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 5 知识点 1、正弦定理:在 C 中, a 、 b 、 c 分别为角  、  、 C 的对边, R 为 C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 有 2sin sin sin a b c RC  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 2 sinaR, 2 sinbR, 2 sinc R C ; ②sin 2 a R ,sin 2 b R ,sin 2 cC R ; ③ : : sin :sin :sina b c C   ; ④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C          . 3、三角形面积公式: 1 1 1sin sin sin2 2 2CS bc ab C ac      . 4、余弦定理:在 C 中,有 2 2 2 2 cosa b c bc   , 2 2 2 2 cosb a c ac   , 2 2 2 2 cosc a b ab C   . 5、余弦定理的推论: 2 2 2 cos 2 b c a bc  , 2 2 2 cos 2 a c b ac  , 2 2 2 cos 2 a b cC ab  . 6、设 a 、b 、 c 是 C 的角  、  、C 的对边,则:①若 2 2 2a b c,则 90C  ; ②若 2 2 2a b c,则 90C  ;③若 2 2 2a b c,则 90C  . 7、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8、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9、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10、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11、递增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2、递减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3、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 14、摆动数列:从第 2 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5、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 na 的第 n 项与序号 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6、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 na 与它的前一项 1na 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17、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 差数列的公差. 18、由三个数 a ,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  称为 a 与b 的等差中项.若 2 acb  ,则称 b 为 a 与c 的等差中项. 19、若等差数列 na 的首项是 1a ,公差是 d ,则  1 1na a n d   .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  nma a n m d   ;②  1 1na a n d   ;③ 1 1 naad n   ; ④ 1 1naan d ;⑤ nmaad nm   . 21、若  na 是等差数列,且 m n p q   ( m 、n 、p 、 *q ),则 m n p qa a a a   ;若  na 是等差数列,且 2n p q ( n 、 p 、 *q ),则 2 n p qa a a. 22、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公式:①  1 2 n n n a aS  ;②   1 1 2n nnS na d . 23、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  *2nn ,则  21n n nS n a a ,且 S S nd偶 奇 , 1 n n S a Sa 奇 偶 . ②若项数为  *21nn  ,则  21 21nnS n a  ,且 nS S a奇 偶 , 1 S n Sn  奇 偶 (其中 nS na奇 ,  1 nS n a偶 ). 24、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 比数列的公比. 25、在 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 ,G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 a 与b 的等比中项.若 2G ab ,则称G 为 a 与 b 的等比中项. 26、若等比数列 的首项是 ,公比是 q ,则 1 1 n na a q  . 27、通项公式的变形:① nm nma a q  ;②  1 1 n na a q ;③ 1 1 n naq a   ;④ nm n m aq a   . 28、若 是等比数列,且 ( 、 、 、 ),则 m n p qa a a a   ;若 是等比数列,且 ( 、 、 ),则 2 n p qa a a. 29、等比数列 na 的前 项和的公式:       1 1 1 1 1 111 n n n na q S aqa a q qqq      . 30、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 ,则 S qS 偶 奇 . ② n n m n mS S q S    . ③ nS , 2nnSS , 32nnSS 成等比数列. 31、 0a b a b    ; 0a b a b    ; 0a b a b    . 32、不等式的性质: ① a b b a   ;② ,a b b c a c    ;③ a b a c b c     ; ④ ,0a b c ac bc    , ,0a b c ac bc    ;⑤ ,a b c d a c b d      ; ⑥ 0, 0a b c d ac bd      ;⑦  0 , 1nna b a b n n      ; ⑧  0 , 1nna b a b n n      . 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 的不等式. 34、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 判别式 2 4b ac   0 0 0 二次函数 2y ax bx c    0a 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2 0ax bx c    0a  的根 有两个相异实数根 1,2 2 bx a     12xx 有两个相等实数根 12 2 bxx a   没有实数根 一元二次 不等式的 解集 2 0ax bx c    0a   12x x x x x或 2 bxx a   R 2 0ax bx c    0a   12x x x x   35、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3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3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 x 和 y 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 ,xy,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 ,xy 构成的集合. 3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0x y C     ,坐标平面内的点  00,xy . ①若 0 , 00 0x y C     ,则点  00,xy 在直线 0x y C     的上方. ②若 , 00 0x y C     ,则点 在直线 的下方. 3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 0x y C     . ①若 ,则 0x y C     表示直线 上方的区域; 0x y C     表示直线 下 方的区域. ②若 0 ,则 表示直线 下方的区域; 0x y C     表示直线 上 方的区域. 40、线性约束条件:由 x , y 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 x , y 的线性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 x , y 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 x , y 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 ,xy.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41、设 a 、b 是两个正数,则 2 ab 称为正数 a 、b 的算术平均数, ab 称为正数 、 的几何平均数. 4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 0a  , 0b  ,则 2a b ab ,即 2 ab ab  . 4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  222,a b ab a b R   ;②   22 ,2 abab a b R; ③   2 0, 02 abab a b   ;④   222 ,22 a b a b a b R . 44、极值定理:设 x 、 y 都为正数,则有 ⑴若 x y s(和为定值),则当 xy 时,积 xy 取得最大值 2 4 s . ⑵若 xy p (积为定值),则当 xy 时,和 xy 取得最小值 2 p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