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届 上学期高中学段高三联合考试高三年级 语文科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8-19届 上学期高中学段高三联合考试高三年级 语文科试卷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中学段高三联合考试高三年级 语文科试卷 ‎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姓氏浅谈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 “氏”,还是合称“姓氏”‎ ‎ 16 / 16‎ ‎,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出于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目的,我国母系氏族时,每个氏族便有了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也是该氏族内部全体成员的姓。‎ B.由于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所以当时的姓都从“女”字旁,如姬、姜、姒、妫、姚、好等。‎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当时同姓的人不一定同氏,同氏的人则一定同姓。 ‎ D.“氏”产生的原因有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一些成员甚至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是不了解先秦时期姓氏应用规则造成的。‎ B.先秦时期,女子称姓,这表明姓是母系社会时期的产物;男子称氏,则说明是父系社会时期的产物。 ‎ C.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在氏的方面,他们的始祖分别为庆父、叔牙、季友;在姓的方面,他们可能有同一始祖黄帝。‎ D.战国时代,姓氏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如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姓氏应用不分男女;同姓不一定同祖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是两个同中有异的概念,其共同点为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对先秦姓氏制度的运用规则,晋以前的人们掌握得较好,能正确使用姓与氏,估计到晋时就变得模糊了。‎ ‎ 16 / 16‎ C.战国时代,由于姓氏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未必同姓的氏转化而来,因此同姓不同祖的现象普遍存在。‎ D.新的姓氏制度,一直延用至今,说明它比旧的姓氏制度更加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制度必将有新的变化,会更加完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火车上的女郎 ‎ (印度)鲁斯金·邦德 火车开动后,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直到罗哈站才上来一个女郎。前来送行的那对夫妇大概是她的双亲,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太耐心地告诉女郎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无法形容出那女郎的容貌,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哒啪哒”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我喜欢听她说话的声音。‎ 火车驶出站台后,我问她:“您是到德赫拉顿去吗?” ‎ 可能因为我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所以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她不禁轻声惊叫一声说:“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起初我也没有看见您,”我说,“不过我听见您进来了。”我想,只要我坐在原处不动,她就不一定发现我是一个瞎子。‎ ‎“我到沙哈兰坡下车,”女郎说, “我的姑妈到车站接我。您到哪儿去 ?”‎ ‎“我到德赫拉顿,然后去木苏里。”我答道 。‎ ‎“啊,你真运气!我也想去木苏里。我喜欢那里的山峦,尤其是在十月份。”‎ ‎“是啊,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的脑海浮现出我眼睛没有失明时所见到的景象:漫山遍野的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夜晚, 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大多数游客都已离去,万籁俱寂,仿佛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不语,是不是我的话打动了她? 还是她把我看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白痴?‎ ‎ 随后我错问了一句话:“外面天气怎么样?” ‎ 她对我的问话似乎不以为意,难道她已发觉我是个瞎子了? ‎ 不过,她的一句话立刻解除了我的疑虑。“您自己往外看看不就知道了嘛。”语气十分自然。‎ 我沿着铺位轻轻地挪到车窗边。窗子开着,我面窗而坐,装出一副欣赏外面风光的神情。‎ 我在想象中能看到电线杆飞快地从眼前掠过。“你注意到没有,”我试探着说,“‎ ‎ 16 / 16‎ 树好像是在动,而我们好像是静止的。”‎ ‎“总是这样。”她说。‎ ‎ 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我们谁也没说话。“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我变得越发大胆了,我知道她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女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奉承的。‎ ‎ 她愉快地笑了,笑声像银铃般清脆。“您这样说,我倒挺高兴。”她说,“人们一张嘴就说我长得漂亮,我都听腻了。”这么说,她一定长得很漂亮了。于是我大声地说:“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呀!”‎ ‎“你真会说话。”她说。‎ ‎ “你马上就要到站了。”我唐突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谢天谢地,路途还不算远,要是在火车上坐二三个小时,可真叫人难熬。” ‎ 然而,只要能听见她说话,我坐多久都没关系。她说话的声音,有如高山流水,清脆动听,我想只要一下火车,她就会忘记这次短暂的邂逅。然而对我来说,我会一直想到下车,甚至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 汽笛一声锐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女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我不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梳着披肩发。也许剪着短发。‎ 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这时,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 ‎“再见!” 女郎说。‎ ‎ 车门口一阵骚乱,一个男人结结巴巴地道着歉走进车厢,接着门“砰”地一声被关上,把我和外间世界又隔开了。‎ 列车徐徐开动了。‎ 车越来越快,车轮又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车厢轻轻地晃动着,我摸到窗口,面朝窗外坐下来,外面分明是阳光灿烂的白昼,而对我犹如漆黑的夜晚。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旅伴,也许又会有新的节目了。‎ ‎“对不起,我可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那样有魅力。”他搭讪着说。‎ ‎“那位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的是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有注意,”他好像有点迷惑不解地说, “不过她的眼睛我倒留意了, 那双眼睛长得很美,但对她却毫无用处了——她是个瞎子,你没注意吗?”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我”一开始一个人在座位间里,既为人物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合,也为 ‎ 16 / 16‎ ‎“我”和“女郎”的故事发展提供了诱因。‎ B.“我”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灿烂、明媚、宁静、和平,是“我”失明前见到的,暗含了“我”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C.“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是“我”对女郎容貌的主观评价,体现了“我”对“女郎”的好感,因而获得了对方的好感。‎ D.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指的是内心的阻隔,表现了“我”的失落和无奈。‎ ‎5.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中的“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北斗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目标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卫星在太空飞行,太阳与地球是它的航标灯:卫星飞行姿态的建立依赖于对太阳、地球的观测,测量精度越高,卫星飞行姿态就越稳定,提供的导航精度也越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三只眼”,就是通过观测太阳、地球为导航卫星提供导航。‎ 专家介绍说,“三只眼”就是两个“太阳眼”(模拟太阳敏感器、数字太阳敏感器)、一个“地球眼”(红外地球敏感器)。“太阳眼”测量太阳的位置,“地球眼”测量地球的位置。‎ 安装了“三只眼”的北斗卫星的优异表现与“视力”密切相关。卫星入轨初期用模拟太阳敏感器捕获太阳,再通过数字太阳敏感器和红外地球敏感器共同作用,更加精确地确定卫星的三轴姿态。‎ 科研人员对北斗卫星数字太阳敏感器和红外地球敏感器进行了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太阳敏感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关键元件自主可控;红外地球敏感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后,具有高测量精度、高可靠性、长寿命、不易受太阳等天体对测量的干扰等优点。‎ 卫星与卫星之间的通信——星间链路,是北斗导航系统由区域向全球过渡的关键技术,是提升系统全球服务能力的核心技术手段,也是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重要标识和技术制高点。‎ ‎ 16 / 16‎ 中国科研人员提出了自己的北斗全球组网星间链路解决方案,率先采用毫米波技术体制和生产工艺,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星间链路产品。这将对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起到关键作用,极大地促进北斗全球系统的跨域发展。‎ ‎(摘编自余建斌《自主创新确保北斗系统稳定运行》,《人民日报》‎2018年6月11日)‎ 材料二:‎ 中新社西宁‎7月3日电  在青海省,千百年来牛羊吃草到哪里牧民们就跟到哪里,记者3日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获悉,目前该省以北斗卫星技术为基础,对草场和牲畜实施动态监控,进行智慧放牧。‎ 传统放牧方式下,操场利用率低,且牧民很难全面、便捷地掌握牧草生长、气象灾害和动物疫情等信息。现在牧民通过北斗手持终端“牧民通”,依据北斗卫星制定的放牧方案以及北斗短报文双向通信功能,便可以实时掌握游牧路线、草场动态、疫病防疫等信息。‎ 据了解,青海省以北斗卫星技术为基础,已建立了天地一体的天然牧草采集和监测系统,应用于高寒草地畜牧业生产,并建立了基于北斗的草地自动监测站和北斗生态畜牧业数据服务平台。‎ 北斗卫星信息技术应用在畜牧业生产中,可以建立融牧草资源利用、家畜动态监测、疫情预警、气象灾害预报等信息于一体的高寒地区特色生态养殖模式。‎ ‎    (摘编自中新网《北斗卫星“试水”青海高原智慧放牧》)‎ 材料三:‎ ‎12月30日报道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20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产值有望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2年正式开通,时过五年,目前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近又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实现全面信号兼容。‎ 与全球其他三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相比,北斗除了具备三大系统的技术机制之外,还有独具的短报文和位置报告服务能力。‎ 与GPS芯片价格相比,芯片单价曾一直是制约北斗导航民用的最大瓶颈。如今,由于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加上工艺产能的提升,国产北斗芯片单价已降至6元,在总体性能上也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 ‎ 16 / 16‎ 目前,中国的北斗系统已经在公安、交通、渔业、电力、林业、减灾等行业得到广泛运用。据统计,各类北斗终端及运营平台已经为23个省市、超过35万辆客货运车、远洋渔船等提供服务。‎ ‎    (摘编自《参考消息》)‎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现阶段,我国的北斗系统尚不能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但随着技术的升级、系统的完善,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的目标有望实现。‎ B.对北斗导航系统由区域向全球过渡的关键技术星间链路的研制,我国科研人员将采用毫米波技术体制和生产工艺,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C.传统放牧方式存在草场利用率低、牧民不能全面而便捷地掌握相关信息等弊端,而运用北斗卫星系统进行放牧则可能避免这些弊端。‎ D.我国的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在民用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材料二以青海省牧民们放牧方式的改变较为详细地佐证了这一成果。‎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全球三大卫星导航系统GPS系统、格洛纳斯系统、伽利略系统相比,毫不逊色。‎ B.如果没有攻克红外地球敏感器的关键技术,那么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可能存在测量精度和可靠性不高、寿命短、易受干扰等缺点。‎ C.基于北斗的天地一体的天然牧草采集和监测系统、草地自动监测站、生态畜牧业数据服务平台的建成,有助于促进青海省畜牧业的发展。‎ D.以前,芯片价格高是制约北斗导航民用的大难题;如今这一难题已经解决,人们乐观估计北斗导航的民用产值将可能达到四千亿元人民币。‎ ‎9.我国的北斗卫星系统具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并简要说明。(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人。中明法科。靖康末,金人入侵,杀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其徒祝进、王在去为盗,犯随、郢、复等州。规为安陆令,以勤王兵赴汴,至蔡州,道梗而还。会祝进攻德安府,守弃城遁,父老请规摄守事。规遣射士张立率兵讨进,却之。既而在复与进合,以炮石鹅车攻城东,规连战败之,二人惧,引众去。‎ 建炎元年,除直龙图阁、知德安府。李孝义、张世以步骑数万薄城,阳称受诏招,规登城视其营垒,曰:“此诈也。”亟为备。夜半,孝义兵围城,遂大败之。‎ ‎ 16 / 16‎ 与群盗杨进相持十八日,进技穷,以百人自卫,抵濠上求和。规出城与交臂语,进感之,折箭为誓而去。董平引众窥城,遣其党李居正、黄进入城求犒,规斩进,授居正兵为前锋,大破之。‎ 金人归河南地,改知顺昌府,葺城壁,招流亡,立保伍。会刘锜领兵赴京留守过郡境,规出迎,坐未定,传金人已入京城,即告锜城中有粟数万斛,勉同为死守计。相与登城区画,分命诸将守四门,且明斥候,募土人乡导间谍。布设粗毕,金游骑已薄城矣。既至,金龙虎大王者提重兵踵至,规躬擐甲胄,与锜巡城督战,用神臂弓射之,稍引退,复以步兵邀击,溺于河者甚众。规曰:“敌志屡挫,必思出奇困我,不若潜兵斫营,使彼昼夜不得休,可养吾锐也。”锜然之,果劫中其寨,歼其兵甚众。‎ 移知庐州兼淮西安抚,既至,疾作。有旨修郡城规在告吏抱文书入卧内规力疾起曰帅事机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语毕而卒,年七十。赠右正议大夫。有《攻守方略》传于世。 (摘自《宋史·陈规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旨修郡城/规在告吏/抱文书入卧内/规力疾起曰/帅事机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 B.有旨修郡城/规在告/吏抱文书入卧内/规力疾起曰/帅事/机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 C.有旨修郡城/规在告/吏抱文书入卧内/规力疾起曰/帅事机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 D.有旨修郡城/规在告吏/抱文书入卧内/规力疾起曰/帅事/机宜董之/郡城/通判董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人”,也叫“女真人”,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 ‎ 曾于靖康年间攻入开封,灭掉北宋王朝。‎ ‎ B.“明法科”, 明法科是汉、唐、宋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主要考 ‎ 查关于政令的知识。‎ ‎ C.“州”“府”, 行政区划的名称。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 ‎ 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 ‎ D.“斛”,是古代容积单位,唐朝之前,斛为民间对石的俗称,宋朝开始,改为一斛 ‎ 为五斗,即一石为两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规以保护国家为己任,靖康末,金兵入侵,当时陈规为县令,却带兵勤王,后来 ‎ 在返回途中率众守德安,击败金兵。‎ ‎ B.陈规讲究策略,杨进攻打德安,与陈规相持,后受到陈规感动离去,李居正、黄进 ‎ 进城求粮,陈规杀一人,用一人,打败董平。‎ ‎ C.陈规未雨绸缪,金人归还河南地,陈规知顺昌府提前修葺城墙,找回流亡的百姓,‎ ‎ 建立保伍制度。‎ ‎ D.陈规身先士卒,在守顺昌时亲自登城区画,后又亲自披挂上阵,使金兵退却,又 ‎ 率兵截击,使金兵伤亡惨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6 / 16‎ ‎(1)“此诈也。”亟为备。夜半,孝义兵围城,遂大败之。(5分)‎ ‎(2)敌志屡挫,必思出奇困我,不若潜兵斫营,使彼昼夜不得休,可养吾锐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 ‎ 韦应物 ‎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 ‎ 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 ‎ 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 B. 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 C. 整首诗意象绚丽丰富,风格飘逸,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 D. 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15. 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对此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或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诗句是:           ,          。‎ ‎(2)《劝学》中,荀子以“           ,          ”和千里马一跃也达不到十步远构成对比,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和刘裕的北伐气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他当初居住的地方,如今却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服饰和人类文化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关于服饰的起源,         ,观点众多,如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遮羞说等。‎ ‎ 16 / 16‎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延伸的结果就是服饰。人穿衣的第一动机是        的,肯定是诸多因素的合力,这说明人类在选择“衣”时,已经赋予了其诸多的精神内涵。‎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早期,衣服作为一种奢侈品,自然多多益善,这使得衣服越穿越多,而衣服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事物的发展往往         。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后,人类开始厌倦繁复的穿衣,追求简约。同时一批前卫的设计师打破内外衣界线,形成内衣外穿潮流,原来穿上的如今脱下,原来长的现在剪短。繁复穿衣,对人体进行美化包装,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人体的束缚;简约,把人们从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出来。人们脱去了繁复的衣服,但仍保持着对华美的审美喜好。‎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B.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C.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D.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18.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折射 B.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 C.服饰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 D.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映照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休戚相关   众说纷纭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B. 息息相关   见仁见智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C.息息相关   众说纷纭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D. 休戚相关   见仁见智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20. 清明节快到了,家在外地的鲁班扬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下面是鲁班扬写给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5处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5分)‎ ‎ 16 / 16‎ 尊敬的王老师:‎ 清明节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先人,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敬礼!‎ ‎ 请假人:鲁班扬 ‎ 2018年4月2日 ‎21、‎201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下面是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国人抒写的两副挽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成两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已经给出。(不得遗漏短语)(6分)‎ ‎ 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耿耿忠心昭日月 何堪魂去 千秋青史 ‎ 功同五岳 寸草春晖 德同湖海 洋洋正气结丰碑 死为人民 (1) 上联:千秋青史 何堪魂去 ‎ 下联:          ‎ ‎(2)上联:          ‎ ‎ 下联:          ‎ 四、作文。(60 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 要说什么大 ‎ 南帆 陆地真正大。我们全世界一看也看不到边。我们还有什么大呀?是大海洋。海洋比陆地还要大。地球多大?大海放在地球里面,大家看一看海多大。再说比地球还大的东西是什么?那太阳比地球还要大得多。我们的东西一个比一个大。要我说,如果地球大,太阳比它还要大!又来一个比一个大了,天比太阳还要大。什么东西都是还有东西比它大。(七岁时作)‎ ‎30多年过去之后,作者把此文同他有关大自然的另一篇文章作了比较: 山,我不稀罕。即使在寝室里,我也能透过窗口望见山。远方一带蓝蓝的山脉蜿蜒不绝,蠕动起伏。我所居的城市,栖息于一块不大的盆地中。山时时从四周探头垂顾这个城市,听着这个城市所有的动静。我不能想象,山从这个城市四边撤走。丧失了山的庇护,这个城市仿佛会沿着倾斜的地表滑落到海洋里边去,没有山作为太阳月亮的隐身之处,白昼与黑夜的交替又将如何完成呢? 读罢以上一则材料,请就材料蕴含的哲思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写出你的感悟。‎ ‎ 16 / 16‎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 16 / 16‎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中学段高三联合考试高三年级 语文科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B所以当时的姓都从‘女’字旁”错,原文意思是很多姓从“女”字旁,是母系氏族的一个佐证。‎ ‎2.B “ 男子称氏,则说明是父系社会时期的产物”错 ‎3.D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制度必将有新的变化,会更加完善”错,推断无据,也过于绝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4.D (D项此句是一语双关,既指表层空间上的阻隔,也指内心的阻隔。)‎ ‎5. 作者运用了铺垫或者伏笔的方式来暗示,使最后结果的出现合乎情理。①用家人的行为暗示。如女郎家人送站、接站,特别是送站时细心且周到的安排。②用女郎的行为暗示。如在同一个座位厢里“我”和女郎打招呼,女郎“不禁惊叫”。③用“我”的疑虑和行为暗示。如“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女郎居然没有特殊反应。(基本观点2分;每一个角度及分析各1分,答出两个角度即可。)‎ ‎6. 共同性格①自卑心理严重;②极力维护尊严;③渴望美好生活;④对他人行为敏感;⑤缺乏走出困境的勇气。(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四点即可。)作者意图:作者通过表现弱势人群的境遇和困惑,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同情,希望他们勇敢地走出自我困境的愿望。(2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7.C(“不能全面而便捷地掌握”说得太绝对,原文是说“很难”,程度上有区别。)‎ ‎8.D(“民用产值”错,范围缩小,原文是说“产业的产值”。)‎ ‎9.①自主发展,独立运行。是我国科研人员独自研发成功的。‎ ‎②运行稳定。通过“三只眼”提供导航服务,不易受到干扰。‎ ‎③性能优越。精度高,而且独具短报文和位置报告服务功能。‎ ‎④运用广泛。已经广泛运用于公安、交通、渔业、电力、林业、减灾等行业。‎ ‎⑤覆盖面广。目前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⑥价格低廉。芯片单价已降至6元。(一点1分;只摘抄原文而没有概括的,不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 16 / 16‎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B ‎ ‎11.B (明法科主要考查关于法令的知识)‎ ‎12.A ( A 对应的原文为“会祝进攻德安府”,所以击退的是“祝进、王在”,不是金兵。) ‎ ‎ 13.(1)“这是欺骗我。”急忙布置防备。半夜时分,李孝义军队围城,于是被陈规击败。(判断句,“亟”“遂”每点 1 分,根据上下文,遂字翻译成“最终”不给分。 大意2分)‎ ‎(2)敌人几次受挫,必然想方设法围困我们,不如派兵潜出攻击敌营,使敌人昼夜不得安宁,可以养我锐气。(“屡、斫、锐” 每处 1 分,句意 2分)。 ‎ 译文: 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人。考中明法科。靖康末年,金军入侵,杀死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其部下祝进、王在逃散作贼,侵犯随、郢、复等州。陈规任安陆县令,率勤王兵奔赴汴京救援,到蔡州,因道路阻隔而返回。恰逢祝进进攻德安府,知府弃城逃走,当地父老百姓请求陈规暂摄守城事。陈规派遣射士张立率兵征讨祝进,将他击退。不久王在又与祝进会合,用炮石鹅车进攻城东门,陈规连续将他们击败,两人 害怕,率众逃走。‎ ‎ 建炎元年(1127),陈规任直龙图阁、知德安府。李孝义、张世率步骑兵数万人逼近城池,诈称受诏接受招安,陈规登上城墙观察他们的营垒说:“这是欺骗我。”急忙布置防备。半夜时分,李孝义军队围城,于是被陈规击败。同群盗杨进相持十八天,杨进无计可施,用一百人自卫,抵达城濠求和。陈规出城同他 握手而谈,杨进深受感动,折箭立誓而去。董平率众窥视城池,派其党羽李居正、黄进入城求粮,陈规斩杀黄进,以李居正兵为前锋,大破董平。 ‎ 金朝归还河南地区,陈规改知顺昌府,修缮城墙,招集流亡,建立保伍制度。恰逢刘锜率兵赴东京留 守任经过顺昌境内,陈规出迎,坐没安定,传说金军已进入东京,即告诉刘锜城中有粮数万斛,勉励一同做死守顺昌的打算。两人一同登城布置,分别命众将守卫四门,并明确侦察,召募当地人为向导间谍。布置大体完毕,金军游骑已逼近顺昌。接着,金龙虎大王又率重兵跟着来到,陈规身穿甲胄,同刘锜一起巡城督战,用神臂弓射击金军,金军稍稍后退,又用步兵邀击,金军落于河中溺死的很多。陈规说 “:敌人 几次受挫,必然想方设法围困我们,不如派兵潜出攻击敌营,使敌人昼夜不得安宁,可以养我锐气。”刘锜派兵出击,果然劫中敌营,歼灭敌兵甚多。 ‎ 调任庐州兼淮西安抚使,到任后,生病。有旨令修缮郡城,陈规抱病在床,官吏抱着文书进入卧室, 陈规吃力地支撑起身体说:“军事上的事,由机宜负责;郡城中的事,由通判负责。”说完去世,时年七十岁。赠右正议大夫。著有《攻守方略》流传于世。‎ ‎ 16 / 1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C (“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是这首诗突出的思维跳跃、起承转合的特点;但意象不是绚丽,而是多用日常细节,风格也不属于飘逸,而是清新自然。)‎ ‎15.(6分)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 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 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写出一点得2分,其中总括句1分,分析句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 (1)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2)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17. D(A项,“主要原因……缘故”句式杂糅;B项,“不论……许多”搭配不当;C项,“原因还是因为……”句式杂糅。)‎ 18. B 整段文字的话题都是“服饰”,A项、D项话题不统一;C项,“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语序和前文不能照应,前文是“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即应该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19.C 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根据句意并无祸福相关联的意思,所以应选“息息相关”。众说纷纭:指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使用“见仁见智”,句中应该加“人们”,即“人们见仁见智”,这样才语意连贯。“错综复杂”和“扑朔迷离”都能形容情况复杂,不易弄清楚,但“错综复杂”偏重指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并含有头绪多的意思;“扑朔迷离”偏重指主观上难以辨认,看不清底细。句中指穿衣动机本身的复杂,属客观情况,故选“错综复杂”。否极泰来:指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物极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根据句意,没有体现“泰来”之意,而是强调事物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应选“物极必反”。‎ ‎ 16 / 16‎ 20、 ‎①“尊敬的王老师”顶格 ②“乃至全世界”删除 ③“令尊”改为“家父”或者“我的父亲”④请假得有具体的天数。⑤删除“敬礼”‎ 21、 ‎(1)寸草春晖 难报恩来 ‎(2)上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 ‎ 下联:功同五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每个空各1分)‎ 22、 温馨提示:1、一则材料包含两段,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在共同点的基础上可以有所侧重。如果只提出其中的一个段落,建议不得超过平均分。‎ 2、 如学生对比后,进行两段文章的文风的探讨并联系社会现实,建议酌情做偏题或跑题处理。‎ 3、 建议翻阅几本试卷之后,进行重点立意的确定。言之成理即可。‎ ‎ ‎ ‎ 16 / 1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