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苏教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苏教版 (1)

‎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使学生通过猜想,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总结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周长概念,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现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 ‎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长方形有什么特征?正方形呢?‎ ‎ 长 ‎ 11‎ ‎ ‎ 宽 边长 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正方形有4条边,都相等,有4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边长。‎ ‎2.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单位:厘米)‎ ‎ 2‎ ‎ 2 1‎ ‎ 1‎ ‎ 3‎ 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3+2+2+1+1+1=10(厘米)‎ ‎2.揭示课题。‎ 师生小结: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 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11‎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在四周划上线。‎ 生2: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 师: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 全班学生交流。‎ 生1:篮球场是长方形,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 生2:篮球场的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 ‎ 11‎ ‎ ‎ 师:你准备怎样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巡视。‎ 师:大家讨论完了吗?‎ 生:讨论完了。‎ 师:现在我们全班进行交流。‎ 生1:可以这样算:依次加上四条边的长度。‎ 生2:先算2条长的和,再算2条宽的和,最后再加起来。‎ ‎ 生3: 也可以先算1条长与1条宽的和,再乘2。‎ ‎ 生4:刚才同学所说的我们小组都想到了。‎ ‎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我所想的你们都想到了。‎ 师:现在自己动手算一算。‎ 生:学生动手计算,教师巡视。‎ ‎ 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 11‎ 班进行交流。 ‎ 算法可能有: ‎ (1) ‎ 28+15+28+15=86(米) ‎ ‎ ‎ ‎ (2) 28×2=56(米) ‎ ‎15×2=30(米) ‎ ‎ 56+30=86(米) ‎ ‎ ‎ (2) ‎ 28+15=43 (米) ‎ ‎ 43×2=86 (米)‎ 师:为什么要乘以2?‎ 生:因为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师: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 学生小结:齐说喜欢第3种计算方法因为比较简单些。我认为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的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两条长加两条宽。‎ 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怎样算比较简便?‎ 生:这样算比较简便!‎ ‎ 28+15=43 (米) ‎ ‎ 43×2=86 (米)。‎ 因为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答:篮球场的周长是86米。‎ 11‎ ‎2.教学“试一试”。‎ ‎ (1)多媒体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 ‎ ‎ 25厘米 ‎ ‎ 师: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那么它的周长可以怎样算呢?‎ 生:学生观察正方形,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 生1: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可以用边长乘4。‎ 生2:把四条边加起来。‎ 师:同学们回答得让老师非常满意。现在你们开始计算吧。‎ ‎ (2)学生试做。 ‎ 计算方法可能有:‎ ‎(1)25+25+25+25=100(厘米) ‎ ‎(2)25×4=100(厘米)‎ 答: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 师:计算完了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用的是哪一种算法?‎ ‎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怎么计算它的周长的?‎ 学生小结:‎ 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依次加上四条边的长度。‎ ‎2.先算2条长的和,再算2条宽的和,最后再加起来。‎ 11‎ ‎3.也可以先算1条长与1条宽的和,再乘2。‎ 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1. 可以边长乘4‎ 2. 可以把4条边相加。‎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方法提示:‎ ‎(1)分清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 ‎ ‎(2)找出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 ‎ ‎(3)选择相应的方法计算。 ‎ 学生独立完成,在班内共同订正。‎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先量一量,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在班内共同订正。‎ ‎ ‎ ‎ ‎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 ‎ ‎ 宽30米 ‎ ‎ ‎ 长55米 方法提示:‎ 这个操场是长方形,根据长55米,宽30米,可以求出操场的周长。‎ 11‎ 小华跑了一圈就是跑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在班内共同订正。‎ ‎55+30=85(米)‎ ‎85×2=170(米)‎ 答:小华跑了170米。‎ ‎4.做“想想做做”第3、4题。 ‎ 方法提示:‎ 铝合金条是正方形的边框,铝合金条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根据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4列式。‎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80×4=320(厘米)‎ 答:大约需要320厘米长的铝合金条。‎ ‎ 四、全课总结。 ‎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师:怎样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回答:‎ 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依次加上四条边的长度。‎ ‎2.先算2条长的和,再算2条宽的和,最后再加起来。‎ ‎3.也可以先算1条长与1条宽的和,再乘2。‎ 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11‎ ‎1.可以边长乘4‎ ‎2.可以把4条边相加。‎ 师: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2. 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根据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长加宽,再用和乘2,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乘4计算。‎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开心吗?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 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1-42页。‎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然而,真理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诞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知识与技能方面: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的例题的安排是测量学校篮球场的周长。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又紧贴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有选择的使用,做了整合处理。 ‎ 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 11‎ 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让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另外,在探讨长方形周长公式时,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 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我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正如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所说:“(学生)所选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合理性,‎ 11‎ 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