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1 页 2020—2021 学年度 第一学期 月考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 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 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 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 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 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 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 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 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 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 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 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 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 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 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 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 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 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 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 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 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和阐发其 意义。 B.因为传统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审美需求层面是相通 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其他传统节日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 似的。 D.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 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类比,论证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 的。 C.文章列举了王安石和杜牧的诗歌,旨在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 起了主要作用。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 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能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高一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1 页 B.传统节日得以保存,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学艺术的功劳。 C.文章论证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嬗变,同时在工业化背景下,作者表现出了深深的焦虑。 D.文章论证了文学和传统节日的关系,肯定了文学在传统节日的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8 分,共 2 篇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5 分) 辣子红了 文锁勤 八月的乡村,雨水时不时就来一场,艳阳抽空普照头顶。风调雨顺的天气,是庄稼人的欢喜, 五谷庄稼的最爱。走进自家的田里,最先看到的是一行一行长得翠绿茁盛的辣椒秧,织成绿毯,远 远扯向天边。秧子上坠满了一根挨一根的辣子,青锥般的直畅顺溜,羊角似的弯曲有致。尤其是红 辣子穿得一袭火色,在长菱形的密叶间,煞是点睛醒目。而更叫人垂涎三尺的是那一股独特的生椒 香,也以挡不住的诱惑,迫不及待地窜进鼻孔。蓦地,满脑子关于辣子的记忆,一下子就从时光里 浮现出来。 家乡就紧邻千河河套,那里是湿地,是菜乡,也是辣椒乡。这种青时下饭、红时调味的大地恩 物,遍布故乡的角角落落,房前屋后。每年八月初,期盼了大半年的辣子结果了,长青了。它既是 家家户户每天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也是主要经济作物。庄稼人生活劳作,体力为先。辣子这东 西,激活胃口,助长饭量。在本地,饭桌上再金贵丰盛的菜肴,也抵不住一道辣子菜的引诱。青辣 子夹馍,不管生调热炒,都是众人的心头好;红辣子调饭,无论油水多少,从小爱吃到老,一生都 无法改变。 爱吃辣子的父亲,也是种植辣子的好把式。每年二月二一过,地里就早早施了肥。三月深耕, 整地打畦,趁着春阳旺天,下进种子,敷上薄膜,灌一次饱水。没几天,银光闪亮的大棚里,就长 出一簇簇淡绿的辣椒苗子。到了四月,泥土酥软,地气渐升,清明节送来一场好雨。辣子苗长到了 一拃高时,起苗移栽,大水漫灌。五月除草培土,六月施肥复灌。七月辣子开花了,清亮亮,一树 银星,珍珠般地洒在枝叶间。八月间,喝够了水肥的辣子苗,铆足劲头,一阵猛长。十几天时间, 辣子条就密实地挂满了枝杈。大个子的青辣子,足足接近半尺;小个头的青辣子,也不甘示弱,抓 住条枝,使劲朝下引体伸展。 头一茬长好的青辣子,新鲜而稀罕,到了集市,是人见人爱的抢手货。不管阴晴,父亲每天都 会摘一筐青辣子,赶个早市,卖上一个好价钱。油盐酱醋,顺便买了回来;家里的日用使费,有了 着落;我和姐姐、哥哥读书上学的费用,不再发愁。九月初,辣子全红了。河滩热火朝天,人山人 海。辣子的生腥味,既呛人,又让人喜。一家老小忘记了劳累,从早到晚忙活在辣子地里。收好的 红辣子,一筐筐,一车车,被送进了烘炉,被绑成串儿,挂在房檐,吊在树权。村子的上空,天天 都窜着辣椒味。欢天喜地的秋蝉,在辣椒香里成为乡村最嘹亮的歌手。 父亲年年都种辣子,又向来勤俭持家,几年积攒,一砖到底的大房盖了起来。青瓦红砖,看起 来气派体面。红亮的戏匣子早晚就蹲在窗台,爱唱秦腔戏的母亲,一边晾晒辣子,一边跟着节奏, 自个哼哼。她的开心,常缘于辣子又有了好收成。这房子,一家人一住就是好多年头,到现在都结 实牢固,立在村头,比高楼阔屋都有回头率:每年秋季,房头上一串串绑好的线辣子,就挂在屋檐 下,一串串包谷棒,就吊在山墙上。正面的辣子墙,红红火火,侧面的包谷墙,金黄耀眼。 进门的过堂,至今还挂着父母在院子里翻晒辣子的照片。满额头的汗豆子,都清清楚楚。就像 我清楚地记得,三十六年前,也是一个辣子成熟的丰收季,我和父亲正在河滩上摘辣子,村上的文 书送来了西安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是比当年辣子丰收还让全家人高兴和幸福的事情。九月底, 我搭上父亲为我找的一辆拉满烤辣子的拖拉机,离开了辣椒乡,到了宝鸡。车上烘香的辣子味,陪 着我,飘了一路。 父亲开的那片辣子地,二哥接着种了十几年,一直都没丢。辣子一成熟,我就回去。一进门, 二嫂待客的那盘青辣子,就放在桌上。生辣子夹馍,炒辣子夹馍,一连吃几天,都觉得没过饱瘾。 回城时,二嫂按照母亲那些年的习惯,总会给我摘上一筐青红辣子,捎上一瓶好辣面子,嘱咐说: 明年辣子红了,再回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09 月 07 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二段交代家乡地理位置和爱吃辣子的风俗,大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味,使喜爱辣 子具有了普遍意义,更有助于表达情感。 B.文章详写从二月施肥到九月辣子全红的过程,一方面为了突出父亲是一个种植辣子的好把式, 也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辣子的深厚情感。 高一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1 页 C.“父亲”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他熟悉辣子的种植技术,勤劳质朴,勤俭持家,靠种辣子供 子女读书,可以说是一个传统农民的典型。 D.“这房子……比高楼阔屋都有回头率”一句,通过父亲盖的房子和高楼大厦的类比,写出家中 独有的欢快,进而表达作者对家乡的赞美。 5.文中画线部分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分 6.本文题目“辣子红了”是如何统摄全文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3 分) 红岩(节选) 又一个深沉的暗夜,降临在渣滓洞集中营。 风门边挤满了人,久久地望着那挂满刑具的刑讯室。夜风吹来,带着萧瑟的寒意。刑讯室前, 魔影动荡,吆喝声不绝……风门边,偶尔有人不安地低语。 “又是半夜刑讯!” “徐鹏飞、朱介都来了。” “夜审谁呀?”余新江身后,传来一声问话。“该不会是老许?”刘思扬担心地插了一句。 许云峰伫立在楼八室铁门边。透过昏黄的狱灯,余新江望得见他沉思的脸。 余新江不禁十分担心地想念那多次经受毒刑拷打、经常昏迷不醒的江姐。追悼龙光华以后不久, 江姐被押到渣滓洞里来,日夜拷问的次数,已经无从计算了。大家都知道,为了保卫党的机密,江 姐忍受了多少摧残,获得了多少同志的尊敬。经过绝食斗争,敌人被迫接受了条件,不敢继续迫害 了,现在却在渣滓洞对江姐严刑拷打,很显然,这是敌人疯狂的报复!江姐不仅为党,也为大家受 苦,这使得每个人都感到敬佩而又十分痛苦。 “猫头鹰和狗熊到女牢去了!” 余新江一惊,眼光立刻转向女牢。黑沉沉的夜里,黯淡的狱灯,使他看不清远处。 “提谁?”焦急不安的声音又在询问。 “江雪琴!” “是她!看,江姐出来了!” “又是江姐。”余新江的心像沉甸甸的铅块,朝无底深渊沉落。 所有的牢房,一时都陷入难堪的沉默。过了好些时候,人们听到了审问的声音: “你说不说?到底说不说?” 传来特务绝望的狂叫,混合着恐怖的狞笑。接着,渣滓洞又坠入死一般的沉寂中。 听得清一个庄重无畏的声音在静寂中回答: “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 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 江姐沉静、安宁的语音,使人想起了她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 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 听着她的声音,仿佛像看见她正一动也不动地站在刑讯室里,面对着束手无策的敌人。可是江 姐镇定的声音,并不能免除同志们痛苦的关切。 大概是江姐的平静的回答,使得敌人不得不重新考虑对策,讯问的声音,忽然停了下来。 楼七室同志们焦灼的谈话又继续了。 “又是叛徒甫志高!”余新江愤怒地骂了一句。他又问: “和江姐一道,川北还有人被捕吗?” “没有,就她一个。” “听说华蓉山纵队在公路上抢救过江姐,但是阴险的特务,前一夜用船把江姐押到重庆……” “哎——人”们痛苦地把惋惜之情化为一声长叹。刑讯室里又传来了声音,是徐鹏飞毒辣的笑 声。 “谅你一个女共产党,还制服不了?你不愿讲,好嘛,我们帮你打开嘴巴。来人!” 接着,传来一阵狼嚎似的匪徒的狂吼。 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 在那斑斑血迹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大概她从倒吊着的屋梁上,被松了下来“现 在愿意说了吧?” 魔影狂乱地移动着。 “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 “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 高一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1 页 没有回答。 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 “钉!” 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 “说不说?” 没有回答。 “不说?拔出来!再钉!” 江姐没有声音了。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的声音! “把她泼醒!再钉! 徐鹏飞绝望地咆哮,使人相信,敌人从老许身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江姐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身上, 同样得不到。尽管他们从叛徒口里,知道她做过沙磁区委书记,下乡以后可能担任更负责的工作, 了解许许多多他们渴望知道的地下党线索,可是毒刑拷打丝毫也不能使江姐开口。一根,两根!…… 竹签深深地撕裂着血肉……左手,右手,两只手钉满了粗长的竹签…… 一阵,又一阵泼水的声音…… 已听不见徐鹏飞的咆哮。可是,也听不到江姐一丝丝呻吟。人们紧偎在签子门边,一动也不 动……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 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是谁?天刚亮,就唱起了囚歌。迎着阵阵寒风,久久地守望在风门边的刘思扬,听着从楼下传 来的低沉的歌声,一边想着,一边了望那远处深秋时节的山坡。刚升起的太阳,斜射着山坡上枯黄 了的野草。远近的几株树木,也已落叶飘零,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枝干。 (摘编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提审江姐为开端,以夜审江姐为发展,以竹签穿指为高潮,以听不到江姐一丝丝呻吟为 结局,整个情节围绕江姐层层展开。 B.余新江的心之所以像沉甸甸的铅块,是因为江姐多次经受毒刑拷打,经常昏迷不醒,担心这次 深夜被审经不住敌人的折磨或利诱。 C.“人们仿佛看见绳子紧紧绑着她的双手,一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中的“仿佛”用得精当,如 果删去,就使故事的真实性打折扣。 D.结尾关于唱“囚歌”的描写,既是对江姐坚贞不屈情操的赞颂,也是狱友们共同心声的展现, 更是激励战友们奋勇前行的进军号。 8.文本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环境描写,这两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 分) 9.文本在塑造江姐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彦光少岐嶷, 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 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 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 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乃下 诏曰:“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 迁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 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 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 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 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 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 高一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11 页 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居州郭。由是 人情险被,妄起风谣,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 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 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 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 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 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时年六十。 (摘自《隋书·梁彦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B.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C.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D.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11.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称太学生。 B.解褐,又称“释褐”。“褐”指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解褐”即脱去布衣服,入朝为官。 C.受禅,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传位的叫“封禅”,被传位的叫“受禅”。 D.课,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幼年聪慧,性情醇厚。幼年时就涉猎经史、待人以礼。他的父亲很看重他,经常对人说 梁彦光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深得皇帝赞赏。他历任华州刺史、秘书郎、舍人上士、岐州刺史、相州 刺史等职,曾不止一次受到皇帝封赏。 C.梁彦光生性执着,不肯屈服。任职相州时,他被人嘲笑没有治理才能,并因此而被免官,但后 来他自请再回相州,终使相州教化大行。 D.梁彦光公而忘我,注重教化。针对相州人诡变多诈的情况,他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 教化百姓,使百姓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 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②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刘长卿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在今湖北 鄂州。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 B.颈联虚实结合,作者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 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同时也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 15.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1)《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 , 。 (2) 苏轼《赤壁赋》中“ ”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但这样的 英雄也早已消逝,“ ”一句,便是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 高一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11 页 ( 3 ) 《 琵 琶 行 》 中 , 诗 人 自 叙 被 贬 之 后 居 住 环 境 的 诗 句 是: , 。 三、语言基础与应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万众皆媒”成为可能。( )。在这一波自媒体的勃兴浪潮中, 固然有不少自媒体创造出了优质内容,但是,无专业操守的自媒体却是如___________。在解构传 统资讯传播渠道的同时,自媒体出现了民粹化的迷思。民众获取优质资讯的痛点,并没有因为自媒 体的丰富而得到解决。随着信息发布的门槛降低,“人人都有麦克风”式的自由,却带来了自媒体 ____________式的狂欢。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真话假话掺着说,谎言的浓度被“稀 释”了,谎言的体量却被放大了,导致舆论场被污染得乌烟瘴气,形成自媒体平台上一团团 __________________的信息垃圾,让人无法呼吸。许多造谣传谣者尽管诽谤、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 被惩办,但仍有大量自媒体运营者还是铤而走险。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网络生态是否__________,网络空间是否安全可信, 事关 8 亿多中国网民的福祉。当务之急要加大治理力度、彻底斩断不合法的利益链条。让自媒体回 归到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建立起行业发展的规范、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过江之鲫 泥沙俱下 光怪陆离 天朗气清 B.雨后春笋 鱼龙混杂 光怪陆离 海晏河清 C.过江之鲫 泥沙俱下 扑朔迷离 海晏河清 D.雨后春笋 鱼龙混杂 扑朔迷离 天朗气清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产品创新使得自媒体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传播格局,催生了 庞大的市场红利。 B.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产品创新,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传播格局, 催生了庞大的市场红利。 C.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源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传播格局,催生 了庞大的市场红利。 D.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产品创新重塑了自媒体的传播格局,催生了庞大的市场红利,促进了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尽管许多造谣传谣者诽谤、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被惩办,但仍有大量自媒体运营者还是铤而走 险。 B.许多造谣传谣者尽管诽谤、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被惩办,但大量自媒体运营者还是链而走险。 C.尽管许多造谣传谣者诽谤、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被惩处,但仍有大量自媒体运营者铤而走险。 D.许多造谣传谣者尽管诽谤、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被惩处,但仍有大量自媒体运营者还是铤而走 险。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6 分) 先前研究显示,蓝光不仅有害视力,还影响人体褪黑激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智能手机厂商 因此为手机设置“夜览”或“护眼”模式,_______。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蓝光对睡眠的干扰影 响有限。相比于___,调低屏幕显示亮度更有助睡眠。研究人员表示,与白天日光相比,黄昏时光 线昏暗、含蓝光较多,向身体释放出该睡觉的信息。手机“夜览”或“护眼”模式设置通常______, 向使用者大脑发出“混淆的信息”,可能令手机使用者更难入睡。 21.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写出对应序号并加以改正。(4 分) 一天,高二学生张莹拿着自己刚出版的中篇小说《青春思语》,兴冲冲地去拜访小学老师何永 贵:“这是①家父指导我业余创作出版的②大作,我第一个想到要③惠赠的人就是老师,因为您培 养了我的文学兴趣,敬请老师④笑纳。”何老师高兴地接过书说:“⑤小女才十七岁,竟有小说作 品问世,还是⑥家父教育得好!”张莹离开何老师家时说:“我随时等候老师您的⑦指正!” (1)第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班级计划举行《论语》阅读心得交流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 1.C 项,“与其他传统节日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理解错误。依据 原文第三段“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 如出一辙”可知,不是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而是和“文学”相比。故选 C。 2.B 项,“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类比”分析错误。类比论证的侧重点是寻求两个 同质同类的事物之间的共通性或相似点,对比则强调两个(可同类,也可不同类)事物之间差异性。 依据第三段的内容“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清明扫墓祭拜……中元节送 河灯,……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可知,清明节与中元节、七夕节,不是类比关系, 而是对比的关系。故选 B。 3.A 项,“也能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文 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可知,文学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而是要经由审美活动的。B 项,“从根本上来说 是文学艺术的功劳”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 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 要作用”可知,“从根本上”过于夸大,于文无据,应该是起了重要作用或主要作用。C 项,“作 者表现出了深深的焦虑”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论述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嬗变,但并未表示 “忧虑”或“焦虑”之情;另外,依据原文第五段分析了科学不断地对神话传说等原始思维构造的 世界形象的“去魅”,乃至造成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 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对此作者有一定的担忧,但也不至于“深深焦虑”。故选 D。 【答案】 4.B 5.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各种形态的辣椒,表达了对辣椒的喜爱。②视觉描写和 嗅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辣椒形态可爱,味道诱人,引人遐想。 6.①“辣子红了”是文章的线索,作者由自家院子里的辣椒,引发了对辣子的记忆,文章描写从 二月施肥到九月辣子全红的过程,一方面为了突出父亲是一个种植辣子的好把式,同时也表达了作 者对辣子的深厚情感;②文章通过对辣椒的回忆,描写了父亲靠种辣子供子女读书,塑造了父亲勤 劳质朴,勤俭持家的形象;③“辣子红了”,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解析】 B 项,“文章详写从二月施肥到九月辣子全红的过程”“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辣子的深厚情感”理 解错误。原文第三段从二月施肥到九月辣子全红的过程并非都是详写,三月、四月、七月、八月详 写,五月、六月、九月是略写;另外不是侧面描写,是正面描写。故选 B。 画线的句子“秧子上坠满了一根挨一根的辣子,青锥般的直畅顺溜,羊角似的弯曲有致。尤其是红 辣子穿得一袭火色,在长菱形的密叶间,煞是点睛醒目。而更叫人垂涎三尺的是那一股独特的生椒 香,也以挡不住的诱惑,迫不及待地窜进鼻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辣子”比作“青 锥”“羊角”,形象地描写了辣子的形态;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火红辣子写作是穿得一袭火色的 衣裳,表达了对辣椒的喜爱之情。同时,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秧子上坠满了一根挨一根 的辣子,青锥般的直畅顺溜,羊角似的弯曲有致。尤其是红辣子穿得一袭火色,在长菱形的密叶间, 煞是点睛醒目”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辣椒形态可爱;“而更叫人垂涎三尺的是那一股独特的生椒 香,也以挡不住的诱惑,迫不及待地窜进鼻孔”从嗅觉的角度写出辣子的味道诱人,引人遐想。 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辣子红了”是文章的线索,“走进自家的田里,最先看到的是一行一行长 得翠绿茁盛的辣椒秧”“蓦地,满脑子关于辣子的记忆,一下子就从时光里浮现出来”,作者由自 家院子里的辣椒,引发了对辣子的记忆。“每年二月二一过,……五月除草培土,六月施肥复灌。 七月辣子开花了……八月间,喝够了水肥的辣子苗,铆足劲头,一阵猛长。十几天时间,辣子条就 密实地挂满了枝杈……”文章描写从二月施肥到九月辣子全红的过程,一方面是为了突出父亲是一 个种植辣子的好把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辣子的深厚情感;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爱吃 辣子的父亲,也是种植辣子的好把式”“父亲年年都种辣子,又向来勤俭持家,几年积攒,一砖到 底的大房盖了起来”,“父亲”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他熟悉辣子的种植技术,勤劳质朴,勤俭 持家,靠种辣子供子女读书,可以说是一个传统农民的典型。从主旨的表现来看,“这房子,一家 人一住就是好多年头,到现在都结实牢固,立在村头,比高楼阔屋都有回头率:每年秋季,房头上 高一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11 页 一串串绑好的线辣子,就挂在屋檐下,一串串包谷棒,就吊在山墙上。正面的辣子墙,红红火火, 侧面的包谷墙,金黄耀眼”,“辣子红了”,不仅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也寓意着美好的生活来自勤 劳的创造。 【答案】 7.B 8.示例:①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为人物出场渲染了黑暗萧瑟的氛围。“暗 夜”交代时间,“渣滓洞集中营”交代地点。“深沉的夜晚”与“夜风吹来,带着萧瑟的寒意”以 自然氛围暗示政治氛围②结尾的环境描写,渲染了肃杀的气氛,暗示了政治形势的严酷,突出了江 姐的坚强。“枯黄了的野草”“落叶飘零”,烘托了白色恐怖的严酷,光秃秃的树干突出了江姐的 坚强。 (每点 2 分) 9.示例:①直接描写江姐的语言。这样写,从正面塑造了江姐的高大形象。如“上级的姓名、住 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 何材料!”一句表现了江姐严守党的秘密的坚定意志。②通过狱友的见闻,从侧面描写江姐。这样 写,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如“使人想起了她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 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这段描写真实地再现了江姐的革命乐观主义情神。③通过敌人的言行刻画 江姐。这样写,从反面衬托了江姐的伟大形象。如“不说?拔出来!再钉!”“把她泼醒!再钉!”“徐 鹏飞绝望地咆哮”等,这些描写从反面衬托了江姐在严刑拷打面前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每点 2 分) 【解析】 7.B 项,担心经不住敌人的“折磨或利诱”分析不当。前文已经通过余新江的心理描写作了铺垫, “江姐被押到渣滓洞里来,日夜拷问的次数,已经无从计算了。大家都知道为了保卫党的机密,江 姐忍受了多少推残,获得了多少同志的尊敬”。由上下文可以看出,余新江所担心的是江姐身体被 折磨得极度虚弱,这次将要受到更重的折磨,而不是担心江姐投敌变节。故选 B。 8.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定要结合这一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位置,从而把握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抓住“又一个深沉的暗夜”“夜风吹来”“渣滓洞集中营”等信息把握交代 时间和地点,以及渲染气氛的作用;抓住“深沉的暗夜”“带着萧瑟的寒意”把握其暗示政治黑暗 的作用。结尾的环境描写,抓住“枯黄了的野草”“落叶飘零”分析其渲染氛围、烘托政治环境的 作用;挺立的“光秃秃的枝干”突出了江姐的坚强;“刚升起的太阳,斜射着山坡”有一种象征意 味,预示革命的未来。 9.小说在塑造江姐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直接性的描写有江姐 的语言:“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 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表现江姐在面对敌人严刑拷打时的顽强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 念。间接描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正衬,如“大家都知道,为了保卫党的机密,江姐忍受了多少摧 残,获得了多少同志的尊敬”“江姐沉静、安宁的语音,使人想起了她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 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听着她的声音,仿佛像看见她正一动也不动地站 在刑讯室里,面对着束手无策的敌人”“人们感到连心的痛苦,竹签钉在每一个人心上”,通过写 狱友们的听闻、感受表现江姐的坚强;另外一种是反衬,“传来特务绝望的狂叫,混合着恐怖的狞 笑”“接着,传来一阵狼嚎似的匪徒的狂吼”“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水的声音”“把她泼醒!再 钉!”“徐鹏飞绝望地咆哮”通过写敌人的言行反衬江姐的伟大。小说通过正侧描写结合的手法, 使江姐的形象真实具体、鲜明突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文言文【答案】 10.B 11.C 12.B (1)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 全境都非常惊异。(2)有个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亲长时缺少礼节,被堂弟控告。 【解析】 高一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11 页 在句中,“朕心”是偏正短语,做“有感”的宾语,意思是理解我的心情,排除 AD;“慕高山而 仰止”与“闻清风而自励”两句结构对称,从中间断开;前面“凡曰官人”为一个句子,意思是凡 是官员,排除 C。断句如下: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故选 B。 C 项,“传位的叫‘封禅’”错。“封禅”中,“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 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故选 C。 B 项,“华州刺史”是其祖父担任的官职;“曾不止一次受到皇帝封赏”于文无据,原文显示他 只受过一次封赏。故选 B。 第一句得分点:下车,官吏初到任;发摘,揭发,揭露;合境,全境;骇,惊骇,惊异。 译为: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 全境都非常惊异。第二句得分点:事,侍奉;阙,缺少;从弟,堂弟;讼,控告。译为:有个叫焦 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亲长时缺少礼节,被堂弟控告。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祖父梁茂,任西魏秦、华两州的刺史。父亲梁显,任北周邢州 刺史。梁彦光幼年聪慧,有卓越品行,他的父亲常常对所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有刚正的气概, 一定会使我们家族兴旺。”七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医生说用五石做药饵可以治愈。当时寻找紫石 英没有找到。梁彦光担心忧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忽然在园中看到一个物件,是梁彦光所不认识的, 感到奇怪就拿回家,(发现)正是紫石英。亲属都感到惊异,认为是被他的至诚孝心所感动。西魏 大统末年,进入太学,开始涉猎经史,遵循规矩法度,即使匆忙的时候,也一定按照礼仪做事。脱 去布衣担任秘书郎,当时年仅十七岁。北周接受禅让后,升任舍人上士。 等到隋高祖接受禅位,让他作岐州刺史,兼任岐州宫监,做了很多对民有利的政事。开皇二年, 皇帝巡幸岐州,为他的能力感到高兴,于是下诏说:“梁彦光操守公平正直,见识才能凝重深远, 在岐州施政,威信恩惠遍及百姓,清廉谨慎的美誉,在天下闻名。三年之后,自然应当升迁,恐怕 用度缺乏,而且应当表扬。可以赐给五百斛粟米,三百段布匹,一柄御伞,希望让你理解我的心情, 四海之内,凡是官员,(都能)仰慕品德高尚的人,效仿操守廉洁的人。”后来又过了几年,转任 相州刺史。梁彦光先前在岐州的时候,风俗非常质朴,用“静”的方法治理,全境教化很好,朝廷 考评接连最好,是天下第一。等到任职相州,仍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相州是北齐旧都,风俗杂 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他们写作诗歌,称他们不能用道理教化。皇帝听说之后责备他,最终因此 被免职。 一年多后,又拜为赵州刺史。梁彦光给皇上上书说:“臣之前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 帽饧’。臣自己料想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希望,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请求再次治理相 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向上报答皇上深厚的恩典。”皇帝答应了他,又 让他担任相州刺史。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听说梁彦光自己请求前来,没有人不嘲笑他的。梁彦光 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 异。当初,北齐灭亡后,士绅大多迁往关内,只有手工业者、商人以及乐户移居在州城外城。因此 人们都很阴险狡诈,随便就会有谣言产生,情况非常多变复杂。梁彦光想要革除弊病,于是用俸禄, 招纳崤山以东的有名气的儒生,在每一个乡设立学堂,不是圣哲的书籍不能教授。经常在季月召集 学生,亲自出题考试。有特别勤奋好学、聪明闻名的,在厅堂设宴席,其他人一起坐在走廊下。有 喜欢争辩是非、懒惰学业无成的,坐到庭院中,用草具设坐。于是人们都克制自励,风俗有了很大 改变。有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亲长时缺少礼节,被堂弟控告。梁彦光没有处罚他,而 是把他带到州学,让他在孔子庙观看。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 对着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训诫之后让他回去。后 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以德感化人,都是这样的做法。后 来又过了几年,死在任上,当时六十岁。 【答案】 14.C 15.①表现手法: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诗尾联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漂泊的诗人,一个是 战马的出塞。前者是诗人自身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②情感:写出了诗人自身漂泊之苦,表达 了忧国忧民之情。刘长卿由音乐想到蔡文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身漂泊的感伤,进而 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每点 2 分)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0 页 共 11 页 【解析】 14.C 项,“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分析错误,全诗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主要是 写诗人听胡琴的感受。如:“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等。故选 C。 15.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长卿身在鄂州,但是心却在边塞。由此,可以看出这是 一实一虚。“长江上”,是诗人自身实景,点出了漂泊之苦。“萧萧出塞吟”是虚写,诗人想象自 己骑着战马出塞打仗。一虚一实,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情感上,结合注释,诗歌指向安史之 乱,刘长卿离开长安,到了鄂州,诗人满是漂泊的伤感。自然可以得出虽然在漂泊,但是心系国家。 “萧萧出塞吟”,暗用蔡文姬的典故,蔡文姬去国怀乡,因战乱而漂泊,作者也是如此,不免自伤 身世际遇。同时作者内心装着整个天下,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希望为国分忧,说明诗人 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16、默写答案: 1,《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千岩万转 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2 横槊赋诗 哀吾生之须臾 3,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答案】17.A 18.B 19.C 【解析】 17.过江之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很多;多含有盲目跟风之意。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 量地涌现出来。此处主语是“无专业操守的自媒体”,语境含贬义,应为“过江之鲫”。泥沙俱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此处对象为自媒体, 不能称为“好人坏人”,“泥沙俱下”更合适。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扑朔迷离: 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此处形容信息繁多而奇异,语境应为奇异繁杂而不是错综复杂,“光 怪陆离”更合适。天朗气清: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搭配“网络生态”合适。海晏河清:比喻天下 太平,用在此处大词小用,语境不合。故选 A。 18.文段的陈述对象应该一致,本文段的主体陈述对象是“自媒体”,而 A 和 D 选项的陈述对象 变成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产品创新”,所以排除 A 和 D;C 项首句就是“自媒体的蓬勃 发展”,与第一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万众皆媒’成为可能”脱节,且说自媒体“源于移动 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产品创新”也不准确,只能是“得益于”,所以排除 C。故选 B。 19.病句的错误有三:一是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句主语是“造谣传谣者”,后句主语是 “大量自媒体运营者”,前后主语不同,关联词应置于主语前;排除 BD;二是搭配不当,动宾搭 配不当,“惩办”的语意重,主要用于重大犯罪,此处应改为“惩处”或“惩罚”,排除 AB;三 是成分赘余,“仍”与“还是”重复,删掉其一,排除 AD。故选 C。 20【答案】这样可减少手机屏幕散发的蓝光 开启“夜览”或“护眼”模式 发出的是较明亮 的暖色调的光 21【答案】②拙作 ③赠送(敬赠) ⑤你 ⑥令尊 【解析】 ②“大作”为敬辞,称对方的著作。这里是张莹称自己的作品,改为“拙作”。③“惠赠”是敬辞, 指对方赠予(财物)。这里是说自己给对方物品,改为“赠送”。⑤“小女”指自己的女儿。这里 是老师称呼学生,改为“你”。⑥“家父”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的称呼。这里是老师称呼学生的 父亲,改为“令尊”。 22 作文 【审题】 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 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 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虚心向别人学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1 页 共 11 页 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以他人的短处作为自 己的镜子,其中包含深刻的哲理。追求善美,是一个人发掘内心道德主体性的表现,相对而言是比 较容易做到的。善于从他人的不善之处,反躬自省,从而改掉自己的缺点,则是很困难的。要善于 从正反两方面着眼,才是真的会学习。综合分析,可以从“学习”“反省”等角度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 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生活需要不断反省;常怀一颗谦虚的心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