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南平市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 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 总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课内基础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①完.璧归赵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毕礼而归.之⑤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⑥宜皆 降.之 ⑦何久自苦.如此⑧大将军邓骘奇.其才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⑩太夫人急止.人哭 A. ①④⑥⑧ B. ②③⑤⑦ C. ④⑥⑨⑩ D. ②④⑦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用法不相 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膏”为名词的使动用法,①形容词的使动 用法,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③动词的使动用法,④动词的使动用法,⑤动词的使动用法, ⑥动词的使动用法,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⑧意动用法,⑨动词的使动用法,⑩动词的使动 用法。B.C.D 三项与题干中的“膏”均为使动用法,A 项中的⑧为意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 连辟公府不就 C.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 大王来何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 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 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例句和选项 B 都是被动句式。 3.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 2 - C. 自此以后 D. 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重点记 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ABD 三项,“以”均为介词,“用”的意思。 C 项,“以”是连词,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译为“以后,之 后”。 故选 C。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第二年 B.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平时,向来 C.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女弟:妹妹 D. 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 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D 项,成就:栽培,提拔。 故选 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 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5.下列句中加线词与“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 秦王恐其破璧,及辞谢 C.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 3 - D.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要求,如本 题“下列句中加线词与‘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用法不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 出“都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 看是否合乎语境。 A 项,古义:文中指秦王的姬妾;今义:美貌的女子。 B 项,古义:婉言道歉;今义:推辞拒绝。 C 项,“戏弄”古今用法意义相同,都是玩弄。 D 项,古义:名词,盟约。今义:限制,使不越出。 例句中的“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 的原则和方法。 故选 C。 【点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为古今异义。词汇的发展, 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 致有如下几种:词义的扩大,词义缩小(如“祖父”),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 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古贬今褒。 6.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阳嘉:汉顺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 年号。 B.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孝 廉”。 C. 六艺:古代时,官家学校要求在校学生掌握的六种知识和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D.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即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 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 - 4 -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不一定只有一个年号,可以有多个年号。 故选 A。 7.下列句子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 空自苦亡人之地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 员径八尺 形似酒尊 D.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此题重点考查通假字,应对此类 题目,考生平时要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的通假字,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 同时结合语句的意思也可以帮助识别通假字。 A 项,“孰”通“熟”;“去”通“弆”。 B 项,“亡”通“无”;“缪”通“穆”。 C 项,“员”通“圆”;“尊”通“樽”。 D 项,“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没有通假字。“衿”通“襟”;“决”通“诀”。 故选 D。 【点睛】通假字一般有以下规律: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2.“形声字”代替“声 旁字”;3.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互相代替;4.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假。 掌握通假字非一日之功,考生应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积累,熟悉常见的通假字,尤其是课本 中出现的通假字。作答时要结合语句意思和通假规律进行判断。 二、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表情包正在毁掉我们的表达能力,甚至毁掉我们的语言吗?这个设问已不新鲜,最近 又频现于网络。“斗图”和连串的表情让许多人感到压力,许多网友“哭诉”,在虚拟环境 中,表情包泛滥和误用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尴尬,一家英国公司甚至已经开始招募表情 包翻译员。这不禁让许多人思考,表情包的使用是否损害了我们的语言能力乃至我们的语言。 - 5 - ②但另一方面的事实也不能忽视。2016 年,有媒体组织的“24 小时无表情包生活挑战赛” 有 5307 人参加,超过 30%的人失败——无法忍受一天不用表情符号,另有三分之一的挑战者 虽然成功,但表示倍感煎熬,“尴尬”是他们提及最多的感受。 ③表情包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让三分之二的语言社团成员感到难以离弃的东西是否 接近,甚至已经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2014 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 收藏完全用表情包转写的《白鲸记》。同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辩论间隙表示,“如 果全世界还有一样东西我们还能统一意见,那就是表情包了”。 ④表情包是虚拟语言生活自组织的产物。作为语言的一种可视化形式,其本质和文字相 差不多。作为自然语言的拐棍,表情包在以文本交流为主的虚拟空间中提高了用户沟通的效 率和质量。试想,我们多少次用表情符号表达文字无法传递的实时心情?又有多少句末的 “呢”“耶”被相应的表情符号取代?一个缺少铺陈的祈使句丢过来,究竟是命令还是建议, 恐怕得看后面是不是跟着个笑脸。 ⑤表情包引起的焦虑本质上是表达方式对应语言生活圈层错位导致的。表情包出现在严 肃、正式的交际场合,显得不合时宜,出现在讲求效率的对话中则浪费时间和空间。滥用的 表情包就像滥用的成语一样,不能起到调节情绪、提高效率的作用,反而带给人们不少烦恼。 表情包带来的交际便利是工具性的,而引发的焦虑是文化性的,但这两者摩擦引起烦恼,与 毁掉语言、降低表达能力着实不在一个层面。 ⑥其实,“正在毁灭语言”的东西已经不少了,从寻呼机、手机到互联网,再到流行语、 字母词,还有时不时跑出来的英语乃至各种外语。著名语言学家刘海涛曾表示,语言本质上 是人驱的自组织系统,即语言是活的,是语言社团自发形成和认同的,而不完全是规定的。 语言和语言社团的动态性使各种进入其中的异质符号可以有机融入语言生活之中,而这个过 程充满了符号形式之间、使用者之间的竞争。正如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外来词、字母词,假以 时日,很多表情符号会保留和稳定下来,成为和它们一样不再引人注目的语言形式。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对表情包放松警惕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人针对斗图现象以及表情包的滥用与误用提出担心,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语 言能力。 B. 在作者看来,让三分之二的语言社团成员难以离弃的表情包已经确定成为人们语言使用的 一部分。 - 6 - C. 表情包,作为自然语言的拐棍,能够在任何以文本交流为主的空间里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 量。 D. 在作者看来,寻呼机、手机以及互联网等都是毁灭语言的东西,人们在使用时应该慎重选 择。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文采用纵向式论证,先指出人们怀疑表情包危害的现象,再分析表情包的实质,最后指 出应有的态度。 B. 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2016 年有关媒体所做的活动及结果表明,有不少人对表情符号有较 强的依赖性。 C. 第③段又列举了两个美国的具体例子,从正面进一步强调,表情包不仅可以表情达意,还 能促使政见统一。 D. 最后一段引用语言学家刘海涛的话证明语言是活的,其言外之意,表情符号也会成为一种 语言。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形式,表情包是虚拟语言生活自组织的产物。 B. 作为工具性的表情包给交际带来便利,但滥用误用也会带来不少麻烦。 C. 表情包一旦被稳固下来,就会成为一种外来词或字母词而不再引人注目。 D. 从表情包的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没必要过于担心其对语言的影响。 【答案】8. A 9. C 10. C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 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本题, B 项,“已经确定成为”的表述不符合文意,原文第三段说“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C 项,“任何以文本交流为主的空间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为“表情包在以文本交 流为主的虚拟空间中提高了用户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表情包出现在严肃、正式的交际场合, 显得不合时宜,出现在讲求效率的对话中则浪费时间和空间”; D 项,文中“‘正在毁灭语言’的东西已经不少了”是引用有关人士的担心而言的,并不是真 正“毁灭”,文中也没有“在使用时应该慎重选择”的意思。 故选 A。 - 7 -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C 项,“还能促使政见统一”的说法属于断章取义。原文中奥巴马的话——“如果全世界还有 一样东西我们还能统一意见,那就是表情包了”,其含义是在表情包的解读上,大家都能读 懂。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 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 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本题, C 项,文中说“正如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外来词、字母词,假以时日,很多表情符号会保留和稳 定下来,成为和它们一样不再引人注目的语言形式”,并不代表表情包就会成为“外来词或 字母词”。 故选 C。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 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 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 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三、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幸存者 休·B·卡夫 ①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钉在那条狗上面。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 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②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 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维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 方。 ③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是绝对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蚀寒以及那 - 8 - 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 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④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得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 杀。” ⑤他无法徒手扑杀那只狗。尼奴克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要一件武器。脱下 手套,他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而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 成了绷带。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在上面摩擦。 ⑥尼奴克聚精地看着他。诺尼仿佛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并发出愈发炽烈的光芒。他继 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愈磨愈锋利, 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⑦诺尼将那把新磨的尖刀从冰地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的光芒,从刀面反射 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 ⑧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这里,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狗疑惑地看着他。 “过来,快!”诺尼唤着。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 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 不得不狠下心来。 ⑨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二 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⑩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⑾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唾骂着那把尖刀,把它疯狂地 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⑿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掷出那把刀子以后, 他变成毫无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反抗的力气。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 肉,而它的眼中充满饥饿的眼神。 ⒀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听到那饥饿的喉头发出咕噜咕噜的唾 液声音。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 ⒁尼奴克温热的喘息逼近他的颈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 一条热热的舌头轻轻地舔着他。 ⒂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它。 ⒃他伸出一只手臂把狗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呜哭泣—— - 9 - ⒄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 视着那片漂流的浮水,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那是阳光在某件 物体上反射起来的光芒。 ⒅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在冰山的阴影之 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看起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之中还分成两个。 ⒆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条狗。那个男孩已 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⒇ 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 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抖着…… 1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的“熬”和“钉”两个字用词精当,传神地写出了主人公面临的极其艰难的处境,为 后文主人公想要杀狗做了铺垫。 B. “他告诉自己”“他想”“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真切地描摹了主人公杀狗前犹豫 不决、自我开脱的心理。 C. “现在,就是现在”“激烈的哽咽”“颤抖着”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体现了主人公杀狗的 迫切和孤注一掷。 D. 结尾人与狗共同得救,脱离困境,皆大欢喜。人、狗因弃恶扬善,最终走向和谐美好,为 小说增添了亮色。 12. 作者在一人一狗对峙的情节内容安排上颇具匠心,请结合(4)--(16)段进行赏析。 13. 请结合小说内容,赏析小说结尾画线的句子。 【答案】11. C 12. ①充满悬念。如人会不会杀狗?狗会不会反扑吃掉人?这些问题牵动 着读者的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逆转。主人公一系列心理、动作描写,为后文 延续杀狗情节蓄势,但主人公最终却丢掉刀子,放弃杀狗,使预想与结局反差强烈。③节奏 张弛有度。前面部分情节紧凑集中,如暴风骤雨般惊心动魄,后三段节奏温和舒缓,张弛有 度,更显自然。 13. ①情节上,使情节完整,呼应前文内容,与前文的伏笔照应。②表达效果上,突出视觉 效果,通过特写镜头,留下空白,令人反思。③主题上,凸显人性的善良美好,深化人良知 犹在,动物坚守忠诚,战胜了自私黑暗的主题。 【解析】 【11 题详解】 - 10 -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体现了主人公杀狗的迫切和孤注一掷”错误,这些句子体现出主人公的犹豫和内心的 矛盾。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 求,如本题“作者在一人一狗对峙的情节内容安排上颇具匠心,请结合(4)——(16)段进 行赏析”,赏析小说的结构特点一般从小说线索、伏笔铺垫照应和开头结尾特色等几个方面 展开分析即可。 小说第(4)段开头通过“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得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 方残杀’”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 人狗之间的生死之战似乎一触即发;第(16)段情节的结尾,人狗之间并未发生残杀,诺尼 虽然有用刀子杀尼奴克的心理挣扎但最终放弃,尼奴克在诺尼衰弱时也并未选择吃掉他,最 后“他伸出一只手臂把狗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呜哭泣”,使情节产生逆转, 给读者新奇感;另外,(4)——(16)段前后情节的叙述节奏不同,(4)——(13)段情节 紧张、叙事紧凑,一直都在人狗之间可能的残杀氛围之中,(14)——(16)段情节平缓、叙 事平和,让故事被温情笼罩,这样使得前后情节的叙述节奏张弛有度,更加自然。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结尾段重点句子的作用的能力。小说结尾各有不同,其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 考虑结尾句子的艺术效果,应从其具体内容出发,综合全文,从上下文结构、人物、主旨、 氛围、语言、读者等多个层面作答。 “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抖着……”在内容上,解释了引起驾驶员注 意的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在结构上,同前文“他唾骂着那把尖刀,把它疯狂地往远处掷 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相照应;在主题上,通过诺尼虽然有 用刀子杀尼奴克的心理挣扎但最终放弃,尼奴克在诺尼衰弱时也并未选择吃掉他,最后两者 被驾驶员营救的经历,突出了人性善良和动物忠诚终将战胜自私的中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 11 - 在氛围上,增强了感染力和真实性;在读者上,通过空白式结尾,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和思考。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选项的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 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 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 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着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 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 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 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 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②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馀人, 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 还报。是时邛笮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 相如,相如曰:"邛、笮、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 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副使王然于、壶充 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 蜀人以为宠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笮、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 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还报天子天子大说 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释】①西僰:(xī bó)古族名。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 12 -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还报天子/天子 大说 B. 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还报天子/天子 大说 C. 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还报天子/天子 大说 D. 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还报天子/天子 大说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在文中指古人另取的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以表德行或本名的意义。 B. 常侍,官职名,有中常侍、散骑常侍、武骑常侍等,均为皇帝的侍从近臣。 C. 宦游,是古代士人为谋取官职、拜谒权贵、广交朋友的旅游,也可指在外做官。 D. 节,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又特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即使节。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相如仰慕古人,喜欢辞赋。司马相如因为仰慕蔺相如的为人,把自己的名字更改为相 如;因为汉景帝不喜欢辞赋,司马相如后来以生病为由辞掉官职。 B. 司马相如家境贫寒,卒无藏书。司马相如返回家中后,因为家境贫寒,又无职业,只得暂 居临邛。他死后,天子派人到他家中,竟然发现他家中没有藏书。 C. 司马相如颇有风采,受人尊敬。临邛县的富人卓王孙和程郑联合县令王吉宴请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推脱有病,最终勉强前去卓家赴宴,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 D. 司马相如受命出征,功劳显著。司马相如担任郎官时,奉命责备唐蒙,晓喻巴、蜀百姓; 被任命为中郎将后,平定西夷,多地的君长都请求成为汉王朝的臣子。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14. B 15. A 16. C 17. (1)相如最初还是以礼相见,后来就谎称有病,让随从去谢绝王吉的拜访,王吉却更加 谨慎恭敬。 - 13 - (2)认真地办好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人不 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 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波浪线句的意思是“于是拆除了旧有的关隘,使边关扩大,西边到达沫水和若水, 南边到达牂柯,以此为边界,开通了灵关道,在孙水上建桥,直通邛都。相如还京报告皇上, 皇上特别高兴。” 本句中“西至”“南至”为对称结构,因此应在“西”前面断开,排除 A、D 两项; “零关道”为道路专有名词,中间不能断开,“通零关道”意为“开通了灵关道”,因此排 除 C 项。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在文中指古人另取的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错误,古人的“字”是由父母或师长取 的,而非自己取的。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临邛县的富人卓王孙和程郑联合县令王吉宴请司马相如”错误,由原文“二人乃相谓 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可知,卓王孙和程郑联合宴请司马相如,一并宴请 县令。 故选 C。 - 14 -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使”,让、派;“从者”,随从;“谢”,拒绝、谢绝;“谨肃”,谨慎恭肃。 (2)“谨”,认真地、谨慎地;“庠序”,学校;“申”,反复陈述;“颁”,通“斑”。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父母给他取 名犬子。司马相如完成学业后,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最初,他凭借家中富有 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 不喜欢辞赋,这时粱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 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 居粱国。粱孝王让相如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 年,于是写了《子虚赋》。正赶上粱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家境贫寒,又没有可 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 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 一座小亭中。临邛县令佯装恭敬,天天都来拜访相如。最初,相如还是以礼相见。后来,他 就谎称有病,让随从去拒绝王吉的拜访。然而,王吉却更加谨慎恭敬。临邛县里富人多,像 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数百人。二人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 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来。当县令到了卓家后,卓家的客人已经上百了。到了中 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推托有病,不肯前来。临邛令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还亲自前 去迎接相如。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 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 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多为他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他又用战时法规杀了 - 15 - 大帅,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皇上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 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相如出使完毕,回京向汉武帝汇报。这时,邛、笮的君 长听说南夷已与汉朝交往,得到很多赏赐,因而多半都想做汉朝的臣仆,希望比照南夷的待 遇,请求汉朝委任他们以官职。皇上向相如询问此事,相如说:"邛、笮、冉、駹等都离蜀地 很近,道路容易开通。秦朝时就已设置郡县,到汉朝建国时才废除。如今真要重新开通,设 置为郡县,其价值超过南夷。"皇上以为相如说得对,就任命相如为中郎将,令持节出使。副 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等,乘坐四匹马驾驭的传车向前奔驰,凭借巴、蜀的官吏和财物 去拢络西南夷。司马相如就便平定了西南夷。邛、笮、冉、駹、斯榆的君长都请求成为汉王 朝的臣子。于是拆除了旧有的关隘,使边关扩大,西边到达沫水和若水,南边到达牂柯,以 此为边界,开通了灵关道,在孙水上建桥,直通邛都。相如还京报告皇上,皇上特别高兴。 相如已因病免官,家住在茂陵。派所忠前往茂陵,而相如已经死去,家中没有书。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 ① 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 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 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 “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 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 “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 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 “万颗匀圆讶许同” 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 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 16 - 19. 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8. C 19. 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 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 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 项,“数回细 写愁仍破”,“愁”是说为樱桃碰破而担心,表现了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的说法不妥,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喜悦的,并非“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注释、背景及诗人生平 思想等全面解读。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 体物精微,攀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 时伤乱的感慨。“尝新”指“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诗人既有 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尝新”勾起了回忆,“忆昨赐沾门下 省,早朝擎出大明宫”, 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二句是追 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次日”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 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转蓬”是诗人以蓬草自比,辗转漂泊如蓬草般居无定所, “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 六、默写 20.(1)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 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 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黄鹤之飞尚不得 - 17 - 过 (4). 猿猱欲度愁攀援 (5). 则素湍绿潭 (6). 回清倒影 (7). 芳草鲜美 (8). 落英缤纷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 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 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猱”“湍”“英”等字,默写时要 写准确。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 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 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 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 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 但得不到分数。 七、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文字系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使用至今,如果从西汉 人破解西周青铜铭文算起,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________,直至今天,( )。 这门研究也从“冷门”逐渐成为“热门”。20 世纪 70 年代是我国考古发现的黄金时期, 马王堆汉墓、银雀山汉墓、侯马盟书等考古发现石破天惊,层出不穷,令海内外学术界为之 ________,国家文物局一次次组织包括古文字学专家在内的团队进行整理研究,古文字学这 门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学科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当时古文字研究的状况却堪忧,专业 队伍________,40 岁以上的专业人员数量不多,30 岁左右的专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工具书 奇缺,知识库不足,这与考古所涌现出的大量古文字资料形成了强烈落差。 为了我国古文字学科的发展,也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和队伍建设,业界成立了中国古文字 研究会。经过 40 年的建设和发展,古文字研究已经彻底________了研究会成立时期较为困窘 的状况。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行使、年轻学者的不断培养,都不断推动着中国 古文字学的发展,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依然在这一领域有无数人精耕细作 B. 无数人依然在这一领域精耕细作 - 18 - C. 这一领域依然有无数人在精耕细作 D. 无数人在这一领域依然精耕细作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前赴后继 震动 供不应求 改变 B. 前仆后继 轰动 供不应求 扭转 C. 前赴后继 轰动 青黄不接 扭转 D. 前仆后继 震动 青黄不接 改变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应用、年轻学者的不断培养,都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 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 B. 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应用、年轻学者的不断培养,都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 学的发展,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C. 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行使、不断培养的年轻学者,都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 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 D. 不断出土的新资料、吸收应用的新技术、不断培养的年轻学者,都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 学的发展,使古文字研究会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答案】21. B 22. C 23. A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的 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 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 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的续写。 根据主语前后一致原则,前文主语是“学者”。这里以“无数人”开头与前文衔接更恰当, 故排除 A、C 两项。 根据文意,“依然”修饰“在这一领域”,更能突出“无数人”仍然在这一领域努力,故排 除 D 项。 故选 B。 【22 题详解】 - 19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前仆后 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根据语境中“如果 从西汉人破解西周青铜铭文算起”“直至今天”,第一空应选“前赴后继”。 第二处,轰动:同时惊动很多人。震动:(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根据“马王 堆汉墓、银雀山汉墓、侯马盟书等考古发现石破天惊”的语境,第二空应选“轰动”。 第三处,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人力或物力等暂时缺乏,接续 不上。供不应求:供应的东西不能满足需求。根据后文“40 岁以上的专业人员数量不多,30 岁左右的专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第三空应选“青黄不接”。 第四处,扭转:纠正或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或目前的状况。改变: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根 据语境中“研究会成立时期较为困窘的状况”,第四空应选“扭转”。且从语法的角度讲“改 变”与“状况”也不搭配。 故选 C。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文中画横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搭配不当,“新技术”与“行使”不搭配,“行使”可改为 “应用”;二是语序不当,应是“使古文字研究……与活力”在前,“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 字学的发展”在后。把这两处都改了的是 A 项。 B 项,语序不当,应是“使古文字研究……与活力”在前,“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 在后。 C 项,搭配不当,“新技术”与“行使”不搭配,“行使”可改为“应用”。 D 项,语序不当,应是“新资料的不断出土、新技术的吸收应用、年轻学者的不断培养”;“使 古文字研究……与活力”在前,“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在后。 故选 A。 八、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20 -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某地一中学推出“无声食堂”,倡导在就餐过程中, 学生安静就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进行沟通,比如,手势 1 代表饭,2 代 表菜,3 代表汤……从而达到有序就餐的目的。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 人造成干扰。此举一经推出,学生、家长有叫好,也有质疑。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更大范 围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要求选好 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答案】【例文】 对“无声食堂”不妨给点掌声 “食不言,寝不语”,这句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在中山一所学校得到了实践。中山市 一学校推出了“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 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 说绝对的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 对学校推出“无声食堂”的做法,不少人认为违反了孩子活泼爱动的天性,不利于孩子 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有人认为,学校整齐划一的做法,更多培养的是学生的服从和奴性意识, 是对学生个性自由的剥夺,是不近人情的“反教育”。 判断一项行为的科学与否,反教育与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和当前,而要看到它对孩子 认知上的触动和未来人生的影响;也不能只着眼于孩子个人,而要看到它对周围其他人的作 用,说到底人还是社会性动物。 从该校近一年的实践效果看,学生在食堂大声喧哗的现象没有了,一直被诟病的吃饭浪 费问题也消失了。六年级学生小林说,无声食堂,让她更多体会到,从小要讲文明礼仪,在 公众场合守秩序,不喧哗。 每个人都喜欢和一个彬彬有礼、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打交道,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 的。这就需要人不能只考虑自身的舒服,还要考虑周围的他人,有些言行是必须受到约束的, 至于违法犯罪的言行,更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与压制个性自由不是一码事,实际上,如果 每个人都在就餐时眉飞色舞,目无别人,带来的必然是整个就餐环境的噪杂和混乱,而这样 的就餐环境实际上对每个人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学校推出“无声食堂”恰恰是在履行自己 本该担负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完全是份内之事。 学校推出“无声食堂”的实质在于让学生知文明、守礼仪,心中有他人,这对于当今多 数孩子属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而言,可谓下了一场及时雨;在多数学校强调分数、成绩的背景 - 21 - 下,学校这种做人做事的教育更显得难能可贵,即便在具体实施中有不完善之处,也瑕不掩 瑜,社会舆论没有理由不给点掌声。 多年来,我们倡导孩子的养成教育,但不少停留在概念和认知层面,实践中成功落地的 并不多;即便有,也多强调学习方面的习惯养成教育,而非道德品质、人际交往方面。于是 人们看到,有不少考进象牙塔乃至出国留学(微博)的孩子,若论起学习成绩,个个可谓出类 拔萃,但若说起人际关系和自身品质的修养,却实难让人恭维。这固然与孩子小时候家庭教 育缺失有关,学校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弥补恐怕也是重要原因。看看近年来国内外高校频发的 伤人案件,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当然,学校的做法也并非没有一点瑕疵,作为一项倡导“文明、礼仪、心中有他人”的 行为,学校本身也应该“文明、有礼、心中有学生”,表现出来就应该是:多征求学生的意 见,多想办法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多吸收他们的好主意。而不是学校单方面“自作主张”之 后,再让学生无条件执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 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 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 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 议。 【审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 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 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围绕“无声食堂”这一话题把自己思考、权衡表达出来。可以 赞成也可以不赞成,明确自己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但考生必须明确材料 中不可争议点:①倡议的目的:倡导文明用餐无可厚非;②倡议不是强制:没有一刀切和强 制执行。③安静用膳有利于身心健康。④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应抓小抓实,是学校义 不容辞的责任,无需说三道四。争议点:①打手势是否矫枉过正?②在食堂不说话是否符合 人性?是否违背孩子天性?③倡议措施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是否有可行性?是否沦为形象工 程?④什么是文明用餐?整齐有序是否就是文明?⑤提倡与强制的关系容易被权力者有意或 无意地混淆。可见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现实,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 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 22 - 参考立意: 1、不赞成的角度 ①学校此举是矫枉过正、不近人情; ②学校此举禁锢了学生活泼爱动的天性,戕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③“无声食堂”的做法太过死板、苛刻,压抑了孩子的个性; ④管理和培养学生,不止是在表面上做文章,而是应该注重细节处的完善和落实,真正让教 育理念得到学生的认同。 2、赞成的角度 ①“无声食堂”润物无声,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 ②无声食堂是很好的文明礼仪课; ③无声食堂帮助孩子学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个人形象; ④“无声食堂”是一个文明的示范,对家长、社会也是一种文明教化; ⑤在多数学校强调分数、成绩的背景下,学校这种做人做事的教育更显得难能可贵。 素材: 1.“无声食堂”在各个方面都是有益的。首先,专家早就提出了吃饭时不宜说话的健康理论。 这是因为,吃饭时说话,会影响消化,对健康不利。其次,可预防细菌传播。我国首次出现 禽流感疫情的时候,就有专家提出应改变传统就餐交流模式,提倡在公共场所就餐“悄无声 息”,这主要是为了杜绝唾液在空气中的传播,或飘散到其他人的饭菜里。再次,在公共场 所吃饭不说话,还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喧哗嘈杂的食堂,谁都会感到不舒服。从机场到景点, 从国内到国外,一些人不分场合,总爱高声喧哗,种种不文明现象令国人汗颜。这所学校倡 导“无声食堂”,引导学生安静、文明用餐,培养学生在公开场合的文明习惯,其良好初衷 值得肯定。 2.对文明秩序的培养,就应该从孩子抓起。孩子的确很好动,但如果从小就教育孩子该动则 动,不该动则不动,或是“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就是一件大有功德之事。再说了,如果 从小不对孩子进行文明指引,等孩子长大成年后,陋习就很难改变了。毕竟,孩子的人生观、 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还有可塑造的空间。勿以善小而不为。“食不言,寝不语”看 似小事,却事关个人修养的形成,大而言之还影响国民的整体形象。 3.众所周知,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是必不可少的。在课 堂上,学生要遵守课堂秩序、认真听讲,同学之间不会进行随意的交流。而下课时间非常短 促,学生还要上厕所、做体操等,也缺少沟通的时间。那么,对学生来说,午餐必然是最理 - 23 - 想的交流时刻。在这个阶段,大家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畅谈学习、生活等各种话题,释放学 业中的压力。现代社会所追求的文明,其最终归宿必定是有助于增强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让一群学生在吃饭时“不言”, 且不说这样的行为所衍生出来的文明示范价值到底有多大,单就其被社会的接受度来看,恐 怕也难免陷入“瞎折腾”的尴尬。试问,当下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吃饭时不说话、不交流? 4.“食不言,寝不语”,这是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但并不完全符合现代用餐习惯。现代医 学常识告诉我们,就餐时要保持心情舒畅,良好的情绪能增进食欲,使胃液分泌旺盛,促进 肠胃蠕动,有益身心健康。学生们正值身体发育阶段,精力旺盛,活泼动,原本就课业紧张, 上课时要求认真听讲,规规矩矩,中午就餐时间和好友一起吃饭,交流彼此近况,甚至吐槽 一下学校食堂的“黑暗料理”,都有助于孩子们放松身心,愉快就餐。现在连这点小乐趣也 被剥夺,鸦雀无声,想想是否太过古板无趣?饭桌上的轻松交谈也是增长见识、开发智力、 增进感情的重要途径,只要不是大声喧哗没有影响他人,何必要强求一致,静默无声?嘴巴 是用来吃饭的,也是用来说话的。在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并不等于要用手势代表说话;继 承传统文化,更不等于全盘照搬,食古不化。现代文明礼仪需要与时俱进,而非将两千多年 的古训奉若神明。“无声食堂”是文明礼仪的剑走偏锋,若不加以甄别和修正,或将“消化 不良”。 行文结构:文章首先表达对“无声食堂”赞成,然后批驳关于“无声食堂”压抑学生自由个 性的观点,并从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接着论述“无声食堂”的实践意义,最后指出学校 做法中的一些瑕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多想办法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多 吸收他们的好主意。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