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卷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2古代诗歌鉴赏1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1(12)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③。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记》载“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③夏口:古城名,在今湖北武汉。湓城:古城名,在今江西九江。二地均在郴州以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杨少府到了衡山与洞庭后,眼前看到的是孤冷的秋月,耳中听到的是凄切的猿啼,一股悲凉之气腾然而起。 B.颔联细探迁客心曲,当贬谪之地越来越近时,偏偏南风颇大。乘着南风本可北归,但因被贬谪而无法顺风回去,故而“恶”起南风来。 C.颈联是诗人的祈祝,他祈愿明年春天江水盛大、青草茂盛时,杨少府能够行经湓城、夏口,顺利到达贬所。 D.尾联运用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后,谪居三年,不幸去世,此联暗含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悲惨结局的担忧。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秋日酬王昭仪①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18 【注】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愁”统领全诗,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这一连串细节,表现了浓浓的愁意。 B.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表明纵使有优美的音乐,无人欣赏也是枉然。 C.颈联由眼前秋风中万叶齐摇的景象,遥想故乡一灯夜雨的情景,渲染出萧瑟的气氛。 D.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怀归,思归故里。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 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紧扣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颔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2.本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18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8 )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紫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边思 李益①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注】①李益,字君虞,陇西始藏(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身份的尊贵;"佩吴钩"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 B.第二句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C.第三句中李益直接称自己是"关西将家子",语调轻松洒脱,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 D.诗人写作这首诗的重点并不在于绘形写貌,叙述自己的经历,而重在抒写自己的感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②“前溪” 18 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颔联中,诗人直接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由暴雨惊梦想到牡丹的凋谢,使人惨不忍睹。“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 C.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尾联中,“前溪舞”一典的运用,拓出了一番新境; “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2.与李商隐的另一首诗《锦瑟》相比,本诗“锦瑟”意象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苍茫凄清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18 “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两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两句的意思是只有燕雀栖息于梧桐,鸳鸾栖息于枳棘,才是各得其所,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放言五首·其一① 【唐】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④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2.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①戍,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指松、维、保三州,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城南。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 18 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 B.首联中,“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 “望”字。 C.尾联写诗人“跨马出郊”,“极目”四“望”,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引发了自己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D.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2.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击鼓 《诗经·邶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①,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②,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③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④兮。于嗟洵⑤兮,不我信兮。 【注】①土国:为国家兴土功。城漕:在漕地筑城。②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卫国将领。③爰(yuán):于何。④活:通“佸”,相会。⑤洵: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五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征人的感情一步步深化。 B.第一章中的“独”字不仅指行动上的孤单,也指“我”精神上的孤独。 C.第三章将“我”担忧的情形具体化,与第二章的“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相呼应。 D.第四章写“我”“南行”之前与妻子离别时的誓言,表达了“我”喜悦的心情,与下文的感叹形成了对比。 2.本诗抒发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18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惊: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 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诗的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8 )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寒食 王禹偁①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直谏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此诗写于次年寒食。②撰碑钱:替别人写碑记、墓志铭等所得的酬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开门见山,直扣题目,点明节令和地点,含有“今年与往年不同”之意。 B.“稚子就花拈蛱蝶”的“就”字写小孩子为捉蝴蝶而慢慢靠近的动作,“拈”字传神地写出了小孩子捉蝴蝶时动作的轻、慢。 C.颔联和颈联分写人的行为和自然风光,动静结合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乡村的淳朴恬淡之美。 D.这首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稚子捕蝶、人家秋千、郊原新绿、巷陌春阴都是山中寒食特有的景色。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问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当时武钜知均州,故诗人称其武均州。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皇帝陵墓在洛阳。 18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B.诗中描绘了王师获胜、金军败退、赦令颁布、使者朝祭的景象。 C.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D.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朋友的鼓励与安慰。 借用典故抒情,借才子贾谊来写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 反用典故,写到朋友将在郴州稍作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 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A项,“首联写杨少府到了衡山与洞庭后”分析不准确,首联并非实写杨少府到了衡山与洞庭后的所见所闻,而是诗人设想中的境况。 C项,“顺利到达贬所”错, “夏口 ”“湓城”均在郴州以北,故颈联表明诗人希望明年友人能够离开贬所。 D项,“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博后,谪居三年,不幸去世”错, 贾谊是在任梁怀王太傅后因梁怀王之死抑郁而终的,并非在长沙谪居三年后不幸去世;“此联暗含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悲惨结局的担忧”错, 此联用典是反其意而用之,“不久留才子”“何须吊屈平”说明诗人认为杨少府不会久留贬所,不必像贾谊作赋凭吊屈原。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尾联上句运用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典故,将友人与贾谊类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下句写贾谊作《吊屈原赋》之事,“何须”二字为昂扬语,以此安慰朋友,认为朋友不会始终处在被贬的境遇中。 回答时要注意诗题中的“贬”字,作者为被贬的朋友送行,安慰、鼓励朋友乃人之常情。 作答时也可先进行联想,然后从具体的诗句中找出依据。 2答案及解析: 18 答案:1.B; 2.①知己之叹。秋夜自斟自饮,昭仪亦无知音,两人都一样孤独,愁苦无人理解。 ②故土之思。远离故乡,辗转飘零,孤居馆舍,眼前的凄冷景象勾起“故乡心”。 ③亡国之痛。雨夜难眠,“挑灯看剑”,无力报国,暗含国破家亡之痛。 解析:1.B项,“直抒胸臆”判断错误。《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颔联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投降派们为伍的坚贞节操。应为用典抒情。 2.题干“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思想感情”“结合全诗分析”。答题时,首先点明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分析。 “挑灯看剑”,国破家亡之痛;“少知己”“空好音”“孤”,孤独,愁苦无人理解;“故乡心”故土之思。 诗歌鉴赏参考: 无声是最大的悲哀。辛弃疾《丑奴儿》词中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几句,算是把愁写到了极致。汪元量此诗的开头,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其中“愁到浓时“总提,以下分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诗句不再言愁,但愁绪自见。在这种地方,辛词用说话表现,汪诗用动作表现,可谓异曲而同工。又,第二句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只是此诗再缀以“泪痕深”三字,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心理状态,已不能和当年的辛弃疾相比了。 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又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又,《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颔联前一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投降派们为伍的坚贞节操。颈联先写秋风中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再用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自然,这里的“故乡心”表达的仍是对宋室的追念。写法上,前两句用典故直抒胸臆,后两句用环境反衬乡心,手法变化,效果极好。 末联故意宕开,由抒情转入写景,用梧桐雨、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为上文中已经酝酿出来的感情设计了大自然的深沉回响,因而使作者的“浓”愁有充溢寒空、侵凌肌肤之势。 3答案及解析: 18 答案:1.C; 2.①心念国事。首联写诗人应檄赴邓州,着敝裘跨羸马,月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 ②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留恋。 ③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错,“未能免俗私自笑”的意思是自己未能免俗,所以出来应召做官,不禁自觉可笑。并且尾联“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已经表明诗人的态度,他不愿为官,只愿过田园生活。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诗歌情感,需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鍵词句,还要调动知识储备、结合注释知人论世,首联,诗人有感于家国之难,接到文书后,月夜兼程,向邓州进发。颔联,诗人以国事为重,虽不情愿,但立即动身。颈联,池塘中, 群鸭戏水非常热闹,桑柘平展非常美好,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尾联,诗人希望终老田园,但是以国家为念的思想战胜了个人的思想,只是有些矛盾、无奈罢了。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AD; 2.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1.A“萧瑟凄凉”不符,D“千村杵”是作者想象. 2.译文: 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 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 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 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18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解析:1.B项,“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错,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该旱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圳郑忍舞繁琴拜日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该旱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FV旱哀蜿动人的。 2.译文; 弯弯的月儿升起悬挂在凉州城头,皎洁的月光照亮整个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一首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斗酒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①诗歌前两句写出了一位华贵英武、有着丰富战斗经历的边关少年的英武形象,语调潇洒风流,表现作者立功边塞的慷慨。 ②后两句用自我解嘲的口吻写出诗人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和苍凉。 解析:1.C.“莫笑”暗含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2.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18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锦瑟》一诗中,“锦瑟”既是诗人年华易逝兴感的凭借,又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 ②本诗中的“锦瑟”,主要是渲染气氛,营造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梦的意境,为下文抒情张本。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诗人直接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错,诗人借用“玉盘”“锦瑟”等典故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而没有对眼前的残败景象做直接描绘。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锦瑟》 一诗中,诗人因睹锦瑟之形(五十弦),闻锦瑟之声(弦弦柱柱所发的悲声)而生华年之思,所以颔、颈两联即承“一弦一柱思华年”,既摹写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寥、缥缈的音乐意境,又借助于描摹音乐意境的象征性图景对华年所历所感做概括而形象的反映。由此可见,“锦瑟”既是诗人兴感的凭借,又是其不幸身世的象征。本诗中,颔联两句紧承首联,进一步描绘赏花人与落花的情牵意连:那点点雨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那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 惊人睡梦。无限怜惜的哀叹就由此而生:衰红满地的园圃笼覃着重重阴霾,今非昔比,一年的蓬勃生机化为尘埃,万事皆空。可见,本诗中主要是借用“锦瑟”的典故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为下文抒情张本。 8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8 解析:1.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竞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表达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表情感的关键词句、注释等来作答。“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再次运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9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尾联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解析:1.“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分析错误,颔联两句意为世人只爱臧生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子那样的高贤,从诗人“但爱”“可知”两词看出诗人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但性质不同。 2.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的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抒发了作者由战乱引起的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以及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之情。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 “日”转“萧条”的隐忧。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18 B项,结合注释可知,“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根据题干“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结合具体诗句”的要求,答题时应围绕诗句展开,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词。首联“西山”“清江”两个意象凄清冷峻,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之情。中间两联“涕泪”“天涯”“一身”“多病”“未有”,尾联“人事”“萧条”,表现作者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感情。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全诗抒发了“我”对家中爱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了“我”不得归的苦闷和对战争的厌弃与怨恨。 解析:1.“表达了‘我’喜悦的心情”错。第四章是“我”“南行”之前与妻子离别时的誓言,是“我”的美好愿望,然而这样的愿望却是在死生这样的大背景下,由此可知第四章表达了“我”对战争的控诉。 2.清人乔亿官此诗乃“征戍诗之祖”。 本诗五章,前三章征入自述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后两章转写夫妻离别的誓言,上下紧扣,感情激烈。 第一章,以“击鼓其镗”写即将远征。第二章,叙写这场战争的缘由,征人离家远行,满满的愁绪已爬上心头。第三章,写征人丧马归林,表现出征人的忧心之状,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中寄寓深意,读来令人倍觉真切。第四、五两章笔锋一转,写征人回忆当日与妻子执手相誓、以期偕老之事,与前面所写的境况对照,更加显出此日情状的可悲。 “怨”是本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征人怨战争的降临,怨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已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官,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流露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本诗表现了诗人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存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情景交融”错,此两句没有写景。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鍵词“思想情感”“有何不同”可知,答题时应注意结合诗句、手法, 18 具体分析情感,并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本诗中“零落"“萧条”“早秋“无悰”“空”等词表现了诗人寓于萧瑟之景中的伤秋之意以及孤独之情。王诗中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惜别时同病相怜的伤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的乐现、豁达,“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了诗人的高远志向和旷达情怀。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 ②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③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解析:1.B项,“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 2. 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因此要结合关键诗句,分点回答即可。从“故园今日海棠开”“一年过社燕方回”可知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从“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可知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从“万物皆春人独老”可知诗人对时光流 逝,年华老去的伤感。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①前三联表达了诗人对山里风光的喜爱。 ②尾联暗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惆怅。 ③诗人谪居山野却能自我宽慰,表达了诗人洒脱旷达、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 解析:1.“都是山中寒食特有的景色”错误,这些景色并不全是山中寒食节独有的。 2.诗人被更官,请山野,过了个冷而又团苦的寒食节,说“山里风光也有可爱之处,中间两联是对山里寒食风光的山里具体描绘,写得很有特色,笔法也老到,通过小儿类蝴蝶、树下秋千后野新绿,所寒食禁火四幅面的描绘,体观了诗人对山里风光的爱,尾联是反语,诗人虽然嘴里说“莫侧”,心里部对“官间”不靠人写碑文、塞等得来的钱买酒喝,这是自我安,“就有”,看,实为,脱中含着不被重用的惆怅。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①尾句描写寒食节时朝陵驿道上处处盛开的梨花,通过联想方式,想象朝陵驿道上使者奔驰的热烈欢快的场面; 18 ②以景结情,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1.C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故选C。 2.译文: 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1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