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第5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5课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1.了解邓小平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2.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国两制”、南方谈话的内容。 3.探讨邓小平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 1.重点:邓小平在革命中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活动。 2.难点:邓小平的贡献及其评价。 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阶段 主要活动 留学生涯 1904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加入共产主义小组,走上革命道路。1926年赴苏联学习 土地革命时期 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20世纪30年代,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受“左”倾的打击 抗日战争时期 与刘伯承一起指挥了包括百团大战在内的几十次大小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 指挥部队开辟中原战场,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初期 领导解放军解放西南,主政西南,参加和平解放西藏 社会主义建设前期 ①中共八大后,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②“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停止一切职务。③“文化大革命”后期,再次复出,并于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1975年底,全国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四五运动时,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④“四人帮”垮台后,被恢复一切职务,再次复出,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特别提醒] 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与当时的其他起义不同,它不是大规模流血的武装暴动,而是策动兵变,使共产党掌握了军队,进而顺利地建立了红军和根据地。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02[学思之窗],思考:在已被打倒的情况下,邓小平为什么仍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提示】 邓小平同志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具有为天下人谋幸福的远大政治抱负, - 8 - 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像邓小平本人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走向何方,成为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问题。 2.措施 (1)抓住思想路线拨乱反正这个环节,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1978年,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 (3)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系列冤假错案平反;恢复高考。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亲自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又维护了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做出的一大历史贡献。 [特别提醒]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02[学思之窗],思考:你怎样看待“两个凡是”的主张? 【提示】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拨乱反正工作出现了徘徊,为全党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设置了重重障碍。事实上,“两个凡是”的主张就是要延续“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的错误。 三、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提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③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影响 ①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主要阐述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内容 (1)发展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不但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并从80年代起,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2)对外开放 ①主张要全面开放 - 8 -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②大量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 ③发展中国的对外关系:加强中日关系;1979年,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 ④创办经济特区。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意义 (1)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道路,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国家强盛起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特别提醒] 浦东开发是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化、延伸和发展。 由于上海处于沿海、沿江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上,浦东开发通过外引内联,发展外向型经济,一面与国际市场接轨,一面为全国服务,自身则成为沟通全国联系世界的通道和中枢。 四、南方谈话,影响深远 1.背景 (1)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国内:中国在1989年也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 2.内容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4)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5)提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主张。 3.影响 (1)在重要历史关头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2)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影响深远。 五、“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1.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近代史上遗留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祖国的完全统一没有完成。 2.内容 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 - 8 -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实践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功收回香港(1997年)和澳门(1999年),洗雪了百年耻辱。 4.意义 (1)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也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和发展。 (2)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特别提醒] 邓小平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成功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05[学思之窗],思考:你认为“一国两制”是不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佳方案? 【提示】 “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了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和最佳方案。 对邓小平的评价 [史料一] 邓小平同志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同我们祖国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也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普遍尊敬。 ——2004年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诞辰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史料解读] 史料一从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全面评价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1)根据史料一,对邓小平的一生作简要评价。 【提示】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史料二]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 - 8 - 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史料解读] 史料二从内政、外交、理论建设等方面全面评价了邓小平的历史地位。 (2)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提示】 符合。理由: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答 题 术 语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 3.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都是祖国统一问题,但在性质上不同,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后者则是中国内政问题。 1.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的政治生涯遇到第一次磨难,受到中共临时中央的“最后严重警告”。主要是由于他( ) A.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B.反对“左”倾教条主义者对毛泽东的排挤 C.反对放弃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D.赞成取消“左”倾错误领导人的军事指挥权 - 8 - A [20世纪30年代,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中共中央领导权后,将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正确路线的邓小平等视为推行其冒险路线的障碍,对其进行了错误的批判,其矛头实际上是针对毛泽东的各项正确主张。] 2.邓小平与刘伯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亲密合作,形成了“刘邓不可分”的佳话。“刘邓不可分”的局面开始形成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C [刘伯承、邓小平的合作开始于抗战时期,当时刘伯承任八路军129师师长,邓小平任政委,后又共同指挥部队开辟中原战场,领导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3.1978年10月邓小平访日时,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首先必须承认自己落后。本来很丑,就不应该表现得像美人一样。”这句话体现的是( ) A.美与丑的辩证统一 B.实事求是的思想 C.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D.奋发图强的心愿 B [邓小平在1978年承认自己落后,这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这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4.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 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C.“人家”和我们都错了 D.必须长期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 [分析材料内容可知,邓小平的谈话说明一个事实,即我们长期“闭关自守”,使我们发展不起来,可知邓小平谈话的本质是说明“要发展就不能自我封闭,就必须打开大门,走出去,请进来”,所以据上述理解可以判断答案为D项。] 5.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 )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B [材料中邓小平指出“一个统一的中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故选B项。] 6.“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 8 - 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 )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D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在1985年,排除A项;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是在1979年,排除B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五大上,排除C项;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是计划与市场,起到了打破思想认识误区,坚定人们社会主义信念的作用,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的宣言书,故选D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小平同志边观光市容,边同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小平同志说,深圳的建设成就表明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然后,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坚持两手抓,这两只手都要硬。小平同志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小平同志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的《东方风来满眼春》 (1)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深圳谈话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邓小平谈话的背景和意义。 [解析] 第(1)问邓小平的主要观点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上的苏东剧变和国内改革遇到的阻力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解放思想、坚定信念的角度归纳即可。 [答案] (1)特区经济中公有制是主体,属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及时总结。 (2)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国内僵化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改革开放面临严重困难。 - 8 - 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和成熟。 - 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