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邗江中学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陈鹏举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 27 -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的之《离骚》”可以看出,鲁迅认为《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B. 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編造一些历史事件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C. 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为我们留下那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D. 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提出中心论点后,再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论点进行了论证。 B. 文章首段将西方人与中国人理解世界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了我们思维的特别。 C. 第二段运用例证法,举鲁迅评价《史记》的例子论证中国史书中都只是可能存在的历史。 D. 文章反驳胡适的观点时,把重点放在清代.有力论证了中国文学史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 《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 用“唐诗末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椎的。 D. 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 27 - A项,“鲁迅认为《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分析错误,由原文“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可知,鲁迅强调的是《史记》不是“真实”的史书,而不是强调不是“真正”的史书。 B项,“编造一些历史事件”说法有误,原文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编造一些历史事件。 D项,“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 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举此例是为论证如可马迁一样重要的史学家撰写史书也是用了诗意的方式,从而论证中心论点:且“中国史书记载的都只是可能存在的历史”说法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D项,“自觉的选择”说法错误,晚清诗人的含蓄诗风与文字狱的政治背景有关,并非自觉的选择。 故选D。 【点睛】解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研究显示其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 27 -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只是其传播力较弱。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指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 治愈者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中日友好医院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詹庆元指出,从一般规律看,病毒感染后人体会产生抗体,但有的抗体持续时间不长,痊愈的人仍应加强防护。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指出,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 (摘编自《新冠肺炎的30个真相》,《人民日报》2020年2月7日) 材料二: 下表为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情况下的存活时间。 存在物品(物质) 环境温度 存活时间 空气 10-15°C 4小时 25°C 2--30分钟 飞沫 <25°C 24小时 鼻涕 50°C 30分钟 液体 75°C 15分钟 无纺布 10-15°C <8小时 不锈钢 10-15°C 24小时 75%酒精品 任何温度 <5分钟 肥皂水 任何温度 <5分钟 - 27 - (数据源自《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情况下能存活多久?》,微信公众号“大医同盟”2020年2月12日) 材料三: 根据澳大利亚联邦卫生部的消息,截至当地时间12日6时,该国共确诊了15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有5例已被治愈。此外,在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上,有12名澳大利亚籍乘客被确诊为断冠肺炎。针对新冠肺炎引发的歧视事件,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等多名政界人士都进行了谴贵。 澳首席医疗官墨菲就针对该国对华裔的偏见及歧视行为表示“我们非常担心排外心理以及任何形式的种族定性,这种做法相当可恶。澳大利亚人没有理由回避任何特定背景或外貌的人。” 澳大利亚卫生部长亨特也承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国许多华人社区面临“挑战”和“困难”,他说:“澳大利亚出现了歧视性的报道,我坚决谴贵此类报道。” 澳大利亚总理莫卫森对该国华人社区应对疫情的反应表示支持,他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华人社区已经做好了应对这一挑战的准备。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在Ashfield、BoxHill.Hurstville还是在澳大利亚其他地区的华人社区,我想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同时,该国反对党领袖阿尔巴尼斯也表示,不能容忍种族主义抬头,他说:“任何针对澳大利亚华裔的种族歧视语言或行为都绝不能被容忍,必须予以制止。” (摘编自《澳国内已确诊15例新冠肺炎病例政界人士谴责歧视》、《中国新闻网》2020年2月12日) 4. 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乙醚等脂溶剂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B. 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力较弱是因为其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 C. 是否发热和体温高低并不是判断病情轻重的主要指标。 D. 康复期和出院的病人都没有传染性,但自身仍要进行防护。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管有无症状表现,都是该病毒的传染源,都会在人群中把该病毒传染给他人,包括儿童。 B. 虽然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但患者仍然要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 27 - C. 新型冠状病毒存活时间的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该病毒又对紫外线敏感,因此夏天的到来可能有利于抑制该病毒传播。 D. 针对新冠肺炎引发的种族歧视事件,澳大利亚多名政界人士都进行了谴责,这也是其他出现疫情的国家该持有的态度。 6. 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高中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应该做哪些事情。 【答案】4. D 5. A 6.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讲卫生,勤洗手;尽量不外出,不聚集;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外出戴口罩,与人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不 锈钢的电梯按钮、门把手、公交地铁扶手等,直接接触后要及时用肥皂或75%酒精洗手;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不当言论。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D项,“康复期和出院的病人都没有传染性”表述绝对,结合“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指出,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分析,缺少限定条件“从临床经验来说”。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都是该病毒的传染源,都会在人群中把该病毒传染给他人”说法绝对,原文是“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 故选A。 【6题详解】 - 27 -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结合“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分析,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讲卫生,勤洗手;尽量不外出;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与人保持安全距离等。 结合材料二“下表为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情况下的存活时间”的图表内容分析,避免直接接触不锈钢的电梯按钮、门把手、公交地铁扶手等,直接接触后要及时用肥皂或75%酒精洗手; 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我们应该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不当言论。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 警 弋舟 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刚写好,又接到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秩序。 - 27 - 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风头。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小吕去了片区。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这情绪我也有过。直到今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喊累。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 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子带着个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小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他不觉得我们就只能维持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 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趴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 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查的事。 老查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如今这一片的房价可不低。 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半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他却突然打来电话报警,说是自己在家摔倒了,现在根本爬不起来。 等我们赶到时,他正坐在屋子中间的矮凳上,根本不曾摔倒,更不会爬不起来。我们哭笑不得。撤警的时候,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一刹那,我有着突然被什么抓牢了的感觉。 几天后老查又报假警了。还是说他摔得起不来了。等我赶到的时候,老查照旧坐在小板凳上,臊眉耷眼,像个坐在黑暗舞台中央的老猿猴。 这回,老查主动说他之前是去找打工的闺女了。 走的时候,老查送了送我。他颤巍巍地踅到门前替我开门。手伸出去,捞一把,又捞一把,第三把才捞到门把手上。 又过了几天,还是在半夜,老查的求助电话又来了。我让一个协警过去看看。小伙子回来跟我说,老查点名要我去。这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问明白他没什么事儿后,干脆就置之不理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老查竟然找上门来。 - 27 - 他一拐到我前面坐下,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自首。”我按接警程序示意他进来说时,他的脸上竟然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幸福感。 果然,这又是他的恶作剧,案情很快排除。 就这样他反反复复地闹了有小半年,我们都被折腾得够呛。 这一年的除夕,为了防止他再“闹事”,我们主动邀请他来所里参加新年聚会。他好像被一种氛围感染了。突然挨近我,嘀咕了一句:“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 老查的事讲完了,半天都没听到声音。我以为小吕已经睡着了。 “孤单。”他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般的回味。 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 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从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 “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说,“本来问清楚我就打算回来,可老头硬是拽着我说了一宿的话。他儿子去美国三年了,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吕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着实像一只兔子。 “他那是诬陷,”我说,“涉嫌犯罪了。” “算了,我教育过他了。”他说,“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我想,我没看错人,这小伙子能当个好警察。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的身份,也表现了当今部分警察的职业现实,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其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 B. “我”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为“我”虽然不做英雄梦了,但还是想托举别人的英雄梦,这个细节表现了“我”的善意。 C. “老查故事”告诉读者,人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充裕就能得来的,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慰藉也特别重要,尤其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 D. “我”比小吕有工作经验,告诉他“老查的故事”以及说老校长“涉嫌犯罪”,本身可能都包含一点试探小吕的成分,结果都让“我”很满意。 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 9. 小说在叙述“老校长的故事”时,又穿插了“老查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27 - 【答案】7. A 8. ①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小吕当警察是为了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②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夜里冒着高温处理警情,并能触类旁通,悟出老校长报警的真实原因。③有情融于法的善良心地。不顾奔波劳累,同情谎报警情的老校长并替他说情。 9. ①“老查的故事”穿插其中,既避免对“老校长的故事”平铺直叙,又为小吕破解案情提供契机,使情节更曲折有致;②两则故事相互映衬,既表现老查和老校长的孤寂,也表现“我”和小吕认真工作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③两则故事悲喜交织,既引发读者对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更赞颂公安民警热心为民的精神,使主题更丰富深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项,“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曲解文意,文中的“我”对于普通的警察生活已经习惯,且看清了人世间种种凄凉情状,因此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愤懑”。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 - 27 -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小吕有正义感,有远大的理想;“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趴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可见小吕为了工作不惧艰难,在五十度高温处埋伏半天,有职业素养;听说老查的事后“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从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他能从老查的案件中悟出老校长报假案的情况,有敏感的职业性;“算了,我教育过他了。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可见,小吕尽管被老校长的假案折腾得来回奔波,可却能够融情于法,有一颗善良的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结合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主要作用有:①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本题可从插叙内容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和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角度分析。“老校长的故事”没什么出奇,但通过“老查”的故事穿插,一则再度强调了警察生涯的枯燥与警察们尽职尽责为民考虑的形象,二则两个同样因为孤独报假案的老人相互映衬,既能推动情节发展(让小吕找到老校长报案的真正原因),又能提示人们思考老人孤独的现状,深化了文章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也。初事武皇,胆气智数皆过人。久在云中,谙熟边事,望烟尘之警,悬知兵势。以功加检校左仆射。 天复中,汴将氏叔琮来逼晋阳。时诸军未集,城中大恐,德威与李嗣昭选募锐兵出诸门,攻其垒,擒生斩馘,汴人枝梧不暇,乃退。李思安之寇潞州也,筑夹城,围潞州,内外断绝。德威以精骑薄之,进营高河,令游骑邀其汴人。汴军闭壁不出,乃自东南山口筑甬道树栅以通夹城,德威之骑军,倒墙堙堑,日数十战,前后俘馘,不可胜纪。 初,德威与李嗣昭有私憾,武皇临终谓庄宗曰:“进通忠孝不负我,重围数年,又似与德威有隙,以吾命谕之,若不解重围,殁有遗恨。”庄宗达遗旨,德威感泣,由是励力坚战,竟破强敌,与嗣昭欢爱如初。以功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振武节度使。 七年十二月,帝亲征,进薄汴营,营于野河上。汴将韩勍率精兵三万,铠甲皆被缯绮,金银炫曜,望之森然,我军惧形于色。德威谓李存璋曰:“贼结阵而来,观其形势,志不在战,欲以兵甲耀威耳。此时不挫其锐,吾军不振矣!”乃遣存璋谕诸军曰:“尔见此贼军否?是汴州天武健儿,皆屠沽佣贩,纵被精甲,十不当一。”德威自率精骑击其两偏,左驰右决,出没数四。是日,获贼百余人,贼渡河而退。 八年正月,德威率骑军致师于柏乡,令三百骑以压汴营。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古者师行不逾一舍 - 27 - 。今贼远来决战,纵挟糗鞴,亦不遑食。晡晚之后,饥渴内侵,士心既倦,将必求退。乘其劳弊,以生兵制之。以臣所筹,利在晡晚。”诸将皆然之。汴军自未至申,阵势稍却,德威麾军呼曰;“汴军走矣!”庄宗等因冲其阵,夹攻之,大败汴军,杀戮殆尽。 十五年,晋军将大举以定汴州。德威自幽州率本军至。庄宗使问战备,德威奏曰:“以我深入之众,抗彼激愤之军,不以方略制之,恐难必胜。”庄宗曰:“河上终日挑战,恨不遇贼,今款门不战,非壮夫也!”乃率亲军成列而出,德威不获已,从之。谓其子曰:“吾不知其死所矣!”汴之游军入晋辎重,众骇,奔入德威军,因纷扰无行列。德威兵少,不能解,父子俱战殁。庄宗恸哭谓诸将曰:“丧我良将,吾之咎也!” 天成中,诏与李嗣昭、符存审配飨庄宗庙廷。晋高祖即位,追封燕王。 选自《旧五代史(唐) 列传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B. 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C. 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D. 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云中,古郡名,秦时置郡,治所在云中县。有时泛指边关。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一句中,“云中”指的是云中郡。 B. 舍,舍本义是简易的居所,给人临时歇息所用。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也可用作谦辞。 C. 未,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总结出十二时辰计时法,“未”对应的是十五时至十七时。 D. 配飨,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在皇帝的批准下,功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德威骁勇善战,不畏强敌。汴军逼近晋阳、进犯潞州时,他均主动出击,杀敌无数,锐不可当。 B. - 27 - 周德威忠于国家,大义当先。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感念武皇重托,全力以赴,力克强敌,与同侪尽弃前嫌。 C. 周德威能谋善断,相机行事。对于炫耀军威的汴将,他伺其气势消退后出兵制胜;对于奔袭而来的汴将,他立即出兵挫其锐气。 D. 周德威深为君王倚重。他为庄宗在出战时机和作战方案上出谋划策。可惜在平定汴州时,庄宗逞气使性冒然出击,最终周德威战死。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汴州天武健儿,皆屠沽佣贩,纵被精甲,十不当一。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这些汴州的英武健儿,都是杀猪卖酒做仆人小贩的(或地位卑下的人),即使穿上精甲,十个也抵不上我们一个。 (2)我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玉璧回去,走小路回到了赵国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 “亭午”是时间词,应单独分开,排除AD;“德威”作“曰”的主语,其前要断开,从而排除AC。 译文:王景仁带全部人马结阵而来。中午时,两军摆好阵势,庄宗问出战时机,周德威说:“汴军气盛,如果轻易与他们决战,很难抗得住。” 故选B 【11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未”对应的是十三时至十五时,而不是“十五时至十七时”。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观其形势,志不在战,欲以兵甲耀威耳。此时不挫其锐,吾军不振矣”“今贼远来决战,纵挟糗鞴,亦不遑食。晡晚之后,饥渴内侵,士心既倦,将必求退。乘其劳弊,以生兵制之”可见,对于炫耀军威的汴将,他立即出兵挫其锐气;对于奔袭而来的汴将,他伺其气势消退后出兵制胜,选项将“炫耀军威的汴将”“奔袭而来的汴将”的策略说反了。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 27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第(1)句采分点:“是”,指示代词,这;“皆”,都;“纵”,即使;“被”通“披”;“当”,抵挡。 第(2)句采分点:“诚”,的确,实在;“见欺于王”表被动,意思是被大王您欺骗;“故”,因此;“间”,抄小路;“至”,到达。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译文: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起初侍奉武皇,胆量智力都强过他人。长期在云中郡,熟悉边疆的战事,观望烟尘报警,就能预测出兵力大小。因战功升任检校左仆射。 天复年中,汴将氏叔琮逼近晋阳。当时各军还没集合起来,晋阳城中大为恐慌,周德威和李嗣昭选召精锐士兵从各座城门出击,攻打敌营,擒获斩杀,汴军应付不过来,只好退走。李思安侵犯潞州时,围住潞州,城内外断绝来往。周德威率领精锐骑兵逼近潞州,进军在高河扎营,派游击骑兵半路狙击汴人。汴军关闭城门不敢出来,就从东南山口修筑甬道、栅栏和夹城相通,周德威的骑兵,推倒城墙填塞沟堑,每天作战几十次,前前后后俘虏和斩杀敌人,不可计数。 - 27 - 起初,周德威和李嗣昭有私怨,武皇临死时对庄宗说:“李嗣昭竭忠尽孝不背叛我,现被重围在潞州已一年多,又似乎与周德威有隔阂,传我的命令告诉周德威,如不能解除对潞州重围,我死有遗恨。”庄宗传达遗言,周德威感动得流泪,因此全力以赴,终于破除强敌,与李嗣昭和好如初。以军功升任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振武军节度使。 七年十二月,庄宗亲自出征,进逼梁军营地,在野河上扎营。梁军大将韩勍率领三万精兵,铠甲上都披上丝绸,金银闪烁,望去一片森然,晋军士兵害怕得变了脸色。周德威对李存璋说:“敌人结成阵势而来,看这种形势,目的不在作战,而是用兵甲炫耀一下。这时不挫败他们的锐气,我军就振作不了。”于是派李存璋对各军说:“你们看见这些敌人吗?这些汴州的英武健儿,都是杀猪卖酒做仆人小贩的(地位卑下的人),即使穿上精甲,十个也抵不上我们一个。”周德威亲自率精锐骑兵攻击敌军两翼,左冲右杀,多次进出。这一天,俘敌一百多,敌人渡河退走。 天祐八年(911)一月二日,周德威率骑兵到柏乡挑战,派三百骑兵逼近梁军营地。王景仁带全部人马结阵而来。中午时,两军摆好阵势,庄宗问出战时机,周德威说:“汴军气盛,如果轻易与他们决战,很难抗得住。古时行军一天不超过三十里。现在敌人从远方赶来决战,即使带了干粮,也顾不上吃。天黑之后,饥渴难忍,军心疲倦后,必然会要求退兵。乘他们劳累,以有生兵力制服他们。按我的筹划,应在傍晚作战。”诸位将军都同意他的看法。从下午一点到五点,(敌人)阵势稍稍后退,周德威指挥大军喊道:“汴军逃跑啦!”庄宗等人趁机冲击敌营,两边夹攻,大败梁军,杀戮将尽。 十五年,晋军准备大举用兵平定汴州。周德威从幽州率军赶到。庄宗询问怎么作战,周德威说:“以我深入敌境之军,抗击激烈愤怒之敌,如不以策略对付,恐怕很难一定取胜。”庄宗说:“我们在黄河边上天天挑战,恨不得早点与敌交战,现在叩门而不战,不是壮夫所为!”便率亲军排列出战,周德威没办法,只好随从。他对自己儿子说:“我不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梁军的游击部队袭击晋军辎重,众人惊骇,逃进周德威军中,因而混乱不成队列。周德威的兵少,不能解除混乱,父子都一起战死。庄宗痛哭着对诸将说:“丧失我的良将,是我的过错呀。” 天成中,下诏把他与李嗣昭、符存审一起配飨庄宗庙廷。晋高祖即位后,追封他为燕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① 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 27 -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③寂历:寂静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 A. 古人有悲秋之传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李白之称“秋兴逸”,这首诗在意境塑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 B. 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诗人匠心独运,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为一体。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 C. 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月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这是一种倒叙。 D. 作者描写选取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 15.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的? 【答案】14. D 15. ①对比,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②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角度 写“淡月笼云”,触觉角度写“凉意”,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③想象,诗歌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必然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学生答虚写也可以得分。)④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亦可)以清泠的墙铃声、落叶声反衬夜雨之后,秋夜的清冷、寂静。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错,原文先写“狂风送雨”虚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景色阴沉,接着写“淡月笼云”,雨霁后视觉方面的朦胧月色, 然后写“独将凉意伴流萤”,流萤闪闪发亮,整首诗景物安排由幽暗转向明朗。 故选D。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意境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古人说,“秋风清,秋月明”,清风明月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色;秋叶飘落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描写这种清秋之景,诗人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诉诸视觉的朦胧月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显得“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铃”的清冷之声与之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便更显得清寂。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这狂风暴雨和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便加强了雨过天晴的切身感受。秋声是听出来的,堕叶也是听出来的,在夜里,落叶不是肉眼观察到的。这里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清秋逸兴,也很有艺术效果。尾联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明日必然是苍翠欲滴,给人清爽之感。 【点睛】判断表现手法时,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诗人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4)在《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鸣琴垂拱 (2). 不言而化 (3). 朝搴阰之木兰兮 (4). 夕揽洲之宿莽 (5). 其间旦暮闻何物 (6). 杜鹃啼血猿哀鸣 (7). 室仅方丈 (8). 可容一人居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鸣琴”“垂拱”“搴阰”“揽”“宿莽”“旦暮”“杜鹃”“方丈”“容”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见证了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富有 的文化载体。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 在文字里,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富含底蕴的文化史。汉字的基本构造元素是笔画与部首,它的点、横、竖、撇、捺、提、折、钩释放了汉字之源,传递了汉字之理,也展示了汉字之美。这些构成汉字的笔画与部首,就是中华基因的密码。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既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教育的基石。汉字,使中华文化 。遗憾的是,随着信息化的到来,现在不少人已没有耐心去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曾经在古人眼中 的汉字,在现代人眼中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化作了电脑键盘上的排列组合。随着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的水平却在退步,甚至于针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学生对那些珠圆玉润、栩栩如生的汉字也不再能产生亲近感。因此,如何传承汉字艺术,弘扬汉字文化,提升汉字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我们这代人肩负的使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生命力 蕴藏 绵延不绝 形神兼备 - 27 - B 生命力 孕育 绵延不断 形质兼美 C. 生存力 蕴藏 绵延不绝 形神兼备 D. 生存力 孕育 绵延不断 形质兼美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的水平却在退化,甚至针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机会也越来越少。 B. 随着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水平却在退步,甚至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机会也越来越少。 C. 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的水平却在退化,甚至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D. 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的水平却在退步,甚至于针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19. 对以上文段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汉字的笔画部首是中华基因的密码,现代人应耐心地书写汉字。 B. 汉字见证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汉字是不可忽视的教育的基石。 C. 汉字蕴含着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信息化使青少年对汉字不再重视。 D.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弘扬汉字文化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一处,“生命力”,维持生命活动的能力,生存发展的能力;“生存力”,保存生命的能力,活在世上的能力;语境是说中华文明是一种具有生命的文化载体,应该用“生命力”; 第二处,“蕴藏”,蓄积深藏未露;“孕育”,怀胎生育,养育,滋养,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语境是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与文字的关系,应该用“蕴藏”; 第三处,“绵延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对象是文化,应该用“绵延不绝”; - 27 - 第四处,“形神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而且有神韵;“形质兼美”,外形和气质都美;语境是修饰汉字,应该用“形神兼备”。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随着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的水平却在退步”,两个分句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但第一个句子加了“随着”,缺少主语与第二句进行比较,因此要删掉“随着”,排除A项和B项;“甚至于针对一些人来说”,介词的误用,“针对”的意思是专有所指,但后文是泛指一些人,改成“甚至对一些人来说”。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第一段原文“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句是第一段的总括句,下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可以概括为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第二段原文,“因此,如何传承汉字艺术,弘扬汉字文化,提升汉字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是我们这代人肩负的使命”,这句是第二段的总结句,是对第二段主要内容的概括,可以概括为传承汉字艺术和弘扬汉字文化是我们这代人肩负的使命。 故选D。 【点睛】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 27 - 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20.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白白地。 B.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伏:趴伏。 C.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均:平均。 D.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完好无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实词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题干要求选择: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项,“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的“均”:衡量,比较,而不是“平均”。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2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母王夫人等吃螃蟹的时候,凤姐忙里忙外没有吃尽兴,就派平儿来取几只大的回去吃。李纨等人一向喜欢平儿模样好,又能干,就留平儿多呆一会儿,大家又由夸说平儿进而夸赞了鸳鸯、袭人,还有太太屋里的彩霞。 B. 薛宝钗待人处事,有时会显出很深的城府。有年芒种,姐妹们在园内玩耍,薛宝钗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无意间听到小红给芸儿私传信物。她就故意说是在找林黛玉,“金蝉脱壳”,使小红不怀疑她。 C. 由于贾母王夫人等要给湘云还席,大家又齐聚大观园。刘姥姥也有幸参与了这些活动。首先是在秋爽斋,刘姥姥被凤姐插了一头菊花,接着在潇湘馆布满苍苔的小路上滑了一跤,幸无大碍。 D. 宝玉挨打,袭人向王夫人汇报宝玉情况,趁机进言“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王夫人听后,对袭人越发感爱不尽,甚至把她的月例提高到与赵、周两位姨娘同样的水平。 - 27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题干要求选择: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C项,应将“秋爽斋”改为“稻香村”。“秋爽斋”是探春的居处,曾做过海棠诗社;而刘姥姥被凤姐插了一头菊花的地方是李纨的“稻香村”。 故选C。 22.下列对《家》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高觉新是高公馆的长孙,因为触怒了高老太爷,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他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梅,和陌生姑娘瑞珏结了婚。 B. 《家》中,觉慧对封建制度嫉恶如仇,关心国家的前途,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但他又有“幼稚”的一面,过高地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 C. 《家》中梅与瑞珏都具有美好的性格,也很有才华,梅青年孀居,终至悒郁而死;瑞珏被封建迷信残害,不幸难产而死。她们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D. 《家》中,觉新祖父死后,陈姨太以避不详的“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孩子。觉新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瑞珏不幸难产死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阅读经典,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及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评价作品主题等方面的能力。做这种题,平时一定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真正的爱上阅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经典名著要了解作家、朝代(国籍)、作品表现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不断地在文字中沉淀、涵泳,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家》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A项,觉新不是因为触怒了高老太爷,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主要是为了尽“长孙”的责任,而且通观《家》,觉新的性格都是逆来顺受,他不可能违逆高老太爷的观点的,更不可能“触怒”。 故选A。 - 27 -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向往着幸福,也往往通过不懈的努力、用尽一切手段去追求幸福。然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幸福却常常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段话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去获取幸福。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手为犁 耕种幸福 鹰击长空,它的幸福就是振翅高翔,用自己的行动在蔚蓝的天幕上留下飞翔的姿态;鱼翔浅底,它的幸福就是借助一泓清泉,用尾和鳍奋力游水,用自己的行动追寻大海的消息;驼走大漠,它的幸福就是跋涉千里,昂首远行,用自己的行动在漫漫沙海里勾勒丝绸之路的轨迹;人生于世,我们的幸福就是执著去行,努力去做,用自己的行动去耕种幸福的田园。 玛克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如是说:“拥有智慧的人认定自己的行为才是他的幸福。”诚然,幸福不会发源于逍遥的臆想,只会来自于双手的勤劳创造,耽于幻想的巨人永远都只是怯于行动的侏儒。放眼古今,任何伟大的工程和不朽的功勋,都是通过不懈努力用双手做出来的。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劳动,大脑会思考。”说双手是宝,即是表明人可以行动起来,用双手去创造幸福,实现自身价值。 行动起来去努力训练,运动健儿才能在赛场上力压群雄摘金夺银,践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理念;行动起来去发奋读书,莘莘学子才能不断超越自我金榜题名,不负十载寒窗的艰辛与父母双亲的期望;行动起来去用心经营,商人们才能永立商海而不倒,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幸福并不遥远,她就在你我手中,她只源自我们的行动。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就是这样一位用行动去追寻幸福、践行幸福价值观的典范。直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惨局,他以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用实际行动为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在井冈山八角楼如豆烛光的陪伴下,他高瞻远瞩,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为阴霾密布的华夏大地指明了前进方向;娄山关口长途漫道,西风烈烈大军长征,现实残酷如铁,西山残阳如血,他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点燃了战士的斗志,“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进驻西柏坡,他苦心谋划,彻夜不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光辉战果,迎来了全国各地的胜利解放。他用双手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这就是他的幸福;他的行动也使无数人享受到了当家作主人的幸福。用自己的双手缔造幸福,这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27 - 大千世界,无比精彩;时代辉煌,期待你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更应该以先贤为榜样,以积极的态度、昂扬的斗志、忘我的精神投身于社会实践的时代浪潮中去。用自己的智慧为祖国发展献言献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增砖加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时代新人,正豪情满怀,用双手在祖国的沃土上耕种幸福的明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的话题是“如何去获取幸福”,“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追求幸福”应该加以肯定;“用尽一切手段去追求幸福”就值得商榷了,因为当你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去获取幸福时,幸福往往离你更远。题目意在引导我们正确理解幸福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倾情的付出,真切的关爱,踏实的行动等,就是真正的幸福,就应该是本文写作的主旋律;而自私的占有、不假思索的享受等,自然就是远离的主体和批驳的对象。所以,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最值得一用的表达技巧应该是对比,在对比中呈现各自鲜明的特点,在对比中传达自己鲜明的价值取向。 立意角度: 1.要积极争取自己的幸福; 2.通过正当途径获取的才是幸福。 3.正确理解幸福,合理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 结构层次: 范文《以手为犁 - 27 - 耕种幸福》,标题醒目亮眼,说明了幸福源自努力“耕种”,即幸福来自奋斗。开篇用排比句,从鹰、鱼、骆驼,用自己的“行动”去追寻幸福,过渡到人类:人生于世,我们的幸福就是执著去行,努力去做,用自己的行动去耕种幸福的田园。议论主体部分引用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的话,说明幸福不会发源于逍遥的臆想,只会来自于双手的勤劳创造,耽于幻想的巨人永远都只是怯于行动的侏儒。然后举伟人毛泽东和奥运健儿的例子说明:幸福要靠行动,努力创造才能获得。最后,呼吁时代新人,豪情满怀,用双手在祖国的沃土上耕种幸福的明天!这样写既呼应了标题,又联系实际升华了主题。总之,本文多名言警句,事例丰富,论证有力。 素材积累: 1.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 2.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我们就能够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3.“小确幸”意思是生活中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是生活中小小的幸运与快乐,是心中隐约期待的小事刚刚好发生在你身上时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与满足。最先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摸摸旧衣服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你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排队时,你所在的队动得最快;自己一直想买的东西,但是很贵,一天你偶然在小摊便宜买到了;当你运动完后,喝到冰镇透了的饮料……它们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瞬间且稍纵即逝的美好,是内心的宽容与满足,是对人生的感恩和珍惜。当我们逐一将这些"小确幸"拾起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 4.幸福是轻松愉悦的体验,是对已经拥有的满足,是历经世事后的领悟……幸福源于简单,幸福源于感恩,幸福源于奋斗……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也要学着为别人的幸福让路。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