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科技、文化、教育学案 人民版
专 题 二 十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变 迁 与 科 技 、文 化 、教 育 13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 一)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衣着 鸦片战争后 洋布 洋装 传入中国 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 计 的 中山装 成 为 中 国 男 子 喜 欢 的标准服装 世纪 年代之后 经过改革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 常着装 饮食 鸦片战争后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 馆 面 包房 咖啡店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住房 西方建筑样式引人注目 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1 物质生活 ( 二) 新中国的社会生活 1 改革开放以前 物质生活 衣着 朴 素 具 有 时 代 特 色 世 纪 年 代 至 年 代 中 期 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代表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文革 时期 蓝 绿 黑 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军装盛行 其他 食物简单 城市住房拥挤 许多生活用品需凭票证计 划供应 总体生活水平较低 社会风尚 倡导勤俭节约 无 私 奉 献 恋 爱 自 由 婚 姻 自 主的新风尚 2 改革开放以后 物质生活 13 衣着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款式多样化 饮食 到 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倡导 菜篮子工程 住房 年启动 安居工程 注重室内装修 家具陈设 休闲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 风俗习惯 维新派倡导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 13 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 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 废 止 缠 足 等 法 令 大 城 社会风尚 逐步形成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的社 13 市中婚丧仪式变得简约文明 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 握 手逐渐成为社会场合的常见礼节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认识 特点 ( ) 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 镇 推 进, 进程缓慢,地区差异较大。 ( ) 从过程看,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 ) 从水平看,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民主化的发展而 不断加深。 ( ) 从动力看,每一次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运动有 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 ) 从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在中国社会生活 上 的反映。 结果是在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西方文 化逐渐融合。 ( ) 从影响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 13 促进中国社会的向 前发展。 认识 (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 )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 社 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会风尚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 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把西方的生 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 生地和近代文明的 窗 口 近 代 文 明 经 通 商 口 岸 逐 渐 向 中 国 内 地 辐射 这种影响是 西 方 国 家 的 侵 略 给 中 国 带 来 的 积 极 影 响 是 客观的 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 代 资 本 主 义 的 产 生 和 发展 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飞 速 发 展 为 社 会 生 活 与 习 俗 的 变 化 奠 定 了 经济基础 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 解 放 运 动 近 代 中 国 先 进人士的倡导 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 断发易服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 等等 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历届政府的重视 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颁 布 剪 辫 易 服 和 废 止 缠 足 等 法 令 新 中 国 成 立后 党和政府重视民生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将 实 现 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13 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科技、文化、教育 91 1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图解 新中国成立后 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 获得较快 发展 世纪 年代以后 轮船运输业主要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航空 年 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标志着中国 13 航空事业的开始 年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中 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新中国成立初期 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 放 后 逐 渐 放 宽 并取消了一些限制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 ) 从时间上: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开端艰难。 ( ) 从进程上:因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阻挠而进 程 迟缓。 ( ) 从范围上: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 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 影响 13 考点二 交通、 通 讯 工 具 的 进 步 和 大 众 传 媒 的 积极 ( ) 加强了 中 国 同 世 界 的 联 系, 有 利 于 中 国 社 会 的 转型 ( ) 有利于近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的传播,在一定 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 ) 活跃了地 区 经 济,带 动 其 他 产 业 发 展,推 动 了 商 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消极 ( )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 ) 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 面影响 发展 13 ( 一)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 铁路和公路 铁路 13 时间 主要成就 世纪 年代 外商在上海擅自修筑淞沪铁路 不久被拆除 世纪 年代初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 奠定近代中国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 先后建成 宝 成 兰 新 等 铁 路 加 强 了 内 地 同 西 南 西北地区的沟通 “ 九五” 期末 中国铁路运营 总 里 程 已 跃 居 亚 洲 第 一 位 世 界 第四位 年以来 全国铁路实现几次大提速 年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 青藏 铁路全线通车 3 通讯工具的变迁 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变迁 电报 世纪 年代 丹 麦 的 电 报 公 司 私 自 将 电 报 线 架 设 到 上 海 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 福建巡抚在 台 湾 主 持 架 设 了 中 国 第 一 条 有 线 电 报 线 从此 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 形成四通八达的电 讯网络 13 公路 世纪初 汽车开始在中国出现 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 国 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 建起汽车制造厂 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 展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2 水运和航空 水运 鸦片战争后 轮船进入中国 西方列强纷纷在中 国 设 立 轮 船公司 世纪 年代初期 洋务派创办 轮船招商局 打破了 列强在中国的垄 断 局 面 随 后 各 大 口 岸 相 继 涌 现 出 一 批 轮 船 公司 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世纪初 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 并 设 立 无 线 电 报 局 当 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 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电话 世纪 年代 外国开 始 在 上 海 设 立 电 话 公 司 此 后 电 话的发展缓慢 现代中国通讯工具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加大了对电讯事业的投资 逐 渐 形 成 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 以 来 电 讯 产 业 迅 速 发 展 近 年 来 人 们 还 通 过 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4 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影响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13 13 ( 二) 大众传媒的发展 1 报刊业走向繁荣 近代报刊业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 创办 主要代表 世纪中 期前后 外国人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年 外国人 申报 近代中国历时最长 影响最大的 中文报刊 年 中国人 昭文新报 开国人自办报刊先河 世纪末 世纪初 中国资 产阶级 维新派 革命派利用报刊宣传维新 革命思 想 新文化运动时期 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 刊宣传 民主科学 思 想 报 刊 发 挥 着 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世纪前期 中国共产党 创办 共产 党 红 色 中 华 新 华 日 报 解放日报 等政论性报刊 为夺取革命 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 红旗 等 党 报 党 刊 成 为 宣 传 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光明日报 文汇报 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主要介绍学术文化 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 改革开放后 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各种专业 性 娱乐性报刊纷纷创办起来 2 影视事业的发展 时间 主要成就 年 中国人成功摄制电 影 定 军 山 标 志 着 中 国 电 影 事业的起步 世纪 — 年代 电影事业走 向 成 熟 蜚 声 海 内 外 歌 女 红 牡 丹 中国第一部 有声 电影 渔光曲 中国第一 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 等 新中国成立后 工农生活和革 命 战 争 题 材 纷 纷 被 搬 上 银 幕 成 为 电影主题 世纪 年 代中期以后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电影事业的发展 年 北京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开始试播 标志 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后 电视逐渐普及 节目日益丰富 质量不断提高 影响 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增加了 信息量 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 互联网的兴起 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 世纪 年代末 年代以后风 靡全球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特点 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因此被称为 第 四媒介 网络媒介集文 字 图 像 声 音 于 一 体 具 有 很 强 的 表 现 力和感染力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 双向传受 使信息的即 时 反 馈得以实现 影响 改变着人们的生产 生活 学习 娱乐方式 与日常 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报刊:在广播 电 视 出 现 前,报 刊 一 直 是 时 效 性 最 强 的 新 闻媒介,除了报道新 闻 的 功 能 外,在 通 达 民 情、传 播 知 识、开 启 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视:作为信 息 传 播 媒 介 的 时 效 性 并 不 强,但 制 作 比 较 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 让 观 众 在 较 短 的 时 间 内 得 到 充 分 的 视 觉和听觉享受,影响人 们 的 文 化 娱 乐 生 活;在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引导人们消费,影响人们 的经济生活;影视的教 化 功 能,能 给 观 众 带 来 强 烈 的 情 感 参 与 和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 互联网:集报刊和影视的优势于一体,综合运用文字、图 像、音频等多种媒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较强的表现 力和感染力,极强的互动优势与高度的参与感;可以更主动、更 便捷和更及时 13 地 获 取 与 传 递 信 息。 费 用 低 廉。 互 联 网 全 方 位 地彻底地改 变 着 人 们 的 生 活 方 式。 互 联 网 缺 乏 严 谨 性、 深 刻 性、权威感;具有暴力 倾 向 的 网 络 游 戏、不 健 康 的 网 站,有 害 青 少年的身心健康;沉迷 互 联 网 可 能 影 响 青 少 年 的 学 习,也 会 影 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 因此互联网是一把“ 双刃剑” ,只有正 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3 电视事业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迁 变迁 时间 背景 主要表现 衣 食 住 习俗 交通 通讯 传媒 第 一 次 鸦 片 战 争 以后 中国 开 始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洋 货 大 量涌入 上海 等 近 代 化 大 城市崛起 洋 布 洋 装 西式饮食 成为时尚 花 园 洋 楼 引 人 注 目 维新派主 张 断 发 易 服 废止缠足 改 变 传 统 婚 姻制度 上 海 轮 船 招 商局 唐 胥 铁 路 京 张 铁 路 汽 车 进 入 中国 冯 如 制 造飞机 第一个电 报机房 第 一条有线 电报线 第 一部电话 宣传变法与革 命 思 想 的 报 刊 中 国 电 影 事 业 的 起步 第 二 次 辛 亥 革 命 以后 推翻了封建 帝 制 建 立 了 中华民国 中 山 装 断 发 易 服 婚 姻 自 由 文 明 简 约 社 交 礼 仪 改革历法 宣 传 新 文 化 的 报刊 13 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科技、文化、教育 93 续表 变迁 时间 背景 主要表现 衣 食 住 习俗 交通 通讯 传媒 第 三 次 新 中 国 成 立后 半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的 结 束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经 济制度的建 立 党 和 政 府 的政策措施 衣着朴 素 色 彩与款 式单一 食 物 简 单 温 饱 问 题 没 有解决 城 市 住 房 拥 挤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长 春 汽 车 制 造 厂 宝 成 兰新铁路 电 讯 产 业 快 速 发展 党 报 党 刊 中 国 电视事业的诞生 第 四 次 改 革 开 放 以后 工作重点的 转 移 改 革 开 放的决策 努 力 改 善 国 计 民生 色彩缤 纷 款 式多样 基 本 解 决 了 温 饱 问 题 菜 篮 子 工程 安 居 工 程 注 重 环 保 讲 究 卫 生 赈济灾区 京九 铁 路 青 藏铁 路 全 国 铁路提速 传 媒 方 式 多 样 化 党报党 刊 专 业 性 娱 乐 性 报 刊 电 视 逐 渐 普 及 接入互联网 13 中国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ì 一个“ 变” :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变化 ï { ï 社会生活( 包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 ï ï 大众传媒( 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 ( 一) 现代中国的科技 1 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了中国科学院 并将原子能 火箭 13 í三大内容 ï 交通与通讯工具 电子计算机等作为研究重点 13 î四个节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考点三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世纪 年代我国通过 863 计划 星火计划 等 高科技发展计划 13 2 主要成就 年份 成就 意义 原子弹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3 ﹃ 两 弹 一 星 ﹄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导 弹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发 射 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 时代 载人航天 神舟五号 飞船发射成功 杨利伟 成为中国首 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南优 号 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的增产作出重大贡献 计算机技术 中国成功研制出 第 一 台 每 秒 运 算 速 度 上 亿 次 的 计 算机 银河 号 加速了国家 信息 化发展 生物技术 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我国首次实现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 的时代 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在某些方面达到了 国际先进水平 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13 “ 两弹一星” 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 ) “ 两 弹 一 星 ” 精 神 内 涵: 热 爱 祖 国、 无 私 奉 献, 自 力 更 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 两弹一星” 精神是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其核心为科技 创新精神,是中国人民 在 世 纪 为 中 华 民 族 创 造 的 新 的 宝 贵 精神财富。 我们要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 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 ) 载人航天精神内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 关、特别能奉献。 载人航天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 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极大地鼓舞和 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腾飞、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 二) “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1 提出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需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 提出: 1956 年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提出 3 含义:在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 在 学术 问题上 百家 争鸣 4 意义: 双百 方 针 是 建 设 新 中 国 科 学 文 化 事 业 的 正 确 方 针和根本保证 13 13 5 贯彻情况 原因 主要表现 初显 成效 双百 方 针 的 鼓 舞 知 识 分 子 的 努力 老舍 的 话 剧 茶 馆 郭 沫 若 的 历 史 剧 蔡 文 姬 杨 沫 的 长 篇 小 说 青 春 之 歌 电影创作步入辉煌时期 遭遇 挫折 政治运 动 扩 大 化 文化 大 革 命 的 影响 许多文艺 界 学 术 界 人 士 以 及 他 们 的 作 品 和 学 术 观 点 遭 到 错 误 的 批 判 样板戏 一统天下 文艺界 百花凋 零 迎来 春天 文 革 后 坚 持 文艺为 人 民 服 务 为 社 会 主 义 服 务 的方向 坚 持 贯 彻 双百 方针 出现 以 反 映 文 革 为 主 题 的 反 思 文 学 伤痕文学 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 学作品和 反 映 丰 富 的 社 会 生 活 的 戏 剧 电影 学术讨论空前热烈 6 经验教训 正确贯彻执行 双百 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 发展 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真正做 到 文 艺 为 人 民 服 务 为 社会主义服务 ( 三)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 开基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 召开第一次全国 教 育 工 作 会 议 成 功 实 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世纪以 前 中 国 独 立 创 造 了 举 世 瞩 目 的 科 技 成 就 具有首创性 全面性 经验性 实用性 连续性与本土化等特点 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 来华传教士带来了欧洲的天 文学 数学 力学以及火器与钟表制造等技术 但在本质上 并 未 对中国传统科技形成冲击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在西方列强侵略下 先进 的中国人重视引进西方科技 如林则徐和魏源 洋务派 资 产 阶 级维新派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等 对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 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 立 后 到 改 革 开 放 前 受 冷 战 形 势 的 影 响 中国 一 度 大 规 模 引 进 苏 联 的 技 术 和 设 备 重 点 建 设 国 防 科 技 后来 坚持自力更生 攻坚克难 在核技术 航天技术及生物技术 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实行对外开放 科教兴国 战略 重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科技进入了由 跟踪模仿 为 主 向 自主创新 过渡的阶段 在载人航天 计算机等领域处于世界先 进行列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 开基创业:初步形成国民教育体系 13 现了教育的转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确定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方 针 逐 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 遭遇挫折: 文 革 时 期 教 育 战 线 一 片 混 乱 高 考 制 度 被 废止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拨乱反正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 倡导尊师重教 战略方针 教育优先发展思 想 科 教 兴 国 战 略 三 个 面 向 方 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法律法规 颁布 义务教育法 正式确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教育工程 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 工程 计划 启动 希望工程 世纪末 我国已基本 普 及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和 扫 除 青 壮 年 文盲 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3 复兴变革:“ 文革” 结束后 现代中国的 科技与文化、 教育事业 现代中国教育 现代中国科技 13 现代中国文化 曲折发展:“ 文革” 中高考制度被废止 迎接挑战: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国防高科技:“ 两弹一星” 、核技术 航空航天:载人宇宙飞船等 其他领域: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结 晶牛胰岛素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 双百” 方针 提出,硕果累累 “ 文革” 时期:遭遇挫折,百花凋零 改革开放:恢复“双百” 方针,春色满园 13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228 主题一 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13 史 料 1 光 绪 年 间 的 黄 浦 江 畔,房 屋 多 为 西 式,轩 敞 华 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 夜 则 灯 火 辉 煌, 明如白昼。 …… 大厦商铺、中 西 邮 局、洋 行、海 关、银 行、电 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 ……这 里 修 建 了 许 多 教 堂,在众多的外 国 领 事 馆 的 小 教 堂,都 有 钟 楼 和 高 耸 的 十 字 架。 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 “ 番菜馆” “ 面包房” “ 咖啡店” 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 上海乡土志》 史料 2 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 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 不剪发不算革命” , “ 也不算时髦” 。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 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 会生活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 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 改 革 不 可。 以致在民初很快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 谁 接 受 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 中国近代史》 13 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科技、文化、教育 95 13 读史指导 史料应用 史料 主旨 史料 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史料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信息 解读 史料 描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 表明 上海是近代中国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 史料 描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世 纪 初 中 国 人 推 崇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 表明西方民主 平等 自由 思 想 冲 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历史 结论 近代中国的衣 食 住 行 等 各 方 面 都 打 上 了 西 方 物 质 文 明 和 生活方式的烙印 近代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呈现 出 从 沿海到内地 从城 市 到 乡 村 逐 步 推 进 的 态 势 西 方 物 质 文 明 和生活方式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 据史料 归纳上海社 会 生 活 变 化 的 表 现 结 合 所 学 分 析 其 变 化原因 答案 表现:建筑出现了西式楼房;上海在经济、交通、通讯 等方面的近代化程度较高,上海俨然是西化城市;宗教信仰影 响到中国思想;饮食、服装呈现西化趋势。 原因:鸦片战争 后,上 海 是 最 早 开 放 的 通 商 口 岸 之 一, 最 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 生活方式的变化。 2 据史料 结合所学 概 括 近 代 中 国 社 会 生 活 领 域 出 现 的 新 气 象 分析其原因 答案 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 会心理的认同;等。 3 综合上述史料 概括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 答案 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 璧;社会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主题二 路不再遥远———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 13 信息 解读 史料 论述了清朝地方官员对兴建铁路的认识 表明面对 西方工业文明 成 果 只 有 思 想 解 放 提 高 民 众 的 科 学 文 化 素 质 新式的交通工具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大众 史料 阐述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历程 表明铁路的发展 与群众爱国救亡运动 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 历史 结论 铁路有利于中国经济 近 代 化 也 带 来 新 旧 观 念 的 冲 突 和 东 西 方文明的碰撞 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 国 的 铁路交通 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续表 史料 1 铜线铁路,如其有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 …… 许其开工,则大不可。 何者? 商贾之生 计,有 力 者 尚 可 改 图, 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易地; 至坏其祖父之坟 墓,虽 至 愚 极不肖者,亦 必 痛 心 疾 首, 聚 族 而 争。 众 愤 所 加, 何 所 不 至 ……且泰西智巧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间 田 庐 坟 墓,毫 无 侵损,绘图贴说,咸使闻知,百姓退后无言,朝 廷 便 当 曲 许,否 则断难准行。 13 ———〔 清〕 沈葆桢《 条说议铜线铁路》 ( 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史料 2 中国之有铁路,始于 年外国在上海所修的吴 淞铁路。 年中国修建的第 13 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为减轻顽固派 的反对,一开始不得不采用马拉车箱运煤;…… 年中日战 争中国战败后,作为新式交通运输工具的铁路轮船被视为起衰振 弊救国图强的利器,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从 到 年,出现第一次铁路修建的高潮,先后修建了东清、胶济、京汉等 几条较长的干路……但这些铁路大部分都借入了外国资金,外国 资本势力对它们仍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摘编自朱荫贵《 近代新式交通 运输业与中国的现代化》 读史指导 史料 史料 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历史背景及阻碍因素 主旨 史料 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概况和特点 史料应用 1 据史料 归纳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观点:认识到兴建铁路的益处,但反对外国人在中国 兴建铁路。 理由:兴建铁路会“ 占人田业” ;伤害商贾生计;毁人田庐; 毁人祖坟,破坏风水;影响社会治安,危及统治;等。 2 据史料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分 析 出 现 第 一 次 铁 路 修 建 高 潮 的 原因 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争夺中国 铁路利权;清 政 府 放 宽 对 民 间 设 厂 的 限 制, 出 现 兴 办 工 业 的 浪潮。 3 综合上述史料 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答案 起步较晚;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受外国资本控 制,体现半殖 民 地 半 封 建 性 特 征; 铁 路 的 发 展 与 救 亡 图 存 相 结合。 1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