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鲁国国君对周天子的义务是 A. 缴纳贡赋和朝觐 B. 服从齐国的管理 C. 在鲁国分封卿士 D. 号令东方诸侯国 ‎【答案】A ‎【解析】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各诸侯国之后,各诸侯国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等,故选A;鲁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不可能服从齐国的管理,排除B;分封卿大夫是鲁国国君的权利而非义务,而士是由卿大夫分封,排除C;各诸侯国之间相对独立,鲁国国君无权令东方诸侯国,排除D。‎ ‎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 宗法制 B. 封建社会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的政治制度有宗法制、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封建制度”是分封制,即分邦建国,故选C;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与“封建制度”无关,排除A;BD均出现在秦朝;分封制指的是君主将国家的领土分成一些小的区域后交给诸侯,诸侯在封也上拥有一定的管理权,而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战国到满清的灭亡(1911年)这段时间,排除B;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封建制度”无关,排除D。‎ ‎3.“选官标准是根据士人的世、状、品三条来评定。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品即确定品级。”这种选官制度是 A. 二十等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九品中正制就是地方中正官按照家世、道德、才能的标准评定士人等级,再向中央举荐的选官制度。材料反映由“世、状、品”来选官,符合九品中正制度,故选C;二十等爵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简言之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爵位,排除A;察举制是地方官按照才能和品德向中央举荐士人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科举制是隋唐以来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断地分散和削弱相权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北宋设立转运使和通判 D. 元朝设立中书省 ‎【答案】B ‎【解析】秦朝设立的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与丞相并列的三公,没有相权,排除A;“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既削弱相权,又加强皇权,故选B;宋朝的转运使主要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而通判是可以监察地方官的州郡官的副职 ,都无相权,排除C;元朝的中书省的确行使宰相职权,但体现不出相权削弱而是反弹,不符合题意,排除D。‎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 龙生龙,凤生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就是“九品中正制”。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说的是科举制。“龙生龙,凤生凤”是世官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是察举制。故选B项 ‎6.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 B. 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C.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D. 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内阁”并不是由明太祖设立的,也不能制约皇帝决策,更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而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顾问机构。故C正确。‎ ‎7.元朝实行行省制,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赋予行省。这说明元代 A. 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 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C. 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只提到了权力的分配问题,并未体现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虽然提到“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赋予行省”,但是并未体现“外重内轻”,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错误。材料“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体现的是中央集权,故D正确。‎ ‎8.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清朝的军机处 B. 唐朝的中书省 C. 宋朝的通判 D. 秦朝的太尉 ‎【答案】A ‎【解析】材料“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反映的是这一机构按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清朝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故选A;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B项排除;宋朝的通判具有监视地方知州的职能,与题意不符,故C项排除;秦朝的太尉掌管军事,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9.“这种近代史上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活动.为早期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活动输了血。”这里的“犯罪活动”是指 A. 向中国传播宗教 B. 从中国贩卖茶叶 C. 向中国走私鸦片 D. 对中国诉诸武力 ‎【答案】C ‎【解析】向中国传播宗教不能理解成国际犯罪活动,排除A;从中国贩卖茶叶是正当的商业活动,排除B;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贸易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故选C; 英国借口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而对中国诉诸武力,排除D。‎ ‎10.《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到l900年,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就由甲午战争前的80家,激增至933家。这说明《马关条约》‎ A. 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B. 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崛起 C. 加速了中国封建化的进程 D. 标志着中国完全殖民地化 ‎【答案】A ‎【解析】《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它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之一。材料表明《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增加显著,说明《马关条约》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故选A;材料与日本军国主义无关,排除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我国自然经济,客观上加速了我国近代化进程,排除C;《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排除D。‎ ‎11.“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是因为 A. 戊戌变法使君主立宪的思潮广泛传播 B. 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 C. 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了民主科学精神 D. 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推向更高阶段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可见主张人民主权、民主共和,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排除A;材料“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的信息,排除D。‎ ‎12.毛泽东在瑞金养病期间,曾和卫士钱昌鑫开玩笑:“你姓钱还不够,还要那么多金子!当心打你的土豪啊!”这段谈话出现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全面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毛泽东在瑞金养病期间”、“当心打你的土豪啊!”等信息可知当时党中央所在地为瑞金,由此可知该谈话出现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正确;大革命时期革命中心在武汉,与材料不符,故A不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在延安,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不正确,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为延安和西柏坡,与材料不符,故D不正确。‎ ‎13.“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A选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发动的与其他国家没有直接联系,故错误;B选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英法发动的,美俄名义上调停实际借机侵略,此次战争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的同时,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符合题意故正确;C选项,甲午战争是由日本发起的与英法等国无直接联系,故错误;D选项,八国联军侵华除此四国之外还有其它四国,且同时入侵不分先后,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14.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 A. 甲午中日战争 B. 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朝战争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是战败了的,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不是反侵略战争,故C项错误;1950年抗美援朝,不属于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故D项错误。‎ ‎15.“1949年1月6日,我军向负隅顽抗的杜聿明集团残部发起总攻……到1月10日,我军已攻克了陈官庄周围90多个据点……继之发起攻击,全歼守敌。”这次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辽沈会战时间较早是从1948年的9月到11月,不符合材料时间故A选项错误;杜聿明是淮海战役的重要国民党军官时任徐州剿共副总司令,符合题意故B选项正确;杜聿明与平津战役并无直接联系,故C选项错误;渡江战役1949年4月份发动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 ‎16.20世纪90年代,我国推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 A. 重新召开各级政治协商会议 B.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D. 发展村民选举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并提出法制建设方针,故AC错误。1982年我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B错误。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故选D。‎ ‎17.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事实证明,_________是解决历史遗留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空白处的内容是 A. “一国两制”‎ B. “和平统一”‎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一国两制”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故选A;“和平统一”祖国统一的具体内容,排除B;C是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制度,排除C;D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制度,排除D.‎ ‎18.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 A.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答案】B ‎【解析】1971年第26届联大决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A;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故选B;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C;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D。‎ ‎19.伯利克里发表演讲:“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里的“全体人民”确切来说是指 A. 雅典居民 B. 雅典成年男子 C. 雅典公民 D. 雅典成年人 ‎【答案】C ‎【解析】雅典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人民”指的是“成年男性公民”是指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故选C。没有一定财产,不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雅典本地人成年男性仍不算公民。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人排除在民主之外,ABD排除。‎ ‎20.1787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规定美国实行 A. 联邦制 B. 城邦制 C. 邦联制 D. 单一制 ‎【答案】A ‎【解析】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而不是建立邦联制国家。美国独立后就是实行邦联,但是由于结构过于分散,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787年宪法对此作了修改,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故排除C,选A;城邦制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如古希腊的雅典,排除B。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具有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排除D。‎ ‎21.英国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具有渐进改革的特点。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获益最大的是 A. 英国的贵族阶级 B. 城镇无产者 C. 金融资产阶级 D. 工业资产阶级 ‎【答案】D ‎【解析】1832年前的英国议会选举沿用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引起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广大工人群众的不满,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利用广大人民的力量最终迫使英国议会进行了改革,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成为议会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故选D;A、C两项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受到工业资产阶级的冲击而相对削弱,排除;广大城市无产阶级仍然没有获得选举权,排除B。‎ ‎22.“国家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这一规定出自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AD采用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国王或皇帝,实行世袭制,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排除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联席会议”“任期七年”,可知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故选C。‎ ‎23.《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原因是 A. 由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纲领 B.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革命纲领 C. 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 D.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答案】D ‎【解析】《共产党宣言》不能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就赋予其科学性,而是因为宣言系统的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昭示了共产主义原则,排除A;《共产党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这是就其地位而言,并未涉及其科学性,排除B;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并不一定具有科学性,排除C;《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所以其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D;‎ ‎24.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C. 颁布了《土地法令》‎ D.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D ‎【解析】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A;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政府,排除B;《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确定了的苏维埃国家土地国有化的基础,排除C;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选D。‎ ‎25.“在总计长达5600余里的华北主要交通线上,出现了数十万大军……他们炸铁路、毁桥梁、攻厂矿、拔据点,顷刻间,日本在华北的交通网、通讯网全面瘫痪。”材料反映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A选项中的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在华东,且是防御战而非主动进攻,故错误;B选项的徐州会战位于华北和华东之间,主要是防御战而非主动进攻,故错误;C选项,武汉会战位于华中且是防御战而非主动进攻,故错误;D选项百团大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针对于日军主要进攻敌后战场的策略以及国内的消极情绪,中共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振奋了国内抗战的信息,符合题意故正确。‎ ‎26.“进入1947年后,国民党军集中力量攻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原防御则缺乏主力部队支撑,有空虚之虞。因此,毛泽东决心抓住有利时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为此,人民解放军发动了 A. 全面进攻 B. 重点进攻 C. 战略反攻 D. 战略决战 ‎【答案】C ‎【解析】全面进攻是1946年由国民政府发动的,而题意是1947年中共的反击,故A选项错误;B选项重点进攻是1947年之后,国民政府针对全面进攻失败之后进行的调整,题中设问是针对此事件中共的应对,故错误;C选项,针对国民政府进攻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为代表的三路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打进了国统区此事件称之为战略反攻,符合题意故正确;D选项战略决战1948年开始的其背景是战略反攻的胜利,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27.“6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是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B. 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 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 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性质,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为此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B选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出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材料中的人大并未体现,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制建设,78年之后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完善逐渐健全了社会主义的法制,故D选项错误。‎ ‎28.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战争”指的是 A. “冷战” B. 朝鲜战争 C. 恐怖主义 D. 越南战争 ‎【答案】A ‎【解析】由材料“ 1945年5月9日晚”,当时美苏矛盾加剧,战时同盟关系即将结束,美国要称霸世界,而苏联成为其障碍,所以要采取“冷战”,故选A;BD属于热战,排除;恐怖主义是当前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排除C。‎ ‎29.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告诉白宫幕僚:“我们离核战争已经不远了”。10月24日,美军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海上隔离和封锁正式启动。同时,美军进入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向苏联全面核攻击。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 德国分裂 B. 朝鲜战争 C. 越南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62年且与核武器相关,则指向了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主要是因为美苏两国在核武器上的不均衡局面造成的,也使得世界一度笼盖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故D选项正确;A选项的德国分裂在1949年就已经完成,故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错误;B选项的1953年就已经结束,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故错误;C选项,越南战争并不符合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及核打击等信息,故错误。‎ ‎30.尤金﹒赖斯《现代欧洲史》:“欧洲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2年签约),还有令人惊叹的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而且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融入全欧洲及全球维度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过程中,这需要多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欧洲国家所采取的“协调一致的行动”是建立 A. 欧洲煤钢共同体 B.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 欧洲经济共同体 D. 欧洲联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欧洲受到了来自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冲击,而根据所学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于1992年,且该欧洲一体化组织已经超越了经济的范畴,故推断为成立于1993年的欧盟,答案为D选项;A选项的欧洲煤钢共同体、B选项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C选项的欧洲经济共同体都成立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合,且主要涉及经济领域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三个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中央与地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回答下列问题。‎ 汉武帝继承了文景以来的削藩政策,采用推恩、助酎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所谓推恩,就是使诸侯王诸子都有继承分封的权利,从而用类似“分家”的方法肢解诸侯王国;所谓助酎,就是让诸侯王拿出黄金作为祭祀祖宗的赞助,对于有抗命迹象的王国,则借口酎金成色不纯削夺其爵位。‎ ‎——《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应对地方势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说明这些措施对政治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1787年初麦迪逊致信华盛顿说:“我们有两种选择:13个州的完全分裂或全面联合。前者将使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独立国家(除自己的法律外);而在后者,13个州将成为一个完整的共和国的郡县,受到一部共同法律的约束。”“州的独立与自尊自大,是这个国家的祸根”,“除非把各州统统消灭,并将它们全部联合到一个巨大的社会里,就不能铲除这一祸根”,“修补邦联制不可能符合这一目的”。‎ ‎——《美国历史十五讲》‎ ‎(2)依据材料说明当时美国的政治制度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后来是怎样解决的?‎ ‎(3)某同学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初期史事示意图”,图中四个序号代表按时序发生在该地的事件,请选择其中两个事件,写出序号及事件,并谈谈其影响。‎ ‎【答案】(1)措施:推恩令、酎金法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2)问题:邦联制下各州权力太大,导致中央政府乏力,不能很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解决: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改变了邦联体制下松散的联盟关系,确立了联邦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 ‎(3)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②1937年,“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③1937年,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④1938年,台儿庄战役,这是抗战初期最大的一次胜利 ‎(以上四个任选二个)‎ ‎【解析】(1)由“汉武帝继承了文景以来的削藩政策,采用推恩、助酎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从而得出措施是推恩令、酎金法,第二小问,显然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2)由材料“13个州的完全分裂或全面联合。前者将使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独立国家(除自己的法律外)”说明邦联制下各州权力太大,导致中央政府乏力,不能很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结合所学,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改变了邦联体制下松散的联盟关系,确立了联邦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 ‎(3)结合所学,由地名联系抗日战争重要事件,容易答为: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②1937年,“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③1937年,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④1938年,台儿庄战役,这是抗战初期最大的一次胜利。‎ ‎32.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也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非常大。第一项规定确立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的税率。第二项规定使“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第三项规定则保证了以后其他国家在中国得到任何权益,英国都可以同样享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四: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五: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他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1993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条约中的内容并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从半殖民地状态一跃成为五大国之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回答,二战结束后导致美苏形成冷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回答,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和瓦解的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 ‎(5)材料五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列举20世纪60、70年代冲击两极格局的主要因素?‎ ‎【答案】(1)内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4)标志:杜鲁门主义。正式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瓦解:苏联解体。‎ ‎(5)趋势:多极化趋势。主要因素: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 ‎【解析】(1)内容:根据“确立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的税率”得出协定关税;根据“‘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获得了管理自己的权利”得出领事裁判权;根据“保证了以后其他国家在中国得到任何权益,英国都可以同样享有”得出片面最惠国待遇。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条约是《南京条约》及附件的内容,结合所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根据“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从战前的半殖民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可知是抗战胜利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犯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等角度分析回答。‎ ‎(3)因素:根据所学可知,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导致美苏形成冷战的主要因素。‎ ‎(4)标志:根据“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得出杜鲁门主义。正式形成:结合所学可知,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5)趋势:根据“他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得出多极化趋势。主要因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冲击两极格局的主要因素有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等。‎ ‎33.外交反映了国运的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总原则。‎ 材料二: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4年6月28日)‎ ‎(2)材料二中的“某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什么原则?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多边外交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50年代初步亮相国际舞台,艰难打开局面;70年代出现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了朝核、伊朗核、缅甸、伊拉克、阿富汗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为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各种多边外交平台坚持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努力维护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切身利益;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 ‎(3)依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努力维护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利益;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积极推进区域组织合作。‎ ‎【解析】(1)根据“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得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根据“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得出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根据“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了……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为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作出重要贡献”得出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根据“努力维护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切身利益”得出努力维护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利益;根据“中国在各种多边外交平台坚持原则”得出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根据“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得出积极推进区域组织合作。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