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著阅读复习——平凡的世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名著阅读复习——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的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阅读指导 路遥其人 路遥离开我们已经 25 年了。25 年来,路遥始终被人们所阅读并记忆着。 路遥 1949 年 12 月 3 日生于陕北清涧县,原名王卫国.在新中国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 如一颗流星,在短暂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其作品展现出奋 斗不息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无数读者心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征程。 可路遥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郁闷、痛苦和煎熬,以至于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 完成《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路遥传》作者厚夫说:路遥的人生就是一部不断奋斗 的传奇人生,他是众多草根阶层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典范。知人论世,要想真正地 读懂《平凡的世界》,就要先了解路遥、读懂路遥。让我们走近路遥,一起去感悟他平凡而 又悲壮的人生旅程、透视其鲜为人知而又跌荡起伏的内心世界。 线索与主旨 在《平凡的世界》众多的情节线索中,有三条主线贯穿小说的始终,其中每一条都伸向 自己特定的生活区域。这三条主线,既平行又交叉,组成三个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板块结构, 在每一个板块内,又有自己独特的结构方式。 在这三条线索中,第一条是写又水村,主要表现作为农民群众十年来在时代浪潮的冲击 下其生存境遇、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结构上紧紧围绕着孙、田、金三 大姓氏家庭所存在的恩恩怨怨,编织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矛盾网络。通过批斗王满银,批判孙 少安,偷水,俊斌丧事,少安结婚,拆迁,少安办砖厂和建校等一系列重要的生活事件,扭 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情节链条,在冲突与情感撞击中展示出人们的生活欲望和心理变迁,从 而折射出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为离家出走的孙少平,其艰难跋涉的人生历程则构成小说中又一条主要线索。在这个 层面内,重点突出孙少平在对人生苦难的抗争中如何逐渐走向成熟,其中和田晓霞的爱情, 从萌发到建立直到以悲剧结局是这条线索中最重要的情节。孙少平从县城中学到黄原市再到 铜陵煤矿,在时间转移中把学生经历、揽工汉的境遇和矿工生活等各种不同的社会场景衔接 起来,拓展出一片片崭新的生存空间,呈现出以主要人物的经历串起一个时代的叙事结构方 式。 在这部作品中,第三条主线便是以田福军为中心,把乡、县、地区和省的各级干部连接 起来,绘制成一幅色彩绚丽、不同层次的政治生活图画。 在这三大板块中,如果说双水村是一种网络性结构,而孙少平的层面内好比是一根红线 串起几颗美丽的珍珠,那么在田福军这里则是以他为中心构建设、的一个既牵连又散在的结 构形态。 路遥的小说通常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苦难体验,一个是道德善良,正是由于对苦难和道 德的论述,使路遥的小说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价值。 一、作者的农民立场和土地情结 路遥充满着对农民的喜爱之情。他说过:“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 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刻”。 二、苦难意识 路遥对农民、农村、土地的深深的爱体现出了其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故乡情节,也体现出 了他的农民性。而这一切都和他早期的生活经历有最直接的关系。一系列的贫困生活经历, 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让他过早地品尝到了贫困所带来的创伤。童年的记忆是挥之 不去的,正因为真正尝试过饥饿的困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他才把饥饿给人带来的痛苦描写 的那么真切。 平凡的世界有这样的描写:“正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才使他们躲避公众的目光来 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以免遭受许多无言的耻笑。不到一个小时,孙少平 就感到饿的头晕眼花。他有气无力地抡着撅头,尽量使自己不落在别人后面”。 真如作 品中所写的那样,我们不仅应该在创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 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仪式的顺利和 胜利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强迫自己自讨苦吃。”这是路遥的“吃苦哲学”,目的并不是为了 吃苦而“吃苦”,而是为了利用苦难锻炼自己的性格。 三、奋斗精神 《平凡的世界》中所描述的年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那个时代的奋斗精神却永久 地流传了下来。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毫不妥协,执着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这种积极昂 扬的奋斗精神已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中。而这种奋斗精神就是通过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二 人来诠释的。 (一)、孙少安的奋斗史:外在的、物质上的 孙少安是一个心地善良,情操高尚,善于思考,勇于奋斗的农村先进青年的典型,是农 村发展的希望所在。作为家里的长子长孙,孙少安的奋斗目标很现实,就是如何让一家人过 上吃饱穿暖的日子。这是他奋斗史的核心,也是他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很早就在岁月的骄 傲中成熟的勤劳而倔强的孙少安,面对着贫寒的家,半瘫的奶奶,年迈的父母,上学的弟弟 妹妹,面对着现实生活所给予的种种困难,并没有退缩让步,相反,却激起了他更强烈的斗 志。 少年时期的孙少安是一个及其聪慧的孩子。十三岁高小毕业时,他参加了全县的初中升 学考试,并以第三名录取。可是,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录取通知书到来的那天,便是他永久 离开学校的时候。他进考场,只是为自己争一口气,“我要给村里村外的人证明,我不上中 学不是因为我考不上。”带着上学时的那种奋斗劲,“他从此便心平气静地开始了自己的农 民生涯,并且决心要在双水村做一个出众的庄稼人。”从这个时候开始,年轻气盛,勤劳坚 韧的孙少安,便开始了他立足于农村,依靠于土地的“奋斗史”。 对于这个人多家薄的大家庭来说,吃饱穿暖是首要的问题。作为顶梁柱的孙少安,这 也是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是队里没事,他就在自己的自留地上辛勤的劳作着。对于这 一点自留地,他像金子一样宝贝着。因为这关系着一家人的口粮和日常零用钱。“种什么都 是精心谋划的—有些要补充口粮,有些要换成零用钱……他一年不知要在这块土地上洒多少 汗水。不管他怎样劳累,一旦进入了这个小小的天地,浑身的劲就来了。”作为一个务实的 庄稼人,只有在土地上辛勤地劳作,才会有所收获,“土地”是他奋斗的资本。所以,他在 田地里“疯狂而贪婪”地劳作着,因为,他知道,他在田地里所流下的每一滴汗水,全家人 的生活就会多得到一份的保障。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年轻能干,对生活充满激 情的孙少安,拼尽全力与厄运搏斗,才能使自己和家人勉强维持在一种最低的生存条件。在 他的情绪中,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一种呼喊着“生活不应该这样的”愤激的抗议,像地壳中 的熔岩一样沸腾着。在其中,酝酿着要求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奋斗的火焰在他的心底开始 燃烧。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各种新的政策的实施,孙少安的奋斗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不仅仅满足于土地上的收获,开始做起了生意。到县城拉砖,可以说是他事业上的一个转折 点,“是他的一次命运之战”。他以这次拉砖赚下的钱作为资金,办了一个砖瓦窑,并且取 得了一定的成就,解决了全家的温饱问题,并成为村里所推选的“冒尖户”。对于生活突然 出现的巨大转机,并没有停止他奋然前行的脚步,而是对生活充满了巨大的希望。“有了希 望,人就会产生激情,并可以义无反顾地为之而付出代价,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 到人生的意义。”只要生命在,奋斗的脚步便永不停止。砖瓦厂的成功,使这个始终与饥饿 与贫穷交缠的小伙子,挺起了腰杆,他开始放开手脚,朝奋斗的目标奔跑着。事业上的首次 成功,并没有使这个本就不平庸的人陶醉其中,他又开始构画出他的下一步事业上的蓝图, “内心升腾起一种新的雄心壮志”“应该放开手脚发展自己的事业”。他要成为一个真正的 “冒尖户”。于是,扩大自己的砖厂,把自己的事业推向另一高峰。 可是,正当孙少安干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命运似乎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如同“大晴天 冷不丁下起了冰雹——孙少安的砖烧砸了。”他的奋斗史在此出现了一串串的省略号。面对 着毁灭性的灾难,回想着先前热闹非凡的砖厂,“他就像遗弃在战场上的败将,为无可挽回 的惨局而悲鸣”着。奋斗的熊熊炉火也在此刻封闭了。这时的他“象一只被风暴打断翅膀的 小鸟,在夜风中索索地颤抖着。无论他多么坚强,他终归是双水村一个普通农民。他有什么 能力抗击命运如此冷酷的打击呢?”我们的这位坚韧顽强,有着超强吃苦精神的青年,会像 命运屈服,妥协和让步吗?当然不会!他“在过去一次次的灾难中都没有倒下过”这次,他 依然会“鼓起勇气重新为创立家业苦斗不已”。即使他痛苦着,迷惘着,甚至绝望着,但他 并没有彻底放弃,奋斗的火焰也只是暂时的封闭着,并没有熄灭,只要给他一个火种,奋斗 的熊熊大火依然会燃烧起来。“是啊,我为什么变得这么软弱无力?我过去不是没历经艰难 困苦;而那时不是一次又一次用顽强不息的意志度过了重重危险,并且一次次转危为安 吗?”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后,孙少安终于站起来了,开始去寻找各种途径,各种方法来 重整家业。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坚韧不屈,奋斗不已的孙少安,终 于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曙光,他的事业又开始红火起来。此后,事业可谓是蒸蒸日上,一步一 个新台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企业家”。 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企业家”,孙少安的奋斗始终扎根于农村,不愿意离开土地,故 乡一步。孙少安最大的“野心”和最终的奋斗目标是一辈子在石垲节或原西县“闹一番世事” 给村里人证明:孙家不再是过去的孙家。他要为父母建造双水村最阔气的宅院,最气派的门 楼,把这一举动看成是为孙家立一块“纪念碑”。而使他最满意的是: 这院子现在成了双水村最有气派的。新窑新门窗,还围了围墙,盖了门楼,样样活都精 细而讲究。他还打算在他不忙的时候,请米加镇的著名石匠打两个石狮子蹲在门楼两边。 他也总是这样说:咱们是农民的后代,出路只能在咱们的土地上。在他的心目中,双水 村是他生存的世界,是他发展的的落脚点。 作为家里的主心骨,作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依靠他 ”的孙少安,面对着命运 的残酷,世事的艰难,并没有停止它奋斗前行的脚步,依然顽强地向着他的理想,他的奋斗 目标大步前行着,命运没有摧垮他,反而使他越来越坚强。正如路遥说的:无论一个人,还 是一个社会,他们所有的实践和努力,都是为了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我觉得,有理 想,那么在奋斗的过程中才可能有目标。一个人糊里糊涂混一辈子,这样一种生活是没有意 义的。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小农思想的人,孙少安,他“只想通过自己拼命的劳动改变自身 贫困的‘事实’,无论他搞分担包产,亦或是后来的办砖厂无一不是为了摆脱苦难,一家人能 过上安适幸福的生活。”因此,从某种方面来说,孙少安的奋斗,更多的是对物质上的,外 在的一些东西的追求,是一个出众的庄稼人坚韧地进行着生的挣扎的奋斗史。 (二)、孙少平似的奋斗:精神上的,内在的 对于《平凡的世界》的读者来说,也许孙少平的形象比孙少安的形象更加使我们感到亲 切,有味。与哥哥孙少安的奋斗不同,他的奋斗更大程度上表现的是对精神的追求以及自我 价值的实现。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着“孙少平”的影子,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个 人的价值,远离故土,涌向城市,与现实进行不懈地抗争,努力着,追求着,奋斗着。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这个农民出身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他 的心灵世界的波澜,他的心灵上的每一次撞击,常常会引起我们深切的共鸣。在这个不断追 寻,奋斗着的年轻人身上,我们会得到许多关于人生的有益启示。“是的,孙少平不一定是 年轻人的榜样,却肯定是年轻人的朋友。即使是对于已经告别了青年时代的读者来说,这个 人的生活道路也会唤起他们异常亲切的回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幅员辽阔,农村人口 又如此众多的国家来说,到处都有像孙少平这样从农村中成长起来有打着城市烙印的,有着 城乡混合型的精神气质的人。因此,孙少平的典型性,甚至会比孙少安更广泛一些,他的奋 斗史也更能引起我们精神上的共鸣。 在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孙少平是个为每顿饭必须到食堂领两个黒馍,连一份丙菜都买不 起的贫穷,寒酸而又自卑的学生,但不久便从饥饿,贫寒,孤独的煎熬中挺立起来。是什么, 让他摆脱了外在的物质上的折磨呢?是书籍!“是的,他除过一天几个黑高粱面馍以外,在 有什么呢?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 并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 的每一个日子。”各种各样的书“给孙少平精神上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也打开了他的 视野,使他意识到在双水村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即使为了生存不断的奔波,但他仍然没 有放弃精神上的追求。在黄原揽工的那段日子,无论白天多么劳累,肉体受到多大的煎熬, 到了晚上,他依旧会看书。“从表面上看,他目前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实际在很大程 度上已不再是原来的他了。他本质上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竭力想挣脱和超越他出生的阶 层。”莱伯尼兹有句名言“现在怀着未来的身孕,压着过去的负担。”孙少平生活在一个既 定的难以冲破的生存链上,他的出身,家庭背景以及足下的土地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幸 的是他喜爱读书,知识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远方的“天窗”,使着他在精神层次上远离了自 己的既定的生存轨道,使他不断的滋生出要追求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和更丰富的精神需求的强 烈愿望。 高中毕业时,他的“精神导师”田晓霞曾打趣地说,“希望你高中毕业后别满嘴说的都 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垲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木或者一颗鸡蛋,和 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齿也不刷,书都扯了糊了粮食囤……”孙少平答道:“我不会变成你 描绘的那种形象。你不知道,我心里很痛苦,不知为什么,我现在特别想到一个更艰苦的地 方去,越远越好…我不是为了扬名天下或挖金子发财。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攒着一股劲,希 望自己扛着很重的东西,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不断地走啊走……或者什么地方失火了, 没人敢去救,让我冲进去,当下烧死都可以……我回到家里,当然也为少吃没穿熬煎,但我 想,就是有吃有穿了,我还会熬煎的。”「13」这就是他精神放逐,不断追寻,不断忍受苦 难而又不知疲倦奋斗的始因。精神上的追求远远大于物质上的享受。 孙少平本来可以象他的父辈,他的哥哥那样植根于土地,同他们用一样的眼光去了解人 生,看待生活。在双水村待下去,他的生活也许会过的很好。农村实行新的政策后,农民的 发展空间逐渐地扩大,并且能干的哥哥办起了砖瓦窑,事业正一步步地向上攀登,也正需要 他的帮助。“但强烈的自强自立意识,使他不愿将自己捆绑在黄土地上,人之所以生存,就是 为了认识、为了爱、为了愿望,他希望走自己的路,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开创自己的新生 活,无论是苦难、光荣、屈辱或是幸福,都想亲自去遭遇、去承受、去创造⋯⋯这种萌发恰是 少平面对命运的抗争所作出的表现。”[14]他最终离开了“生于斯,养于斯”的双水村,他 要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去,在那里,描绘自己精彩的奋斗蓝图。他的出走,并无发财的动 机,完全是精神上的渴求,他竭力要超越自我,踏勘新路。 对于一个一无所有,赤手空拳的农村青年来说,进入城市,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是异常 艰难的。首先,要解决的是自我生存的问题。任何时候,孙少平都无法忽略饥饿的袭击,无 法超越生存的第一层次。同时,父亲需要他的钱度日,妹妹需要他的钱上学。这样,他的精 神追求之上又被紧紧地捆缚在物质层面上,背负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十字架。面对着异常的 困难,孙少平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对自我价值目标的追寻,和与日剧增的奋斗意识不断的支 撑着他,给予了他强大的力量。他最珍视精神上的收获。对于苦难,他说:“痛苦难道是白 忍受的吗?他应该使我们伟大。”他甚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感。这一点他的恋人田晓霞也感 受到了,“她看的出来,少平甚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感—只有更深邃地理解了生活的人才会 在精神上如此的强大。”受难,由最初的生存强迫性变为“内心的要求”。正是由于他对困 难有着一种特殊的理解,才使得他一次次经受生活的折磨,向着目标奋斗前进,毫不退缩。 孙少平渴望飞翔,渴望独立,渴望挑战。他始终不满足于自身所在的囿小的生活圈子,他要 跳出这个圈子,冲破自身的局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正如,他在给妹妹的一封信中所 说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 用不尽;但我们又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 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孙少平对自己的理想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百折不饶的精神,在他朴素 的人生哲学里似乎总是“生活在别处”,所以,他不断的出走,从双水村到原西县,从黄原 到铜城煤矿,每一处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脚印,传达着孜孜不倦向前走的讯息。 孙少平是一个为“远方的梦”不断追寻,不断放大的追逐者,就像鲁迅小说中的《过客》 中的“他”一样,即使前面布满着荆棘,即使前方充满着自己都不知晓得景象,他依然坚韧, 顽强地为了自己的理想向前走去。任何事物都阻挡不了他奋斗前行的脚步。他有着于连般的 野心,“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要冲破自身的狭小的圈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又有 着《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似的顽强的意志,面对苦难,从不退缩,“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给打败”。他不断地使自己的人生向外面的广大世界扩展,不断地使自己的意志,胸 襟,素质都得到提高。 孙氏兄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奋斗目标:一个重外在,一个重内在。雷达曾经在一篇文章 中说过:“在平凡的世界中,两种倾向在作家头脑中无法调和,又无法解脱,便裂变为两个 人物:孙少安和孙少平。他们都从传统的基地出发,又是同胞兄弟,不免有共同之处,但他 们终究体现着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生活哲学。他们一个求实,一个幻想;一个重物质,一个 重精神;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一个倾向传统,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深植农村,一个被‘远 方的梦’所召唤。无论是重物质追求的孙少安,还是更注重精神上获取的孙少平,他们身上 的那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却是一致的。张岱年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 中指出: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易经·卦辞》里也说“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 展的动力,也一再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前行。孙氏兄弟的奋斗史告诉我们“生活不能 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这种奋斗精神在当下的社会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要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 奋斗。只有奋斗,我们的人生才不会空虚,空洞,苍白;才不会在我们年老的时候,为我们 年轻时的碌碌无为而遗憾。 正如路遥说的:“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 到自己努力没有虚掷,只有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作品中所展现的这种 积极昂扬的姿态,这种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是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都需要的,具有激荡人 心的力量。 人物形象分析 一、《平凡的世界》中的男主人公——黄土地上的“乡里伟人” (一)孙氏兄弟——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 路遥的小说通常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苦难体验,一个是道德善良,正是由于对苦难和道 德的论述,使路遥的小说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价值,《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因 此,主人公孙少平便担负起实现小说这两个主题的重任。孙少平虽家境贫困,但从来不鄙视 自己的家庭出身,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 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 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求学期 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积着难言的 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但是摆脱狭 隘的农民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意念却从来在他的心中没有停止过。 当他回乡之后,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沟里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 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的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的 做着远行的梦。”即使有吃有穿了,他还会煎熬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 市闯荡人生,自觉地勇敢地挑战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得到客观收入,离开温馨的 家庭,赤手空拳的闯入陌生城市,去开辟崭新的空间。孙少平在背石头时所承受的牛马般的 劳动使人惊心动魄,“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 去……两条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三天下来,他的脊背被压烂啦,他无法 目睹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肉被石头磨的像一层透明的纸,工地 当小工,也不沦于一般的民工,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之后,他不是沉沉的睡去,在最简陋的工 棚里他还挑灯夜读,汲取文化思想的乳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决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 在随时都会遭受生命危险的煤矿,他在那里依然忘我地投入地下的艰辛的工作。种种炼狱般 的生活锻造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不但是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反抗苦难和超 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砧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自豪与崇高的心理 感受。 孙少平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贯穿 他的思想的主线是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从学生时代的食不裹腹, 衣不蔽体,到揽工生活的颠沛流离,到爱情泯灭的悲痛欲绝,再到因工毁容后的埋头痛苦, 少平偿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之苦难,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默默承受,顽强的坚持。 正是这样的苦难,给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最顽强最震撼的生命力,让读者 深刻地体会到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孙少平在小农意识的海洋里挣扎逃出, 到城市主动挑战别样的苦难磨练自己,在对自我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的蓝图,挖 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还有他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 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农 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在这个意义上说孙少平成为这个时代试图改变宿命的农村青年 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发展还透出时代的情绪与奋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这 些主人公一个特点就是在对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中追求人生价值,显出强烈的个性意识, 要求社会承认并领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 《人生》中的高加林与孙少平有些相像。他们都出身于贫苦家庭,都是高中毕业,都是 当地农村的佼佼者,都曾在理想和现实巨大落差中痛苦煎熬,都将城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 目的地。但两个人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高加林对现状是被动接受的,如果不是靠叔父,他 可能一辈子都会在农村,他接受巧珍的爱情就表示他当时已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做好一辈子 务农的准备。而孙少平则将人生道路把握在自己手里,勇敢地挑战现状。高加林的性格是阴 郁的,而孙少平是乐观、积极的。面对困境孙少平始终表现出一种征服者的咄咄逼人的态度, 凸显出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斗士的形象。 而在这部小说中,孙少安是背负最沉重包袱的人,6 岁开始干农活,13 岁辍学帮助父亲 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 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 为双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护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学业,姐姐一家尚能够勉 强度日。而弟弟孙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闯世事”,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后方” 就平安无事。孙少安不仅要同与生俱来的贫苦搏斗,还要处处提防来自村书记田福堂的算计, 出于对孙少安才干和威望的嫉妒以及“骚情”其女田润叶的不满,田福堂多次利用“阶级斗 争”陷孙少安于困境。孙少安就是在这样来自家庭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负重 前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不屈服于命运外,孙少安品行中的“仁”、“恕”也是书 中表现的重点。无论家庭多么“烂包”,他从未显露出对家庭的厌恶和嫌弃,他对全家老少 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令人起敬,而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对家庭之爱扩展到对全村村民的爱, 这是超出农民狭隘门户观念的。从担当一队之长到后来招揽村民到自己的砖厂上工,以及慷 慨捐资助学可以看到这一点。而他对自己初次创业失败村民对他的“背叛”更表现出令人敬 佩的胸襟,在二次创业成功后仍不计前嫌地帮扶他们,孙少安是作者极力塑造的“仁者”的 典型。尽管只有高小文化,孙少安凭借生活的历练和聪慧的天资,使他对社会有着超出一般 农民境界的独到理解。例如他初次见到田福军时一番让“农民撒手干想干的事,上面不要老 指手画脚”的言论,其实质就是解放农村生产力;还有他在文革末期搞的“生产承包责任 组”,其内容已同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差无几。 (二)两位主角的人生道路选择比较 少平、少安两兄弟相比较,哥哥少安的形象刻画是扎根与农村奋斗者开拓者而又安于农 村的生活;弟弟少平则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但是兄弟俩都生活的胜利者,爱情 的失败者。两兄弟在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活哲学上:他们一个求实,一个幻想;一个重物质, 一个重精神;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一个源自传统,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深植农村,一个却 被远行的梦所召唤!孙少平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他是一个“新人”。他的追求 是“梦”,是理想,是未来,他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实。他跻身于现 代文化的城市,不仅是追求物质生活,更是追求精神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他 离开了宁静和谐的家去外做了“揽工汉”。这令孙玉厚不解,也令孙少安迷惑。(他曾多次 见孙少年的生活劳苦而劝他回去。)他们都想不到孙少平为什么要出去“受罪”。他们不明 白孙少平就是在这样与困境的搏击中实现自我的!可以这样说,从少平的身上就折射出了中 国农村青年的不幸就在于“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不屈从于不平衡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分配和不公正性的农村政策禁锢了农村青年的发展。这实质是国家制度的悲哀。但孙少平没 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多地接受了外面的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和冒 险地走向现代文明。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 而孙少安是一个心底善良,情操高洁,善思考,敢奋斗的农村青年,他只想通过自己拼 命的劳动求改变自身贫困的“世事”,无论他的“搞分担包产”,还是后来的办砖厂,无一 不是为了摆脱贫困,脱离苦难,一家人能填饱肚皮,过上安适的生活。作者对孙少安坚强地 承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的品格和令人荡气回肠的道德情操,倾注了深情的赞美。面对 “他父亲在他面前抱住头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 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地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爸爸也 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 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少安 为了弟弟妹妹、为了那个家牺牲的太多太多,他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为 了那个家,似乎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自私”一下,在他质朴的农民思想中渗透出了发展才是 出路的意识,勤耕勤作,改变生活。他是一个多么有情有意的人啊!同时,在少安的身上似 乎有一种认命的感觉。在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孙少安这样的话:不要管农民种什么!政府 给农民的应该是资源服务,不能把农民简单视为国家的雇工,而把自己作国家的代言人、掌 柜的,可悲的是政府恰恰是怀有这种强烈的主人公意识,认为自己是老板,是吃“官饭 的”,人民是“打工仔”,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制约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制约着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孙少平式的农村青年所努力追求的就是“吃官饭”,将这种“中国 式”悲剧演绎得一波三折。他这个农民式的“打工仔”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因此,这兄弟二 人的选择只是代表当时农民所能走的不同的道路而已,并无孰优孰劣之分。 二、《平凡的世界》里的女性形象 (一)、中国传统农村劳动女性形象 贺秀莲,一位纯洁、勤劳、善良、本分、贤惠,敢于自我奉献和牺牲的女性。她虽只接 受过小学教育,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受到现代思想的熏陶,但由于从小在农村劳动中长大, 对农民的艰苦生活深有感触,所以在她骨子里养成了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老 爱幼的传统美德。 作者把贺秀莲的出场安排的比较戏剧化,把她与孙玉亭的妻子贺凤英安排成亲戚,这显 然非常巧妙的。贺凤英是一个尖酸刻薄的又不会持家的女人,所以她的亲戚也就好不到哪儿 去。当孙玉厚为大儿子少安的婚事找到弟弟孙玉亭时,贺凤英的热情“推荐”让孙玉亭夫妻 俩忧心重重。“如果也像弟媳那样的性情,少安一辈子就得受罪了。来个糊涂女人??还不如 不娶”[1]。在这种忧虑中,孙玉厚让儿子孙少安亲自到山西走了一趟去探个究竟。也许是 天意的安排,少安与秀莲彼此都很看中,预示少安把秀莲领回了家。秀莲来到少安家,看到 少安家的穷困潦倒,却并不嫌弃,而且对少安的家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小说中,在打枣 节中,秀莲捡了一会儿枣,就马上跑到少安奶奶的身边,把绵软的枣剥掉皮给老太太吃。由 此可见,秀莲勤劳善良的本性真正让人感动。 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和所有的农村年轻姑娘一样,秀莲也有爱情,她的爱情 虽少了些自由奔放,但却更蕴含了一种乡土的丰厚情感。小说中,当秀莲初次来到少安家时 就不愿意走了,舍不得离开少安,一而再,再而三拖着不走。当少安带着秀莲到米镇上买结 婚用的衣服时,秀莲知道他家光景不好,自己只要最便宜的衣料,而给少安用好的布料。这 些我们都可以看出秀莲对少安的热爱与痴情。 此外,当少安开始办砖厂时,秀莲在家里和砖厂两头奔,却毫无怨言,做少安有力的 “贤内助”;当少安遭受了第一次创业失败时,秀莲除了自己内心要像少安一样承受破产的 痛苦外,同时还千方百计地安慰他,给他说宽心话,甚至当少安苦闷至极,无端地向她发火 时,她也心甘情愿地当他的出气筒。而此时,秀莲不仅是少安的妻子,更像一个孩子的母亲, 完全的自我奉献,成为少安的精神支柱和坚强后盾。生活中的小细节,都从侧面深刻地体现 出秀莲善良的品格以及她对少安感情的浓厚。 的确,贺秀莲作为普通农村姑娘中极平凡的一个,她的爱情确实没有城里人那般色彩斑 斓,但是,她贤惠识大体,对自己的丈夫忠诚,以黄土高原上女性特有的柔情和体魄,在平 凡的生活中,哺育着她和少安相依相伴的爱情,操持着属于她自己,属于她和少安,同时也 属于她的整个家庭的人生。当然,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秀莲身上亦不乏劳动妇女固有 的缺点,如闹着分家等。但正是这些许瑕疵才使她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自然丰满,更加凸 显出传统女性的美丽光华。 (二)、徘徊于传统思想和现代意识间的中国农村知识女性形象 以田润叶为代表的徘徊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中国农村知识女性,这类女性既有传统思想 的保留又有对现代意识的接受,她们生存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她们虽然有文化,有知识, 有主见,追求着理想中的爱情,可自身的局限性没能让她们摆脱掉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整 个社会的习俗和社会的舆论依然制约着她们,使她们无法从中抽身,只能在夹缝中痛苦地挣 扎选择,再挣扎。 作品中的田润叶是个非常动人的形象 她从小生活在农村,黄土高原赋予了她善良淳 朴的品行,即使在后来进城学习和工作中,仍对农村有着天然的热爱之情。每次回村里时, 总要给少安的奶奶带一些吃食,还提着点心去看望她户族里一个傻瓜叔叔田二,这些举动无 不体现出润叶心地善良、孝顺、朴实的品行。小学毕业后,润叶在县城读了中学,并留在县 城工作,这时的润叶在接受现代知识教育后,拥有了现代知识女性的思想意识。她有自己的 想法,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与传统观念相背的爱情观。在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的相互碰撞中 形成了田润叶特有的性格特征,这集中表现在她待自己的爱情婚姻上。而这种现代意识与传 统思想的相互碰撞,对润叶日后的爱情婚姻产生了至关重要,甚至不幸的影响。 润叶和少安从小是青梅竹马,感情浓厚,纯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家里长子的 孙少安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离开润叶,回家和父亲务农。而润叶则来到县城读书,后来在城 里当了公办教师。尽管润叶明白她与少安之间有太多差距,但在面临婚姻问题时,首先,她 的眼前就立即浮现出孙少安的身影她无论走路、吃饭、工作,面前总是站着个孙少安。作为 一个接受了现代知识教育,拥有现代人的思想意识的女性,润叶认为自己可以去追求自己的 爱情。在少安不知如何表达他的情感时在自我感情的促使下,她企图冲破世俗的偏见,主动 向少安表白,她告诉少安: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在等待少安答复的几个月里,她神情恍惚, 在别人说合的婚姻和自主的爱情之间苦苦挣扎。在润叶看来,只要少安真的可以娶她,她完 全可以不顾一切嫁给他,为此,她一次次地怀揣着一颗热腾腾的心,扑回双水村,准备交给 她心爱的人,然而结果却是少安最终和一个山西姑娘结婚了。 少安的结婚对润叶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她甚至要抛开一切,奋不顾身地返回双水村,去 找少安,让他把那姑娘打发走!哪怕寻死上吊闹腾一番也要让少安和她结婚!或者找几包老 鼠药一口吞下去,了却此生然而,处于情感崩溃边缘的润叶经过一次次的痛苦抉择,最终还 是以知识女性所具有的理性思维战胜了感性情感,给少安夫妇捎去了两块杭州出的锦花缎被 面作为她的结婚礼物。尽管已经承受了如此多的身心负荷,尽管拥有现代女性的大胆想法, 润叶最终没能冲破传统道德的束缚,。“她开始动摇了,她的力量使她无法支撑如此巨大的 精神压力,当然,除了客观的压力外,她主观上的素养本来也不够深厚。她还不能从更高意 义上来理解自身和社会。尽管她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懂事,甚至还有比较鲜明的个性,但 并不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眼界。因此,她还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为了乡土观念中的恩情,也为了二爸的前途和事业,她答应和自己对其没有真情感的李 向前结婚。 婚后,润叶也固守着自己的情感家园,和丈夫过着有名无实的家庭生活,并没有像传统 女性那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即使后来李向前发生车祸,润叶打破分居界限回到了丈夫 身边,一家人表面上过上了和睦的生活,润叶对她丈夫的感情也仍然是一种深厚的怜悯的感 情。归根到底是润叶的现代意识仍然超越不了其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是润叶的每一次抉择都 是以自己的幸福或快乐为前提的,她首先考虑的是她周围的那些亲人,我们为润叶难过,也 被她感动。 (三)、摆脱了传统束缚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 田晓霞,其人美丽大方,活泼聪颖,才华出众,思想开放,待人热情,刚强自立,富于 现代知识女性之知性美。她不仅继承了父辈们善良的品质,同时接受了现代文明的陶冶,在 她的性格中充溢着生命的力量,在她的身上透着一股现代生机。在情爱的世界里,田晓霞注 重内在精神的契合和感情的共鸣;而在对事业的追求上,她更是执著,用青春的魅力展示了 一代不褪色的新的女性形象,其风采可谓是最令人掩卷难忘的。 与贺秀莲和田润叶不同,田晓霞的根虽亦在双水村,但她从小生活在城市,并且出生于 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原西县的革委会主任,母亲是人民医院大夫,温和、平等、自由的环 境为她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由于父亲田福军的影响,晓霞从小就喜爱读书,常常看 她父亲单位发的报纸,她父亲也常建议她看《创业史》等一些进步书籍。她接受过完整的教 育,感触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修养。父亲的支持,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与 探求,田晓霞思考、分析事物的能力逐渐成熟起来,而其喜欢冒险,大胆泼辣,具有男孩子 般洒脱直率的性格亦逐渐成型。后来,在黄原师专毕业之后,她很顺利地成为了一名记者, 而这样的人生选择就是她父亲亦没有想到。从这里我们似乎已经很真实地感受到田 晓霞大胆、敢于超越自我的一面。着手记者工作后,田晓霞凭着天性中的闯荡和冒险精 神克服了所面临的一桩桩困难,奔向第一线采集新闻;亲自下矿井了解观察煤矿工人的劳动 情况;不顾一切在暴雨之夜赴前线捕捉洪水中灾情的第一手消息。记者的职业圆了她的梦, 更让她的人生在平淡中充满着火一般情调与激荡。然而,天妒英才,在抗洪前线采访时,为 抢救落水儿童,年轻的她带着未了的梦与希望永远地离开了。其人虽去,其身犹存田晓霞虽 然走了,但她短暂的人生历程却已然昭示出了一种人生的拼搏价值和生命的永恒悸动,她留 给人们的,除了深沉的悲痛,更兼一股不向命运低头,敢于向困境挑战,实现生活理想的跃 动力 而这亦正是新时代女性所散逸出的光辉亮点。 田晓霞是路遥塑造的极具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承载着路遥对现代意识的希望,寄托 了路遥对不平凡人生的憧憬 小说中,作者为了再现她与传统女性的不同,一方面通过描 写如上面所述她对事业尽心尽责的态度与追求,另一方面还着力刻画了她对爱情的思考与选 择。 在感情上,田晓霞虽和田润叶一样执著地守护着心灵的那片净土,但她打破了世俗观念 的束缚,与田润叶最终屈从让步截然不同,她和孙少平大胆地相识、相知、相恋,在人生追 求和精神世界中,他们彼此互相支持,互相激励,凭着彼此真挚的爱,抛开了世俗的阻碍, 勇敢地迈出了他们坚实有力的步伐。他们心有灵犀,相互沟通,在人生上有共同的感受和理 解,在文学上,亦充满情感共鸣。 似乎,在传统世俗眼光来看,田晓霞和孙少平,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和一个处在城市最 下层的揽工汉是绝对不般配的,但在田晓霞的意识里,她丝毫未有半丝顾虑。小说中,她谢 绝了既是高干子弟又是同行记者高朗的追求而向孙少平吐露心迹,在南关影院前遇到少平, 她非常坦然带引一身褴褛的孙少平去她家做客;在建筑工地上,她不顾揽工汉们粗鲁的叫唤 非常自然地去找孙少平,并偷偷地给他换上新的被褥;当上省报记者后她又勇敢地去大牙湾 煤矿探望正是煤矿工人的少平。所有这一切在一般人看来难以理解的事,在田晓霞那里却显 得非常自然,她超脱世俗的眼光越过世人眼中的巨大屏障,与所爱之人坚守在一起。 从田晓霞的这个女性形象身上,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作家在创作中力求突破的创作心理。 在这里其突破不仅是表现在人物形象所处的环境等外在因素,更在精神上注入了作家对现代 女性及其爱情观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承认在这里作家实现了自身文化局限的突破, 超越作家深远的自我传统意识的束缚。实现现代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和创新。 “人,应该永远追求一种崇高的生活,永远具有为他的同类献身和牺牲的精神??”这是 路遥理想中的“永恒”与“人生”在《平凡的世界》里,贺秀莲始终向所爱的人作出最真诚 最无私的奉献;田润叶在饱经感情折磨之后,最终还是回到丈夫的身边,以一颗博大温暖的 心帮助在车祸中失去双腿的丈夫唤起生活的信念与希望;而田晓霞自尊自立,勇于进取的精 神,更是质朴动人,给予平凡的世界中女性们以信心和力量。作者对以贺秀莲为代表的中国 传统农村劳动女性,以田润叶为代表的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农村知识女性和以田晓霞 为代表的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现代知识女性等三类女性的塑造,不单体现了作者本人对背 负着沉重生活担子的女性人生的关注与思考,同时更有深刻的社会内涵蕴含于其中,即平凡 的女性在平凡的世界中演绎出兼具悲怆与希望的人生,亦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绽放出凝聚着知 识、道德、奉献之美的光华,亦能在平凡的奋斗中活出自我在人生与社会中的价值。 语言特色 一、语言描写朴素而平淡 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中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在他看来,倘能 “顺物玩情”,则可“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事也”。王安石也推崇“平淡”的风格和境界, 而且认为那是一种不易达到的高度:“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 集》) 凡是读过《平凡的世界》的读者,恐怕都不会忘记田晓霞和孙少平在麻雀山上见面的情 景: 内心的骚动让他坐立不安,他索性仰面躺在一片枯草上,两只手垫在脑后,茫然地望着 暮色中的天。天已经亮出几颗星星。晓霞也不再出声,静静地坐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两只手 抱着膝头,凝望着远方的山峦。这是一个美妙的时光。小树林中,归巢的鸟雀扇动着扑棱棱 的翅膀。没有风,气中流布着微微的温暖。春天的黄昏呀,使人生无尽的遐思和深远的联想, 也常常叫人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忧伤。 路遥运用朴实的抒情性语言,准确地刻画了黄昏外在的物象,也传神地写出了人物内在 的心象,从而创造了一个心物合一、情景互渗的画面;给人留下丰富而美好的阅读记忆。黄 昏是美妙而温暖的,令人在宁静的心境里浮想联翩,悠然意远。但是,黄昏也是生发乡愁和 孤独的时分,最容易叫人惆怅和忧伤的,如此描写显得厚朴真挚而又诗意盎然。 我们看这段描写: 少平知道,家里的光景现在已经临近崩溃。老祖母年近八十,半瘫在炕上;父母亲也一 大把岁数,老胳膊老腿的,挣不了几个公分;妹妹升入了公社初中,吃穿用度都增加了;姐 姐又寻了个不务正业的丈夫,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他们家 经常接济一点救命的粮食——他父母心疼两个小外孙,还常常把他们接到家里来喂养养。 此段描写几乎没有用形容词,寥寥几笔,简洁朴素,但是却把孙少平家的贫困状况刻画 地十分清楚:上有老,下有小,兄妹上学,祖母半瘫,父母亲也一大把岁数,缺少劳力,在 那个靠工分吃饭的年代,家中的贫穷可想而知,语言平易浅近,言浅意浓。 二、语言富于哲理 文中的这段文字我们不难忽视: 不知是哪一天,她走过来的时候,看了他一眼。他也看了她一眼, 尽管谁也没说话,但实际上说了。 是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些时候,不需要语言,不需要手势,只要一个眼神, 我们便心领神会,有时甚至比语言和手势理解地更深刻!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有一种没有语言 的语言,尽管谁也没说,但实际上说了,无言中能表达双方的万千心绪。 再看这段文字: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 的内心世界…… 对于演员,人们关心他们的吃、穿、住、行,甚至血型、星座、三围,而且乐此不疲, 而对普通人却很少关注,其实普通人也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有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有自己的生活阅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段话确切地道出了一些人对演员和普通人的态 度,针砭时弊,意蕴深刻。 三、语言幽默俏皮 路遥的幽默语具有先天的优势,他巧妙运用陕北语言具有先天幽默性这一特点,再融以 作者有意识的加工和锤炼,去掉低俗不雅的方言词汇,不仅保留了语言的原汁原味,还使得 小说的幽默情节更加自然流畅达到了语言与幽默艺术浑为一体,完美结合的境界。 我们先看一下金波带领弟兄打过班长顾养民的“善后处理”: 过了一会,坐在炕拦石上的金波叫另外一个男生打了一盆凉水。于是,金波和这一群人, 就把他从地上拉起来,两个人强制地架着他的胳膊,另外的人把他糊血的脸顷刻洗得干干净 净;接着又把他衣服上的土也扫得一尘不染。金波甚至拿了一把梳子,把他的头发都梳理得 整整齐齐。 这段描写真是太绝了!打过你之后,再把你精心“打扮”一番:脸给你洗得干干净净, 衣服给你扫得一尘不染,甚至还把你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咋样?够“义气”吧,出去了别 人也看不出来被打,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好好地教训了顾养民,读后让人忍俊不禁,拍案 叫好! 在孙少平毕业时,田晓霞对他说了这样的话: “不管怎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我生怕我过几年后再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完全变成 了另一个人。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的猪娃;为 几根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 这段描写真让人笑得喷饭!“满嘴说的都是吃”,“买个便宜的猪娃”,“为鸡毛蒜皮 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逼真地刻画了二十世纪七、 八十年代典型的农民形象,抓住了当时农民的突出特点,形象、生动、幽默。 四、注重语言的地方色彩 方言土语往往具有传神、富有张力等当代官话无法比拟的特色与韵味,使用得好,可以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路遥在写人物语言时运用陕北方言,烧制出了陕北方言的一些“原味 儿”,表现了陕北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大大强化了小说的地域文化意味,读来本色自 然,天然无雕饰,又与人物的性格契合,具有牵动人心的力量,为小说增色不少。   我们看这段信天游:   王满银高兴得嘴一咧,竟然放开声唱了两段子信天游——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莹莹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惟有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那个)兰花花好…… 陕北的信天游,让你折服,夸人知道用比兴的手法,直抒胸臆,把王满银对兰花的爱表 达的淋漓尽致,真是爱死个人!同时,也表现了“二流子”王满银不记“前罪”,开朗、乐 观的性格。兰花听到这个段子,心里自然乐滋滋,“兰花脸涨得通红,跑过去用她那老茧手 在王满银的后脑勺上拍了一巴掌”,幸福溢满心田。爱意的表达水到渠成,这段信天游“功 不可没”。 下面看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的信天游: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   二月里鱼儿水上漂,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这段信天游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田润叶和孙少安一起散步时听到的,当时的他 们沉浸在明媚的春光中,心情无限的美好。第二次是田润叶突然听说孙少安结婚后想到的, 想到两个人一块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不能厮守终生,白头到老,“两行泪水再一 次从她的眼睛里涌出来了”。第三次是田润叶自己结婚时自己想到的,在孙少安已结婚、在 家人“逼迫”的情况下,自己不得已和李向前结婚,心中充满了悲哀与心酸,歌声是对那已 被埋葬的爱情梦想的祭奠,令人心碎!三次信天游的出现,心情各异,渲染有力。 环境描写 《平凡的世界》中的景物描写不是太多,但每一处都和主题有关.这些景物描写我都很 喜欢,但我最喜欢的有两处:一是第一章的开头;二是最后一章的结尾。 开头是这样写的: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 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 得无影无踪.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 到来.” 这是纯粹的景物描写,写得实在太精彩了。作者描绘了一幅黄土高原特有的冬去春来、 季节转换的典型的生态环境。“连绵的黄土高原”、“枯黑的草木”、“铺天盖地的大 风”、“天空弥漫着尘埃”,充满了浓郁的黄土气息,暗示了主人公孙少平最初入校时灰蒙 蒙的心境。它统领全局,定下基调,明说景色,实际上暗喻中国改革大潮必将到来,且势不 可挡,但现在是春寒料峭,真正等到春回大地仍需时日,而且需耐心地等待。 作但黄风过后,天气转暖,天地一派“桃红柳绿”:柳树抽出了细丝,桃杏树缀满了粉 红的花蕾,“树木的枝条开始泛出鲜亮的活色,鼓起了青春的苞蕾”。一切都预示着即将好 转,青春的活力即将回到年轻的孙少平的身上。孙少安此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在第六段中 写道:“他的心情开朗了许多。” 最后一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 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 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 当然,最后这三自然段不单纯是景物描写,它实际上是情景交融,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可 我宁愿把它当作景物描写.因为,它写得实在太美了.美得酣畅淋漓,无与伦比.美得让人想哭. 这几段是描写孙少平在经历了痛失女友田晓霞,婉言谢绝金秀的爱之后,毅然选择回到 他熟悉的大牙湾煤矿. 如果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让人在看到希望的同时又深感压抑的话,那么结尾的景物描写就 让人在深感遗憾的同时又甚感欣慰----既伤感又酸楚,既痛苦又宽慰,为孙少平,惠英嫂,明 明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也为路遥和一切平凡的人们。 另外,小说中对景物描写较为典型的还有两处,分别是孙少平到田福军办公室参观过程 中和参观后的描写。 (一)做客中对革委会大院的描绘:“扫视着这个神圣的地方”,“给人一种非常壮观 的景象”,“像一座宏伟的大厦” ,文章对大院及窑洞的描绘神圣、壮观、宏伟,这是 一个未见过世面的农家子弟最真实的感受,无形之中给他造成一种威压感,更增加了他的紧 张。(心咚咚跳) (二)做客后:“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 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 通过孙少平的主观观 察,预示着一个下午紧张的心情这时已经开始舒缓,因此,这种司空见惯的夜晚和泥土、青 草的味道才会让人感到如此的美好,表现了孙少平在润叶姐的亲切关心下心情舒畅的感觉。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生活!你为什么总是这样令人费解?令人难以想像? 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是冰冷的。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叫人尊重。   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活着,就要时刻准备承受磨难!   青春炙热的浆汁停止了喷发,代之而立的是肃穆的山岗!   生活永远是美好的,人的痛苦却时时在发生。   真正的爱情不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   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条件去寻找终生伴侣。   她,不是在举行婚礼。而是她青春的葬礼!   只有用无尽的泪水,来祭奠他那永不复归的青春之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