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9 谈创造性思维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着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重点 学习本文用举例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本文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敢于向固有的观念挑战的勇气。 难点 论证方法;层递的结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诵读法;对比法;举证法。 罗迦·费·因格的相片。 2课时 创新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原因,创新是一个国家屹立世界的前提。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那么怎么才能走一条独创的道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斯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1.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先在课上各自诵读全文,同时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认真阅读书中注释并使用工具书。老师检查自读情况。 2.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观点的论述,分析概括文章层次。 让若干个学生依次诵读全文,同时复习生疏的字音和词义;然后让学生先在组内表达各自的理解情况,再统一意见,回答问题;最后经过老师指导和修正后,投影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号召大家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作者开头引述材料有何好处? 这样开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同时,从材料中提出一个问题,也是议论文常用的开头写法。 2.作者从这个材料中提炼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意在表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同时也批驳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狭隘观点。 3.作者用“可以说”一词承上启下,说明应“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一个答案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那么,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要素? (1)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创新意识的素材。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4.作者在论述上面这个问题时,举了两个例子,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再举一些例子。 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田忌赛马;飞机和船的结合产生了航空母舰,等等。 5.第9自然段开头作者用“不过”一转,通过两个设问将问题引向深入,他是怎样分析人“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这一问题的? 首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前者自我压制,从而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后者关注极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其次,作者摆出典型的创造型名人的事例来加以论证。 6.作者由此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举例证明。 见课文第12自然段。伽利略从教堂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得到的启示;瓦特看见水烧开时水壶盖震动而受到启示等。 7.体会第11、12自然段中“大多数情况”“往往”“主要……之一”的作用。 对内容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说明一般如此,但并不排除特殊情况,避免表意绝对化,用语准确。 8.通过以上分析,作者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态度意识及三个关键,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9.课文在证明论点时采用的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摆事实,讲道理。 1.名言(教师可以出示名言): 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陆登庭)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同学们交流各自查找的有关名言。 2.聚焦论证方法。 问题设计: 观点: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请选择一则格言作为论据,写一段文字来论证上述语段中的观点。然后小组交流。启迪学生,这就是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通过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1.“自古英雄出少年”,司马光小时候与一群小伙伴一起玩球,球掉进了树洞中,洞很深,司马光让伙伴们不停地往里面倒水,球终于浮了上来。 (1)如果洞里是沙地,灌水行吗? (2)如果洞底恰好和人家的建筑相通,你认为最经济的方法是什么? 2.砖头有什么用处?(不得少于三种)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由一个有趣的思考题作为引子,引发下文的议论。作者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用一个设问引出下文的阐述。“本论”部分作者分三个层次阐述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得出全文的结论。引论——本论——结论,论证逐层展开,层层递进。 本文从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并锲而不舍地探索,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1.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作者从具体的例子入手阐述道理,先论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即明确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再进一步论述其实所有的人都能具备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这样层层递进,将道理说得透彻、明白。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有理有据。 2.语言准确、严密。 例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这种用语是非常准确、严密的。因为数学的答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思维的方式可以多样,但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 3.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如第④、⑨段这些设问句在结构上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有利于逐层展开论述;在表达效果上更能迎合读者心理,更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一、尝试短文长教。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这种想法,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这篇文章不长,内容也不是很深奥,学生可以读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考虑更多的是学生参与的时间、参与的状态,注意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东西, 把握新的教学资源,在实施过程中完善。 二、学习活动设计比较合理。“对话”环节的设置是一个不小的亮点,在活动中愉快合作,有兴致有热情地解决问题,攻克理清思路的难点。“对话”,是不会过时的活动,尤其初中学生较喜欢说话,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里,尽量多地给学生彼此间对话的机会,师生间对话也在其间穿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