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专题二十五记叙文第一节波澜课件(共52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专题二十五记叙文第一节波澜课件(共52张ppt)

专题二十五 记叙文 第一节 波  澜 学习目标: 1. 体会叙事波澜起伏的效果。 2. 了解并初步学会 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 方法。 3. 学会将记叙文中的事件写得曲折 有波澜。 【 例文在线 】 (2018 年新课标 Ⅱ 卷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二战 ” 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 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 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 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 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 例文欣赏 】 愿你不被表象迷惑 “ 透过现象看本质! ” 这是化学老师每天必不可少的唠叨。 曾经我只是在化学实验室里摆弄各种试剂,看它们是否会 变化色彩、产生沉淀,再根据课本上的化学方程式生搬硬套, 机械地理解着老师的这句话,从没想过把它放在生活中去理解, 从来没有! 高三过了一半时,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使我 心浮气躁。我写作业字迹潦草,上自习心不在焉,上课也频频 走神。可能真的是表现得太明显了,所以按照 “ 剧情”的正常 发展,接下来应该是被叫到老班办公室。当然,结果也并没有 出人意料。 那天在办公室,老班和我说了好多,我一直很认真地听, 听他说我从高一到高三的进步与退步以及最近的表现。我印象 最深的一句话是: “ 高三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本质的阶段,所谓 ‘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你最近的表现来看,你骨子里可能是 一个很浮躁的人! ” 我想,谁听到这句 话心里都会不舒服,即 使不在备考状态的我,心也狠狠地疼了一下。 “ 我不是这样的 人! ” 我一遍遍告诉自己,在那一刻,我开始想证明自己,也 开始讨厌这个用一段时间观察我后就给我乱下定论的班主任。 后来,我拼了命地努力,拼了命地想要证明自己并非老班 所说的那样。也正是在这场博弈中,我终于沉下心,进入了无 愧于自己、无愧于父母的备考状态,即便当时高三已过了大半。 我终于不再迷茫,不再浮躁,我始终记得老班的那句话,它像 刺一样,扎在我的心里。 所幸,苍天不负有心人,我的成绩节节上升,最后的几次 模拟考,我的成绩稳居前十。我当时欣喜万分,我终于可以站 在老班面前理直气壮地告诉他,我不是一个浮躁的人!记得毕 业典礼时,老班对每一个同学都仔细叮嘱,考试时要注意什么, 饮食上要注意什么,事无巨细。等他走到我面前时,我站起来 告诉他: “ 我做到了,我不是一个浮躁的人,对吗?”说完我 就抱着老班哭得一塌糊涂。他在我耳边轻轻地说:“你是一个 执着有毅力的孩子!以前是老师错怪你了。抱歉抱歉啊!”我 突然就释怀了。 可是,当我坐在考场上洋洋洒洒写下这些文字时,我才发 现自己真的好蠢。我没有理解当时老班另类的激励,却一直把 它当成是老班对我的误解。 所幸,我现在明白了。老班,谢谢你! 点评: 以小见大,真实自然。考生就近取材,以记叙的方 式抒写了自己高三后半年的心路历程,形象地演绎了 “ 透过现 象看本质 ” 的哲学命题,令人耳目一新。考生将高三备考生活 做了简单的加工提炼,延展了 “ 本质 ” 的内涵,虽是很平常的 生活素材,却写得起伏有致,让文章有了可读性。 细腻传神,有感染力。考生的行文叙事冷静、克制、理性, 但阅卷时仍能感受到其喷薄欲出的强烈情感 —— “ 我 ” 对老班 的 “ 讨厌 ” 、意欲证明自己的决心,全文的高潮是 “ 我抱着老 班哭得一塌糊涂 ” ,文章结尾 “ 我 ” 的恍然大悟,极具情绪感 染力。细致入微的语言和心理描写,使 “ 我 ” 的形象丰满而立 体。 【 技法点拨 】 “ 文似看山不喜平 ” ,文章的波澜是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 映。从阅读心理来说,一篇一波三折、悬念迭出的文章最能扬 起读者心底的波澜,获得情感的共鸣。张弛有道、动静分明、 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思也最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引人入 胜的艺术效果。那么,记叙文怎样 “ 兴波 ” ,写出事件的波澜 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 “ 兴波法 ” : 1. 悬念法 所谓悬念,是指在文章的某一部分 ( 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 中间 ) 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 成读者某种 急切期待和热 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悬念在叙事文学中有神奇的魅 力,这奥妙被清代的李渔一语道破:悬念就是叫人 “ 揣摩下文, 不知此事如何 ” ,如果 “ 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 ” 。 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 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 抓住读者的心。常见民间说书艺人说书时 “ 卖关子 ” ,也是在 利用人们总有 “ 欲知后事如何 ” 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听众。 一个悬念的提出、破译、完成,往往是一个独立事件的圆 满收结,是对主题的一次较为完整的表现。基本模式为:设置 悬念 — 探因解疑 — 解疑明旨。如 2019 年江苏卷满分作文: 碗里乾坤 泛着暗光的古董圆桌上,稀疏地放着一圈白瓷碗。洁白的 瓷碗将灯投下的光线恣意扭曲折射,这光线便顺势将空气中弥 漫着的无比甜香的水汽洇成一朵白花。望着这熟悉而又新奇的 景象,我忽然明白了 —— 今晚喝粥。 一年四季,我家都是煮饭的。水与米、与火交织在一起, 便构成了这日复一日的单调日子。在这无限循环的旋律中,水 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音符,匆匆地现身,给那千万粒暗淡的 白米镀上了珍珠般的色泽,它化作舞蹈的精灵,在晶莹的米粒 上默默起舞。 可是,即使是这般看起来完美的食物也会带来不小的麻烦: 小孩子爱吃硬饭,口中韧劲十足的米粒会给他们带来无限的趣 味;父母爱吃软饭,他们认为软糯的口感更能衬托出菜肴的美 味;爷爷则爱吃焖饭,没牙的嘴中,只有这份柔软能带来些许 慰藉。 今晚,掌勺的奶奶却让水与米实现了完美的融合,水不再 匆匆现身后离开,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与米交融在了一起。小小 的白瓷碗中变幻莫测,深不见底,水稻自太阳处汲取的能量也 在这混沌中得到了尽情释放。 家人围坐在桌边,端起手中的白瓷碗。白瓷碗中腾起的阵 阵热气模糊了视线,也似乎化开了生活中积攒下的不快与疲惫。 热量通过白瓷碗传递到手中,让人惊叹其磅礴的能量,手捧白 瓷碗,就好似捧着一颗尽力跳动着的心脏。将白瓷碗端到嘴边, 用筷子扒进一口粥,未等口中巨大的热量化作暖流奔涌到全身 的每一寸筋脉,手上的动作便已停不下来了。 餐桌上一片安静,仅有筷子与白瓷碗相碰的声音,叮叮当 当,振动着碗边弥漫着的热气。平日里常见的吹牛与八卦、争 吵与发泄,似乎都在这无比纯净的热气中消失殆尽。渐渐地, 热气逐渐散开,锅中的粥也见了底。家人的脸色逐渐红润,眼 神也明亮了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满足而幸福的笑容。没 有人开口说话,大家都沉浸在原始的美味带来的静谧的幸福中。 终于,年幼的小妹最后放下了筷子。她清脆的声音打破了 沉默: “ 奶奶, 明天还要喝粥! ” 笑容绽放在奶奶满是皱纹的脸上,也绽放在我们其他每一 个人的脸上。 “ 好嘞! ” 点评: 立意准确,构思巧妙。一碗清粥解决家人不同的口 感需求,暗扣不同而和的主旨。行文中,作者没有直接对粥做 细致的刻画,而是以白瓷碗、白瓷碗上弥漫着的无比甜香的水 汽、家人喝粥时的状态,侧面烘托粥的美味,使寻常的粥变得 神奇起来,粥能做到 “ 调和 ” 众人口味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凤头豹尾,文采出众。文章开头, “ 我忽然明白了 —— ” 给人留下悬念,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结尾,用小妹 与奶奶极其精简的对话升华主旨。凤头豹尾,堪称佳作。 2. 抑扬法 “ 抑 ” ,就是抑制,对人或事物进行贬抑; “ 扬 ” ,就是 扬起,对人或事物进行褒扬。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 二是欲抑先扬。如 《 林黛玉进贾府 》 一文中,作者是通过先抑 后扬的手法来刻画贾宝玉形象的。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 “ 孽 根祸胎 ”“ 混世魔王 ” ;后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 “ 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 ” ;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位 “ 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 ; 最后引出两首 《 西江月 》 词正话反说,赞扬了他的叛逆精神。 前三次是抑,最后一次是扬,目的在于以贬抑突出褒扬。值得 注意的是,先抑后扬的目的在于扬,抑的部分或者出于误会, 或者是不重要、非本质的方面。所以,写人的抑常在外表,不 要在人品方面好坏各半,或者本末倒置。 又如一考场优秀作文 《 卖菜人的老茧 》 节选: 那人是这个小区里摆摊卖菜的。没有人关心他的来历,都 形象地称他为 “ 卖菜人”。卖菜人从不挪地方,偌大的小区, 他只看上了紧挨着一栋楼 房的这棵老树。老树枝叶很繁茂,甚 至伸到了几户人家的阳台边。他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 那双手上的老茧怪硌人的。加上他摘菜卖菜总顾不上洗手,常 常沾满了泥土。小区内的人都喜欢到他那里买 “ 原生态” 的绿 色蔬菜,只是他那双手让很多人有点被动。卖菜人似乎也看出 了这个问题,不知从哪拿来一个旧盆子,备几张零钞,顾客付 钱和找钱都靠这个盆子来充当媒介。这样省了很多事。时间久 了,很少有人再去议论卖菜人那双长满了老茧的大手。 卖菜人照旧在老树下午睡。蒙 眬 之间,他好像听到了 窸窸 窣窣 的声音从老树上传来。睁开眼睛朝树上看去,他呆住了, 三楼阳台的栏杆上竟然半挂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男孩好像 害怕得忘了呼喊,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所处险境时,老树下已 经三三两两地聚过来了不少居民。大家面面相觑,对着小男孩 惊恐地指指点点。有人在打紧急电话,有人在联络小男孩爸妈, 有几个小伙子在大声呼叫小男孩 “ 别松手”。 在众人手足无措之际,有个人身手麻利地爬上了老树,慢 慢地挪到了伸往二楼的一根粗树枝上。他缓缓直起身,一手抓 住三楼栏杆,一手稳稳地托住了小男孩。树下的众人愣住了, 那个人,那个平素沉默寡言的卖菜人,此时正用他那双长满老 茧的手,托起了男孩的生命安全。卖菜人被当地媒体报道后, 被社区评为了救人英雄。 点评: 本文以卖菜人 “ 长满老茧的手 ” 为线索,这双手 “ 怪 硌人 ”“ 沾满了泥土 ”“ 让很多人有点被动 ” ,但正是这样一 双备受议论的手 “ 托起了男孩的生命安全 ” ,采用抑扬法写出 了卖菜人虽平凡,却拥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质。 3. 对比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人物、事件在不同时期和 不同方面的比较,最能够彰显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本质。而强 烈的对比反差,也能够使读者的阅读心理形成落差,获得美感。 如 2019 年江 苏卷的记叙文佳作: 和而不同两君子 我们小区里有两位饱读诗书的前辈,人称愚公和智叟。 愚公今年七十有二,他性情豪爽,仗义执言,动辄拍案而 起。村主任用公款买车,供自家儿媳上下班之用,村里人看在 眼里,气在心里,就是没人敢到老虎嘴上拔毛,可愚公竟去拔 了这根毛。他先找村主任交换意见,村主任不理他,他就跑到 乡里找纪检委。结果村主任老老实实把钱退给村里,还落了一 个警告处分。愚公赢得了众人的夸赞,可村主任心里却留下了 芥蒂。 智叟比愚公还大两岁,他为人谦和,从不得罪人,人缘极 好。在愚公刚有告发村主任的念头时,他出来阻挡: “ 官场里 这样的事多呢,你管得尽吗?告倒一个官,得罪一帮人,自己 又伤神动气,何必呢? ” 可是在村主 任受了处分之后,他又跑 到村主任家里劝村主任: “ 不要记恨愚公,他不告发你,也还 会有别人告发的,和为贵,和为贵。 ” 愚公喜欢悲剧,他说悲剧给人力量;智叟喜欢喜剧,他说 喜剧教人平和。愚公喜欢项羽,他赞项羽顶天立地,敢作敢当; 智叟喜欢刘邦,他夸刘邦伸屈自如,进退有路。 两人走到一起常为一些与己无关的小事争论不休。某老师 专业水平很一般,请人代写几篇论文,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又 暗中疏通关节,买通各路神仙,终于获得高级教师的职称,于 是便以学者型教师自居,平日里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动辄便 曰: “ 我是高级教师。”愚公闻之,批曰:“骗来的王冠无光 彩!”智叟则说:“偷来的钞子也是钱。” 一日论及某官不学无术,愚公义愤填膺,智叟说: “ 不学 无术而官运亨通,此术中之大术也,你 学而有术,何以混不上 一官半职? ” 愚公驳曰:“人吃苍蝇会得病,鸭吃蛆虫好长膘, 你愿做人,还是当鸭?”智叟气得 哑口无言,从此两人不再来 往。 有一天,一个小偷趁老人外出,偷偷进入智叟家里,偷走 了抽屉里 2000 元钱。老人回家,在门口与小偷撞个满怀,小偷 打了老人一拳,撒腿 就跑,周围邻居尽作 “ 壁上观”,无人去 追拦小偷。这时候,智叟多么希望一个侠客从天而降啊。说来 也巧,侠客真的出现了,他就是智叟的老对手愚公。愚公听到 外面有吵闹声,出来一看,见一小青年狂奔,便上前阻拦,小 青年拔出刀子,向愚公猛刺,愚公缠着他死死不放。众人见有 人与小偷交上手,胆子便大起来,纷纷出来援助,很快将小偷 制服,扭送派出所。 走出派出所,两人相视而笑。愚公说: “ 君子和而不同。” 智叟则曰: “ 小人同而不 和。 ” “ 哈哈哈! ”两位老对手 的笑声合二为一。 点评: 1. 立意深 刻,颇 有哲理。两位老人,一个敢于斗争, 一个坚持和为贵,文章通过他们的性格冲突,展示了两种文化、 两种价值观,表达 “ 君子和而不同 ” 的主题,切合题意,立意 深刻,颇有哲理意味。 2. 构思巧妙,布局合理。文章先展示两位老人行为上的差 异,再展现他们思想上的差异,最后通过智叟家中遭窃盼望侠 客、愚公勇斗小偷的情节,在 “ 哈哈哈 ” 的笑声中传达 “ 君子 和而不同 ” 的主题,构思巧妙独特,布局安排合理自然。 3. 选例典型,形象鲜明。文章赋予两位老人以愚公、智叟 之名,选用举报贪官、文学喜好、评人论事等情节,在对比中 刻画人物,一个拍案而起,勇于斗争,一个息事宁人,以和为 贵,选用事例典型,叙事简明扼要,人物形象鲜明。 4. 巧合法 巴尔扎克认为: “ 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 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 ” 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 就在于对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 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实质。巧合,既能更 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 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 如课文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 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 李小二巧遇陆虞候,牵出林冲上街买刀欲复仇的情节。再写草 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出门沽酒御寒,途中 见到了山神庙;正是风大雪紧,草厅才被压倒,林冲才被迫到 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 住庙门,从而偷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 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篇课文连 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给读者带来无穷 的艺术魅力。 【 例文 】 寒冬里 寒风凛冽。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 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 “ 尊敬的先生,行 行好,赏几个铜板吧。 ”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 头老汉,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 铜板 —— 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 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 中渐渐远去 —— 因为他发现 ,绅士也是个秃头。 点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设计了两个巧合。巧合一: 绅士欲给乞丐钱,但却没有带钱。巧合二:绅士把帽子给了乞 丐,秃头乞丐发现绅士也是秃头。这种巧合突出了绅士不是一 般意义上的乐善好施,而是舍己助人。我们把这种兴波澜的方 法叫 “ 巧合兴波法 ” 。 5. 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 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变化发展,最终释疑解扣。如 《 红 楼梦 》 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 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 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 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有人敲门便 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 “ 凭你是谁,二爷吩 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 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 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见到宝玉送宝钗出门,更是 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 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同时 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蠡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 宿。 【 例文 】 牧羊犬之死 一对年轻夫妇婚后多年没有小孩,两人颇感寂寞,于是养 了一只小狗 —— 一只德国牧羊犬。这只小狗非常可爱,他们精 心喂养,把它当成自己 的孩子一样看待。 慢慢地,这只德国牧羊犬长大了,长得很漂亮,而且成为 他们忠诚的朋友。这对年轻夫妇的家里不止一次遭遇到偷盗和 抢劫,每一次都是它冲在前面,将歹徒赶走,使主人免于伤害。 在这只牧羊犬 7 岁的时候,夫妇 俩喜得贵子。两个人对孩 子宠爱有加,慢慢冷落了牧羊犬。牧羊犬似乎也感受到主人的 冷落,于是它开始嫉妒这个孩子,它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听话, 那样可爱了。 有一天,夫妇俩将孩子放在摇篮里睡觉,然后到院子里去 烤肉。院子里香味四溢。过了一会儿,男主人向婴儿房间走去, 他想看看小宝贝睡得怎么样。然而,他在婴儿房间的门口惊呆 了,他看到牧羊犬站在门口,满嘴是血,而且得意地摇着尾巴。 震怒之下,他举起手里的刀将牧羊犬杀死。 接着,他冲进婴儿房间,看到孩子安然无恙,还在摇篮里 睡觉,地上有一条很长的蛇,但是已经被咬死了,他一下子明 白牧羊犬为什么对他摇尾巴了。男主人流着眼泪喊道: “ 是我 错杀了它! ” 点评: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误会。文章的末段之前,通过主 人前后态度的变化,狗前后态度的变化,仿佛让我们产生一种 预感:狗和主人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果然,最终主人以为狗 伤害了婴儿,举起手里的刀将狗杀死。本文的误会留给主人公 的是无尽的悔恨,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思索。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 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 事件的波澜。这种兴波澜的方法叫作 “ 铺陈误会法 ” 。应该说 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 然的思想感情、人生百态,往往会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6. 突转法 如欧 · 亨利 的 《 麦琪的礼物 》 ,圣诞 节到了,妻子把自己唯 一值钱的长头发剪下来卖掉了,为丈夫买来表链。丈夫把自己 心爱的怀表卖了,为妻子买来一套发梳。当双方在圣诞前夜满 怀激动地给对方礼物时,二位都傻眼了,因为双方原本都想给 对方一个意外的惊喜,没想到结果却令自己吃惊,因为对方心 爱的东西都不见了,而且还都是为了自己而牺牲自我,于是这 让人心酸的意外便打动了读者,以至于这种结局被人们公认为 “ 欧 · 亨利式结尾 ” 。 【 例文 】 一枚古金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蛮不错。弗朗科 · 雷勃因为中了毒气, 始终不曾恢复健康,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弗朗科 · 雷勃自 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要举行一次聚会。有一年,他们在朱力 斯 · 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 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一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 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客人们坐在长桌上一一传着观赏, 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 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 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搜 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 讶。 “ 你不同意搜身? ”格兰汀问道。 雷勃涨红着脸说: “ 是的,我反对搜身 。 ” “ 你是否明白,拒绝搜身意味着什么? ”金币的主人不客 气地追问道。 “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搜身。 ” 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搜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口袋翻开,等着 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大家把注意力又转移到雷勃 身上。 “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 ”格兰汀问 道。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 地走出了房间,雷勃则在众目 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人 们有意避开他。雷勃更穷了。不久,他妻子也离开了人世。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格兰汀家的房子大修时,一位工人 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金光灿灿的古金币。 真相既白,格兰汀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 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 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搜身哩? ” 格兰汀嗔怪道。 雷勃那呆滞的目光停落在格兰汀的脸上。 “ 不,我那时确 实是个贼啊!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 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 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顿啊。 ” ( 选自 《 现代世界短篇小说选 》 ) 点评: 这篇小说波澜起伏,回旋跌宕。开头设置了 “ 生活 贫苦 ” 而 “ 自尊心强 ” , “ 我没有偷金币 ” 以及 “ 狼狈退出 ” 三处伏笔,与结尾 “ 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 ”“ 不得不把餐 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 ” 密切照应。 聚会上金币 “ 不翼而飞 ” ,平地起波澜。雷勃一再坚持反 对搜身,文章由此产生了悬念 —— 雷勃到底是不是偷了金币的 贼呢?找到金币,雷勃洗脱贼名。情节又暂趋平缓。但笔锋一 转, “ 不,我那时确实是个贼啊! ” 情节发展实在是既在意料 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高效训练 】 1. 设置悬念并不难,难的是水到渠成地解开悬念,让读者 觉得并不突兀而又拍案称奇。阅读下面的故事,续写一个结尾, 合理破译故事的悬念。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 来。 “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 ”贷款部经理一边 打量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 我想借点钱! ”富豪回答。 “ 可以,您想借多少 呢? ” “ 一美元。 ” “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 ”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 “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 ” “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 礼地说。 “ 好吧。 ”那人从皮 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 “ 这些票据作担保可以吗? ” 经理清点之后说: “ 先生,总共 50 万美元,作担保足够了。 不过 …… 先生 ,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 “ 是的。 ”富豪不动 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 “ 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 6% ,只要您付 出 6% 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 50 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 给您。 ” “ 谢谢! ”富豪办完 手续后,从容离去。 答案: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 有 50 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 了上去,疑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 “ 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 一个问题。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 50 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 要借一美元呢? ” “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 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曾到过几家金库, 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 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 便宜,一年只要支付 6 美分 ……”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 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 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2. 请运用以上所学方法,在下文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以构成悬念。 巧 遇 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道路泥泞难走,行人很少。 一个男青年,留着乌黑的头发,身穿格套服,脚蹬一双高 跟棕色皮靴,骑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他哼着小曲儿,好像有 什么喜事,车速很快。他来到一家首饰店,精心挑好了一条项 链,又急忙出门上车。由于路滑,脚没站稳,险些跌倒,一松 手车子摔在地上,把身旁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撞倒了。男青年 扶起自行车,边用布擦车上沾的泥,边用眼瞟了一下那老人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时,走过来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青年见此情景,站在那儿直发愣。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 老东 西,往哪儿撞,瞎了 ? ” 老人慢慢地 爬了 起来,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2) 这姑娘穿着并不怎么讲究,但合身利落,美观大方。那 个男青年一见这姑娘也顾不得擦车了,忙迎上来,满脸堆笑说: “ 这么冷,叫你久等了。都因为碰上这个老东西 ……” 说着忙 取出项链送到姑娘眼前。那姑娘没有理睬他,也不接项链,径 直走到老人跟前,掏出手绢给老人擦身上的泥水: “ 爸,摔坏 了吗?来,我扶您走走。 ” (3) 雪仍在下着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