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
2010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专项训练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眼 鄙:边远的地方 (2)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3)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经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高祖孝文皇帝,讳宏,显祖献文皇帝之长子,母曰李夫人。三年夏六月辛未,立为皇太子。五年秋八月丙午,即皇帝位于太华前殿。 (帝)虽于大臣持法不纵,然性宽慈。进食者曾以热羹伤帝手,又曾于食中得虫秽之物,并笑而恕之。宦者先有谮帝于太后,太后大怒,杖帝数十,帝默然而受,不自申明。太后崩后,亦不以介意。 听览政事,莫不从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所以济益。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礼,常必躬亲,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寻省。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每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常从容谓史官曰:“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君威福自己,史复不书,将何所惧?”南北征巡,有司奏请治道,帝曰:“粗修桥梁,通舆马便止,不须去草铲令平也。”凡所修造,不得已而为之,不为不急之事损民力也。巡幸淮南,如在内地,军事须伐民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民稻粟无所伤践。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受奇好士,情如饥渴。待纳朝贤,随才轻重,常寄以布素之意。悠然玄览,不以世务婴心。又少而善射,有膂力。年十余岁,能以指弹碎羊骨尃 骨。及射禽兽,莫不随所志毙之。至年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性俭素,常服澣濯之衣,鞍勒铁木而已。帝之雅志,皆此类也。 (节选自《魏书·帝纪第七》,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虽于大臣持法不纵 纵:放纵 B.哀矜百姓 矜:同情,怜悯 C.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该:应该 D.不以世务婴心 婴:围绕,缠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曾于食中得虫秽之物 / 患于不均 B.将何所惧 / 凡所修造 C.不得已而为之 / 任兴而作 D.探其精奥 / 及其成也 (3)以上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孝文帝开明的一组是( ) ①即皇帝位于太华前殿 ②听览政事,莫不从善如流 ③直书时事,无讳国恶 ④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⑤爱奇好士,情如饥渴 ⑥常服澣濯之衣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孝文帝性格宽厚仁慈,宽恕了烫伤他的手的侍者,在膳食中发现不洁之物也一笑了之,对在太后面前诬陷他的宦官也不予追究。 B.孝文帝励精图治,勤于政治,对于祭祀一类的大事经常亲自到场;对于提交上来的公文事务,他多是亲自处理。 C.像历史上其他开明的封建帝王一样,孝文帝注意节俭,关心民生。他出巡时,尽量不去打扰当地的百姓,避免车驾损害庄稼。 D.孝文帝平常喜欢读书,手不释卷,可谓学富五车;并且他擅长写各种文章,平时朝廷的各种诏书均是他亲笔写成。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热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 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邪?”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冀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邪?” 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責力 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槊,略其垒,大呼致师。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太宗不怿,罢,召让曰:“腾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聊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脩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 显庆三年卒,年七十甲。谥曰“忠武”。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翼王出,率兵还战 翼:掩护 B.亲挟弓,令敬德执槊,略其垒 略:攻打 C.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 班:排列 D.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 怪:怪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C B D 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 我终不以谗害良士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敛资财以送其行 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 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尉迟敬德“忠诚”或“勇武”的一组是( ) ①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 ②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 ③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④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 ⑤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 ⑥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抓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 B.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对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了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 C.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 D.这篇文章通过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将尉迟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书剑侠事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①。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要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持朱封鐍山门②而入。是夜,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扑。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③。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云。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④,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选自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有删改) [注]①结束:装束,打扮。急装:为便于行动,衣服装束得很紧。②朱封:用红笔书写的封条。鐍(jué):锁钥,此处作动词用。山门:寺庙门。③蒲团:草垫子。趺(fū)坐:盘腿而坐。 ④行缠:绑腿布,古代男女都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三十余 可:可以 B.停骑漫应曰 漫:随意 C.比天晓,始苏 比:等到 D.年十八九好女子也 好:美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C B D 以康熙戊辰往济南 吾须自往求之 明灯蚀、手弓刀以待曙 比东归,再往访之 持朱封鐍山门而入 非为夜失官银事耶? 山门砉然而辟 吾当为一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表现女主人公武功高强的一组是( ) ①但宿西廨,无妨 ②非为夜失官银事耶? ③吾当为一决 ④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⑤殊无所苦 ⑥腰斩掷垣外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尾两段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塑造了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飘逸不群的剑侠形象。 B.县役护送官银去济南府,在尼姑庵投宿时被贼人发觉,进而被迷倒掳去官银,以此引出“尼”的侠举义行。 C.作者写剑侠,却不直接以“尼”为描写对象,而是通过旁人耳闻目睹来展开,从而使剑侠更富有传奇色彩。 D.文章首段倒叙起笔,设下疑问,中间两段借他人之口娓娓道来,尽显其侠义,尾段回应开头,解除悬疑。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专项训练(二)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催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乎。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曰:“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足丽 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雷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足丽 (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C B D 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阳城以拙蒙赏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②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③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纫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 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法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孤,鞠于外家 孤:失去父母 B.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 易:轻视,看不起 C.欲以大安辇先帝行 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D.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折:指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后因对,自讼曰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C.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D.宗道曰:“第以实言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够表现鲁宗道为人刚正的品德的一组是( ) ①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 ②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 ③臣窃耻尸禄,请得罪去 ④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 ⑤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 ⑥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A.②④⑥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B.鲁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为自己辩解不成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思念。 C.鲁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太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去酒馆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动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已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阂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①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注]劘:m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执晋侯 执:俘获 B.延人为上客 延:伸长,延长 C.恣君之所使 恣:听凭 D.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 数:列举罪状加以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 臣为韩王送沛公 B.后盛气而揖之入 吾从而师之 C.甚于妇人 余威震于殊俗 D.雎知泽欲困己以说 以相国守代 (3)下列各组句子中,是促成“为难而可喜者也”这一变化的一组是( ) A.①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 ②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B.①复方者老妇必唾其面 ②恣君之所使 C.①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 ②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 D.①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 ②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 B.文章列举左师说赵太后这一典型事例,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左师高超的论辩才能,还有力地论证了劝谏之难的论点 C.蔡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导范雎,劝说范雎将相位让给自己,并最终说服了范雎。 D.茅焦最终说服秦始皇与母亲和好如初,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能看出劝谏之难,在茅焦之前,秦始皇已杀了二十七个去劝谏的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康熙戊寅,噶尔丹败亡,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入朝,封和硕亲王。其子罗卜藏丹津袭爵,自以青海、西藏旧皆为领土,思恢复先业。会世宗御极,乃于雍正癸卯叛。世宗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以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之。 吴我某,少无赖,好勇,被仇诬作太湖盗,逃塞外,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一日,见兵所乘,名马也,夜跳匿厩中,将牵其缰。未三鼓,岳起视,自饲马,某不能隐,被擒。岳上下视,问:“行刺乎,盗马乎?”曰:“盗。”问:“白日阑入乎,夜逾墙乎?”曰:“逾墙。”岳微瞠,若有所思。秣马讫,命随入室,赐以杯酒,随解衣卧。迟明,岳起,唤盗马人同往大将军府,岳先入,良久,闻军门传呼曰:“岳将军从者某,赏守备衔,效力辕下。”岳旋出,上马顾曰:“壮士努力,将相宁有种耶!” 及岳征西藏,某从行。天暮,岳立营门,谕曰:“此行非征西藏也,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昨其母与弟红台吉二酋密函乞降,机不可失。”收珠宝一囊,金二饼,顾某曰:“先遣汝召贼母来,贼所居穹庐,外有网城,结金铃于上,动辄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贼营帐四,上有三红灯者,其母也,对面帐居罗卜藏,左右居丹津、红台吉二酋。珠宝与金将以为犒。此大事,汝好为之。”解腰下佩刀授之。 某受命出,天大雾,行三十余里,至贼网城。腾身入,帐烛荧然,母上座,二首侍侧,叱问“何人?”某曰:“年大将军以阿娘解事,识顺逆,故遣奴来问好,囊宝贝奉赠,金二饼馈两台吉。”二人闻之,喜谢。吴乃诈曰:“将军在十里外待阿娘,阿娘速往!”三人相顾犹豫,某解佩刀厉声曰:“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其母曰:“好蛮子,行矣。”上马,与二酋随十余骑,行不十里,岳来迎。须臾,前山火光起,夹道炮发,斩母与二酋回,入军营。次日,谍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逃准噶尔部落,岳命竿三头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 岳兵至哈达河,袭守地贼,追奔一昼夜,士马饥渴。塞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遂追入崇山,歼贼二千。罗卜藏丹津穷窘无计,乃放平日所养野骡,使直奔岳军前。骡尾有焰上腾,诸军大惊骇,岳曰:“此火牛故法耳,可一不可再。”乃命士卒各持长予向前直奔,又以强弩百余尽力射之,骡怀痛,皆反奔,罗卜藏丹津阵大乱,遂歼焉。 (节选自《清稗类钞》)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秣马讫,命随入室 讫:结束 B.岳旋出,上马顾曰 旋:转身 C.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 天诛:朝廷的讨伐 D.年大将军以阿娘解事 解事:通情达理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 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珠宝与金将以为犒 不赂者以赂者丧 C.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乃放平民养野骡 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 (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岳钟琪“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岳起视,自饲马,某不能隐,被擒 ②命随入室,赐以杯酒,随解衣卧 ③解腰下佩刀授之 ④岳命竿三头徇 ⑤岳兵至哈达河,袭守地贼 ⑥乃命士卒各持长予向前直奔,又以强弩百余尽力射之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4)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达什巴图尔被清廷加为和硕亲王,其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却趁世宗刚刚登其之时,发动叛乱。 B.对盗马贼吴人某的任用,体现了岳钟琪的胸襟与远见;吴人某出色地完成任务,说明岳钟琪的用人之当。 C.征讨青海一役,岳钟琪巧妙利用三十三家台吉间的矛盾,杀一儆百,震慑敌顽,取得胜利。 D.“塞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的描写,使岳钟琪平定青海叛乱的故事具有了传奇色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外有网城,结金铃于上,动辄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4分) ②岳命竿三头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3分) ③骡怀痛,皆反奔,罗卜藏丹津阵大乱,遂歼焉。(3分) 专项训练(一)军阵一片大乱,于是就歼灭了他们。 1.B 依据上下文,B选项中的“辞”是“推辞”之意。 2.C A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才”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C项中的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为“却”,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并且”;D项中的两个“所”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3.B ①句是说曹锡宝拒绝被提拔;②句是表明和珅的奴仆刘全的仗势谋私;⑤句是说清仁宗对锡宝的赏赐。③句是正面说锡宝的敢谏;④句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肯定锡宝是“诤臣”;⑥句是侧面表明锡宝的谏诤。 4.C 和珅是在指示刘全迅速销毁罪证后,面对皇上的询问时,才装模作样地“乞严察重惩”的,C项的说法颠倒了先生的顺序;另外,曹锡宝是自己亲自到刘全家查看的,并非是派人前去。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曹锡宝,字鸿书,上海人。乾隆初年,以举人身份考取功名,被授予内阁中书,担任军机处章京一职。资历深了以后,应当提拔为侍读,锡宝推辞没有就任。乾隆二十二年改任庶吉士。因为母亲的丧事回家,又生了溃烂之病,几年后才好转。乾隆三十一年,改任刑部主事。再次升官担任郎中。被授予山东一职。皇上到山东巡视,召见曹锡宝,让他到京城当做部属使用。因为大学士阿桂的奏举推荐,皇上让他进入四库全书馆贡献自己的力量。《四库全书》编成以后,朝廷以国子监司业一职来提拔任用他。 过了三年,皇上因为曹锡宝补任司业没有期限,特意授予他陕西道监察御史一职。当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掌握大权,他的奴仆刘全依仗权势谋求私利,衣服、车马、居室都超出了规格。曹锡宝打算论告弹劾,侍郎上海南汇人吴省钦与曹锡宝是同乡,听说了这件事,和珅此时正随着皇上在热河,吴省钦飞马把这件事告诉了和珅,和珅命令刘全拆掉超出规格的房屋,衣服、车马只要是超出规格的,都隐藏得没有踪迹。曹锡宝的奏章到了后上那里,皇上责问和珅。和珅回奏说自己平时对属下警戒约束很严格,但是或许自己随从护驾在外,奴仆无人管束,逐渐惹是生非,请求严格查办加重惩罚。皇上就命令留在京城处理事务的亲王大臣召见曹锡宝到刘全家去检察查看,没有发现证据,自己承认鲁莽轻率。皇上下诏命令曹锡宝到刘全家去检察查看,没有发到热河当面责问,曹锡宝上奏说刘全依仗权势谋 求私利,但是没有实际证据,自己只是为了帮助和珅杜渐防微,才有这次上奏。皇上又让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人审察询问,曹锡宝又承认“杜渐防微”的话不恰当,请求给自己治罪。交给相关部门议罪,应当降官贬职。皇帝亲手写了诏书,大意说:“朕平时任用人才,处理政事,从来没有事先猜疑别人心存欺诈怀疑别人不诚信的想法。如果委任群臣百官却不能示人以诚,公正无私,而猜疑防范,根据一时没有根据的谈论,仓促地给别人罪名,使得全天下人重叠着脚站立,斜着眼睛看人,十分恐惧,绝对没有这样为政的。曹锡宝没有查清实际情况,拿书生拘泥于腐的见解,假托是合于正道的话来向君王进言。姑且宽恕他的罪行,改为革职留任。”乾隆五十七年,曹锡宝去世。 清仁宗亲理朝政,诛杀了和珅,一并抄没了刘全的家产,才回想起曹锡宝的直言进谏,下诏说:“先前的御史曹锡宝,曾经弹劾和珅的奴仆刘全依仗权势谋求私利,家财丰厚。那时和珅被治罪后,一并抄没了刘全的家产,发现财产达到二十多万。这样看来曹锡宝所弹劾的没有虚假,应该加以优待奖赏,以表彰他的敢于直言。追授曹锡宝为副都御史,他的儿子曹江也照此封官职。”曹锡宝,是一个读书人的侄子,经历两代就位居台省,以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家里有个饔,用来焚毁谏书的草稿,曹江曾经请擅长写文章的人(关于这件事)写了诗歌,传诵一时。 四、 1.B 乖:违背。 2.B 都是“你们”的意思。A.连词,相当于“同”“和”;语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C.副词,表时间的紧相衔接,“就”;副词,表示事出意外,“竟”。D.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3.C ①②④不能直接表现范式对张劭的真挚友谊。 4.C “埋怨范式忘了自己,不来奔丧”错,文中说“子未我戽,岂能相及”。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人。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儒生,和汝南郡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该回来的时候,我将前往贵府拜见你的母亲大人,并来看你的孩子。”两人于是互相约好日期。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约定的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两年了,相约的人远在千里,你怎么会如此肯定地相信呢?”张劭回答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肯定不会违背约定的。”张劭的母亲说:“如果真是那样,当然得替你们准备酒食。”约定的日子到了,范式果然前来赴约,登堂拜见张劭母亲后,接着开怀畅饮,兴尽才离开。 范式在郡上任功曹。后来张劭病重卧床,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早晚都去探望他。张劭临终时叹息道:“可惜见不到我生死之交的老朋友了!”殷子征说:“我和君章倾心与你结交,这不算死友,还想找谁呢?”元伯说:“你们两位,只是我的生友。山阳郡的范式,则是我的死友。”不久就死了。范式(有一天)忽然梦见张劭手里拿着帽子,趿着鞋子喊他:“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会在某时埋葬,永远命归黄泉。我知道你没有忘记我,但怎么能赶得上我的葬礼?” 范式猛然醒来,(想起梦境,)不由得悲叹流泪。(第二天)便得晚上做的梦全部告诉太守,请求前去奔丧。太守虽然心里不相信(会有这种怪事),但又很难违背他的意愿,就答应了他。范式便穿上了朋友死后应穿的孝服,算着埋葬他的那一天,骑马往张劭家疾驰而去。范式还没有赶到,灵柩已经起动运往墓地。到达墓穴后,要下棺埋葬,但灵柩却不肯下穴。张劭的母亲抚着棺木说:“元伯,难道你还有什么愿望吗?”于是将灵柩停了一段时间,这时只见一人乘素车白马,哭着赶来。张劭的母亲看见了说:“这一定是范巨卿来了。”范式到后,拍打着灵柩说:“元伯你走吧!你我生死异路,从此永别。”送丧的有千人,都因此而流泪。接着范式拉着葬绳送棺木入穴,灵柩才肯前进。范式于是留在墓地,住在坟墓的旁边,给张劭修造坟墓,然后才离开。 第二课时 一、 1.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根据文中语境,“受”在此处是“接受”的意思。 2.D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难度较大,可用排除法和比较法。选项①是章君先世的作为,首先排除;选项④直接表述了章君办学的义举,因此排除A、B两项。然后再从②⑥与③⑤中作出选择。②是章君的原话,说的是田产和办学的关系,不是“义举”,故排除,因此答案选D项。 3.C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是对文章第三段第二句话的翻译,其中“来者”是指“后人”,而不是指“来义塾读书的人”。 参考译文: 龙渊即是龙泉,为避唐高祖李渊的讳改成了现在的名字。相传那地方是铸剑师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河流名叫剑溪。那里山谷幽深,地势险峻,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乡间子弟们无处求学,章君的先人曾把这当做自己的耻辱,计划创办桂山、仙岩这两个书院,因为没有固定的产业,没多久(这两个书院)都废弃了。章君很忧虑,与他的儿子们商量说:“没有田产,因此就没有书塾。那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省下日常的费用,用节余焉的钱买下了一百五十亩田产。他妻子娘家的陈京兄弟听说后,把自己曾祖父适斋先生留下的二百三十一亩多的田产拿来资助(他办学)。章君说:“我的事业可以成功了!”于是选择官山北面的地方,创办燕居来获奉先圣,并且让先师来跟他们配享,春秋两季都举行舍菜的礼节。后面空旷的地方建立一个正义堂,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击鼓,将众多读书人召集起来,用五伦的道理来告诫他们。书院前面建有一座大门,张榜“龙渊义塾”。还在大路上铺上砖块,通向东西两方。那里种满灌木美竹,前前后后绿荫蔽日,郁郁葱葱。 每年(章君)都要聘请品行道德高尚的读书人来作为书院的进师。学生学业进步,每月都有奖赏;那些才学聪颖、家境贫寒,吃饭困难的学生,(章君)资助他,让他完成学业;那些不遵循政教的,就处罚他。田赋的收入,都由主管书塾的人去管理。日常开支都会登籍记录,每月都会考察盈余亏空,一年结算两次。若有盈余就贮备起来,愈发买下田产来扩大书院的规模。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庭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以后,便让他们进入龙渊义塾接受学业。这些就是它大致的情况。 江浙行省参加政事石抹公听说此事后,嘉奖了章君,传发檄文让本郡官衙免除了他的徭役赋税,使(书院)不用再为此开支。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之后,接着又将它们镌刻到石头上,但又担心后人不能继承下去,便派遣使者来到我这里,请我为它作记。 古代建校兴学,虽然它们的规模有大小区别,但在引导百姓、匡扶正义上却是一致的。章君有这样的见识,不效仿时俗以积蓄钱财来作为富家之法。他兴建书院聘请老师,来继承发扬先人的宏伟计划。他立志宏大,功勋卓著。陈京兄弟为人乐善好义,协助他办成此事,如果不是适斋先生余泽庇佑,又怎么能做到这样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不要做损害书院之事导致争端,不要培植朋党互相抵触,这样差不多就能够不辜负章君的愿望。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章君兴办的书塾就能够传之久远了。 二、 1.D 夙:早晨。 2.A 都是介词,因为。B.前者为动词,像:后者为代词,你的。C.前者为语气词,无意义;后者为兼词,于此;D.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为动词,得到。 3.B ①是房玄龄被本州推举为进士,与太宗无关;②是高祖对房玄龄赞赏的话。 4.C “另看相看,有偏爱之意”错,这是太宗论功赞赏。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玄龄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连续了一百天,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到他,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自己的人,便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辅佐太宗),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纳聚拢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时,(玄龄)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情结好,每个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 玄龄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下马就可以写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从来不用打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深地了解事理,绝对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是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面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赶(出秦王府)。隐太子李建成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让他们穿上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替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 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晋爵邢国公,赐给实际封地一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贞观四年),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在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用全面的标准来选拔人才,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人才。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封玄龄为太子太傅,仍然掌管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太宗)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恰逢继母去,因而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赐给昭陵的墓地。不久,他又重回原来的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拨。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特别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 三、 1.C 讼:责备、自责。 2.B 介词,凭借。A.①动词,参加;②连词,和。C.①连词,却,竟然;②副词,才。D.①介词,替,给;②动词,是。 3.B ①是表现宋讷不愿做官。⑥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表现宋讷有智谋。 4.C “但开始时对其为人不了解不放心”说法错,其实皇帝派人观察、画像并在第二天询问他都是皇帝对他爱护与关心的体现。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宋讷,字仲敏,滑人。父亲寿卿,是元代侍御史。宋讷性格老成稳重,博学多闻。至正年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盐山尹,他放弃官位回家。洪武二年,皇帝征召儒士十八人编纂《礼》、《乐》等书,宋讷也参加了。事情做完了,他没做官而是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经由四辅官杜斅推荐,担任国子监助教。因讲经出色而被求的人尊崇。洪武十五年,被越级升迁为翰林学士,皇上命令他撰写《宣圣庙碑》,写得合乎圣意,赏赐的物品很丰厚。改任文渊阁大学士。他曾经因为天寒靠近炭火取暖,火舌燎到胁下衣袍,火烧到皮肤才觉察。皇帝下诏让他注意。没多久,宋讷升为(国子监)祭酒。当时有功大臣的孩子都到国子监跟他学习,一年(来学习的)贡士达到了上千人。宋讷为了严格执行学规,整天端正姿态讲课,从未虚度光阴,夜晚常住宿在学校里。洪武十八年,又开设进士科,选拔进士四百七十人有余。其中三分之二是太学的学生。皇上第二次考这些人,又是这样。皇帝大为高兴。写词褒扬赞美宋讷,太学的助教金文徴等人嫉妒宋讷,和吏部尚书余熂暗地里设计陷害宋讷,下达文书让宋讷辞职。宋讷去皇帝面前辞职。皇帝大惊询问后,很生气。杀了余熂、文徴等人。留下宋讷以前一样做祭酒。宋讷曾经得病,皇帝说:“讷有长寿的命相,是不必担忧的。”不久,宋讷的病果真好了。皇帝派画工暗中观察宋讷。画下他的肖像,(画上)宋讷正襟危坐,面有怒色。第二天入朝见皇上,皇帝问:“昨天为什么发怒?”宋讷吃惊地回答说:“有个学生快跑跌倒,把茶器打碎了。我因教育失误而感到惭愧,所以很自责。只是陛下怎么知道的呢?”皇帝拿出图画。宋讷叩头谢罪。 宋讷的长子叫宋麟,考中进士,被提升做御史官,出任望江主簿,皇帝惦念宋讷年老,召宋麟回来侍奉。洪武二十三年春,宋讷病很重,却还住宿在太学。宋麟请他回自己家住,宋讷训斥他说:“这正赶上了丁祭(祭孔的大典),敢不敬吗?” 祭祀完毕,把他抬回家,宋讷就死了,终年八十。皇帝悼念怜惜他,亲自写祭文悼念。又派官员到他家祭奠,替他置葬地。文官四品得到祭奠置葬的人,宋讷是第一个。正德年间,追封谥号文恪。 宋讷曾经应诏陈述边疆的事情,他说:“海内安定,只是沙漠还烦扰圣上忧虑。如果穷追远击,不免劳民伤财。陛下替皇子皇孙着想,最好是严谨边防罢了。巩固边防在于充实兵力,充实兵力在于开荒种地。汉名将赵充国把四万将士沿边疆分九郡驻扎,结果单于引兵退却。陛下最好在将领中选一些有勇有谋的人,以东西五百里范围划界分屯,制定法规守住要害,远近相互照应,遇到敌人就打,敌人离开就农耕。这是长久安定的计策。皇帝完全采纳他的方案。宋讷去世后,皇帝思念他。任命他的二儿子宋复祖担任国子监司业,告诫太学学生遵守宋讷的学规,违反的人罪当死。 四、 1.C 振:通“赈”,周济,救济。 2.D A.代词,他的/代词,他;B.代词,用在动宾短语后,相当于“的事”/代词,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C.连词,即使/连词,虽然;D.介词,给,替。 3.C ①说的是况钟故意迷惑别人的做法,不能体现他的“刚正”。③体现况钟的尽心职守。⑤说的不是况钟,而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 4.B 用本子记录善恶是用来进行奖善惩恶的,防止下属行奸作伪的方法是设置“通关勘合簿”。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来又升为郎中。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玩弄法律条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这里号称最难治的地方。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任职。他刚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裁决狱讼的文书。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的人请教询问,一切都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理或不办理。群吏大喜,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几天某件事本来应该办的,你们阻止我;另外一件事不该办的,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玩弄法律条文的时间太长了,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赃暴虐无能懦弱的全都罢黜。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免除繁法苛政,订立法令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朝廷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大力协助他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库存粮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况钟为政,细微详尽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册子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纳时(府吏)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输人员偷盗侵吞。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先前,皇宫中派出的采办及购买花木禽鸟的织造接踵而至,太守以下的小吏,经常受他们的笞缚。而卫所的军士常常欺凌虐待百姓。况钟在的时候,这些人都收敛起来不敢放肆,即使经过他管辖的地区的高官及别省小吏,都在心里面忌惮他。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的帮助的。有的人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啊。”(他)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见邹亮并授予他吏、刑二部司务的职务,后升任御史。 最初,况钟还是小吏时,吴江平思忠也凭借吏的身份起家,当上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平思忠的两个儿子到自己手下做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思忠家向来贫穷,但从未因为与况钟有旧恩而索取回报。人们都称赞他们两个。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重新起用他。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两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请求让况钟继续留任。皇上下诏让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苏州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祭祀。 第三课时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对于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考生应懂得学会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词义,推断原则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本题中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为C项。“贿”在句子中应解释为“财物、财货”。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的一类语法现象。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如使动;二是形容词、名词活用如意动;三是名词活用如一般动词;四是名词用做状语。文中“郑人病之”中加点词“病”为形容词活用如意动,译作“以……为病”“担心、忧虑”。与其用法相同的为B项,B项译作“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无能,而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A项“病”为形容词,“有病”;C项“病”为动词,“患病”;D项“病”虽有活用现象,但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使……有病”。 3.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并撮信息是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分析能力,难度又比准确理解文意高了一层。要做到能够准确地筛选信息,必须先读懂原文,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解题时可以使用排除法。本题要求考生从八句中找出能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A项中⑧是说明令名与品德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现子产治国以德。B项⑤是说人要是真正的喜欢一个人,必定会做有利于他的事情。解说什么叫做真正的喜欢,不能表现子产以民为本的品质。D项⑦是强调治国应因势利导,不是表现治国以德。通过排除,正确答案为C。 4.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是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相关的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题目中要求找出的是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A项中所拟题面“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人作为施政的依据”这一说法有误。结合原文中“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可知,民众的批评指责只是作为调整旆的参考,并不能作为施政的依据。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联欢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呢?人们早出晚归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他们)就好像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用忠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罅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厚道,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尹何)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会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子产说:“不行!人要喜欢(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喜欢(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喜欢一个人,却只是伤害他,那谁还敢希望得到您的喜欢?您拥有漂亮的绸缎,不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漂亮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二月,郑国公到晋国去,子产委随行的子西带去一封信将这件事告诉范宣子,信上说:“您治理晋国,四邻诸侯不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收很重的贡品,(我)侨对此感到困惑。侨听说群子掌管国家和大夫家室事务的,不是为没有担货担忧,美名,是传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有基础就不致垮台,您不也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贡品。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周有界标,民户编制和男地制度(很)有规律,相得益彰。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与政事一年,人们称赞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称赞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土田,子产栽培。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 二、 1.C 该:尽,皆。该涉,意为博览。 2.B A项,于,第一个为介词,在;第二个为介词,对于。B项,均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C项,而,每一个为连词,表顺承;第二个为连词,表修饰。D项,其,第一个为代词,表领属关系;第二个为代词,表指示。 3.B ①只是说孝文帝即位;④表现孝文帝擅长写文章,⑥表明孝文帝注意节俭。 4.D 原文说是“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高祖孝文皇帝,名宏,是显祖献文帝的长子,母亲是李夫人。皇兴三年夏六月辛末,他被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秋八月丙午,在太华前殿即位做了皇帝。 孝文帝虽然对大臣要求严格,用法律制约(他们),不放纵,但是生性宽厚仁慈。伺候皇帝进食的人曾经用热肉汤烫伤了孝文帝的手,又曾在食物中看到小虫之类的脏东西,他都笑着宽恕了。之前有宦官在太后面前诬陷孝文帝,太后大怒,打了他几十杖,孝文帝默默忍受,没有为自己辩白。太后去世后,也不因此而介意。 教文帝处理政事,没有不听从好的建议的。爱惜怜悯百姓,常常思考能帮助百姓、对他们有利的方法。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礼,孝文帝常常亲自参与,不因天冷或天热而感到厌倦。沿书的春意,他大部分都亲自推求考察。百官的大小事务,没有不留心的,务心做到细密周遍。孝文帝常常说:凡是做君主的,都担心不公平,担心不能以诚意治理天下,如果能做到公平和以诚待人,那么胡越之地的人也可以和他们亲如兄弟。孝文帝常常随意对史官说:“尽管直接记录现在的事,不要回避国家丑恶的事情。做君主的自己作威作福,史官又不记录,君主还会惧怕什么呢?”孝文帝出巡,有关部门上奏请求修路,孝文帝说:“稍微修一下桥梁,能够通车马就可以了,不必除草铲地使路面平坦。”凡是修整建造的,都是不得不修整建造的,不做不紧急的事情损耗民力。孝文帝到江南巡视时,也如同在内地一样,因军事必须砍伐老百姓的树林时,一定会留下丝绢来偿还树的价值,百姓的庄稼没有被损害和践踏的。 孝文帝一向喜欢读书,手不释卷,五经的要义,看过之后就能够讲出来,他的学问不是由老师传授的,而是靠自己探究其中的精华奥妙。史专百家,他没有没涉猎的。他还关于讲述《庄子》《老子》,尤其精通释义。孝文帝才华横溢,喜欢写文章,诗赋铭颂,全凭兴致,提笑可作。有了好的文句,马上口述命人写下来,等到写成后,不再修改一个字。自太和十年以后的诏书,都是孝文帝亲笑写成的。他留下的文章,有一百多篇。孝文帝喜欢有奇才的士人,其情如饥如渴。对进入朝中的贤才,根据他们才能的大小分封官职,常常在他们面前降低身份。悠闲超脱,不让世俗事务缠绕自己的心。孝文帝年少时善于射箭,力气很大。十多岁的时候就能用指头弹碎羊的大腿骨。射飞禽走兽时,没有不随心而射杀的。到十五岁的时候,孝文帝就不再杀生,射箭打猎的活动都停止了。孝文帝生性简相,常常穿着旧衣服,连所乘的马匹的装饰也只是铁和木而已。孝文帝高尚的志向,都是这一类的。 三、 1.D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2.D A.且:副词,将要/连词,表递近,况且;B.以: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C.其:句中语气副词,“哪里”“怎么”/代词,代南阁子;D.乃:都是副词,才。 3.B ①只是说明尉迟敬德归顺了秦王;⑥是说尉迟敬德居功自傲、粗鲁。 4.C “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的说法不妥,唐太宗只是对他进行了批评,并没有处罚他。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尉迟敬德,名恭,是朔州善阳人。隋朝大业末年,刘武周作乱,让他做了偏将。与宋金刚一起击败了永安王李孝基,活捉了独孤怀恩等。唐高祖武德二年,秦王在柏壁作战,宋金刚兵败逃往突厥,尉迟敬德集合剩余的队伍据守介休。秦王派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招降他,于是和寻相献城投降,跟从秦王一起攻打王世充。 恰逢寻相反叛,诸将怀疑尉迟敬德将叛乱,把他抓了起来。屈突通等人对秦王说:“尉迟敬德为人剽悍骁勇,现在抓了他,猜疑和叛乱之心已经结下,不赶快杀了他,后悔就来无及了。”秦王说:“不能这样。尉迟敬德若是一定反叛的话,难道会在寻相(造反)之后吗?”于是放了他,领他到自己的卧室内相见,对他说:“大丈夫凭义气相许,小的嫌怨不值得放在心上,我终不会因谗言而害了忠良。”于是赐给他一些金银,说:“你若是一定要离开,把这些作为你的盘缠吧。” 这一天秦王等在榆窠狩猎,恰逢王世充亲自率兵数万来挑战。单雄信,是王世充的猛将,骑马直接奔向秦王,尉迟敬德催马大喊着横刺过来,单雄信从马上掉下来,尉迟敬德于是掩护着秦王撤退,又率领士兵回来作战,大败王世充军。秦王看着尉迟敬德说:“近来大家都认为你会背叛我,我唯独确保你,并没有其他意思,可为什么报答我这样快呢?” 窦建德的军队驻扎在板渚,秦王命令李勣等作为伏兵,亲自手持长弓,令尉迟敬德拿着矟,攻打窦建德的营垒,大声地叫阵挑战。窦建德的兵出来,秦王于是领兵稍微后退,杀了数十个敌兵,众多的敌兵越发向前。埋伏的军队冲出,将窦军打得大败。当时王世充兄长的儿子王琬在窦建德的军中作使者,乘坐着隋帝用过的马匹,铠甲华丽齐整,出入于军队中在众人面前夸耀。秦王发现后,问:“谁能够把他捉过来?”尉迟敬德请求与高甑生、梁建方三人一起骑马前往,活捉了琬,牵着他的马回来,贼兵不敢追赶。 隐太子李建成曾经用书信招他来,赠给他一车金器。尉迟敬德拒绝说:“秦王对我实在是有再生之恩,正要拿生命来报答他的恩情。现在我对殿下没有什么功劳,哪敢承受这样的重赐?如果私下里答应您,就会怀有二心,图利而放弃了忠心,这样的人殿下又哪里会任用他呢?” 太子愤怒而停止了收买他。尉迟敬德把这事告诉了秦王,秦王说:“您的忠心就像山岳一样,即使积蓄成斗的金银(送您),又怎么能改变它呢?可是这恐怕不是自保的方法。”巢王李元吉果然派猛士来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打开屋门安然地躺着,刺客来到后,竟然不敢进屋。隐太子等于是在高祖面前说尉迟敬德的坏话,高祖下令要杀了尉迟敬德。秦王在高祖面前据理力争,尉迟敬德才得到赦免。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成为了皇太子。当时因受隐太子、巢王的牵涉而获罪的有一百多家,财产都将被没收,人都将被收入官籍(为奴)。尉迟敬德进谏说:“作恶的只是两个人,现在已经除掉了,若是再穷究余党的罪,这不是取得安定的办法。”于是这些人全都获得赦免。 曾经在庆善宫陪同皇上喝酒,有人排列在他的前面,尉迟敬德说:“你有什么功劳,(竟然)坐在我的前边?”任城王李道宗出面解说,尉迟敬德勃然大怒,挥拳将李道宗的眼几乎打瞎。太宗不高兴,宴会结束,召他来责备说:“朕看汉史,曾经奇怪汉高祖身边的功臣少有全身而退的。今天看到你的所作所为,才明白韩信、彭越被杀,并不是高祖的过错。国家的大事,只在奖赏与处罚,意料之外的恩惠不能够多次得到,自己多加勉励,不断地修正错误,否则将来后悔还来得及吗?”尉迟敬德叩头向太宗谢罪。 显庆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忠武”。 四、 1.A 大约,表约数,见《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其他三个词语的意思在初高中课本中都曾出现过, “漫”见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句,“比”见《陈涉世家》中“比至陈”句,“好”见《西门豹治邺》“是女子不好”句。 2.B 两个“之”都为代词,译为“她”,指“尼”。A项,前者介词,译为“在”;后者连词,表目的,译为“来”。C项,前者连词,表顺承,译为“才”;后者连词,表修饰。D项,前者连词,译为“因为”;后来介词,译为“替”。 3.C ①用“无妨”来侧面烘托“尼”武功之高强;②侧面表现“尼”体物入微,早有所料,非“武功高强”;③表现“尼”态度坚决,但不足以见其武功高强;④用动作之敏捷来侧面烘托其武艺高强;⑤脸上无丝毫倦怠,侧面烘托“尼”武艺之高;⑥正面描写。 4.B “在尼姑庵投宿时被贼人发觉”有误,由“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峭头”一句可知,是在“逆旅”的门口被贼人发觉的。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新城县令崔懋,在康熙戊辰年前往济南府。到章邱(即章丘)西面的新店的时候,遇见一个妇人,(她)大约三十多岁,头上挽着高髻,如宫中的打扮,高髻上戴着毡笠,身穿华美的带有彩色花纹的服装,脚着缠足女子所穿的鞋子,衣服装束得很紧。她腰佩宝剑,骑着一头黑色驴子,驴子非常有精神。这个妇人神采四射,前行的速度非常快。(崔懋)试着搭话道:“(你是)哪里人啊?”妇人停下来,随意地应道:“不知什么地方的人。”又问:“将要到什么地方去?”妇人又随意应道:“去该去的地方。”随即向东驰去,很快不见了踪影,快若飞鹰。崔懋说:“可惜我匆匆忙忙要赶赴济南府,没有时间去追赶她,这个妇人好像是个剑侠啊。” 我的堂侄 于是讲述了莱阳一个姓王的读书的人的话:顺治初年,他们县的县役护送几千两官银前往济南,用木箱装着银子。到了晚上,县役要抽空一个旅店,旅店主人拒绝了县役,并告诉他们在此镇西北一里多地的地方,有一个尼姑庵,凡是有行李包裹的,都往那儿借宿。于是令着县役前往。在县役刚进旅店时,门外有一个以红 包头的男子,相貌极为凶恶可怕。到了尼姑庵,进入庵门,庵内有三间房屋,坐西向东;北面是观音大士殿;殿的旁边有一小门,上着锁。敲门敲了很长时间,有一老妇人出来应答。(一行人)把原因告诉她,老妪说:“只管住在西面的房屋内,不会有什么损害。”县役们让人用红色笔写就的封条将山门封上才进入西面的房屋。当晚,县役们相互告诫不能睡觉,点亮灯烛,手持弓刀,来等待天亮。到了三更,大风突然刮了起来,山门哗地一声开了。众县役大惊,正面面相觑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大呼开门的声音,众人急忙拿起武器准备抵御。这时,房门已经打开,(大家)一看,就是那个戴红绡头的人。(那个人)只是手握一束香掷在地上,众县役就立即全部倒了下去。等到天明,县役们才苏醒过来,官银已经都没了。县役们急忙去市镇向旅店主人质问。旅店主人说道:“ (戴红绡头的)这个人时常在市井游逛(为非作歹),没有人敢去询问他是谁,只有抽空尼姑庵的旅客才能平安无事。今日(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去尼姑庵诉说了。但庵主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我必须亲自前往向她求助。” 到了尼姑庵,那个老妇人出来问原因,说:“莫不是为了昨夜丢失官银之事?”旅店主人说:“是的。”老妇人进去禀报。过了一会儿,尼姑出来,让老妪拿来蒲团,(尼姑)盘腿坐下。旅店主人跑下诉说此前官银被抢之事。尼姑笑着说道:“这个恶人竟敢到我这儿来施弄这样狡猾的手段,其罪当死。我应该为你们去惩处此恶人。”(于是,)回头示意老妪入内牵出一匹黑驴,尼姑取出一把宝剑,背在身上,骑着驴向南山径直驰去。(她)疾驰如飞,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不多时,尼姑徒步牵着驴回来了,手上拿着一个人头,驴背上驮着用木箱装的几千两银子,尼姑无丝毫疲惫之意。(她)进入庵门,呼叫肥役说:“过来!看看你们的木箱子,官府封印是否照旧?”县役们仔细查验,果然确实还是那样。尼姑将人头掷在地上,说道:“看看这贼人,我是否错杀了?”众人围上来一看,果然是那个戴红绡头的人。县役们围成一圈拜谢后离开了。等到他们从东边回来,再去拜访那个尼姑,尼姑庵早已空无一人。 那个尼姑挽高髻,化浓妆,穿着华丽,打着绑腿,脚着丝袜,十八九岁的样子,容貌美丽。市井中的人说:尼姑三四年前,和那个老妇人一起来到尼姑庵,不知道她们是什么地方的人。曾经有一个恶少在夜里闯入她的房间,结果被拦腰砍断,尸体抛在墙外,从此没有人再敢冒犯。 第四课时 一、 1.B 解析:完:缴纳(赋税)。 2.D 解析:A项第一个“而”,承接连词“就”;第二个“而”,转折连词“但”。B项第一个“以”,介词“由于”;第二个“以”,介词“把”。C项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后置句中。D项两个“于”,均表被动。 3.C 解析:①讲的是为地方官的最大难处为“催科”;④讨论为“令”之道;⑤议论今天与古代(在为官催科方面)的不同。均非讲“催科”之危害,故选C项。 4.B 解析:原文为“其子欲呜诸官”,还未告到官府处。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 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叫他們了。鞭打、刑罚下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赋税都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偶尔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医治驼背者而导致医死了人,还不如听任他驼背的样子也算是治愈了啊;做县令而导致百姓的死亡,还不如让赋税不一定全部徼纳也算是治理得好啊。即使这样,如果不仰赖圣明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却要官吏不做驼医,不害死人,做得到吗?哎!处在现在这个世道,且不说前代,就是追求像二祖时代,一年比一年减少赋税,一年比一年免除更多的赋税,亦是很遥远的样子,像今天与远古那样相隔久远了啊! 二、 1. C (先:……之前) 2.B A.而:均为连词,并列关系/因果关系;B.因,均为动词,趁着、趁机;C.之:音节助词/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均为介词,把/因为) 3.B ①表示鲁宗道勤奋刻苦有志气;②是鲁宗道的政治主张;⑥是表示鲁宗道的忠实;以上三项均与为人刚正的品德无关 4.A B.鲁宗道最终并没有因此而无奈辞职;(:.在七庙中设立牌位并不是章献太后的主张,更没有成为事实;鲁宗道也并没有“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鲁宗道要求太后出行应该跟在在皇帝后面,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这个说法也不尽正确;D.重用他的不是皇帝而是太后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小的对供成了孤儿,寄养在外祖母家。舅舅们都是行武之人,很轻视宗道,宗道越发帮受读书。(宗道)拿着自己所写的专章拜见成纶.戚纶很器重他。(后来)宗道中了进士,做了濠州定远尉,两次调动任海盐县令。县东南原来有小河;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称这个水利工程为“鲁公浦”。 天禧元年.朝廷开始诏令两省设置六名豫官,考核宗道的政绩为上等,两省首先提拔宗道与刘烨担任右正言。(过去)谏官的奏章都要通过“阁门使”才能送到皇帝手中,并且谏官无法向皇帝面陈意见.鲁宗道请求当面与皇帝论事.奏章通过”通进司”直达皇帝,于是成了定例。宗道从传闻得知的事情,在朝廷上进谏多次.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后来趁回答皇上问话之机,宗道为自己辩解说:“皇上任用我.难道只是想让我徒有纳谏的虚名吗?我为自己不做事而白拿俸禄感到羞耻.请求罢免我的官职让我离去。”皇上反思了好长时间,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后来在大殿的墙壁上写上“鲁直”二字,大概是想念宗道。 章献太后执掌朝政,问宗道说:,“唐代的武后是个怎样的君主呢?”回答说:“她是唐代的罪人,差点危害国家。”太后默不作声。当时有人请求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拉.太后问辅臣们,大家都不敢回答。宗道不赞成这么做,说:“如果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君主怎么办?”有一天。仁宗皇帝、太后将一同到慈孝寺去.想先安排太后坐辇车在皇帝前边走,鲁宗道说:“丈夫死了跟从儿子,是妇人立身的道义。”太后就立即改为在皇上的车子之卮乘辇前往。.当时很多当权者都让自己的孩子在馆阁读书,宗道说:“馆阁是培育天下英才的地方,怎么是纨绔子弟们凭父辈的恩泽待的地方呢?”枢密使曹利用依仗权势骄横跋扈,宗道多次在皇上面前指责他,从贵戚到当权者都怕他,把他看成“鱼头参政”,因他姓鲁,而且说他的秉性像鱼头那样硬。两次升职做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病重的时候,皇上亲向来慰问,赐给他白金三千两。死了以后,太后亲自去祭奠他,追封他为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毅正直,痛恨邪恶,不能容忍.遇到事情敢于说话,不注意细枝末节。做谕德时.住得离酒馆很近,曾在出征途中到酒肆喝酒,遇到真宗紧急召见,派去传旨的使者到他家中’等了很久,他才从酒店回来。到了宫中.使者要先进入禀报,就给他打招呼说:“皇上如果怪罪鲁公为何来得这么迟,该找个什么的理由回答呢?”鲁宗道说:“只管将实情告诉皇上。”使者说:“(如果)这样,那么鲁公就获罪了。”鲁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蒙君王,就是做人臣的大罪过了。”到了真宗那里,真宗果然诘问他(为何迟迟而来),使者就完全按照鲁宗道所说的话如实向皇上禀报。宋真宗责问鲁宗道.鲁宗道谢罪说:“有老朋友从家乡来,我家贫,没有像样的杯盘,所以就到酒店去招待他。”真宗听了不但未怪罪他,而且认为鲁宗道忠实可大用,并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刘太后。(真宗死后)刘太后临朝.鲁宗道就得到提升重用。 三、 1.B 延:招请。 2.A A项,均为介词,替。B项,都是连词,表修饰/表顺承。C项,均为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引出对象,在。D项,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介词,凭借……身份。 3.A “为难而可喜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是变灾难可喜可贺的事情了”,A项,两句话都是促成“为难而可喜者也”这一变化的游说之言。 4.C 蔡泽劝说范睢时,是劝范雎将相位让给更为贤明的人,而不是“让给自己”。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至于(国君)知道(臣子)所要劝谏的内容,虽然接见了(来劝谏的臣子)却拒绝接受他的意见,但最后还是言听计从了,这又是变灾难为可喜可贺的事情了。 秦穆公俘获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往秦国拜见秦穆公,在王城订立盟约,他将替晋国游说(秦穆公)是毫无疑问的。秦穆公问道:“晋国和睦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见知短浅的人说一定要(向秦国)报仇,君子说一定要(向秦国)报答恩德。”秦穆公又说:“你们国家认为你们君主(指晋惠公)的命运如何?”阴饴甥回答说:“见识短浅的人认为他不会被释放,君子则认为一定会让他回晋国去的;把恩德变成仇怨,秦国一定不会这样做的。”泰国终于让晋惠公回国了。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赵太后不肯, 说:“谁敢再说让长安君作人质的事,我—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请他进来,知道他必定是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来。左师从容落座,先问太后身体如何,接着请求太后恩准让他的小儿子当个宫廷的黑衣卫士。太后说:“男子汉也爱怜自己的小儿子吗?”左师问答说:“胜过妇人。”之后就谈到了太后的女儿燕后,接着深入探讨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绩而封侯的子子孙孙,灾祸(最终)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情况。太后醒悟后,左师随即问道:“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立身处世?”太后说:“听凭您安排长安君吧。”于是将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 范雎在秦国逐渐被疏远,蔡泽到了秦国,让人公开讲一些激怒范雎的话,说:“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人,他只要—见到秦王,必定要夺去范雎的相位。”范雎说:“百家的学说,我都了解,众人的雄辩,我都挫败过,这个人怎么能夺去我的相位呢?”(于是)派人找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说要取代我为相,有这事吗?”蔡泽回答说:“是这洋的。”随即引用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例子。范雎知道蔡泽要让窘迫从而说服自己,就故意说:“杀身成名,为什么不可以?”蔡泽生命、名声都能保全的道理诱导他,极力以闳夭、周公的忠正圣明说服他。现在秦王在不背弃功臣方面,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样,而范雎的功绩也比不上闳夭等人,规劝他把相印归还秦王,把相位让给更为贤明的人。范雎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失去了自己昔日的雄辩,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招请蔡泽入室待以上宾之礼。最后取代范雎作宰相的就是蔡泽。 秦始皇曾将生母放逐出秦都,下令说:”有敢来以太后之事为谏的杀无赦”。已杀了二十七人。茅焦请求入宫劝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烹杀他。茅焦列举夏桀、殷纣狂妄背理的行为加以责备,话还没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言出于爱,蔡泽之说激发于理.至于茅焦真是所谓老虎嘴里拔牙了。范雎曾亲自使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突然就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呀! 四、 1.B(旋:马上,立即) 2.A(A中两个“遂”皆译为“就”;B中前一个“以”是介词“把”,后一个是介词“因为”;C中前一个“则”是“就”,后一个是“但是,却”,表转折;D中前一个“乃”是“于是就”,后一个是“才” ) 3.B(其中①④明显不能体现岳钟琪的胆识与谋略,只是在直接陈述事实) 4.C(“巧妙利用了三十三家台吉间的矛盾”错,原文 “昨其母与弟红台吉二酋密函乞降”, 应是罗卜藏丹津与其母、弟间的矛盾)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康熙戊寅年间,噶尔丹被朝廷打败并去世,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接受朝廷辖制,被封为和硕亲王。他的儿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罗卜藏丹津自己认为青海、西藏过去都是他们的领地,企图恢复先人基业。正赶上世宗刚刚登上皇位,他就在雍正癸卯年发动叛乱。世宗命令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让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讨罗卜藏丹津。 吴地有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强横无礼,喜好勇力,被仇家诬陷为太湖盗,逃亡塞外,跟随蒙古健儿干盗窃马匹的勾当时间很久,于是自己也就非常喜爱马。一日,他看见岳钟琪骑的是一匹名马,于是就在夜里翻墙跳入藏匿于马厩中,准备盗走那匹马。不到三更天的时候,岳起床巡视,亲自喂马,某不能继续隐藏,被擒拿。岳上下打量他并问:“你是行刺的还是盗马的?”某回答说:“盗马的。”岳又问:“你是白天擅自闯入的还是夜里翻墙而入的?”回答说:“翻墙而入。”岳微微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喂完马,岳命令他跟随进入房中,赐给他一杯酒喝,随后脱下衣服休息。天刚亮的时候,岳起床,招呼盗马人一同去大将军府,岳先进入大将军府,过了好久,有人打开军门高声传呼:“岳将军的随从某某,接受赏赐担任守备一职,应当效力于将军部下。”岳钟琪很快走了出来,上马回头对他说:“壮士好好努力吧,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 等到岳钟琪征讨西藏时,吴人某也随从行。傍晚时,岳钟琪站在营门,下命令说:“这次出征并非征讨西藏,而是因为青海首领罗卜藏长入以来就应当要受稽朝廷的讨伐,昨天他的母亲和他的弟弟红台吉两个首领秘密来函乞求投降,机不可失。”于是拿出珠宝一袋,黄金二饼,回头对吴人某说:“先派你去把叛贼的母亲召来,叛贼所住的帐篷,外面有网绳结成的城墙,上面挂满了金铃,稍有触动就有人知道,不能善于逾越的人是不能进入的。叛贼营中有四顶帐篷,上面挂有三盏红灯的,是他们母亲的,对面的大帐中住着罗卜藏,左右的大帐分别住着丹津、红台吉二个敌酋。珠宝和黄金将要作为对他们的犒赏。这是重大的事情,你要好好地去干呵。”解下腰中的佩刀交给了他。 吴人某接受命令出营,天降大雾,走了三十余里,到了叛贼的网城。腾身越入,见大帐中灯烛明亮,叛贼母亲坐于上座,二个敌酋侍坐一旁,(他们见了吴人某)大声喝问:“什么人?”吴人某说:“年大将军认为阿娘通情达理,知道事情的顺逆,所以派奴才我来问好,带来宝贝奉赠阿娘,黄金二饼馈赠给两位台吉。”二人听说以后,非常高兴表示感谢。吴人某于是就骗他们说:“将军在十里外的地方等待阿娘,阿娘赶快去吧!”三人面面相觑有些犹豫,吴人某解下腰中佩刀厉声说:“去就要快去,如果不去,我还要回去禀报将军。”他们的母亲说:“好一个蛮子(北方少数民族对当时南方人的称呼),我们一起走吧。”翻身上马,和二酋以及随行十余个骑兵同行,走了不到十里,岳来迎接。很快,前山火光起,两边山道的大炮击发,清军斩杀了叛贼母亲与二个敌首领回到军营。第二天,密探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经逃往准噶尔部落,岳钟琪令命用长竿挑叛贼的三颗人头示众,其余三十三家台吉都震惊恐惧,乞求投降。 有人说,岳钟琪兵至哈达河时,攻打守地的叛贼,追击奔跑一昼夜,士卒马匹饥渴,塞外严寒地冻(四处无水),这时,忽然见地上涌出泉眼流成溪流,万马欢腾饱饮一顿,于是能奋力追入大山之中,歼杀叛贼二千名。罗卜藏丹津陷入绝境无计可施,于是就放出平日所养的野骡,驱赶它们直奔岳军阵前。骡子尾巴上有火焰腾起,众军非常吃惊恐慌,岳说:“这是火牛阵的老办法罢了,只能用一次而不能用两次啊可。”于是命令士卒们各拿长矛向前直奔,又用强弩一百余把尽力射杀它们,骡子感到疼痛,都反身往回奔跑,罗卜藏丹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