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赋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 选择题,本卷共10小题,共27分。1—7小题,每小题3分;8—10小题,每小题2分。 一、积累与运用(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缥缈(piāo) 呈报(chéng) 狡猾(jiǎo) 赫赫有名(hè) B.爵士(jué) 澄澈(chēng) 称职(chèn) 踉踉跄跄(qiàng) C.妥当(tuō) 炫耀(xuàn) 钦差(chāi) 杞人忧天(qǐ) D.滑稽(jī) 女娲(wā) 庇护(bì) 莽莽榛榛(máng) 【解析】B项,“澄”应读“chéng”;C项,“妥”应读“tuǒ”;D项,“莽”应读“mǎ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在动物园里,小丽被那只笨拙的狗熊逗得哄然大笑。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为了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许多学校杞人忧天,举行了灾害求生大演练。 D.他毕业于同济大学日语系,有着不错的教育背景,却因爱慕虚荣而误入歧途。 【解析】A项,“哄然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不应用在一个人身上。B项,“随身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贬义词。C项,“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贬义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B.小强和小刚参加学校乒乓球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他终于夺得冠军,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C.中国高铁正在积极走出国门,谁也不会否认它将来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D.学校的几名老师带领我们游览了巧夺天工的张家界大峡谷。 【解析】A项,不合逻辑,“月光”和“树影”不能发出“沙沙的声响”。B项,表意不明,把“他”改为“小强”或“小刚”。D项,用词不当,应将“巧夺天工”改为“鬼斧神工”。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D ) A.食无定味,适口者珍。美好语言的标准必须遵循两条:有效,悦耳。在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或许才能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B.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C.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辽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D.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 【解析】应把分号改为句号。 二、现代文阅读(5—7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最后的铁匠 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 7 铁匠们便打好一把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 ③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有些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 ④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手中的镰刀还是一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 ⑤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多年。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便一去不回。直到太爷临终前,终于等到了这个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者的认识理解不同,一把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回音,一声比一声响亮、幽远…… ⑥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_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作者:刘亮程 有改动) 5.第③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的是( B ) A.打制铁器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心理感应。 B.打铁时诸如火候大小、锤打力度等经验性的东西。 C.如何打制出灵巧实用镰刀的细节要求。 D.打制各种农具需要区别火候和选恰当的原料。 【解析】从第④段“铁匠的每一把镰刀……变得干脆有力”等几句分析,“微妙的东西” 7 具体是指打铁时诸如火候大小、锤打力度等经验性的东西。 6.下列对第⑥段画线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写铁匠的职业特点已深入到吐迪·艾则孜每一个细胞。 B.使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吐迪·艾则孜专注的神态。 C.把记痕比作月牙儿,记痕传递的是一种手艺和精神。 D.由实到虚,将眼前情景和铁艺传承历史联系起来,使主题得以升华。 【解析】“深入到每一个细胞”有误,只有眼部神态的描写。 7.下列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从题目“最后的铁匠”来看,作者认为在科技时代,落后的技艺必须淘汰。 B.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打铁这类手艺日渐衰微甚至消失。 C.在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铸就的是一种工匠精神。 D.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视、继承并发扬光大。 【解析】“落后的技术必须淘汰”有误,结合全文可知,作者对传统技艺的消失有着深深的忧虑,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 三、古诗文阅读(8—15小题,共18分)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 B.若躇步跐蹈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C.有闻而传之者 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久之,目似瞑,意睱甚(《狼》) 【解析】A项,介词,向/介词,在。B项,代词,你/副词,如。C项,表顺接。D项,代词,代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音节助词,无实义。 9.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A.宋之丁氏 B.有闻而传之者 C.国人道之 D.闻之于宋君 【解析】A项,助词,“的”。B、C、D项都是代词,代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宋君派人打听这件事,是因为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这则寓言中,一切错误的根源在于丁氏说话有歧义,他应说:“吾穿井省一人。”这样大家就不会误会了。 C.本文旨在说明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D.本文在短小的篇幅中简单地叙述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多余的描写,却十分生动。 【解析】“一切错误的根源在于丁氏”有误,闻之者不加辨析以讹传讹也有错。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3分) 非选择题,本卷共14小题,共9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1—12小题。 7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甲诗中,从九日、 登高 、故园菊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写的是 重阳节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2分) 1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或抒发感受,或描绘形象,或创造意境,仿照示例分析乙诗中一处“炼字”的作用。(3分) 示例:甲诗第三句中一个“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乙诗中的“愁”字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忱的关怀。 阅读《杞人忧天》一文,回答13—15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因往晓之 晓: 告知,开导 (2)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 消除疑虑的样子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即使坠落,人也不会被击中甚至被伤害。 15.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3分) ①因为他担心天会塌下来。②讽刺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的人。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6.(1)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2)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3)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谭嗣同《潼关》) (5)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是: 我言秋日胜春朝 。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成为离情代用语的词是: 巴山夜雨 。 (7)谭嗣同在《潼关》中表达渴望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诗句是: 7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 五、综合题(17—18小题,共8分) 17.桂平市某中学七年级(2)班拟开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 (1)【创办班刊】班上准备创办一份班刊。请你给班刊取一个富有文化韵味的刊名并简要说明其含义。(3分) 刊名: 小荷 含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荷”可比喻刚开始展示才华。 (2)【创设栏目】请你为这期班刊策划一个栏目。(1分) 示例一:名人读书故事(读书方法谈、书海拾贝)。 示例二:名言集锦(佳作秀场、创作手记、名篇推荐等)。 (3)【班级朗诵会】班主任拟开办班级朗诵会。(2分) 在央视《朗读者》栏目里,导演陆川朗读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是献给自由奔跑的圣灵,演员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是献给坚强生活的妈妈。如果让你去朗读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你会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是献给渐渐老去的母亲。 1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2分) 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这段话出自课文《 皇帝的新装 》,作者是 安徒生 。 六、现代文阅读(19—23小题,共15分) 灯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临近家乡,天色渐暗,看到远处江面上三三两两的桅灯,小伟心中顿觉温暖。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是个孝子,虽然在城里办厂,平时可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就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 ④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的事。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 ⑦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鮟鱇(ān kāng)鱼。 ⑨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长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根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⑩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 7 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⑪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⑫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⑬小伟呵呵一笑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⑭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⑮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⑯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⑰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想着父亲的种种举动,小伟恍然大悟。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地抬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 ⑱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有时做事啊,不能太招人眼了。 ⑲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⑳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并没什么别的想法,不是炫耀,也不是为赢得什么好名声,就是让大家监督自己,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儿子,你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语重心长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但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5月,有删改) 19.小说第⑤至⑫段详细记叙了父子俩钓鱼的经过,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用父子俩钓鱼的经过为父子俩的沟通创设了情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父亲借钓鱼教导小伟以及小伟向父亲吐露心迹作铺垫,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20.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地抬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 这一连串词语的运用说明小伟此时已解开了内心的疑惑,形象地写出了小伟知道父亲天天去朋友圈里关注自己后内心的感动,表达了小伟对父亲的感激与深爱。 21.联系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身影”比作“一座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心中父亲形象的挺拔、沉稳,表达了小伟因为有父亲这盏“灯”为自己照路内心所感到的踏实,也表达了小伟对这如山的父爱的感激以及对父亲的深爱。 22.小说标题为“灯”,“灯”在文中多次出现,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3分) 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为自己谋利;灯塔的“灯”是为别人照亮前行的道路;而父亲更像一盏明灯,照亮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23.联系全文,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3分) 运用对比手法,将没有路灯的黑暗与小伟走得踏实不会迷路做对比,写出了父亲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七、作文(50分) 7 24.以“假如我有一双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500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 ③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得抄袭。 7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