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练案6传记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练案6传记阅读

练案 6 传记阅读 本练案共 4 页,共 9 题,共 36 分,训练时间 36 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导学号 00774084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 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 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 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 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 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 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 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 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 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 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 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 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 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 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 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 “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 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 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 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 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 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 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 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 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意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 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 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 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 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 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 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 体”,小说文体风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 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 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 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 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1.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 分)( B )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 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解析] “《生死场》表现民族苦难”主要是从萧红作品内容出发,“激发、增强读者 的忧患意识”则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谈阅读萧红作品的感受,这些表述均不符合题干中所说 的萧红写作的“自由的风格”。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DE )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 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 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 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 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 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解析] A“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没有依据。B 原文只说受到左翼思 想的影响,但不能称之为“深受”,尤其是后来“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C 萧红是以女 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的。 3.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答:__示例:①因为她是唯一兼具穷人视角与女性视角的作家。②她的创作不像左翼文 学作家那样受意识形态的规训,也没有其他作家的文人气。③她的小说兼具女性的纤细与非 女性的雄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⑤她是少有的过着 贫穷、流浪生活的作家。⑥她的文学创作是献给穷人和妇女的。__ [解析] 4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1 分,给满 4 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导学号 00774085 “中国动物保护会”的创办者:吕碧城 吕碧城幼时就喜欢歌咏自然,稍长就注意到动物的苦境而生出对屠杀动物的反感。她特 别欣赏“成汤之开猎网”、仲尼之远庖厨,“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以及“大夫无故不杀羊” 的古制。她认为,真正明了不杀生真意的,在佛教。佛教自西土东渐,带来的最重要的思想 就是众生平等和不杀生。 一般俗见,以为吕碧城中年以后受佛教思想影响,又逢世事巨变,才转求佛教净土世界, 开始护生弘法。殊不知,吕碧城主张不杀生主义乃是持守一种正义观,实从同情物类始。吕 碧城虽精研佛学,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佛徒,她不斤斤于求个人的福报。她所倾心的,是深 刻地同情物类、以非杀为实现公义基础的佛学。 吕碧城 1928 年在瑞士,看到英国《泰晤士报》上刊登该国“皇家禁止虐待牲畜 会”(RSPCA)的告示,知道该团体乃是“同情于可怜无告之牲畜”之组织,很感兴趣。她了 解到 RSPCA 的主旨在于防止人虐待家养动物,目的在于增进动物福祉,而不禁止人们食用, 于是马上从瑞士“驰牍讨论”。她在“致伦敦禁止虐待牲畜会函”中,表达了彻底同情动物 的立场:“吾人类误于强权即公理之谬说,认牲类为上帝赐予人类之食品。予认此事为世界 文明重大之羞耻。”吕碧城之所以有如此彻底的立场,与她受到传统仁恕之道的训育和佛学 熏陶有关。 以吕碧城的见识,她当然知道要人类达到完全停止肉食的程度极其困难,因而她希望在 宰杀动物的具体做法上能够尽量减少其痛苦。既然无法制止屠杀动物,就应该尽量减少动物 在被屠宰时的痛苦。这位彻底怜悯动物境遇的中国女性认为,人类在因病需要手术时,必先 施行麻醉,然后可以手术,“兽类同此血肉,同此痛苦与感觉”,在屠宰前使用麻醉方法使 之失去知觉是人道的。她专门比较几种方法,认为煤气致晕的方法,先致牲畜于无知觉,再 行屠宰较为合理。况且“倘屠场采用此法,较用药为经济。” 当吕碧城听说美国芝加哥市已经采用免除痛苦杀牲方法,又立即致函美国芝加哥屠牲公 会,询问何种“最新文明法”能使兽类失其知觉而无痛苦。她赞同“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 复函中提到的以“弹药包”枪击到牲类脑中,使其迅速失去知觉之法,“决计为国人”创立 “中国动物保护会”。她在“谋创中国动物保护会缘起”中发出宏愿,“吾生有涯,世变无 极,惟以继续之生命,争此最后之文明,庄严净土,未必不现于人间。虽目睹无期,而精神 不死,一息尚存,此志罔替。”(《笺注》)此后余生,吕碧城为争取普惠天下达于“无辜兽 类”的仁慈、良知和正义,付出了极大心血。 1933 年,吕碧城从瑞士回国,开始积极斡旋成立爱护动物协会。当时,中国社会的文 化与精神面貌开放而进步,社会名流与国家机构官员都很支持,呼应者众多。5 月,中国保 护动物会在上海成立。 1935 年 10 月 4 日,中国保护动物会在上海举行征求宣传大会,参加者众多,活动安排 非常丰富,最重要的是,这一天“停屠一天”。 吕碧城认为,对待动物的仁慈之心,是发展健全的人性、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在 这一点上,吕碧城与弘一法师及丰子恺见解相同。1929 年,丰子恺所绘《护生画集》第一 集出版后,吕碧城很喜欢这一鲜明地倡导慈悲万物的新式漫画,很快将之译为英文出版。 在人与动物关系上,吕碧城少偏见而常怀平等之心。她尝言自己是一名世界主义者,对 东、西文化思想中的善和良知,她都能够同情理解。她为“中国动物保护会”设立的目标, 是要达至天下同善,“虽谋设于中国,而成效期于世界,无畛域之见也。”她承续了女性教 化的传统,所主张的良知和仁恕之道,在她的护生思想里占有很重的分量。吕碧城后半生游 历欧洲、美国,以记者身份观察西方世界,传播新知。她所关切的,都在促中国社会的文明 进步。而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在吕碧城看来就是良知和怜悯心的觉醒。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6 日光明网,有改动)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B ) A.吕碧城爱护动物出于天性。她幼时就喜欢歌咏自然,稍长就注意到动物的苦境而生 出对屠杀动物的反感,特别欣赏爱护动物的古制。 B.吕碧城主张不杀生主义。中年以后,她之所以转求佛教净土世界,开始护生弘法, 是因为世事巨变中受到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的影响。 C.吕碧城是一位怜悯动物境遇的中国女性。她主张,我们既然无法制止屠杀动物,就 应该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动物在被屠杀时的痛苦。 D.吕碧城是一位世界主义者。她同情并理解东西文化思想中的善和良知,她所主张的 良知和仁恕之道,在其护生思想中占有重要分量。 [解析] “是因为世事巨变中受到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影响”理解不当。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BC ) A.吕碧城倾心精研的是深刻地同情物类、以不杀牲为实现公义基础、不斤斤计较个人 福报的佛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佛教。 B.吕碧城非常重视解决畜类被宰杀时无痛苦问题,积极推广美国芝加哥市采用的免除 痛苦杀牲法,并创立了中国动物保护会。 C.英国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的主旨是防止人虐待家养动物,目的在于增进动物福祉, 并不禁止人们食用,吕碧城赞同这一主旨。 D.吕碧城为争取惠普天下达于“无辜兽类”的仁慈、良知和正义,付出了极大心血, 她从瑞士回国,积极斡旋成立爱护动物协会。 E.吕碧城后半生游历欧洲、美国,观察西方世界,传播新知,关切并促进中国社会的 文明进步,努力催促良知和怜悯心的觉醒。 [解析] B“积极推广”夸大其词。C“吕碧城赞同这一主旨”理解不当。 6.吕碧城的护生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怎样看待吕碧城的护生观?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4 分) 答:__示例:第一问,①她认为人与动物是平等的关系,人类不能虐待动物。②人类停 止食肉极其困难,起码在宰杀动物时要尽量减少其痛苦。③她认为对待动物的仁慈之心,是 发展健全的人性、促进社会文明、维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二问,①吕碧城的护生观具 有极大的进步性。由于人类以灵长自居,对动物滥捕滥杀,致使大量动物在地球上消失。长 此以往,当地球上其他动物灭绝之时,也就是人类自己消亡之时。早在近百年前,吕碧城就 提出了如此先进的观点,无疑是难能可贵的。②吕碧城的护生观有一定的局限性。爱护动物 是应该的,但一概不杀生,不食肉,人类的生活水平怎样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不能提高, 怎么能有强健的体魄建设自己的家园?所以说,吕碧城的护生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__ [解析] 4 分,每问 2 分。只要言之有理,就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导学号 00774086 抗战将领刘放吾 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 1898 年 4 月 17 日。刘放吾的父亲喜欢读书,经常以《朱子 家训》及“曾文正治家之道”训导他们。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务农和传统的家教,让沉默寡 言的刘放吾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1924 年,黄埔军校成立。“到黄埔军校去”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口号。1926 年 6 月,刘放吾从湖南省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后,深受湘军领袖曾国藩思想的影响,辗转来到 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三年后,刘放吾毕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教 导队当了学生队排长。在这里,士兵们操练时用的都是最新的装备,训练的也是新装备体制 下的新战术。但是,毕竟不像在战场上那样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士兵们只能认认真真 地通过训练磨炼意志。刘放吾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干了很多年。后来,蒋 介石为了补充国民党军的抗战力量,组建新 38 师,孙立人任师长,刘放吾离开了教导队, 任 38 师 113 团团长。 1942 年 2 月,为了协助驻缅英军抗击日寇对缅甸的进犯,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国 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刘放吾率领的 113 团随 38 师于 4 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后,驻缅英军孤傲自大,日军 33 师团轻易地就将英军第一师全 部和第七旅一部包围于宾河南岸的仁安羌东北地区。英军反复突围,均无功而返。在这紧急 关头,驻缅英军司令向中国远征军发出驰援请求,师长孙立人立即要求刘放吾迅速驰援解围。 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刘放吾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 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在 113 团的攻击下,日军苦撑了三天,就仓皇溃退了。事实上, 刘放吾当时带去的官兵只有八百多人!就是这八百多中国勇士,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击 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余人,而且成功救出了被围的已经绝望的七千名 英军。此举令那些骄傲的盟军都不得不对中国远征军另眼相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 的军心。 “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率领 113 团奉令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转战卡萨。任 务完成后,进军野人山原始森林,经历了一个月千辛万苦地翻山越岭,终于在 5 月 30 日, 在南先庆趁着黑夜,在敌人炮艇的巡逻下,泅水横渡大江,进入印度,归还建制。在渡江前, 刘放吾发出两通电报:一通发到军令部给何应钦,一通发到师部给孙立人。电报里只有两句 话:“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就成仁。”渡江之后,无线电浸水,无法和外界联系,谣传 刘团全军覆没,那时刘放吾的妻子正在贵州都匀,闻讯后当场昏厥。 “仁安羌大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在境外第一次打败日寇的战役。让人没有想到的 是,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甚少提及第 113 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 第 113 团团长刘放吾,一切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 38 师的名下。性情敦厚、淡泊名利的刘 放吾,选择了沉默寡言,不在任何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当年勇”。在派系严重的国民党军中, 刘放吾虽然在 1946 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 吾的事迹从此被人们逐渐淡忘。 1994 年,刘放吾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享年九十五岁。他的次子刘伟民在整理刘放吾的 日记时,看到父亲在记述仁安羌大捷时引用的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 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刘放吾戎马一生,热血忠诚, 而这短短的几句诗中,也透露出他对战争残酷的无奈。 (摘编自《刘放吾:蒙尘半个多世纪的抗战将领》)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C ) A.刘放吾喜欢读书,吃苦耐劳,淡泊名利,这些源自他青少年时期的耕读生活和父亲 经常用朱熹、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对他的教导。 B.刘放吾在中央军校教导队做学生队排长期间,虽然没有多少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他 却通过训练,磨炼了意志,提高了战术素养。 C.“仁安羌大捷”中,刘放吾率领的 113 团歼灭了日寇两个精锐联队,救出被困的七 千名英军,极大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D.在国民党军的记载中,刘放吾的功劳归到了孙立人及 38 师名下,但他并没有主动申 辩与争取,后来他的事迹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解析] “歼灭”理解不当,原文是“击溃”。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CE ) A.在进入印度归还建制之前,刘放吾曾发电报表达“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由于 渡江后联系中断,外界以为 113 团已经全军覆没。 B.刘放吾指挥果断。面对强大的敌人,刘放吾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 准备,指挥中国军人取得了“仁安羌大捷”。 C.刘放吾善于战胜困难。他奉命带领 113 团进军野人山原始森林,翻山越岭,克服重 重困难,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 D.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前后照应,前面写刘放吾在仁安羌大捷后曾发“不成功,就成仁” 的电报给何应钦和孙立人,结尾与其照应。 E.结尾写刘放吾在日记中引用《陇西行》中的诗句,既表现了刘放吾“不顾身”的热 血忠诚,也表现出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C“他奉命带领 113 团进军野人山原始森林,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掩护 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他“率领 113 团奉令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 队撤退”,“任务完成后,进军野人山原始森林,经历了一个月千辛万苦地翻山越岭”“在 敌人炮艇的巡逻下,泅水横渡大江,进入印度,归还建制”。E“也表现出对‘闺中人’的 思念之情”分析不当,应为也表现了对战争残酷的无奈。 9.刘放吾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答:__示例:①淡泊名利的态度。②踏踏实实的作风。③卓越的军事才能。④誓死报国 的决心。⑤对读书的热爱。__ [解析] 4 分,答出一个要点给 1 分。给满 4 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也可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