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本卷共两大题,28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试卷的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并将该选项对应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内。) 1.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观察所示两图,结合《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所论述,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你认为其主要目的是( )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崛起于西部的周举兵伐商,占领朝歌(今河南淇县),商王朝灭亡,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材料中“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就是为了加强东部的统治,故A项正确;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才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与“周初”的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客观影响而非“ 其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说明是东部而非“四周”,故D项错误。 【答案】A 2.据记载:“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材料说明了( ) A.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 B.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 C.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 D.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 3.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些情景的描述,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依据材料中“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的信息可知,有一定的可信性,难说全是诋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期间主要矛盾是中外民族矛盾,而材料反映了“民众”和“英军”的关系,未涉及反封建,故B项错误;材料中“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表明,只是英军军事需要而非海外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中 “民众向英军出售……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以求工值。……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表明,民众没有站在中国民族国家的立场,故D项正确。 【答案】D 4.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解析】《南京条约》是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开始而非“进一步控制”,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是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开始而非“日益卷入”,故B项错误;“协定关税”条款使中国已经丧失而非“逐渐丧失”关税主权,故C项错误;“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说明中方的认识局限于税率数值而非政治主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新疆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最终收复新疆。下列相关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左宗棠制定了“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 B.1876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大部领土,阿古柏兵败自杀 C.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了除伊犁外的新疆 D.在左宗棠上书建议下,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 【考点】1840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左宗棠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故A项错误;1876年,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第二年向南疆推进,阿古柏兵败自杀,故B项错误;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故C项错误;在左宗棠上书建议下,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故D项正确。 【答案】D 6.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 A.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 B.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报纸凸显了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 C.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D.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日军成为主战场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全民抗战 【解析】报纸的宣传对抗战有推动作用,但不可能是主要推动作用,故A项错误;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是抗战防御阶段,而非抗战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蒋委 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故C项正确;材料中“民国二十七年”表明是1938年,依据材料中“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的信息可知,彭德怀撰写的专论大约是1938年初,处于抗战防御阶段,而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才逐渐成为主战场,故D项错误。 【答案】C 7.胡适曾收到这样一封来信,“从沦陷起对政府所怀各种希望完全变成失望,……自四月下旬物价暴涨,同时内战更打的起劲。……联想到祖国的今后前途,不禁悲从中来,原因是生受过敌人压迫,实再怕做第二次亡国奴!”这封信应该写于( )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沦陷”“亡国奴”不符,故A项错误;国民大革命主动“打倒列强除军阀”,与“沦陷”“亡国奴”“内战”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从沦陷起对政府所怀各种希望……同时内战更打的起劲。……实再怕做第二次亡国奴”的信息可知,当时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同时还有“内战” ,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是国共内战,与“从沦陷起”“实再怕做第二次亡国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8.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中共重要领导人陈独秀主张共产党员应全体加入国民党,并应在工人群众中发展国民党组织,认为只有“一切工作归国民党”,“才能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暂时放弃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 B.接受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 C.已决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D.致力于开展民族民主革命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中共三大) 【解析】依据材料中“共产党员应全体加入国民党”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是国共党内合作,是为了“才能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政党的性质不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表明了共产国际的帮助,“一切工作归国民党”不能证明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故B项错误;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材料“马林和中共重要领导人陈独秀主张”,材料未说明是否形成决议,与“这说明”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据材料“才能增强国民革命的力量”,故D项正确。 【答案】D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两个重要目标,即“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依据材料中“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的信息可知,标准不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故A项正确;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缅甸而非越南,故B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依据材料中“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的信息可知,而非“在华”势力,故C项错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故D项错误。 【答案】A 10.毛泽东指出:“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并强调“ 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毛泽东此番言论( ) A.肯定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作用 B.奠定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C.背景是一届人大的顺利召开 D.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依据材料中“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的信息可知,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 表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存在,故B项错误;1954年一届人大的顺利召开,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与材料中“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相符,故C项正确;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毛泽东强调“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是有利于而非不利于,故D项错误。 【答案】C 11.罗马共和国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我们天赋具有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并不都能实现。自然已规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雅典人在某些时期成功地履行了公共职责,但他们的国家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却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材料表明,西塞罗( ) A.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认为全体公民掌握权力是不公正的 C.提出并捍卫了自然法精神 D.将雅典声誉受损归因于其民主政治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依据材料中“自然已规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雅典……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却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的信息可知,没有主张人人平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自然已规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故B项正确;“天赋具有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并不都能实现”“自然已规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表明没有捍卫自然法精神,故C项错误;“雅典人在某些时期成功地履行了公共职责,但”表明肯定民主政治,将雅典声誉受损归因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故D项错误。 【答案】B 12.有学者认为:“这个初时不受欢迎的意外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现在博得了绝大多数法国人民的忠诚。…… 共和主义向来都是最好斗的革命运动之一,如今在法国却已经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这反映出( ) A.民心的导向说明共和政体已经巩固 B.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C.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D.共和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因为1875年宪法的颁布而巩固,为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人士还需进行长期的顽强斗争,故A项错误;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材料没有反映出“法律上得以确立”,故B项错误;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与“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相符,故C项正确;“初时不受欢迎的意外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共和主义”是偷换概念,如罗马共和国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13.右图是一副名为“眼疾”的时政漫画,站着的眼科医生说:难道你连六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看不见吗?坐着的杜勒斯(美国国务卿)回答:我看不见。我只能看见蒋介石。该漫画主要( ) A.讽刺了二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 B.反映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C.说明了美国对中国敌视政策的破产 D.强调了美国已陷入国共内战的泥潭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政策 【解析】“眼疾”是讽刺,依据材料中“美国国务卿回答:我看不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只能看见蒋介石”的信息可知,符合美国的冷战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中“连六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看不见”表明,不能反映了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美国国务卿回答:我看不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信息,说明了美国对中国敌视政策,故C项错误;国共内战的结果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4.“犁”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下列关于它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唐代曲辕犁的出现便于控制耕地的深浅 B.东汉时一牛挽犁完全取代了耦犁 C.春秋战国开始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D.古代犁的雏形是神农发明的耒耜 15.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汉代董仲舒却对商鞅进行过一定的批判,认为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源于商鞅,下列可能成为其理由的是( ) A.商鞅是法家代表,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 B.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易产生土地兼并 C.商鞅提倡重农抑商,压抑社会经济活力 D.商鞅奖励军功,冲击了门第对选官的影响 【考点】商鞅变法 【解析】汉武帝时期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董仲舒也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不会“批判”商鞅,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是“汉代很多社会问题”之一,是商鞅确立对土地私有制的产物,故B项正确;汉武帝推行一系列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不属于当时“汉代很多社会问题”,故C项错误;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如董仲舒,也不是因为门第,不属于当时“汉代很多社会问题”,对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16.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下列认识的变革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包产到户”不等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 ②应建立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符合①;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符合②; 1992年,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符合③;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符合④,按时间来排序,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7.“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诗句中涉及的改革措施是( ) A.财产等级制度 B.解负令 C.津贴制度 D.陶片放逐法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财产等级,故A项错误;材料中“许多被出卖的人们……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表明解放债务奴隶,故B项正确;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故C项错误;克利斯提尼制定了“陶片放逐法”,故D项错误。 【答案】B 18.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关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初期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上,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 B.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 C.在政治改革中,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D.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期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上,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改革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 体制”,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9.观察右图,依据其服饰和宣传的主要内容判断,该时期为( ) A.抗日战争 B.国共十年对峙 C.新文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考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依据材料中“批判《论语》”的宣传信息可知,与抗日战争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批判《论语》”的宣传信息可知,与国共十年对峙不符,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会“批判《论语》”,但依据材料中服饰信息可知是工人阶级,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批判《论语》”的宣传信息,和工人阶级的服饰信息,与文化大革命中批孔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20.法国外交部长提出建立一个小规模试验厂,将为法国、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这四个国家所分割的莱茵河流域的煤铁资源合并起来,做到使战争“ 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从而减轻法国对工业复兴的西德的担忧。为此他们签订了( ) A.《凡尔赛和约》 B.《巴黎条约》 C.《欧洲联盟条约》 D.《布雷顿森林协议》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共体 【解析】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材料中的“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与材料中“工业复兴的西德”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律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符合材料中“煤铁资源合并起来,做到使战争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故B项正确;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超越了材料中“小规模试验厂”“煤铁资源合并”的水平,故C项错误;1944年,美、苏、中、法等国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的一手操纵下,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材料“为法国、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这四个国家所分割的莱茵河流域的煤铁资源合并”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2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右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共同推崇殷商周礼 B.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 C.法家异地而同心,社会辐射面更广 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墨家不推崇殷商周礼,材料中也没有涉及受儒家影响巨大,故A项错误;儒家产生环境与百家一样,都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法家的变法涉及六国,措施接近实践影响大,故C项正确;楚国是颛顼后代的封地,而不是“商朝旧贵族”,故D项错误。 【答案】C 22.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应该是( ) 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思想主张 【解析】依据材料中“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 想使命”的信息可知,应该是清朝思想家,王阳明是明朝思想家,故A项错误;李贽是明朝思想家,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对……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与顾炎武思想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对……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与王夫之思想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23.泰戈尔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和猫王的摇滚乐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这一主题是( ) A.浪漫与理性主义 B.自由与民族奋斗 C.反传统倾向 D.文化交流与融合 【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泰戈尔;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猫王的摇滚乐 【解析】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而猫王的摇滚乐属于现代主义音乐,故A项错误;《吉檀迦利》是一部宗教抒情诗集,具有非常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而猫王的摇滚乐超越了种族以及文化的疆界,故B项错误;《吉檀迦利》具有非常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非反传统倾向,故C项错误;猫王的摇滚乐超越了种族以及文化的疆界,将乡村音乐、布鲁斯音乐以及摇滚乐融会贯通, 而《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理由是:“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二者都体现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 【答案】D 24.清末思想家严复在谈到牛顿力学时说:“自其例出,而后天学明、人事利者也。”这一评价直接揭示了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 ) ①引导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②促成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的飞跃 ③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④实现了对近代物理学框架的突破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考点】牛顿和经典力学 【解析】材料中未涉及神学,与“直接揭示”不符,故①错误;依据材料中“而后天学明”的信息可知对自然认识的飞跃,故②正确;依据材料“人事利者也”说明推动了社会生产,故③正确;牛顿的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是确立而非“突破”,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5.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 A.③②④①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①③②④ 【考点】凡尔赛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解析】奥匈帝国在一战结束后瓦解,材料中“奥匈帝国”表明,图①应该反映了一战结束前的版图;依据材料中“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信息,加上波兰的疆域,可知图②是二战后;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符合图③;1919年,《凡尔赛条约》规定在东普鲁士和德国本部间划出波兰走廊,符合图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中国的“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的变异也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20分) 材料一 在春秋晚期直到西汉末年的社会中,“士”都是出现在贵族阶层的,而在隋唐之后“士”便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从隋唐到明清一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士”从贵族走向庶民并占据文化与政治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分析这一转变对古代政治的影响?(10分) 材料二 在传统的中国,士以求义为志,商以求利为本。士与商不仅道不同不相谋,而且后者为前者所不齿。但从19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2)概括材料二中的新风气,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风气”出现的原因。(10分) 【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及初步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在隋唐之后”“从隋唐到明清”并结合所学分析 得出,科举制的实行,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知识分子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隋唐之后士便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底层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保证了专制政府人员的来源,有较高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2)第一小问新风气,据材料二“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得出士人经商的新风气;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从19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了”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近代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动,据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兴起。 【答案】(1 )原因:科举制的实行,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知识分子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4分) 影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底层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保证了专制政府人员的来源,有较高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6分) (2)原因:士人经商的新风气(2分);近代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动(西方经济入侵,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工业兴起);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兴起。(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严复《候官严先生年谱》 (1)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中严复和孙中山关于中国出路问题的不同观点。(4分) 材料二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2)阅读材料三,概括章太炎的政治观点。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出现的背景(10分)。 【考点】(1)维新思想——严复思想主张;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解析】(1)严复观点,据材料一中“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得出通过教育启发民智,据材料一中“庶几逐渐更新乎”得出主张改革,据材料二“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表明反对“庶几逐渐更新乎”的改革,据材料二“鄙人乃实行家”并结合所学,得出孙中山观点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主张革命。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以革命明之”“以革命去之” 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就必须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所学分析得出,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答案】(1)严复观点:通过教育启发民智,主张改革。(2分) 孙中山观点: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主张革命。(2分) (2)观点: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2分) 背景:①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的受挫;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③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就必须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186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与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比较表 时段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 1860—1870 5.5 2.9 1870—1900 3.2 3.7 1900—1913 3.7 4.2 1913—1929 0.7 2.7 1929—1938 -1.2 2.0 1938—1948 0.0 4.1 1948—1981 6.8 5.6 ——摘编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1)依据材料,概括表格主要信息。指出三项影响世界贸易增长率的主要因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表格中1929~1938年这一时段世界经济增长的波动变化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考点】(1)工业革命;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解析】(1)第一小问信息,据材料“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数据得出,世界贸易和工业生产总体呈增长状态,据材料“1929—1938”“-1.2”得出 1929—1938年世界贸易下降,据材料“-1.2 和2.0”“0.0和4.1” 得出,世界贸易和工业生产的增长并不完全同步;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的数据关系基本保持同步,得出世界工业生产状况,据材料“1929—1938”“1938—1948”结合所学分析可知与大危机和二战有关,得出国际局势, 据材料“1860—1981年”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国际贸易政策和世界市场。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1929—1938”“-1.2”得出世界贸易呈负增长;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1929—1938”结合所学分析可知与大危机和二战有关,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几个角度回答,得出:经济大危机,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应对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世界市场体系遭到破坏;法西斯上台,国际局势紧张动荡。 【答案】(1)信息:世界贸易和工业生产总体呈增长状态;1929—1938年世界贸易下降;世界贸易和工业生产的增长并不完全同步;(4分) 因素:世界工业生产状况(科技进步):国际贸易政策和世界市场;国际局势。(6分) (2)说明:1929—1938年,世界贸易呈负增长。经济大危机,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应对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世界市场体系遭到破坏;法西斯上台,国际局势紧张动荡。(6分)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D D D C C D A C B C A B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B B D B C D D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0分) (1)原因:科举制的实行,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知识分子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4分) 影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底层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保证了专制政府人员的来源,有较高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6分) (2)士人经商的新风气(2分);近代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动(西方经济入侵,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工业兴起);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兴起. (8分) 27.(14分) (1)严复观点:通过教育启发民智,主张改革。(2分) 孙中山观点: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主张革命。(2分) (2)观点: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2分) 背景:①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的受挫;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③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就必须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28.(16分) (1)信息:世界贸易和工业生产总体呈增长状态;1929—1938年世界贸易下降;世界贸易和工业生产的增长并不完全同步;(4分) 因素:世界工业生产状况(科技进步):国际贸易政策和世界市场;国际局势。(6分) (2)说明:1929—1938年,世界贸易呈负增长。经济大危机,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应对危 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世界市场体系遭到破坏;法西斯上台,国际局势紧张动荡。(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