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创新大一轮(精致教师用书)鲁教版:第十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7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地理创新大一轮(精致教师用书)鲁教版:第十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7讲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第27讲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阶段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以世界或我国某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差异 ‎2.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温馨提示】 “区域”和“地域”的异同 它们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 ‎4.区域的特征 区域特征 含 义 实践意义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区域开发要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差异性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普遍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发展 开放性 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区域差异的形成: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差异+地形的影响→自然环境差异→社会经济差异。‎ ‎2.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日本 英国 自然环境 相似性 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温暖湿润 位置 亚欧大陆东侧 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 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 森林覆盖率高 以草地为主 水文 河流短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多有运河连通 矿产 贫乏 煤、铁、石油 经济发展 相似性 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 经济特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 其布局 临海型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占突出地位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世界工厂”之称。“资源型”布局为主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发达 人口与 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向海外大量移民 ‎3.我国的区域差异 ‎(1)成因: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降水:受夏季风影响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3)具体划分(如下图)‎ ‎①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②界线:Ⅰ大致与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致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Ⅲ大致与3__000米等高线一致。‎ 三、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 区域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 考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 ‎(1)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在大洲、国家中的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地理位置。‎ ‎(2)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生物、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并着重进行对区域的突出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和区域发展优势因素、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的分析。‎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2018·福州一模)纳马夸兰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肉植物“王国”。下图示意纳马夸兰地区位置及其雨季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百帕)。据此完成(1)~(2)题。‎ ‎(1)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雨季时的水汽来源主要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2)多肉植物叶小、肉厚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昼夜温差大 B.干旱的气候 C.径流量丰富 D.多雾的环境 解析 第(1)题,注意该区域位于30°S以南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雨季受盛行西风影响。另外图示气压值也能反映该地西侧气压较高。第(2)题,“叶小”是为了适应降水少而减少蒸腾,“肉厚”则储存有机质多,说明光照强,故反映了当地干旱的气候特征。‎ 答案 (1)D (2)B 区域图的判读方法 ‎(1)区域图类型:大尺度区域图(大洲)、中尺度区域图(国家、地区)、小尺度区域图(省、区等局部图)。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小尺度区域图更加多见。‎ ‎(2)区域图的组成:图名、图例、经纬网、辅图。‎ ‎(3)区域图判读方法:判读区域地图时,关键在于据图中的信息进行定位及获取答题所需的有效信息。‎ 考法一 江苏地理特征分析 ‎1.(2017·课标Ⅱ,1~3)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解析 本组题目主要考查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第(1)题,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后黄河改由山东入海,淮河故道淤塞,因此作为南北方分界的标志,在洪泽湖以东部分缺少明显的自然地物标志。第(2)题,由于长江的阻隔作用,造成苏南苏北地域联系不便,自然和人文地理地域分异明显。第(3)题,当代背景下,促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等;本区域南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进入21世纪,交通是促使本区域经济广泛合作、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 答案 (1)C (2)D (3)D 考法二 区域地形、水文特征分析 ‎2.[2015·课标Ⅱ,37(1)、(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水流流向以及文字材料体现的灌溉水流方向可以判断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第(2)题,黄河含沙量大,因此必须解决灌渠泥沙淤积问题。‎ 答案 (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 ‎(2)问题:泥沙淤积。‎ 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考法三 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影响 ‎3.(2016·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10分)‎ 解析 注意文字材料提示,坐北朝南的房子,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理解落叶和常绿的区别,根据图中树木种植的位置,推断出传统民居植树的作用,夏季遮阴,冬季让阳光射入室内。‎ 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4.(2017·海南地理,9~11)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1)~(3)题。‎ ‎(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 ‎ ‎(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缓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 第(1)题,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第(2)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第(3)题,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由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 答案 (1)A (2)B (3)C 考法四 区域河流特征分析 ‎5.(2014·海南地理,18~20)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读下图,完成(1)~(3)题。‎ ‎(1)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3)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地形及河流流向判断:甲位于河流上游,丙和乙位于中游,丁位于下游。因此A正确。第(2)题,通过图示分析,乙位于地势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最适宜建大坝,因此选B项。第(3)题,若山脉先形成,河流应平行于山脉延伸,即纵列分布,不会将山脉切开,更不会穿行山脉,因此A和B错;只有河流先于褶皱形成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河流穿行山脉,C正确。‎ 答案 (1)A (2)B (3)C 考点二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结构、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2016·上海地理,15~16)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据此回答(1)~(2)题。‎ ‎(1)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 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 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 ‎(2)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际流动约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约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约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约占45%,最大,以县内流动为主。A正确。第(2)题,图示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和省内县际间人口流动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间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间经济差异变大。‎ B正确。‎ 答案 (1)A (2)B ‎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考法一 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 ‎1.(2016·浙江文综,7~8)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第(2)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1.76)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0.80)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0.62)和江苏(0.6)较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0.91)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项错误。‎ 答案 (1)B (2)A 考法二 水文特征差异比较 ‎2.[2014·课标Ⅱ,36(2)、(3),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2)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题,影响泥沙含量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的地形、植被、土质状况等因素。图中显示了两河流经地形区的差异。叶尼塞河由高原流向平原,地势落差大,流速快,侵蚀强,河流含沙量大;而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区,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第(2)题,影响鱼类资源丰富与否的原因主要从水温高低、营养物质多少角度考虑。鄂毕河注入北冰洋,河口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河口结冰时间长,冰层厚,活动空间小,鱼类成活率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沼泽植物吸收,很难到达河口,不利于河口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纬度高,冰层厚,营养物质和饵料也较为贫乏,不利于鱼类成活。‎ 答案 (1)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2)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 [典 题 示 例]‎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读以下材料,完成有关问题。(24分)‎ 材料一 下图为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材料二 下表示意广东、湖南两省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 地区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元)‎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广东 ‎1980‎ ‎249‎ ‎33.2‎ ‎41.1‎ ‎25.7‎ ‎70.6‎ ‎17.2‎ ‎12.2‎ ‎480‎ ‎2005‎ ‎21 701‎ ‎6.3‎ ‎49.5‎ ‎44.2‎ ‎32.0‎ ‎39.7‎ ‎28.3‎ ‎23 603‎ 湖南 ‎1980‎ ‎192‎ ‎42.3‎ ‎40.2‎ ‎17.5‎ ‎77.0‎ ‎14.1‎ ‎8.9‎ ‎365‎ ‎2005‎ ‎6 473‎ ‎19.4‎ ‎40.2‎ ‎40.4‎ ‎48.6‎ ‎21.5‎ ‎29.9‎ ‎9 616‎ 材料三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 ‎(1)比较湖南、广东两省地势特征的显著差异,说出两省地域联系的地形屏障。(6分)‎ ‎(2)依据材料二,比较广东、湖南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10分)‎ ‎(3)湖南、广东两省在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8分)‎ ‎[尝试自解] (1)                            ‎ ‎(2)                                  ‎ ‎(3)                                  ‎ ‎                                   ‎ ‎[样卷评析]‎ 样卷 展示 得分:16分 样卷 剖析 失分原因:(2)小题没有据表中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较湖南、广东工业化水平(程度)高低,扣2分。‎ ‎(3)小题一是答题要点不全,二是要点没有展开,合作关系没有说透。这类问题往往是学生的短板。扣6分 标准 答案 ‎(1)湖南省总体上南高北低(2分),广东省总体上北高南低(2分)。山地(南岭)横亘(2分)。‎ ‎(2)与湖南省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或答:与广东省相比,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每点2分)‎ ‎(3)湖南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可为广东提供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广东为湖南提供资金、技术;湖南可承接广东部分产业的转移;共同培育品牌,共同建立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每点2分)‎ ‎[答 题 模 板]‎ ‎1.自然要素差异对比 要素 关键词 规范答题术语 地理 位置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 气候 气候类型 气温 降水 年较差 光照 灾害 属于××气候;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易受××灾害影响 地形 地形类型 地形特征 地势 以××地形为主,地形××;地势××高××低;多××地貌,地质××‎ 水文 内流河(湖)‎ 外流河(湖)‎ 水文特征 为内(或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 植被 覆盖率 植被类型 以××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2.人文要素差异对比 要素 关键词 规范答题术语 人口 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 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人口就业压力××‎ 城市 数量 规模 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 布局 城市化 ‎;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 产业 交通 科技 类型 利弊 社会 经济 交通 科技 以××产业为主,农业地域类型为××;工业类型为××;利(弊);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科技水平高(低)‎ ‎[应 用 体 验]‎ ‎(2018·豫北五校联考)结合新疆(图a)和海南(图b)简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南疆地区和海南岛城市分布的差异并指出影响因素。‎ ‎(2)指出南疆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并说出其与海南岛相比生产的突出优势。‎ 解析 第(1)题,南疆地区的城市都分布于河流沿岸,与水源有关;海南岛的城市分布于沿海地区,与地形有关。第(2)题,南疆地区水源短缺,农业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因而为绿洲农业,与海南岛相比,其突出优势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答案 (1)南疆地区:沿河流分布,影响因素为水源;海南岛分布于沿海地区,影响因素为地形。‎ ‎(2)类型:绿洲农业。优势: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 A.河流、明确的 B.湖泊、模糊的 C.交通线、模糊的 D.山脉、明确的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A.化学工业 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 D.纺织工业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第2题,由图可知,该区域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捷;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答案 1.D 2.C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首都核心功能,即作为首都所承担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为京津冀产业结构及其联系图。读下图,回答3~5题。‎ ‎3.图中a,b,c,d所代表的含义是(  )‎ A.a为第一产业 B.b为第三产业 C.c为第二产业 D.d为技术扩散 ‎4.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会使北京(  )‎ A.a增强 B.b减弱 C.c不变 D.d增加 ‎5.与天津相比,河北承接北京的“非首都职能”的有利条件是(  )‎ A.资源较丰富,经济实力较强 B.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更完善 C.城市规模大,产业密度小 D.交通和住房压力小,环境容量较大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a箭头方向由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可判断为技术扩散;图中b,c,d表示各地区不同产业的不同比例,通过北京地区饼状图显示的各产业不同比例可知,b所占比重最大,应为第三产业,c所占比重最小,应为第一产业,则d为第二产业。故B项正确。第4题,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会使北京第一、二产业比重减少,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技术扩散加强。故A项正确。第5题,与天津相比,河北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实力较差,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城市规模小,产业密度小,交通和住房压力小,环境容量较大。故D项正确。‎ 答案 3.B 4.A 5.D ‎(2018·福建莆田期中)下图为西亚某区域图,乙湖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22米,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据报道,乙湖的水位正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干涸不是没有可能。据此完成6~7题。‎ ‎6.乙湖水位最低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造成①②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距海远近 解析 第6题,死海主要受约旦河补给,受西风带来的降水的影响,约旦河冬季水量相对较多,夏季较少,故死海夏季得到的补给量最少,且该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故死海即乙湖夏季水位最低。第7题,图中①地位于死海西岸,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②地位于死海东岸,海拔较高,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多。‎ 答案 6.B 7.A a、b、c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读下图回答8~9题。‎ ‎8.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b—②、c—③ B.a—②、b—③、c—①‎ C.a—③、b—①、c—② D.a—②、b—①、c—③‎ ‎9.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  )‎ 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 D.GDP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 解析 第8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b、c、a;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b—③、c—①、a—②。第9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企业大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该城市此时最可能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答案 8.B 9.C ‎(2018·兰州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11.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解析 a时期第一产业为55%,第二产业为20%,第三产业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b时期第一产业为20%,第二产业为55%,第三产业为25%,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低,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要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c时期第一产业为15%,第二产业为30%,第三产业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根据各点的产业数值可以看出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答案 10.A 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8·长沙一模)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4分)‎ 该国沿海地区平均最高气温31.3 ℃,平均最低气温23.8 ℃。山区平均最高气温26.1 ℃,平均最低气温16.5 ℃。无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别,雨季为每年5月至8月和11月至次年2月。西南部降水最多,东北部次之,西北部和东南部最少。各地年平均降水量1 283~3 321‎ 毫米不等。该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是红茶。该国亦为世界三大产茶国之一,国内经济深受产茶情况的影响。‎ ‎(1)简述该国主要气候类型和降水的季节分布特征,并分析东北部降水多于西北部和东南部的主要原因。(6分)‎ ‎(2)分析该国成为世界三大产茶国的优势区位条件。(6分)‎ ‎(3)该国国内有人提议在图中Q处修建跨海大桥连接P国,你的意见如何?说明理由。(6分)‎ ‎(4)试分析Q处海水流向及其形成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可依此知识分析降水特征。第(2)题,可结合茶树的生长习性、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应结合该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从自然障碍、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该处属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可从季风对洋流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 (1)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或5月至8月)和冬季(或11月至2月)降水多,尤以夏季多,春秋降水少。‎ 原因:①冬季风(东北风)经过孟加拉湾海域(或经过海洋)带来丰富水汽;②东北部处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不论是夏季风还是冬季风,对西北部和东南部影响都相对比较小。‎ ‎(2)坡度适中,全年温暖,降水丰沛,土壤呈酸性,适合茶树生长;生产经验丰富;政策扶持;等。(任答三点)‎ ‎(3)同意。理由:从经济能力、技术水平、双边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科技交流等方面回答。(或答不同意。理由:从经济能力、技术水平、双边关系、建设难度等方面回答)‎ ‎(4)该区域属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范围,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导致Q处海水夏季向偏北方向流动,冬季向偏南方向流动。‎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匹兹堡位于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曾有美国“钢都”之称;武汉位于中国长江中游工业区,钢铁工业发达。两城市所在的工业区人口密集、制造业发达。下图为两城市所在区域图。‎ 材料二 二战后,匹兹堡钢铁工业受市场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从辉煌陷入困境。为振兴经济,匹兹堡开始实施“复兴计划”(如下图)。‎ ‎(1)依据图文信息,简述两城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不同区位条件。(6分)‎ ‎(2)比较两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条件差异。(8分)‎ ‎(3)概括匹兹堡振兴经济的成功措施。(8分)‎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两地的原料和能源差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两地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差距。第(2)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分析方法,既要比较自然区位差异,又要比较社会经济区位差异。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匹兹堡采取了大力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治理大气污染,改造城市环境等复兴措施,同时还有政府提供支持。‎ 答案 (1)匹兹堡附近煤炭资源丰富,武汉附近缺少煤炭资源;匹兹堡附近缺乏铁矿资源,武汉附近铁矿资源丰富;匹兹堡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发达,武汉工业基础薄弱,科技相对落后。‎ ‎(2)匹兹堡附近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武汉附近为季风水田农业。匹兹堡附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阴冷,热量较少,武汉附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热量丰富,雨热同期;匹兹堡附近土壤贫瘠,武汉附近为肥沃的水稻土;匹兹堡附近工业基础好,科技发达,武汉附近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科技较落后。‎ ‎(3)大力发展科技(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效益);政府提供支持(实现工人再就业,提供就业机会);治理大气污染,改造城市环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