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东台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以前,人们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比如报纸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书籍在家里的书房或者图书馆阅读,时间紧凑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等等。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任何内容。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 克服“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传统的阅读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但电子阅读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通过微信好友这一“装订方式”,把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信息交互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 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它让每一个词语、每一种思想,都能从驳杂的网络信息中迅速进入其坐标位。每一个信息都可以被迅速带入需求者的阅读场景中供其推敲。如今,一些付费阅读APP的成功也启示我们,网络升级了阅读场景之后,获取知识和装订知识的方式也在进化,人工装订知识大有用武之处。比如,一些阅读APP倡导“把书读薄”,通过后台加工,用更加精短的内容吸引受众关注,既让一些经典书籍获得了更多的读者,也为移动阅读增加了文化厚度。 ‎ - 25 -‎ 当今时代阅读场景的变快,提示内容制造方必须以更加用心的方式装订内容,给人们提供新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服务。今天,制造信息的技术鸿沟已被网络填平,人人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这也是自媒体崛起的背景。先进的阅读工具非但不会破坏阅读效果,反而会大大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阅读质量。网络时代的阅读,可以更精彩。‎ ‎(2016年08月04日是《人民日报》)‎ ‎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香阅读与指尖浏览相比,墨香阅读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 B. 墨香阅读往往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只能在办公室,书房,图书馆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 C.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阅读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地阅读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D. 墨香阅读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部都解除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 传统知识载体文化,知识信息漂浮与碎片化,这是阅读场景变化引发的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 B. 在网络放大信息碎片的时代,之间浏览让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信息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 C. 面对海量信息。人们阅读心态的改变就是指在阅读时感觉时间不够用了 D. 要想克服“阅读危机”我们就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信朋友圈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阅读体验 B. 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现在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越来越多 C. 一些阅读软件倡导“把书读薄”不但增强了文化的经典型,也强化了价值的厚重感 D. 今天,人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只能”太过绝对。‎ - 25 -‎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不符合”,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C项,曲解文意。时间不够用了,是信息焦虑症加重的表现。‎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C项曲解文意,阅读软件没有增加文化的经典型和厚重感。‎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材料一:‎ ‎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对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会议要求有关方面进一步顺应社会期盼,继续深挖潜力,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加大电信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 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公众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多一些“过程意识”;另一方面,相关方面也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世界日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网络提速降费不仅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也有助于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让网络更加便民、利民,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整个社会将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 ‎(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 ‎ - 25 -‎ 自提速降费提出以来,我国相关部门、三大运营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国网络架构和网络运行监测手段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到去年底,三大运营商共建设4G基站超过245.6万个,发展4G用户6.85亿户;光纤宽带普及率不断攀升,流量单价持续降低;推动取消长途漫游费……‎ ‎“近年来提速降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国务院、工信部的计划目标运营商都达到了。”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进一步推动提速降费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整体正在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移动互联网推动消费模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场景多元化的趋势正在显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问题。‎ 付亮表示,提速降费工作开展以来,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往往会在套餐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流量,比如赠送本地流量和闲时流量等,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还是有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在下一步调整资费时,应更多从民众感受入手,选择用户群规模较大的资费种类加以调整,让更多人感受到电信普惠服务的便捷和实惠。‎ 目前,我国网络覆盖正在逐步完善,农村宽带普及度逐年提升,但在部分城市核心地带,光纤难进小区“最后一公里”等“卡脖子”老大难问题仍然不少,政策的落实和推进尚存不小提升空间。‎ ‎(摘自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强调有关部门提出“提速降费”举措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B. 材料一指出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众要多一些“过程意识”,相关方面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C. 材料二指出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服务项目基本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 D. 材料二认为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套餐价格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实惠。‎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提出只要网络“提速降费”举措能落实,就会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 B. 材料一认为网络“提速降费”必定能建成低成本、高效率社会,是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乃至整个社会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前提。‎ C. 材料二是新华社的评论,代表政府的声音,相比材料一,逻辑性更强,措辞更加谨慎,但在“形象性”上就逊色得多。‎ - 25 -‎ D. 材料二首先肯定了三大运营商在“提速降费”上做出的贡献,但“提速降费”在基础建设和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方面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6.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提速降费”?‎ ‎【答案】4. B 5. D ‎ ‎6. (1)国家持续重视网络提速降费并关注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推进。(2)有关方面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并加大电信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卡脖子”问题,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让更多人感受到便捷和实惠。(3)公众要多一些“过程意识”,相关方面也要多一些“问题意识”,把“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A项,“并提出了具体措施”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一方面,公众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多一些‘过程意识’;另一方面……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可知,文中只是提到了宏观措施上的意识问题,故A项的“具体措施”于文无据。‎ C项,“服务项目基本不合理”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问题”可知,文中说的是“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故C项曲解原意。‎ D项,“但套餐价格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实惠”错误,依据材料二第四段“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还是有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可知,是“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而不是“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实惠”,故D项错误。‎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 25 -‎ A项,“材料一中提出只要……就会……”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对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可知,文中的意思是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发挥了积极作用,故A项用“只要……就会……”是强加条件关系。‎ B项,“材料一认为网络‘提速降费’……是进一步促进……的前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网络提速降费不仅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也有助于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可知,原文只是“有助于”,故B项的“是……的前提”错误。‎ C项,“但在‘形象性’上就逊色得多”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五段“但在部分城市核心地带,光纤难进小区‘最后一公里’等‘卡脖子’老大难问题仍然不少”可知,材料二的语言 “形象性”也很好,没有比材料一的语言形象性“逊色得多”。‎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提速降费’”,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方法和措施,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真正做到“提速降费”,文中提到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如下:‎ 依据材料一第一段“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对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概括要点(1);‎ 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一方面,公众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多一些‘过程意识’;另一方面……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可以概括要点(3);‎ 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我国相关部门、三大运营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第四段“在下一步调整资费时,应更多从民众感受入手,选择用户群规模较大的资费种类加以调整,让更多人感受到电信普惠服务的便捷和实惠”、第五段“在部分城市核心地带,光纤难进小区‘最后一公里’等‘卡脖子’老大难问题仍然不少,政策的落实和推进尚存不小提升空间”,可以概括要点(2)。‎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本信息题,要注意一个原则:忠于原文,词不离句、段不离篇,答案源于文本。还要注意三个步骤:速读文本,了解大意;根据题干,筛选信息;结合语句,准确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的气味 - 25 -‎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 25 -‎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语言精炼,娓娓道来,本色真实,自然天成。作者笔调平实,京味儿纯正,文化底蕴厚重。‎ B.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棠和石榴人格化,形象地生动地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以及对人的诱惑力。‎ C. 文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秋的气味”应该够大,但作者围绕“炒栗子的香”和“牛羊肉的膻”着笔,这样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和欲望,足以让人玩味不已。‎ D. 北京城很大,作者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特色,是季节变换的代表。‎ ‎8. 请结合文章,分析老五人物形象。‎ ‎9. 《秋的气味》中“气味”具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答案】7. D 8. (1)老五是一位手艺精湛的生意人。儿子在一旁学习剔肉和切肉技术的侧面描写和边切肉边算账的正面描写,都可以体现出老五手艺精湛。(2)老五具有公平、亲切优秀品质。老五烤肉出名后,没有改变对主顾的态度,也没有因为来客地位、身份的高低,而有什么区别,可以看出老五公平、亲切。(3)他性格随和、诚朴。老五不虚报价格,而且价钱公道,他笑容不多,但给人以诚朴的感觉,在那儿吃饭不会惹气。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可以看出老五随和、诚朴。 ‎ ‎9. (1)既指“西单牌楼”处栗子、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的香味,也指“安儿胡同口儿上”烤羊肉味。(2)指家庭和睦、快乐的祥和之味。(3)指老五的公平、亲切所带来的和谐氛围之味。(4)借写北京秋的气味,来展现北京人和平共处的精神状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 25 -‎ D项,“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特色,是季节变换的代表”错误,从文中最后一段“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可知,“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这两处地方不是“最能体现北京的特色”,而是最能体现北京的秋味;也不是“季节变换的代表”,而是“季节变换的气味”的代表。‎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是答人物的“形象”,考生要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处和侧面展现人物的景物描写、他人烘托与对比、他人和作者的评价处,筛选关键词句整合出答题要点,答题时要联系具体描写内容作答。‎ 解答本题,考生抓住“老五”待客的正面言行描写和周围人对“老五”的侧面烘托去分析即可。如第六段“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又如第七段“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从这些句子的语言叙述中可以看出老五公平、亲切、随和、诚朴的优秀的品质;‎ 又如第七段“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表现出“老五”技艺的高超。而第五段“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也侧面展现了“老五”技术的高超和待人的热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中重要词语的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往往先分析标题中重要词语的表层义,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事物、环境,然后思考该重要词语在文中有没有含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分析其内涵。最后可联系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主旨等来综合解题。‎ 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理解“气味”的本义,即具体的味道,从文中来看,主要指第三段“西单牌楼”处,“栗子、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的香味,也是指第四段“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中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羊肉味。‎ 考生还要分析“气味”内在的含义,如第四段“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作者买完东西后,回家的途中想象家人的场景。‎ - 25 -‎ ‎“气味”更指老五的公平、亲切所带来的和谐的氛围之味,文章通过老五的行为、性格、品质,如第六段“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第七段“没有虚报,价钱公道”“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等,体现出他带来的“和谐氛围之味”。‎ 考生还可以从北京人的角度分析,如第六段“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第七段“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由此可知,这“气味”还指北京人和平共处的精神状态。‎ ‎【点睛】文学作文鉴赏人物形象,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人生经验(只有调动自己已有生活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25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际。‎ B.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引:拿、取。‎ C.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忧愁、凄怆。‎ D.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天亮。‎ ‎1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B.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C.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D.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箕踞,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称“箕踞”‎ B. 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谥号。谥号是我国封建帝王所专有的。‎ C.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原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做的拟乐府《短歌行二首》。‎ D.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文用“过”“缘”“斫”“焚”等动词,精当地描述了游览西山的悠闲心情。‎ B. 西山之巅所见美景,令作者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获得了精神慰藉。‎ C. 苏轼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超脱情怀。‎ D. 苏轼“乐水”,柳宗元“乐山”,两文异曲同工,表达了特殊人生境遇中对自然的感悟。‎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25 -‎ ‎(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A ‎ ‎14. (1)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2)近可以用其中道理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A项,“际:边际”错误,依据“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据此可知,“际”意为:接近、交接。‎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类选择题往往可用排除法,本身难度不大,比较选项异同,往往只有两三处断句不同,依据上下句的字词、结构搭配和句间逻辑关系,容易判定。‎ 划线句的意思是: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 ‎“岈然”“洼然”是并列关系,都是对“高下之势”特点的描述,故“岈然洼然”中间不应断句;而“若垤”“若穴”结构相同,且都是用比喻手法来写“岈然洼然”带来的视觉感觉,故“若垤若穴”之间不能断句。据此都可以排除ACD。‎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 B项,“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谥号。谥号是我国封建帝王所专有的”错误,“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后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 故选B。‎ ‎【13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A项,“柳文用‘过’‘缘’‘斫’‘焚’等动词,精当地描述了游览西山的悠闲心情”错误,依据材料(一)“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 , 穷山之高而止”,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据此可知,表达的是游览西山的“急切心情”。‎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1)羞:形容词作意动,感到羞耻;盛:大;谀:阿谀谄媚。‎ ‎(2)迩:近;事:侍奉;于:对;名:名称。‎ ‎【点睛】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无特殊句式,有无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对译。‎ 参考译文:‎ ‎(一)‎ - 25 -‎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二)‎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②终不还。‎ 渔家傲· 秋思 ‎[宋]范仲淹 - 25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③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青海:指青海湖。②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③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15. 下面对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军行》诗中,“穿金甲”暗示着将士身经百战,暗指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 B. 《渔家傲》词中,范仲淹借雁归衡阳与自己依旧戍守边城形成对比,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 C. 范词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马啸等,四处边声起,暗示双方正在激烈厮杀。‎ D. 范仲淹在词中借用窦宪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自己也能在戍边生涯中有所建树的志向。‎ ‎16. 请简要概括两首诗词中描写的边塞生活及情感内容有何异同。‎ ‎【答案】15. C 16. 相同点:都对边塞战争生活的辛劳艰苦进行了描写,都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不同点:《从军行》流露出对战争必胜的自信与豪迈情怀;《渔家傲》则表达了长年离家万里的愁怀以及都故乡家人的殷切思念。‎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C项,“暗示双方正在激烈厮杀”错误,依据范词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据此可知,“正在激烈厮杀”有误,应是战士还营后听到的声音。‎ 故选C。‎ ‎【16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比较赏析诗歌景物特征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描绘的边塞情景,即物象及特点、人物及特点、画面与情景,比较两诗边塞生活和情感的异同,准确作答。‎ 王昌龄诗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连用三个地名,描绘出边塞的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上句言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边地之荒凉,下句则写身经百战的将士杀敌保国的豪壮誓言和对战争必胜的信念。‎ 范仲淹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霜满地”,写出秋天边塞的苍茫荒凉特点,连大雁都毫无留意,显出戍边战士的孤独。“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饮下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但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归家。夜深了,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表达了长久驻守边关而战事不止、白发双鬓的无奈。‎ ‎【点睛】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写蟹自身条件不错却借穴而居的两句是“____,_____” 。‎ ‎(2)曹操《短歌行》中,引自《诗经》,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转变成对贤才思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用大胆的想象来描绘箫声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蟹六跪而二螯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青青子衿 (4). 悠悠我心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1)依据“写蟹自身条件不错却借穴而居的两句”,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引自《诗经》,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转变成对贤才思慕的句子”,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用大胆的想象来描绘箫声超强感染力的两句”,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螯、鳝、衿、壑、嫠。‎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 ,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 ,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 ,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一个任务,确认其时代风貌,明辨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 。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B. 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C. 文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突出地表现在传统文化的身上 D.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突出地表现在传统文化的身上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物换星移 固执己见 白驹过隙 余风遗响 B. 物换星移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余风遗文 C. 时过境迁 固执己见 白驹过隙 余风遗文 D. 时过境迁 抱残守缺 昙花一现 余风遗响 ‎20. 文章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后人来说,就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一个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 B. 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确认其时代风貌,明辨其历史地位 - 25 -‎ C. 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 D. 对后人来说,对传统文化就有进行分析批判的一个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 ‎【答案】18. B 19. D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从前文“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来看,依据语序一致的原则,应先说“时代性”,再说“民族性”,排除AD;‎ 从语意来看,应强调“传统文化”,因此“在传统文化身上”应放在“表现”前作状语,排除C。‎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在辨析时首先要弄清语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色彩和风格等,这是解题的基础;然后弄清成语本身的意义用法,从结构、色彩、出处等角度进行了思考推敲;然后结合成语的理解与具体语境相对照,作出正确的判断。‎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物换星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句中指“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随着时间变化而“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化为明日黄花”,故用“时过境迁”更符合语境,故排除AB。‎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侧重思想观念不肯改变。固执己见: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句中与前面“与时俱进”相对比,传统文化中的有些成分保守不知改进,成了明日黄花,故“抱残守缺”符合语境,故排除AC。‎ 昙花一现: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失,侧重停留的时间很短。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句中指有的传统文化存留的时间很短,“未老先亡”,故“昙花一现”更符合语境,故排除AC。‎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和影响等。余风遗文:传流下来的习气和文章。根据语境,“接受或拒绝”的应是“风气”和“影响”,故用“余风遗响”更符合语境,故排除BC。‎ 故选D。‎ - 25 -‎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依据上下文语境,比较四个选项的异同,对句子用提炼主干法、语感筛选法、造句类比法等进行辨析,常见错误为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 画线句的语病主要是:①语序不当,“一个”应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前面,据此排除AD;②搭配不当,“确认其时代风貌”“明辨期历史地位”均出现搭配不当,可调整为“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据此排除B。‎ 故选C。‎ ‎【点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1.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 )‎ A. 家父今年七十岁寿宴于8日中午12:00举办,敬请届时务必参加。‎ B. 对大家交来的拙作,我们将聘请知名作家认真评选,择优发表。‎ C. 许多同学莅临现场,参加了学校诗社举办的“我与诗歌有个约会”活动。‎ D. 我们诚邀您担任我社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特征,明确关键词的谦敬和语意轻重,仔细判断。‎ A项,“务必”语气太强硬,不适用于邀请人参加贾府寿宴,故表达不得体;‎ B项,“拙作”,谦词,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此句是说大家交来的作品,为表达尊重,可改为“大作”;‎ C项,“莅临现场”意思是亲自到来的意思,多用于下级对上级的到来表示欢迎时说的欢迎词。此处是说同学到现场参加诗社活动,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来到”。‎ 故选D。‎ ‎【点睛】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类试题,其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 - 25 -‎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 自古以来,____。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____。是命运把人抛到路上 ──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____,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答案】 (1). 人类就喜欢流浪 (2). 也出于命运 (3). 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注意关联词、表情感态度的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顿号、分号、破折号等标点,还要注意所填句子的位置,综合相关信息,补写出最佳答案。‎ 本段文字写人类的“流浪”。第一处依据“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的解释和阐述,可知第一空写人类“出于天性”的流浪,据此可填写出答案:人类就喜欢流浪。‎ 第二处依据“不仅是出于天性”的关联词搭配考虑和下一句“是命运把人抛到路上”中“命运”一词的提示,考生容易准确答题:也出于命运。‎ 第三处依据“是命运把人抛到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可知,需要填写出心灵“仍然在流浪”“无家可归的感觉”这样的意思。‎ ‎【点睛】补写句子语言灵活,语境多样。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确定补写类型是总揽式补写、结论式补写还是过渡式补写,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不超字数。‎ ‎23.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11月22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浙江宁波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收到邮局送来的51张取款通知单(其中9999元50张、50元1张),合计50万元。‎ ‎“又是顺其自然!”宁波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向记者感叹道。因邮政储蓄有规定,金额一万元或以上汇款,必须实名制,出示身份证。为了不暴露身份,“‎ - 25 -‎ ‎ 顺其自然”一直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来捐款。捐款以后,“顺其自然”每次会把捐款的凭证单子寄给宁波市慈善总会,每张都是9999元。从1999年至今,“顺其自然”在每年11月下旬或12月初都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捐款数额从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每年数量都有增加。‎ 宁波市慈善总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是“顺其自然”第20次捐款,至今“顺其自然”已累计捐款1005万元。“顺其自然”前19次捐款共955万元,已经全部用于助学、助困。‎ ‎【答案】(示例)宁波神秘人20年捐款超千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这是“新闻”,要求概括为“一句话”,答题的模式一般为“何人何事”。解答本题,首先流露语段,把握语段的大概内容,从材料来看,这段文字是说一个名为“顺其其然”的人从1999年至今20年间一共捐款1005万,已经全部用于助学和助困。然后确定事件的主体,即主要对象,显然是这个名为“顺其自然”的神秘人,再确定主体所做的事情,即“捐款超千万”,最后把这些内容按照“何人何事”的格式进行拟写即可。‎ ‎【点睛】此类题目的要求如下:准确筛选文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丢失。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冗余信息,以保证语句简洁。合理地根据阅读材料及表达方式进行压缩,合理地根据材料结构和层次进行压缩,合理地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表达。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⑤一句话新闻的答题要点:必须是一句话,一般应该具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 四、写作 ‎24.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如果说,贝多芬因《欢乐颂》而感到欢悦,梵高因向日葵而感到欢悦,李白因诗文美酒而感到欢悦,中国女排因挥洒汗水而感到欢悦……那么,你呢?在你这十几年的生命体验中,因什么而感到过欢悦?又有什么感悟、思考?‎ 请以“因_______而欢悦”为题,在空白处补充一个主题词,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因旅行而欢悦 行走天下,悦由心生。‎ - 25 -‎ ‎——题记 我向来喜欢旅行。而使我感到欢悦的,也并非某次特别的旅行,而是旅行这件事本身。那种独处异乡、无拘无束、静观风云的惬意与享受以及游历各地所带来的巨大的精神满足感让我心生欢悦!‎ 旅行让人饱览历史的剧变沧桑。两年前我和同学几家利用十一长假自驾去了晋陕两省。我们停驻在黄河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碛口。晋商繁华过后,这小小的城镇也逐渐走向没落。至今只余下一些颇为无聊的景点和黄河日夜不绝的涛声。那天早上,和四五个同学无事可做便爬上了野山。我至今已不记得这山是叫“卧虎山”还是“卧龙山”,但上到半山腰后看到的景象却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转过身的一刹那,我看到黄河就在眼前静静流淌。那曾几何时怒吼叫嚣着宣然昭示自然的威力的大河,那记忆中代表了战斗、厮杀、流血的魂魄的大河啊!居然就这样,安静地蜿蜒在连绵的群山中,在初晨的阳光下泛起细碎的波光,平和而沉稳。我不由得从心底里蹦跳着跃升出一种喜悦,因为这别样的黄河让我明白了,旅行没必要站在历史的波澜处、转折点,也可以来碛口这样的一个地方,看那繁华世外的人和景,感受你身上没有的那种沉着的气质,静静观赏,然后安然收获。 ‎ 同样,旅行所带来的欢悦也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全新体验。世界上的每一座城市都可以被人格化而具有不同的性格。体会这些性格于我来说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伦敦的气息是扑面而来的。这种气息始于我呼吸到的第一口新鲜空气,感受到的第一缕阳光。它深沉内敛,淳朴厚重,又氤氲着不同寻常的高雅。那雨季的缠绵让我如醉如痴。‎ 巴塞罗那是极热诚、极张扬的。我整整五个小时流连于圣家族大教堂间,建筑师高迪对光和影的设计,对自然美的把握,对完美的强烈信仰深深震撼了我,让我内心的每一寸空间都被快乐的音符填满。‎ 阿姆斯特丹的独特难以言喻。小国临海,便孕育出不羁的灵魂,随风飘荡,美得摄人心魄。‎ 还有里斯本那寂寥又静好的海滩,艾菲尔铁塔塔尖严寒也抵挡不住的浪漫温情,马德里市中心塞万提斯的大师塑像,那是整整一代人精神文明的栖身之所……‎ 与其说旅行是物质的消耗品,不如说是精神的奢侈品。有些一个人的旅行,不用一分一文却也欢悦。‎ 老同学跟我讲,他有一段时间因不知学习的意义而分外痛苦,便逃掉了下午的三堂课,随意在平安大街上游荡了许久。他看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或事,也感悟很多。想不通的一下子豁然开朗,昏黑幽暗的角落也因眼界更高而毗邻阳光。我发自内心地替他感到高兴。‎ - 25 -‎ 这,又何尝不是欢悦的旅行呢?是心底因纵览众生而收获平静,获得灵魂的净化的旅行!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灵魂的滋养和修行,是一次心灵的歌唱,因此而收获的欢悦是独一无二、难以言表的,在记忆的长河里泛起星星点点的璀璨,每一次亲临其境,都是周身的溢彩流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写作时先要分析材料,然后注意做到“三步五条”:审题(明确题意)、选材并确定中心、列好提纲并确定详略。在此基础上注意五条:题目准确新颖、开头和结尾照应、用词修辞准确生动、条理逻辑顺畅、布局详略得当。‎ 本材料先用排比句,写古今中外的无数个人和团队都或因创作、或因才情爱好,或因奋斗拼搏……而感到欢悦。提示考生欢悦的原因各有不同,取决于人的追求、才情、理想、喜好等。“你呢?在你这十几年的生命体验中,因什么而感到过欢悦?又有什么感悟、思考”则要求考生回望生命中的那些点滴的欢悦等心灵财富,并分析原因,表达感悟、思考,并用记叙文或议论文作文。“欢悦”的内涵很丰富,那些让人顿悟、催人奋进、促人成长的都可以,故考生可补充的主题词很多,可以是一件事、一个物,也可以是成功、思考、微笑等状态或动作表情等,考生注意要把题目补充好。‎ 立意:‎ 因奋斗而欢悦 因理想而欢悦 因旅行而欢悦 因奉献而欢悦 因读书而欢悦 因做志愿者而欢悦 ‎……‎ 素材: ‎ ‎1.“加油!加油!”快看哪,那些平常在教学中不苟言笑的老师,现在正脸涨得通红,扯着嗓子卖力地为自己班上的同学喊加油呢!老师身旁围着密密麻麻的人,也同样在为选手加油打气,那激动的神情,就像他自己在比赛中一样。运动员们咬紧牙关,头上不断渗着细汗,双腿的肌肉因剧烈运动而不断抽搐,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冲!冲!冲!不断拼搏,不断超越,让我们因拼搏而欢悦,因超越而欢悦!‎ - 25 -‎ ‎2.旅行的欢悦,并不是因为少年游戏所纵情发泄的欢笑、肆意燃烧的热情,它也不是所谓的“没了作业和学习”的浅层的自由,而是心底因行走天下而收获的欢愉和感动,是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思考。‎ ‎3.是的,茫茫天地间,只余我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相伴。倾听着清晨那些翠鸟的啼叫,欣赏着小路旁草叶上露水的滚聚、滴落,伸手轻抚着高粱叶的滑润…….此刻,我感到了大自然带给我的欢悦。你体会过因大自然而欢悦的心情吗?‎ 结构:‎ 本题要求限补充主题词,并在行文中阐明该主题词给自己带来欢悦的原因,行文可议论,可记叙。如写“因阅读而欢悦”,考生可在开篇用“人生就像一片大海,那么欢悦便是这海面上泛起的朵朵洁白的浪花,美丽而撼人心魄。而我最欢悦的还是阅读”。然后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你听到太虚幻境上的渺渺私语了吗?在最美的青春邂逅,亦在开到荼蘼时花朵凋谢的叹息”引出自己阅读《红楼梦》的欢悦之感。接着可写阅读《瓦尔登湖》所获得的的心灵纯净、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所获得的天人相融之感……文中结尾时,可用“翻开一册好书,犹如品尝一杯隽永的清茶。让我继续沉醉在书的世界,收获欢悦、欢悦……”来收束全文,耐人寻味。‎ ‎【点睛】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人们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作者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作者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作文类别划分更准确,也可避免作者千题一文的套作现象。‎ ‎ ‎ - 25 -‎ ‎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