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9课 劝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7:第9课 劝学

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 ‎2.理解、积累重要的文言常识;‎ ‎3.理解、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初中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世人尊称他为荀卿。荀子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死后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当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进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仪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多作排比,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学术论辩、立身处世之道等。《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的繁体字为“勸”,在古汉语中,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3.学生听读文本,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5.学生诵读文本。‎ ‎6.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明确:《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认识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课文结构】‎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课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观点有何不同?‎ 明确:学无止境、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注重积累。‎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的是学无止境,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有所成就。而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其立足点是现代社会中人的一种基本生存需要。这两个观点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主要目的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3.课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明确:(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课文用了四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用了十一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有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式在文中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至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文章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总之,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四、梳理·积累 ‎1.通假字。‎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文言实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 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   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   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 强  挽弓当挽强               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竭力,勉强 ‎    假舆马者               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假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宽容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 ‎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虚假的,非真的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 望   日夜望将军至                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    用心一也                使用 ‎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用途 用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物资采用 ‎   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采用 ‎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任用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到 闻   博闻强识                   见闻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 ‎    用心一也                   专一 ‎    骐骥一跃                   一次 一  一如既往                  一概 ‎   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一旦 ‎3.文言虚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介词,相当于“于”,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介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蟹六跪而二螯──“而”,介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介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介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其曲中规──“其”,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4.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5.文言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定语后置句。‎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劝学》;‎ ‎2.翻译全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