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古代诗歌阅读专练二 1.【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 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 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 2.【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 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3.【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 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 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4.【2016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 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 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 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6.(2015 高考全国卷 2) 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各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约 842~约 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它相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 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7.(2014 年江西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8.[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 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 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9.[2014·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 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2014·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参考答案 1.(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 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 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回答本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 然后根据大意归纳要点。诗的前两句的“万里”“九龙盘”写出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 四句的“横溃”“崔嵬”写出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第一联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 第二联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盛唐气象的象征性,其主要目的是为 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2)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 进行分析。依据注释,“水中无巨鱼”表示世无巨寇显然对大唐王朝的赞颂,同时作者自比任公子, 本想有番作为,却也只能任公子一样“罢钓竿”,有失落之感。 [诗歌鉴赏]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 之中。诗的前两句“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 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 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 气势。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 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 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 子的惆怅。 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个全面的描绘:上游之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 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 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这是其它任何诗人所作不到的。而其他诗人,由于局于经历所限,对长江的描 绘也只能是一时一处、一鳞一爪的个别描写,虽然他们可能写得很精彩,而不可能对万里长江绘出 全图。即使是有人像李白那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但也未必像李白对长江那样的钟情,或虽钟情 而不善于诗。 2.(1)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 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 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2)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 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 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解析:(1)第一问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在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以及作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画时的状态。 (2)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 技巧,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 够读懂诗歌,找到写曹霸画技的内容,那么前面都应是铺垫的内容;只要考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 能够写出答案。 【诗歌鉴赏】《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开头四句统摄全篇。接着写 曹霸在书画上的师承渊源,进取精神,刻苦态度和高尚情操。“开元”以下八句,转入主题,高度 赞扬曹霸在人物画上的辉煌成就。“先帝”以下八句,诗人细腻地描写了画玉花骢的过程。“玉花” 以下八句,诗人进而形容画马的艺术魅力。最后八句,又以苍凉的笔调描写曹霸流入民间的落泊境 况。作者以诗摹写画意,评画论画,诗画结合,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把深邃的现实主义画论和诗 传体的特写融为一炉,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3.(1)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 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 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 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分析时要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语境。如认为用“弱” “昏”好,则抓住“尚”“犹”,可以理解为:臂力虽然衰弱了,“尚嫌弓力软”还是感觉弓的劲 头不够;“眼昏犹识阵云高”两眼虽然有些昏花,但还是能排兵布阵,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虽然发 现自己身体的衰老,但不服输,还想冲锋陷阵,报效国家。而用“健”“明”,可以结合“三十年 前”,知道作者此时已经年老,但他感觉自己依然是“臂健”“眼明”,与三十年前没有什么区别, 身体如此,精神、志向也如此,未曾改变过。如认为用“健”“明”好,可以结合“三十年前”这 个语境分析。 (2)本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注释①曹翰(923~ 992),宋初名将。曹翰作为宋初名将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分析时抓住诗歌中“三十年前”“臂健” “眼明”“昨夜”“羞睹”“旧战袍”等带有的感情色彩。 【诗歌鉴赏】《内宴奉诏作》是宋朝诗人曹翰的作品之一。诗歌不以雕章琢句取胜,却传达出 曹翰作为宋初名将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诗写得充满阳刚之气,句式整饬, 抚今思昔,涌动心中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宋太宗阅后,动了恻隐之心,不久曹翰 就被连升数级。 4.(1)A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2)B (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 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1)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例 如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所以选 A。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 诗句分析作答。B 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要 求,所以选 B。 (3)解答时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注释、作者的境况等分析。要抓住关键词语,从两首诗的 相同点和不同的分析作答。例如两首诗都描写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以得出,作者对西村 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然后再根据诗句内容,分析不同之处。 【诗歌鉴赏】《西村》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嘉泰元年(1201 年),诗人在山阴 描写西村清新优美的自然景象,其以过去的游历衬托现在的游历,情味深长,抒发无限喜悦之情。 《游山西村》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 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 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 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 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 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下 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 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 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 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 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 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5.(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 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 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 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 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1)“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比拟和排比手法,意思是 诗人顿时诗兴大发,迫不及待要与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 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别有一种雄豪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2)“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 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 寂寞充满羁旅之思的。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 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 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 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 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 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 雪”的形容。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 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诗歌鉴赏位】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 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烟”、“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有如绘画,足见作者驾驭语 言及构筑意境的纯熟能力。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 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它补出了严冬的时令,还 以其若实若虚的意象启人寻绎。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 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 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 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于是才有“推开篷”细看究竟的相应举动,这样看来,“朔 风”在这里还有陡至的意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 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 的形容。一来它表现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 这首小令多能从无字之处读得隐微之意,再次证明了诗人遣字构像的佳妙。 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 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 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是元散曲羁旅题材中 一支开阔雄壮、别开生面的作品。 6.(1)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 十分新奇;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 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解析:(1)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字从语言和构思等方 面进行分析。 (1)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句,还需要分析诗 歌的意象。注意根据是的后两联分析作者情感。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地,酒冲愁阵出奇兵”, 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有无限的悲苦,说不尽的怨恨,客中无聊,只好用诗来抒 写自己的心境,用诗来表达悲愤的情怀。“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 认识到:诗也好,酒也好,都不能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幸起往日在朝时的官帽,悟出了一条真理, 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言外之意是决不作异姓之臣,宁肯终 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7.(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 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 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1)由“九日驱驰一日闲”中的“驱驰”可看出作者是“乘兴而往”;由“寻君不遇又 空还”中的“不遇”和“空还”可看出作者是“怅惘不遇”;由“怪来诗思清人骨”中的“诗 思清人骨”可看出作者是“欣赏叹慕”。 (2)由“城郭休过识者稀”可知此人“城里少有人知”;由“哀猿啼处有柴扉”中的“哀猿啼 处” 可知此人“家住深山”,由“有柴扉”可知此人“居室简陋”;由“沧江白石渔樵路”中 的“渔樵路”可知此人“与渔樵为伍”。结合本题分值,答案可调整概括为三点:①城中识者 甚少,②居室偏僻简陋,③混迹渔樵行列。 (3)第一首诗的结句,是前一句的原因,所以应结合前一句进行赏析;第二首诗的结句可有两 种理解,既可理解为实写诗人自己,也可理解为续写所访隐者。 8.(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 去,叹春之意。 (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 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如 “番腾妆束闹苏堤”有爱春之情;“留春春怎知”“凌波寸不移”含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 人归春也归”表达叹春归去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技巧,如“香 红渐渐稀”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 神等要点。此外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以景起情”或“景中寓情”的表达方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9.①C ②BE ③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诗中花正好,藤梢新,是典 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是诗人要享受这春意,没有“春去”,更无“夏来”,故 C 项错误。 (2)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B 项是说当年的燕子也寻不到它的旧巢,因为这里苔深 草盛,繁华不再。E 项“韦曲”“杜陵”都是唐代长安城郊的游览胜地,而今“文物尽”,且很多 “可儿坟”映入眼帘,没有热闹,尽显荒凉,正是“兴亡之感”。A、D 项都在赞春景之美;C 项在 借杜诗说终南隐居之事,也没有“兴亡之感”。 (3)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求考生回 答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只看诗歌本身,或许略显朦胧,所以命题人在题干中 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因此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 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求仕不得,难免 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 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 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 【诗词鉴赏】 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 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惹人喜爱。这满杯的美酒应该终日痛饮,我满头白发正该在这美好的春日里 好好地享受。 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得刺眼,让人眼前一亮。何时我才能居住在 这片竹林,戴上隐士的黑头巾隐居于此? 诗人面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并且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故而借惜花之情、寻幽之意寄托感 慨。古人云:“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煞人’,正见其爱 煞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说得抑扬顿挫, 极生动之致。” 10.(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 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 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感觉,“白云”“春草”“静 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气氛,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抓住这 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解答这道题的关键。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2)此题考查的是炼字。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 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 点出表现手法)。此题中,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 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 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即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 水经山。 【诗歌赏析】全诗围绕题目中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头两 句就突出了一个“寻”字,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山道人出入 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只有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 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近看则“春草闭 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 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春草也是静静的。门“闲”, 来访不遇,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 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 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淡,渐趋恬然。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两句以景带叙,下 句叙事成分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 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 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 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 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 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 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过雨”,刷新了松色,也带来了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 一“过”,和静静的白云一样,已都在写“禅意”了。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 到超悟,从对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情趣,融化于心灵深处的是一种体察宁静、 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 故事,这都融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使诗人领会出“禅意”,因而诗人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 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的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 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 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