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记叙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聚焦中考】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 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 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 类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 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 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 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分析 2007 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与往 年的一样仍然独占鳌头,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 也较多。 本专题将主要指导同学们阅读狭义的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类的文章。 【考点搜索】 1.对记叙的要素的考查,如“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时间:某一天;地点:我的 办公室门口;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起因:我劝男孩的饿母亲捐献 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经过:________________ ;结果: ___________。”(2007 年河南实验区卷)、“本问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 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007 年贵州遵义)。 2.对记叙文主旨的考查,如“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2007 年湖北潜江)、“文章结尾,作者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 括”(2007 年陕西) 3.对记叙线索的考查,如“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 , 暗线索是 ”(2007 年江西)、“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 为标题的好处是什么”(2007 年上海)。 4.对记叙顺序的考查,如“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2007 年湖北随州)、 “本文运用插叙的方法,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 一句引起回忆。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2007 年福建泉州)。 5.对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的考查,如“文章第五段还写到那 天晚上,爸爸守在“我们”身旁,一夜没睡。这段描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 (2007 年湖北鄂州)、“文章开头描写杜鹃花盛开的景象,在全文结构上起什 么作用”(2007 年陕西) 6.对记叙文中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考查,如“‘生命原本是—个不断受伤 又不断复原的过程’,选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2007 年湖北襄樊)、“本文 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 A、B 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2007 年广东汕头)。 7.对探究、欣赏记叙文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考查,如“你是否同意 30 年来‘我’ 对自己所犯过失的态度?请说明理由”(2007 年辽宁 12 市)、“读完全文,女 孩的故事使我们联想到“2005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从他们身 上,你读懂了什么”(2007 年广西河池)。 【方法指津】 1.理清记叙的要素。这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 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 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 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 2.学会感知记叙文的主旨。这就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 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 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 精确、完备的概括。 3.理清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 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 大致分为: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中 心事件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同时,要学会一定的技巧,即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4.把握记叙的顺序。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 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 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 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 以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 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 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 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5. 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的作用。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 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1)记叙文中的描写能将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 生动。 (2)记叙文中的议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 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6.分析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句。 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 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 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对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 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 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 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 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7.解答拓展探究题。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 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 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 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述;也可以立足于文章 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 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 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 话要言之有据。对于材料链接题,要在阅读文章和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人物 形象,分析材料的主旨,表达人生感悟,传达自我观点。 【真题例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2007 年重庆中考题)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 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 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 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 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 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 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 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 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 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 x 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 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 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 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 “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 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 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 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 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 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 哪些孩子 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2.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3.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 一小段话 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4.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5.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 暖”的含义。 6.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 的认识。 [解题思路] 第 1 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需要紧紧上下文,特别是要抓住学生 的感激让老人高兴这一细节,同时也不可忽视文章的暗示作用。第 2 题考查对重 要词语的揣摩、品味。解答这两小题,同样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句, 不可过于空洞,如“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终于明白老人 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等句子。第 3 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的揣摩与把握。答 题时需要紧紧扣住神态描写,同时要从整体上理解人物的感情,要合情合理。第 4 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和结构上前后呼应的把握。回答时,需要联系下文中 与地址、姓名等紧密相关的事情。第 5 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深层 把握。答题时需要在理解本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出“阳光”“放射自身的温暖”等 实际意义。第 6 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多元化解读。答题时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和自 己的感受,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