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八大常用文言虚词归纳全更新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纳 一. 之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①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三.以 (一)介词 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如:①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通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三)动词(属于实词),可译为“认为”。 如: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者 (一)代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如: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②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 《醉翁亭记》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指示代词,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六.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承接,译作“才”。 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 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七.于 1.“在”“从”。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2.“向”“对”“同”“给”“到”“ 对于”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到”。 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表原因,因为、由于 如: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被”。 例:受制于人 八. 则 1.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那么”。 如: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③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如: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 《孟子二章》;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4.连词,表转折,却。 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九.与 1.“与”字作通假的用法: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2.“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参加,参与。 4、连词。和,跟,同。 5、给,替。 十.为(wéi,wèi) 1、动词:成为,变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动词:做、担任、当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②项燕为楚将。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作为,当作。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子墨子解带为城。③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4、是。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5、以为,认为。 例:孰为汝多知乎! 6、动词,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翻译比较灵活。 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第二个“为”,译为:制造)②为坛而盟(修筑)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二个“为”,译为:接受)④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唱) 7、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8、指心理活动。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为了。 ①愿为市鞍马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 10给,替。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 尚思为国戍轮台 11、 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12、 连词,表因果关系 “因为” 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言文字词积累 1.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友人惭,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______ 5. 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__ 6.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 7. 盖以诱敌___________________ 8.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 1. 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 2. 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____ 3. 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 4.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 6.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___________________ 7. 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 8. 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___ 9.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_________ 10.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一怒而诸侯惧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___________________ 13. 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 14.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 16. 面山而居___________________ 17.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___________________ 18. 称善者久之__________________ 19. 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________ 20. 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__________ 21.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 22. 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_ 23. 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_______ 24. 中轩敞者为舱________________ 25. 蒙乃始就学___________________ 26. 久之,目似暝___________________ 27.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 28. 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 29.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___ 30.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 31. 孔子曰: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 32. 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 33.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4.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 3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__________________ 36. 与朱元思书___________________ 37. 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 38. 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 39. 其真无马耶___________________ 40.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 41.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 42. 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 43. 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4.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_____ 45. 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 4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 47. 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___ 48. 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__ 49. 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____________ 50. 局促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 51.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___________________ 52.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3.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4.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5. 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 56.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 57. 马之千里者_________________ 58. 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 59.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 60.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1.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________________ 62. 安陵君其许寡人___________________ 63. 以大易小,甚善___________________ 64.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___________________ 65.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___________________ 66. 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7.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___________________ 68. 欲信大义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 69. 以塞忠谏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 70. 悉以咨之___________________ 71. 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 7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___________ 73. 以告先帝之灵___________________ 74. 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__ 75.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 76.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 77. 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____ 78. 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 79. 肉食者谋之__________________ 80. 公与之乗___________________ 81. 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 1. 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______ 2. 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夫之丘___________________ 4. 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