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高三阶段性检测试题 语文 语文试题Ⅰ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奋斗的过程,从来不会 、一帆风顺,而是布满荆棘、充满艰辛。我们必须常怀忧患意识和紧迫之心,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正如春耕,如果仅仅看作是农民的事,疲疲沓沓、拖拖拉拉,就可能耽误全年的粮食收成。切不可滋生等一等、看一看的 心理, 甚至犯“春困”,打不起精气神。辛勤耕耘自己的“责任田”,每个人都 。只有拿出务求全胜的决心,才能凝聚所向披靡的合力。 A. 一马平川 观光 不辞劳苦 B. 一马当先 观光 义不容辞 C. 一马当先 观望 不辞劳苦 D. 一马平川 观望 义不容辞 【答案】D 【解析】 - 30 -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一马平川:能够纵马疾驰的一片广阔平地。指广阔的平原。一马当先:意思是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第一空,语境是说奋斗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布满荆棘、充满艰辛的,此处填写的词语应与“一帆风顺”语意相近,与“布满荆棘”语意相反,故应填写“一马平川”;观光:(人)参观名胜古迹,沿途浏览大自然的风光景象。观望:怀着犹豫的心情观看事物的发展变化。第二空,语境中“等一等、看一看的心理”指的就是“观望”的心理,故此处应填写“观望”;不辞劳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第三空,根据语境,辛勤耕耘自己的“责任田”,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责任应是“义不容辞”的,故此处填写“义不容辞”。 故选D。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清晨,当霞光从三危山嶙峋的峰峦间升起, 高大的小叶白杨在河边挺立,阳光透过枝梢照耀着崖壁,敦煌莫高窟迎来了新的一天。 ① 对面的鸣沙山断崖有了更加温暖的轮廓, ② 两山之间, ③ 宕泉河的一溪细水从祁连雪峰而来, ④ 山冈间如蜂房般密布的石窟苏醒了。 ⑤ 自南向北缓缓流过。 ⑥ 沿着河床中岁月雕刻的印痕,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④②③⑥⑤ C. ②①④③⑤⑥ D. ②③④①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能力。做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作答本题,可以按照逻辑关系来排序。首先断定首句,根据上文“霞光从三危山嶙峋的峰峦间升起”,可以推断,“霞光”应照射在对面,且和句①中的“温暖”一词呼应;可以断定第①句为首句,排除CD;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第②句中介绍的是“山冈”和第①句中“鸣沙山断崖”一致,故②句紧承①句,排除A项。 - 30 - 故选B。 3.诗人臧克家的一幅对联“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适合挂在下列哪位名人的纪念堂? A. 杜甫 B. 苏轼 C. 李清照 D. 辛弃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这是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辛弃疾纪念馆门口写的一副对联,上联对词人的壮士难酬深表惋惜,下联高度评价了词人的文学成就。臧克家称辛弃疾为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人之出类拔萃着称之为英雄。 故选D。 4.下列对所给语句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与其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显示出自己身价百倍,还不如让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你戴过了而身价百倍。 A. 以财富来抬升个人价值,是自我欺骗的表现。 B. 人的自身价值,不能仅靠外在的东西来体现。 C. 提升自己的价值,必须有财富和自身的努力。 D. 让他人因有你而更有价值,是你的价值体现。 【答案】C 【解析】 - 30 -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含义的能力。作答本题,要准确把握句中的关键词,特别是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句,以及语意双关的词句,仔细推敲,准确把握。本题中的句子反映了中国第一位女实习舰长韦慧晓的价值观。“与其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显示出自己身价百倍,还不如让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你戴过了而身价百倍”,“非常昂贵的手表”指的是金钱物质,意思是人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不应依赖外在的金钱物质来展示自身价值,而应该提升自身内在价值,这才是有意义的。一个有作为、有理想、有梦想的青年应该勇于迎接命运挑战,而不应该被物质利益束缚,成为金钱的奴隶。当代青年应当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将个人价值和祖国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根据以上分析,“提升自己的价值,必须有财富和自身的努力”中,“必须有财富”明显不正确。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姜曰广传 王夫之 姜曰广,字居之,江西南昌人。举万历己未进士,文望丰采,为东南冠。选庶吉士,改编修。 天启六年,充册封正使,封朝鲜国王。便阅海上情形,按毛文龙功次虚实,核海师,备得要领。未几,以忤魏忠贤,闲住。崇祯初,起擢左春坊左谕德,顾以清贞不附时局,为温、周所抑,不登大用。崇祯三年,典南京乡试,甄别典雅,得士尤盛。崇祯十七年,以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与迎圣安皇帝,拜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与史可法、高弘图为南中三贤相,天下翕然望之。 时大铖初入,士英宠威尚浅,曰广虽见沮忌,犹得稍有建明,引荐黄道周、陈子壮、华允诚辈,咸得召命。左良玉驻武昌,缮兵辑民,思有以自效;皖抚袁继咸联江、楚,系上游重望,皆倚重曰广协心戮力。会巡按湖广御史黄澍自楚入见,请召对,面纠马士英奸贪误国。士英益疑曰广与良玉、澍排己,凡用舍进退,皆以内降行己志,尽削阁权。曰广归,士英乃与王铎尽翻钦案,引匪人,逐正士,鬻官爵,隳边防。天下闻之,无不知其不能旦夕延矣。 未几,清兵逼南昌,巡抚旷昭走。曰广避居山中,清将吏累招请,不应。已而金声桓、王得仁屯南昌,素知曰广德望,阳招而阴纵之。曰广以是得全,阴结抚、赣义勇,思间道入闽、粤,未及行。俄而声桓反正,不知朝廷所在,无所禀重,乃迎曰广居南昌,镇抚士民。曰广以清望为声桓推重,然声桓拥重兵,以反正功自大,爵上公,亦赐便宜,遂专制生杀,不听命于曰广。曰广称疾,不视事。 永历二年秋,敕召曰广陛见,声桓逊辞留之。曰广既久引疾,不能一旦去,逗留间,清兵大集,围南昌。曰广起,与声桓分堙而守。顾曰广所联络义兵,皆已解散,又素无权藉,虽旦夕乘城,不能有所指麾。冬十月,刺血拜表乞援,朝廷无以应。又驰檄何腾蛟求救,腾蛟以衡、长未下,趑趄不进。城将陷,抚州门启,清兵故开一面,听城中溃散。或劝曰广出奔,曰广曰:“吾今日不死,尚何待!”闭门引吭而薨。事闻,赠进贤伯,谥文忠。 (选自《永历实录》,有删节)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0 - A. 典南京乡试 典:主管 B. 鬻官爵,隳边防 隳:破坏 C. 阳招而阴纵之 阳:正派的 D. 虽旦夕乘城 乘:登上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历年间,姜曰广在东南一带有声望,首屈一指。天启时出使朝鲜,崭露头角。 B. 姜曰广因抵触魏忠贤,罢官赋闲在家。崇祯年间,重新起用,受到人们一致敬仰。 C. 担任台臣期间,姜曰广被马士英猜忌,无法施展抱负有所作为,于是告老还乡。 D. 金声桓借姜曰广的声望安抚士民,但他自矜功高,刚愎自用,不听取姜曰广意见。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便阅海上情形,按毛文龙功次虚实,核海师,备得要领。 (2)士英益疑曰广与良玉、澍排己,凡用舍进退,皆以内降行己志,尽削阁权。 8. 文中姜曰广为官品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5. C 6. B 7. (1)便利的时候勘察海上的情况,探查毛文龙功绩的大小、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的情况,核查海军的情况,完全掌握了关键。(2)马士英更加怀疑姜曰广和左良玉、黄澍排挤自己,凡是任用贬退的官员,都按照能否推行自己的意志为标准,尽数削除内阁的权限。 8. 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提携后进、忠于职守。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项,“阳”,表面上;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 30 - B项,“崇祯年间,重新起用,受到人们一致敬仰”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崇祯十七年,以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与迎圣安皇帝,拜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与史可法、高弘图为南中三贤相,天下翕然望之”可知,受到人们敬仰的不仅是姜曰广,还有史可法、高弘图。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阅”,勘察;“按”,探查;“功次”,功绩; 第二句得分点:“排”,排斥,排挤;“凡”,凡是;“志”,心意。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然后回到文章中去,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圈定答题区间,注意首位段落,往往是重点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注意分条作答。结合“便阅海上情形,按毛文龙功次虚实,核海师,备得要领”“旦夕乘城”“刺血拜表乞援”“或劝曰广出奔,曰广曰:‘吾今日不死,尚何待!’闭门引吭而薨”分析可知,他为官忠于职守;结合“未几,以忤魏忠贤”分析可知,他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结合“顾以清贞不附时局”分析可知,他为官清正廉洁;结合“典南京乡试,甄别典雅,得士尤盛”“引荐黄道周、陈子壮、华允诚辈,咸得召命”分析可知,他为官能够提携后进。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姜曰广,字居之,江西南昌人。万历末年,考中进士,文章写得好,举止有风度,居东南之首。被选任为选庶吉士,改任编修。 - 30 - 天启六年,担任册封正使,前去封授朝鲜国王。便利的时候勘察海上的情况,探查毛文龙功绩的大小、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的情况,核查海军的情况,完全掌握了关键。不久,因为触怒了魏忠贤,被免去官职。崇祯初,启用提拔左春坊左谕德,只是因为清正廉洁不随意附和当时的局面,被温、周二人所压制,不被重用。崇祯三年,主持南京的乡试,考核鉴定品质高洁的人才,得到士人尤其多。崇祯十七年,凭借詹事的身份掌管南京翰林院事,参与迎接圣安皇帝的仪式,被授予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与史可法、高弘图为南中三贤相,天下一致称颂敬仰他们。 时阮大铖刚刚入朝,马士英受到的宠爱尚少,姜曰广虽然被压制和猜忌,仍然得以稍微的建言,他引荐了黄道周、陈子壮、华允诚等人,他们都得到了召见和任命。左良玉驻守武昌,整治军队辑录百姓的人数,想要以此来贡献自己的力量;皖地的巡抚袁继都和江州、楚州联盟,是上游享有重望的人,都倚重姜曰广,齐心协力。适逢巡按湖广御史黄澍从楚地要求觐见,请求皇帝召见回答问题,当面诘责马士英奸邪贪污误国的罪责。马士英更加怀疑姜曰广和左良玉、黄澍排挤自己,凡是任用贬退的官员,都按照能否推行自己的意志为标准,尽数削除内阁的权限。姜曰广归家后,马士英竟然与王铎完全推翻钦案,招来盗匪,驱逐正义之士,买卖官爵,毁坏边防。天下人听说这些事,没有不知道他不朝不保夕的。 不久,清兵逼近南昌,巡抚旷昭逃走。姜曰广避居山中,清朝的将领官吏多次招揽他,姜曰广都没有回应。不久金声桓、王得仁驻守南昌,他们平素知道姜曰广的品德和名望,表面上招揽他,但暗地里放任他。姜曰广因此得以保全,暗地里和抚州、赣州的义勇之士结交,想要从小路进入闽、粤两地,没有来得及出行。不久声桓复归于正道,不知朝廷所在,不知道在哪禀告重要的事,于是迎接姜曰广到南昌,镇守安抚士人和百姓。姜曰广因为有清望被声桓所推崇和看重,但是声桓拥有重兵,因为复归于正道而居功自大,封爵为上公,朝廷也赐给他便宜行事之权,于是独断专行,掌控生死大权,不再听从姜曰广的意见。姜曰广称病,不再掌管政权。 永历二年秋天,皇帝下达敕书召见姜曰广,声桓言语谦恭挽留。姜曰广称病已久,不能短时间离开,逗留期间,清兵大规模聚集,围攻南昌。姜曰广被起用,与声桓分城而守。只是姜曰广所联络的义兵,都已经解散,平素又没有权力,虽然早晚登城,不能有所指挥。冬十月,刺破手指写下血书上奏表乞求救援,朝廷没有回应。又快马送书到何腾蛟处求救,腾蛟因为衡州、长州没有攻下的原因,迟疑不前。城池将要被攻陷,抚州的城门打开,清兵故意网开一面,任凭城中的人四处逃散。有人劝说姜曰广逃跑,姜曰广说曰:“我现在不死,还有什么可等待的呢!”关门高声吟唱而死。他的事迹被皇帝知道,赠进贤伯,谥号文忠。 - 30 -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放白鹰二首 李白 一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二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注。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注:八九毛,指猎人捕获鹰后,剪其劲羽,使其不能远高飞离去。 9. 第一首诗中,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胡鹰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10. 诗人在这两首诗中分别寄寓了哪些的人生态度? 【答案】9. ①抓住鹰的外在形态特征,写出了鹰之白;②抓住鹰的本领,写出了鹰能百里察秋毫的特点。 10. ①第一首诗人以鹰自比,以鹰外形的洁白喻自己高洁的情操,以鹰明察秋毫喻自己才华卓绝。②第二首诗人以鹰自比,虽然暂时没有被重用,但迟早有一天,会鹏程万里,直飞云霄,表达了诗人的高度的自信。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一首诗中,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胡鹰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结合“胡鹰白锦毛”分析可知,北疆的老鹰全身是洁白如锦的羽毛,这是对胡鹰外在形象特征的刻画;结合“百里见秋毫”分析,这一句的意思是它可以明察百里以外的毫毛,本句写了胡鹰的特殊本领。 【10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要求回答“诗人在这两首诗中分别寄寓了哪些的人生态度”,作答本题,首先要关注本诗的题材特征,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鉴赏此类型的诗,要抓住“物”的特点,因为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第一首,诗人以鹰自比,“胡鹰白锦毛”,意思是北疆的老鹰全身是洁白如锦的羽毛,诗人此处写鹰,实际上写的是自己,以鹰外形的洁白喻自己高洁的情操;“百里见秋毫”,单独飞行的时候就像一片巨大的雪花飘,可是它却可以明察百里以外的毫毛,以鹰明察秋毫喻自己才华卓绝。第二首诗人以鹰自比,“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意思是在寒冷的十二月份,刚刚被捕的老鹰被猎人剪掉了强劲的羽毛。苍鹰生活的环境恶劣,且遭到了猎人的摧残,暗指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受到权贵的排挤打压。“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意思是一群小燕子小麻雀却在那里噪聒:落毛的老鹰不如雀!老鹰说:你们别高兴太早,我迟早还要飞上万里云霄!“燕雀”暗指幸灾乐祸的小人,“苍鹰”自然指的就是诗人,诗人虽然暂时没有被重用,但他相信,迟早有一天,会鹏程万里,直飞云霄,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自信。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屈原《离骚》) (3)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师者,__________。(韩愈《师说》) (5)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君子以文会友,__________。(《论语·颜渊第十二》) (8)独有英雄驱虎豹,__________。(毛泽东《七律·冬云》)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肇锡余以嘉名 (3). 猿鸣三声泪沾裳 (4).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 醉翁之意不在酒 (6). 举匏尊以相属 (7). 以友辅仁 (8). 更无豪杰怕熊罴 - 30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生,肇,锡,嘉,受,匏,尊,辅,熊,罴。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道路以目 张爱玲 有个外国姑娘来中国两年了,故宫、长城、东方威尼斯,都没瞻仰过,对中国的新文艺新电影似乎也缺乏兴趣,然而她特别赏识中国小孩,说:“真美呀,尤其是在冬天,棉袄、棉裤、棉袍、罩袍,一个个穿得矮而肥,蹒跚地走来走去。东方人的眼睛本就生得 好,孩子的小黄脸上尤其显出那一双神奇的吊梢眼的神奇。” 我们听了她这话,总不免回过头来向中国孩子看这么一眼——从来也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家里人讨人嫌,自己看惯了不觉得;家里人可爱,可器重,往往也要等外人告诉我们,方才知道:拣那可喜之处来看看也好。 街上值得一看的正多着。寒天清早,人行道上常有人蹲着生小火炉,煽出滚滚的白 烟。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煤炭汽车行门前也有同样的香而暖的呛人的烟雾。多数人不喜欢燃烧的气味——烧焦的炭与火柴、牛奶、布质——但是直截地称它为“煤臭”、“布毛臭”,总未免武断一点。 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十有八九是风姿楚楚的年轻女人,再不然就是儿童,可是前天我看见一个绿衣的邮差骑着车,载着一个小老太太,多半是他的母亲吧?此情此景,感人至深。然而李逵驮着老母上路的时代毕竟是过去了。做母亲的不惯受抬举,多少有点窘。她两脚悬空,兢兢业业坐着,满脸的心虚,像红木高椅坐着的穷亲戚,迎着风,张嘴微笑, 笑得舌头也发了凉。 黄昏的时候,路旁歇着人力车,一个女人斜欠着坐在车上,手里挽着网袋,袋里有柿子。车夫蹲在地下,点那盏油灯。天黑了,女人脚旁的灯渐渐亮了起来。路边的烘山芋的炉子的式样与那黯淡的土红色极像烘山芋。小饭铺常常在门口煮南瓜,味道虽不见得好, 那热腾腾的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却予人一种“暖老温贫”的感觉。有人在自行车轮上装着一盏红灯,骑行时但见红圈滚动,流丽之极。 隔壁的西洋茶食店每晚机器轧轧,灯火辉煌,制造糕饼糖果。鸡蛋与香草精的气昧, - 30 - 氤氲至天明不散。在这“闭门家里坐,帐单天上来”的大都市里,平白地让我们享受了这馨香而不来收帐,似乎有些不近情理。我们的芳邻的蛋糕,香胜于味,吃过便知。天下事大抵如此——做成的蛋糕远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华全在烘熔时期的焦香。 四五年前在隆冬的晚上和表婶看霞飞路上的橱窗,霓虹灯下,木美人的倾斜的脸,倾斜的帽子,帽子上斜吊着的羽毛。既不穿洋装,就不会买帽子,也不想买,然而还是用欣羡的眼光看着,缩着脖子,两手插在袋里,用鼻尖与下额指指点点,暖的呼吸在冷的玻璃上喷出淡白的花。另外一家理发店的橱窗里,张着绿布帷幕,帷脚下永远有一只小狸花猫走动着,倒头大睡的时候也有。 附近有个军营,朝朝暮暮努力地学吹喇叭,迄今很少进步。照说那是一种苦恼的,磨人的声音,可是我倒不嫌它讨厌。伟大的音乐是遗世独立的,一切完美的事物皆属于超人的境界,惟有在完美的技艺里,那终日喧哗的,疲乏的“人的成分”能够获得片刻的休 息。在不纯熟的手艺里,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分”特别浓 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还有一天晚上,在落荒的马路上走,听见炒白果的歌:“香又香来糯又糯!”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唱来还有点生疏,未能朗朗上口。我忘不了那条黑沉沉的长街,那孩子守着锅,蹲踞在地上,满怀的火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从家里上办公室,上学校,上小菜场,每天走上一里 路,走个一二十年,也有几千里地;若是每一趟走过那条街,都仿佛是第一次认路似的, 看着什么都觉得新鲜希罕,就不至于“视而不见”了,那也就跟“行万里路”差不多,何必一定要飘洋过海呢? (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外国姑娘欣赏中国小孩,触发作者悟出了寻常当中也有可喜处的道理,引起下文对寻常生活的描写。 B. 作者喜欢在冬天街上小火炉和煤炭汽车行门前产生的呛人的白烟里走过,表明她有喜欢闻臭的燃烧气味的爱好。 C. 作者通过动作、表情描写,细致传神地刻画了坐在自行车后的小老太太那种不习惯如此高的待遇、既害怕又享受的状态。 D. 作者不讨厌军营里学吹喇叭的声音,是因为这声音中有军人的挣扎、焦愁、慌乱,有特别浓厚“人的成分”。 - 30 - 13. 第五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14. 本文由多个片段组成,请结合文章标题,探究这样行文的好处。 【答案】12. B 13. ①对于制作蛋糕的师傅而言,最香的时候,是在烘焙时期;②人生就像是烘焙蛋糕,最值得回忆的不是成功后得到了什么,而是过程中所付出的一些努力和辛酸。③生活中值得我们关注的美好很多,只是我们被习惯所蒙蔽,习惯了“赶路”“视而不见”,闭上了发现美的眼睛,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希望人们睁开双眼,道路以目,去发现生活的美好的意愿。 14. ①“道路以目”在文中的意思是用眼睛去观察、发现、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以片段式结构全文,有利于扣紧立意,从繁杂的生活琐事中调取事例,构思便捷;②结构明晰。以片段式结构全文,正契合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表明她有喜欢闻臭的燃烧气味的爱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煤炭汽车行门前也有同样的香而暖的呛人的烟雾。多数人不喜欢燃烧的气味——烧焦的炭与火柴、牛奶、布质——但是直截地称它为‘煤臭’、‘布毛臭’,总未免武断一点”可知,“我”只是喜欢在烟里走过,而且“多数人不喜欢燃烧的气味”,并不能得出“她有喜欢闻臭的燃烧气味的爱好”的结论。 故选B。 【13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本题中,画线的句子“天下事大抵如此——做成的蛋糕远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华全在烘熔时期的焦香”,首先要分析句子的表层意义:对于制作蛋糕的师傅而言,最香的时候,是在烘焙时期。这实际上是在影射生活,文中我们听了她这话,总不免回过头来向中国孩子看这么一眼——从来也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家里人讨人嫌,自己看惯了不觉得;家里人可爱,可器重,往往也要等外人告诉我们,方才知道:拣那可喜之处来看看也好”“看着什么都觉得新鲜希罕,就不至于‘视而不见’了”,生活中的种种,往往只有第一次才能吸引人的目光,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直至视而不见。张爱玲为我们看着平凡的生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若是每一趟走过那条街,都仿佛是第一次认路似的”,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惊奇,于平凡中发现“真、善、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散文的艺术构思以及标题含义的能力。本题题干是“本文由多个片段组成,请结合文章标题,探究这样行文的好处”,作答本题,首先解读题干,题干要求“结合文章标题”探求行文的好处,那么文章的标题与行文之间的关联首先要明确。“道路以目”,意思是用眼睛去观察、发现、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这同样也是张爱玲写作本文的主旨。这样的主题表达,在选材上空间很大,但生活中的事例很多,稍有不慎,就会使文章琐碎,而作者采用片段式结构全文,有利于扣紧立意,从繁杂的生活琐事中调取事例,构思便捷;其次,以片段式结构全文,正契合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点睛】散文中分析句子含意题的解题思路: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威廉·福克纳 余华 这十一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变化,很多事物都已经不是当初。当然也有不变的,比如这两册《喧哗与骚动》都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都是出色的学者兼翻译家李文俊的译文。这没有变化的事实似乎暗示了我们,一个过去的时代其实并没有过去,它和我们的今天重叠起来了,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这些拥有着过去的人在回忆往事时增加一些甜蜜,或者勾起一些心酸,而是继续影响我们,就像它在过去岁月里所做的那样,影响着我们的理解和判断。也是同样的道理,威廉·福克纳是永存的。 - 30 - 这是一位奇妙的作家,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教会别人写作的作家,他的叙述里充满了技巧,同时又隐藏不见,尤其是他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外表马虎,似乎叙述者对自己的工作随心所欲,就像他叼着烟斗的著名照片,一脸的满不在乎。然而在骨子里,却是一位威廉·福克纳,他在给兰登书屋的罗伯特·哈斯的信中这样写道:“……需要精心地写,得反复修改才能写好……”这就是威廉·福克纳,他精心地写作,反复修改地写作,而他写出来的作品却像是从来就没有过修改,仿佛他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十八部长篇小说,还有一堆中短篇小说,接下去他就游手好闲地在奥克斯福,或者在孟菲斯走来走去,而且还经常打着赤脚。 就像我们见过的那些手艺高超的木工,他们干活时的神态都是一样的漫不经心,他们从不把自己的认真显示出来,只有那些学徒才会将自己的兢兢业业流露在冒汗的额头和紧张的手上。威廉·福克纳就是这样,叙述上的训练有素已经不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出神入化地成为了他的血管、肌肉和目光,他的感受、想象和激情,他有足够的警觉和智慧来维持着叙述上的秩序,他是一个从来没有在叙述时犯下低级错误的作家,他不会被那些突然来到的漂亮句式,还有艳丽的词语所迷惑,他用不着眨眼睛就会明白这些句式和词语都是披着羊皮的狼,它们的来到只会使他的叙述变得似是而非和滑稽可笑。他深知自己正在进行中的叙述需要什么,需要的是准确和力量,就像战斗中子弹要去的地方是心脏,而不是插在帽子上摇晃的羽毛饰物。 这就是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像生活一样质朴,如同山上的石头和水边的草坡,还有尘土飞扬的道路和密西西比河泛滥的洪水,傍晚的餐桌和酒贩子的威士忌……他的作品里什么都有,美好的和丑陋的,以及既不美好也不丑陋的,就是没有香水,没有那些多余的化妆和打扮,就像他打着赤脚游手好闲的样子。他的《我弥留之际》里那一段语言精彩的结尾:“‘这是卡什、朱厄尔、瓦达曼,还有杜威·德尔。’爹说,一副小人得志、趾高气扬的样子,假牙什么一应俱全,虽说他还不敢正眼看我们。‘来见过本德仑太太吧,’ 他说。”他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写下的精彩篇章让我们着迷,让我们感叹,同时也让我们发现这些精彩的篇章并不比生活高明,因为它们就是生活。他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始终和生活平起平坐的作家,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证明文学不可能高于生活的作家。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隔 11 年出版的两册《喧哗与骚动》,表明了这本书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理解和判断。 B. 很多擅长创作的作家可以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却未必同样擅长教别人如何写作。 C. 福克纳如同手艺高超的木工,写作时神态漫不经心,从不把自己的认真显示出来。 - 30 - D. 凡是优秀作家,都不喜欢漂亮的句式和艳丽的词语,因为它们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福克纳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经常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而且还经常打赤脚。 B. 福克纳有足够的警觉和智慧来维持着叙述上的秩序,从没有在叙述上犯下低级错误。 C. 漂亮的句式和词语,在福克纳看来都是披着羊皮的狼,使叙述似是而非和滑稽可笑。 D. 引用《我弥留之际》结尾部分,证明福克纳是一名文学创作不可能高于生活的作家。 17. 为什么说福克纳是始终和生活平起平坐的作家?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C 17. ①他的文学创作不讲究技巧,大巧若拙;②他的文学创作的内容质朴;③他的文学创作本身就是生活。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D项,“凡是优秀作家,都不喜欢漂亮的句式和艳丽的词语,因为它们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威廉·福克纳就是这样,叙述上的训练有素已经不再是写作的技巧,……,他不会被那些突然来到的漂亮句式,还有艳丽的词语所迷惑,他用不着眨眼睛就会明白这些句式和词语都是披着羊皮的狼,它们的来到只会使他的叙述变得似是而非和滑稽可笑”可知,作者只是说威廉·福克纳不喜欢漂亮的句式和艳丽的词语,并未涉及其他优秀的作家,选项太绝对。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使叙述似是而非和滑稽可笑”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他用不着眨眼睛就会明白这些句式和词语都是披着羊皮狼,它们的来到只会使他的叙述变得似是而非和滑稽可笑”可知,是使“他的叙述”变得似是而非和滑稽可笑,选项以偏概全。 - 30 -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为什么说福克纳是始终和生活平起平坐的作家?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结合“这是一位奇妙的作家,他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教会别人写作的作家,他的叙述里充满了技巧,同时又隐藏不见”“叙述上的训练有素已经不再是写作的技巧”“他是一个从来没有在叙述时犯下低级错误的作家,他不会被那些突然来到的漂亮句式,还有艳丽的词语所迷惑,他用不着眨眼睛就会明白这些句式和词语都是披着羊皮的狼,它们的来到只会使他的叙述变得似是而非和滑稽可笑”可知,他的文学创作不讲究技巧,大巧若拙;结合“他的作品里什么都有,美好的和丑陋的,以及既不美好也不丑陋的,就是没有香水,没有那些多余的化妆和打扮”“这就是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像生活一样质朴”可知,他的文学创作的内容质朴;结合“他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写下的精彩篇章让我们着迷,让我们感叹,同时也让我们发现这些精彩的篇章并不比生活高明,因为它们就是生活”分析可知,他的文学创作本身就是生活。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分餐与会食 中国人聚会,喜欢围着桌子享用餐物,气氛隆重热烈。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但这个传统也并不古老,只有千年左右,比这更古老的是非常地道的分餐方式。 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不少于三千年的发展过程。在一些开化较晚的原始部族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公有的食物烹调好了后,按人数平分,各人拿到饭食后站着或坐着吃,这是最原始的分餐制。 - 30 - 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而且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考古人员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略小于木案的木俎,俎上放有石刀等物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套厨房用具实物。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 事实上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改变,是由高桌大椅的出现而完成的,这是中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西晋灭亡后,频繁的战乱,政权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和礼仪制度,受到强烈的冲击。公元五、六世纪出现的高足坐具,比如胡床、椅子,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家具的改变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遍,宫内民间都是如此。 但古代的分餐制不是一下子转变为会食制,其中还有一段过渡时期。这段时期的饮食方式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会食成为潮流之后,分餐方式并未完全革除,在某些场合还会偶尔出现。例如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透露出了有关的信息:韩熙载及其他几个贵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上,欣赏着琵琶演奏。他们面前摆着都放有八个盛着相同果肴的盘盏和餐具。可见,在晚唐五代之际,这种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虽然围坐在一起了,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 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宋代的会食,由白席人的创设可以看得非常明白。《东京梦华录》就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职业,下请书、安排坐次、劝酒劝菜,谓之“白席人”。到了现代宴席中,虽然罕见白席人,但每张桌面上总会安排类似席长一人,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在现代医学看来,这种伸向同一个盘子的结果,是将各人特有的菌种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了同桌共餐的人。 显然,这种会食方式确实有问题,但想迅速改变它,会遇到固有观念的挑战。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吃饭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人情交际,同饮同食是情感连带的象征。另外,客观上会食制也促进了中国烹调术的进步,比如一道菜完完整整上桌,色香味形俱佳。难怪有些美食家非常担心,担心改革了会食制,使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华烹调术会受到冲击。 但当会食制的风险已经逼近我们,甚至演变成人类的生存危机时,有不少人为了生命的健康,急迫地想革掉所有传统的东西,搬来西方的分餐制。事实上,大可不必抄别人的作业,只需回头看看,就有办法。 (标题为编者所讲加,有删改) 18. 下列对“分餐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0 - A. 中国的分餐制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的发展过程不少于三千年。 B. 分餐制就是公有食物煮熟后,按人数平分,各人拿到饭食后站着或坐着吃。 C. 随着饮食礼仪的形成,古代正式分餐场合有考究的餐具和摆放餐具的食案。 D. 古代中国分餐制的源头,可通过陶寺遗址中的木俎和木俎上的石刀来显示。 19. 下列各项中,其情形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会餐制”的一项是 A. 战国孟尝君广招宾客,礼贤下士,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食客。无论贵贱,他们各吃一份相同的馔品,各穿一身相同的衣裳。 B. 汉代隐士梁鸿帮人做工,每当做工回来,妻子孟光为他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 C. 南朝陈宣帝时,国子祭酒徐孝克在陪侍宴饮时,将摆在他面前的案上的那份肴馔悄悄藏到怀中,带回家孝敬老母亲。 D. 王力教授在《劝菜》中说,十人一盘菜,你不爱吃的却正是我所喜欢的,互相调剂,各得其所,因此往往没有剩菜。 20.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画线句子中“办法”的内容。 【答案】18. B 19. C 20. 可以采用具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围坐在一起,食物一人一份。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B项,“分餐制就是公有食物煮熟后,按人数平分,各人拿到饭食后站着或坐着吃”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在一些开化较晚的原始部族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公有的食物烹调好了后,按人数平分,各人拿到饭食后站着或坐着吃,这是最原始的分餐制”可知,这只是原始的分餐制的表现,并不能用来给“分餐制”下定义。 故选B。 【19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分餐制”的特点是“一人一案的宴饮”方式,据此对下列选项分析判断。 A项,强调的是孟尝君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食客,他们各吃一份相同的馔品,各穿一身相同的衣裳,不符合分餐制一人一案的特点。 B项,表述的是妻子孟光对梁鸿的敬重,没有提及具体的餐饮方式。 C项,徐孝克能将摆在他面前的案上的那份肴馔悄悄藏到怀中,带回家孝敬老母亲,可见食物是属于他自己的,应该是实行的分餐制。 D项,“十人一盘菜”不符合一人一案的分餐特点。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画线句子中“办法”的内容。首先明确“办法”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结合“但当会食制的风险已经逼近我们,甚至演变成人类的生存危机时,有不少人为了生命的健康,急迫地想革掉所有传统的东西,搬来西方的分餐制”分析可知,这个“办法”指的是革新目前的餐饮方式。结合“例如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透露出了有关的信息:韩熙载及其他几个贵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上,欣赏着琵琶演奏。他们面前摆着都放有八个盛着相同果肴的盘盏和餐具。可见,在晚唐五代之际,这种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虽然围坐在一起了,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分析,可以采取具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可以围坐在一起,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 30 -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何止人类与自然界这样?世间一切,都需要减少伤害,避免争斗,和谐相处。 【答案】例文: 奋发有力,共创中国梦 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我们是顺潮而上还是逡巡不前,事不关己还是心系祖国,是坐享其成还是积极奋斗,主动权皆在你我手中。 我想,我们生活在最好时代,现代化蓝图工具规模,全面小康指日可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亦非遥遥无期。在改革开放、现代化的潮流中,今之少年应当奋发有力,携手共进,戮力同心,志存高远,共同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国梦,需要有只争朝夕、不待日月之精神。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深圳便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深圳人民秉持着哪管千难万苦、只待千计万计之精神,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姿态,奋发努力,拼搏前进。昼夜更替,寒来暑往,亦杯止其步伐。天道酬勤,春华秋实,日艰月辛,终换得令世人惊叹的“'深圳速度”。 今之少年,应以此为榜样,只争朝夕,不待日月,黑发勤学,青春惜时,心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脚踏实地,勤学苦读。 实现中国梦,需要有生态文明、和谐共生之意识。 - 30 - 古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道德经》中亦有“道法自然”的思想。改革开放几十年,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闯出自己的路子,无数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中国梦的实现,终究绕不开生态文明建设,一味追求建设的高速度,甚至不惜以环境为代价,那便是坏了根基,舍了本钱,若终不晓悔改,便会积微成著,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幸哉!勤劳的中华儿女在为中国梦奋斗之时,终不忘青山绿水,亦不忘为子子孙孙留下蓝天白云。浙江以“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为奋斗标语,更是告诫炎黄子孙:勿忘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道方为良策。 今之少年,应以此为训诫,在努力建设中国的同时,亦应时时刻刻不忘守护大自然,守护我们的家园。 实现中国梦,需要有不卸重担、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雄安新区牢记“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始终秉持高度的责任意识与担当胸怀。北宋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古人尚有如此高的责任意识,今之少年更是责无旁贷。 今之少年,应以此为激励,砥砺前行,苦学科技,为书写新时代之华章,完成中华之复兴而不懈努力! 中华泱泱,万寿无疆;时代变迁,气象万千。我们应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奋勇向前。中国圆梦,亦有可期;今之少年,共创新篇!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 【审题】材料有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恩格斯的名言,他的话说明,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第二句话指出,不仅人类与自然界这样,“世间一切,都需要减少伤害,避免争斗,和谐相处”。警示我们: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人类与自然界这样,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同样也要避免伤害,要加强对话,和谐共荣。 【立意】碧水蓝天,是全人类的梦想; 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责无旁贷; 奋发有为,共创中国梦; 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必然会遭受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用对话保护家园; 对话共生,世界繁荣; 对话,展示中国智慧; 对话,绽放文明之美; 【素材】(1)经典名言 - 30 -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一甘哈曼 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特曼 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诺曼· 卡曾斯 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尔 (2)经典论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1934年5月12日,,国发生了地球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起自美国西部平原,一股强风暴迅速掠过西部广阔的土地,将千顷农田的沃土卷起,并以每小时60~ 100千米的速度,咆哮着由西向东横扫了整个美国国土。这次沙尘暴连刮3天,将美国西部的表士层平均刮走了5~13厘米,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干涸,农作物枯菱,牛羊大批死亡。 在历史上,北美大陆到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随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美国人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区的无际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种下了祸根。 【结构】本题是材料作文,比较适合于写出议论文。首先需要根据立意的角度确定一种立意,然后拟定一个鲜明的文章标题。然后根据材料引出论题,提出论点。接着围绕论点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要正确使用典型素材,恰当地分析素材,做到言而有据,论证充分。再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从一个立志报国的时代青年立场出发,谈对论点的理解和领悟。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展望未来。 - 30 - 【点睛】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 语文试题Ⅱ(附加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2页,满分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3. 苏轼在诗歌方面与________ 并称“苏黄”,在词上与__________ 并称“苏辛”。 24. 在苏轼看来,画竹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答案】22.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3. (1). 黄庭坚 (2). 辛弃疾 24. ①细致观察,成竹在胸;②构思成熟,随心而作;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④多学多练,工多艺熟。 【解析】 【22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夫既心识其所以然”,“心”是主语,“识”是谓语,“其所以然”是宾语,本句主谓句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故“然”后断开;“者”,断句的标志,后面断开;“内外不一”,“内外”主语;“不一”谓语,后面停顿;“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结构对称,“应”后面停顿。 本句译为: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苏轼画竹成功的经验有哪些,结合“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分析,可知,苏轼认为画竹成功源于细致观察,成竹在胸;结合“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分析,可知,苏轼认为画竹成功源于构思成熟,随心而作;结合“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分析,可知,苏轼认为画竹成功源于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结合“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分析,可知,苏轼认为画竹成功源于多学多练,工多艺熟。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调、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译文: - 30 - 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一点放松就错过去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黄忠在攻打西川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先用计夺取曹军屯粮之所天荡山,又在定军山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 B. 《边城》中,大老天保想要的是照料家务的好媳妇,他担心翠翠不能做茶峒媳妇的正经事,这说明他的爱情动机受到现实生活的支配。 C. 《家》中,觉民和觉慧都同情玩龙灯的人的遭遇,琴对此却显得十分冷漠,这表现了觉民和觉慧具备人文主义精神,也体现出琴思想的局限。 D. 《哈姆雷特》中,在哈姆雷特死前,霍拉旭表达了要随他一同死亡的愿望,这体现出霍拉旭对朋友的忠诚和对无惧死亡的荣誉准则的恪守。 E. 《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带回来的大马林鱼的鱼骨被旅客认作鲨鱼的骨架,这表明老渔夫的勇敢和倔强某种程度上是他的个体感受。 【答案】B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A项,表述正确。 B项,“《边城》中,大老天保想要的是照料家务的好媳妇,他担心翠翠不能做茶峒媳妇的正经事,这说明他的爱情动机受到现实生活的支配”说法错误。结合原文“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有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照料家务的好媳妇……”分析可知,天保并没有说“想要的是照料家务的好媳妇”,而且这也并不能说明他的爱情动机受到现实生活的支配。 - 30 - C项,“觉民和觉慧都同情玩龙灯的人的遭遇”说法错误。文中没有提到觉明是否同情玩龙灯的人的遭遇。 D项,表述正确。 E项,表述正确。 故选BC。 26.简答题 (1)《红楼梦》中,邢岫烟“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一句中,表现出妙玉哪些优秀的品质? (2)《药》中,华老栓买药的情节展现了华老栓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1)才华横溢、清高孤傲 (2)①华老栓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可见他的愚昧、落后;②华老栓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可见麻木、无知;③华老栓对钱的珍视以及不敢接血馒头的行为,可见他的俭朴、胆怯。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结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分析,可知妙玉才华横溢;结合“闻得他因不合时宜”分析,可知妙玉清高孤傲。 (2 - 30 -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结合“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分析可知,华老栓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刻画了他的愚昧、落后。结合“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这段心理描写分析可知,华老栓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结合“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分析可知,华老栓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俭朴的品格;“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公元前六世纪末,氏族制度消泯,希腊社会在一场民主改革运动中建立了奴隶主民主制。这种民主制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逐渐结束了追怀渺茫的往昔或沉溺于纯粹的私情的精神状态,冲淡了对史诗和琴歌的深切迷恋,使大家投身到作为民主制重要标志的无数次轰轰烈烈的全民性庆典上来。公元前560年,僭主庇西士特拉妥把农村庆典的一种——酒神祭典搬到雅典城内,几经衍化,终于发展成戏剧。大约在公元前五三四年,雅典人忒斯庇斯在歌舞表演中采用了第一个演员,为歌舞向戏剧的转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第二个演员的出现,应归功于名播遐迩的古希腊戏剧大师埃斯库罗斯。有了两个演员,正式的对话才有可能,戏剧冲突才能展开,戏剧动作才有稳定的依附,真正的戏剧才得以构成。埃斯库罗斯还在剧本创作、演出道具改良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因此,希腊悲剧的历史、欧洲戏剧的历史,严格说来,是从埃斯库罗斯的脚下开始的。在所谓雅典的黄金时代,执政者伯里克理斯不仅大力建造宏伟的露天剧场,甚至还向人们发放“观剧津贴”,使贫穷的公民也能看到戏。当时的戏剧节每年三次,戏剧比赛由政府出资。据记载,在戏剧节的日子里,雅典城的大多数公民,甚至包括儿童、奴隶、囚犯在内都去看戏。初生的戏剧,每时每刻都接受着数万计热情而苛刻的观众的评验。正是在雅典宏大的露天剧场无数次万众一声的喝彩之中,三大悲剧家站立起来,走进文化史册。 (有删改) 27.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希腊戏剧的产生条件。 28. 为什么说希腊悲剧的历史、欧洲戏剧的历史“是从埃斯库罗斯的脚下开始的”? 29. 请简要分析三大悲剧家走进文化史册的客观因素。 【答案】27. ①氏族 - 30 - 制度消泯,奴隶主民主制的建立,使大家投身到作为民主制重要标志的全民性庆典上来;②演员的出现,为戏剧的产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埃斯库罗斯在剧本创作、演出道具改良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为戏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8. ①埃斯库罗斯促使第二个演员出现,有了两个演员,正式的对话才有可能,戏剧冲突才能展开,戏剧动作才有稳定的依附,真正的戏剧才得以构成。②埃斯库罗斯在剧本创作、演出道具改良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29. ①在雅典的黄金时代,执政者大力建造露天剧场,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舞台;②执政者出资举办戏剧比赛,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③“甚至还向人们发放‘观剧津贴’,使贫穷的公民也能看到戏”,执政者戏剧的发展培养的大量的观众。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找出文章中与问题对应的语句,然后进行整合。本题题干是“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希腊戏剧的产生条件”,结合“公元前六世纪末,氏族制度消泯,希腊社会在一场民主改革运动中建立了奴隶主民主制。这种民主制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逐渐结束了追怀渺茫的往昔或沉溺于纯粹的私情的精神状态,冲淡了对史诗和琴歌的深切迷恋,使大家投身到作为民主制重要标志的无数次轰轰烈烈的全民性庆典上来”“公元前560年,僭主庇西士特拉妥把农村庆典的一种——酒神祭典搬到雅典城内,几经衍化,终于发展成戏剧”分析可知,氏族制度消泯,奴隶主民主制的建立,使大家投身到作为民主制重要标志的全民性庆典上来,这是戏剧产生的时代因素;结合“大约在公元前五三四年,雅典人忒斯庇斯在歌舞表演中采用了第一个演员,为歌舞向戏剧的转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分析可知,演员的出现,为戏剧的产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结合“埃斯库罗斯还在剧本创作、演出道具改良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分析可知,埃斯库罗斯在剧本创作、演出道具改良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为戏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8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第二个演员的出现,应归功于名播遐迩的古希腊戏剧大师埃斯库罗斯”“有了两个演员,正式的对话才有可能,戏剧冲突才能展开,戏剧动作才有稳定的依附,真正的戏剧才得以构成”分析可知,埃斯库罗斯使第二个演员出现,有了两个演员,正式的对话才有可能,戏剧冲突才能展开,戏剧动作才有稳定的依附,真正的戏剧才得以构成。结合“埃斯库罗斯还在剧本创作、演出道具改良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分析可知,埃斯库罗斯剧本创作、演出道具改良等方面取得了成就。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在所谓雅典的黄金时代,执政者伯里克理斯不仅大力建造宏伟的露天剧场”可知,在雅典的黄金时代,执政者大力建造露天剧场,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舞台;结合“当时的戏剧节每年三次,戏剧比赛由政府出资”可知,执政者出资举办戏剧比赛,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结合“甚至还向人们发放‘观剧津贴’,使贫穷的公民也能看到戏”“据记载,在戏剧节的日子里,雅典城的大多数公民,甚至包括儿童、奴隶、囚犯在内都去看戏。初生的戏剧,每时每刻都接受着数万计热情而苛刻的观众的评验”“甚至还向人们发放‘观剧津贴’,使贫穷的公民也能看到戏”分析可知,执政者戏剧的发展培养的大量的观众。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问题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 30 - - 30 -查看更多