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二章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二章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www.ks5u.com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3.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一、湿地概述 ‎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3.特点 ‎(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4.我国湿地的分布 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生态价值 ‎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三、湿地资源问题 ‎1.成因与表现 ‎2.案例——洞庭湖萎缩 四、保护湿地 ‎1.意义: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2.措施 ‎[教材P43活动]‎ ‎1.如果失去湿地,鸟类将失去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使鸟类迁徙,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导致鸟类失去食物而死亡。‎ ‎2.洞庭湖湿地的存在,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使得生物种类繁多,有些物种是我国所特有的生物物种,有的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洞庭湖因生物物种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湿地水分的蒸发,能增加湿地附近的空气湿度,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水,减小气温日较差,具有调节区域小气候的作用。‎ ‎[教材P44~45活动]‎ ‎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河湖密布,水产养殖业发达;种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 ‎2.(1)(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人口增长快,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围湖造田能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故出现围湖造田现象。‎ ‎(2)影响:增加了粮食产量和收入;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日益严重;航道断航时有发生;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恶化了生态环境,从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短缺,这是事实。但是湿地有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湿地本身又具有产出作用,能产出丰富的农副产品及工业原料供人类使用。若把湿地当作耕地后备资源开垦,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远远大于未开垦的湿地,是得不偿失的短期利益行为,是非常不合理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做法,应当禁止这种不正确的做法。‎ ‎4.图2-10的含义是过度性捕捞,破坏了湿地的生产能力。图中渔民用小船和细网在河中捕鱼,连非常小的鱼苗都捕了上来。这种做法会使河湖海中的鱼的繁殖能力下降,导致鱼产量下降。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应当采取休渔制度,限制网捕等措施,以保证鱼类的再生产能力,满足人类的后来需要。‎ 图2-11的含义是指人们的滥猎行为。图中的珍稀鸟类被人们捕杀后摆放在地面上,惨不忍睹。人类滥捕滥猎行为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应当严禁滥捕滥猎,保护生物多样性。‎ ‎5.(1)材料中所提到的湿地生态问题有7个。‎ ‎(2)①因河流流量减小或断流、围海造陆等导致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②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原因湖泊湿地在减小;③因围垦导致沼泽湿地骤减;④因过度采集导致洪湖水生植物减少;⑤因过度捕捞导致湿地鱼种减少;⑥因工业污水、城市生活废水及农田污水排放,造成湖泊湿地和许多大江大河的水质变坏,遭受污染;⑦城市污染已向周围湿地扩散。‎ ‎(3)保护湿地的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主题一  湿地及其功能 江西东鄱阳湖湿地公园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湿地公园,东鄱阳湖湿地公园位于江西鄱阳县境内,地处鄱阳湖的东岸,总面积3.6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5万公顷。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东方白鹳、白鹤、小天鹅等众多迁徙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在此之前还有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江苏溱湖湿地公园等被列为首批国家湿地公园。‎ ‎(1)什么是湿地?‎ 试答: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为什么要建立湿地公园?‎ 试答:湿地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1.湿地的含义 ‎2.湿地的功能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其功能主要有:‎ ‎3.我国典型的湿地资源 ‎1.“三看法”判断一地是否为湿地 一看水位,湿地水位应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如海洋不属于湿地,但滩涂等属于湿地。‎ 二看水体,湿地水体应为液态水,属水陆之间的过渡带,如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不属于湿地。‎ 三看成因,湿地可以人工形成,如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的稻田。‎ ‎2.分析湿地形成原因的思路和方法 ‎(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挡,排水不畅;②气候:降水量大或蒸发弱;③土质、土层: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形成积水;④水文、水系: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的河床;⑤某些河流的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成湿地。‎ ‎(2)人为因素: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池塘。‎ ‎1.思考领悟 ‎(1)洞庭湖湿地为什么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提示:洞庭湖湿地的存在,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生物物种繁多,因而有“天然生物基因库”之称。‎ ‎(2)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有哪些?‎ 提示:①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 ‎③降解有毒有害的物质、净化水质等。‎ ‎2.题组实践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1)这四处景观中,不属于湿地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才是湿地。‎ ‎(2)作为湿地,图中三种湿地共同具有的价值有( D )‎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调节气候 ‎③调蓄洪水 ④观光旅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河流不具备调蓄洪水的功能,它是行洪的通道。‎ ‎(3)图中湿地,最能体现“地球之肾”功能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地球之肾”体现的是湿地的净化水中污染物的功能,三处湿地中,净化水中污染物最强的是滩涂。‎ 主题二  湿地资源问题及湿地保护 ‎2017年12月4~6日,“湿地保护体系国际研讨会”在海口召开。会议回顾了我国湿地资源现状、开展的工作和保护成效,特别是‎2016年11月1日,中央深改组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标志着湿地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到“全面保护”转变后的进展。同时强调,中国湿地还面临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突出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对湿地、水、土地、生物资源的需要还将长期存在,湿地立法缺失、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支撑薄弱、湿地保护管理能力不强等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制约湿地工作健康发展,到2020年湿地面积稳定在8亿亩任重道远。‎ ‎(1)湿地面积的减少,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试答:气候失调,旱涝灾害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保护湿地资源应采取哪些措施?‎ 试答:禁止开垦湿地,退耕还湿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及保护措施 ‎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2.湿地的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的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 ‎3.不同湿地资源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不同地区、类型不同的湿地,开发保护的目的是不同的,具体如下表:‎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分析思路 ‎(1)需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以及工农业等经济活动,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了解该区域的地理背景。‎ ‎(3)根据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4)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1.思考领悟 ‎(1)三江平原沼泽地的开垦对当地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①增加了耕地面积,扩大了粮油糖等农副产品产量。‎ ‎②沼泽属于湿地,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北大仓”的开垦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 ‎(2)湿地保护的两大原则是什么?‎ 提示: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协调一致;‎ 二是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要特别重视湿地的环境作用。‎ ‎2.题组实践 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乙两湖分别是( A )‎ A.洞庭湖、太湖 B.太湖、巢湖 C.鄱阳湖、太湖 D.巢湖、洞庭湖 解析:由图的轮廓可知甲为洞庭湖,乙为太湖。‎ ‎(2)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 D )‎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滨土地沙漠化 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 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解析:‎ 洞庭湖萎缩的原因之一是入湖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入湖泥沙增多;湘江是通过洞庭湖注入长江的一条支流,洞庭湖不能调节其水量,而长江水可流入洞庭湖,又可从湖中流出,因而洞庭湖对长江水有调蓄作用。随着洞庭湖面积缩小,将导致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3)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治湖水( A )‎ A.富营养化 B.毒素增加 C.酸度增加 D.碱度增加 解析:太湖周边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量较大,故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模拟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 ‎1.该模拟系统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C )‎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 ④塑造地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该模拟系统主要模拟了湿地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功能。‎ ‎2.若将该模拟系统中的植物(芦苇)去掉,则监测到( C )‎ A.出水管的排水量减少 B.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C.出水管中水的含沙量增加 D.土壤矿物质总量增加 解析:若湿地中缺少植被,则湿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故该系统中出水管的排水量增加,出水管中水的含沙量增加。‎ 下图为吉林省湿地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吉林省湿地存在的问题是( B )‎ A.湿地总面积急剧减少 B.天然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C.湿地建设得不到重视 D.旅游开发导致湿地污染严重 解析:图中显示吉林省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天然湿地面积减小,但湿地总面积增加,所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天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4.有利于吉林省湿地保护的措施有( A )‎ ‎①生态退耕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南水北调 ④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 ‎⑤铺设防渗地膜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解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为华北、西北供水,铺设防渗地膜影响水循环,降低湿地环境效益。‎ ‎5.下图是我国重要湿地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A省区有大面积湿地分布的原因是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土质黏重,地下有冻土存在,地表水不易下渗(任答三点即可)。‎ ‎(2)B区域集中了我国几处重要的湿地,该处湿地具有调蓄洪水、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农产品、旅游观赏(任答两点即可)价值。‎ ‎(3)近年来,B区域的湿地面积急剧减小,试分析其原因。‎ ‎(4)由于过度开发,目前A省区的湿地面临着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甚至沙化的问题,请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答案:(3)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湖泊中沉积;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等。‎ ‎(4)保护湿地,维持湿地生态平衡,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对三江平原进行综合整治规划,成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第(1)题,A省区有大面积湿地的原因与气候、地形、土质等有关。第(2)题,B处湿地主要类型为湖泊,湖泊可以调节河流洪峰、发展水产养殖、旅游等。第(3)题,B区域位于湿润地区,近年来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应为人类不合理活动。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合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