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鹤岗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文精神的建设问题,不仅仅是我们国家才有的,全世界也都存在。近两三百年,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整个世界的科技和人文两大文化体系一直处于失衡状态,科技占主导,人文却总是追赶不上科技。科技可以直接用到生产,是硬实力,而人文作为软实力,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影响生产。‎ 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一些所谓的落后国家为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提升经济实力,更多地关注科技文化,而人文文化被抛得更远。中国如果不调整这种失衡状况,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科技文化在造就了物质发展的同时,也在以经济发展规律来构建整个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用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这是科技、人文的比例失衡引起的。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也不追求付出和收获相等。人文的价值观应该是付出大于收获,甚至是完全付出,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上。‎ 近些年来,我们在道德伦理上甚至出现了一种倾向:给我多少权利,我就尽多少责任和义务,追求责任、义务跟权利完全等价。其实,权利义务不是简单的等价关系。责任、义务是个体的行为,权利是社会赋予的。从道德实践上看,我们应遵循董仲舒提出的原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个体在道德实践上只管正谊明道,而不是谋利计功,社会需要给这些正谊明道的人相应的功利,但个人不是为了功利而去正谊明道的。如果社会对正谊明道的人置之不理,给歪门邪道的人以奖励,社会就失去了公正。如果社会不奖励正谊明道的人,只能说明社会是不公正的,但个体还是要无怨无悔地去正谊明道,这才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可怕的是我们把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看作价值观的核心,绝大部分人都想着有相应的回报才去尽相应的义务。‎ - 25 -‎ 社会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个人尽伦尽职,在什么位置上就要把这个位置上的工作做好,并得到一份相应的回报。但是,更高的人文要求是自觉把事情做得更好,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心甘情愿地去做事,这是人文的价值追求。与物质上的回报相比,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回报。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人文的价值追求,而不是以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换原则来衡量一切。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文价值失落的表现。‎ ‎(摘编白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文不同于科技,属于软实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也会间接地影响到生产。‎ B. 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是以利为本,追求的是付出和收获相等。‎ C. 做任何事情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这属于人文的价值观。‎ D. 如果让等价交换原则成为价值观的核心,人们就会冲着相应的权利尽相应的义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现实人手,直陈科技与人文两大文化失衡状态,揭示危害,引出论题。‎ B. 文章将以等价交换原则为价值观的核心与人文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突出各白特性。‎ C. 文章从道德实践的层面,运用董仲舒之例,有力地论证了人文价值观的重要性。‎ D. 文章从社会最根本的要求及人文的价值追求两方面,层层深入阐述应有的价值取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等价交换原则作为价值观的核心只会出现在科技文化很不发达的落后国家。‎ B. 科技文化发达了,自然会引起人文文化的衰落,从而导致二者之间比例失衡。‎ C. 社会给正谊明道的人以相应的物质奖励,旨在让他们无怨无悔地去正谊明道。‎ D. 在人文的价值观指引下,即使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也应自觉把事情做得更好。‎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文中是“绝大部分人”,另外,文中“其实,权利义务不是简单的等价关系”信息也可证明这一假设关系不成立。故选D。‎ - 25 -‎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错点有二:“董仲舒之例”应为引证法,而不是例证法,“重要性”应为“在现实中如何体现”。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太绝对,又少“科技、人文的比例失衡”条件,另外,“全世界也都存在这个问题”,表明不只是“落后国家”;B项,错在“科技文化发达了,自然会引起人文文化的衰落”,文中是说“更多地关注科技文化,而人文文化被抛得更远”;C项,“旨在让他们无怨无悔地去正谊明道”错误。目的是“体现社会的公正”。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经有过的落日 陆平 ‎①不经意间,望着天际那一轮正在沉沉下坠的落日,忽然心头怦然一动,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遥远,很亲切,好像在潜意识中已经驻留了好久,感受着一种靠近归宿的温暖,就像一个疲惫的行人,终于在朦胧的暮色间看见了远处可以落脚的村落。‎ ‎②记忆中确实有过那样一刻,扶着把铁锹,痴痴地望着遥远的那轮落日,大地是一片温和得无法表达的金黄。一只不安分的鸟雀盘旋在空中,叫着“归去,归去”催人回归应该拥有的那处蜗居。而那里,炊烟早已经袅袅飘起,一盆清冽的凉水,小桌上一海碗汤面,一盘浓浓醋味的洋芋丝,还有一夜不需要再有约束的五彩的梦。‎ - 25 -‎ ‎③那回出差回来,邻座的小女孩奶身奶气地唱起一支熟悉的儿歌,童稚的歌声天真、质朴。车窗外又是那一轮亲切的落日。童年的落日,跟晚年的落日,应该是同一个太阳。那一刻的落日随着长途行驶的列车久久不肯离去。一种不舍的柔情,一种神秘的饥渴,一种久远的感动,更有一种回归的安谧,充盈在疲惫的心头。落日实在并不比东升的旭日和朝霞低下,尽管人们习惯于对朝阳的赞美。‎ ‎④几年前,在西双版纳的一个傍晚,一车游人已经疲惫地靠向座背,连导游也恹恹地不再放出百灵鸟一般动听的喉舌。这时,落日在凤尾竹编织的绿色网隙展开一幅迷离的情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正如朦胧之中的月牙,还如闪闪烁烁的星辰,那是一种实在不能太多暴露的意境。而一种幸福满向心底,这种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的赐子,这种灵犀相通的感应,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只是属于我的一个人的专利,因为同行者沉溺于旅途的困顿,不再生成这种雅兴。‎ ‎⑤落日没有太多的记忆,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 ‎⑥二千多年前的屈原,在找到最后归宿地汩罗江之前,在感慨“老冉冉其将至今/恐修名之不立”的同时,无疑也经历过太多的日出日落,也承受过落日的沐浴,他在《天问》中感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日出日落也给他的心灵带来深长的震动。‎ ‎⑦当乔尔丹诺·布鲁诺被捆到那高高的十字架上,木柴在他的足下熊熊燃烧起来时,殉道者吐出的最后一句话是:“火焰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而当他最后一次在阴暗的牢房里看到落日的余晖,一定在心里想着: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 ‎⑧落日的故事太多,没有人能够记得住每一个发生在落日下的故事。‎ ‎⑨可是每个活着的人都会面临落日,即使千百年以后的日子里,落日依旧。后人无法记得太多的前人,哪怕最亲爱的长者,可是每一个后人都将经历落日,都会想到曾经有过的落日——最美、最热烈地燃烧。‎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遥远”和“亲切”,都是就“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言的,但两者位置上不可互换。‎ B. 第⑤自然段承接上文“我”对落日的记忆,引出下文屈原和乔尔丹诺·布鲁诺的例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 屈原、布鲁诺这些人类历史上的先贤,他们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同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 D. 纵观全文,作者通过人生落日与自然界落日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语言典雅含蓄,充满诗情画意。‎ - 25 -‎ ‎5.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6. 文章引用屈原的诗以及布鲁诺的话,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答案】4. D 5. “今天的落日”和“明天的旭日”其实是同一个太阳,只是形态不同而已。这句话表现布鲁诺心中的坚定信念:今天(现在)在火刑架上的布鲁诺和明天(未来)得到认同的布鲁诺其实是同一个生命,只是存在方式不同而已,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悲观。 ‎ ‎6. ①引用前人的话,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染力;②承接上文“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照应了后文“每个人都会面临落日”,但每个人都会记得曾经辉煌的落日的内容。作者引用屈原的话,表现了屈原对落日、对时间的思考,对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忧虑。引用布鲁诺的话,表现了他临危不惧,信奉真理,心怀光明的情怀。③作者由眼前的“落日”,追忆起昔日令他感到温暖、柔和、美丽的三个落日镜头,继而思维跳跃,联想到中外历史上两位名人“曾经的落日”,引用了两位名人的话,赞美了屈原、布鲁诺是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从平常的自然现象中,升华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浏览选项,带着选项当中的信息去阅读文本;其次要简要分清“内容理解类”选项和“鉴赏评价类”选项,将选项当中提到的信息和原文作比对;再次,本着“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选出题干中要求的选项。D项中“作者通过人生落日与自然界落日的对比”这一说法不正确,作者写了三处自然界的落日:田间劳作时望见的落日、出差归来时车窗外的落日、西双版纳凤尾竹间隙的落日,突出的是落日之美,表达了对落日的喜爱和赞美。后文再写两位名人的人生落日、后人的落日,写出了生命价值的所在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人生落日”和“自然界落日”并没有形成对比。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所谓重要语句一般包括三层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深层意义(言外之意)‎ - 25 -‎ ‎,即句子表达的更加深层的意义,通常与本文的主旨、作者的情感相关。本题中要求理解“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这句话,首先看它的表层意义,旭日就是落日,太阳始终只有一个,今夜落下,明早升起;其次结合语境,理解它的句内含义:作者想象着布鲁诺在临刑前一定想着这句话,写出了布鲁诺虽然面临死亡,面临人生的“落日”,仍心怀希望,坚信明天是光明灿烂的情怀。最后,结合文章中作者赞美自然界落日,同时歌颂了两位名人在生命中最后的“落日”的文意,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与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解答此类题型,要依次去考虑文中是否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行文技巧,还要清晰地写出它们各自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本题中已经明确要求回答出引用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层面来进行思考。从内容上讲,引用这两位名人的话,除了前文中描写自然界的落日之外,又用联想的手法写到了人生的落日,写出了两位名人在对待“落日”时的态度,无疑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在增加文学意蕴的同时,也更富有感染力了。从结构层面来说,引用两位名人的话,既呼应了上文的“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又照应了下文对每个人都要面临落日,但都能记住曾经最辉煌的落日的描写,很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引用名人的话,使文章不仅仅停留在描写自然界的落日之美上,而更进一步地深入到“人生”的层面,升华了主题,即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 ‎【点睛】散文中的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①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②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③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⑤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分析句子深层意义的一般方法是:一、指出本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①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②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本义+语境义。三、联系本文主旨,分析此句是否表达了主旨、点明主旨、升华主旨等,并结合作者的情感解析。四、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结合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心态、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 25 -‎ 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上皇既归,瓦剌复请朝贡。先是,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至三千余,赏赉不餍,遂入寇。及是又遣使三千来朝,谦请列兵居庸关备不虞。京师盛陈兵,宴之。因言和议难恃,条上安边三策。降人安置近畿者甚众,也先入寇,多为内应,谦谋散遣之。因西南用兵,每有征行,辄选其精骑,厚资以往,已更遣其妻子,内患以息。谦以上皇虽还,国耻未雪,会也先与脱脱不花构,请乘间大发兵,身往讨之,以复前仇,除边患。帝不许。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性故刚,遏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腔热血,意洒何地!”视诸选耎①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坐以谋逆,处极刑。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释:①选耎:怯懦不前。‎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B. 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C. 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D. 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指科举中通过殿试的人,依成绩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 内外艰,古代一般称遭母丧为内艰,遭父丧为外艰,文中指同时遭父母去世。‎ C. 正统,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改年号。‎ D. 壬午,是用天干地支组合记录日序,天干地支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等。‎ - 25 -‎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谦为官正直,不事逢迎谄媚。他每次进京议事,都空着口袋去,那些权贵们不能不心生怨恨;又蔑视有功勋的旧臣和皇亲,招致了怨愤。‎ B. 于谦深谋远虑,积极绸缪国事。瓦剌派三千使者来朝,他鉴于以往教训向朝廷请求列兵关塞防备不测;看出难凭和议长久安定,呈上三条安边政策。‎ C. 于谦生性刚烈,勇于为国献身。遇到不如意,就摸着胸口叹息无法为国家奉献牺牲;积极请求亲自带兵讨伐敌人。‎ D. 于谦俭朴清廉,不贪荣华富贵。皇帝赐他豪宅,他坚决推辞,没有接受;死后被抄家,没有多余的财产,视为珍宝的只有皇帝赐的蟒衣、剑器。‎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 ‎(2)降人安置近畿者甚众,也先入寇,多为内应,谦谋散遣之。‎ ‎【答案】7. C 8. B 9. D ‎ ‎10. (1)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实在是忧虑国家,不是为个人打算。”‎ ‎(2)被安置在京城附近的投降过来的人很多,也先入侵时,他们大多作为内应,于谦策划分散遣送他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出按江西”意思是巡按江西,句意完整,应断句,“雪冤”修饰的是后面“囚数百”,排除BD两项;‎ ‎“轻骑”作状语修饰的是“遍历所部”,大意是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要连在一起,排除A项。‎ 译文: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囚犯数百人。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邀请访问父老。‎ 故选C。‎ - 25 -‎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同时遭父母去世”错,文中“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是说十九年内遭逢父母丧事,不是说同时遭父母去世。‎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没有接受”错,原文“固辞,不允”的意思是他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注意重点词:“谢”,推辞;“扬言”,大声说;“诚”,实在;“私”,个人;“降人安置近畿者甚众”,定语后置句,应是“安置近畿者降人”;“畿”,京城;“寇”,入侵;“散遣”,分散遣送。‎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25 -‎ 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囚犯数百人。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邀请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当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而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城,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前后在任共十九年,遭逢父母丧事,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不听。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正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实在是忧虑国家,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上皇已经回来,瓦刺又请求入朝进贡。先前进贡的使者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赏赐不满足他们,就入境进犯。到这时又派三千使者来朝,于谦请求列兵居庸关以备不测,在京师隆重陈兵,设宴招待。因此说到和议很难依靠,逐条进上安定边境的三个策略。被安置在京城附近的投降过来的入很多,也先入侵时,他们大多作为内应,于谦策划分散遣送他们。趁西南有战事,每次一有征伐,就挑选他们精锐的骑手,从厚资助他们前往西南,不久又遣散他们的妻子和儿女,内患得以平定。于谦认为上皇虽然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结怨,请求趁机派大军,亲自前往征讨,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皇帝不准。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坚决推辞,皇帝不准。于谦性格本来就刚直,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他看到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内心颇轻视他们,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已经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完毕,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判处谋反罪,判处死刑。到登记没收家产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 ‎(二)古代诗歌阅读 - 25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各题。‎ 闲居晚夏 姚合①‎ 闲居无事扰,旧病亦多痊。‎ 选字诗中老,看山屋外眠。‎ 片霞侵落日,繁叶咽鸣蝉。‎ 对此心还乐,谁知乏酒钱。‎ ‎[注] ①姚合,晚唐著名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授武功主簿,以心存退隐的态度为官,官至从三品秘书监。‎ ‎1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闲居”二字点题,“无事扰”“旧病痊”写出诗人身体康健、精神愉悦,为后文抒情作了铺垫。‎ B. 作诗、看山是诗人闲居时的生活状态,一个“老”字既写出时光的流逝,也隐含有不得重用的郁闷之情。‎ C. “繁叶”“鸣蝉”等处,点到了题目之中的“夏”字。颈联描写了闲居环境的优美。‎ D. “侵”“咽”用得极妙。“侵”既写云日掩映之美,又有动态之美;“咽”描绘声之低弱,反衬叶之繁密。‎ ‎12. 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1. B 12. ①本诗刻画了一位悠闲自得、情趣高雅、洒脱自乐诗人形象。②无俗事打扰,身康体健,闲对美景,体现其悠闲自得;诗人在“选字”作诗中慢慢老去,体现其情趣高雅;闲居心乐,不管有无酒钱,体现其洒脱自乐。‎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既写出时光的流逝,也隐含有不得重用的郁闷之情”错误。“老”字是指诗人为这种悠闲的生活感到愉悦,这与其为官的态度是一致的,由注释中可以看出。故选B。‎ ‎【12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语言表述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闲居”“无事扰”“旧病痊”写出诗人身体康健、精神愉悦、悠闲自得。颔联中作诗、看山是诗人闲居时的生活状态,情趣高雅。“对此心还乐,谁知乏酒钱”,闲居心乐,不管有无酒钱,体现其洒脱自乐。‎ ‎【点睛】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常被借用来说明为人应清廉不贪,再微小的东西也不能私取。‎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屈原追求高洁品质,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 ‎(3)《诗经·氓》一文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曹刿论战》中,齐军大败之后,曹刿观察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远望齐军的队伍,因为“________,________”,最终决定“逐齐师”。‎ ‎【答案】 (1). 苟非吾之所有 (2). 虽一毫而莫取 (3). 制芰荷以为衣兮 (4). 集芙蓉以为裳 (5). 总角之宴 (6). 言笑晏晏 (7). (吾)视其辙乱 (8). 望其旗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以及文化常识掌握情况。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苟”“毫”“芰荷”“芙蓉”“宴”“晏晏”“辙”“靡”‎ 三、语言文字运用 - 25 -‎ ‎(一)基础知识运用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时至今日,很多60后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还________。‎ ‎② 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镜花水月,映入历史。他的深情、执著、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________,回味绵长。‎ ‎③ 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送我到车站。现在想来还________,眼睛不自觉地总是湿湿的。‎ A. 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B. 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C. 记忆犹新 念念不忘 历历在目 D. 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三个成语都有“记得清楚,没有忘记”的意思。“记忆犹新”重在记忆保持不变,它所记忆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所“不忘”的可以是过去的事,也可以是目标、理想等,它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历历在目”重在情景清晰重现,它所“在目”的,都是过去的事,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 ‎1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企业家坦言,进行公益捐助的一个原因是担心消费者指责自己冷漠吝啬,细大不捐,从而影响公司产品的销路。‎ ‎②李鸿章主张大清国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利用双边贸易富强自己,制约别人,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③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④李警官深谙犯罪心理学,总能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推心置腹地剖析作案动机及过程,侦破了很多棘手的案件。‎ ‎⑤《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书中对政治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作了很多鞭辟入里的分析,值得一读再读。‎ ‎⑥围棋等棋类游戏能很好地培养人的统筹意识和战略眼光,因为如果目无全牛 - 25 -‎ ‎,就很可能因顾此失彼而落败。‎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细大不捐:小大的都不抛弃。不合语境。推心置腹:形容待人真诚。应该是“设身处地”。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形容没有整体意思,眼光不全,不合语境。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穿靴戴帽:比喻在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的、例行的政治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此题中的推心置腹:形容待人真诚。应该是“设身处地”。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形容没有整体意思,眼光不全,不合语境。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这家羽毛球馆设施齐全,可以为羽毛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拍、羽毛球、球鞋、球衣等羽毛球器材。‎ B. 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C.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D.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A项,不合逻辑,“球鞋、球衣”不属于羽毛球器材。‎ - 25 -‎ B项,成分残缺,应为“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的方法”。‎ C项,搭配不当,“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奇葩”主宾搭配不当。‎ 故选D。‎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 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 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B项,“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是错误的。前后主语不一致,前面一句主语是“这一理念”,“无可争辩”句的主语应该是“实践”。应改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的正确。‎ C项,“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是错误的。“部分”是修饰“福利院”,还是修饰“孤儿”不明确。属于表意不明。‎ D项,“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是错误的。“完成”和“理想”动宾搭配不当,可把“完成”改成“实现”。属于搭配不当。‎ 故选A ‎(二)课内文言知识 ‎18.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25 -‎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 ①⑤ B. ②⑥ C. ③⑧ D. ④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中的“莫”同“暮”,指年末,这句话是说“说要回家了要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中的“泮”同“畔”,水边,边岸。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即棠梨树;“华”通“花”,句子意思是“什么花开得繁华?那都是棠棣的花”。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中的“匪”同“非”,不是,这句话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中的“于”同“吁”,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同“脱”,解脱,这句话是说“女子沉迷爱情,不可解脱”。‎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殊:不同。‎ B. 修短随化 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C. 终期于尽 期:约定。‎ D. 情随事迁 迁: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C项,“期:约定”错误。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于消灭。期,至,及。‎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2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良曰:“长于臣”‎ B. 为击破沛公军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25 -‎ 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第一个“于”为介词,译为:对,向。句子译文为: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第二个“于”是介词,译为:比。句子译文为:张良说:比我年长;‎ B项,均为介词,给,替;‎ C项,第一个“之”是动词,译为:到。句子译文为:项伯连夜赶到刘邦的军营;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项,第一个“以”是介词,译为:把。句子译文为: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全都告诉了他。第二个“以”是介词,译为:因为。句子译文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 故选B。‎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夫晋,何厌之有 使杞子、庞孙、杨孙戍之 C. 且君尝晋君赐矣 且贰于楚也 D. 若舍郑而有益于君 夜缒而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前一个“以”,介词,把;后一个“以”,连词,来。B项,前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之”,代词,代指郑国。C项,两个“且”都是连词,并且。D项,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后一个“而”,连词,承接。故答案应为C项。‎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 - 25 -‎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22.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结构后置)‎ B.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 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考生要先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依据各种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以其无礼于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以其于晋无礼”。B项,“是寡人之过也”是判断句,“是……也”是标志。C项,“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D项,“以乱易整,不武”不是被动句,而是否定判断句,这句话是说“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是不勇武的”。故选D项。‎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题中例句和C项均为被动句。A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兼省略句;B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故选C。‎ - 25 -‎ ‎24.下列各句中括号内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拔剑,剑长,操其室。‎ B. (郑伯)许君焦、瑕。‎ C. (荆轲)发图,图穷而匕首现。‎ D. (高渐离)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A项,省略的是“秦王”;B项,省略的是“晋惠公”;D项,省略的是“荆轲”。故选C。‎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 愿大王少假借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无信”对应的是“没有信物”,还有是此意的转移,如此题的“穷困”“假借”,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注意区分。A项,精神潦倒,走投无路;B项,没有信物;C项,宽容。‎ ‎26.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几乎已不再使用。‎ - 25 -‎ B.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C,“祖,临行时祭祖先”理解有误。是祭路神。故答案选C。‎ ‎27.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文。‎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 25 -‎ A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A。‎ ‎(三)语言运用 ‎28.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三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的内容要关联。‎ 微笑着面对生活吧,不要抱怨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磨难。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__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走过世间的繁华与喧嚣,就会明白:人生不会太圆满,要学会一笑而过。‎ ‎【答案】 (1). 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 (2). 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 (3). 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释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仿写能力,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首先要注意的是文段中心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吧,不要抱怨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磨难”,核心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吧”,生活总不会一帆风顺,有挫折有坦途,面对生活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态很重要。仿照“面对失败和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句式,即“面对……和……一笑而过是一种……”句式,注意放血的内容前后要有内在关联,比如“失败和挫折”对应的态度是“乐观自信”。‎ ‎【点睛】做仿写题,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四、写作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 25 -‎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展示 大拇指下刷出小卑微 说说、微博、微信、抖音……各种分享刷屏,“拇指发表”愈演愈烈,无非是要求得众人关注、点赞,这样的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我认为:大拇指下刷出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小卑微。‎ ‎“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感”。人们发现通过网络分享,可以得到“赞”和“关注”,从而找到了存在的“感”,于是就愈爱分享愈爱“刷”了。在我看来,与其用大拇指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还不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换来的是周围人的渐渐忽视,这样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刷“存在感”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存在感”包含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方面。物质存在表现为人能够以实体出现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精神存在表现为人的精神世界丰盈充实,具有强大而自信的内心。真正的“存在感”是指对精神的一种需求程度,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感”的缺乏。大拇指下刷出的是小卑微。‎ 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更有甚者,无视网络文明,因渴望得到别人重视而发表许多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论。例如有的人为了刷存在感,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即使评论中有很多批评和建议的声音,他们也会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关注自己。这样刷出来的存在感又有什么意义?为了获得认可,抛弃是非,用智商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真的会快乐吗?‎ 因此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只是表现出人们害怕失去存在感的小卑微。刷的内容就像是饭,点赞关注的人就像在吃饭。人们很快会忘记自己曾吃过什么,同样容易忘记自己曾经对什么内容“关注”和“点赞”过。对于存在感的追求,也许是人们的心理需求,然而“刷”只是手段,只能使人的心灵暂时找到慰藉。而真正的存在感,是只有自己能给予的,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找回那个真正的有魅力的自己。只有奋斗出的成就,没有“刷”出来的辉煌。‎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真正的存在感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无需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 25 -‎ 放下手机,从虚幻世界走出来。不要为了获得所谓的存在感,丢掉真正的生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材料先列出现象,即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通过电子媒介争分夺秒地刷存在感,材料在列出热点事件的种种现象后,给出肯定、否定、不屑三种态度,然后要求学生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因为是自媒体时代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现象,学生不仅熟悉,而且周围的同学、朋友或亲人当中就有鲜活的例子,所以写起来有话可说,立意不难。但同时因过于熟悉,所以有可能出现用形象的语言、大量的篇幅记叙人们疯狂“刷存在感”的现象,而造成对此现象的思考过于简单,甚至造成详略不当或文体不明的问题。本题所给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存在感”是材料的关键词,立意行文应围绕“存在感”展开;如引导语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考生若离开材料只谈“存在感”则视为偏跑;如“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表明写作内容必须是你针对“刷存在感”现象的独立思考,考生要展示思维的深度,表达自己的认识;材料中已经列举了三种观点,但考生要谈谈自己的观点,文体偏向议论文。同时这一材料又具有开放性,“有人说……”的三种说法可概括为:①本能需求无可非议;②抛弃是非,没有智商;③充实自信,何惧存在?这三种说法引导中心论点的三个方向。材料虽列举了三种代表性的看法,但文题“你有什么思考”暗示考生不必拘泥于上述三种观点,写作间较大。“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更有开放性,不需受过多束缚。材料对“刷存在感”现象并未给出单一认识,考生可以赞同三种观点中的任意一种,也可有自己独特的其他看法。‎ 参考立意:‎ 内心丰盈,自带光环。‎ 存在感刷不出来,它来自强大自信的内心。‎ 你刷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内心的不自信。‎ 自信丰盈,不刷也“存在”。‎ 莫再狂刷存在感。‎ 莫为“存在”丢智商。‎ ‎ “虚拟”的存在感不要也罢。‎ 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在。‎ ‎【点睛】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 - 25 -‎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 ‎ - 25 -‎ ‎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