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一2018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说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2011年7月15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1. 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B. 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 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C. 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 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 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 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 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 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 C.‎ ‎ 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可以弹琴。‎ D. 古琴较之其他中国乐器,更能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古琴一张,却可尽展文人雅士之傲骨风姿。‎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概念的理解,A项中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错原文第一段说“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 点睛: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找出错误设置点。‎ ‎2. 试题分析:C项“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错,原文为“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3. 试题分析:C项原文为“不是弹琴的好时机”,而题干中说“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可以弹琴”。‎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惨命运 ‎[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时间一分接一分地过去了,到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 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动三先生了。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 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他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 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动三先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 动三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我能。”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 ‎“呃,现在,我想我真的……”‎ ‎“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饭呢……”‎ ‎“呃,是可以的。”动三说,“假如……”‎ ‎“那就留下来吧。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 ‎“好吧,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 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动三从头到尾都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动三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的。‎ 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拿出照片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动三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动三站起来:“现在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 ‎“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 ‎“没什么事。”他承认,然后苦笑了一下,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 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动三的帽子给藏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动三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动三一起抽烟聊天。动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动三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动三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为他安排了一个空房间,内心却狠狠地诅咒他。‎ 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动三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动三一天一直在琢磨着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动三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动三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动三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 在动三假期的最后一天,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动三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 ‎(选自《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本篇小说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对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堕落进行揭露;在更深层面上,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荒诞与幻灭感。‎ B. 小说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用细描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幻勒,读起来幽默风趣、兴味盎然。‎ C. 作者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既不扬善,也不隐恶,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去体会揣摩,来判断人物的好与坏、善与恶。‎ D. 作者以“第三者”的角度,用不免有些夸张的笔触,准确刻画出自己所见所闻的社会现实。轻松和消遣都只是表面,幽默则不无深意,底下还隐藏着更多内涵。‎ E. 面对朋友夫妇的热情挽留,忠厚、规矩的动三不愿失礼,一次次地强迫自己留下来,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友好,这也正是作者热情的呼唤。‎ ‎5. 小说中的动三和他朋友夫妇是怎样的形象?诸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开头“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 CD 5. 动三:①过于忠厚、规矩;②不善辞令;③犹豫不决;④迂腐、呆板。‎ 夫妇:①假热情,假好客②虚伪;③内心冷漠 ‎ ‎6. ①凸显人物形象暗写人物性格特征:正是动三的人性弱点,他觉得告辞难正体现了他的迂腐、呆板。‎ ‎②结构上:与结尾相照应,动三临死前才说出的“该走了“正回应了开头的“告辞难”。‎ ‎③行文上:这句话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整篇小说紧紧围绕着动三以提出告辞安排情节。‎ ‎【解析】‎ ‎.....................‎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是动三,在文本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表明他是一个忠厚、规矩的人;他每次想要提出离开时,都被女主人把话打断,说明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因为别人几句好客的话就勉强留下的举动,表明他内心的犹豫不决;因为不会拒绝,不安地留在了别人家并遭受嘲讽,而最终患病离开,表明他的迂腐、呆板。主人夫妇,对动三一留再留,表现得十分热情、好客,内心却诅咒动三,后来男主人出言嘲讽,收动三的租金,反映了他们的假热情、好客,虚伪和内心冷漠。‎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开头一段话的作用,考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内容上从它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等方面来回答,结构上从它对下文的铺垫来思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主题的把握,答题模式基本为通过叙述……故事,表扬或批评了……,揭露了……该题的主旨可以借助第一道选择题来理解。‎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何易于 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②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③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交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反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注】①重榷管:加强专卖管理②矧(shěn),况且③上下考:唐朝考核官吏,分上中下三等。‎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厚:增加 B. 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 窜:安放 C. 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 状:情形 D. 不欲紧绳百姓 绳:勒逼 ‎8.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何易于知民甘苦、挺身为民的一组是 ‎①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②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 ‎③易于考止中上④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⑤止请常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⑤ D. ①④⑤‎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易于在刺史泛舟东下游玩时,为了不打扰百姓的耕蚕,亲自引舟,刺史问状后,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愤怒的回去了。‎ B. 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没有弹劾他。‎ C. 何易于在督赋、督役、馈给权势、擒盗等方面都治状突出,传记通过“易于考止中上”曲折地讽刺了当时官场的种种弊端,用意深刻。‎ D. 像何易于这样的县令没有得到赏识、重用,作者因此对朝廷搜求人才、地方官员举荐资能一事产生了质疑,提出了冷峻的批评。‎ ‎10.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2)至于缓念补吏,则日吾患无以共治。‎ ‎【答案】7. B 8. C 9. A ‎ ‎10. (1)我难道为了吝惜自己(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害(苦难)?我也不让罪过牵连你们。‎ ‎(2)到急需补充官吏的时候,就说:“我担心没有用来共同治理的好官。”‎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百姓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并且说:“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我问:“何易于催缴赋税做得怎样?”回答说:“向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姓,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他催服劳役做得怎样?”回答说:“县里开支费用不够,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来贴补,宽放贫苦百姓的劳役。”路过有权势的人物,他怎样招待?”回答说:“供应车马,给具证明,其他什么也没有。”“捕捉盗贼怎样?”回答说:“全县没有发生过盗贼案件。”我说:“我在京城里,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州县官吏,说是:‘某县县令某人,考绩得某级,可以得到某官。’问那些官员的政绩,就说:“某人催缴赋税有成绩,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监督劳役有功劳,能为官府节省开支费,某人所管县是交通要道,往来路过官员都说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多少盗贼。’县令的考绩,就是这样子的。”那百姓听了我的介绍,一句不说,笑着走开了。‎ 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耽心没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就说:“我耽心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等到有了好官贤才,有几个人能够赏识?再说,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活着得不到什么,他死后一定美名流传,因为我们还有史官呢!‎ ‎【解析】‎ ‎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B项的“窜”是放逐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知民甘苦、挺身为民”二词进行筛选;还可用排除法,在把握准某条错误后,立即排除一个或几个选项。题中,③写的是上级对何易于的考评不好,④写的不是何易于。所以应排除含有③或④的A、B、D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9.‎ ‎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尤其要注意命题者在时间、人物、地点、将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设置的“陷阱”。本题中,A项的有关原文是“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此项说“愤怒的回去了”无据,刺史离开时没有愤怒。‎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宁”是“难道”之意,“爱”是“吝惜”之意,“蔓”是“蔓延、牵连”之意,“尔曹”即“你们”。第(2)句中,“缓急”是偏义复词,词义偏向“急”,“补”是“补充”之意,“患”是“担心”之意,“无以”就是“没有用来(共同治理)”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笏版插在腰带里,拉着纤,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 昌县的百姓多数在附近山上种茶树,收了茶叶赚得的钱完全归自己。正遇到盐铁官上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品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到底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百姓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并且说:“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我问:“何易于催缴赋税做得怎样?”回答说:“向上级申请宽放期限,不去严厉勒逼百姓,不让他们低价卖出粮食丝绸。”“他催服劳役做得怎样?”回答说:“县里开支费用不够,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来贴补,宽放贫苦百姓的劳役。”路过有权势的人物,他怎样招待?”回答说:“供应车马,给具证明,其他什么也没有。”“捕捉盗贼怎样?”回答说:“全县没有发生过盗贼案件。”我说:“我在京城里,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州县官吏,说是:‘某县县令某人,考绩得某级,可以得到某官。’问那些官员的政绩,就说:“某人催缴赋税有成绩,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监督劳役有功劳,能为官府节省开支费,某人所管县是交通要道,往来路过官员都说他接待得好;某人一年能抓到多少盗贼。’县令的考绩,就是这样子的。”那百姓听了我的介绍,一句不说,笑着走开了。   ‎ 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都懂得要迫切搜求人才。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就说:“我担心没有好官可以共同治理。”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就说:“我担心找不到人去完成皇命。”等到有了好官贤才,有几个人能够赏识?再说,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即使活着得不到什么,他死后一定美名流传,因为我们还有史官呢!‎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1. 两首诗都写了“急雨”,但突出“急雨”的手法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请对比分析两首诗歌内容、情感有何不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 ①《西楼》主要运用了渲染、烘托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与气势,描绘出海滨自然界特有时刻的壮美情态、马云低垂,水天一色,北风卷过,雷声震耳,这些都预示着一场急雨的到来。②《城南》主要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水满堤”指急雨使秦淮河水涨而与堤岸相平,从侧面突出雨量之大;“乱山高下路东西”正面描写急雨来势之猛,雨从乱山高处落下,分东西两路倾泻而去。 ‎ ‎12. ①内容:《西楼》描写雨前海浪如云、北风劲吹、雷声阵阵的景象:《城南》描写雨中水满堤岸、雨倾乱山,雨后桃李零落,青草翠色欲淌的景象。‎ ‎②情感:《西楼》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豪情,开阔的心胸,一个“卧”字,也尽展诗人的雍容气度。《城南》通过与“桃李花开尽”的对比,表达对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强,难以摧毁精神的赞颂。‎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问的是两首诗突出“急雨”手法的不同,因此答题时应着重从“手法”方面考虑。《西楼》没一句正面写“急雨”,因此可从“渲染”“烘托”方面分析;《城南》第一二句正面写“急雨”,第三四句侧面写“急雨”,因此可从正侧结合方面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此题问的是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有何不同,回答时应从这两方面分别回答。内容方面可根据两首诗描写的时间、描写的状况来区别,情感方面可根据两首诗的诗句来揣摩。‎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句名篇默写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道遥游》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滕王阁序》中王勃也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鹏的典放,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2)《归去来分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北海虽赊 (3). 扶摇可接 (4). 寓形宇内复几时 (5). 曷不委心任去留 (6). 本图宦达 (7). 不矜名节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抟”,“赊”,“矜。”‎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王大妈提起这事,就气愤不已。‎ ‎②虽然近几年多涉猎些诸子百家,经世致用的书,和一班朋友不同,但他从不曾料到自己会有今日。‎ ‎③有句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细想起来,这也有点子虚乌有。猪八戒长的丑陋,但敢照镜子,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④他喜欢夏天,就不是夏天他也能忙得汗流浃背,西装上一身的皱纹,肘弯,腿弯,皱得像笑纹。中国同事里很多骂他穷形极相的。‎ ‎⑤近些年来,欧洲各国的极右翼势力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迅猛,勒庞在今年的法国总统大选第一轮胜出就说明了这一点。‎ ‎⑥近年来高校频频曝光的学术造假现象暴露了中国为数众多的高层科研工作人员存在着坐而论道的浮夸风气。‎ A. 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第①句中不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表示东西下落不明,用“不翼而飞”。‎ 第③句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人或事。汉·司马相如着《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人问答。用在这里,看不出要表达什么意思。‎ 第⑤句雨后春笋:比喻美好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极右翼势力不是美好事物。‎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高校新闻联播》旨在打造属于大学生的视频新闻阵地、报道全国高校的校园新闻为目的,为大学生提供展现美丽校园、表达师生情谊、讲述青春故事的窗口。‎ B. 位于万国宫内的“中国厅”建成后,不但有望成为万国宫的个新地标,而且是联合国第一个以“中国”命名的设备完善的现代化多功能会议厅。‎ C. 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D. 距离全面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还剩1个月的时间,原有的央地财政关系也会进行全面的调整,而个人将减轻房产交易的经济负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句式杂糅。“旨在……为目的”应改为“旨在……”或者“以……‎ 为目的B递进关系不当,应为建成后不但是联合国第一个以 “中国”命名的设备完善的现代化多功能会议厅,而且有望成为万国宫的一个新地标。C“语义重复。堪称”就是可以称作的意思,删去“可说”。‎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或命巾车 或植杖而耘籽 B. 响穷彭蠡之滨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 三餐而反 抚孤松而盘桓 D. 恨晨光之熹微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或”译为“有时”;B项“响穷彭蠡之滨”的穷是“穷尽”, “穷且益坚”的“穷”是困厄,处境困难;C项“三餐而反”的而是表示承接,“抚孤松而盘桓”的而是修饰关系;D项“熹微”的“微”是细弱,“听臣微志”的“微”是微小,微不足道。‎ ‎17. 对下列各句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悟以往之不谏 ‎③翱翔蓬蒿之间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⑤生孩大月,慈父见背 ⑥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⑦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⑧《齐谐》者,志怪者也 A. 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B. 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D. ①③/②/④⑦/⑤/⑥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解答此题要抓标志,例如⑧句的“者……也”判断句的标志,第④句“于”介词结构后置句,⑤句“见背”宾语前置句,③句省略句。‎ ‎18.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中“秋”指秋天。“序属三秋”中“三秋”,即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而《诗经》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中“秋”指三个月的时间。‎ B. “察臣孝廉”中“察”的意思是考察和推举。古汉语中“举”“荐”“称”“表”都有推持、推举的意思。‎ C. 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时仕时隐,前后十多年。写作《归去来分醉》时,是他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从此就再也没出仕。他的《归园田居(其一)》也是写于此时期。‎ D. 驸文十分讲求语言形式美,基本上由对偶句构成,四六句式,多用典故,辞采华美,音韵和谐。《滕王阁序》一文骈散结合,有凌云之气,言随意遣,如泉源之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D选项“《滕王阁序》一文骈散结合”这一说法错,全篇运用对偶句,没有散句。‎ 点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因为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是与名著分不开的。‎ ‎19.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在横线上,正确语序是 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属于哪种美呢?______________‎ ‎①因而残垣断璧失去部分的构图,也就容易让人通过想象获得。‎ ‎②也许废墟和残垣断壁本身就是美,这种美与其整体建筑结构左右对称有关。‎ ‎③不论是帕台农神庙还是厄瑞克特翁庙,我们推想它失去的部分时,不是依据实感,而是依据这种想象。‎ ‎④我们的感动,就是看到残缺美的感动。‎ ‎⑤这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A. ②①③⑤④ B. ②③①⑤④ C. ②①③④⑤ D. ②③⑤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的第⑤句特别需要关注,因为它的开头“这想象的喜悦”起到了“勾前”的作用——紧承③句末尾的“而是依据这种想象”;它的结尾“悟性的陶醉”起到了“连后”的作用——连接着④句的开头“我们的感动”。这样,③⑤④就形成了一个近似顶真修辞格的勾前连后的句群。‎ 点睛:排序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全国卷和各省市卷高考命题专家的共同青睐。现对该题型的解答要领作一简说: 一、前后的勾连性 ‎ :“嵌入式”的句子,既要“勾前”,又要“连后”,只有这样,才能使句子的衔接紧密,脉络贯通。二、内部的层次性:多个句子的排序,为确保其快捷性和精确性,必须首先从大的方面把握其内部层次(粗排),然后再在同一层次内调整(细排)。如果标点符号已经明确表明了层次,则更要牢牢抓住。三、事理的逻辑性 :无论叙事、状物还是说理,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这些事理的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四、连词的提示性:连词在语句中有强化语意关系的作用,如“也”“但”“而且”等连词引起的句子常常处在后续位置,这就为我们排定句子的前后顺序提供了一条线索。五、代词的称代性 :为了保持句子在表意上的简洁性,往往在后续句子中使用代词来称代前文已经陈述、说明的内容,这就为我们排定句子的前后顺序提供了一个路标。当然,在解答语言连贯排序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会综合运用多种排序手段和方法,但难点往往落在一两个关节点上,这就需要你从上述五个突破口中获取灵感,灵活运用,机智操作,以提升排序的精确性和快捷性。‎ ‎20. 儒家着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对物质生活的耽溺,下列《论语》引文中,井非陈述此种意目的选项是 A. 君子忧道不优贫 B.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C.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D.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句意是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这句话目的是尚俭斥奢。‎ ‎21. 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要求:语音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①____________,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丈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②____________,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③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卷 (2). ②绘画用线条色彩写作 (3). ③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转身”有下列意思:转动身体,改变方向:借指时间极短。转身,本是一具体动作行为,但蕴含其中的或许是处事方式的转变,或许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或许是事物发展情态的转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学会转身作文 人生,最不容易的就是舍弃,人要学会转身。‎ 有时候转身就是方向,当被高山阻隔,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学会转身,才会看到那柳暗花明的另一路。面对金融危机,有人选择自杀来逃避现实。也有人选择转身去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开辟一条新的人生道路。这时的转身就象是一种新生。一些事情发生了,我们自己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只好去改变,转身,换一种姿态,也许会有另一片天地。就像经历“赐金还乡”的痛苦,李白坦然转身,成了千古流传的诗仙经历“乌台诗案”的煎熬,苏轼毅然转身,完成了诗歌由婉约向豪放的转化;陶潜受尽“欲辩己志言”的痛苦后坦然转身,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在痛苦中转身需要勇气与自信,那么,在功成名就之时的转身就更需要勇气和毅力了。功成名就的人现在过着衣时无忧的生活,或资产百万,或声誉响亮,或工作稳定前程似锦。可他们依然转身,为了心中最重的国家和人民,抛弃了个人的安逸。“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在美国有稳定工作前程似锦,可他冲破种种阻力历经5年才回到祖国。只因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华盛顿这一位坚定的领袖,他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却无永远把持政权的野心,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当独裁者。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一个至今美国仍然奉行的先例。‎ 有时转身更是一种超越一种勇气。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刘翔,却转身了。一片唏嘘声后公众表现出来的是对人性的尊重。在面临“进”与“退”内心冲突,转身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不具备善于转身的灵性,细小的河流永远不能汇入大海;如果不具备即使转身的本领,弱小的野蚕也会没有足够的能量化蛹成蝶;如果不具备果断转身的胆识,许多的名字也许已经被人遗忘。‎ 学会转身,去换一个角度对待生命。‎ ‎【解析】试题分析:“转身”属于词语类作文题,这类题目本身就是题眼,要准确、全面理解该词的含义,不仅要理解标题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内在的深层含义。要注意联系自身对生活的相似感悟,把具体性命题写虚,以揭示出其中反映的道理。“转身”既有现实生活“转身离开”、“不辞而别”、“回眸凝望”等表象之意,又寓指人生中出现的重大变化或转折,人的思维角度或生活态度改变。据此,可选取“迷途知返”、“回归本色”、“角色转换”、“学会放弃”、“‘转身’是一种智慧”、“急流勇退”、“知难而退”、“人生的拐点”等角度立意。“转身”,本义是“转过身”,这是一道多重含义的命题作文。“转身”可理解为“转过身”和“一转身”。“转过身”,既有现实生活“转身离开”、“不辞而别”、“回眸凝望”等表象之意,又寓指人生途中出现的重大变化或转折,人的思维角度或生活态度改变;“一转身”比喻时间很短,稍纵即逝。据此, 可选取“迷途知返”、“回归本色”、“角色转换”、“学会放弃”、“‘转身’是一种智慧”、“急流勇退”、“知难而退”、“化蛹为蝶”、“人生的拐点”、“抓住机遇”、“顺应自然”、“慢慢走,欣赏啊”、“活在当下”、“懂得珍惜”等角度立意。既可写现实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一个片段或一个故事,所荡起的情感涟漪,或折射出的人生哲理;也可联系某些典型人物“转身”后的成败,给予我们的思考与启迪。因此,写玉树赈灾中,有人转身救人,在生与死的刹那,就在那一瞬间的美丽转身,这样写,是符合题意的。有人写失足少年悬崖勒马,这是美丽的转身,可以。有人写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就是一种美丽的转身,这也符合题意。有人写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这是国家命运的转折,是政治经济的美丽转身,这符合题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