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0散文阅读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0散文阅读含解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20 散文阅读 ☞基础早知道 1.《师说》中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 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 是: , , ? 2.《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 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 是: , 。 3.《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 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答案】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 子、苌弘、师襄、老聃。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易错成语勤温习 101.不论什么时候,冰心老人都是坐如春风、亲切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是喧哗 而锋芒难避。(坐如春风,比喻听了长辈教导,像是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主语应该是听话人。) 102.记者赶到李婉芬生前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耳濡目染了许多平凡而有动人的故事, 了解到这位平民艺术家的许多东西。(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 地受到影响。换成“耳闻目睹”。) 103.对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连篇累牍的报道,使广大读者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起到了振 奋人心的作用。(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贬义。) 104.我家近旁新开设了一间连锁店,货架上各种日用品济济一堂,品类齐全,货美价 廉,很受顾客欢迎。(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一般人多,更 不能形容商品。) 105.有人说他们两个是莫逆之交,其实他们的感情一向就很好。(莫逆之交,莫逆: 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据文意,是说感情不好。)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珍惜生命 经典素材: 公元前 104 年,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后因替抗击凶奴,兵败投降的李陵(前 99) 说情,激怒了汉武帝。司马迁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被处死;二是必须受“宫刑”,这对人来 说是一种极大的摧残和耻辱。为了完成《史记》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的伟大著作,不让自己的生命留下遗憾,他选择了后者。随后用受尽耻辱的生命完成了 《史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传世之作。 时新素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 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 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 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 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 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 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清词丽句背一点 1.扬帆于生命之河,难免会遇到暗礁;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 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静静地聆听,静静地品味生命之舟行驶过每一个港湾所 发生的故事,有喜有悲,有甜有苦。 2.一棵难看的树桩。不知道他遇到了什么灾难,竟成了那种令人不敢恭维的形象:断 裂、枯干、粗糙。这一切都很容易让人想到死亡,它简直就是死的象征!然而,就在它那断 裂、枯干、粗糙的身躯上竟长出了两棵幼嫩的,翠绿的芽! 3.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冷雨寒风,留给世界的只能 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4.正因为有死亡,我们才这么珍惜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优秀的舵手,驾驶自 己的生命之舟轻快的航行。优秀的舵手善于对付痛苦,而现实中的许多人去因痛苦而导致海 水没顶,过早走向死亡。痛苦应该成为我们生命之舟的压舱物,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我们 的船才得以稳健的前行。优秀的舵手还会摆脱魔鬼的诱惑,他们看淡尘世的物欲、烦恼,追 求真理,他们一生光明磊落,表里如一。他们惜时如金,勤勤恳恳,度过丰富而有效的人生。 5.生命是一支铅笔,而这支铅笔,也常常带来森林的气息,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颗 苗条的小树,由此,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而从铅笔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 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支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深 刻的遐想。生命是一支铅笔,还意味着人生这一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 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觉悟的橡皮轻轻的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运笔,写 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一个人有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不愿正视它和改正它。 ☞技能再提高 散文阅读技巧 一、常见考查题型: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1.考察类型:直接概括全文内容;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情等。 2.答题策略: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 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语言组织方 法主要有: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采 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 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分析这些年文学作品阅读概括试题的答案,要么是文章的原句,要么有文章中的重点词 语联句组成,因此一定要用文章的词语答题,切莫想当然用自己的语言答题,有时意思对但 就是不得分。既然这样首先就要划读文章找到这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词语主要有形容词、 修饰语一般概括特点时要用;关联词语,通过关联词语找到文章的重心,转折句、递进句重 心在后面,因果句可明确原因结果;句子主要有情感句、意蕴句、接榫句,这些句子都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往往在表达方式变幻时出现,比如全段以记叙为主突然出现一个抒情或 议论的句子这样这个句子可能就是把握文章内容情感的突破口。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品味词语有“解释词语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 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 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 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1.理解句子的含义。(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 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 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 题(深化中心)) 3.语言赏析 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修辞之美------ 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 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 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 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 用中心句和点睛句。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描写句。 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修辞句, 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尾句。语段的尾 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 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 上下文意,整合作答。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语、难于理解的词语进行分析理解;其次看句子在 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 是过渡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第四, 分析句子所反映的情感。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 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 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 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 文章的主题。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 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 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 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 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 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 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 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五)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比喻:生动、形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 象化。排比:增强语言气。反问:加强语气。反复:强调。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对偶: 句式整齐。结构统一。夸张:极力的表现。 (六)题目的作用:把握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概括文章的主要 内容;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新颖;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 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七)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 描写-正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先抑后扬等)、议论、说明。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 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 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 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 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从不同的感觉来描 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 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 想情感或主题的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 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八)语段的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 题升华。 (九)人称 第一人称(我):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 人称(你):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強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 的效果。第三人称(他):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 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散文阅读答题步骤: 1.通读文章,整体感知:中心内容,思路结构;写法特点,语言特色。 2.缜密审题,明确要求:关键词语,提示性词语、规定性词语;准确理解题意,明确 解题要求。 3.分段研读,寻找答案:带着问题,确定区域,精读内容,瞻前顾后,圈点勾画,搜 集信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4.深思熟虑,精确表达:整合信息,组织语言,规范答案,回照题干。 ☞基础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月 夜 韩少功 ①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 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 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 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 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 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 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 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 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 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 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 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 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 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 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 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 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 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 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 问? ⑥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⑦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选自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 (1)文章②③两段通过对比,凸显了城里月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2)请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4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3)“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单独成段,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 分)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6 分) 【答案】 (1)城里的月光暗淡、短暂、呆板(没有神采)、稀少。(可结合“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 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 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分析)(每点 1 分) (2)①都将视觉上的月光写成听觉上的,化静为动,使用叠词、拟声词(答到其中一点即 可);(1 分)②“叮叮当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轻盈灵动,诗意盎然;(1 分)③“哗啦哗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的情态;(1 分)④表现 了作者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终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身心俱醉、无比惬 意之情。(1 分)(手法共 1 分,特点 2 分,情感 1 分。) (3)内容:①凸显月光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要标志。(2 分)②写出作者对于乡村月光 的喜爱和自豪。(2 分) 结构:③统领全文,引出城市和乡村的月光的对比。(2 分) (4)①“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侧面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②“山谷里一声长啸”,衬托 出乡村月夜的宁静。③再次点题,将读者带进宁静而美好的月夜,暗指“人应怀着虔诚 的心与大自然亲近”这一主旨。④景语作结,富有诗意而又耐人寻味。(每点 2 分,答 出其中的任意三点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②③两段通过对比,凸显了城里月光什么特点”,这是考查学 生的概括能力。应先找到②③关于月光的内容,再借助对比概括“城里月光”的特点。 第二段“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 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 圾里”,“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写其暗淡,“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 写其短暂,“像死鱼眼睛一只”写其呆板(没有神采)第三段“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 即记录太阳之历”写其稀少。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易错警示】本题难度不大,但易犯的错不少。首先,审题的时候,容易出现漏洞,比如“对 比”,考生可能只会专注于描写月亮的句子,而忽略了城里乡下的比较;其次,只会摘 抄,而不会概括;第三,不知道应该使用形容词概括其特点;第四,会忽略第三段开头 “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这一句,认为不是描写月亮的内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易错警示】本题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知道列术语,贴标签,而忘记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应为:先点明技巧,再结合句子分析技巧的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 比如本题,“叮叮当当”是写月光的“飘落”状态,使用这个词语让“月光”变得灵动 起来,有了生命的气息;“哗啦哗啦”是写月光在草坡上和湖面上的投射,使用这个词 语,月光的一泻千里便呈现于眼前了。这些都是这两个词语的写景效果,通过这些景物 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惬意之态。这些内容都是考生容易忽略的。 (3)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段落的作用。题干在设题的时候,其实已经给了暗示“‘月亮是别在 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单独成段”,凡是单独成段的句子,其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一般 如下:如在开头,一般是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如在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是在文章的开头,故结构上是起到了统领和引出的作用; 同时还要看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一般是写了……,表现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遇到考查段落作用的题目,首先要明确提问的方式,是直接问结构上的作用, 还是只说作用,这两者是有所去呗的,如是前者,只需从结构上回答,如是后者,就应 兼顾内容上的作用。其次要明确答题的模式,结构上……,内容上……。第三,要明确 段落所在的位置,其在文中的位置就决定了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最后回答结构上的作用 时,要回答完整,不能光列术语,比如本题,引出下文,到底时引出下文什么,就应该 看紧跟其后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4) 试题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题 干问的是“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答题的角度有:内涵、作用、技巧特色、主 旨等。“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结尾有两句话,应分开一一 分析。“山谷里一声长啸”,写到声音,自然是以声衬寂,写出乡村的宁静;“大概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借助鸟被惊飞,体现月光之皎洁。而这两句话都属于写景,从 收尾的技巧上来说,这是以景结情;本文的标题是“月夜”,最后的描写又再次点题。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 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 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 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 深、由表层到深层。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 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 角度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2)作品表面;(3) 作品内涵;(4)作品背景;(5)作者;(6)读者。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上是对文章 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或者区分散文中的不同材料, 以找到探究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注意答案语言组织的两种类型。目前探究题答案表 述形式有两种:一是注重探究的多角度,每一角度能写出探究的依据(即文本根据)和 结论;二是注重探究的深度,只选择多角度中的一个角度,亮明观点,并结合文本内外, 充分写出理由来,答案是“观点+理由”形式。考生宜依据题干要求,采用相应的形式。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和我一起拦牛的 老汉叫“破老汉”,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 过。 ②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总不得闲。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我一 个人躺在土炕上。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后来才知道,是叫“子 推”,是为纪念春 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 做官。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 抽烟。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 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 思。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 ③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 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 唱起来,人就快活了。 ④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 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 花,淡蓝色的,一丛 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 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 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⑤有一回,我和破老汉吆起牛回村,离村老远,就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了,儿一声, 娘一声,似乎一天不见,母子间有说不完的贴心话。母牛的目光充满 了温柔、慈爱,神态 那么满足,平静。我最喜欢的是一头红犍牛,高高的肩峰,腰长腿壮,单套也能拉得动大步 犁。红犍牛的犄角长得好,又粗又长,向前弯去;几 次碰上邻村的牛群,它都把对方的首 领顶得败阵而逃。我总是多给它拌些料,犒劳它……和牛在一起,也可谓其乐无穷了,不然 怎么办呢?方圆十几里内看不见一个 人,全是山。 ⑥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那年春天,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 开始对老黑牛有所怠慢了。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 红了眼睛,慢慢地 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 之功。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 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老黑牛转身 败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为了这事,破老汉阴沉着脸给 我看。他抽着烟,望着老黑牛屁股上 的伤痕,说:“它老了呀!它救过人的命……” ⑦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 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 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 “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 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 上。” ⑧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破老汉”的形象特点。(4 分) (2)简述文章第四段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6 分) (3)本文借写牛表现了“我”的哪些情感? (4 分) (4)为什么作者说“清平湾”是“我的”清平湾?请加以探究。(6 分) 【答案】 (1)贫穷(1 分),生活孤单(祖孙相依为命)(1 分),有爱心重情义(淳朴善良)(1 分),豁达乐观(1 分)。 (2)手法类:选择典型画面(1 分)描写、记叙、议论相结合(1 分);运用了比喻、排比 的修辞(1 分,答出其中之一即可);视听结合(1 分),动静结合(1 分),细节描 写(1 分)(手法类共 4 分,答满 4 点即可)。效果类:写出了清平湾秋天的美丽和生 机,表现了清平湾人的善良(1 分);表达对清平湾的热爱与留恋(1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3)孤单寂寞(1 分),人生渐老的悲凉(1 分),赞颂慈爱(1 分),歌颂勇敢(1 分) (力量、拼搏、勇气)机智(1 分);(答出三点即可)借写牛表达对清平湾的喜爱与 留念。(1 分)。 (4)①清平湾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曾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2 分) ②清平湾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善良、质朴、坚强、勇敢等。(2 分) ③清平湾是作者悟出人生哲理之地,能让他积极乐观面对人生的苦难。(2 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解答时可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的角度思考,首 先指出所考查段落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本文第四段, 从表达方式上看,记叙、议论、描写等手法都有所体现;从修辞手法看,“半崖上小灌 木的叶子红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写景的角度思 考,有动景有静景,有声音,有画面……考生依据这些信息逐条总结,并指出这些手法 的表达效果,即可得到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的思想情感,信息主要集中在 5.6 段,第 5 段,写牛儿母子间的 “对话”表现出母牛的慈爱之情,表达作者赞颂之意;“我”以照顾牛为乐,“方圆十 几里内看不见一个人,全是山”表达出作者的孤单寂寞;对红犍牛的赞美,表现出作者 对勇敢,力量的赞颂;第 6 段,看牛顶架,老黑牛屁股受伤,破老汉说“它老了呀”, 表达出人生渐老的一种悲凉;作者写牛,也就是在记述他在清平湾的生活,对这种种细 节的描述,就表达出作者对清平湾生活的喜爱留恋之情。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解答的时候要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作品的主题表达等角度思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考。从文本中展现的作者的人生经历来看,清平湾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作者对那里有 很多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且都是一些让人回味的美好的记忆;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 文本记叙了作者在清平湾的一些生活细节,写了清平湾的人——队长、破老汉的美好形 象,这些细节、这些人物非常感人,可以看出,清平湾使作者感受到的是人性的美好、 善良;而从清平湾人的身上,作者也学到了他们的豁达与乐观。这也就是本题的答案所 在。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8 分) 灯下漫笔 鲁 迅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 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 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 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 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 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 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 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 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 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 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 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 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 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 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 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 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 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 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 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 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选自《坟》,有删节) (1)本文从论述思路上看可分为两个部分,请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6 分) (2)作者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试从文中找出这一论断的依据。(6 分) (3)结合全文,说说“‘人’的价格”该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所说“第三样时代”又是怎 样的时代?(6 分) 【答案】 (1)(6 分)第一部分,回溯历史,紧扣史实(1 分),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 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2 分,仅写“两个时代”给 1 分);第二部 分,讽刺现实(1 分),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样时代”的召唤(2 分)。 (2)(6 分)①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2 分);②在“乱 世”,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2 分);③中国历史总陷入“一 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2 分)。 (3)(6 分)“人”的价格即“人”的价值(1 分),有“人”的尊严,“人”的权利,能 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2 分)。“第三样时代”即百姓有“人”的价格(价值) 的时代(1 分),就是民主、自由的新时代(2 分)。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中问的是“作者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概括为“两个时代”,试从文中找出这一论断的依据”,其实就是问“为什么作者把几 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找原因的题目基本上在这个结论的前后找,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到文中找到涉及的段落,然后进行筛选。本文第一节节说的是“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 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第二、三节说的是“在“乱世”,连奴隶也做不 成,所以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第五节总结一下“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 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 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或新的词语,带有某 种特定的意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 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 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秋 天 李广田 春天是走向“生”的路,却使我感到大大的不安,因为我是太弱了,甚至抵抗不过这自 然的季候之变化,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为什么听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门外? 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它鼓作得我太不安定了。但是到了现在,这 秋天,我却不记得对于春天是些什么情场了,只有看见那枝头的黄叶时,也还想:这也像那 “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样子,但总是另一种意味了。我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 请恕我这样糊涂安排——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甚至连那被人骂为黑暗的冬 天,又何尝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我将说 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 它们的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 了。 但是比较起冬天来呢,我却偏爱了秋。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 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 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 在我,常如是想:生活大非易事,然而这一件艰难的工作,我们是乐得来作的。诚然是 艰难,然而也许正因为艰难才有着意义吧。而所谓“好生恶死”者,我想并非说是:“我愿 生在世上,不愿死在地下。”如果不甚荒谬,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 中”。死不足恶,可怕而可恶的,而且是最无意味的,还不就是停在途中吗?这样,所谓人 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小的人是有福了,因为他 们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们也最不幸,因为他们停在途中了,那干脆不如到地下去。而希望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大的人的呢,他们也是有福的吗?绝不,他们是更不幸的,然而人间的幸与不幸,却没有什 么绝对的意义,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 棘呀,手脚的不利呀,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就是走在道 上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 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 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于此,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 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 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 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 等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 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 很难将息的了。“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在我,年年是赶不上时令,年年 是落在了后边的。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 能不用力的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 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了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一回“必然”的事,于是对于那 一只黄叶就要更加珍惜了,对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了亲切。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 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于头发而感到珍惜吗?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 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 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已照一照 镜子了。 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 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于一九三 0 年十二月 (选自《李广田文集》,有删节) 文章以“秋天”为题,开篇为什么要写夏天和春天?(4 分) 简析“他们是有福的吗?绝不,他们是更不幸的”这句话含义。(5 分) 简析文中多处提到“一只黄叶”的妙处。(6 分) 作者为什么说秋天“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请简要说明原因。(6 分) 【答案】 循着对自然季候变化规律的思考,(1 分)作者先后写出对春天太过“疯狂”、夏天则是“死 路”的不同感受;(2 分)通过层层比较,突出秋天在“酝酿着生命”的同时,更显示 着“觉着的力”。(1 分) 希望大的人走在道上,也就有着希望,因而看起来是“有福的”;(2 分)但明知道路永长, 希望远大,还就是要走在道上,且尝味着苦难,因而更是“不幸的”。(3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作者妙用“一只黄叶”重现的手法,(1 分)生动而具象地表现出秋的“更显示生命”的季 候色彩,(2 分)以及这“一只黄叶”带给人的“时光无情”的紧迫感;(1 分)说黄 叶联系着枯荣,为生而落的联想也就得到了强化。(2 分) 年年来来早,西风吹,黄叶摇,又见自己头发脱落,使人油然而生时光无情、人生被赶的危 机感。(3 分)人走在道上,希望还很悠远,不觉又来到秋天,更觉得是被鞭策着前进, 而怕落在了后边。(3 分)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分析: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结合“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小的 人是有福了,因为他们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们也最不幸,因为他们停在途中了,那干 脆不如到地下去。而希望大的人的呢”、“然而人间的幸与不幸,却没有什么绝对的意 义,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呀, 手脚的不利呀,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以从“重现某一事物的手法的作用”是生动而具象地表现某一事物 的特征,以及从表现主题上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分析:从文中“于是对于那一只黄叶就要更加珍惜了,对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了亲切。 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于头发而感到珍惜吗?同样的, 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 远些”、“ 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 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等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能力捷进测 一、(2015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 7—11 题。(19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 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 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 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 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 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 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 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 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 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 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 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 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 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 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 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 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 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 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 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 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⑼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个模 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⑽“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咕。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 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 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 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 笞的“病人”呢? 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 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 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 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 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 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⒁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 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 腹怒气的心思…… ⒃ 那 个 风 雪 之 夜 , 我 终 于 站 在 那 费 尽 周 折 才 到 达 的 门 牌 下 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第(4)(5)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8.赏析第(8)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 分) 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4 分) 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 分) 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 45 字以内)。(4 分) 【答案】 7.C 8.答案示例: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 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9.答案示例: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 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10.答案示例:第一转变是由满怀烦恼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了“我”。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用善良 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11.答案示例: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浸湿的纸巾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 方向走去。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文本的文体 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要牢记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再结合 文本具体分析。常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 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8.试题分析:先找到答题区间,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几个词语,“扯、抓、跨”等,再 分析作用,主要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考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 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 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成功的动 作描写可以能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本题中这几个动词,干脆有 力,表现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再结合前文她正在和面做饭,却能主动帮助 “我”,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蹒跚”,联 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思想感情角度分析作答,注意结合表现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赏析语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声音被托起”是比拟 手法,“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是通感的手法,“蹒跚” 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与“苍老”相照应,正是这一苍老而善良的形 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总结概括,注 意结合心理描写的句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 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第一次转变是在第 10.11 段,注意关 键词的提示,“我心里咯噔了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 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第二次转变是在第 15 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 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根据这些 语句可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的言行对我的影响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和探究写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本题要求给 文章续写结尾,必须尊重原作,合理想象。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善于捕捉文章的 暗示性信息,认真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语言上要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 二、(2015 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 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 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 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 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 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 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 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 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 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 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 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 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 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 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 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 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 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 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 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 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 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 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 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 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 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 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 年第 4 期) 12.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 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 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 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 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 作用,突出主题。 13.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 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 分) 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14.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 分) 答: 【答案】 12. B E 13.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 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14.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 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 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试题分析:本题选 BE 两项。B 项中,“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 的不安”表述错误。原文说“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 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 土地。”体现的是对故乡的感激之情。D 项对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的作用分析错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及选项的要求,在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应的内容,加 以比较,区分表达上的差异,由此作出判断即可。本题的设题形式也是传统的形式,学 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是常训练的。难度不大。B 项中对情感分析错误,只要学生将选项与 原文对比一下,不难选出。E 项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作用分析错误,稍有难度。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首先考虑文章前后文与该句的联 系,然后抓住关键词“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即可。可以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作为 答题区域,然后进行分析概括。题中涉及到“精神层面”集中在 5.6 两小节。筛选概 括为勤俭、不怕苦、宽容和家乡红色文化的洗礼滋养。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题型设置和往年相同,重点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和重点词语的考查。难 度不大,在文中有相应的表述。此题选择的点很好,虽然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 域,但是需要静心分析,抓住关键,组织答案要答得有道理,合乎规范,这样才能得分。 方法上可以分段、分层次进行概括,逐条表述。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这也是很常见的题型,学生对此类题型的训 练比较多,有方法。文章的内容是和标题一致的,所以分析文章主体部分的层次内容即 分析出了标题几重含义。本文标题是“纸上故乡”,要抓住文章主体部分写了故乡的哪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3 几方面,分析“纸上”的具体含义。“纸上”可以理解为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 “我”从中获得慰藉;“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我” 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这几个部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 分)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 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 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 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 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 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 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 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 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 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 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有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 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 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 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 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 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 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 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 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 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 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 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 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4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 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 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 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 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 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 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2)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 分)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 (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哪些特点?(6 分) (4)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 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8 分) 【答案】 (1)AD (2) ①色彩鲜明、严谨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2 分)②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 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4 分) (3)①西湖清爽,洗涤红尘,让人感到清爽。②西湖多变,西湖是明媚的,更显清幽,③ 西湖淡雅天然,素描淡妆,以天然而胜。④西湖性格厚重,富有厚度和重量。水使它灵 秀,山却给它骨气。(答出 3 点即可) (4)“一切景语皆情语”,指对景物的描摹都是为了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很多文学作品都 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抒情才是目的。作者书写 的是对浙江的追忆和游历,勾勒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 江南图景,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文章其实就是为了抒发对故乡浓重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5 赞美之情,赞美这里的山水风物,人文情韵。如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严谨、素 净,物件厚实可靠,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鲁迅的艺术素描朴质,温情!他用笔 经济,勾画实在处境,有抒情气氛。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严格而 宽厚,充满深情,是魅力之源。浙江人杰地灵!西湖清爽,洗涤红尘,让人感到清爽。 西湖多变,西湖是明媚的,更显清幽,西湖淡雅天然,素描淡妆,以天然而胜。西湖性 格厚重,富有厚度和重量。水使它灵秀,山却给它骨气,同样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增 强了艺术感染力。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试题分析:这道题共有两问,第一问考查对相关语段的概括分析能力,第二问考查理 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第一题,可通过对“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 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这一句话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绍 兴街道、店铺、水乡景色的特点。原文相关词语为“严谨、素净、温厚、朴质、灵秀” 整理之后即可得出答案。同样分析原文有这样的中心语句可以提取“他是最严格的,有 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 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分析这里就可以得出答案。第二问可通过文章前半部分的 重点是“绍兴与鲁迅”,而“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 家多一点了解了”这句话是对文章前半部分的一个总结句。题干中的两个问题其实就是 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眼中的绍兴的特点”“我眼中的鲁迅的特点”,答题区间分 别在第 4 段和第 6 段。根据第 4 段中“色泽是黑和白”“谨严、素净”“厚实可靠”“在 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等词句可以得出第一问的答案。根据第 6 段中“他是最严 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可以得出第 二问的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关 键词提取相关词语概括作答。西湖的湖光山色描写是在文章后三段。文章后半部分主要 记叙了“我”两次游览杭州时的见闻,第一次为插叙,主要记叙游览杭州的店铺,第二 次游览则重点欣赏杭州的湖光山色。因此,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后三段(10~12), 找出文段中的重点词句加以整合,分条回答即可。如第 10 段中的“难分市区与郊外”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6 “闹市”“把红尘洗涤了”“清爽”,第 11 段中的“明媚”“清幽”“素抹淡妆”“天 然”,第 12 段中的“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淡淡的几抹青色”“厚度和重量”“有 性格”。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情景交融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答题时可以首先 对“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大概念作简要介绍,并用一些耳熟能详的情景交融的诗词佐 证。再从文中找一两个情景交融的细节进行分析即可。作答时还要注意联系实际体会感 受与原文的契合点。谈出自己的见解,观点要鲜明突出。另外要注意字数要求。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