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4课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 生平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咐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作品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伦敦杂记》,诗论《诗言志辨》,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评价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超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 1.散文 - 9 -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是指取材自由广泛,不受时空限制;“神聚”是指立意明确而集中。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在写景状物中融入创作主体的情感,实现情景交融的效果,引领读者身临其境。说理散文则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写感悟。散文以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综合起来运用,夹叙夹议,不拘一格。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2.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你的歌声真甜啊!”中的“甜”字,本来是味觉用词,在这里却应用到听觉上,以味觉来写听觉。这个“甜”字细腻、生动地表现了歌声的柔美、动人,比“好听”“悦耳”更有味道。 3.“朱自清”名字的由来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被绷紧,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4.莲——荷花 莲,又名荷花、芙蓉、芙蕖(qú)、藕花、水芙蓉、水宫仙子等,未开的花蕾称菡萏(hàn dàn)。莲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君子花”。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出现了关于莲的描述。后来,“莲”的意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古典诗歌中,赋予莲以美人、爱情、祥瑞、高洁人格、佛心佛性等象征意义,莲花图案和莲花节也成了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她用婉转的曲( )调唱出曲( )折的人生遭遇。 (2)独处( )一室,品茶读书,其中妙处( )非俗人可知。 (3)她脉脉( )地注视着远去的孩子们,心头涌动的是那份牵肠挂肚的血脉( )亲情。 (4)白雪正在悄( )无声息地融化,生机正在悄悄( )地覆盖整个世界,这一年二月显得格外温暖。 答案 (1)qǔ qū (2)chǔ chù (3)mò mài (4)qiǎo qiāo 2.辨析语境,选用词语。 (1)滨江路两岸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各色景观灯流光溢彩、五彩 ,而信江桥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的倒影,也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斑斓 斑驳) (2)穿着这件衣服参加晚会显得不拘谨,在轻松随意中更见 ,同学们都说她真是 卓然。(风致 丰姿) (3)江南水乡古镇的环境很 ,这里的人们过着 的生活。(宁静 安静) (4)退休后,老人来到位置 的老家,尽管这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自从住进这条 的小巷,他就感受到一种在喧嚣城市中难以觅得的清静,内心无比惬意。(幽僻 偏僻) 答案 (1)斑斓 斑驳 (2)风致 丰姿 (3)安静 宁静 (4)偏僻 幽僻 解析 - 9 - (1)斑驳:色彩杂乱;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斑斓:指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多指鲜艳颜色的花衣服,艳丽的羽毛兽皮等。它可搭配成五彩斑斓、斑斓色彩。“斑驳”着重指颜色花纹相杂,一般指一种颜色杂有别的颜色或颜色深浅不一,花花搭搭,如树影,布满渍痕的墙壁等。它可搭配成斑驳的倒影,斑驳的旧画等。(2)都用来形容姿态。风致: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一般不作主语;风味,风趣。丰姿:也写作“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风度姿态,可以作主语。(3)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但二者适用范围不同:“安静”多用于环境;“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4)“幽僻”指幽静,偏僻,侧重于环境幽静,少有人来;“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侧重于地点的偏远。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由于天气原因,最近一段时间,感冒患者比较多,就连年富力强的青年男女也变得没精打采。(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今,漫步城市的每个角落,亭亭玉立的高楼,宽敞笔直的大道,商贾云集的市场,生活越来越便捷了。(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夏,蓊蓊郁郁的青枝绿叶遮盖了地表那些凹陷、残缺部分,连裸露的岩石也披上由青藤和绿苔连缀起来的夏装。(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也变得隐隐约约了,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没精打采”形容情绪低落,精神萎靡。 (2)× “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句中用来修饰“高楼”,用错对象。 (3)√ “蓊蓊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4)√ “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课堂任务学习 1.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9 - (1)“但”在这里表转折,表明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自己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同时,也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2)“到底”,这里表示一种感叹的语气,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依恋,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 (3)“泻”,动词,表现液体流动的状态,既呼应了上句的“月光如流水一般”的特点,又体现出了月光的动态美和柔和美。 2.作者主要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四幅画面。请阅读课文,结合下表简要分析这四幅画面所写景物及其画面特征。 画面 景物 特征 月下小径 小煤屑路、树 幽僻、寂寞 答案 画面 景物 特征 月下小径 小煤屑路、树 幽僻、寂寞 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叶下流水 幽静、淡雅 荷塘月色 月光、青雾、树影 朦胧、缥缈 荷塘四周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 阴沉、模糊 3.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的情绪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4.作者是怎样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的?请完善下面的表格。 描摹对象 相关语句 效果分析 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①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9 -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态,“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柔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 续表 描摹对象 相关语句 效果分析 ③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本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 ①荷花 ②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香味的幽雅和淡远 ③荷波 5.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我”是一个“文人”。作者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但是作为“斗士”,他对政治的敏感远不及他对自然风光、人情事故来得细致传神,常常辨不明政局的好坏、政党的是非,本文可以说是作者作为文人的寄情山水的咏怀之作。 - 9 - (示例二)“我”是一个中庸的“懦夫”。月下荷塘,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这正是作者从中和主义思想出发追求一种适度的生活情趣的流露。以此看出来朱自清的思想是矛盾复杂的,他对现实不满但又不敢抗争,所以说他是那个时代的懦夫。 (示例三)“我”是一个时代的“平民”。作者在课文中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他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散文中的情,既有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又有社会生活、时代风云留下的痕迹,既有独特性,又有时代性。 6.对于朱自清先生浸透文中的淡淡哀愁,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也有人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这浸透文中的“哀愁”,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候,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是一种高度的国家责任感的流露。这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的体现,他们即便身处陋室,穷愁潦倒,也不忘以“兼济天下”为己任! 观点二:这里可以窥见中国知识分子既充满忧患意识,又有其“软弱性”,只知抒发心中伤感惆怅,而缺乏壮士情怀,更缺乏大丈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责任感。 读写能力提升 『读写能力』 通感手法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这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荷塘月色》中的两例:第一例是用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本是通过嗅觉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声”,而“歌声”是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无限的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第二例是用来描写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巧妙地将光和影、明与暗的组合比喻成和谐的音乐,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将月下荷塘的和谐之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淡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针对练笔』 请你写一段文字,描写秋天的景象,要用到通感的艺术手法。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时光不停地向前流去,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吵人的蝉声被秋天吹散了。啊!那可爱的秋天终于来了。 - 9 - 秋天来到了果园里,果园里五颜六色,像奏响了一曲热烈的交响乐。柿子弯下腰鞠了一个躬,就压得枝头快要折断了;荔枝妹妹太胖了,撑破了衣裳,露出了鼓鼓、白白的肚皮;硕大的苹果挂满了枝头,露出甜甜的笑容,或羞涩,或豪放。 秋姑娘来到农田里,玉米可高兴了,它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黄的牙齿;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红涂在了脸上。 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我喜欢这独一无二、灿烂辉煌的金秋景色。 随堂任务作业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美的姿态) 答案 C 解析 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司机酒足饭饱迷迷糊糊开车,撞飞小孩都不知道,还称自己清醒得很。 ②近年来,医患纠纷形形色色,而患者的维权之路更是曲曲折折。 ③有几家院墙上爬着些藤蔓植物,这时抽出点芽,看上去就茸茸的,包着些枝枝节节。 ④苍松劲柏盘曲在古道两旁,那苍翠的颜色绿得都能滴出水来,浸润了空气,显得无精打采。 ⑤随着越来越多香港电影人的“北上”而离乡背井,怀旧成为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痛。 ⑥模仿大自然和生物体构造研发新产品已成为日本产业界的一股新潮流,这项“自然科技”如今已广泛走进当地人们的生活,新产品络绎不绝登场。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①迷迷糊糊:(神志或眼睛)模糊不清。使用正确。②曲曲折折:形容弯曲;也形容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有阻碍或受到挫折。使用正确。③枝枝节节:指有关的但是次要的事情;比喻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生的麻烦。不合语境。④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这里形容能滴出水来的“绿”不恰当。⑤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清楚;若有若无。使用正确。⑥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错对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优美语言,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B.这本《朱自清作品精选》书页上做了多处精读的记号,可见即便告别校园多年,他对朱先生的作品仍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 - 9 - C.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阅读诗词需要吟诵,阅读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也需要反复熟读。 D.朱自清先生无论为文为人都浓墨重彩地实践了他特立独行、直面人生、不怕惨淡的人生态度。 答案 C 解析 A.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B.主客体颠倒,应将“他对朱先生的作品”改为“朱先生的作品对他”。D.成分残缺,应在“为人”前加“还是”,使之与前面的“无论”搭配;搭配不当,“浓墨重彩”与“实践”不搭配,“实践”与“态度”不搭配。 4.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D.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像少女一样羞涩地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答案 D 解析 D项使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句与A、B、C三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例句中用听觉写嗅觉。A项,用听觉写视觉。B项,用听觉写视觉。C项,用视觉写嗅觉。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5~6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5.下列对选段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几段文字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所在,幻想超脱现实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烙印。 B.“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它以间接抒情的方式,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C.第二段从荷塘周遭的环境写起,以环境的“静”来反衬作者“心里颇不宁静”。 D.第三段交代作者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作者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此时此地能使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偷得片刻安宁。 答案 B - 9 - 解析 B.“间接抒情”应为“直接抒情”。 6.画线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内容上:流露出作者暂得解脱,有一丝喜悦,希望借陶醉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的心绪。②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荷香月色”的描绘,使结构严谨。 解析 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作答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及写作背景来分析作者的复杂心情,然后再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