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7)

‎ 2019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道、佛三家的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可见,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对这些优秀内容,在传承中要有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之路。‎ ‎(选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重要的人文转向,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 B.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C.儒、道两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 D.佛教讲求“出世”,旨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这是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解析:选D A项,曲解文意。“直接引发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产生”错,原文说的是“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是儒、墨、道、法的思想来源而非产生的直接原因。B项,扩大范围。“儒家文化一直居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错,原文说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长期”不等于“一直”。C项,张冠李戴。“它们讲仁爱,师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错,原文指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总体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为下文的具体阐述指明论述方向。‎ B.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指出它们相融互补,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C.文章结尾两段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和根本之路,可谓卒章显志。‎ D.文章旨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价值追求,号召在创建幸福和谐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解析:选B B项,颠倒顺序。“文章依次介绍了儒、佛、道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态”表述有误,原文在论述时,先讲儒家,再讲道家,最后讲佛家,其论述顺序并非“儒、佛、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形式化倾向则可能得到克服。‎ B.如果不是孔子致力于以仁为核心的理论构建,就不会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的儒家思想。‎ C.外来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成功例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当代意义。‎ D.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 解析:选B B项,“如果不是孔子……就不会……”说法绝对。原文只说“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玉 麒 麟 焦 辉 老人把哑巴兄弟的手放进邵林手里,用力摁。邵林说:“爹,我给叔养老送终。”老人笑了笑,咽下最后一口气。邵林按乡村习俗埋了父亲,哑巴叔拖着瘸腿送棺到坟地。第一锹土落在硬木棺材上时,哑巴叔哭昏了过去。‎ 邵林收拾旧物。哑巴叔佝偻着背蹲在枣木门槛上,怀里抱着邵林父亲的遗像,刀刻般的皱纹藏满秋阳的余晖。邵林从父亲枕头下翻出一个小铁盒,打开,一个红绸卷,展开,一根白色羽毛。邵林看不出是什么鸟的羽毛。没听说父亲生前喜欢鸟啊!怎么会珍藏一根白色鸟羽呢?邵林不解。母亲早已过世,只好问大姐。大姐电话里很嘈杂,说:“鸟羽毛?不知道啊。”邵林想,既然老人把白羽珍藏,一定有他的道理,也说明它是老人生前喜爱之物。邵林就把白羽放进旧衣旧被褥,拿去河边焚烧了。豫东乡村习俗,过世人的衣物一般不能留过头七,要寻个僻静处烧掉。‎ 邵林回城时把哑巴叔从老家逊母口邵家营子带走了。他联系了一家老年公寓,把哑巴叔安顿好。哑巴叔很安静,一直抱着邵林父亲的相片。‎ 哑巴叔一辈子没找到老婆,一直住在邵林家。邵林父亲对这个兄弟好,衣食相同。哑巴叔知恩德,吃罢饭就拖着残腿下田干活。年月晃晃悠悠过去了。邵林母亲去世后,他父亲和哑巴叔一起生活,倒也是个伴儿。‎ 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去东关小同街寻。小同街是个背街,街上有个鹌鹑市。想学习鹌鹑知识,这里可是个好去处。有个细白眉毛老者,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大家都喊他老白。有人把着鹌鹑问:“老白,看看我这个品相咋样?”老白斜睨眼,嘿嘿笑,摇头,说:“麦鼻,蒜头,下品。”又一人敬烟举鹌鹑:“老白,您给掌掌眼。”老白接过烟,有人打火。老白吞吐口烟,指着鹌鹑的眉,说:“黄须同金,白银一线。可惜啊,阔过额顶了,眉硄,一见诸鹑先躲藏。”有个粗汉不服气,问老白:“你到底见没见过上品鹌鹑?不要只会背书格子忽悠!”老白冷哼一声,长脸上满是不屑,说:“我打小跟父亲走街串巷,七八岁时就在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见过玉麒麟。”‎ 邵林听见逊母口邵家营子豆腐铺,忙凑到近前。老白说的豆腐铺是他祖父开的,邵林祖父的豆腐铺是邵家营子历史上唯一的一家,做豆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煮豆子,天一亮就要拿出去卖,邵林父亲没有子承父业。人群听见“玉麒麟”也纷纷聚拢过来。粗汉不肯示弱,说:“‘玉麒麟’不就是白鹌鹑吗,打斗时不定咋样呢,好多事都是看景不如听景。”‎ 老白叹口气,神色黯然了,说:“可惜啊,‘玉麒麟’还没调养,就被开豆腐铺那人的儿子吃了。”人群也发出惋惜的嘘声。老白又说:“听我父亲讲,那人原打算把‘玉麒麟’献给伪县长刘金坡,换回骂日本人的商铺许老板,‘玉麒麟’没了,许老板被狼狗咬死了。那人气得一棍子打断了儿子的腿。听说那人的儿子还是个哑巴。”‎ 邵林听到这里,忽然想起父亲珍藏的那根白色羽毛。那根羽毛会不会是老白口中“玉麒麟”身上的?可惜那根白羽已经焚烧。要是“玉麒麟”的羽毛,父亲为什么珍藏呢?哑巴叔的腿,也一定是祖父打断的。邵林没见过祖父,他出生前,酗酒的祖父已醉死在河里。‎ 没等邵林精通鹌鹑经,单位领导被双规了。邵林不再去小同街。‎ 几年后的一天,哑巴叔到了落叶之秋。他很虚弱,用手比画着,想吃什么东西。邵林脑海中闪过那根白羽,忙打车去小同街,买了只鹌鹑,炖好。‎ 哑巴叔吃了一块鹌鹑肉,笑了笑,咽气了。‎ 后来邵林不止一次想,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不仅描写了“一根白色羽毛”这一重要物件,而且通过邵林对它生疑、解疑的过程,使悬念迭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写领导喜欢鹌鹑,邵林下班就跑到东关小同街去学习鹌鹑知识,主要是为了表现邵林巴结上司、投其所好的性格特征。‎ C.小说擅用白描表现人物,“细白眉毛”“腰间一溜四个色彩各异的鹌鹑袋子”,就使“老白”带上了谙熟掌故的传奇色彩。‎ D.小说将人物命运置于社会发展洪流之中去演绎,不仅表现了浓浓亲情,而且也流露出“匹夫有重于社稷”的家国情怀。‎ 解析:选B B项,邵林的这一行为的确能表现出他巴结上司、投其所好的性格特征,但作者的主要目的是引出当年事件的见证者“老白”,借“他”的口讲述关于“玉麒麟”的故事。‎ ‎5.小说在刻画邵林祖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解析:本小说是以邵林的视角来写的,虽然对祖父着墨不多,却也是着力要表现的人物。解答此题,可抓住文中关于祖父的故事的内容,从其行为上分析其性格特征。邵林祖父是邵家营子历史上唯一开豆腐铺的,文中说“做豆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煮豆子”,可见祖父是个勤恳耐劳的人。祖父要把珍贵的“玉麒麟”献给伪县长,希望“换回骂日本人的商铺许老板”,说明祖父是个具有民族大义的人。因为“玉麒麟”被偷吃,许老板惨死,祖父“气得一棍子打断了儿子的腿”,说明祖父是个急难惩亲的人。由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勤恳耐劳。邵林祖父开了邵家营子历史上唯一的一家豆腐铺,开豆腐铺十分辛苦,不仅当地其他人不愿意开,就连邵林父亲也没有子承父业。②重义轻财。虽然“玉麒麟”是稀世珍品,但为了救下骂日本人的商铺许老板,邵林祖父毅然决定献出宝物。③急难惩亲。因为拿不出“玉麒麟”,未能从日本人手里救下许老板,邵林祖父一气之下,打断了吃了“玉麒麟”的儿子的腿。(每点2分)‎ ‎6.小说以“当年哑巴叔吃‘玉麒麟’时,父亲在干什么呢?”这样一个疑问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 ‎ ‎ ‎ ‎ ‎ ‎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个疑问结尾”,那么首先就要想到“引发读者思考,留下想象空间”这一作用。另外,可考虑此类试题一般可结合小说整体内容,从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分析,得出作用。就本题而言,主要可从完善故事情节,解答读者对情节的疑惑,丰富父亲的人物形象的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①暗示情节,引领读者将前文的铺垫串联起来,形成对情节发展的合理推想。②疑而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邵林父亲和哑巴叔之间的故事,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增添了小说的余味。③使邵林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他不仅仅有手足情深的一面,也可能有推卸责任、嫁祸于人的不光彩一面,以体现人性的复杂。(每点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说:“我国大学办得好不好,就是要看能否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能否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历史文化出发,这是事关教育自信、文化自信的大问题。”‎ 在张异宾看来,衡量高校办学质量,首先就是看人才培养质量,就是看能否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谈及“双一流”‎ 建设,张异宾说,过去一提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很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要跟着西方走,从教学模型、课程到办学指标都对照着西方大学来办,“而习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的问题,恰恰可能被忽略”。南京大学这些年狠抓的问题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原创性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走自己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 ‎“我是一名教师代表。”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让张异宾有着浓厚的教书育人情怀。张异宾说,按照教育部对“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南大的办学实际,学校已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与定位。‎ ‎(摘编自《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材料二:‎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意味着备受社会关注的“双一流”建设,有了明确的“施工图”。‎ 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实施办法》共分七章二十九条,定位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操作实施性文件,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对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组织实施等做出具体规定。‎ ‎《实施办法》强调,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据介绍,“双一流”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对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为确保遴选程序公平公正,《实施办法》明确,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将采取认定方式确定。‎ ‎“双一流”建设将实施动态管理,对此,《实施办法》明确,要以学科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开展中期和期末评价,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建设实效。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 ‎“《实施办法》操作性很强。”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告诉记者,在遴选方式上,兼顾了效率和公平,采取认定方式,不单独组织申报和评审,简化了审核程序,避免重复评价,极大地减轻了高校负担;在管理举措上,提出加强过程管理,实施动态监测,建立动态开放竞争、以绩效评价为杠杆的开放竞争机制,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及时跟踪指导,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增强了建设实效。‎ ‎(摘编自《“双一流”建设确定“施工图”》)‎ ‎7.下列关于高校建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京大学立足校情,按照教育部对“双一流”‎ 建设的总体要求,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与定位。‎ B.作为一名教师代表,张异宾从学校的角度,强调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性。‎ C.按照《实施办法》,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D.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告诉记者,北大在遴选方式上,兼顾了效率和公平,采取认定方式,减轻了学校负担。‎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二中“‘《实施办法》操作性很强。’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告诉记者,在遴选方式上……极大地减轻了高校负担”可知,北大校长是在解读《实施办法》,而不是在讲北大的相关措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侧重从学校角度谈人才培养和高校建设,材料二侧重从国家层面解读政策的“施工图”。‎ B.一些大学领导想当然地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跟着西方走,这可能会忽略习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 C.《实施办法》分步设计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五年一个建设周期,有利于动态管理,突出了实效性。‎ D.《实施办法》这张“施工图”,有总体目标也有短期规划,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很多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解析:选B B项,“一些大学领导想当然地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一中“谈及‘双一流’建设……很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要跟着西方走,从教学模型、课程到办学指标都对照着西方大学来办”可知,应是“以前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 ‎9.怎样才能办出高质量的大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 ‎ ‎ ‎ ‎ ‎ ‎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分类总结。如抓住材料一中的“我国大学办得好不好,就是要看能否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是事关教育自信、文化自信的大问题”“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些年狠抓的问题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自己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等,可总结出要注重人才培养,要扎根中国,走自己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增强教育自信、文化自信;抓住材料二中的“《实施办法》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在遴选方式上,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切实增强了建设实效”,可以总结出要按照《实施办法》,稳步推进“双一流”‎ 建设以及具体的遴选方式和管理举措。‎ 参考答案:①注重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分)②扎根中国,依据校情,走自己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增强教育自信、文化自信。(2分)③按照《实施办法》,稳步推进“双一流”建设。在遴选方式上,兼顾效率和公平,采取认定方式,简化审核程序;在管理举措上,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动态开放竞争机制,切实增强建设实效。(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