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1课 荷塘月色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1课 荷塘月色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一单元 ‎ 第1课 荷塘月色 记一记 一、字音 ‎1.单音字 蓊蓊郁郁(  )     袅娜(  )(  )‎ 惦念(  ) 踱步(  )‎ 梵婀玲(  ) 霎时(  )‎ 弥望(  ) 斑驳(  )‎ 渺茫(  ) 煤屑(  )‎ 点缀(  ) 脉脉(  )‎ 妖童媛女(  ) 鹢 首(  )‎ 櫂(  ) 敛裾(  )‎ 答案:wěnɡ  niǎo nuó  diàn  duó  ē  shà  mí  bān  miǎo  xiè  zhuì  mò  yuàn  yì  zhào  jū ‎ ‎2.多音字 差 参 颤 宁 荷 悄 答案:cī/ chā/ chà/ chāi  cān/shēn/cēn  chàn/zhàn  nínɡ/nìnɡ  hé/hè  qiāo/qiǎo ‎ 二、字形 ‎  答案:渺/缈 宛/婉 裾/倨/踞 缀/啜/辍 姿/恣 惦/掂 辨一辨 三、词语 ‎1.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 24 -‎ 同:二者都形容姿态美好。‎ 异:“亭亭玉立”形容女子修长的身材,也形容花木挺拔秀丽。“婀娜多姿”只形容轻盈柔美的姿态。‎ ‎[例句] (1)白桦树享有“纯情树”的美誉,枝叶扶疏,姿态优美,犹如少女窈窕的身躯般    。‎ ‎(2)随着悠扬的乐曲声,舞动的喷泉像是    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答案:(1)亭亭玉立 (2)婀娜多姿 ‎2.幽僻·幽静·宁静 同:都有“安静”的意思。‎ 异:“幽僻”指环境幽美偏远,强调地方偏僻。“幽静”指环境幽雅寂静,强调没有声响,非常安静。“宁静”不仅能用于环境,还能用于心情。‎ ‎[例句] (1)在弯弯的、    的乡村小道上,感受冬天乡村的诗情画意。‎ ‎(2)春节诗会在江苏同里古镇举行,众明星的加盟让这个    的江南古镇热闹不已。‎ ‎(3)远离城市的喧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体会生活的    与舒心。‎ 答案:(1)幽僻 (2)幽静 (3)宁静 ‎3.受用·消受·享用 同:都有“享受”之意。‎ 异:“受用”指享用,得益。“消受”指享受,受用,也有“忍受,禁受”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享用”指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 ‎[例句] (1)那两个月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是我终生都    的财富。‎ ‎(2)家长对孩子的厚爱,仅仅是他们的意志,孩子们未必    得起。‎ ‎(3)在盛开的樱花树下    ‎ - 24 -‎ 可口的日式养生绯樱定食,是人生一大享受。‎ 答案:(1)受用 (2)消受 (3)享用 ‎4.风致·风采·风姿 同:都有“举止姿态美好”的意思。‎ 异:“风致”还有“风味,风趣”的意思,多形容女子。“风采”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人精神气质与外貌俱佳。“风姿”指风度姿态。“风致”和“风姿”不仅能形容人,还能形容事物。‎ ‎[例句] (1)参加各种展示会其实不必尽穿拘谨的晚礼服,有时候轻松随意反而更见    。‎ ‎(2)西藏各族妇女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充分展示了巾帼    。‎ ‎(3)与会女性委员代表展示了新时代妇女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亮丽    。‎ 答案:(1)风致 (2)风采 (3)风姿 ‎5.瞌睡·酣睡·嗜睡 同:都有“睡觉”之意。‎ 异:“瞌睡”指由于闲倦而进入睡眠半睡眠状态。“酣睡”指睡得很熟。“嗜睡”指特别爱好睡觉,多有贬义。‎ ‎[例句] (1)据统计,如今因为开车打    引发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25%。‎ ‎(2)英国少女路易莎·鲍尔的亲友称她“睡美人”,因为她常常连续    数日才醒。‎ ‎(3)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大类,白天    是睡眠障碍的另一大类。‎ 答案:(1)瞌睡 (2)酣睡 (3)嗜睡 四、成语 ‎[识记]‎ ‎1.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2.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运用]‎ 判断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天气原因,感冒患者比较多,就连年富力强的青年男女也变得没精打采。(  )‎ ‎(2)入夏,蓊蓊郁郁 - 24 -‎ 的青枝绿叶遮盖了地表那些凹陷、残缺部分,连裸露的岩石也披上由青藤和绿苔连缀起来的夏装。(  )‎ 答案:(1)√ (“没精打采”形容情绪低落,精神萎靡)‎ ‎(2)√ (“蓊蓊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填一填 五、作者 ‎ ‎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    ,字    ,号    ,原籍    ,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现代     、    、    、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晚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1948年病逝于北京。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对美、对光明的憧憬;其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新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有长诗    ,诗文集     ,散文集    、    等。‎ 答案:自华 佩弦 秋实 浙江绍兴 散文家 诗人 学者 《毁灭》 《踪迹》 《背影》 《欧游杂记》‎ 六、背景 ‎   “超然”之中的挣扎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    任教,住在    。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    反革命政变和    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朱自清处于    ‎ - 24 -‎ 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最终选择了“    ”的方法。‎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超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 答案:清华大学 清华园 四一二 七一五 彷徨 暂时逃避 七、文化常识 ‎   散文文体常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    、    、    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点是“    ”。“形散”是指其取材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神不散”是指其立意明确而集中。根据内容和性质不同,散文可分为    、    、    、    。‎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 写景散文则以描绘景物为主,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散文以    为主,也使用    、    等方式,常常将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起来运用,不拘一格。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答案:诗歌 小说 戏剧 形散而神不散 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 说理散文 写景散文 抒情 记叙 议论 通 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    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    ,歌声是    ,作者让两种感觉互通,使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 答案:联想 嗅觉 听觉 理一理 八、思路归纳 - 24 -‎ 答案:荷叶 荷花 微风送荷香 叶颤 波痕 流水 月光 薄雾 叶 花 灌木 树影 光影 九、主题提炼 ‎   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从“    ”写起,到“    ”收尾。作者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时而缓步前行,时而伫立凝想,把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令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自己         ,         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       心情。‎ 答案: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 带上门出去 推门进去 不满黑暗现实 向往自由光明 彷徨苦闷的 感悟体会  ‎ ‎ ‎ ‎ ‎ ‎ 想一想 ‎1.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去荷塘散步?作者散步的路线是怎样的?‎ 答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家→小路→荷塘→家。‎ ‎2.文章标题是“荷塘月色”,哪些段落点题?简要概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第4、5、6段。分别写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及荷塘四周的景色。‎ - 24 -‎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文章是如何描绘“荷塘月色”的?‎ 答案:(1)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朵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 ‎(2)写月色,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复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2.阅读文本,看看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 画面 画面意象 画面特征 月下小径 小煤屑路、许多树 幽僻、寂静 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淡雅 荷塘月色 月光、青雾、树影 朦胧、缥缈 荷塘四面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 阴沉、模糊 二、细节探究 - 24 -‎ ‎1.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散文贵在文眼,那么《荷塘月色》的文眼是什么?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开篇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的设置和作者的心境紧密结合。‎ 作者想借夜游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他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先写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接着作者用了四个“静”来衬托心中的“不宁静”:一是小路的静,“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二是描写自己独处的静,“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三是再写月光的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四是又写了荷塘四面的静,可以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答案:“另一世界”是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平常的“我”是指被哀愁困扰的“我”;此时的“我”是指借欣赏眼前幽雅淡静的景色暂时摆脱了哀愁而变得超脱、自由的“我”。‎ ‎3.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里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景物 特点 情感心理 小煤屑路 幽僻、寂寞 心里颇不宁静 荷塘四面 的树木 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 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面对自然美景,有淡淡的喜悦 荷花 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 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 疾如闪电 月光 清幽,如流水 青雾 薄如轻纱 云天 淡淡的 树影 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 没精打采 发出“我什么也没有”‎ - 24 -‎ 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蛙叫蝉鸣 最为热闹 ‎4.作者把月下荷塘写得清幽、恬静,把荷塘上的月色写得朦胧、柔美,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 答案: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描写月色。‎ ‎(1)正面描写。‎ ‎(2)侧面烘托。‎ 三、思维发散 ‎ ‎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请反复阅读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案:‎ - 24 -‎ 观点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制。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理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观点二: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平静的心绪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有了这样的心情,就有可能到达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们忧,也可能让我们喜,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事。这样看来,朱自清只不过是写出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他这样的妙笔,写不出像他这样能够感染人的心灵、引起人共鸣的传世作品而已。‎ 观点三: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作者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勇敢而真诚地袒露了一个正直而文弱的知识分子面对暴行时的愤怒而又无奈的心路历程,强烈地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奋起抗争,推翻黑暗统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素材化用]‎ 宁静的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袅娜的花朵,缕缕的清香,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影,柔和的月光……一个多么优美而深邃的意境!‎ 朱自清先生以他那痴绝的文笔创造了一个和谐自在的艺术境界,在这个唯属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心灵沉浸在一种精神追求的愉悦和审美情趣的享受之中,他其实是在为自己的生命情感归宿营造一个心灵的荷塘啊。如果没有这个宁静的心灵空间,没有这种随缘自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那个痴情于文学、敦厚朴实的书生朱自清,身处乱世之中又当何去何从呢?‎ - 24 -‎ 宁静的莫言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之内,安静地创作新的作品。‎ 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贝尔文学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请你也写一个关于“宁静”的典例: ‎ ‎ ‎ 答案:(略)‎ 与“宁静”有关的名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林徽因 我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马可·奥勒留 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视界会极大地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修行,你必须不断练习。——乔布斯 ‎○即学即练 请你至少选用上面一则素材,以“宁静”为话题,写一个不少于150字的议论性片段。‎ ‎ ‎ ‎ ‎ ‎ ‎ 答案:(示例)追寻心灵的宁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一种优雅的风度,一种崇高的境界。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黑幕之下,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月色之中寻求心灵的宁静,苦思前进的方向。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回到弗吉尼亚,继续经营自己的种植园,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绿荫下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实现人生的跨越!而著名的美国作家梭罗亦远离了尘嚣,跑到瓦尔登湖畔,每日欣赏平静的湖面,追求宁静的心境,催生了深刻思想,终于写下了充满宁静、恬淡、智慧的著作《瓦尔登湖》。‎ ‎[写法借鉴]‎ - 24 -‎ ‎1.动词、叠词的运用 动词:如“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句中的“画”字,仿佛是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叠词:叠词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还加强了语意,使文字舒畅,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等。‎ ‎2.通感手法的运用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为了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或突出表现某种情感,常运用联想或想象,把某一感官所感觉到的事物,通过另一感官表现出来。如“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是视觉向听觉借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如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烘托出一种温柔、优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 ‎3.比喻、拟人的运用 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作者写静态荷花时,则连用了两个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从而赋予荷花生命和感情,激发了人们的想象。‎ ‎[技法指导]‎ 在写作中如何巧用拟人手法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将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的写作手法。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作人格化。‎ ‎1.拟人句的运用形式 ‎①把动物拟人化。②把植物拟人化。③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 ‎2.拟人的作用 ‎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生动。③表意丰富,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 ‎3.拟人句的三个特点 ‎①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②不能出现比喻词,如“‎ - 24 -‎ 好像”“好似”“如同”“犹如”等。③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比喻是本体像喻体,本体与喻体相似但不能是同一事物。拟人是把某物当人写且使其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将物比作人也是比喻。‎ ‎○尝试练笔 仿照下面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山间的溪流,并不因为大海就在前方而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就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 ‎        ; 。‎ 答案:花圃的野花,并不因为牡丹就在身旁而放弃争艳 手表的秒针,并不因为时针就在身边而放慢脚步 语言应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家阳台上摆着很多盆花草,因为妈妈将它们视若珍宝,悉心照料,它们长得蓊蓊郁郁的。‎ ‎②文学社经历了从小到大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面临过困境和危机,也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绩。‎ ‎③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隐隐约约的月光里舒展着迷人的微笑。‎ ‎④水仙花,因多为水养,且叶姿秀美,花香浓郁,亭亭玉立水中,故有“凌波仙子”的雅号。‎ ‎⑤有媒体称,印度对中国阻止其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指责显得目光如炬,这只会给世界留下“情绪化”且“缺乏战略性”的负面印象。‎ ‎⑥与大多数因惨淡经营而倒闭的民营书店不同,这家书店较早引入了资本运作,为其在全国扩张市场助力,但此举也让它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①蓊蓊郁郁: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②曲曲折折:形容弯曲。也形容事物有阻碍或遇到挫折。③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应为“朦朦胧胧”。④亭亭玉立:多形容女子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多姿。⑤‎ - 24 -‎ 目光如炬:眼光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不合语境。⑥惨淡经营:指下笔之前竭力劳神构思;也指苦心谋划、经营。此处望文生义。‎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解析:本题从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角度考查对语病的辨析。B.句式杂糅,“以……为重点”和“围绕……”杂糅,选用一个。C.成分残缺,将“是为”改成“以”,“各种乱象”后加“为目标”。D.搭配不当,“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的主语是“京剧”,而不是“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可将“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改为“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答案:A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上海市首个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黑客”王晶(化名),‎7月6日被杨浦法院判处拘役三个月,缓刑三个月。而这名“黑客”沉沦的原因竟是为了教训一下商业竞争中占优势的竞争对手,给对方一点    看看。‎ ‎②深圳是个    的城市,每天8小时睡眠对多数人来说几乎是奢侈品。床于是成了人们健康生活中不可忽视的载体。近日,“第三空间”在深圳掀起健康睡眠科技风潮。‎ ‎③有观众评价说,其实陈数在《新上海滩》一剧中惹眼的不仅是她那些旗袍,更是她穿上旗袍后散发的那种    和神韵。‎ A.颜色 瞌睡 风致 B.色彩 瞌睡 标致 C.颜色 渴睡 风致 D.色彩 渴睡 标致 解析:颜色:①泛指各种色;②指颜料或染料;③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色彩:同颜色①‎ - 24 -‎ ‎。渴睡:极度困倦,急需睡觉。瞌睡:指由于困倦而进入睡眠状态,想睡觉。风致:①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事物。标致: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女子)。‎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解析:A项,称自己的弟弟用“舍弟”,请人原谅说“敬请原谅”都是礼貌、得体的表达。B项,“献丑”是谦辞,用于表演技能或写作的时候,表示自己的能力很差。句中,书法落款出了差错,就不是谦虚的问题了,应当说“抱歉”。C项,“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句中用于问对方,不得体。D项,“内人”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妻子。文中是称别人的妻子,不得体。‎ 答案:A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烦恼让人痛苦,①        。那么,如何才能遗忘?提醒幸福,笑口常开,是心理诊所开出的快餐药方。历史的长河荡涤尘埃,筛出的只有大道,烦人琐事,微不足道,于是史学家开出的药方是:②        。融入群体,延伸自我,把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使命作为己任,个人烦恼还因何存在?于是哲学家开出的药方是:③        。走出去,换个地儿,快乐在于流浪,这是地理学家开出的药方。‎ 解析:补写句子,一定要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进行。①处,根据横线前“烦恼让人痛苦”和横线后“那么,如何才能遗忘”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遗忘使人快乐”意思的句子。②处,根据横线前“历史的长河荡涤尘埃,筛出的只有大道,烦人琐事,微不足道”,“于是史学家开出的药方是”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 - 24 -‎ 把一切交给时间”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前文“融入群体,延伸自我,把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使命作为己任,个人烦恼还因何存在”“于是哲学家开出的药方是”,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把‘小我,变成‘大我’”意思的句子。‎ 答案:①遗忘使人快乐 ②把一切交给时间 ③把“小我”变成“大我”‎ ‎6.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一句下联。‎ ‎(1)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 下联: ‎ ‎(2)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 下联: ‎ 答案:(1)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 ‎(2)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24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1段作者依次描写荷叶→荷花→荷香→微风吹拂下荷塘的颤动。主要抓住景物“朦胧”的特点。‎ B.第1段文字结尾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泻”字生动传神,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D.“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 解析:用“脉脉”一词,既写出流水悄无声息,又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了荷花的柔美风韵。‎ 答案:B ‎8.“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小睡”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答: ‎ ‎ ‎ ‎ ‎ 答案:“酣眠”用来比喻满月朗照;“小睡”用来比喻云遮满月,月色朦胧。‎ ‎9.“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 答: ‎ ‎ ‎ ‎ ‎ 答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在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2题。‎ - 24 -‎ 松堂游记(节选)‎ 朱自清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林,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 24 -‎ ‎(一九三六年)‎ ‎1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松堂原只是一处人迹罕至的故园而已,很容易引起人们悼古伤今的落寞情怀,而作者朱自清却用俭省的笔墨勾画出一幅神韵天成、灵思独具、真趣盎然的松堂美景图。‎ B.作者从层次的深浅、地形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色彩的浓淡、建筑的参差等方面来烘托映现松堂的景色。‎ C.作者对松堂晚上的黑暗达不到郭沫若在《夜步十里松原》诗中所描写的那种“够阴森森的味儿”的情景,而感到遗憾。‎ D.文章最后“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一句,惊破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幻梦,流露出尘世难以超脱的淡淡惆怅。‎ 解析:C项看似惋惜实景的阴森不如郭诗的诗境够味,实是曲言松堂的黑暗恰到好处:既有暗夜的朦胧静谧之美,而无阴森可怖、空旷孤寂之感。在这里,作者之所以如此精细地实写松堂的夜色,目的是求得通篇意境和意趣的协调和谐。‎ 答案:C ‎1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松堂“高大轩敞”的特点的?‎ 答: ‎ ‎ ‎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把握。解答时要注意从树、人、月亮、烛光等几个角度全面概括分析。‎ 答案:以“亭亭直上”的松树从视觉上衬托松堂外观的高大,以人的身量的短小从自身的感觉上反衬松堂内部的轩敞,以晚上烛焰的怯怯从拟人化的物的情态上借喻松堂的高深宏阔。‎ ‎12.本文的题目是“松堂游记”,可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松堂周围的衬景,而对松堂这一主景却写得很少?‎ 答: ‎ ‎ ‎ 解析:朱自清在游松堂时正值盛夏之际,作者到松堂来正是来寻求凉爽的,而松堂周围的凉爽环境,正好可以使作者寄情山水暂忘尘俗的闲适心境为之一舒,从而充分领略到松堂寻常景物中所蕴含的真趣,所以作者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答案: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衬景,用虚笔写主景,是一种不同常人的写法,使主景显得含蓄,从而传写出景物所蕴含的神韵,达到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 24 -‎ 备考提升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君子”在这个时代稀有难得。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合,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的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记得《毁灭》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一般读者反映,都觉得是新诗空前的力作,文学研究会同仁也推许备至。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又不断地修订,语不离宗,“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既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佩弦先生若都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这也就恰是近三十年有创造欲,新作家待培养、待注意、又照例疏忽的一点。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实离不开“人”‎ - 24 -‎ ‎,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之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做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中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中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中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陈寅恪、刘叔雅先生的专门研究和最新创作上的试验成就,佩弦先生都同样尊重,而又出于衷心。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 ‎(选自《不毁灭的背影》,有删节)‎ ‎【注】  ①佩弦先生:即朱自清,中国现代作家。‎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的原则,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 B.在文学创作中,朱自清先生求“普及”与“通俗”,文字经济、准确明朗,若不费力,可成果极佳。‎ C.朱自清先生具有“常人品性”,伟大得平凡,在文学教育上能够兼容并包,连接新旧。‎ D.调和折中是朱自清性格的弱点,这给他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解析:D项中“这给他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 24 -‎ 不当,其“调和折中”,在主持工作时的作用是积极的。‎ 答案:D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朱先生为人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在作者看来他的为人已经十分接近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 B.朱自清先生的《毁灭》《背影》等作品因至情至性,一发表就受到认可,也深受文学研究会同仁推许。‎ C.作者认为“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遗憾的是普通人往往本末倒置。‎ D.冯友兰深知“教育”与“文运”同样必须以人为本,因此他说朱先生的逝去,在文学教育方面的损失和文学方面同样重大。‎ E.朱先生的调和折中性表现在多方面:鉴赏批评方面,古典研究方面,文学写作方面,主持工作方面等。‎ 解析:B项,根据原文,深受文学研究会同仁推许的只是《毁灭》;D项,原文中冯友兰认为朱先生的逝去,在文学教育方面的损失比文学方面的损失更重大。‎ 答案:BD ‎15.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弱点”做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 ‎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从文中看,作者既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小小弱点”中好的方面,也分析了其不足之处。由此可见,作者没有一味地对朱自清先生歌功颂德,这样能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人,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而写其弱点又和下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从这两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小小弱点”,即调和折中性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认为其既有优点,又有不足之处。优点:能调和折衷,协调好事务;对文学兼容并包,使得文学得到了繁荣发展。不足之处:少独具肯定性,无创见创获,风格少变化、少新意。‎ 这样写的好处:①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朱自清先生的形象,使他的形象更加丰富。②先抑后扬,为后文写朱自清先生主持工作的兼容并包做铺垫。‎ - 24 -‎ 写作训练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对“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的审题: ‎ ‎ ‎ ‎ ‎ ‎ ‎ ‎ ‎ ‎【审题立意】‎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任务非常明确——你对“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任务驱动型作文也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所给的材料是名人名言,所以本作文题是属于“名人名言材料+任务”型作文。要扣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永远有一个明天”“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等。而题干中又明确了“今天与明天的关系的思考”的限制。具体来说,从第一句关键词中,可以立意为“明天可改正今天的错误,使明天更美好”“明天是今天的希望”等;从第二句关键词中,可以立意为“今天把握不好,何来明天的辉煌”“今天是明天的基础,不容做错”等;从第三句关键词中,可以立意为“今天努力是为了明天幸福”“把握住今天,才会有明天的辉煌”等。作文时,既可以从个人的成长方面来谈,也可以从国家层面来写,还可以从社会的“今天与明天”来分析。但无论从哪个方向立意写作,都要注意扣住材料含意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来写。‎ - 24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