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演练: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演练: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1.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了“道统”思想。他所说的“道”,最 有可能是( ) A.儒家的仁义思想 B.道家的无为学说 C.佛教的忍耐说教 D.法家的法治理念 解析:韩愈是儒学大师,他激烈反对佛、道,率先提出了复兴儒 学的主张,因此,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 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 ) A.致力于复兴儒学 B.主张儒、佛、道并重 C.创立了理学体系 D.提出“致良知”学说 解析: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开启了宋代学者复兴儒学 的新局面,为理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B 项与韩愈主张不符;C 项发 生于宋代;D 项是心学家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答案:A 3.“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 统治。”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 ) A.朱熹 B.二程 C.董仲舒 D.王阳明 解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 救统治”表明心是万物的本原。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是 万物的本原,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 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 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 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 ) A.世界本原之争 B.求理途径之争 C.理的内涵之争 D.理气关系之争 解析: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之源在于天理,陆九渊把 “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二者对于世界的 本原认识是相同的,A 项错误;朱熹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在心外, 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穷理的途径不一样,B 项正确;理的内涵 是一样的,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与气的关系,D 项错误。 答案:B 5.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 性。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 ) 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 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C.适应明初的社会稳定 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 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途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A 项错误;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 道德修养,这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B 项正确;王阳明生活在明 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C 项错误;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D 项错误。 答案:B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 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 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 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王阳明(1472—1529)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 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 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他认为:“知之 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 离。”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集大成 者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2)结合材料二,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分析其思想产生的背 景与影响。 答案:(1)人物:朱熹。 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 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主要思想:注重从自己的内心活动出发去认识事物;知行合一、 致良知。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萌芽;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 化、理学的烦琐。影响:通过自我反省,加强道德自律,注重社会秩 序,维护封建专制。 基础巩固 1.宋代佛教强调 “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 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 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 A.佛道的思想冲击 B.佛教的中国化 C.儒佛的思想融合 D.儒学的政治化 解析:A 项表述与题目中“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不相符, 题目中并未提到道教,故 A 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佛教与儒家的关系 和佛教的作用,B 项表述不太准确,故 B 项错误;C 项表述与题目中 “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相符,故 C 项 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学已经政治化,与题意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2019·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 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 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 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 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 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 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 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 B。 答案:B 3.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 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解析:儒家学者强调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但不合题意,故 A 项 错误;儒家学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但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 据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以得出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 所强调的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故 C 项正确;“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不 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其学说的出现, 使理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并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理学成 为“显学”主要是因为其( ) A.适应君主专制加强需要 B.受到朱熹完善达致成熟 C.吸收佛道思想更为系统 D.强调格物实现内心修养 解析:“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显然有利于封建统治, 故 A 项正确;“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扶为‘显学’”强调对封建统治的作 用,而不是学说本身,故 B 项错误;“其学说的出现,使理学发展到了 成熟阶段”不能体现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没有体现对统治者的用处, 故 C 项错误;理学成为“显学”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图,而不是理学的 修养方法,故 D 项错误。 答案:A 5.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提出求理的方 法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理方法,故 A 项错误;“心即理也” 是陆九渊的世界观,并非求理方法,故 B 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就是 理,因此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故 C 项正确;致良知是王阳明提 出的认识论,故 D 项错误。 答案:C 6.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 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解析: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他们都是面对佛道思想对儒 学思想的冲击而展开的复兴儒学的运动,其目的就是重建儒家文化新 秩序,使儒学更加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以更好地起到稳定社会 秩序的作用,故 A 项正确;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发展儒学,而非达到 三教一统,故 B 项错误;理学的形成还是致力于思想的重建而非要进 行政治改革,故 C 项错误;理学使儒学哲学化而非通俗化,故 D 项错 误。 答案:A 7.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 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唯陛 下察之”。此举( ) A.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D.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解析:从材料中南宋大臣不敢迎合圣意、不敢违背规则免除惩罚、 不敢侥幸渎职,可知当时大臣严格律己,行使自己的为国、为民的责 任,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大臣的为官态度,没有体现大臣监督 他人,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大臣要尽责尽职的决心,没有涉及 大臣规劝皇帝,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大臣的尽忠职守的决心, 没有反映君臣的权力之争,故 D 项错误。 答案:A 8.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 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 C.反省内心恢复良知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解析:天人感应思想在于限制君权,题干未提及,故 A 项错误; 格物致知即深刻探究万物,掌握天下之理,与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 月”相悖,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月……赏心何必中秋 节”,可知这是心学,此诗的作者是王阳明,故 C 项正确;穿衣吃饭即 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故 D 项错误。 答案:C 能力提升 9.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 《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 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 ) 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解析:宋代家学的传承中蕴含儒家传统道德,不等同于封建迷信, 故 A 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的三纲五常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风气 走向僵化,故 B 项错误;儒学影响家庭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儒学走向世 俗化和社会化,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国家对理学的态度,故 D 项 错误。 答案:C 10.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 “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 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 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 A.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提倡“知行合一” D.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 解析:从“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反映 了宋明理学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理论的大众化,故 选 A 项。 答案:A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 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 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二 太仆寺卿正霍子衡要儿子从死,理由是:“吾国之上卿, 君亡与亡。吾今从君,汝曹亦当从父。”其长子亦以为:“父死君,子 死父,奚为不可?” ——屈大均(明清时)《皇明四朝成仁录》 材料三 对父子一伦的考察,却使我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你 不难读到读书人笔下的妻、妾,或含蓄或一往情深,却难以读到儿子 笔下形神兼具的父亲。由此也不难推想父子这一种关系的“压抑性”。 ——赵园《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 大夫的生活世界》 (1)材料一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 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士大夫在忠、孝抉择 问题上的主流态度及其产生的思想源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该学者在研 究过程中遭遇“困难”。 答案:(1)核心观点: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目的:维护封建统 治秩序的合理性。 (2)态度:先忠后孝,天经地义。 思想源头:程朱理学是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强调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3)因素:儒家思想抑制父子人伦,儿子受制于其家庭角色,不敢/ 不宜/不便书写尊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