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教案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课 题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课程标准 课标P28 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目标 1.经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获得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2.经历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化归思想; 3.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3 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法,教师引导 教学准备 希沃白板,课件 课前作业 1.回顾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回顾配方法的基本步骤,为本节课研究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二次方程的解法打下基础。 练习:x2-6x-40=0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 环 节 一 复习回顾: 将下列各式填上适当的项,配成完全平方式口头回答. 1.x2+2x+________=(x+______)2 2.x2-4x+________=(x-______)2 3.x2+________+36=(x+______)2 4.x2+10x+________=(x+______)2 5. x2-x+________=(x-______)2 2.请同学们比较下列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1.x2+6x+8=0 2.3x2+18x+24=0 活动目的 :通过对第一部分的五个口答练习题的训练,熟悉完全平方式的三项与平方形式的联系,第二部分的两个习题之间的区别是方程2的二次项系数为3,不符合上节课解题的基本形式,联系是当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以后,这两个方程式同解方程。学生们作了方程的变形以后,对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方程的解法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思路。 课中作业:化二次项系数为1后,让学生独立求解 环 节 二 师生共析: 例2 解方程3x2+8x-3=0 解:方程两边都除以3,得 移项,得 配方,得 活动目的:通过对例2的讲解,继续拓展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关键是将方程转化成形式,特别强调当一次项系数为分数时,所要添加常数项仍然为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理解这样做的原理,树立解题的信心。另外,得到 后,在移项得到要注意符号问题,这一步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 实际效果:经过这一环节,学生对配方法的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例题的处理,进一步把握了配方法的基本思路,熟悉了其步骤. 课中作业 练习课本P39 随堂练习(分组练) 环 节 三 应用提高: 一小球以15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弹出,它在空中的高度h(m)与时间t(S)满足关系:h=15t-5t2,小球何时能达到10米的高度? 解:根据题意得 15t-5t2=10 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 t2-3t=-2 配方,得 活动目的:在前边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例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巩固提高: 课本习题2.4问题解决2. 印度古算术中有这样一首诗:“一群猴子分两队,高高兴兴在游戏,八分之一再平方,蹦蹦跳跳树林里;其余十二叽喳喳,伶俐活泼又调皮。告我总数有多少,两队猴子在一起?大意是说:一群猴子分两队,一队猴子数是猴子总数的八分之一的平方,另一队猴子数是12,那么猴子的总数是多少?请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 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对于结果的理解。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修改人: ) 板书设计: 2.2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化、移、配、开、解 教学反思: 1.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 这节课作为配方的第二节主要是以习题训练为重点,所以我依照书上的例题为重点展示了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另外,添加了辅助性的3个习题;将书上的做一做转化成一个例题,让学生体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感受;另在作业中配套了一道血压方面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2.注意改进的方面 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基础性的计算比较快,与此同时,班级中的有 7—8名学生对于数据计算有懒惰的思想,速度慢,时间长,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部分学生将落队,或者整节课堂冗长无味,因此如何调控教学进度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的办法是老师准备好几个不同层次的习题,当大部分学生做完后,可以为他们提供更高层次的习题,继续引领他们的思维前进,而加强对基础薄弱的同学动手动脑的监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