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处范文之教师课堂教学技能问答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导处范文之教师课堂教学技能问答

教导处范文之教师课堂教学技能问答 ‎ ‎  第一章 提问技能 ‎  1、在课堂提问后出现下列情况时该怎么办?‎ ‎  答:(1)学生对提问没有反应。‎ ‎  一个班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千差万别,参差不齐,问题的难度因人而异,对乙是难啃的骨头,对甲不过是小菜一碟。班级教学环境中,若要让学生都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就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或者,为不同梯度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回答者。说明问题难度有点大了,应明确问题降低难度,引导做答。‎ ‎  (2 )学生回答得既快又正确。‎ ‎  这是从了解全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考虑的。如果所提的问题较差的学生也能回答上来,说明全班学生都已基本掌握。关键是在提问时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  (3)学生答得很不切题 ‎  说明提问的主题不太清晰,学生未理解题意。应进一步引导鼓励,切不可嘲笑批评。‎ ‎  ⑷学生的回答太罗嗦、重点不明确 ‎  应引导明确题意,看人家到底问什么,指导学生别答非所问,进一步提高答题技能。‎ ‎  第二章 失误技能 ‎  1、就“利用错误”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并加以评述。‎ ‎  答: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后,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幅画,画面上是唐僧师徒四人,猪八戒抱着一只化缘得来的大西瓜,画面的对白是:唐僧要八戒把西瓜一分为四,每人吃1/4,谁知八戒却不愿意,他要一分为八,吃1/8。教师设问:八戒为什么要吃1/8?根据你对八戒的了解,八戒的意图是什么?若吃1/8,他的意图能实现吗?‎ ‎  八戒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学生都知道八戒比较贪吃,他不要1/4而要1/8,是想多吃西瓜。1/8比1/4大吗?初学分数的人,许多都会认为1/8>1/4,学生也不例外。这样,学生就被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所迷惑,为下一步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奠定了基础。‎ ‎  2、谈谈运用“设计迷惑”子技能时的注意事项。‎ ‎  答:(一)不急于求成 ‎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修正,逐步逼近客观事实或真理的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需要让学生充分去经历,去体验,去回味,去思考。而经历、体验、回味、思考都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为前提。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示,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持,但心急不得,需要有鼓励“孩子,你慢慢来”的耐心。‎ ‎  (二)不包办代替 ‎  孩子初做一件事,可能会很笨拙,可能花费了很长时间,却劳而无功。心急的教师往往按捺不住,披挂上阵,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常常在无意识中阻碍了孩子健康心智的发展?‎ ‎  所以,教师在运用试误技能时要注意,千万不要包办代替。要警惕我们的好心,它常常成为剥夺学生尝试、体验机会,阻止学生探索,妨碍学生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罪魁祸首。‎ ‎  第三章 组织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技能 ‎  1、合作学习的课题应具备什么特点?‎ ‎  答:(一)合作学习的实质 ‎  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由于学习任务是共同的,且最终的评价是以小组的总体表现为依据,而不是仅看某一个体学生的表现,所以,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在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学生不仅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 ‎  (二)满足学生情感需求 ‎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技能、教学组织策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及同学间互助互爱和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理论指出,人不仅有生物需求和安全需求,还有归属及爱的需求。就人的属性而言,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人是具有高度社会性的物种。因此,传递基本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文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使学生能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和目的之一。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若能为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通力合作,各尽所能,从中可感受到自己为他人所需要的接纳感、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作为有价值成员的自尊感。新课程旗帜鲜明地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列为课程目标,体现出课程的“生本”思想和人文关怀。‎ ‎  (三)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  合作学习的内部组成是异质分组,就如同我们不可能自由选择同事和邻居一样,学生要学会与自己个性、风格迥异的人相处,这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有可能发挥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能力差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  2、要想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如何培养?‎ ‎  答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教师应是学生合作技能的培训者和指导者。合作技能包括:‎ ‎  (1)倾听——在同伴陈述时能礼貌倾听不随意打断。‎ ‎  (2)说明——能简洁、条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  (3)求助——有困惑、困难时能礼貌地寻求帮助。‎ ‎  (4)反思——能理性地审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 ‎  (5)自控——能顾全大局、遵守规则、约束自己。‎ ‎  (6)帮助——能体谅他人,想对方所想,急对方所急,在同伴需要时施以援手。‎ ‎  (7)支持——为同伴的观点、行为提供情感上、论据上、行动上的支持。‎ ‎  (8)说服——以道理、事实服人而不是强词夺理。‎ ‎  (9)建议——为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改进,能在认真听取别人意见、观点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意见、想法、策略。‎ ‎  (10)协调——能在不同想法、观点间进行协商、调解、沟通以达成共识。‎ ‎  这些技能和细节看似简单,却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成效,并对学生的规则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1)布置任务时照顾到弱势学生 ‎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客观上有知识、能力、思维水平的差异,有强势和弱势之分。教师若不能对弱势学生予以特别的关注和扶持,他们就会被忽视、忽略、边缘化。为此,教师给学生的任务应该是有层次的,使弱势学生能够得到他们能胜任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中找到自我成就感,增强信心。‎ ‎  (2)在组内形成主动扶持差生的氛围 ‎  教师要强调整体的进步,在组内形成主动扶持差生的氛围。这一点,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尤应特别强调。‎ ‎  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抢答竞赛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特意一字一顿地强调:“我们是以组为单位展开比赛,必须要等到你们全组所有的成员这道题都会了,你们才能举手回答!”题目出示后,经过短暂的自主思考,所有小组都争先恐后地展开了“自救”——会的教不会的。会的教得积极,不会的学得投入。这时学生的心里一定都很急切,特别是那些被教的,还多一层愧疚,因为自己影响了全组——这恰恰是学习的一种心理内驱力,有了这种内驱力,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就会大大提高,教学也就更有效。‎ ‎  抢答,一般是要看哪一个小组最先举手,特别是在有些老师对公开课课堂气氛渴求的背景下,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只关注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看谁反应得快,最先对教师的问题做出回应。教师总是用急切的眼神打量,然后对那个最先举手的同学笑容可掬,有时还要动情地夸赞一番。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只培养了极个别的学习尖子,而忽略了大多数。这些尖子们几乎每一次都是思维敏捷、回答准确,在他们思想的比照下,更多的人陷入停滞,直至沦为课堂的看客。即使是在合作学习的形式下,他们也总是习惯于把眼光投向自己优秀的同伴,自己甘居一隅,小组成了他们最安全的避风港。这样的教学、这样的合作学习对个别学生可能是有效的,对更多学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位教师特别值得称赞之处在于,其关注点不只在“谁先举手”上,更在“所有成员都要会”上,如此,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向“消灭不会”的方向发展——而且是小组内自主发现、积极主动“消灭”。朱则光。 有效教学,离我们有多远。‎ ‎  (3)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  合作学习时,教师在观察、巡视或参与中,发现弱势学生的困难,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点滴努力和进步要及时予以确认和表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