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江学考一轮复习考点精讲通用版考点21氨气和铵盐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浙江学考一轮复习考点精讲通用版考点21氨气和铵盐学案

考点21 氨气和铵盐 知识条目 加试要求 ‎1.氨的性质与用途 b ‎2.工业合成氨 b ‎3.铵盐的性质与用途 b ‎4.氮肥的性质与科学使用 a 一、氨气 ‎1.NH3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1)分子结构 ‎ (2)物理性质 颜色:无色;气味: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溶解性: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可溶解700体积NH3;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喷泉实验原理:‎ 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是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则烧杯中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①喷泉实验的原理 因为烧瓶内气体易溶于水或易与水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压强差,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②能形成喷泉的条件 从原理上讲,气体要易溶于水或易与水反应,以形成足够大的压强差;从实验条件上讲,烧瓶内气体要充满,气体和仪器均要干燥,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③中学化学中常见的能形成喷泉实验的气体和吸收剂如下表:‎ 气体 HCl NH3‎ CO2、SO2、Cl2、H2S NO2+O2‎ 吸收剂 水或NaOH溶液 水或盐酸 浓NaOH溶液 水 ‎2.NH3的化学性质 ‎(1)与H2O反应:氨气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大部分与水结合成NH3·H2O,部分电离显碱性,化学方程式为NH3+H2ONH3·H2ONH+OH-。‎ ‎(2)与酸反应:与HCl、H2SO4、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NH3+HCl===NH4Cl(冒白烟);2NH3+H2SO4===(NH4)2SO4;NH3+HNO3===NH4NO3。‎ ‎(3)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说明NH3具有还原性。‎ ‎3.NH3的工业生产 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了氨,反应方程式为N2+3H22NH3。‎ ‎4.NH3的实验室制备 ‎(1)铵盐与碱反应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固体+固体气体(与用KClO3和MnO2或KMnO4制O2的装置相同)‎ ―→用碱石灰干燥 ―→向下排空气法 ―→ ―→处理时,可在试管口塞一团用稀硫酸浸湿的棉花球,用于吸收NH3,防止NH3逸出,污染大气 ‎(2)加热浓氨水 ‎①反应原理:NH3·H2ONH3↑+H2O。‎ ‎②装置。‎ ‎(3)浓氨水中加固态碱性物质:‎ ‎①反应原理:浓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NH3+H2ONH3·H2ONH+OH-,加入固态碱性物质(如CaO、NaOH、碱石灰等),使平衡逆向移动,同时反应放热,促进NH3·H2O的分解。‎ ‎②装置 二、铵盐 ‎1.物理性质 铵盐是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铵盐都易溶于水,呈白色或无色晶体。‎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如NH4Cl、NH4HCO3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分别为NH4ClNH3↑+HCl↑;NH4HCO3NH3↑+H2O+CO2↑。‎ ‎(2)与碱反应:如NH4Cl与Ca(OH)2反应产生NH3,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3)NH的检验 未知液呈碱性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则证明含NH。‎ ‎3.常见氮肥 名称 硫酸铵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硝酸铵 化学式 ‎(NH4)2SO4‎ NH4HCO3‎ NH4Cl NH4NO3‎ 俗名 硫铵 碳铵 氯铵 硝铵 ‎【例1】 某校化学小组学生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及检验产物”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已略去)。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C需要持续加热 B.D的作用是干燥气体 C.B是无用装置 D.仅用该套装置和药品无法达到检验产物的目的 ‎【解析】 氨气的催化氧化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能够维持反应继续进行,铂丝不需要持续加热;装置B的作用为干燥氨气,装置D的作用不是用来干燥气体,而是通过浓硫酸质量的变化检验水的生成,但装置D中的浓硫酸除了能够吸收水外,还能吸收未参加反应的氨气,不能通过D装置增重得出反应生成水的结论;一氧化氮为无色,而一氧化氮容易被氧化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所以也不能通过颜色断定氨气的催化氧化生成的氮氧化物。‎ ‎【答案】 D ‎【提炼】 本题主要考查:NH3‎ 的催化氧化及产物的检验,若不仔细分析每个装置的作用,很容易错选。‎ ‎【例2】 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 A项收集NH3装置中无棉花,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项NH3通入CCl4中,NH3不溶于CCl4,不会产生倒吸,逸出的NH3又可被稀H2SO4吸收;C项向长颈漏斗中加一定量的水,没过长颈漏斗的下端,关闭止水夹,再加一定量的水,液面停止在某一高度不下降,可说明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性不好;D项,收集比空气轻的气体应短进长出,所以氨气可以用图中装置收集。‎ ‎【答案】 A ‎【提炼】 本题主要考查:‎ ‎1.氨气的制取、收集和尾气吸收,相关分析见【知识整理归纳】。其中常见的防倒吸装置有:‎ ‎2.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基本思路是使装置内外压强不等,观察气泡或液面变化。‎ ‎(1)微热法:如图a。用酒精灯微热或用手捂热容器,导管口产生气泡,停止加热或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水柱,证明装置不漏气。‎ ‎(2)液差法:如图b、c。连接好仪器,b中夹紧弹簧夹,从长颈漏斗中注入适量水,使b中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锥形瓶中的液面,静置,若液面位置保持不变,证明装置不漏气。c中,从乙管加入适量水,使乙管液面高于甲管液面,静置,若液面位置保持不变,证明装置不漏气。‎ ‎(3)滴液法:如图d。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适量水,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如果滴入少量水后很快停止流下,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4)抽气(吹气)法,如图e、f。e中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轻轻向外拉动或向里推动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时间后,活塞能回到原来的位置,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f中打开弹簧夹,向导管口吹气,如果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且停止吹气后,夹上弹簧夹,长颈漏斗液面保持稳定,则表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液差法的拓展)‎ ‎【例3】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图甲中,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盛有液体。‎ ‎①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E.NO2和H2O ‎②用A组合做喷泉实验时,若烧瓶中充满HCl气体,则在标准状况下,做完实验后烧瓶中c(HCl)=____________mol·L-1(设溶质不扩散);‎ ‎③若用E组合做喷泉实验时,则标准状况下,做完实验后烧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mol·L-1。‎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 ‎①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图乙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较图甲和图乙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甲________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乙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填“增大”或“减小”)‎ ‎(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________(填“图甲”或“图乙”)装置的原理相似。‎ ‎【解析】 图甲装置形成“喷泉”是因为烧瓶内气体极易溶解于烧杯和滴管中的液体,使烧瓶内的压强突然减小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图乙装置恰恰相反,下部锥形瓶中的物质相互反应产生气体,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将液体从下瓶中压入上瓶形成“喷泉”。‎ ‎【答案】 (1)①B ②1/22.4 ③1/22.4 (2)①D 锥形瓶中发生反应:NH4HCO3+HCl===NH4Cl+CO2↑+H2O,随着CO2气体的产生,锥形瓶中的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②A 浓H2SO4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使锥形瓶中的酒精挥发加快,瓶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 ③减小 增大 (3)图乙 ‎【提炼】 本题考查的就是形成喷泉的原理。通过本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如:‎ ‎(一)总结喷泉形成的原理: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 ‎(二)如何使容器内外产生压强差?‎ ‎(1)减小容器内压强(如甲图)‎ ‎①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 ‎②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 当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触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大量溶解或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 ‎(2)增大容器内压强(如乙图)‎ 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容器内产生大量气体。使容器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例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等均是利用了此原理。‎ ‎【例4】 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 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 ‎(1)从上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氮气________、氢气________。‎ ‎(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入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________(“会”或“不会”)发生倒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乙装置中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H+、OH-、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NH3的实验室制法、仪器的选择以及实验安全性问题,同时也考查具体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由题意知,制取N2应选固(液)+液加热装置a,制取氢气选简易启普发生装置。‎ ‎(2)甲装置中的浓H2SO4可用于干燥气体,另外还可通过观察两导管口气泡的快慢,调节N2和H2的流速。‎ ‎(3)因NH3的合成反应为可逆反应,不可能进行到底,故从合成器中出来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N2和H2,不可能发生倒吸。‎ ‎(4)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为放热反应,故可观察到铂丝保持红热,氧化生成的NO与O2反应又生成NO2,故可观察到有红棕色气体产生,生成的NO2与水反应生成HNO3,HNO3与氨水反应得到硝酸铵。‎ ‎【答案】 (1)a b ‎(2)干燥气体 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 ‎(3)不会 因为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氮气、氢气两种气体 ‎(4)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4NH3+5O24NO+6H2O ‎(6)NH NO ‎【提炼】 本题主要考查氨的制取和氨的催化氧化,以及在催化氧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有:‎ ‎1.加热固体制备气体装置 ‎2.固液或液液常温反应制备气体装置 ‎3.固液或液液加热制备气体的装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