豫南 古义:直 今义:手指 (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6)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9)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10)虽我之死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1)惧其不已也 古义:止 今义:已经 (12)无陇断焉 古义:山冈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3)何苦而不平 古义:愁,担心 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六)重点虚词 (1)之: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指示代词 “这,这样” 操蛇之神闻之 指示代词 “这件事”: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人称代词,“他” ③.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结构助词,的。 ④.甚矣,汝之不惠。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而: ①.何苦而不平 聚室而谋 表承接,不译。 ②.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修饰,地、着。 ③.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但是,却。 (3)且: ①.年且 九十 副词,将。 ②.且焉置土石? 连词,况且。 (4)于: ①.达于汉阴 介词,到。 ②.告之于帝 向 (5)其: ①.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 ②.其如土石何 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③.帝感其诚 代词,他的 ④.其妻献疑 代词,她的 (6)以: ①.以残年余力 介词:凭,靠。 ②.河曲智实亡以应 连词,用来。 (7)焉: ①. 无陇断焉。 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相当于“了”“啊” ②.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五、特殊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主谓倒置装,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 聪明了。) (2)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3)何苦而不平 (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4)帝感其诚 (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帝”是被感动者。) 六、重点语句翻译。 (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 (2)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 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4)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5)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6)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 (7)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9) 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七、理解默写 1.愚公移山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 “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5.愚公的精神是: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6.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 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 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七、内容理解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 二山”? 这两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 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 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 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其次 是愚公妻“献疑”: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 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最后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3.愚心移山的艰巨性表现在哪里? ①.山高且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年事已高——年且九十。 ③.工具简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路途遥远——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⑤.往返时间长——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⑥.力量小——全家,孀妻遗男。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4.“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还有谁?表明了什么?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跳往助之。”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5.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 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 (1)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 对。 (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 (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映了 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逃避困难。愚公——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 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①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 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 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②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 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 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7.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 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 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8.人物形象: 愚公: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 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 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 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七、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 道理。 八.写作手法 1.运用对比烘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例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 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过对比,愚公的这 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 角度说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而 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 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 能了。 2.借助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 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 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