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复习题试卷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专复习题试卷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阶段测试卷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 学变化的是( ) A. 水果腐烂,食盐溶解 B. 鲜肉冷冻,玻璃破碎 C. 葡萄酒化,蜡烛燃烧 D. 汽车爆胎,米饭煮糊 D 2. 如图S2-1所示,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二氧化 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下列现象正 确的是( ) A. 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B. 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 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D. 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D 3. 下列变化与其他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 酒精燃烧 B. 粉笔折断 C. 灯泡发光 D. 玻璃破碎 A 4. 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 例外,你认为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符合“1+1=2” 的事实是( ) A. 1 L水与1 L酒精混合后体积等于2 L B. 1 g锌粒与1 g 20%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质 量为2 g C. 1 g 10%的稀硫酸加入1 g水后溶液变为2 g D. 20 ℃,1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 g硝酸钾固 体能得到2 g硝酸钾溶液 C 5. 下列各选项中,是考试用纸所具有的化学性质的 为( ) A. 白色 B. 柔软 C. 可燃 D. 易撕碎 C 6.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 A. 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 定是酸 B. 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 定是置换反应 C.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 分子总数也不变 D.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所以金属腐蚀过程中一 定伴随能量变化 D 7. 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同一密闭容器内充分 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 乙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丁一定为化合物 C. 参加反应的甲、丙、丁的质量之比为3∶4∶1 D.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2.3 未测 2.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1.1 0.9 3.6 2.4 8.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H2O===2H2+O2 B. 2NaOH+CuCl2==Cu(OH)2↓+2NaCl C. 2KMnO4==K2MnO4+MnO2+O2↑ D. 2Fe+3H2SO4==Fe2(SO4)3+3H2↑ B 通电 9. 已知A+3B=2C+3D中,已知2.3 g A跟4.8 g B恰好 完全反应生成4.4 g 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23 B. 46 C. 92 D. 96 10. 将“神州八号”飞船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火箭在工作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8N2+2R==3N2+4H2O+2CO2;其中R的化学式为 ( ) A. CH4 B. NO2 C. N2O D. N2O4 B D 11. 现有32 g某可燃物在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后, 测得生成88 g二氧化碳和72 g水,关于该可燃物的 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氧化物 B. 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B 12. 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 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间的 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B. 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不能改 变物质的总质量 C. 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 了理论依据 D. 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A 13. 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C 14. 如图S2-2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元素 的原子,能用该图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 A. 2H2+O2===2H2O B. C+CO2===2CO C. H2+Cl2===2HCl D. 2CO+O2===2CO2 D 点燃 高温 点燃 点燃 15. 已知FeCl3也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 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 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B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16分) 16. (4分)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依据所学 知识,从利用物质性质的角度将下列应用分类。 ①用活性炭净水 ②用水洗涤试管壁上的硫酸铜 ③用食醋除热水壶中的水垢 ④食品充氮气防腐 ⑤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⑥用炉具清洁剂去除油污 (1)选出的一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 号)。 ①②⑤(或③④⑥) (2)分类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除了考虑物质的性质,还 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 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用铜做导线而不用银,主要是考虑了____________; 用可降解塑料袋代替聚乙烯塑料袋,主要是考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利用物 质的化学性质) 价格 对环境的影响 17. (6分)根据下列反应事实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稀硫酸与锌粒反应制氢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烷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n+H2SO4==ZnSO4+H2↑ 4Al+3O2==2Al2O3 CH4+2O2===CO2+2H2O点燃 18. (6分)微观示意图可表示微粒发生的变化。图 S2-3是某物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1)第一个框内物质属于________(填“混合 物”“化合物”或“单质”)。 (2)请在第二个方框中把微观粒子补充完整。 化合物 如答图S2-1所示。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 (4)燃烧时用干而冷的小烧杯即可检验其中的一种生 成物,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NH3+3O2===2N2+6H2O点燃 17∶24(或24∶17) 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 出现水珠 三、(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0分) 19. (6分)某同学把4 g硫放在给定的氧气中充分燃 烧,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以上数据说明,这三次实验中第_____次恰好 完全反应,第_____次实验中硫有剩余,剩余____g。 二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O2的质量/g 3 4 6 生成SO2的质量/g 6 8 8 一 1 (2)第_____次实验中氧气有剩余,剩余____g。 (3)这三次实验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否有不符合 质量守恒定律的?_______________。 三 2 三次都符合 20. (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 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 原剂,发生氧化反应;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 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材料二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① 3NO2+H2O2== HNO3+X;② 2SO2+O2+2H2O2==H2SO4。 (1)材料二中反应①中的X为________(填化学式)。 (2)材料二中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 NO 化合反应 (3)结合材料一、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多选,填字母)。 A. ①②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 ①中H2O作还原剂 C. ②中SO2作还原剂 D. ②中O2发生氧化反 应 (4)为了减少城市酸雨的产生,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________(多选,填字母)。 A. 使用低硫煤、节约用煤 B.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 安装尾气净化器 D. 努力开发新能源 AC ABCD 四、(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21. (9分)H2S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它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 二氧化硫和水。把H2S气体通入浓H2SO4中,发生的 反应为H2S+H2SO4(浓)==SO2+X↓+2H2O。 (1)上述内容中,属于H2S的物理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H2S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 2H2S+3O2===2SO2+2H2O点燃 (3)H2S气体通入浓H2SO4中反应时,生成物中X的化 学式为________。 (4)若尾气中含有H2S,用浓硫酸来吸收行吗?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 你来建议,你认为使用何种试剂能达到吸收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 不行 产生的SO2气体仍然是污染性气体 NaOH溶液 H2S+2NaOH==Na2S+2H2O 22. (9分)兴趣小组利用提供的试剂:稀硫酸、澄清 石灰水、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 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小清同学将氯化钠溶液加入稀 硫酸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将混合溶液加热一 段时间后,意外地闻到刺激性气味。 【提出问题】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是 二氧化硫;猜想2:可能是氯化 氢;猜想3:可能是氨气。 大家讨论后认为猜想3不合理,依据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使澄 清灰水变浑浊。写出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的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如图S2-4所示,小诚将产生的气体通 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于是 他认为猜想2正确。 反应物中没 有氮元素,所以无法生成氨气(或质量守恒定律) SO2+Ca(OH)2==CaSO3↓+H2O 溶液变红 【评价与改进】小煜认为小诚的结论不科学,于是 他利用提供的试剂通过实验确认了猜想2正确。 【结论】加热氯化钠与硫酸的混合溶液得到的气体 是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如图S2-4所示,将产生的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无明显现象 2NaCl+H2SO4===Na2SO4+2HCl↑△ 【拓展应用】实验室可用氯化钠和硫酸反应制取氯 化氢气体,已知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请推测实 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最适宜的方法为_____(填字母)。 A. 加热氯化氢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B. 加热氯化钠固体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C. 加热氯化钠固体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C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1分) 23. (11分)学校化学兴趣小组取某地石灰石样品12g 进行测定实验,现将100g稀盐酸分五次加入石灰石 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充分反应后 测得生成气体的总质量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盐酸 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气体的 总质量/g 1.1 2.2 m 4.4 4.4 (1)m的值为________g。 (2)12 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__g。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 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3.3 10 解:设12 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与稀盐 酸反应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x y 4.4 g x=10 g,y=11.1 g 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100%=10.5%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0.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