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利川市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各高校晒出了今年录取通知书样本,各位考生、家长翘首以盼。其实,古代为激励士人勤奋 努力并扩大科考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制作了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古人曾用金粉 或金属粉制成一种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这就是“泥金”。“泥金” 手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高档装涂工艺,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将泥金涂饰在笺简上,用于进 士及第时报喜,这就是“泥金帖子”。“泥金帖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唐代已出现。 根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记载,朝廷会派人到进士及第的考生家中,传送泥 金帖子,以此来报登科之喜。泥金帖子一直沿用到宋朝,如杨万里的《送族弟子西赴省》诗中“淡 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 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也称为“榜帖”。根据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金花帖子》记载, 唐朝进士及第后,朝廷会发放素绫为轴贴上金花的“金花帖子”。到了宋朝,金花帖子仍是主要 的录取通知书。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提到:国家初期,遵循唐朝惯例,对进士登第的考 生,发放金花帖子。帖子是用当时泼洒金粉的顶级纸张制成,“长五寸许,间半之”。目前许多学 者认为这种金花帖子才是古人真正意义的科举录取通知书,是古代录取通知书中颇具价值的一 个。不过这种通知书也只延续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被朝廷取消了。 明朝,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明人王世贞的《觚不 觚录》中记载:考生考中乡试或者举子考中会试,郡县都一定会送上捷报。《儒林外史》中的范 进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第三回写到: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进 士及第的通知书,一般会写哪些内容呢?根据《容斋续笔·科举恩数》记载,北宋咸平元年孙仅 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先列出四位主考官,并请他们签上名字,标注上四个人的年龄、出生 日期,祖先的名讳、父亲的名讳以及祖父母去世的日期:最后才写状元孙仅,他的个人信息和四 位考官相同。宋朝州试的录取通知书则相对简单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籍贯、三代姓 名。明清时的录取通知书比较简单,直接写上考生的名次。如《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 这样写着: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查黄甲。明清时,捷报已有 专用印版,印好后直接填上被录取学子的姓名、名次等。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也要加 盖录取的专用印章,称为“过朱”。 古代送通知书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仪式,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通达学子家中,报喜 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 打打,热闹非凡。中榜者收到榜帖或喜报,一般会把它张贴在厅堂中最显眼的位置,以此光耀门 庭。 相较于古代,现代录取通知书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写的都是:某某同学被某某学校、某某学院、 - 2 - 某某专业录取,并于某某日报到。基本上会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一一邮寄到考生的手中。近年 来各大高校逐渐重视文化价值传递,录取通知书的设计,越来越重视创新和个性。清华大学的录 取通知书颇具创意。清华门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是清华大学的象征, 也是清华大学的二校门。清华大学 2018 年以来的录取通知书将这一元素融入其中,其上有一个 立体的“清华门”,它采用激光雕刻工艺,由 30 多件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手工拼接而成。 2020 年的清华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则采用横开本的形式,内页左侧为精美的插图页,以清华校 色紫色为主色调,提取校河、荷塘、荷花等清华元素,与清华学堂、二校门、大礼堂、日晷,体 育馆等系列标志性建筑相融合;内页右侧为录取通知文书,底纹由清华校花紫荆花造型组合排列 形成。通知书整体的设计理念突出了清华校歌中“永木清华众秀钟”,展现了“清芬挺秀,华夏 增辉"的清华风采。 从古到今,录取通知书的意义,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通知消息的层面。送达通知书的仪式感所蕴 含的对过去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显示出更大的魅力。 (节选自《录取通知书的进化史》 材料二: 8 月 19 日,三峡大学 2020 级本科新生动画版录取通知书发放。这是该校首次发放电子版录取通 知书。 据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版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快速便捷,可以让学生 及早感受到喜悦,更重要的是它上面有从高考报名系统导出的考生本人的电子照片,具有防顶替、 防冒领的作用。新生可通过扫描关注“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官方微信公众号,领取本人 的专属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图片还可保存,并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让亲朋好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喜 悦。 其实,电子录取通知书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早在 2014 年,西安交通大学就在高考录取工作中, 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来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 (摘编自《光明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用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既为了激励学子们努力地学习,也为了扩大 科考影响。 B. 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应该是唐代的“泥金帖子”,到了宋代这种帖子仍然是主要的录取 通知书。 C. 相较于古代,现在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具备通知消息的作用,更有肯定过去付出、寄托未来希 望的意义。 D. 电子录取通知书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具有防伪作用,还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些其 它的便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泥金技术在唐朝属于比较高档的装涂工艺,而进士及第后使用“泥金帖子”报喜,由此可知 进士出身富贵人家。 B. 北宋时期录取通知书的内容繁简不一,依据考试的级别填写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殿试较繁, 州试则相对简单。 C. 古代录取通知书要加盖录取专用印章,称为“过朱”,与现在录取通知书上加盖学校公章、印 有校长签名意义相当。 - 3 - D. 与传统纸质录取通知书相比,电子录取通知书具有更加安全便捷的独特优势,但却少了一些 送达时的现场仪式感。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 A. 引用论证 B. 事例论证 C. 比喻论证 D. 对比论证 4. 请简要概括录取通知书的古今变迁。(4 分) ①泥金帖子—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⑤录取通知书—⑥________。 5. 古今录取通知书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街灯不语 周建新 离开老家没过多久,就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我握着手机,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 几天前,干瘦佝偻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没有一点儿人 之将死的迹象,咋说没就没了呢? 我立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我眼前的背景, 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 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了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从市里到县里再到村里,平时仅仅一个小时的车程,出租车折腾了大半天,一直折腾到天黑,才 把我送进村里的大庙台前。奇怪的是,漫天漫地的雪却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是晶莹剔透。 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平时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 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圆月”的上方横着两片太阳能硅光板。 哀乐渐渐地冲进我的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步一个雪窝地往前走,一直走到三爷的家。三爷的 家门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能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领我 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才从人们七嘴八舌的言谈中,理出三爷的死因。 三爷是在太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听不到声音的三爷,没有意识到现代科技已经替代了他 的街灯,依然生活在三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他立刻呆若木鸡了, 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 村支书一拍脑门儿,忘了三爷是个聋子,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震耳欲聋的施工声。他指着沉降 下去的太阳,意思是说,太阳生了俩孩崽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和天一样,立刻黑了,佝偻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 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噘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三爷觉得,他的生 命和挂不出去的街灯一样,没有了意义。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 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对他死于 肝硬化的预言已经迫在眉睫。三爷含住一口气儿,撑着力气挂出了第一盏白灯笼。第二盏白灯笼 还未挂起,三爷再也忍不住了,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衔住一枚铜钱之后,将 - 4 - 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床,他干干净净 地走了。 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唯一让大家不解的 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人们想了好久,忽然想明白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 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眼珠子,三爷的魂灵,三爷自然要将它们放到离他最近的地方。人们掀开 冥床,果然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我惊讶地发现,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迸出了无数道裂纹, 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了一般,垂落下来。有人试图取出街灯, 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亮了,天也晴了,天是湛蓝的,地是洁白的。白灯笼熄了,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 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 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 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 横批:沉默是金 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送三爷去祖坟。 许多年没下这么大的雪了,大得积雪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 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地走向我的家。猛然间,我的耳中炸响 起一个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嘹亮,那样有力。我觉得,这似乎是我的第一声啼哭,也似乎是 村里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在啼哭。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 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两株古槐的树洞突然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摔落在地,摊满 了广场,勤快的人把它们捡回家去,当了柴烧。我忽然觉得,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 三爷死了,街灯死了,古槐也死了,没有街灯照耀的村子,变得生硬,变得苍白,变得孤寂。 来到三爷的坟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光天化日之下,一只猫头鹰雕塑般立在三爷的墓碑上, 任凭风吹掀它的羽毛,依然纹丝不动。我碰了它好几下,感觉到它是那样坚硬,硬得如同一块石 头。 这是一只死掉了却依然富有生气的猫头鹰,我尝试着把它从三爷的墓碑上拿下来,可它的爪子已 经深深地嵌入了石头里,不管我怎样用力,仍旧无济于事,似乎是坚定不移地要为三爷守墓。 (选自《街灯不语》,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爷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以至一碰就散架,这说明街灯确实已经老旧,也暗示传统街灯退 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B.“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通过三爷的神态描写侧面反映了街灯不 复存在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 C.太阳能街灯被盗,古槐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落地,暗示了村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 对现代文明的抵触情绪。 - 5 - D.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而“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蕴含着“我” 对三爷的深切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用不少笔墨写“我”听到三爷去世的消息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明对三爷突然离世的 意外和对三爷的怀念,从而坚定回家的决心,也体现了三爷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B.“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和“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与横批内容 呼应,且巧用象征,暗扣了“街灯不语”的题意。 C.文中叙写三爷死因的内容,属于小说故事讲述中的插叙部分,既表现了三爷对街灯的特殊感情, 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沉思考。 D.小说结尾对猫头鹰的生动描写,运用了对比的修辞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三爷的独 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8.三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以“街灯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 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多贵金币。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 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 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 义。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 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 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悚,来者 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 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 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 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带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 已晏驾。洪照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 朝贡,于是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 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 凡奉命使海外者,莫不盛称和以夸于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 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 - 6 - 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 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 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藩邸,指藩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 B. 爵赏,是指朝廷给予王公贵族或有功的大臣的一种赏赐。 C. 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古时指帝王的之死的词语还有薨、崩等。 D. 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二是 要宣扬明朝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 B. 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先 破其城,后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 C. 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前伪王子苏干 刺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 D. 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使明 朝与海外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2)自和后,凡奉命使海外者,莫不盛称和以夸于外番。 14. 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长城:(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B. “气如山”是说气概如同巍峨的高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北望中原时的慷慨激昂。 C. 颔联以名词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了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有力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D. 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 16. 尾联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 7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是一曲生命的哀歌,其中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 丽景色。 (3)《使至塞上》中描写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 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仿地看着汽车, 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 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进去,在驾驶室里躺下来,感到暖和一点了,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 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 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 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18. 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两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B. 当农民,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 C. 你就去吗,小栓的爹? D. 一点小事,何必自寻烦恼? 19.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 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伸出手去抚摸了浑身冰凉的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 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基于智能技术提供无人值守服务的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的态势,②无人驾驶、无人配 送、无人零售等新业态已在不少大中城市落地。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无人零售相关企 业超过 1.6 万家,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 5.6 万家,④今年以来均增长约 30%左右。⑤由于“无 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⑥人工智能、5G 等技术及其应用使生产过 程智能化成为可能,⑦促进了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⑧无人经济在服务业也大显身手,⑨ 增强了新旧职业转换速率。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5 分) - 8 - 由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 2020 年服贸会于 9 月 4 日在北京开幕。服贸会是全球首个服 务贸易领城综合性展会,是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进博会、广交会一起成为中国对 外开放三大展会平台。2020 年服贸会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会议将举办全球服务贸易 峰会、高峰论坛、成果发布等 7 类活动,从而搭建面向全球的展示、交流、洽商、合作平台。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半份菜,小份菜,提倡“光盘行动”……一些餐厅通过这些举措倡导文 明就餐、节约粮食。 家庭备餐做到定人定量,一些市民在家庭中营造节俭氛围,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然而,在一些喜宴、聚餐上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宴席剩下的饭菜很少有人打包。 请综合以上材料,为“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语文参考答案 1. D 解析:A 项,“古代用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错误,由原文“其实,古 代为激励士人勤奋努力并扩大科考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制作了特别精美的‘录取通 知书’”可知,古代没有用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官府在张榜公布的同时,还会制作特 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B 项,“到了宋代这种帖子仍然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错误,由原文 “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提到:国家初期,遵循唐朝惯例,对进士登第的考生,发放 金花帖子”可知,宋代主要的录取通知书是“金花帖子”。C 项,“相较于古代,现在的录取通 知书不仅具备通知消息的作用,更有肯定过去付出、寄托未来希望的意义”错误,由原文“从 古到今,录取通知书的意义,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通知消息的层面。送达通知书的仪式感所 蕴含的对过去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显示出更大的魅力”可知,古代的通知书也 具备同样的作用和意义。D 项,正确。故选 D。 2. A 解析:A 项,“由此可知进士出身富贵人家”错误,由原文“‘泥金’手法是中国的一种 传统高档装涂工艺,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将泥金涂饰在笺简上,用于进士及第时报喜, 这就是‘泥金帖子’”可知,“泥金”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而“泥金帖子”是官府所作, 与进士的家庭贫富没有关系。故选 A。 3. C 解析: C 项,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材料一没有使用比喻论证。故选 C。 4. (1). 金花帖子 (2). 捷报(报帖)(喜报) (3). 版印捷报 (4). 电子录取通知书 5. ①内容不同:古代内容相对复杂,现代内容比较简单。②材质不同:古代只有纸质,而现 代则或纸质或电子。③工艺不同:古代采用泥金贴花等工艺,现在则运用了科技手段。④寄 送方式不同:古代或官邮或专人送达;现在则邮寄或网上领取。⑤发送仪式不同:古代会有各种 - 9 - 仪式,现在则没有。 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复存在的残酷事 实及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错误,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通过“呆若木鸡”的神态描写, 是正面反映。 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的能力。没有运用对比的修辞 ,运用 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 【答案】①忠于职守。三爷几十年如一日地挂街灯,视街灯为儿女,得知不再需要自己挂 街灯而晕倒病逝。 ②充满爱心,急人之难。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接生婆到“我”家。 ③不愿劳烦他人。三爷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便亲自做白灯笼和搭设冥床,也不愿意麻烦别 人收拾自己的冥床。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人物的言行,结合相关的具体事件, 然后进行提炼概括。三爷挂街灯三十几年,视街灯为儿女,当得知不再需要自己挂街灯而晕 倒病逝,体现了三爷忠于职守;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走向“我”家, 体现了三爷充满爱心,急人之难;三爷亲自做白灯笼,搭设冥床,并用胶带封上吐血的嘴, 体现了三爷的自立,不愿给别人带来麻烦。 9. 【答案】①“街灯”是小说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三爷虽耳聋,但他富有爱心,默默奉献,“街灯不语”象征了三爷的高尚品质; ③人要像街灯一样,默默传送光明和温暖,“街灯不语”形象而含蓄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 进而表达主题的,因此作答本题也应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思考。从情节上考 虑,小说主要讲的是三爷和街灯的故事,“街灯”是小说的重要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考虑,街灯为人们送去光明和温暖,却默默无语,这正象征了耳聋的三爷 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从主题表达上考虑,街灯默默传送光明和温暖,这正是作者所推 崇的价值观,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7 题详解】A 项,“情节曲折多变”概括错误。本文矛盾冲突却并不激烈,情节也散文化, 就写了孩子们去车站卖东西的经过,情节简单,并不多变。故选 A。 10. C 11.C 解析: C 项,“薨”指诸侯的死或大官的死。 12. B 解析: “以伏兵”属无中生有。故选 B。 13. (1)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 的日渐增多。(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解析:(1)“郡县”,意动,把……作为郡县,以……为郡县;“益”,更加;“震悚”,惊恐,恐 惧;“日”,一日日,日渐(名词作状语)。(2)“凡”,凡是;“使”,意思是出使;“盛称”,意 思是极口称赞;“夸”,夸耀。 14. ①得到宝物不计其数;②朝廷耗费的财物不可胜计。 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分析归 纳。结合“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 废亦不赀”分析,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 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郑和下西洋得到宝物不计其数,同时朝廷也 耗费了不可胜计的财物。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 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炫)逃亡到海外,打算 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 明成祖年号) - 10 - 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 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 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永乐五年 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 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 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 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 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都城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 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 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郑和 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 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 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截击郑 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 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 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 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 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 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守备南京。宣德(明宣宗 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于 是郑和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郑和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 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 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自郑和死后,凡是奉 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 朝初年的盛事。 【答案】15. A A 项,错在“今日的意志消沉”,诗人只是愤,并未消沉。“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 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故选 A。 16. ①尾联运用典故,写诸葛亮的《出师表》名满天下,赞美了诸葛亮的卓越功绩,表达了词 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负,以及虽思报效国家却最终抑郁不 得志的愤慨。 17【答案】 (1).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2).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3).大漠孤烟直 长 河落日圆 【答案】18. C 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反问句 19. 使用了比喻和反复,把自己比作“兴高采烈的马”,反复说到“欢快”,突出了我将作为成 年人第一次独自出门的喜悦之情。 解析: 结合“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分析,使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作“兴高采烈的马”; 结合两个“欢快地”分析,运用反复手法。结合“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 世界了”“欢快地”“兴高采烈”“奔跑”等分析,突出了我将作为成年人第一次独自出门的喜 悦之情。 20. ①内容上,原句先说抚摸,后说它浑身冰凉,符合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②句式上,原句 是两个短句,分别强调了动作和感觉,而改句是长句,没有强调效果,削弱了情感的表达。 解析:题干问的是“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伸出手去抚摸了浑身冰凉的它’,从 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需要分别分析原句和改句的内容、手 - 11 - 法、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情 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原句,先是“抚摸了它”,然后发现 “它浑身冰凉”,符合逻辑顺序。“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为两个短句,一个是 写“抚摸”这个动作,一个是写“浑身冰凉”的感觉,分别强调动作和感觉。改句没有强调 效果,削弱了情感的表达。 20 ③删去“根据”或“显示”;④删去“约”或“左右”;⑤删去“由于”;⑨“增强”改为“加 快”。 21 示例: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以“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为主题的全球首个服务贸 易领域综合性展会 2020 年 9 月 4 日在北京开幕。 【详解】题干要求“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 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来写。结合“由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 2020 年服贸会于 9 月 4 日在北京开幕”分析,交代活动的主办方、时间、地点等。结合“服贸会是全球首个服务贸 易领城综合性展会,是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进博会、广交会一起成为中国对 外开放三大展会平台”分析,可以压缩为全球首个服务贸易领域综合性展会。结合“2020 年 服贸会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分析,概括出本次展会的主题。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 述即可。 【答案】例文: 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节约粮食,杜绝浪费”。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自然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谈到农业,多数人会想到我国 粮食问题。随着我国人口急速增加,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的趋势来看,粮食问题早已不是个新 话题了,“节约粮食”更是我们从小便熟知的字眼,从古人“锄禾日当午”,直到现在人们统 计的精确数字,无一不表明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播种至收割多少道程序,多少辛苦汗水,多 少双饥饿的眼睛在渴望…… 再回头看看,又有多少不珍惜粮食的人,将热蒸蒸的白米饭倒入到垃圾袋,真是太浪费了! 有的人以种粮食为生,当我们的粮食不足时,是从哪里获得粮食呢?我国人口己超过 12.5 亿, 每年的净增长是 1200 万人;人均耕地面积 1.2 亩,是世界人均值的 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 年 30 多万亩的速度递减。从 19811995 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 8100 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 粮食生产 500 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 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 务。难道真的等到我们沦为饥饿贫困交加的弱国时,我们才会对随手仍掉的馒头米饭略待珍 惜吗? 节约粮食,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和所有人的号召与呼吁,我们希望它是一 种情结,熔铸在你与我的心中,从而自觉的作到节约粮食。 我们要让节约成为一种生活上的态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可是一段时间以来,节约不再被认为是美德,却被当成小气、抠门的意思。其实不是的,参 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培养良好的现代生活习惯实现的。 马克思说过:“节约无异于增产。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家底清醒认 识。无论从人均资源量或政府、企业、家庭的财政情况来看,我们手头其实都很紧。在我们 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能否在节约的问题上进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事关社会和谐乃至 中国社会的未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当节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成为内心需要的时候,我们才离真正的节约型社会不远了。” - 12 - 从节约一粒粮食做起,做一位节约粮食的高尚人!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 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审题】材料主要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粮食安全要有危机意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等。还指出生活中的一些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本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有内容可写。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并未意识 到浪费,也许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祖国地大物博……由于近年 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发言过程中, 可以呼吁同学们加入到节约的行列中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成为 一个真正的节约小卫士。 参考立意: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从我做起;以节约为荣,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树立爱粮 节粮的新风尚等。 【素材】1.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 73 次、穿了 20 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伟人 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2.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 “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 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 年 12 月 4 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 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 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 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 3.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 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 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 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4.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 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 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记住:节约粮食从我 做起。 行文结构: 开头可以明确发言的主题。然后可以用一些关于“粮食”的精彩语句,如“人是铁,饭是钢” “民以食为天”等,强调粮食的重要。然后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浪费现象,引起反思。还 可以在论述应该怎么做,如“我们应该节约每一份粮食”“可以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在饭 店点菜不浪费,剩余的带回家”“不攀比,以节约为荣”等。最后可以发出呼吁,如“节约粮 食,杜绝浪费,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节约这些 劳动果实,感受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