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徐州市各地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散文阅读专题
散文阅读专题 徐州中考模拟预测语文密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7分)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林清玄 ①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②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一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天竹篮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③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④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 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热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 ⑤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 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⑥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 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⑦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最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 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 ⑧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微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中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⑨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⑩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 ⑪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⑫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⑬爱花的人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就能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就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⑭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枝花吧!香给这世界看! (文章有删改) 18.选文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以花为线索,按拾花、 、 爱花、 的顺序构思全文,层层深人,结构严谨。(3分) 19.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o 刀)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20.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4 分) 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看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21.通读全文,谈谈文题“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的深刻含义。(5 分) (五)、 18. 托物言志(或象征、以物喻人) 选花 (或悟花) 变花(或学花) 19.“雄辩”本义指有说服力、强有力的辩论,这里有“有力证明或辩护”之意。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花朵平静的心态和洁净的心灵,虽然凋落,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从而展现--种难言的美丽。 20.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花喻人、花像眼睛,“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深情的最后一瞥”无不展示了花对土地的呼唤及对人间深情的依恋,落花有情,即使凋落,也依然美丽,同时也怕美丽的失去,“惆怅”一词正是作者复杂心境的体现。 21.文章托物言志,借花寓意了高远的人生志向;作者珍爱人间的每一朵好花,花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和永恒的智慧,所以作者愿把自己变成一朵花。 同时,作者更愿像花那样,即使不被欣赏,依然沉静庄严地开放,倾听土地的呼唤,深情地注视人间的美好,用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把花的芬芳香给这个世界看。(言之有理即可) 徐州市中考精品密卷 (五) 阅读散文,回答17-21题。(18 分) 野芦荟 贾京云 ①《苔》这首小诗,让我想到了原来长在院子里的三株野芦荟。 ②夏日暮雨之后,三五天内就能看出来父亲种的茄子、辣椒都在可劲疯长,迅速地开花、结果、膨大;爬山虎也还贴在壁画上,逐步将壁画中的长城图案慢慢遮掩,直到一阵风吹来,才能看到绿色掩映中的斑驳壁画;黄瓜是最能看出来这种“疯”的,开花之后的第5天左右,基本已经到了餐桌上。植物生长伴随着代谢,拨开亭台轩榭角落里的杂草,才能看见布满烂叶的泥池,再细细一看,我吃了一惊,发现那污浊的泥池中有三株野生的芦荟。 ③为什么说是野生的芦荟呢?翻看到的那三株芦荟,虽然叶子还算粗壮,但看起来病恹恹、灰蒙蒙的,叶子上的那层灰,像刻在骨子里的;部分叶子上还有一些斑驳的黑点,不知道是光照不足,还是虫子撕咬的,也许是由于没人管它的缘故吧:叶子与叶子中间的芯里面积累了一些黑黑的泥土,泥土里星星点点的能看到一些水珠。也许是走廊将阳光全部挡了去,它的四周连一颗像样的植物也没有,它独自在烂叶的泥池里掩饰着自己的狼狈,我竟有些不忍看了。 ④野芦荟所在的这个院子就是小区的后院。每天来往这儿的人很多,估计是烂叶和偏僻角落的关系,应该没人注意到它们。也是由于位置的关系,阳光照不到它们,月亮亦看不见它们,只有这些烂叶和烂叶下的泥土拥着它们。它们也只能每日静静地望着人们在其身边聊天散步,听他们赞扬那些开得美的盆栽,看周边的小伙伴们疯长。爬山虎也是一样,不过它能解脱。偶尔来几个园艺工人,三刀五刀挥过来,它就断了,装上车,拉上它就走了……下面的枝叶又有了 生长的空间,它们铆足了劲纷纷往 上追赶——一方面是追逐壁画上的空间,一方面也是在追逐太阳。但是芦荟走不了,上面的空间又太大了,它无论如何都追不上太阳的,真的有点闲得发慌,别说铲他了,甚至都没人理它。 ⑤我心生怜惜,于是常去看看它,它不就是《苔》中的苔花么,它不就是逆境中的我么?我们都迫切的需要机遇,需要阳光,但是在如今的困境中,又怎么能有机遇和阳光呢?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苔》一样,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和环境,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积累自己的知识。只有自己足够强大了,准备得足够好了,上帝之手才能眷顾,别人才会给予很好的机会。野芦荟也是这样的,它什么都不想了,借着雨水与烂泥使劲长、可劲长。只有自己长得足够强大,才能吸引智者的眼光,才能引来伯乐,才能会有更好的生长环境。 ⑥果然如此。某天,一位老奶奶找父亲要花种,环顾小区的后院一周后,瞧见了那三株野芦荟。她面带发现了新大陆时的惊奇,找一个漂亮的花盆,连土带枝把它轻轻地移走了。我竟有些佩服,正因为它的野蛮生长为它争取到了更好的“待遇”,老奶奶让它们去了阳台,独自接受太阳的洗礼。慢慢的,芦荟们长的色泽艳丽了,叶子的绿色也越来越浓郁—— 竟成为一株美极了、无与伦比的芦荟,那抹饱含生机的绿惊艳了时光,也惊艳了我。受到老奶奶的眷顾,这三株野芦荟抓住了机遇,跟芦荟有关的特性它都发挥到了极致,看它大、丰满、依旧是没心没肺地长着,唯一不同的是现在有了阳光,有了露水,也有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⑦忽而想起南方那受阳光灿烂,受雨露滋润的,长的饱满的、色泽亮丽的芦荟,它们可经不住竞争,就好比温室的花朵,受到温室的庇护,什么都和它没关系,它只需要开开心心的生长,展现自己的娇贵一它 们不像那三株在北方贫瘠的土壤上,在没有阳光的照耀下,忍着别人的忽视和卑微,长出来带土色的、被虫咬过的叶子。也许,那野芦荟是三株真正的芦荟;而在苔花的心里,它又何尝不是一株真正的牡丹花? (选自《北方文学》2019年第32期,有改动) 17.文中“野芦荟”的“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分) 18.结合全文,写出“我”对三株野芦荟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3 分) 吃了一惊→ → → →觉得惊艳 19.品析语言。(6分) (1)也许是走廊将阳光全部挡了去,它的四周连一颗像样的植物也没有,它独自在烂叶的泥池里掩饰着自己的狼狈。(品析加点的词语) (2)也许,那野芦荟是三株真正的芦荟;而在苔花的心里,它又何尝不是一株真正的牡丹花?(从句式的角度) 20.联系全文,分析第④节写爬山虎有何作用。(3分) 21.请你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4 分) 17. (2 分)“野”在文中,一是指“野生”的芦荟生长在布满烂叶的泥池之中,无人问津;二是指芦荟的“野蛮生长”。(要指出“野生”“野蛮生长”两个方面,每点1分) 18. (3分)不忍看心生怜惜有些佩服(每处1分) 19. (6分,每小题3分) (1)①“掩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野芦荟内心的不甘但又无可奈何(2分);②“狼狈” 准确地写出了三株野芦荟因生长环境而看起来病恹恹、灰蒙蒙、甚至还有斑驳的黑点的样子(1 分)。 (2)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1 分),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野芦荟和苔花虽然不是珍贵的花种,但是它们也能通过野蛮生长为自己贏得更好的生长环境,也能在世间绽放自己最美的样子(1 分)。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野芦荟和苔花的喜爱与敬佩(1 分)。 20. (3分)①写了同样不被重视的爬山虎的解脱方式。②与野芦荟形成对比,尽显野芦荟的卑微与弱小。③也与下文野芦荟给人带来的惊奇做对比,突显其生命的张力。(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1. (4分)内容上,写了茄子、辣椒、黄瓜、爬山虎在夏日暮雨之后疯长的情形,也写了野;芦荟的生长环境(1分);结构上,巧妙地引出了下文对野芦荟的描写,为进一步的叙写做铺垫,增强了文章的曲折性,避免行文的平淡(1分)。写法上,将野芦荟和其他疯长的植物对比,衬托出了三株野芦荟生长环境的恶劣(1 分);语言上,抓住植物疯长的细节描写, .使用了“迅速”“直到”“才”“基本已经”等词语,使其疯长的状态具体形象可感(1 分)。 徐州市树人初级中学三模 (五)阅读散文,完成17~21题。(18分) 蓼花锦 罗张琴 ①前段时间,喜欢上了看画,中国画多山水,空间感很强烈,哪怕是画花鸟虫鱼等物,也着重“弦外之响”,尽得留白之风流。 ②视觉的饱和使得灵魂饥饿起来,便上网淘了几幅小画。买回家,才发现许是自己真中了鄱阳湖那场盛大花事的蛊,喜好近乎有些偏执了。看看,好几张都有蓼,比如仿花鸟画名作《红蓼水禽图》,仿宋徽宗赵佶的《红蓼白鹅图》及仿齐白石的《红蓼群虾》。 ③去岁秋天,余干县康山大堤附近的鄱阳湖湿地成了“网红”,一场花事在我微信朋友圈口耳相传。像大家一样,我也欣喜赶了这场热闹:青葱的长杆;圆熟的叶子;细碎的花儿,使人惊心动魄的原是一坡密密匝匝的红蓼啊。这些蓼花,亦红亦紫,蕊心透丁点儿白,若染了喜庆的米粒。它们挨挨挤挤结成曼长、丰腴的穗状。低垂的紫红花穗,一穗接一穗地,从我身边倾泻而去。以谦逊又桀骜的姿态,一路向北,怒放着心中的壮美。仿佛一匹只应天上才有的灿若云霞般的锦绣,又宛如从地心深处长出的一片熠熠生辉的星河。 ④ 春来发芽绽叶,夏秋开花结果的蓼花,又称荭草、水荭,多半临水,生命力旺盛,在我们家乡随处可见,是很野性的花。许是受其花穗形状的影响,我们打小就叫它狗尾巴花。狗尾巴花,狗尾巴花,喊叫起来,是叫唤农村寻常小孩名字般的随意;狗尾巴花,狗尾巴花,田园里只要长出,大人便会下重手毫不留情地拔除,认为这没啥用的东西太容易纷生侵占土地,且叶片上还带着涩涩的茸毛、味辣刺激,若煮之作食,猪牛都避得远远的。尽管大人的许多“不待见”其实并不能真正影响小孩子对世间万物的欢喜,但那时的我,却也真不觉得红蓼有多特别有多妍美。 ⑤孩子的世界是至美的世界。在孩子眼睛里,春夏秋冬,每一天都是色彩斑斓的,每一刻都是生机勃勃的,万物都等着他们去探究、去观摩、去发现、去接纳,因此他们来不及去钟爱一件事。而认为红蓼不寻常的,从来都只是那些悲秋伤怀的诗人、托物言志的画家和装满离愁别绪的大人。孩子根本感觉不到秋的萧瑟悲凉,体会不了红蓼深处所谓的人情冷暖、世事无常。 ⑥紫红一片,杂以青绿,红蓼花海如此强烈的颜色,对所有到来的人显然是一种不可抵御的引诱。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穿红的着绿的,丢开文雅与村俗的禁锢,尽情释放他们内心的天真之气。他们或雀跃或打滚,仿佛要在中规中矩的生活中掀起另一种狂澜。我起先也这样雀跃着,兴奋着,跳进相框也好,一旁闲望也罢,领受了,心生满足,总是可以叫自己兴高采烈好一阵子。 ⑦当太阳下山,喧嚷的人群各自离开,湿地又恢复它本来的清寂,有如歌残筵散。天地辽远,气温微凉,美的事物总会有某种无端的寂灭,这种悲剧意味使花海成了一个巨大的道场。个体作为理性生命的骄傲与荣耀消遁,作为有限个体的渺小、卑微无奈突显。我头枕双臂,仰躺草洲,睁开眼睛看天上的流云,日本宗次郎的曲子《故乡的原风景》开始在心里盘旋。陶笛的空灵携裹如梦似幻的雾气飘飘荡荡,这雍容、质朴,与土地、河流、星光、候鸟浑然一体的花海,使我觉得生命中所有关于梦想、生机和道路的谋划都不重要了。原来我只是太爱这鲜活的人生了。 ⑧如此看来,红蓼在我心里便是极致的美了。如此看来,我便再不是没心没肺的孩子了。“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生命里的秋意,浓了。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0日 14版) 17.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蓼花的特征?(3分) 18.按照作者成长历程,梳理“我”对蓼花的感情变化?(2分) 不觉其美——( ▲ )——( ▲ )——由衷赞美 19.品析语言。(6分) (1)仿佛一匹只应天上才有的灿若云霞般的锦绣,又宛如从地心深处长出的一片熠熠生辉的星河。(从修辞的角度) (2)紫红一片,杂以青绿,红蓼花海如此强烈的颜色,对所有到来的人显然是一种不可抵御的引诱。(从描写的角度) 20.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第⑦段划曲线句子的理解。(3分) 21.请对文章的第⑧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4分) 17.谦逊又桀骜;壮美;生命力旺盛;野性;雍容质朴(3分) 18.按照作者成长历程,梳理“我”对蓼花的感情变化?(2分) 不觉其美——(欣喜(或惊心动魄))——(兴高采烈(或雀跃兴奋))——由衷赞美 19.品析语言。(6分)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开放的蓼花比作云锦和星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蓼花开放壮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蓼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通过色彩(视觉)描写,用“紫红”“青绿”的颜色,表现了红蓼花海开放的热烈和美丽,吸引着所有观赏的人群,表达了作者对红蓼花海的赞美。 20.(3分)美丽的红蓼花到了傍晚人群离散后显得清寄;也寓示着美的事物总会有渺小和卑微的时候;为下文对红蓼花的赞美与突显文章主题做铺垫。 21.(4分)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深化文章内涵,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红蓼花的赞美,同时表现了我在鲜活的人生中获得的收获。 结构上:照应标题,总结全文,是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修辞上:引用,引用诗句,丰富文章内涵,使文章充满诗意。 语言上:语言质朴平实,富有诗意,富含哲理。 徐州市第十三中学三模 (五)阅读散文,完成17---20题。(18分) 榴花照眼 汤世杰 ①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你或没看到,或看到了也没看明白,没往心里去;比如,那些正在开放也正在凋落的石榴花。 ②最早刻意去看那些石榴花,是在网上听到那首流传一时的《汉阳门花园》,里面有两句歌词唱道:“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南国天暖,年后不久,石榴树叶就绿莹莹的了,一进四月,榴花耀眼红,已开得满满一树。我知道那不是会结果子的石榴树,只供观赏,花朵也不大,却密密麻麻,仿佛要以此弥补花朵小的遗憾。又过了几天,树下的小道、草坪乃至苔藓浓绿的偏僻处,竟已铺了一地凋落的殷红榴花。即便如此,我也还是没怎么在意,只偶尔觉得落在地上的榴花,在透过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里,倒也好看。 ③石榴树我早见过,却一直没见过石榴花。上世纪70年代,我在滇南一个自古就出石榴的村镇待过半年,其时因老嚷着“砍尾巴”,村村寨寨,很难见到石榴树,加上季节不对,就算偶见一棵,也没见过榴花盛开的景象。十多年前再去那里,刚好碰到石榴节,登上一座新建的观景台,见漫山遍野已是石榴的海洋,可惜仍没见到榴花如云的盛况,再往后,也就把榴花的事忘了。 ④前些时打小路经过,见有两位女士正在树下捡拾榴花花瓣。人本已走了过去,转身轻问,捡这些花瓣去做什么啊?回答却有一股无名的豪迈:可以晾干了泡药酒啊,也可以焯焯水炒来吃—— 这点我当然信,春夏之季,云南有吃花的传统,攀枝花、玫瑰花、苦刺花、荷花等等,以及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都可以吃,我差不多也都吃过;滇南蒙自、开远有菊花米线,热腾腾的大汤碗里,漂着瓣瓣金黄色菊花,煞是诱人。榴花倒从没吃过。又问,榴花入药泡酒,有什么功效呢?一位女士说,能舒筋活血,延年益寿啊! ⑤如是,就觉走过五月榴花照眼明处,那落了一地的斑斑残红,仍在默默地昭示着它的美好呢!本来,花开过了,凋落了,使命就完结了;而能生于热烈又藏于俗常,即便凋零也是一种再生了吧? ⑥我也算就此长了点见识。突然想到,古人会不会吃榴花,甚至用榴花泡酒入药呢?查了一下,还真有——《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载,今缅甸南端之丹那沙林附近的“顿逊国”,有酒树似安石榴,采其花汁置于瓮中,数日便自行发酵成酒,后人便以“榴花”雅称美酒。往后,写榴花酒的诗就多了:“榴花聊夜饮,竹叶解朝酲。”“御筵陈桂醑,天酒酌榴花。”“渴愁如箭去年华,陶情满满倾榴花。”想必,那样的榴花酒不光口感好,也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能吧?梅尧臣“赠以榴花酒,沉清贵隔年”句,说的则更是纯度比上一年更见清澈的榴花酒了。 ⑦至此,造景供观赏、入食入药甚至酿酒,榴花的价值仍在实用。而真有价值的“有用”,其实是那些看似虚无的“无用”。更多诗人说到榴花,与酒无干,却另有一番疏通心结的功能。李商隐那首《回中牡丹为雨所败》有“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句。韩愈更在那首《题榴花》里写道: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⑧在描摹出五月榴花盛开的繁茂与烂漫后,诗人却借晚春的榴花无人游赏,美景寂然零落的孤独,表达了他的另一番心境:榴花并没有赶上繁花似锦的初春与仲春,几乎直到百花开谢,才姗姗来迟。那正是我在那片榴花树一带见到的情景的写照。寂寞吗?似乎有点儿,但那又怎么样呢?它让无数捡拾过榴花花瓣的人惦记过、欢喜过,也让像韩愈、李商隐、梅尧臣、王安石那一串大诗人感叹过、吟咏过,作为一种花,也算从药食的实用,进入了令人喟叹的诗学,那是榴花的造化。 ⑨返回的路上我想,等有机会,要去找个山村吃一回榴花,抽空也多读几首写榴花的诗,也不妨想想《汉阳门花园》那首歌里,反复出现的“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到底是什么意思——在那些悲情日子里,想起家乡父老,歌里的石榴花温暖着世道人心,至少是不会凋谢的吧? (选自《新民晚报》2020年6月18日,有删改) 17. 请你根据文章梳理出石榴树生长的历程。(3分) 年后不久,榴叶绿莹莹----一进四月, ----又过了几天, ----前些时, ----返回路上,榴花照我心。 18. 第⑥段引用《南史》中酿榴花酒的资料和梅尧臣等人的诗句有什么作 用 ?(2分) 19. 品析语言。(6分) (1)如是,就觉走过五月榴花照眼明处,那落了一地的斑斑残红,仍在默默地昭示着它的美好呢!(从描写的角度) (2)寂寞吗?似乎有点儿,但那又怎么样呢?(从修辞的角度) 20. 你如何理解文章第⑦段“而真有价值的‘有用’,其实是那些看似虚无的‘无用’”这句话?(2分) 21. 请对文章的第⑨段进行简要评析。(5分) (五)阅读散文,完成17---20题。(18分) 17、(3分)榴花耀眼红 榴花铺满地 捡拾榴花瓣(意近即可) 18、(2分)①引用《南史》中酿榴花酒的资料和梅尧臣等人的诗句说明古人确有榴花酿酒的历史,也为下文引出榴花的“无用”的功能做了铺垫;②同时还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9、(6分) (1)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榴花垂落一地的景象(1分),体现了榴花“能生于热烈又藏于俗常,即便凋零也是一种再生”的特性(1分)。表现了“我”对榴花的喜爱、欣赏。 (2)用了拟人、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地表现出榴花花期虽晚却照样花开烂漫,突出了它不仅可以药食还可以入诗的特性(1分),体现了作者对榴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1分) 20、(2分)意思是榴花除了有造景供观赏、入食入药甚至酿酒等实用价值,而它真正的价值却在那些看似虚无的“无用”的地方(1分),因为它有“疏通心结的功能”,进入了“令人喟叹的诗学”(1分)。(意思对即可) 21、(5分)①该段主要写了通过欣赏榴花,我从榴花身上得出的感悟,歌颂了榴花的奉献精神以及带给人温暖的力量。②深化了文章主题,并和第一、第二段形成首尾呼应;③结尾段再次引用歌词“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深沉而含蓄地赞扬了红艳艳的石榴花照的不仅仅是人眼,照的更是人心,其实是指榴花温暖了悲情日子里的人心;④文末使用反问句,引人思考,突出了主题。⑤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按点给分,意近即可) 徐州市中考模拟质量检测三 (五)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8-21题。(16分) 忘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 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 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刹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刹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绝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刹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刹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 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刹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 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8.概括表现“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2分) 19.品析语言。(6分) (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3分) (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3分) 20.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1.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忘”的两层含义。(4分) (二)、18.(2 分)①每次见面,都反复询问“我”的姓名(1 分);②年会讲话,忘了讲稿说个不停(1 分)。 19. (6 分) (1)(3 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了出来。或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了出来。 (2)(3 分)用富含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笔调称造物主为“小儿”,幽默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洞察世事、领悟世理之后的欣喜与放达。 20. (4 分)“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2 分)与老友的忘做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为下文“然而”的内容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2 分) 21. (4 分)①对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的遗忘和糊涂(2 分)。②面对生活的苦痛,人在精神上主动忘却、主动舍弃的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事境界(2 分)。 徐州市中考模拟质量检测二 (五)阅读侯发山的《认亲》,完成18~21题。(16分) ①那天,龙飞和妻子文静正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档寻亲栏目,就是失去亲人的家属提供线索,由社会各界力量帮忙寻找。其中一大部分因为线索充足,加之现代化手段,以及志愿者的倾心投入,最终都能够找到,也有一少部分,因为年代久远,蛛丝马迹都没有,希望就成了泡影。 ②当时电视上出现一个大叔,他来自四川农村。四十多年前,他们七个月大的儿子丢失了,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到。男人姓陈,他对主持人倪萍说,当时他们两口子在山腰的一块田里刨土豆,儿子在田边的竹篓里睡觉。两口子干了半天活,到田边去歇息时,才发现儿子不见了。这么多年,两个人辗转全国各地,每到一个地方,打上半年工,然后再赶往下一个地方,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找儿子。他们常年在外,老家几乎很少回去,最近从老家传来消息,说家里的房子已经坍塌了。十年前,因为思念儿子,老伴的眼睛哭瞎了;五年前,老伴病逝了。 ③陈大叔只有六十岁,看上去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他虽然一直平静地叙述着,却是一脸的无助。看得出,他强烈压抑着心中的悲伤。 ④很显然,他老了,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到儿子,自己也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⑤可是,大家都能看出来,陈大叔给出的线索太少了,他的儿子没有找到的可能。 ⑥龙飞鼻子酸酸的,文静也用纸巾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⑦倪萍对陈大叔说,你还记得儿子长什么模样吗?他身上有没有特别的特征? ⑧陈大叔说,我只记得他小时候的模样……他的脸上有块特别明显的胎记。 ⑨龙飞和文静对视一眼。 ⑩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看着文静,迟疑了一下,说:“我,我是不是该去认亲?” ⑪“应该去。老人家太可怜了。”文静点了点头,鼓励龙飞。 ⑫龙飞说:“要不要给萌萌商量一下?”萌萌是他们的儿子,在大学读书。 ⑬文静说:“不用商量,给他解释一下就中。再说,他小时候就一直要爷爷,现在爷爷回来了,他应该高兴才是。” ⑭就这样,龙飞联系中央电视台“寻亲栏目组”,声称自己就是陈大叔的儿子。“寻亲栏目组”喜出望外,急忙联系双方见面。 ⑮陈大叔见到龙飞那一刻,愣怔了好半天,似乎不敢上前相认。 ⑯瞅着陈大叔,龙飞心里刺疼刺疼的。陈大叔的头发都已经花白,像是落了一头的雪。可以想象到,为了寻找儿子,老人家饱受了怎样的磨难。 ⑰龙飞说:“爹,我是您儿子啊。”说罢,上前抱着陈大叔,眼里的泪不由得流了出来。龙飞一边哭一边诉说自己寻找生身父母也找得好辛苦,说要不是看电视,真不敢相信这辈子还能见到他。 ⑱陈大叔落泪了。他颤抖着手,抚摸着龙飞的肩膀,也呜嗬呜嗬地哭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⑲后来,龙飞就把陈大叔接回了家里。龙飞在城里开家店铺,经营着五颜六色的布匹,买的房子也在城里。陈大叔勤快,龙飞不让他去店里帮忙,他就在家里忙活,没事干了,就去拖地板,有时一天拖三四遍,都能照出人影来。 ⑳儿子找到了,也有了家,陈大叔好像一下子掉进了福窝里。 ㉑萌萌从学校回来,一家三代更是其乐融融,家里边充满了爱的温馨。 ㉒二十三年后,陈大叔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拉着龙飞的手说:“孩子,谢谢你!其实,你不是我的孩子,他脸上的胎记在左边,你的在右边。当时,看你哭得那么伤心,我也就认了。” ㉓龙飞说:“爹,我知道我不是您的儿子,因为在我两岁的时候父母先后病逝了……看到您无依无靠,我和文静商量后就认您了。” ㉔陈大叔粲然一笑,蠕动着嘴唇,还想说点什么,眼睛一闭,再也没有睁开。 ㉕萌萌得知真相后,写成故事放在了网上。陈大叔的老家人看到这个故事,就在网文后面留言说,当年老人的儿子被狼叼走了,害怕老人知道真相挺不过去,村人就隐瞒了事实,都说是丢了,是为了让老人心存希望,活下去。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2期) 18.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3分) 情节 陈大叔的心理或表现 龙飞的心理或表现 丢失儿子,央视寻亲 ②___________ 同情迟疑 央视援助,龙飞认亲 惊讶感动 ③___________ 一家团聚,其乐融融 勤快幸福 关爱大叔 ①___________ 粲然一笑 讲出实情 19.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⑩段。(3分) 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看着文静,迟疑了一下,说:“我,我是不是该去认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⑮段加点词“似乎”富有表现力,请揣摩其作用。(3分) 陈大叔见到龙飞那一刻,愣怔了好半天,似乎不敢上前相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第㉓段划线句子中,龙飞说自己知道不是陈大叔的儿子,这其实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其中两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主题角度说说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18.(3 分)弥留之际,说出真相;无助悲伤;激动心疼(流泪痛哭、疼惜流泪)(每点 1 分,意对 即可) 19.(1)(3 分)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1 分,至少写两个,每个 0.5 分),生动细腻地写出了龙飞 听到陈大叔说儿子脸上有块特别明显的胎记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或“纠结”、“犹豫不决”)(1 分),表现 其心地善良,富有爱心。(1 分) (2)(3 分)“似乎”,表示揣测,意为好像,不确定(1 分),暗示此时陈大叔已经判定龙飞不是自己失散 的儿子(1 分),为下文写他在弥留之际说明真相做铺垫(1 分)。 20.(2 分)暗示 1:第 5 段:大家都能看出来,陈大叔给出的线索太少了,他的儿子没有找到的可能。 暗示 2:第 10 段:龙飞摸了摸自己脸上的胎记,看着文静,迟疑了一下,说:“我,我是不是该去认亲?” 暗示 3:第 11 段:“应该去。老人家太可怜了。”文静点了点头,鼓励龙飞。 (答到其中一点即给 2 分) 21.(3 分)选文最后一段通过写得知老家人故事后的留言,交代了老人寻亲的背景(1 分),表现了村民的 善良(1 分),由个人到群体,深化了文章大爱的主题(表现了“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 人间”的主题)(1 分)。 徐州市二模 (五)阅读散文,完成18-22题。 (16分) 新 绿 胡竹峰 ①时令一节节过。雨水、惊蛰、春分,待到清明,窗外彻底亮了,天清地明,景物如诗,诗中有画。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好像天气真应了诗句一般。人在雨中,望着烟笼远树,景致更妙。雨飘在庭院,飘在池塘,飘在田垄,飘在坡地,也飘在人的头面。连下三天雨,半夜有鲤鱼跃上溪头浅滩。凉月如眉,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③柳梢风味最好,丝丝绦缘长长短短,焕然一树新绿。微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好日子,终日有纸鸢在天上飞着,高高低低。女孩子穿上春衫,布袖飘摇,韶华胜极。 ④不独人物鲜活如此,屋前弯弯绕绕几条田埂,也若游蛇一般。田里关有浅浅一洼水,远看如镜,映得云白、山绿、树翠。田边有山,不甚高大,却青葱莫名,从山岗绿到岭脚。 ⑤清明前后的莱哇,一脉新生。豌豆灌荚了,像是长满一地绿月,摘回来烹熟,风味大佳。韭菜尤好,有种香甜。古人说蔬食以春韭秋菘滋味最胜,这是知味之言,也是经验之谈。韭莱清炒,或炒鸡蛋,都有春鲜美味。 ⑥每年清明前后,乡野风味挠心,遂从都市繁华中逃离,去那桑荫稠密、禽乌幽雅的乡下住几日。一碟青菜,一碗泥螺。喝点新茶,无需饮酒,乘着山风,竟也微感酸然。然后在天清气明的春日夜里,看月亮升上山来,梦也做得清明。 ⑦窗口一亮,人就醒了。醒得更早的是采茶人。清明时节的茶最珍责,可以补贴家用,乡人舍不得自家喝。绿芽近半寸长时,不论天晴下雨,人总要去采茶。我小时候偶尔也去,人与茶树一般高,一叶叶摘下,半天刚刚盖住箩底。采茶雨天多有不便,连日晴空,也觉得辛苦。从此知道生活不易,一口热饭滚汤要从劳作中来。至今对茶有爱意也有敬意。 ⑧茶摘回来即摊晾在檐头麻下堂前宽敝处,碧绿绿一地,让人心生欢喜。 ⑨谷雨后,芭蕉叶大栀子肥,茶叶也粗大了,这时农人才去摘一些回来自己喝。那时候的茶,苦,且味道生涩,劳作时倒是格外解渴。 ⑩母亲做茶,总在夜里。屋外,风吹田野,蛙声很热闹,虫鸣更热闹。冬日糊上的窗纸,残损大早,炒过的青茶在砧板上,揉搓成紧紧一团,碧绿的汁液渗出来,一股股香气透过窗纸,在山村飘荡。茶叶摊放一夜,才干爽爽收进铁桶,密封得紧紧的,以免走气。 11清明时,地气升腾,茶见天长,农人三两天就要去一次茶园。野草越长越高,蒲公英冠毛结成绒球随风飘洒,荠莱也老得开了花。牛终于不用嚼棚里的干稻禾,每日早晨可以吃大把鲜草。午后,有牧人牵它上山,山林里茅草遮身,牛儿吃得肚皮浑圆。山地阴凉,草浅处可卧可眠可立可坐,满满山野之气。 12光阴流转,四季时序轮番。清明时节乡野,遍地庄稼,一片翠绿,一片祥和。近年来,乡农造屋早已不用土窑砖瓦,不废柴火,几年里养得山林茂盛繁密。 ⑬天地日月清明,人世也安定清明。春阳流水与畈上新绿有远意,水声经流不息。春天凝在花红叶绿里,溪涧池塘涨满水,积蓄自然之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4日,有删改) 18. 文章第一自然节写待到清明时节,“景物有诗,诗中如画”, 文中又有哪些如画的景物呢,请你根据示例完成下列横线上的内容。 (2分) 烟笼远树——凉月如眉—— —— ——水洼如镜 19. 品析语言。 (6分) (1) 雨飘在庭院,飘在池塘,飘在田垄,飘在坡地,也飘在人的头面。 (从词语的角度) (2) 豌豆灌荚了,像是长满一地绿月,摘回来烹熟,风味大佳。(从修辞的角度) 20. 你如何理解文章第⑦段“至今对茶有爱意也有敬意”这句话? (4分) 21. 请对文章的第⑬段进行简要评析。 (4分) 18. (2 分)柳梢风味;人物鲜活; 19. (6 分) (1)(3 分)“飘”传神地写出了春雨落下的姿态,柔和而轻盈(1 分);和上句的“笼”字形成呼应, 进一步写出了春雨细密的飘渺之姿;(1 分)五个“飘”字的连续使用,更写出了春雨无处不在,滋润万 物的美好品质。(1 分) (2)(3 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豌豆荚比作绿月;(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豌豆荚的颜色和形状; (1 分)表现了清明时节的菜畦里豌豆荚蓬蓬勃勃生长的特点,赞扬了自然赋予给万物的生机。 (1 分) 20. (4 分)因为我知一叶一芽经自然之力,(1 分)又出自人手,(1 分)所以我懂得要惜物惜福。(2 分)(如果既写出自然之力的意思,又写出依靠人的辛勤劳作创造出来的意思给 3 分) 21. (4 分)该段抒发了作者对春天万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然之力的炽热的赞美之情。清明不仅仅是自 然万物的清明,更是人世的安定祥和有序,升华了文章主旨。一个“凝”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在积蓄着磅礴的力量,似乎在等待更震撼人心的绽放。“凝”和“涨”,一动一静,抓住春天的典型事物传神地展现出自然界的静美与生命力。语言含蓄隽永,富有哲理,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近即可) 徐州地区中考模拟试卷1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1分) 奶奶的星星 史铁生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鹤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噢唤,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是奶奶带大的。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 “等不到哪会儿?”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唉,行了。”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予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有删减) 1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3分) A.关于“我”幼年时在奶奶怀里所闻所见的描写,如梦似幻,亦虚亦实,富有诗意。 B.有些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长大后不要忘了奶奶,这引起了“我”对他们的讨厌。 C.本文善于通过对话创造情景,“我”长大后还要给奶奶踩背的对话,显得温馨而有趣。 D.文章通过奶奶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爱和温暖的追求,也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19.“我”对死的认识和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单分析。(4分) 20.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单分析 (4分) 18 B 19、首先是对死一无所知的阶段,奶奶说“等不到哪会儿?”“我”对这句话无法理解,表明“我”对死还没有任何认识,表现的是“我”的年幼和纯真;其次是对死极其害怕的阶段,“我”找不到奶奶,以为奶奶死了,哭了一整天,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都体现了“我”对死亡的害怕,表现的是“我”对奶奶无限的依恋;最后是对死的释然,奶奶给“我”讲故事,说人死后会变成星星,照亮别人的道路,使“我”觉得夏夜庭院的一切变得美好起来,表现的是“我”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0奶奶淳朴、善良而乐于奉献,奶奶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为“我”赶蚊子,不需要儿孙任何的回报,认为人死了应该变成星星照亮夜行人的道路,都体现了奶奶的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作者在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创造各种温馨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奶奶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徐州地区中考模拟试卷2 (五)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油锅里盛开的花朵 李丹崖 ①奶奶说,馓子是油锅里的花朵。 ②奶奶一辈子围着锅台转,没有上过半天学,却能说出这样的话,我相信,是锅台给她的灵感。 ③我曾见过奶奶做馓子的情景。麻油和面,里面放上些许黑芝麻,奶奶说,黑芝麻是馓子的眼睛,没有它,馓子做得再好看,也便没了神。面和好后,用擀面杖把面擀至长长的一段,中间用刀划开,成面条粗细,两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约莫五厘米左右,为一个馓子,拎起来,两端捏在一起,或是成对角线状捏合,馓子就做好了。 ④这时候,把馓子放在七成热的油锅里,翻两个身,停顿两分钟,待馓子成金黄色,即可出锅。捞出来的馓子放在竹筐里,控油冷凉,焦酥可口,在旧时的农村,每到过年才有机会吃到馓子,这可是待客的最高礼节。 ⑤旧时的农村,婆媳关系还十分紧张,在皖北,常常听老年人这样说:“麻叶小馓子,婆婆给我好脸子”,意思是,年轻媳妇若是会做麻叶和小馓子,婆婆会对媳妇笑靥如花。一种美食,改善了婆媳关系,这是美食的贡献。 ⑥馓子也分大小,以上所说的是小馓子。大馓子和小馓子形状不同,在馓子的线条上,两者粗细相差无几,大馓子无需提面来捏,而是一长条缠成环状,放在油锅里炸制,炸出来还是环状,这点,对和面与炸制的手艺要求都很高,旧时是纯手工制作,如今,已然有机器帮忙,线条上匀称了许多,味道上也气息均匀了,只是少了一些朴素的美感,越发有了工业化的味道了。 ⑦在皖北吃馓子,数蒙城最为著名。我曾有缘吃过一次蒙城馓子,黄如金镯子,酥比麻花子,香如焦丸子。吃馓子,是一件雅事,远远要比啃排骨要雅得多。馓子拿起来,一根根嚼在嘴里,面粉在油脂的催化下,纹理细腻绵滑,些许的芝麻,冷不丁地给你制造着惊喜,馓子,在味蕾上给你罩上了一顶美食的“伞”,让你私享着美食带给你的愉悦。 ⑧犹记得奶奶在厨房里做馓子的光阴。土屋,黄昏,淡淡的灯火,奶奶用毛巾系着头,一头银发也似那馓丝。一枚枚馓子像是一只只刚刚从蛋壳里拨出来的嘤嘤鸡仔,油锅就是它们的池塘,馓子自在鸣唱,馓子唱得欢,光阴更清净。不多时,咕嚓咕嚓的咀嚼声,震彻了整个乡村的夜空。 18. (4分)文中围绕馓子写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19. (6分)根据提示,品味③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①面和好后,用擀面杖把面擀至长长的一段,中间用刀划开,成面条粗细,两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约莫五米左右为一个馓子,拎起来,两端捏在一起,或是成对角线状捏合,馓子就做好了。(关键词角度) ②一枚枚馓子像是一只只刚刚从蛋壳里拨出来的嘤嘤鸡仔,油锅就是它们的池塘,馓子自在鸣唱,馓子唱得欢,光阴更清净。(从修辞角度) 20.(3分)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文题“油锅里盛开的花朵”具体含义。 21.(5分)分析评价文章第八段。 18.(4分)①奶奶做馓子 ②馓子改善亲情(婆媳)关系 ③馓子形状、线条、味道 ④“我”在蒙城享受馓子。 19.(6分)(1)“擀”“划”“连接”“拎”等动词描写,具体交代了制作馓子的全过程,表现奶奶做馓子的娴熟,细腻而生动。 (2)采用比喻修辞,将馓子比作鸡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馓子在油锅里可爱情状,抒发了作者回忆奶奶做馓子时的愉悦、甜美之情。 20.(3分)运用比喻修辞,油锅里的馓子喻为花朵,形象写出馓子形状诱人、味道甜香。以此为题,激发阅读兴趣。引用奶奶的话作为文题,表达作者对当年奶奶在厨房里做馓子的光阴的深深思念以及乡村朴素、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21.(5分)内容上:回忆了奶奶在厨房里做馓子,表达作者对奶奶的思念之深以及朴素而又美好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语言上:采用比喻、拟人修辞,将馓子比作鸡仔,将馓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馓子在油锅里可爱情状,抒发了作者回忆奶奶做馓子时的愉悦、甜美之情。写作手法:运用外貌描写,将奶奶做馓子时的形象刻画得如在目前;运用场面描写,将馓子的形状诱人,味道甜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结构上:首尾呼应,深化文章中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