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南市2020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二模)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考模拟考试 化学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B—11 C—12 N—14 O—16 S—32 Co—59 Cu—64 Ba—137 Hg—200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草药中常含有鞣质类、苷类、生物碱、有机酸等成分,煎煮中草药不适宜使用的器皿是( ) A. 砂锅 B. 铁锅 C. 瓦罐 D. 搪瓷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煎煮中草药选择器皿很重要,熬药首先选砂锅、瓦罐、接下来是搪瓷器皿、不锈钢锅、最忌讳使用铁锅和铜锅。砂锅、瓦罐的化学性质稳定,受热均匀,传热缓慢,煎药时水分不容易蒸发;不锈钢锅传热太快,煎药时要经常搅拌,否则药材黏在锅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锅;铁和铜容易与中药里的多种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毒副作用;所以不能选用铁锅,故答案为:B。 2.某元素基态原子M层上有一个未成对的单电子,则该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不可能是( ) A. 3d14s2 B. 3d94s2 C. 3s23p1 D. 3s23p5 【答案】B 【解析】 【详解】某元素基态原子M层上有一个未成对的单电子,可能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1s22s22p63s23p1、1s22s22p63s23p5、1s22s22p63s23p63d14s2,所以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不可能是 - 23 - 3d94s2,故答案为:B。 3.实验室提供的玻璃仪器有试管、导管、烧杯、酒精灯、玻璃棒(非玻璃仪器任选),选用上述仪器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 乙醇的性质(制取乙烯) B. 葡萄糖的性质(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C. 乙酸乙酯的制备 D. 酚醛树脂的制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实验室制备乙烯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温度计,故用上述玻璃仪器不可以完成制备乙烯的实验,A错误; B. 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在试管中进行即可,故用上述玻璃仪器可以完成,B正确; C. 有试管、导管和酒精灯三种玻璃仪器即可完成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故用上述玻璃仪器可以完成乙酸乙酯的制备,C正确; D. 有试管、烧杯、酒精灯、玻璃棒四种玻璃仪器即可完成酚醛树脂的制备,故用上述玻璃仪器可以完成酚醛树脂的制备,D正确;故答案为:A。 4.是重要的合成中间体,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其名称为( ) A. 庚烯 B. 3-乙烯基己烷 C. 3-甲基-1-己烯 D. 2-乙基-1-戊烯 【答案】D 【解析】 【详解】的主链上有5个碳,双键在1号碳上,乙基在2号碳上,故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其名称为:2-乙基-1-戊烯,故答案为:D。 5.不同波长的光可以使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如俘精酸酐类化合物甲、乙可以发生如下转化: - 23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与乙互为同分异构体 B. 甲生成乙的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 C. 甲、乙两种分子中均没有手性碳原子 D. 1mol甲分子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时消耗2mo1NaOH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两种有机化合物,甲、乙的分子式均为:C13H12O4,故甲与乙互为同分异构体,A正确; B. 甲生成乙的反应中,甲中的碳碳双键断键,生成碳碳单键,其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B正确; C. 手性碳原子是指与四个各不相同原子或原子团相连的碳原子,乙中有手性碳原子,C错误; D. 甲中含有酯基,故1mol甲分子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时消耗2mo1NaOH,D正确;故答案为:C。 6.用含铁废铜制备胆矾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A可选用盐酸 B. I中加H2O2的目的是溶解铜并将Fe2+氧化为Fe3+ C. 长时间煮沸Ⅲ中悬浊液的目的是充分聚沉Fe(OH)3 D. “系列操作”包括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答案】A 【解析】 - 23 - 【分析】 含铁废铜制备胆矾,首先将金属全部溶解,A为浓硫酸,不能是稀硫酸,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再加入强氧化性的过氧化氢,将存在的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加入Cu2(OH)2CO3,调节溶液的pH,将铁变成氢氧化铁沉淀除去;最后进行过滤,滤液中剩余的阳离子主要有Cu2+,阴离子有SO42﹣,加硫酸,其目的是抑制Cu2+的水解,进行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得到产品胆矾。 【详解】A. 物质A选用浓硫酸,不能是稀硫酸,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也不能是盐酸,会引入氯离子的杂质,A错误; B. H2O2具有强氧化性,能将Fe2+氧化为Fe3+,也能在酸性环境下溶解铜,B正确; C. 长时间加热煮沸的目的是充分聚沉Fe(OH)3,以便过滤除去,C正确; D. 得到胆矾晶体的操作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D正确;故答案为:A。 7.可利用反应2Cr2O72-+3CH3CH2OH+16H++13H2O→4[Cr(H2O)6]3++3CH3COOH检测乙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态Cr3+核外电子排布式为3d3 B. [Cr(H2O)6]3+中与Cr3+形成配位键的原子是氧原子 C. CH3COOH分子中含有7个键 D. 已知CrO42-是以Cr为中心的四面体结构,则Cr2O72-结构中含有两个四面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 Cr是第24号元素,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基态Cr3+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A错误; B. [Cr(H2O)6]3+中Cr3+提供空轨道,氧原子提供孤电子对,所以与Cr3+形成配位键的原子是氧原子,B正确; C. CH3COOH分子的结构式中含有7个键,1个π键,C正确; D. CrO42-的结构为:,是以Cr为中心的四面体结构;Cr2O72-结构为: - 23 - ,含有两个四面体,D正确;故答案为:A。 【点睛】配位化合物一般指由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价电子层的部分d轨道和s、p轨道是空轨道)与含有孤对电子的分子(CO、NH3、H2O)或离子(Cl-、CN-等)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8.下述实验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氯化钠溶液至不再有沉淀,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Ag++Cl-=AgCl↓,再滴加硫化钠溶液,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2AgCl+S2-=Ag2S+2Cl-,证明溶解度Ag2S比AgCl更小,A正确; B. 氢氧化镁固体溶解时存在溶解沉淀平衡,Mg(OH)2(s)Mg2+(aq)+2OH-(aq),加入氯化铵溶液,NH4+消耗OH-,使平衡正向移动,促进氢氧化镁固体的溶解,B正确; C. 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pH≤3.1时变红,3.1~4.4时呈橙色,pH≥4.4时变黄,醋酸中加入甲基橙,加热,观察颜色变化,证明升温促进醋酸的电离,C正确; D. 淀粉水解后生成葡萄糖,淀粉遇碘水变蓝,若不变蓝,则淀粉水解完全,则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加入碘水,可验证淀粉是否水解完全,D错误;故答案为:D。 9.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23 - A. 装置A烧瓶内的试剂可以是KMnO4 B. 装置B具有除杂和贮存气体的作用 C. 实验结束后,振荡D会观察到液体分层且下层呈紫红色 D. 利用该装置能证明氯、溴、碘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实验室制备氯气,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氯化锰和水;也可以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氯化锰、氯化钾和水;制备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杂质和水蒸气,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气体,用浓硫酸干燥,用氢氧化钠尾气处理。 【详解】A. 根据装置图,装置A没有加热,故烧瓶内的试剂可以是KMnO4,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KMnO4+16HCl(浓)=2KCl+5Cl2↑+2MnCl2+8H2O,A正确; B. 制备的氯气中含有少量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故根据装置图,装置B具有除杂和贮存气体的作用,B正确; C. 根据萃取原理,苯的密度比水小,故振荡D会观察到液体分层且上层呈紫红色,C错误; D. 根据装置C、D中的颜色变化可知,装置A制备出来的氯气,与装置C中的溴化钠反应生成溴单质,将生成的液溴滴加到D装置,可生成碘单质,证明氯、溴、碘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D正确;故答案为:C。 10.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已知C、D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B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的3倍,且C、D元素是同主族元素。甲、乙、丙、丁、戊五种二元化合物的组成如下表: 物质间存在反应:甲+乙→单质B+丙;丁+戊→单质D(淡黄色固体)+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23 - A. 甲、乙、丙、丁、戊均为只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B. 原子半径:D>B>C;电负性:B>C>D C. 可用酒精洗涤粘在容器内壁上单质D D. 若2mol甲与3mol乙恰好反应生成2.5mol单质B,则乙为双原子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单质D为淡黄色固体,则D为S元素;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C、D元素是同主族元素,在C为O元素;C、D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B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的3倍,A、B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8,戊为O、S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丁+戊→单质D(淡黄色固体)+丙,其反应方程式为:2H2S + SO2=3S↓+2H2O、3H2S+SO3=3H2O+4S↓,则A为H元素,B为N元素;甲+乙→单质B+丙,其反应方程式为:8NH3+6NO2=7N2+12H2O、4NH3+6NO=5N2+6H2O,则甲为NH3,乙为NO2或NO,丙为H2O,丁为H2S,戊为SO2或SO3。 【详解】A. 若戊为SO3,则SO3是平面正三角形,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A错误; B.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电负性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电负性减小,故原子半径:S>N>O;电负性:O>N>S,B错误; C. D为S单质,硫微溶于酒精,不能达到洗涤目的,应用二硫化碳洗涤,C错误; D. 根据4NH3+6NO=5N2+6H2O,若2mol甲与3mol乙恰好反应生成2.5mol单质B,则乙为NO,是双原子分子,D正确;故答案为:D。 【点睛】极性键:不同种非金属原子之间的共价键;非极性键:同种非金属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分子;非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分布均匀,对称的分子。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某种氨硼烷(NH3·BH3)电池装置如图所示(未加入氨硼烷之前,两极室内液体质量相等),电池反应为NH3·BH3+3H2O=NH4BO2+4H2O(不考虑其他反应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23 - A. 氨硼烷中N和B的杂化方式不同 B. 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O2+2H++2e-=2H2O C. 其他条件不变,向H2O2溶液中加入适量硫酸能增大电流强度 D. 若加入的氨硼烷全部放电后左右两极室内液体质量差为3.8g,则电路中转移1.2mol电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电池反应为NH3·BH3+3H2O=NH4BO2+4H2O可知,左侧NH3•BH3为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NH3•BH3+2H2O-6e-=NH4BO2+6H+,右侧H2O2为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3H2O2+6H++6e-=6H2O。 【详解】A. 氨硼烷中N是sp3杂化,B是sp2杂化,其杂化方式不同,A错误; B. 右侧H2O2为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H2O2+2H++2e-=2H2O,B正确; C. 正极上消耗氢离子,其他条件不变,向H2O2溶液中加入适量硫酸能增大电流强度,C正确; D. 未加入氨硼烷之前,两极室内液体质量相等,通入后,负极电极反应式为:NH3•BH3+2H2O-6e-=NH4BO2+6H+,正极电极反应式为:3H2O2+6H++6e-=6H2O,假定转移6mol电子,则左室质量增加=31g-6g=25g,右室质量增加6g,两极室质量相差19g,理论上转移6mol电子,工作一段时间后,若左右两极室质量差为3.8g,则电路中转移1.2mol电子,D正确;故答案为:A。 【点睛】杂化方式的判断:若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4,则sp3杂化;若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3,则sp2杂化;若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2,则sp杂化。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孤对电子数+键=(a-xb)+键。 12.高铁酸钠是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剂,主要制备方法如下: 湿法:Fe(OH)3+NaC1O+NaOH—Na2FeO4+NaC1+H2O(反应未配平) 干法:2FeSO4+6Na2O2=2Na2FeO4+2Na2O+2Na2SO4+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23 - A. 高铁酸钠既有杀菌消毒的作用也有净水的作用 B. 用湿法制备1molNa2FeO4需消耗1mol NaClO C. 干法中被FeSO4还原的Na2O2与做还原剂的Na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 D. 分别用湿法和干法制备等量高铁酸钠,两个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答案】AC 【解析】 【详解】A. 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高铁酸钠具有强氧化性,既有杀菌消毒的作用也有净水的作用,A正确; B. 根据湿法:2Fe(OH)3+3NaClO+4NaOH=2Na2FeO4+3NaCl+5H2O,1molNa2FeO4需消耗1.5mol NaClO,B错误; C. 根据干法:2FeSO4+6Na2O2=2Na2FeO4+2Na2O+2Na2SO4+O2↑,被FeSO4还原的Na2O2有4mol,作还原剂的Na2O2有1mol,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1,C正确; D. 干法制备2mol高铁酸钠,转移10mol电子;湿法制备2mol高铁酸钠,转移6mol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不相同,D错误;故答案为:AC。 13.采用电化学方法以SO2和Na2SO3为原料制取硫酸的装置如图所示(A、B为多孔石墨电极,C、D为惰性电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膜2”为阳离子交换膜 B. 电极A的电极反应为SO2-2e-+2H2O==SO42-+4H+ C. 上述过程中,亚硫酸钠溶液可循环使用 D. 使用该装置制取98g硫酸需消耗11.2L O2(S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装置图,生成氢气的一极为阴极,所以电极D - 23 - 为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为:2HSO3-+2e-=2SO32-+H2↑,电极C为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HSO3--2e-+H2O =SO42-+3H+;电极A为负极,二氧化硫失去电子生成硫酸根离子,发生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SO2-2e-+2H2O==SO42-+4H+;电极B为正极,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 【详解】A. 电极D为阴极,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阴极,所以“膜2”为阳离子交换膜,A正确; B. 电极A为负极,二氧化硫失去电子生成硫酸根离子,发生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为:SO2-2e-+2H2O=SO42-+4H+,B正确; C. 根据装置图,X为Na2SO3,与SO2反应,生成NaHSO3,NaHSO3到溶液中又生成Na2SO3,所以Na2SO3溶液可循环使用,C正确; D. 左侧室的总反应为:2SO2+ O2+2H2O=2H2SO4,右侧室的总反应为3HSO3-+ H2O=2SO32-+H2↑+SO42-+3H+,制取98g硫酸,标准状况下消耗不了11.2L O2,D错误;故答案为:D。 14.室温时,向100mL 0.1mol·L-1 NH4HSO4溶液中滴加0.1mol·L-1NaOH溶液,溶液pH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b、c、d四个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d点 B. a点处存在c(NH4+)+c(NH3·H2O)=0.1mol·L-1 C. b点处存在c(Na+)>c(SO42-)>c(NH4+)>c(OH-)=c(H+) D. 由b到c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OH-=NH3·H2O 【答案】CD 【解析】 【详解】A. 根据反应量的关系,a点恰好消耗完H+,溶质为(NH4)2SO4与Na2SO4;b、c、d三点溶液均含有NH3⋅H2O;(NH4)2SO4可以促进水的电离,而NH3⋅H2O抑制水的电离,b点溶液呈中性,所以a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A错误; - 23 - B. 等体积混合,浓度减半,a点溶质为:(NH4)2SO4与Na2SO4,根据物料守恒,c(NH4+)+c(NH3·H2O)= c(SO42-)=0.05mol·L-1,B错误; C. b点溶液显中性,溶质为(NH4)2SO4、Na2SO4和NH3·H2O,NH4+会水解,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c(SO42-)>c(NH4+)>c(OH-)=c(H+),C正确; D. b点溶液为中性溶液,溶质为:(NH4)2SO4、Na2SO4和NH3·H2O,再加入NaOH溶液,发生的离子反应为:NH4++OH-=NH3·H2O,D正确;故答案为:CD。 15.在3个容积均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分别放入0.2mol PCl3和0.2 molCl2,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PCl3(g)+Cl2(g)PCl5(g)。各容器内气体总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a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的平均速率v(Cl2)=mol·L-1·min-1 B. 与实验a相比,实验b使用了催化剂,实验c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 C. 实验c中反应的平衡常数为L·mol-1 D. 三组实验中反应的平衡转化率:a=b>c 【答案】C 【解析】 【分析】 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设到平衡状态时消耗PCl3物质的量为x,则三段式: 【详解】A. 实验a气体压强160变化为120,60min - 23 - 达到平衡状态,气体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0.4:(0.4-x)=160:120,解得:x=0.1,则实验a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的反应速率为:,A正确; B. 分析图象可知,达到平衡状态的时间不同,时间越短反应速率越快,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的反应速率v(PCl3)由大到小的次序b>c>a,实验b与实验a相比,达到相同平衡状态,但时间不同,实验b改变的实验条件是加入了催化剂改变了反应速率,实验c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B正确; C. 实验c气体压强175变化为140,45 min达到平衡状态,气体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0.4:(0.4-x)=175:140,解得:x=0.08,平衡常数,C错误; D. 实验b与实验a相比,实验b用了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实验a与实验b的转化率相同,根据A的计算,实验a的转化率,根据C的计算,实验c的转化率,所以三组实验中反应的平衡转化率:a=b>c,D正确;故答案为: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对高温条件下反应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化学动力学的重要课题,科研工作者研究了1000K下丙酮的热分解反应并提出了如下反应历程: ① ② ③ ④ ⑤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历程是根据两个平行反应提出的,其中一个为CH3COCH3CH4+CH2=C=O,该反应的快慢主要由上述历程中的反应______(填序号)决定,另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速率常数k4______k5。(填“>”或“<”)。 (2)CH2=C=O(乙烯酮)可以与乙醇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定温度下,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H3COCH3 - 23 - 发生上述两个平行反应,提高乙烯酮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 a.再充入1molCH3COCH3 b.及时分离出CH4 c.使用适宜的催化剂 达到平衡后,测得容器中存在a molCH4和b mol CO,则CH3COCH3(g)CH4(g)+CH2=C=O(g)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_____mol·L-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4)分解产物中的CH4可用于制备氢气: 反应I:CH4(g)+H2O(g)CO(g)+3H2(g) △H=206.2kJ·mol-1 反应Ⅱ:CH4(g)+2H2O(g)CO2(g)+4H2(g) △H=165.0kJ·mo1-1 写出CO与水蒸气反应生成CO2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830℃时,反应Ⅱ的平衡常数K=1.2mol2·L-2,该温度下,测得密闭容器中各物质的浓度为c(CH4)=2.0mol·L-1、c(H2O)=4.0mol·L-1、c(CO2)=2.0mol·L-1、c(H2)=2.0mol·L-1,则此时v正_____v逆(填“>”“<”或“=”)。 【答案】 (1). ① (2). 2CH3COCH3CH4+CO+C2H5COCH3 (3). < (4). CH2=C=O+CH3CH2OH→CH3COOCH2CH3 (5). c (6). a(a-b)/(2-2a-2b) (7). CO(g)+H2O(g)=CO2+H2(g) △H=-41.2 kJ·mol-1 (8). > 【解析】 【详解】(1)根据反应历程分析,两个平行反应为:①CH3COCH3CH4+CH2=C=O、②2CH3COCH3CH4+CO+C2H5COCH3,①反应的快慢主要由上述历程中活化能大的反应①决定,根据反应④和反应⑤,反应④生成甲基自由基,甲基自由基浓度增大,比较反应④和⑤的活化能,反应⑤速率更快,则反应速率常数k4<k5,故答案为:①;2CH3COCHCH4+CO+C2H5COCH3;<; (2)CH2=C=O(乙烯酮)可以与乙醇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2=C=O+CH3CH2OH→CH3COOCH2CH3,故答案为:CH2=C=O+CH3CH2OH→CH3COOCH2CH3; (3)提高乙烯酮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催化剂的选择;达到平衡时,根据2CH3COCH3CH4+CO+C2H5COCH3反应中,生成的CO为bmol,则该反应中生成的CH4也是bmol,所以CH3COCH3(g)CH4(g)+CH2=C=O(g)反应中,生成的CH4是(a-b)mol,CH2=C=O等于(a-b)mol,剩下的CH3COCH3的物质的量为(1-a-b)mol,则反应CH3COCH3(g)CH4(g)+CH2=C=O(g)的平衡常数为 - 23 - mol·L-1,故答案为:c;; (4)①CH4(g)+H2O(g)CO(g)+3H2(g) △H=206.2kJ·mol-1;②CH4(g)+2H2O(g)CO2(g)+4H2(g) △H=165.0kJ·mo1-1;根据盖斯定律②-①可的:CO(g)+H2O(g)=CO2+H2(g) △H=-41.2 kJ·mol-1;830℃时,,所以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答案为:CO(g)+H2O(g)=CO2+H2(g) △H=-41.2 kJ·mol-1;>。 17.钇钡铜氧、汞钡铜氧、汞钡钙铜氧等都是常见的高温超导体。回答下列问题: (1)钇(39Y)是一种重要的稀土金属,基态Y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下列科学家中,在稀土化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是_________(填标号)。 a.侯德榜 b.屠呦呦 c.徐光宪 (2)BaCO3可用于制备上述高温超导体,其3种组成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______(填元素符号),CO32-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其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 (3)汞钡铜氧晶体的晶胞如下图A所示,通过掺杂Ca2+获得的具有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如图B所示。 汞钡铜氧晶体的密度为______g·cm-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图A - 23 - 晶胞中钡离子的分数坐标为()和_________。掺杂Ca2+所得超导材料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答案】 (1). 4d15s2 (2). C (3). O (4). (正)三角形 (5). sp2 (6). 6.02×1032/a2cNA (7). (1/2,1/2,(1-x)/2) (8). HgBa2CaCu2O6 【解析】 【详解】(1)钇(39Y)为39号元素,基态Y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4d15s2,侯德榜创制侯氏制碱法,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徐光宪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提出了适于稀土溶剂萃取分离的串级萃取理论,故稀土化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徐光宪,故答案为:4d15s2;c; (2)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减小,Ba、C、O中,第一电离能最大是O元素,CO32-中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键=键=0+3=3,所以空间构型为:正三角形,其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故答案为:O;正三角形;sp2; (3)根据汞钡铜氧晶体的结构可知,晶胞中含有Hg有8×1/8=1个、Ba有2个、Cu有4×1/4=1个、O有8×1/4+4×1/2=4个,其密度为:g·cm-3,图A晶胞中钡离子的分数坐标为()和(),根据掺杂Ca2+所得超导材料的结构可知,晶胞中含有1个Ca、1个Hg、2个Ba、1个Cu、6个O,化学式为:HgBa2CaCu2O6,故答案为:;();HgBa2CaCu2O6。 【点睛】判断空间结构和杂化类型时,先求出中心原子孤电子对数,在求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a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x为与中心原子相结合的原子个数、b为与中心原子相结合的原子的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键=键。 18.H2O2可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活性炭(AC)能促进H2O2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OH),提高对水中有机化合物的降解率。实验表明,AC表面的酸碱性会影响H2O2的分解反应。实验室中,将纯化的AC在氮气(60mL·min-1)和氨气(20mL·min-1)气氛中于650℃热处理2h可制得氨气改性活性炭(ACN)。回答下列问题: (1)纯化AC:将AC研磨后置于10%盐酸中浸泡6h - 23 - 除去灰分,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研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为了防止放置过程中再次吸水,烘干后的AC应置于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备用。 (2)制备ACN: 检查装置气密性并加入药品后,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打开电炉并加热反应管,此时活塞K1、K2、K3的状态为______________。U型管b内试剂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氨气改性处理后,得到的ACN表面仍有少量羧基和酚羟基,其含量可采用滴定法测定。测定羧基含量的方法:在锥形瓶中加入ACN 0.5g,加入0.05mol· L-1的X溶液a mL。上恒温摇床,吸附平衡。以甲基橙作指示剂,用0.1mol·L-1的标准盐酸反滴定剩余的X溶液,标准盐酸的平均用量为bmL。则X为________(填“NaOH”“Na2CO3”或“NaHCO3”),计算所得活性炭表面的羧基含量为______mol·kg-1(已知:ACN中,羧基的Ka=1.0×10-4、酚羟基的Ka=5.0×10-9、碳酸的Ka1=4.2×10-7、Ka2=5.6×10-1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4)某课题组以2500mg·L-1苯酚溶液为模型废水,研究AC和ACN表面酸碱性对H2O2降解苯酚的影响,得到如下图像: 由图像可知,________(填“AC”或“ACN”)更有利于H2O2降解苯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 - 【答案】 (1). 增大接触面积,提高酸洗涤效率 (2). 干燥器 (3). 通入氮气 (4). 将装置内的空气赶走,以免干扰实验 (5). 关闭K1,打开K2、K3 (6). 防止烧杯中的水蒸气进入管式炉 (7). NaHCO3 (8). 0.1a-0.2b (9). ACN (10). ACN表面呈碱性,有利于双氧水分解产生羟基 【解析】 【详解】(1)研磨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提高酸洗涤效率;为了防止放置过程中再次吸水,烘干后的AC应置于干燥器中备用,故答案为:增大接触面积,提高酸洗涤效率;干燥器; (2)加热前应通入氮气,将装置内的空气赶走,以免干扰实验;关闭K1,打开K2、K3,打开电炉并加热反应管; U型管b内试剂B的作用是防止烧杯中的水蒸气进入管式炉,故答案为:通入氮气;将装置内的空气赶走,以免干扰实验;关闭K1,打开K2、K3;防止烧杯中的水蒸气进入管式炉; (3)能和酚羟基反应的有:Na2CO3,NaOH;能和羧酸反应的有:Na2CO3,NaOH,NaHCO3,所以测定羧基含量用NaHCO3标准溶液;根据NaHCO3+HCl=NaCl+CO2↑+H2O可知,剩余的n(NaHCO3)= n(HCl)=0.1×b×10-3 mol,根据CH3COOH+ NaHCO3=CO2↑+H2O+ CH3COONa,n(CH3COOH)=(0.05×a×0-3-0.1×b×10-3)mol,羧基含量为[(0.05×a×0-3-0.1×b×10-3)/0.5×10-3]mol·kg-1=(0.1a-0.2b) mol·kg-1,故答案为:NaHCO3;0.1a-0.2b; (4)根据图像可知,ACN苯酚剩余率更少,降解的更多,因为ACN与AC的pH相比,ACN表面显碱性,有利于双氧水分解产生羟基,故答案为:ACN;ACN表面呈碱性,有利于双氧水分解产生羟基。 【点睛】①酚羟基:Na2CO3+C6H5OH=NaHCO3+C6H5ONa;NaOH+C6H5OH=C6H5ONa+H2O;2Na+2C6H5OH =2C6H5ONa + H2↑;苯酚和碳酸氢钠不反应; ②醇羟基:只和Na反应,2C2H5OH+2Na=2C2H5ONa+H2↑; ③羧基:2R-COOH+Na2CO3=2R-COONa+H2O+CO2↑;R-COOH+NaHCO3=R-COONa+H2O+CO2↑;R-COOH+NaOH=R-COONa+H2O;2R-COOH+2Na=2R-COONa+H2↑。 19.可通过下列流程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含少量Al、Fe)中的钴和锂。 - 23 -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溶、还原”过程中S2O32-转化为SO42-,LiCoO2参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废渣”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3)“沉钴”过程中,当溶液pH=10时,c(Co2+)=______mol· L-1(已知常温下KSP[Co(OH)2]=1.58×10-15)。 (4)在空气中加热Co(OH)2,固体残留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290℃时,完全脱水变为Co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500℃时的主要产物为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将1000℃时的分解产物1mol与2.2mol Na2O(稍过量)在充氩封闭管中共热,会生成鲜红色的晶体,该晶体的阴离子为正三角形结构,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5)“滤液X”中最主要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 (1). S2O32-+8LiCoO2+22H+=2SO42-+8Li++8Co2++11H2O (2). Al(OH)3、Fe(OH)3 (3). 1.58×10-7 (4). 4Co(OH)2+O22Co2O3+4H2O (5). Co3O4 (6). Na4CoO3 (7). Na2SO4 【解析】 【分析】 - 23 - 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含有LiCoO2及少量Al、Fe等,加入稀H2SO4溶解后铁、铝溶解生成硫酸亚铁、硫酸铝,加入Na2S2O3,S2O32-被氧化成SO42-,生成的溶液中含有硫酸锂、硫酸钴、硫酸钠,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通入空气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形成氢氧化铁沉淀、氢氧化铝沉淀,滤液中继续加入氢氧化钠调节溶液pH,沉淀钴,过滤得到氢氧化钴,滤液中加入碳酸钠调节溶液pH,沉淀锂离子形成碳酸锂,得到滤液X的主要溶质为硫酸钠。 【详解】(1)正极材料含有LiCoO2及少量Al、Fe等,加入稀H2SO4、Na2S2O3,S2O32-被氧化成SO42-,具有还原性,正极材料中只有LiCoO2具有氧化性,与Na2S2O3反应生成CoSO4,反应化学方程式为:8LiCoO2+Na2S2O3+11H2SO4=4Li2SO4+8CoSO4+Na2SO4+11H2O,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S2O32-+8LiCoO2+22H+=2SO42-+8Li++8Co2++11H2O,故答案为:S2O32-+8LiCoO2+22H+=2SO42-+8Li++8Co2++11H2O; (2)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通入空气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并形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的沉淀,所以“废渣”的主要成分为:Al(OH)3、Fe(OH)3,故答案为:Al(OH)3、Fe(OH)3; (3)当溶液的pH=10时,溶液中c(H+)=10-10mol/L,c(OH-)=10-4mol/L,则Ksp[Co(OH)2]=c(Co2+)×c2(OH-)=1.58×10-15,c(Co2+)=1.58×10-7mol·L-1,故答案为:1.58×10-7;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变化过程中,Co的质量没有变,假设原始固体质量为100g,则n(Co)= mol,m(Co)=59×g;在1000℃时,固体质量不再变化,说明Co(OH)2完全分解,n(Co):n(O)=:[(80.65-59×)÷16]=1:1,剩余固体成分CoO;在500℃,n(Co):n(O)=:[(86.38-59×)÷16]=3:4,化学式为Co3O4;在290℃,n(Co):n(O)=:[(89.25-59×)÷16]=2:3,化学式为Co2O3;290℃时,Co(OH)2完全脱水变为Co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o(OH)2+O22Co2O3+4H2O ,500℃时的主要产物为:Co3O4;将1000℃时的分解产物为:CoO,1molCoO与2.2mol Na2O在充氩封闭管中共热,会生成鲜红色的晶体,阴离子为正三角形结构,则阴离子为:CoO34-,其晶体的化学式为:Na4CoO3,故答案为:4Co(OH)2+O2 - 23 - 2Co2O3+4H2O; Co3O4;Na4CoO3; (5)根据上述分析得到的“滤液X”中最主要的溶质是:Na2SO4,故答案为:Na2SO4。 20.近期,李兰娟院士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H)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同时能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合成阿比多尔的一条路线为: 已知: 。 回答下列问题: (1)阿比多尔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反应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反应⑤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发生银镜反应且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4)以下为中间体D的另一条合成路线: 其中X、Y、Z的结构简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 - 【答案】 (1). 酚羟基 (2). 酯基 (3). (4). (5). 保护酚羟基 (6). 取代反应 (7). 12 (8). (9). (10). 【解析】 【分析】 A中的羰基与氨发生反应生成B,B与发生反应生成C,C中的酚羟基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D,根据D的分子式可推知,D的结构式为:,D在指定条件下生成E,E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F,F在碱性环境下,与 反应生成G,G在通过一系列反应生成H。据此解答。 【详解】(1)阿比多尔分子的结构式为:,其中含氧官能团为:酚羟基和酯基,C中的酚羟基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D,根据D的分子式可推知,D - 23 - 的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酚羟基;酯基;; (2)反应②是与反应生成和水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根据H的结构式:可知,反应③的作用是:保护酚羟基;反应⑤为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反应,反应⑤的类型为取代反应,故答案为:;保护酚羟基;取代反应; (3)A的分子式为:C6H10O3,其同分异构体中,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有醛基,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气体说明有羧基,因此相当于是丁烷分子中的2个氢原子被醛基和羧基取代,丁烷如果是CH3CH2CH2CH3,其二元取代物是8种,如果丁烷是(CH3)3CH,其二元取代物是4种,所以同分异构体总共有12种,故答案为:12; (4)根据D的合成路线可知,中的酚羟基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 - 23 - 与铁、氯化铵发生还原反应生成,在InBr3条件下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和水。 所以X为:、Y为:、Z为:,故答案为:;;。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