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汉川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汉川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汉川一中高一年级 12 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 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 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 “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 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 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 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 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 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 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 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 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 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 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 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 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 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 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 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 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 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 “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 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 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 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 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 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 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 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 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 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 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 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 年 7 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 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 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 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 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 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 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 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 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B.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 分)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6~9 题。 回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 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 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 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 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 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 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 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 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 了白茸茸的雪花。 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 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 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 人等在风雪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 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B.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 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 C.“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 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 D .“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数人能 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 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B.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 生活的思考。 C.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 彩。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 8.“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它的丰富内涵。(4 分) 9.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苏瑰,字昌容,雍州武功人,隋尚书仆射威之曾孙。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居母丧,哀毁加人, 左庶子张大安表举孝悌,擢豫王府录事参军,历朗、歙二州刺史。时来俊臣贬州参军,人惧复用,多 致书请瑰,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遂不发书。俊臣未至追还,恨 之。由是连外徙,不得入。久之,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州据都会,多名珍怪产,前长史张潜、于辩 机赀取钜万,瑰单身薄被自将。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谏曰:“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 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神龙初,入为 尚书右丞,封怀县男。瑰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一朝格式,皆所删正。中宗复政,郑普思以妖幻 位秘书员外监,支党遍岐、陇间,相煽惑为乱。瑰捕系普思穷讯,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 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司直范献忠,瑰使按普思者,进曰:“瑰为大臣,不能前诛逆竖 而报天子,罪大矣,臣请先斩瑰。”于是,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 帝不得已,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累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时大臣初拜 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 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帝崩,遗诏 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辅政。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洎瑰议禁中。楚客猥曰:“太后临朝,相王 有不通问之嫌,不宜辅政。”瑰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楚客等怒,卒削相王辅政事, 瑰称疾不朝。景云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曰文贞。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轨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 缺则补 B.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轨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借常员数/ 缺则补/ C.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就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 缺则补/ D.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就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 缺则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浮屠,亦作“浮图”,佛教用语,可指佛教、和尚、佛塔、寺庙。文中“浮屠”与王安石《游褒禅 山记》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的“浮图”所指不相同。 B.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 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烧尾,是指唐代大臣新授宫时向皇帝献食,亦可指唐代士子新登第或升迁的庆贺宴席。文中即是 第二个意思。 D.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概念,两者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体可以指日月、天地、昼夜、寒暑、 君臣等,文中指国家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苏瑰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扬州地处都会,多产珠翠珍怪。前任长史都趁机捞取很多钱财,而苏 瑰任扬州长史时,严格约束自己,洁身自好,分文不取。 B.苏瑰公正处事,直言进谏。百姓担心来俊臣再次被起用,写信给苏瑰。苏瑰承诺绝不会错待一个 小人;武后要建佛寺,立庙塔,苏瑰从容讽议,武后认为他说的很好。 C.苏瑰为人耿直,不怯权贵。郑普思私结党羽并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力争追究到底;公卿大臣 初次为官,照例“烧尾”,苏瑰出任仆射,独不献食。 D.苏瑰志存大节,独发谠言。中宗驾崩后,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辅政。宗楚客等讨好太后,要 求停止相王辅政,苏瑰坚决反对。最终没有削除相王辅政,苏瑰称病不再上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瑰叱其使曰:“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2)有诏勿治。瑰廷争不可,帝犹依违。 14.请结合文本和下面两则选自《新唐书•酷吏列传》的材料,概括来俊臣被贬州参军时,“人惧其复 用”的三点原因。(3 分) (1)武后以为谅,擢累侍御史,按诏狱,数称旨。后阴纵其惨,胁制群臣,前后夷千馀族。生平有 纤介,皆入狱死。拜左台御史中丞,中外累息,至以目语。 (2)久之,俊臣纳贾人金,为御史纪履忠所劾,下获当死。后忠其上变,得不诛,免为民。长寿中, 还授殿中丞,坐账贬同州参军事,暴纵自如,夺同僚妻,又辱其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徙倚【注】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徙倚:徘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全诗仅写徙倚所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月正当头,树木笼罩在月色中,没有树影;更深露重,时有露珠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 传出,营造了一种孤寂静谧的氛围。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 感情有何不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 ( 2 )《 永 遇 乐 · 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 中 写 古 代 英 雄 叱 咤 风 云 , 驰 骋 疆 场 的 名 句 是 : “ , ”。 (3)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8~20 题。 一九三六年夏天,我在青岛住了一个星期。刚到青岛那天,我便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黄昏时 候,火车渐渐地走得缓慢起来,浩瀚的大海便展开在我们的眼前了。参差不齐的帆樯严密地排在海边。 太阳不见了,天上灰絮似的云影移动着。天连水,水连天。云翳在辽阔的天空中幻变成各式各样的形 体: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山峰……”这是青岛海景给我的第一印象。次日早 晨,我迫不及待地去海边散步。空气异常潮湿,在细雨蒙蒙的飘飞中,一出来,我的眼镜便被雨打湿 了,简直分辨不出路径来。终于走到海滨公园。海上左岸的轮廓,比较分明,迤逦着一行行房舍,红 顶黄墙堆积在绿树丛中,由海边曼延到高坡上。山峦起伏在灰色雾縠里面,景象极其迷蒙。对面是一 片镶嵌着绿林的小岛,左边海水茫茫,望不到涯涘。有两三点帆影在海上起伏;远的模糊,近影清晰。 海水的呼啸,像深山里万道瀑布的声音。海面有一碧万顷的波澜在摇动。靠岸是一簇一簇的白沫似的 巨浪,变化迅速,不可捉摸。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抨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 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我沉醉了。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他轻轻哼起了《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B.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你一定是认错了。” C.听了老师的解答,他陷入了深思:“原来如此……” D.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一下、两下……夜已深了,丈夫依旧没有回来。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语义基本相同, 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找出(只写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4 分) ①“原生态”理念在食品领域的深入人心,②很多人对号称“纯天然”的生鲜奶乐此不疲。③生鲜奶 以“现挤”为宣传点,强调更有营养。④其实,与经过加热杀菌的纯奶相比,⑤在营养方面并没有显 著差异。⑥生鲜奶如果消毒处理不完善,没有可靠的奶源,⑦很可能会导致有害细菌过高,危害人体, ⑧尤其是儿童、老人、孕妇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⑨所以最好不要直接饮用“生鲜奶”。 22.请围绕“本次珠峰高程测量工作实现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5 分) 5 月 27 日上午 11 时整,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 8 名攻顶队员,全部成功登顶珠峰并开展各项 测量工作。该项工作完全依托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竖立起测量觇标,使用 GNSS接收机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进行了深度测量,并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 力测量。上述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同时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这将 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当觇标竖立在峰顶后,在珠峰 周边海拔 5200 米至 6000 米的 6 个交会点,测量队员开始同步开展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获 取珠峰高程测量数据。登顶测量和交会测量的成功完成,为本次珠峰测量任务的外业测量工作画上了 圆满句号。峰顶测量完成后,将对观测数据进行联合处理,才能获得珠峰高程最终数据。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 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 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 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高一月考语文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 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D 项,“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 概全,李渔与纪昀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人的全部,古代诗家 运用“通感”手法而境界全出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 故选 D。 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 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 项,“肩并肩”“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了拟人和比喻;B 项,“峭楞楞 如鬼一般”运用了比喻;C 项,将诉诸视觉的光与影比喻诉诸听觉的名曲,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D 项,“乍看像一团烟雾”“丰姿”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故 选 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 项,“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写“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 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可见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亲自体察,只是可能由于地域 差别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故选 B。 4.【参考答案】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 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新颖 的语言。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来赏析《荷塘月色》的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5.【参考答案】①能充分证明作者观点。朱自清的观点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力支撑作者的 观点。②体现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③体现艺术家语言艺术实 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④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奧秘。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的好处。引用的一般作用是:①引用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使 论据确凿充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②引用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升华文章的主题。③可以增加文 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当然分析作用时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引用的具体作用。材料二中引用 的朱自清的观点有:第一处引用是“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 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体现 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第二处是,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 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 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第三处是,《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 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体现艺术家语言艺术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 统一。材料三中的引用是: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 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 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 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 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奧秘。这些引用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力支撑作者的观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 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 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 项,“是因为 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错误,结合小说的情节可知,肖锦云抱着丈夫的骨灰回家, “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肖锦云的内心是悲伤的,却并非无助茫然。故选 B。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分析每个选项中涉及的内容、手法以及效果, 再与文本进行比对。A 项,“全知视角的叙述”错误,所谓“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像 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简言之即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而就本文可知,文中虽 然是采用第三人称,但完全是从肖锦云的视角来写,写肖锦云的所知、所见,所以应该是有限视角。 故选 A。 8.【参考答案】(1)美丽轻盈、晶莹剔透的雪花喻指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2)寒风中的雪暗指肖 锦云一家遭受重大变故,以及充塞心中的悲痛。(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淡谈它的丰富内涵”,然后到小说中找到描写 “雪”的内容,分析其特点,再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分析其内涵。如开头“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 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以及火车跑出隧道时“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 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这两处的“雪”美丽、轻盈,结合小说中所描写的对面小夫妻的情形 来看,“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 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 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 惊喜地叫道”“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 茶”,这生活宁静甜蜜美好,所以此处的“雪”喻指宁静幸福美好的生活;如肖锦云回忆中“下了半 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和结尾“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这两处的雪可以说是寒 冷的,结合肖锦云丈夫的牺牲和肖锦云带着丈夫的骨灰回家来看,这“雪”是指肖锦云一家的变故以 及他们心中的悲伤。 9.【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①缉毒警察。②情节安排:以“警察回家”作为小说主线贯穿始终;③ 人物塑造:肖锦云、年轻夫妻、老人都是侧面衬托伟大的缉毒警察;④主题表达:小说的主旨是赞美 缉毒警察的伟大,引发人们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思考。 参考答案二:①肖锦云。②情节安排:以“肖锦云带丈夫回家”作为小说主线贯穿始终;③人物塑造: 小说用大量笔墨从正面、侧面刻画了肖锦云的形象。④主题表达:小说是通过默默付出、隐忍坚强的 肖锦云,表达对英雄家人的崇高敬意这一主题。 (答出三角度,言之成理得 6 分。只答出是谁,无分析不给分)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 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 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 “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钱出来,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 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 目,缺了再补。其中,“浩广”是一个词语,意思是“严重”,不可断开, “民产日殚”意思完整,“日 殚”是“民产”的谓语,不可断开。 11,C(第一个意思) 12,D)(削除了相王辅政) 13.【参考答案】(1)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 一个小人呢?” (2)因此中宗特下令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救,皇帝仍旧犹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 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 关键词有:(1)叱,叱退;忝,谦词,担任;州牧,州官;体,规格。(2)诏,诏令;治,追究;廷, 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争,力争;依违,犹豫。 14【参考答案】①心胸狭窄,打击报复;②武后帮凶,冤狱无数;③贪淫无度,卑劣无耻。 (3)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 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 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 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 干要求。题目是,请结合文本和下面两则选自《新唐书·酷吏列传》的材料,概括来俊臣被贬州参军 时,“人惧其复用”的三点原因。首先理解这两段的大意。第(1)段大意是:武后认为他忠诚,升官 直至侍御史,他去审讯案件,多次使武后满意。武后放纵其惨毒,用以胁制群臣。前后牵连夷灭了一 千多族。生平只要有纤微小过,均入狱论死。后来,来俊臣任左台御史中丞,朝内外从此屏息,没有 人相互谈话,只以眼睛示意。第(2)段大意是,后来,来俊臣多次收人贿赂,被御史纪履忠揭发检 举,下狱判死罪。武后因他以前能侦察各种急变,赦他不死,贬为庶民。长寿年间,又将他召回,任 他殿中丞,又因纳贼贬为同州参军事。但他暴虐恣肆不改。逼迫夺取同列参军的妻子,又侮辱其母。 结合“生平有纤介,皆入于死”,可见此人心胸狭窄,打击报复;结合“后阴纵其惨,胁制群臣,前 后夷千馀族”可看出他是武后帮凶,冤狱无数;结合“暴纵自如,夺同僚妻,又辱其母”可见他贪淫 无度,卑劣无耻。这三点就是“人惧其复用”的原因。 15,A(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16.【参考答案】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 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及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含义就是翻译诗句大意;赏析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 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意思是“白白地 担心中原陷落,作为男子汉,恐怕要白来这世上一回”。“坐”是“徒”“白白”的意思;“坐念” 是“白白地惦记”;“念”的对象是“中原没”,可见诗人是挂念中原陷落,自己却又无可奈何,表 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而“男儿恐浪生”则是担心自己此生无法建功立业,实则是有建功立业的愿 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 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王师”一句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1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标点符号的两大分类, 一是点号,一是标号。点号有七种: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标号有九种:引 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间隔号、连接号、着重号、专名号。本题主要考查省略号的用 法。省略号的用法大约有以下几种:1.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2.表重复词语的省略;3.表列举 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4.表静默或思考;5.表说话断断续续;6.表语言的中断;7.表话未说完, 语意未尽。本题中,文中的省略号出现在“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山峰……” 中,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A 项,“他轻轻哼起了《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引述有所省略。B 项,“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你一定是认错 了’”,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说话的断续。D 项,“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一下、两下……夜已深了,丈夫依 旧没有回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C 项,“听了老师的解答,他陷入了深思:‘原来如此……’”,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故选 D。 19.【参考答案】句中把云影比作灰絮,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①云影和灰絮形状相似,都给人一种 蓬松柔软的感觉;②在太阳消失时,云影和灰絮颜色相同,都是暗淡的灰色。(一点 2 分) 20.【参考答案】原文修饰词丰富,描写细腻,表达更加形象生动:①摹形拟声,描写海浪,如临其 境;②拟人化的动作性情,形象传神,引人共鸣。(一点 2 分) 21. 【参考答案】①结构混乱,开头加“随着”,或将“的”去掉。②用词不当,“乐此不疲”“情 有独钟”。⑤缺少主语,开头加“两者”或生鲜奶。⑥语序不当,“没有可靠的奶源,消毒处理不完 善”。 22.【参考答案】①依托北斗卫星;②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GNSS接收机、雪深雷达探测仪、重力 仪;③开展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 23,【写作指导】本题一是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主人公包括小鸟、蚯蚓、甲 虫。许多动物陆续离开,小鸟说“我也要走了”,依依不舍地飞走了,几年后,带着伙伴,衔着种子 回来了,撒播种子;许多动物陆续离开,小鸟问蚯蚓“你不走吗?”回答说“我还想留在这里”,小 鸟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可见它们对 待大地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大地变得更加适宜生活。大地虽然曾经丰饶,又 逐渐贫瘠,但最后在蚯蚓、甲虫、小鸟的努力下渐渐变好。从这些细节的分析来看,小鸟、蚯蚓、甲 虫都对大地充满了感情,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哺育大地,回馈大地。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一下寓意: 个体通过自己合适的方式方法回馈母体,共同发展。概括了这个寓意,我们可以结合现实来思考,比 如对家乡,我们有些人在家乡坚守,为改变家乡的面貌;有些人远离家乡发展,给家乡带来资金,带 来项目,发展家乡;有些外来者,跟本地人融合在一起,为当地的发展也作出贡献等等。 这则材料可以多角度立意:(1)从整体上来立意:如,个体通过自己合适的方式方法回馈母体, 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一起生活,努力协作,建设好大家共同家园。等等。(2)从某个角 度来立意:小鸟角度,如,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服务;蚯蚓角度,如,坚守+努力,定会改变;甲 虫角度,如,来了,就要融合,就要发展;大地的角度,如,包容万物,定会迎来改变。 【参考译文】 苏瑰,字昌容,是雅州武功人,隋朝尚书仆射苏威的曾孙。科试得中进士,补为恒州参军。母丧 期间极度悲哀。左庶子张大安上表荐举他孝悌,提拔为豫王府录事参军,历任朗、敛二州刺史。那时, 来俊臣因贪淫罪贬为同州参军。人们担心来俊臣会再被起用,很多人写信给苏瑰,苏瑰将这些使者叱 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于是没有打开那些书信。 来俊臣还未到达所贬州就被召回,对苏瑰心中怀恨。因此,苏瑰连连外徙,不得入京。很久以后,转 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理位置很重要,且多产珠翠珍怪。前任长史张潜、于辩机都收取了好多 万,而苏瑰只单身及简单行装,自我约束很严。武后建佛寺、立庙塔,没一年不派劳役。苏瑰进谏说: “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钱出来,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 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武后觉得他说 得很好。神龙初年,入京任尚书右丞,封爵怀县男。苏瑰明晓法令,十分了解台省的旧章。当时的律、 令、格、式均特命他删正。中宗复位,郑普思以妖幻之术任秘书员外监。他的党羽分布在歧州与陇州 之间,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将郑普思逮捕入狱,穷追到底。郑普思的妻子以鬼道为韦后所宠,能 随意出入禁中。因此中宗特下令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救,皇帝仍旧犹豫。 司直范献忠,是苏瑰让他审讯郑普思的人,他进言:“苏瑰身为大臣不能诛杀叛逆小人而报答天子, 犯了大罪,请让臣先诛杀苏瑰。”那时,仆射魏元忠叩头说:“苏瑰是忠厚长者,用刑不会错,郑普思 依法该当死罪。” 皇帝不得已,将郑普思流放到修州,其余党徒都处死。苏瑰后来连续升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 下三品,晋封爵许国公。那时,公卿大臣初次为官者,照例要献食天子,称之为“烧尾”,苏瑰独不 进献。到侍实时,宗晋卿嘲讽苏瑰,皇帝听了默不做声。苏瑰对皇帝解释说:“宰相一职,主管调和 阴阳,代天治理万物。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宿卫兵中还有三天都没吃饭的,臣实在不称职,所 以不敢烧尾。”皇帝驾崩,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任太尉辅政。韦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及苏 瑰等人在禁中议事。宗楚客讨好说:“太后临朝,皇太后与相王有叔嫂不通问之礼,应该停止相王辅 政。”苏瑰严肃地说:“遗制,是先帝的意思,怎能更改?”宗楚客等人生气了,最终削除相王辅政的 制度。苏瑰称病不入朝。景云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二,赐溢为“文贞”。 13.【参考答案】(1)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 一个小人呢?” (2)因此中宗特下令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救,皇帝仍旧犹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 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 词有:(1)叱,叱退;忝,谦词,担任;州牧,州官;体,规格。(2)诏,诏令;治,追究;廷,名 词作状语,在朝廷;争,力争;依违,犹豫。 14【参考答案】①心胸狭窄,打击报复;②武后帮凶,冤狱无数;③贪淫无度,卑劣无耻。 (3)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 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 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 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 干要求。题目是,请结合文本和下面两则选自《新唐书·酷吏列传》的材料,概括来俊臣被贬州参军 时,“人惧其复用”的三点原因。首先理解这两段的大意。第(1)段大意是:武后认为他忠诚,升官 直至侍御史,他去审讯案件,多次使武后满意。武后放纵其惨毒,用以胁制群臣。前后牵连夷灭了一 千多族。生平只要有纤微小过,均入狱论死。后来,来俊臣任左台御史中丞,朝内外从此屏息,没有 人相互谈话,只以眼睛示意。第(2)段大意是,后来,来俊臣多次收人贿赂,被御史纪履忠揭发检 举,下狱判死罪。武后因他以前能侦察各种急变,赦他不死,贬为庶民。长寿年间,又将他召回,任 他殿中丞,又因纳贼贬为同州参军事。但他暴虐恣肆不改。逼迫夺取同列参军的妻子,又侮辱其母。 结合“生平有纤介,皆入于死”,可见此人心胸狭窄,打击报复;结合“后阴纵其惨,胁制群臣,前 后夷千馀族”可看出他是武后帮凶,冤狱无数;结合“暴纵自如,夺同僚妻,又辱其母”可见他贪淫 无度,卑劣无耻。这三点就是“人惧其复用”的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