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任务限时集训1 现代文阅读Ⅰ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练习题:任务限时集训1 现代文阅读Ⅰ Word版含解析

任务限时集训(一) 现代文阅读Ⅰ (限时 35分钟) 导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战“疫”状态。在这 场阻击战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新冠病毒这一共同的敌人;我们需要实现的, 是战胜肺炎疫情这一共同的目标!在这场浩大的战“疫”中,我们每个人都身在 其中,一同见证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生活就是课堂,以疫情素材 入题,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意识,激发我们的奉献精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19分)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 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 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 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 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 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 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 720年间,我国至少有 893年为疫灾流行 之年,疫灾频度达 32.83%,平均不到 3年就有 1年发生疫灾。其中,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疫灾频度为 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自北宋以来,疫灾 频度不断上升,且居高不下,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近 3 000年来,中国的疫灾频 度总体上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 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 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 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 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 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 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 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 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 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 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 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 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 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 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 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 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 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 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 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 冷静地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 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 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 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 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 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 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 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 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 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 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 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 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 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 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 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 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 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 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 然生态原因。 B.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 疫源地地区。 C.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 地方性特征。 D.近 3 000年来,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 3年左右的时间 就发生 1次。 B [疫灾大多发生在“自然疫源地地区”,这一点应属于“受自然规律制 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 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 B.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 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C.广大民众不断丰富疫情的相关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辟谣,就能够完全 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 D.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 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A [A项,“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行巫道术,驱逐厉鬼”的防疫措施 说明“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抬神巡游,求神保佑”的做法从现代 科学的角度看,更容易引发疫情广泛传播;B项,“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 法”只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不能理解为“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C 项,“完全阻止”表述绝对;D 项,需要转变的是“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 念”。]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二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体现出 辩证的态度。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分别从民众和国家角度 展开论述。 C.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指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 D.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对比,体现了国家疫情防控能力的大 幅提升。 D [“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对比”表述有误,只有材料一运 用了对比。] 4.在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 简要概括。(4分) [答案] ①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②高度配合政府。③辨别谣言的能力提高, 能够主动辟谣。④认识上更加理性和包容。 5.材料三指出“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在这场“大考”中,政府在哪些方面尚需改进和完善?(6分) [答案] ①应更加重视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弥补和 管理;加强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协调统一。②弥补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 生等领域的制度盲点和漏洞;提高对制度的执行力,增强制度的权威性。③提升 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题。(19分) 材料一: 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 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自我隔离 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 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 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报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 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 2022年。 这是因为,假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有研究发现,新 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假如一个人感 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可能会使近 6万人感 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些 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 毒的传播。已经有证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 度,避免出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 的实行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 2.35降到了接近于 1。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 1 时, 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 材料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于科学, 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仪简便易行,而不 能繁琐或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 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 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 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 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 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 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 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 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 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 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 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 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 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4月 4日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上,有乘客因摘口罩吃饭引起其他 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冲突。这提醒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时,也要直面常态性 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态带来的微妙变化。 高铁毕竟不同于地铁可以完全禁止进食,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关禁令,那么, 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来讲,这样的行为引 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模糊的界限,其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 把握,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如列车员就可以建议乘客错峰进食,并且在进食 前与周边乘客进行沟通。这或许增加了高铁进食的复杂性,却有利于减少误会乃 至冲突。 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行为模式、社交规范等。我们确实 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疫情发生后, 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次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未适应分餐制的社会来说, 普及公筷、公勺与其说是一种就餐礼仪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可能不完 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美国作家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 就有过这样的论断: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 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我们或可将之理解为,传染性疫情也可能引发道 德危机。正常的社交距离在疫情时期可能面临挑战,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被 视为是“不道德”的,如高铁进食引发争议。再比如,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的 “敏感化”,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甚至是歧视。像个别地方对于疫情重点地区 人员予以标签化对待,甚至严重到恐慌的程度,这是非理性的,也不啻为疫情带 来的次生灾害,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期间被广泛宣介的理念。但落到现实中,它 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应该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并不等 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 个体的互相包容、配合与合力应对,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都将放大疫情带来 的伤害。 (摘编自朱昌俊《重视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有效降低人们感染病毒的概率。 B.保持社交距离的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 C.保持社交距离突破了对“亲密”关系的原有界定。 D.保持社交距离需要人们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态。 B [“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错。戴口罩、行拱手礼只是可行性 措施的一部分。] 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二从科学与简便出发,提出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具有现实意义。 B.材料二的倡议可从侧面印证疫情防控可能带来社交距离变化这一观点。 C.材料三认为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判。 D.材料三由时事开篇,并紧扣当下疫情评述,这与文体和写作意图有关。 C [“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判”错。] 8.下列社会现象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 A.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摘下口罩吸了两口新鲜空气,结果引来几道异样的目 光。 B.在楼道遇见老家是湖北的邻居,邻居开口说:“今年我们可没回老家过 年。” C.公交公司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公交卡。 D.某地商场在入口处张贴警示标语:“体温过高者及疫区返回人员不得入 内。” C [公交公司为确保乘客健康安全而采取的常态化防疫措施,不能证明材料 三观点。] 9.材料二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①整体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分析握手礼存 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拱手礼的好处。②局部论证采用总分结构。先分后总论述应 废除握手礼,先总后分论述应重行拱手礼。 10.2020年发布的歌曲《拱手礼》,一经传唱便深受欢迎。请阅读下面歌词,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歌曲受欢迎的原因。(6分) 拱手礼(节选) 曲 波 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怀抱天下一拱手,春风扑面起。 小草挺胸敬,昆仑谦和迎,不卑不亢一作揖,亲近我和你。 逢年遇佳节,祝贺庆典礼,相互行个拱手礼,祥和又喜气。 无论喜相逢,还是惜别离,高山流水一作揖,情意绵万里。 [答案] ①为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②顺应疫情期间人们对 健康得体礼仪的需求;③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 心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